Statin
」 高血脂 降血脂藥 柚子3旬男險心肌梗塞! 當心「三高二害」氣溫驟降釀急重症
陳先生36歲時健檢發現高血脂,卻自恃年輕不以為意,沒想到隔年打球時喉嚨痛,經歷了2個月系列檢查,竟發現心血管疾病纏身且已堵塞,需要進行心導管手術!台灣心肌梗塞學會響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病防治,提醒慢性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及早控制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以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問題,別等急重症發生時才亡羊補牢。氣溫越低 心肌梗塞風險越高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近期天氣驟降,國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驟升。根據台灣的本土研究指出[1],若氣溫坐落在15 °C至32 °C之間,每降低1 °C,50歲以上族群的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至1.1%,若氣溫驟減至15°C,熟齡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將會增加至將近2成;而5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加至0.4%,不容小覷增。黃偉春強調,高血脂民眾有一半忽略自己的疾病[2]。民眾若平時沒有透過穩定服藥、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全身血管可能阻塞,一旦出現血栓,或是因為天氣、情緒激動等原遍及因造成血管收縮,會導致血管堵塞,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找上門。提醒民眾,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就醫。每4人就1人高血脂 心梗、中風恐找上門!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部主任黃群耀表示,根據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3],國人十大死因的原因,有超過半數與慢性疾病有關[4],「代謝症候群」是共同的危險因子,其中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6%,未來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高達3倍[5]。黃群耀進一步指出,直接導致高血脂的原因,與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多,以及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太少有關[6]。低密度脂蛋白會將膽固醇從肝臟帶到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則會將血液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也就是說,隨著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可能會有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甚至變得越來越狹窄,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為了避免急重症風險,鼓勵民眾在發生高血脂時,就應該要積極控制,並在醫囑建議下,盡可能降低壞膽固醇。▲血脂數值與壞膽固醇控制標準。(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提供)血脂控制藥物是重點 高風險者控制指標曝光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說明,目前臨床上可以用來控制膽固醇的藥物相當多元,其中以史塔汀(Statin)類藥物為治療主力。吳承學鼓勵,膽固醇控制是一種個人化的療程,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控制標準不同,健康的民眾控制於130 mg/dL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應分別控制於70 mg/dL和55 mg/dL以下。醫囑:過年及早領藥、勿過度依賴保健食品國健署鼓勵民眾,善用政府提供免費的成人健檢資源,還可以到「慢性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相關健檢數值,即可獲知未來10年內罹患5大慢性病的風險;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最後呼籲,惟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搭配穩定採納正規治療,才能雙管齊下,良好控制高血脂,避免慢性病變成急重症,年前務必檢視自身慢性病藥物的存量,及早領藥,避免過年期間因領不到藥物而感到焦慮,方能安心過好年。 [1] Tseng CN et al. Ambient Temperature Effect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Risk Factors: Daily Data From 2000 to 2017, Taiwan. JACC Asia. 2023 Mar 14;3(2):228-238.
吃降血脂藥恐引發失智? 神經內科醫師曝真相
高雄讀者蔡先生來函詢問,聽說吃降血脂藥會引起失智,我長期服用,發現最近容易忘東忘西,是降血脂藥引起的嗎?來看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兼任主治醫師游家銘怎麼說。游家銘表示,國外研究報告確實發現Statin類的降血脂藥,具有輕微使患者血糖略升,及記憶力減退現象,但目前臨床觀察,Statin類降血脂藥引起記憶力減退的程度不會很嚴重。若血脂很高,有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靠飲食控制及運動等方式,無法使血脂降到安全範圍者,和醫師討論服藥與不服藥的利益得失後,若發病風險高,建議還是繼續服藥較安全。但若血脂控制得不錯,可和醫師討論,考慮是否可減量或暫停一段時間,改用飲食控制及運動,來輔助血脂控制。Statin類降血脂藥最主要的作用方式,是抑制HMG-CoA還原酶,減少肝臟合成膽固醇來降低血脂肪,目前常用的降血脂藥,有6、7種以上都是這類藥物。要提醒的是目前市面上有些食療降血脂,如紅麴等的作用和Statin類降血脂藥相近,可能會有類似記憶減退問題,食用要小心。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美研究打臉「保健食品有助降膽固醇」? 醫籲:從少吃6類食物做起
部分民眾面對高膽固醇,都希望透過吃保健食品改善。不過,腎臟科醫師張維文建議,一旦發現身體血脂異常,應先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少吃帶有脂肪酸與反式脂肪等6類食物。她表示,據美國202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降膽固醇藥Statin可讓人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降低,但保健食品沒有這種效果,有些人還可能因吃下保健食品,延誤服用真正降膽固醇藥物的時機,從而暴露於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中。張維文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若患者抽血發現血脂異常、膽固醇偏高,她會先提醒患者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少吃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像是飽含動物性脂肪,由豬、牛、羊製成的紅肉、牛油、豬油、培根、奶油;含有油脂的乳製品,包括全脂奶、乳酪、起司;植物性脂肪的食品,如椰子油、棕櫚油。張維文指出,反式脂肪也要盡量避免攝取,好比許多食品商家最愛用的人造奶油瑪琪琳(Margarine),或帶有植物性酥油的麵包、西式餅乾,再者為三合一咖啡、早餐與手搖茶店的奶茶、包裝奶茶、咖啡牛奶內都有添加的奶精。她說,上述這些食物若吃太多,都會增加血液中壞的膽固醇(LDL)、降低好的膽固醇(HDL),對心血管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倘若經過3個月至6個月的飲食控制,膽固醇仍降不下來,張維文就會建議藉由服藥治療高血脂;另對患者常問,保健食品可否達到降血脂的功用,她則引述《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2023年刊登的一項研究。當時,研究員將190名過往無心臟病史、LDL-C(壞的膽固醇)數值為70-189mg/dL、10年內可能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成年族群,隨機分配到8組,分別吃下降膽固醇藥Statin、安慰劑、魚油、肉桂、紅麴、薑黃、大蒜、植物固醇。研究員發現,服用降膽固醇藥Statin的受試者LDL-C顯著下降35.2%,而保健食品卻沒有產生顯著的降血脂功效。張維文對此總結,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每天服用降膽固醇藥Statin,降低LDL-C之效果顯著優於魚油、肉桂、大蒜、薑黃、植物固醇或紅麴。此外,張維文呼籲,民眾在掏錢刷卡購買保健食品前,務必多加考慮,「不要花錢買了一堆瓶瓶罐罐每天吞好多顆,卻又沒效,讓自己持續暴露於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中,這就得不償失了。」至於降膽固醇藥Statin的副作用,她也進一步透露,會有肝功能異常、肌肉痠痛、肌肉炎、橫紋肌溶解症等症狀,發生率不高,停藥後通常可改善。張維文表示,發現身體血脂異常,應先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少吃帶有脂肪酸與反式脂肪等6類食物。(圖/翻攝自臉書/張維文醫師)最後,張維文也在臉書貼文留言補充,2007年的一個隨機臨床試驗揭露,受試者服用大蒜成分製劑後,低密度膽固醇無顯著變化,甚至微微上升;2021年的一份統合分析研究也指出,大蒜萃取物對低密度膽固醇的下降無顯著效果。
「隱形殺手」高血脂初期無症狀 70歲男中醫調理「膽固醇恢復正常質」
70歲的吳先生在今年3月健康檢查時發現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吳先生在心臟內科固定服用降血脂藥物預防,但控制血脂的Statin類藥物副作用常讓吳先生覺得腰酸背痛,肌肉痠痛不適。因而尋求中醫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張維麟醫師調理三個月,膽固醇恢復正常值,也不再出現肌肉痠痛的副作用。高血脂是現代的隱形殺手,初期的病人不會有明顯的不適,大多是體重增加、容易疲倦…等症狀,大多是因為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抽血檢查時才發現高血脂症。高血脂是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血液中的脂肪包含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張維麟醫師提醒,若是體內膽固醇過高,容易堆積在血管壁,使得動脈硬化或血管狹窄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以及腎病的機率。張維麟醫師表示,高血脂症在中醫的角度多為痰濕淤積,現代人飲食多肥甘厚味,過剩的營養造成人體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使得多餘的養分無法吸收或排出堆積在體內。中藥的治療方向多以健脾助運為主,搭配活血化瘀藥來幫助人體排出多餘的痰濁。張維麟醫師選用壽美降脂膠囊,並搭配中藥與穴道調理三個月,吳先生不但總膽固醇(CHO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數值減少20%,恢復至正常水平,也不再出現肌肉痠痛的副作用。壽美降脂膠囊的主要成分為紅麴,通過臨床試驗,為國家認證的中藥處方,同時也有健保給付,是高血脂患者經濟實惠的選擇。張維麟醫師指出,預防高血脂可透過穴道按摩與中藥調理、飲食控制、運動三種方式。如限制動物性脂肪及高熱量精緻食物的攝取,以及養成333運動的良好習慣之外。平時也可以利用穴位按摩,以指腹按壓足三里、豐隆及三陰交等穴道,每天兩次、每次3-5分鐘,強化脾胃的運化機能。或者飲用去油消脂茶整腸健胃幫助身體排除痰濁,作為補充手段來維持健康的身體。去油消脂茶做法:山楂2錢、陳皮2錢、丹參1錢、洛神花2錢、決明子3錢、白茅根1錢,水2000cc煮滾後悶煮30分鐘,可分多次飲用,一日一帖即可,不可多食。以指腹按壓足三里、豐隆及三陰交等穴道,每天兩次、每次3-5分鐘,強化脾胃的運化機能。(圖/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保健品NG配3/「肝苦人」吃紅麴有風險 當心血脂沒降下來「癌先到」
現代人普遍都有血脂過高的問題,也讓具有降膽固醇功能的紅麴相關產品大受歡迎,但醫師提醒,倘若膽固醇已經超標到需要服藥,光吃紅麴效果就有限,不只如此,由於紅麴可能會導致肝功能異常,若是本來就有肝病,又沒有定期檢查,反而會先等到「癌細胞」!隨著飲食西化、嗜喝手搖飲,高血脂已成現代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相關保健品也大受歡迎,其中紅麴因研究證實具有降血脂效果,成為相當受歡迎的保健品,從紅麴膠囊、納豆紅麴、紅麴飲品、紅麴香腸到紅麴貢丸等,每年為業者帶進廣大商機。紅麴是紅麴菌生長於蒸煮過的米粒上,形成的發酵食品,早期用於釀酒,使用在食品上主要是作為添加劑,讓食物看起來更加漂亮,例如紅糟肉。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紅麴在發酵過程所產生的紅麴菌素中的部分成分與降血脂藥成分史達汀(statin)相似,可抑制膽固醇合成時所需要的酵素HAMG-CoA的活性,抑制膽固醇合成,進而達到降低膽固醇的效果。由於紅麴被視為健康的象徵,各式各樣的紅麴保健品、甚至是相關食物都很受歡迎。圖為紅麴鴨肉示意圖 (圖/CTWANT資料照)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表示,如果是膽固醇稍高的人,使用紅麴保健品的確具有降膽固醇的功效,但如果血脂已經超標、需要服用降血脂藥物者,此時就不建議服用保健品,就算紅麴菌素成分與史達汀(statin)相似,但濃度還是比不上真正的藥物,所以應該轉而服用降血脂藥才正確。若是服用降血脂藥物後,就不建議再吃紅麴保健品,郭志東解釋,因為醫師無法掌握保健品中史達汀(statin)成分的濃度,若與藥物一起服用,更無法掌控整體藥效,不利於病情控制。另外,降血脂藥物由於難以被肝臟代謝,所以大約會有1%的機率導致肝功能異常,所以每次定期回診時都會抽血監測,若是發現肝功能有異狀就會趕緊停藥,而紅麴在發酵過程中,在紅色素生成時會伴隨著產生橘黴毒素,而橘黴毒素是一種具有腎臟及肝臟毒性的真菌毒素,長期服用對肝腎不利,甚至會造成畸胎,在動物實驗中也證實有致癌疑慮。郭志東說,服用保健品不太可能定期抽血監測身體狀況,所以若是長期吃紅麴保健品就會有肝功能異常的風險,再加上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所以也完全不會有不適症狀,民眾恐怕身陷危險之中卻完全不知情,所以建議聽從醫囑服用藥物,同時搭配運動、飲食控制,才是最健康的保健方式。
通報超過240件…這3類降血脂藥「恐害肝胰功能不良」 疑有2例引發胰臟炎
食藥署今天指出,含有choline fenofibrate、fenofibrate及statin類成分的降血脂藥物可能引起胰臟炎或肝臟功能不良,將修訂藥品中文仿單的禁忌症與警語,目前國內也已接獲2件疑似用藥導致的胰臟炎,以及240件的肝臟不良反應通報,提醒醫師開藥前應審慎評估。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由於choline fenofibrate、fenofibrate及statin類成分日前被美國FDA與歐盟指出,恐引起胰臟炎與肝臟相關不良反應,國內在進行臨床效益及風險再評估後,決定修訂仿單。新版仿單中,針對choline fenofibrate、fenofibrate兩款成分增列「膽結石」、「嚴重肝功能不良(包括不明原因的持續性肝功能異常)」,以及胰臟炎風險等警語;statin類藥品則建議應於出現肝損傷臨床症狀、提高劑量、更換藥品品項,以及臨床醫師認為有必要時加強肝功能監測。潘香櫻說明,到今年六月二十四日為止,國內共接獲兩件疑似用藥後導致的胰臟炎不良反應通報,另外也有兩百四十件疑似用藥後發生肝臟相關不良反應的通報,症狀包含肝指數異常,膽汁淤積引起的肝損傷或肝細胞損傷等,但目前都還沒有出現死亡以及命危的個案。潘香櫻強調,目前已告知各個醫學會,提醒醫師處方前應審慎評估相關風險,並注意病患在用藥期間是否有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症狀或前兆,病人如有出現用藥後的不適,則應盡速回診就醫,但不建議病患任意停藥,應先與醫師進行溝通,由醫師評估後做出最適當的判斷。
每4人中就有1人血脂超標 死亡風險增2.13倍
你的血脂治療達標了嗎?研究發現,冠心症患者有近6成會合併發生中風、近七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卻僅5成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00 mg/dL以內。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臺灣腦中風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 mg/dL),藉此降低併發心、腦、周邊血管之嚴重疾病的機會。醫師亦提醒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因害怕染疫而減少或自行取消回診;然而國外研究指出,高血脂患者的死亡風險較正常人增加2.13 倍,醫師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切勿自行停藥。根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5.6%,即每4人就有1人血脂指數超標,相較於102-105年的調查上升了近14%。而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與高血脂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居第2及第4名;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黃柏勳教授指出,同時合併有「缺血性腦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等三類型疾病者,是高血脂族群中的高風險族群,更應嚴加控管血脂。研究顯示,LDL-C每增加39mg/dL,將增加25%的缺血性腦中風風險、40%的冠心症風險,除中風外,也會增加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發生機率;而當LDL-C增加10mg/dL,則會提升10%的周邊動脈疾病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黃柏勳理事長解釋道,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並非個別獨立,而是互相牽引、有著環環相扣的緊密關聯性,例如近6成冠心症患者會同時合併中風、近7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有鑑於此,高風險患者應積極降低LDL-C指數,才能避免陷入嚴重心血管疾病的負循環中。「兩位做心導管手術的病人,第一位術後穩定服用降血脂藥物,血脂控制良好病情穩定,第二位病人不按時服用藥物且擅自停藥,一年多後又再次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暨台北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主任兼介入性心血管科主任黃啟宏醫師強調,曾罹患心、腦、周邊血管疾病的高血脂患者應該嚴加控制血脂;若隨意停藥,再次發生心、腦血管事件機率就越高!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李貽恒教授強調,高風險患者應盡早使用中高強度的Statin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續發風險,建議患者應與醫師詳加討論、穩定服藥,降低高血脂及其相關的心血管併發症對健康帶來的危機。
娘家保健品水漲船高 製造商晨暉興櫃掛盤強攻海外紅麴市場
晨暉生物科技(1271) 將於本月18日 興櫃掛牌,由富邦證券輔導。晨暉為民視ODM之娘家大紅麴及娘家益生菌產品,在台灣銷售市占率第一。2019年營收1.72億元,稅後淨利0.38億元,EPS 1.23元。2020年截至11月自結營收2.92億元,稅後淨利1.24億元,EPS 3.77元。富邦證券資深副總經理吳春敏表示,晨暉公司為紅麴、益生菌之保健品原料研發、製造廠商,紅麴產品獲美國FDA NDI (New Dietary Ingredients) 認證的新膳食原料,不含莫那可林K (Monacolin K),可與降血脂史塔汀類 (statin) 藥物併用。台灣內需市場方面,根據ITIS資料顯示,台灣食品生技業產值在2019年達到591億元,預估2020年產值突破600億元。晨暉公司國內銷售部分,加強與行銷客戶的業務合作,將持續加強既有產品「娘家益生菌」及「娘家大紅麴」的行銷力度,訴求「娘家益生菌」多功能的保健功效及「娘家大紅麴」雙項健康食品認證,並持續在電視、實體及網路廣告、保健、電購節目及書報雜誌等進行多樣、綿密的曝光,以加深消費者對於娘家產品的印象,並提升回購率。國外市場推動重點區域在北美、歐洲、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市場。北美市場部分,紅麴產品(ANKASCIN 568-R)獲得美國FDA的NDI核准,是目前唯一可以在北美合法銷售的紅麴保健產品,將著重 ANKASCIN 568-R保健原料的業務開發與行銷宣傳,持續與對此產品有興趣的各大保健食品品牌商嘗試各類型等的合作。
蔬果成藥害2/香蕉蔓越莓遇到這些藥 心肝腎都要當心
一般人印象中只知道吃藥不能和柚子類的水果一起吃,但卻不知還有多種水果,如香蕉、棗子、橘子汁以及柑橘類的水果,以及蔓越莓汁或是含納豆激酶的健康食品,若是遇到不同的藥品,也會產生不同的病況。榮欣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說,除了柚子和葡萄柚之外,還有其他水果或者是果汁也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李婉萍指出,高血壓的病人在服用保鉀利尿劑(spironolactone)期間,就要避免服用高鉀水果,像是香蕉、棗子、橘子汁以及柑橘類的水果等,避免血中鉀離子過高,產生心臟方面的疾病。水果中除了柚子會與多種藥物產生不良交互作用,就連富含鉀離子的香蕉和棗子也會與「保鉀利尿劑」藥物衝突。(圖/報系資料庫)另外還有像是服用抗凝血劑可邁丁(warfarin)的病人,就要避免食用蔓越莓汁或是含納豆激酶的健康食品,以免增加嚴重出血的風險;膽固醇過高的病人服用降血脂藥(Statin)期間,不可以食用含有紅麴的健康食品,否則會增加肝臟及肌肉的傷害,產生肌肉酸痛、橫紋肌溶解症等病兆,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腎衰竭。賣場中的蔬果種類眾多,家中若有正在服藥的家人,在選購時得特別當心,別買到易與藥物產生反應的地雷蔬果。(圖/黃鵬杰攝)「活力藥師網」藥師高啟峰解釋,不管是藥物或是食物,都是經由腸胃道吸收後再進入到血液中運送到各個組織,最後這些多餘或是不必要的成分,再經由肝腎代謝後,透過尿液糞便離開人體;所以一旦食物中含有特別成分,在同一個循環系統下很容易就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民眾領取藥物後,除了應注意藥袋上的醫囑,也要詳問藥師在飲食上是否有需特別注意之處。(圖/馬景平攝)
服藥同時吃柚子易生毒素!毒理專家:「3種水果」間隔服藥也無法避免
中秋節即將到來,民眾應景愛吃的月餅、柚子不可少。但專家指出,本身有在吃降血脂、降血壓藥的人要注意,避免吃藥同時食用柚子,很容易會造成交互作用「產生毒性」。此外,還有3種水果即使吃了之後,間隔服藥也無法完全避免不良反應,患者一定要特別小心注意!毒理專家招名威日前在臉書分享,很多人都知道吃降血脂、降血壓藥的人要避免同時服用葡萄柚,但其實柚子也和葡萄柚一樣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成分,該成分會抑制小腸及肝臟中的代謝酵素,至少50%以上的功能,藥物會因此無法被代謝,導致在血中濃度大幅升高,「就很像藥物會在我們的血液中流竄似的,不良反應或造成毒性的機率就會大增。」他也舉史塔丁類(Statin)類藥物為例,該藥物是專門負責用於降血脂、降膽固醇的藥品,需要透過特定酵素才能代謝,所以吃柚子又配藥是非常危險的。招名威更根據文獻進一步指出,呋喃香豆素可能會抑制藥物代謝長達數小時,有些種類出產的呋喃香豆素作用甚至可以到2、3天,間隔服藥也無法完全避免。除了柚類水果外,苦橙和萊姆也都可能會產生相似的藥物交互作用。(圖/pexels)也因為很多這種柚類的水果繁多,且其中都富含呋喃香豆素類物質,因此美國FDA通常會要求在相關藥物標籤上標註與「西柚類水果共食的警告」。這些水果不只有葡萄柚和柚子,還包含文旦、大白柚、西施柚等也都屬於柚類,另外還有苦橙和萊姆都也有可能會產生相似的藥物交互作用。但民眾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分開吃,或只喝柚子汁就沒關係,他提醒,柚子除了別和Statin類藥物同時吃之外,分開吃也只是讓副作用發生的機率降低而已,絕對不會是零。以葡萄柚汁對酵素CYP450 3A4的影響做參考,文獻發現葡萄柚汁最長可抑制CYP450 3A4持續長達24小時以上,若只喝1杯250毫升的葡萄柚汁,至少也要過3天才能完全恢復腸道中的酵素活性。最後,他再次提醒民眾,柚子跟葡萄柚與某些藥物併用,可能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例如某些降血壓藥、statin類降血脂藥、抗心律不整藥、免疫抑制劑等,如果正在使用這些藥品的人,應避免食用柚子產品,如欲食用,先確定一下是否適合,並淺嚐少量即可,絕對不能大量食用;若是已經在吃柚子的病人,於食用前詳閱藥品仿單(說明書)或諮詢藥師,確認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之風險,服藥期間若有不尋常的症狀亦應立即就醫!
柚子含「神祕成分」 搭配咖啡三高藥物恐釀腎衰竭
中秋節快到了,也到了大啖柚子的季節,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提醒民眾,柚子跟葡萄柚與某些藥物併用,可能增加藥物不良反應(風險)發生之機率,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因為柚子含有與葡萄柚相似的「呋喃香豆素」成分,因此服用Statin類降血脂藥、降血壓藥(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抗心律不整藥、免疫抑制劑、安眠鎮靜劑或抗憂鬱焦慮藥物、抗癲癇藥等6大類藥物時,可能會影響藥效的穩定性,導致過強或過弱,例如Statin類降血脂藥與柚子交互作用恐導致橫紋肌溶解等肌肉病變,甚至引起急性腎衰竭等問題。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目前針對葡萄柚汁與藥品之交互作用的研究已獲得公認,其機轉包括抑制體內CYP3A4酵素;抑制存在於小腸、肝臟及腎小管的醣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活性;及抑制穿透細胞膜的載體 (transporter)的有機陰離子轉運多肽(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OATP),而影響藥物的代謝,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增加或影響療效。另外,葡萄柚或柚子也可能與咖啡因出現交互作用,除了咖啡、茶之外,一些運動補給品或燃脂劑等都可能含有咖啡因,如果不小心與柚子一起食用,可能會出現心跳加速、心悸等症狀,民眾如有疑問,可詢問藥師意見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