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L1
」 肺癌 肺腺癌 化療 免疫療法晚期肺癌新突破!連續免疫合併治療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潘昱僑報導】有位60多歲的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並伴有肋膜間皮瘤,經過兩年免疫合併治療,經影像檢查後顯示幾乎沒有癌細胞,六年多下來,目前在家人的支持下定期回院檢查,生命品質得到明顯的提升。另一位50多歲女性患者被診斷為肺癌骨轉移,因無法忍受鉑金化療的副作用,醫師建議嘗試免疫合併治療,經過七年的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癌細胞大幅減少,且身體狀況也得到了改善。頭號健康隱憂!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選擇據衛福部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成為台灣癌症中死亡率中的冠軍,堪稱國人最大的健康隱憂。由於肺癌早期多無症狀,患者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過去治療肺癌的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標靶治療,但對許多晚期患者來說效果有限。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晚期肺癌患者的另一種選擇,除了單獨使用免疫療法外,研究指出免疫合併治療可以進一步改善病況、延長平均存活期,是晚期肺癌治療的新突破。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 連續超過7天要留意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指出,過去20年來,肺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的首位,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案例接近17,000例,同年死亡人數約13,000例5。黃醫師提醒,肺癌早期症狀雖不明顯,但其實已有徵兆,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持續超過七天、連續咳嗽超過兩周,應有所警惕並就醫檢查,特別是無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此外,他也指出二手菸對肺腺癌的影響,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為明顯,因此戒菸對於預防肺癌極為重要。從副作用大的化療 到精準標靶治療的演進黃醫師回顧,2000年以前,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化療和放療,但這些方法的毒性強、副作用大,病人接受度通常不高。2000年後,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標靶治療成了新的治療方式,對於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的病人標靶效果相當顯著,但對於基因檢測陰性的病人,仍需接受傳統化療。免疫調節劑的突破 啟動T淋巴球對抗晚期肺癌2015年,免疫調節劑的出現為晚期肺癌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黃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透過啟動體內的T淋巴球來對抗腫瘤細胞,打破腫瘤細胞表面PD-L1與淋巴球上的PD-1結合所形成的保護膜,讓淋巴球能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顯著延長了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使用免疫調節劑依PD-L1表現決定 部分患者選擇自費治療黃醫師說明,目前免疫調節劑的使用方式多樣,需根據患者的PD-L1表現來決定具體治療方案。根據國外臨床研究,PD-L1高表現(超過50%)的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調節劑即可獲得良好的效果,中等表現(1-49%)或低表現(小於1%)的患者可合併化療或使用雙免疫調節劑。由於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黃醫師建議根據患者的經濟能力和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持續兩年免疫調節劑療程 顯著提高五年存活率根據臨床研究,持續治療兩年的患者中,有19-25%可達到五年穩定的成果,對比過去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是項很顯著的進步。黃醫師指出,免疫調節劑的療程建議持續兩年,許多患者在接受兩年治療後會自費延長療程。良好醫病關係與精神支持 助力免疫合併療法效果提升黃醫師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患者與家屬的堅持與配合。他表示,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得到身體的治療,還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對於他們面對疾病、保持積極心態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面對肺癌這項重大挑戰,黃俊耀醫師呼籲全體國人包括肺癌病人、家屬及癌友應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他指出,政府已開始補助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有助於精準醫學的發展,幫助肺癌病人找到合適的治療藥物;若沒有對應的標靶藥物,也可使用免疫調節劑。黃醫師強調,肺癌治療每十年都有重大突破,未來會有更多副作用少的新藥上市,他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面對、與醫生合作治療,期望在未來五年內提升台灣肺癌治療的成果,讓病人活得更有品質、更有希望。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世!醫示警「把握3個月治療黃金期」:未吸菸者小心了
男星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前後歷經多次化療後,身體狀況一度好轉,他便努力復出工作。怎料,他的妹妹在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對此,醫師就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且診斷後3至4個月為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據國健署2023年公告最新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不論台灣和世界,肺部惡性腫瘤都比其它的惡性腫瘤更容易造成病人死亡。高雄長庚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醫師表示,台灣的肺癌在流行病學上有些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像是女性肺癌發生率特別高,西方國家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的7至8倍,台灣僅1.8倍,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肺癌患者中,有85%是吸菸者,在台灣則不及50%。王金洲接著說到,肺癌病變初期毫無症狀,腫瘤體積太小也難以發現,要大到可以被看出來,可能要花費10年以上時間。因此就算早或晚幾周、幾個月,可能並不會影響整個疾病的癒後,但仍建議患者要把握診斷後3至4個月左右的黃金治療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台灣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主,佔近9成;非小細胞肺癌又有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等,其中肺腺癌約佔8成,台灣的肺癌患者超過6成都是肺腺癌,以女性居多。陳育民解釋,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1,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依據文獻,約有20至30%的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更有50至60%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 陳育民補充,如今的肺腺癌已走向採用精準治療,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有不同的標靶藥物,患者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哪個基因突變,再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延長生命。他說,晚期或復發的肺腺癌患者,可先進行基因檢測,有驅動基因突變時,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可以檢測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可以進行免疫治療,表現量低則採取化療或是合併免疫治療等。衛福部過去曾於官網衛教,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9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成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也提醒,若出現胸悶、胸痛或咳嗽不止等症狀時,很有可能是潛在的肺癌患者;而LDCT便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有力篩檢工具,能有效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據了解,目前國健署已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族群,提供2年1次之免費LDCT篩檢。
健康不平等!同是肺腺癌「健保資源差10倍」 患者陷要錢、要命的抉擇
藝人汪建民不菸不酒竟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震驚不少民眾。事實上,肺癌已20年蟬聯國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目前也是唯一發生人數、死亡人數皆破萬的頭號奪命腫瘤,肺癌可怕在於有逾半數的病人為晚期確診,其中又以肺腺癌為大宗,但其中佔3成的「晚期無腫瘤基因突變肺腺癌」,健保治療選擇卻仍停留於傳統化療,進一步依人數占比推算,健保資源更差了將近10倍。2024「世界肺癌日」前,國內兩大醫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攜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和朝野立法委員王正旭、陳菁徽和羅廷瑋,今(19日)共同替這群處在治療缺口上的肺腺癌病人請命。一名肩負養家重擔的55歲父親,去年因背痛許久,尋遍中西醫均無法改善後,輾轉到胸腔科就醫竟確診第四期肺腺癌,背痛原因是腫瘤已轉移至脊椎,進一步檢測後確定是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且PD-L1屬低表現量,不適用標靶藥物,這名父親沒有商保可支援。為了能繼續賺錢養家,他和醫師討論後,還是勉強擠出有限的存款,調整劑量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搭配健保給付的傳統化療,目前病情控制良好、暫不影響工作,但龐大的自費治療壓力,已讓他不得不思考是否要中斷自費治療,陷入「要錢」還是「要命」的抉擇,這位父親的無奈也映照出眾多晚期肺腺癌病人正遭遇的困境。擁有治療癌症多年經驗的立委王正旭指出,要實現賴清德總統「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三分之一」的目標,肺癌當然是頭號打擊對象,晚期肺腺癌的治療應加速趕上國際趨勢。同具醫師背景的立委陳菁徽也強調,肺癌對民眾健康的威脅最大已無庸置疑,在擴大推動早期篩檢之餘,也應顧及晚期病人的治療需求,畢竟生命無價,勿漠視晚期病人的健康權。健保署去年底(2023)已陸續給付肺鱗癌、小細胞肺癌的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但面對肺癌當中佔約8成的肺腺癌,健保資源挹注在標靶治療相對豐沛,病人第一線就有標靶藥物可用,預後較佳;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人仍以健保化療為主、預後不佳,形成晚期肺癌的治療缺口,也是降低肺癌死亡率、實現總統政見的絆腳石。面對晚期肺腺癌病人仍停在化療的困境,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年以來已陸續在公開場合透露,精進免疫藥物應用、接軌國際指引是該署的政策方向,繼肺鱗癌、小細胞肺癌後,肺腺癌的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給付,「應該很快陸續有好消息!」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表示,以肺癌最大宗的肺腺癌為例,健保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對降低死亡至關重要,目前健保在標靶治療挹注資源較多,臨床治療武器相對充裕,唯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尚未給付,多數病人仍停留在傳統化療、影響預後,是降低肺癌死亡的阻礙。「健保給付要加速跟上日、韓等國!」他強調,包括國內五大醫學會共同編撰的晚期肺癌治療指引,及國際治療指引均建議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為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療首選,目前除日、韓外,包括健保署審核藥品給付的重要參考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都已公費給付,如要落實總統政見,健保應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否則肺癌治療離降低死亡的目標將愈來愈遠。「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治療資源少,像是被健保遺忘的一群病人!」收治該名55歲父親的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培菘坦言,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的建議,有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現已涵蓋72%,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的涵蓋率僅17%;如進一步以人數占比推估,前者可使用健保給付的國際指引藥物達75%,後者僅8%,落差將近10倍,顯示同是晚期肺腺癌病人,在健保下的治療命運和預後都有天壤之別,衍生健康不平等。「我們不希望病人看得到藥,卻用不到!」他指出,根據各項大型臨床研究指出,如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只用化療,半數活不過一年,有腫瘤基因突變者因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相對完整,預後較佳,徐強調,晚期肺腺癌患者若於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不僅中位數存活期可提升逾2倍、死亡風險更可降低4成。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胃潰瘍要注意!每天約10人因胃癌、食道癌離世 健保4月起給付免疫治療
原以為只是胃潰瘍買成藥吃,沒想到竟然是胃癌!台灣每天約10人因食道癌及胃癌離世,年死亡人數更高達4千人[1]!以往晚期癌友化療後存活期約僅7個月34,如今健保於4月1日起給付免疫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主任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表示,胃癌患者若PD-L1綜合陽性分數(CPS分數)大於5、或食道癌患者PD-L1腫瘤比率分數(TC分數)大於1%,都可積極和醫師討論申請給付。確診已是晚期 逾30%患者存活不過一年胃癌、食道癌與吸菸、飲酒、肥胖、攝取加工食品如煙薰與醃漬食物等因素有關,另外還有國人喜愛喝熱湯、熱茶、重鹹食物,加上胃食道逆流,皆屬高風險因子。上消化道癌症前期症狀不明顯,且往往伴隨癌細胞轉移,當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喉嚨灼熱感,恐已是癌症末期。根據我國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所示,胃癌患者中約30%發現時已是第四期,而食道癌確診時即為第四期比例更高達45%[2]。化療效益低、標靶適用族群少 癌友陷困境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任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說明:「晚期胃癌及食道癌危險性高,兩者皆長年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又因為初期症狀難辨,不少患者發現時難以進行手術切除,一線僅能使用化學藥物幫助病患延長壽命。」然而,化療卻僅能延長患者近7個月存活期[3],且副作用強烈,高齡癌友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往往難以持續治療;此外,晚期胃癌一線雖有標靶治療的選擇,但僅6至8%患者適用[4],食道癌患者更無標靶藥物可用,陷入治療困境。免疫治療突破晚期胃癌、食道癌瓶頸近年免疫治療廣泛被運用於癌症治療,不管是單用免疫還是進行免疫合併治療,皆被證實在各癌別的治療效益帶來新突破。免疫療法近年在上消化道癌症亦帶來長足進展,陳明晃表示:「免疫治療不論在晚期食道癌或是晚期胃癌的治療都有好成效,可以幫助患者降低超過2成的死亡風險。」而且副作用增加比例不高。他進一步說明,晚期胃癌患者一線使用免疫合併化療後,可降低約20%的死亡風險,並提高3年客觀緩解率;而晚期食道癌患者不僅一線可用免疫合併治療,過去使用傳統療法後復發者,二線亦有免疫治療的選擇,除了能將1年存活率從過去的3成提高到超過45%,還能延長患者的存活期、降低死亡風險超過兩成,有機會翻轉晚期胃癌、食道癌患者疾病現況的新型治療選擇。免疫治療納胃癌一線、食道癌二線給付!過往晚期胃癌與食道癌治療選擇有限、效益不佳,近期雖有免疫療法加入改善,但事實上,多數癌友治療時仍會受限於財務負擔,難以近用更有效的治療選擇,過去二線食道癌更是沒有任何一項治療藥物獲得健保給付。余政展表示,免疫治療近年不斷在晚期癌症治療領域帶來新突破,上消化道癌症實屬我國民眾不可不防的高危險疾病,現健保署伸出援手,將免疫治療納入一線胃癌與二線食道癌健保對象,成為抗癌新希望,評估癌友每月約可省下10-20萬元藥費。陳明晃表示,胃癌患者若PD-L1綜合陽性分數(CPS分數)大於5、或食道癌患者PD-L1腫瘤比率分數(TC分數)大於1%,都可以積極和醫師討論申請給付,選用更有效且符合生活品質治療方式。」估計約有3至4成癌友受惠。余政展也分享,除了上消化道癌症迎來健保給付的好消息,現免疫療法也從晚期癌症開始,逐步推進到早期癌症、甚至輔助治療的角色,未來有機會為各階段癌友點亮生命曙光,「食」現美好「胃」來。[1] https://reurl.cc/eLRkLW
扭轉小細胞肺癌終局之戰 「免疫併用化療」納入健保給付
肺癌多年來穩居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其中小細胞肺癌人數雖僅占約7%,卻因惡性度高、病程進展極快,僅不到一成患者能活過五年,其猛烈兇狠的特性,又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即便接受治療,又因癌細胞分裂快、容易產生抗藥性,患者通常高機率在半年至一年內就會復發,復發後平均存活期不到五個月。面對這場拚盡全力的「終局之戰」,免疫治療的出現終於為肺癌戰局帶來突破性的新希望。台灣肺癌學會楊政達理事長分享:「小細胞肺癌是所有肺癌類型中,最為惡性,也讓醫療團隊感到相對棘手的,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治療可說是一項重要的治療發展,增加這群患者的機會。」根據美國NCCN小細胞肺癌治療指引,目前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以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為首選治療方案,透過PD-L1免疫抑制劑重新活化T細胞,強化自身的免疫功能進而控制癌細胞。楊政達指出,在研究試驗中,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相較單獨進行化療,整體存活期可延長超過一年。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說明,除了成功延長一年存活期,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更有助於小細胞肺癌降低三成死亡風險,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超過一成來到12%。賴俊良進一步分享:「免疫治療仍有皮疹、肝炎、甲狀腺問題等副作用,但可透過其他方式降低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臨床上來看,多數的患者撐不到幾個月就會離開,因此這樣的治療成效是很令人振奮的。」他同時指出,然而免疫療法雖能帶給患者更多生存機會,但逾百萬的醫療支出卻也造成患者的經濟重擔,不僅家屬要面對救與不救的困境,患者即便有新治療方式選擇,礙於經濟條件只能退卻。賴俊良表示,在各界的努力下,此免疫療法通過健保給付,納入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第一線使用,無疑為肺癌治療歷程跨出新里程,完整強化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造福更多患者,讓小細胞肺癌更有機會遠離惡霸威脅。小細胞肺癌免疫抑制劑於去年12月納入健保給付,每年預計約有300位患者受惠,可大幅降低患者經濟負擔,延長患者存活期。楊政達表示,PD-L1免疫抑制劑納健保是小細胞肺癌治療史上新的里程碑,現今在醫療的進步下,肺癌治療不斷有新的醫療技術出現,期望未來在各界的努力下,能讓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更躍進,幫助患者爭取更長的存活期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肺癌、肺炎、長新冠傻傻分不清 久咳不癒別輕忽!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為2021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肺癌更連續42年為癌症死因之首1。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相似,建議民眾若咳嗽超過2週未痊癒,就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只要及早篩檢與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及精準治療,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出現肺癌5症狀 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肺癌每年死亡人數近1萬人,且為台灣「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堪稱癌症「三冠王」。由於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不易區分,導致6-7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咳嗽有痰呼吸困難活動後易喘咳血6種高風險族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國際實證,能夠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重度吸菸者早期篩檢出肺癌,可降低20%死亡率。癮君子與吸二手菸者長時間接觸PM2.5等空氣汙染、工業廢氣、汽機車廢氣者有肺癌家族史者長時間接觸化學致癌物質與輻射線者有肺部慢性病者經常吸入油煙者術後標靶輔助治療 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占了約九成,又分成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大細胞癌等等。肺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放療、免疫治療等,各期別的治療方式及預後不同。早期肺癌患者:若癌細胞無轉移,羅永鴻醫師建議優先以手術切除腫瘤,並可以化療作為輔助治療。但早期肺癌即使有化療輔助治療,仍有復發風險,建議利用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找出特定之腫瘤基因突變,術後給予有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輔助治療,有機會進一步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晚期肺癌患者:通常不適合動手術,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突變基因,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抑制劑)、或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的原理為抑制特定基因突變之癌細胞生長,避免殺死正常細胞,療效較化療更佳,副作用也較小,可減少噁心、嘔吐、掉髮、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而且多數標靶藥物為口服,使用上較化療施打針劑更為方便。目前健保已有給付多項標靶藥物使用。為了打造有「肺」無患的人生,羅永鴻醫師呼籲,肺癌高風險族群應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國健署也有推出肺癌早期偵測計畫2,符合條件者可好好運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預後更佳。1.https://reurl.cc/aVgaXD2.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619
早期肺癌拚治癒!掌握「免疫檢查點檢測」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在影像篩檢的進步與普及下,國人早期確診肺癌比例大幅提升,雖然越早發現越可能接受手術切除,提升治癒機會,但其實肺癌的高復發率仍然讓人提心吊膽!醫師坦言,即使是第一期的五年復發率也高達45%,也難怪肺癌連年高掛十大癌症死亡榜首。所幸,過往僅被運用在晚期的精準治療,已被證實對降低早期肺癌復發有幫助,包括目前最受矚目的免疫治療,患者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檢測後,也有機會可評估使用,更徹底消滅體內殘存癌細胞,爭取最佳痊癒機會。輔助治療要更精準!勿忘「手術前」就要先問PD-L1篩檢「相較於其他實體腫瘤,肺癌本來就比較容易復發!」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教授郭志熙醫師分析,期別越晚復發機率越高,第二期的五年復發率提升到60%,即使是可手術的第三期也高達75%,「面對如此高的復發機率真的會為病人擔心,也希望能有更多治療武器,但過去二十年來的術後輔助治療,說實話效果差強人意。」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雖已行之有年,但長久以來都僅以化療為主,約僅能降低5%的復發機率,終於近年迎來重大突破!郭志熙醫師表示,精準治療已發展到早期肺癌領域,現在輔助治療也逐步建立應進行基因和免疫檢查點檢測的觀念,包括EGFR、PD-L1等都是決定用藥的重要指標。「其中PD-L1因為一定要取腫瘤切片才能進行,所以一定要手術前提早跟主治醫師討論篩檢,以免後續面臨檢體不足的窘境,錯失選擇機會」郭志熙醫師特別提醒。破解癌細胞「偽裝」:免疫治療喚醒殺手T細胞談到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的機轉,郭志熙醫師形容,就好像是一場免疫細胞與癌細胞的諜對諜戰爭。人體的免疫系統為了維持平衡,有一個「煞車」機制,也就是正常細胞會以自身的PD-L1配體與T細胞上的PD-1免疫檢查點結合,使T細胞不會誤殺正常細胞;而癌細胞就是運用這個機制,藉由PD-L1過度表現來「偽裝」,誤導T細胞。此時為了破解癌細胞的偽裝,就可以使用PD-L1抑制劑,解除免疫的煞車機制,等於是喚醒T細胞,使其繼續完成消滅癌細胞的任務。「因此PD-L1是否過度表現就會與用藥成果息息相關,通常PD-L1表現越高,治療效果也會越好」郭志熙醫師進一步解釋,當早期患者的EGFR、ALK無表現,但PD-L1有表現(PD-L1 TC ≥1%)時,就可以考慮在術後化療結束後,再接續一年的PD-L1抑制劑治療,讓可能殘存的癌細胞進一步被殲滅。根據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加上PD-L1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可幫助具PD-L1表現之患者降低超過3成之復發機率,針對PD-L1高表現者(PD-L1 TC ≥50%)更有機會將復發風險大幅降低達5成5以上。PD-L1抑制劑有效降低復發率 延長整體存活期有望郭醫師也分享其門診的真實案例,一名近70歲開完刀確認為第三期之男性患者,因PD-L1表現高達70%以上,故化療後決定再使用PD-L1抑制劑,後來順利完成一年的療程,期間腫瘤指數一路穩定下降,目前已降到正常值,無須再用藥,僅須持續追蹤。「早期肺癌術後免疫治療還在持續發展和追蹤成效中,目前已經證實對降低復發有確切效果,根據試驗的期中分析來看,對於延長整體存活期也呈現有助益的傾向,未來成果值得期待。」郭醫師也提醒,早期確診早期治療仍是肺癌拉長存活期的關鍵,針對老菸槍、有家族史等高危險族群,應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以提早發現較小的病灶;確診後也切勿灰心,癌症醫療現已大幅進步,建議患者多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選擇,並提早進行個人化醫療的相關檢測,掌握用藥先機,方能成功戰勝肺癌。
台灣「肺鱗癌」健保治療落後國際 各界籲放寬給付條件避免「同癌不同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晚期肺癌中有一群「肺鱗癌」患者,不像肺腺癌患者有基因突變可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而健保給付的第1線治療仍為化療,若要用上免疫療法健保給付條件相當嚴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癌症化療合併免疫是晚期肺鱗癌的一線標準治療,現在日本、韓國已全面給付,但台灣仍落後國際。因此,8月1日「世界肺癌日」,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及立法院厚生會榮譽會長劉建國委員,共同呼籲希望放寬肺鱗癌健保給付條件,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讓更多肺鱗癌患者能接受更好的治療。晚期肺鱗癌治療選擇少 免疫藥物給付條件嚴苛肺癌是各癌別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病人診斷後多為晚期肺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肺腫瘤委員會副召集人何肇基醫師表示,對於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目前同步化放療(CCRT)合併免疫療法是最新治療指引,但已經轉移的晚期肺癌則須用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治療。不過,傳統化療有抗藥性、效果不佳、副作用大等問題,使用標靶藥需先做基因檢測,若驅動基因突變為「陽性」健保才有給付;若為「陰性者」則須進一步檢測PD-L1(免疫治療標的)作為使用免疫療法的評估指標,當PD-L1≧50%健保才會有條件給付單用免疫藥物,若是PD-L1≦50%則需自費使用免疫藥物。何肇基醫師提到,肺鱗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大多數都沒有基因突變,而且有8成患者PD-L1≦50%完全無法使用健保給付的免疫藥物,而PD-L1≧50%的患者若第一線化療無法使用或是化療失敗才可第二線「單用」免疫藥物。健保治療未進步 病友盼放寬條件台灣肺鱗癌健保給付治療仍以化療為主,而且僅給付單用免疫藥物。但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已將免疫藥物列為一線治療建議,而且化療搭配免疫的治療效果比單用免疫或化療好,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韓國等國都已全面給付化療合併免疫。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表示,現在肺鱗癌已經有更好的治療選擇,希望健保可以放寬讓更多病人能接受免疫治療。而身為肺鱗癌病友的48歲賴先生也提到,自己一開始用化療副作用大,在醫師建議下使用免疫療法,但這是因為自己剛好有商業保險可以負擔費用,不然免疫治療2週就要打1次,1次就要15萬根本不可能用,很多病友也都因經濟問題而放棄,使用化療又常有抗藥,治療過程就是反覆抗藥換藥,最後沒藥可用。「同病不同命」是晚期肺癌的治療窘境,尤其晚期肺鱗癌治療選擇又更加受限有如治療孤兒。賴先生表示,肺鱗癌的治療選擇不多,健保應盡早放寬癌症免疫藥物的給付,幫助經濟弱勢的患者有活下去的機會。
如何防止被「三冠王」癌奪命? 醫揭1療法降低復發、延長存活期
肺癌每年死亡人數近1萬人,且為台灣「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堪稱癌症「三冠王」!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說明,高風險族群應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及早揪出病灶並搭配合適用藥,以延長存活期或達到治癒目標。「新國病」奪近萬人性命 七成患者發現已晚期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肺癌蟬聯國人十大死亡癌症首位長達40多年,且109年的新發個案更超過1萬7千人,是新增人數第二高的癌症;此外,由於肺癌臨床表現與呼吸道疾病相似,除了持續性咳嗽之外,幾乎沒有明顯的特定症狀,讓不少患者就診時已是晚期,讓肺癌又有「新國病」的稱號。王金洲醫師特別說明,抽菸雖會提高罹患肺癌的機率,但並不是無抽菸習慣的民眾就能百分之百免於癌症,若持續2-3周咳嗽、咳血、喘息等呼吸道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檢查。手術後仍有復發風險 無基因突變患者落入無藥可用窘境肺癌主要分為兩類,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了九成,又分成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大細胞癌,治療方式依各型態而有不同,相較於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慢,若是可以早期發現並治療,治癒率也相對較高。針對臨床上可進行開刀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第I-IIIA期),部分病患在手術後可使用輔助化療,「儘管如此,患者仍有復發可能,一旦復發甚至合併遠端轉移,病程即進入晚期,對患者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打擊。」王金洲醫師說明到。王金洲醫師表示,現今治療技術進步,帶有EGFR等驅動基因突變患者在術後可選擇標靶治療;但是,台灣約3-4成患者無EGFR驅動基因突變,在術後輔助化療後便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第二期以上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後三年將面臨50%以上的復發或死亡機率,無接續藥物使用更讓患者憂心忡忡!」王金洲醫師感慨道。術後輔助免疫療法降低復發,延長壽命醫:落實篩檢政策盼患者掌握有「肺」無患生活所幸,對於無驅動基因突變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現在也有了對抗復發的利器!「過往免疫療法多用於晚期治療,如今亦可嘉惠早期患者,根據患者PD-L1表現量,部分患者可有效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拉長無疾病存活期。」王金洲醫師同時呼籲患者,肺癌的治療之路很艱辛,但只要配合醫師,穩定用藥,都有機會掌握有「肺」無患的人生。除了治療方式越來越多元,落實篩檢也可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自去年起,政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LDCT」政策,補助高風險族群(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等民眾),可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早期揪出病灶。對此,王金洲醫師十分樂見其成,雖肺癌仍是對健康有極大威脅的「新國病」,但在政策與藥物資源下,降低疾病的死亡率,以及提升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癒率將指日可待。
第三期肺癌難治療? 放射合併免疫治療效果佳
一名50多歲男性,平時雖會抽菸,但菸量不大,然而在2年前,因健檢肺部X光出現異常,進一步檢查竟發現一顆4公分大腫瘤,且合併淋巴腺轉移,診斷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但他沒有放棄治療,而是積極完成療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醫師表示,肺癌相當容易復發,因此該名患者先進行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後,當時腫瘤已完全消失,但為避免復發,再輔以免疫治療,目前療程已做完一年,追蹤結果相當良好,毫無癌細胞的蹤跡。第三期肺癌幾乎已無法開刀 治療以化放療為主余忠仁院長表示,肺癌的類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肺腺癌、鱗狀細胞癌等,皆屬於非小細胞癌的一種,亦佔整體肺癌80%-85%。肺癌的進程可分為四期,四期之中再以A、B、C不同階段延伸為亞期,例如:3A、3B期,醫師必須藉由分期以決定不同治療方法。肺癌第一、二期較為早期,腫瘤不大、僅局部轉移,此時最標準的治療方式是開刀切除腫瘤,術後再搭配藥物治療,以殲滅血液中四散的癌細胞,避免復發,如化療,或有基因突變者,可使用標靶治療,療效比化療更佳。余忠仁院長說明,早期肺癌加上術後輔助治療可提升存活率。余忠仁院長表示,一旦進入第三期,且為3A期,此時癌細胞尚未轉移至另一側淋巴結,因此還有機會開刀,一旦腫瘤太大,或轉移至另一側肺部、縱膈腔或淋巴結,則進入3B以上的期別,此時開刀效果不彰、復發率高,因此建議進行藥物治療,包括化療、放療,若進入第四期,此時癌細胞可能已遠端轉移肺部、骨頭、腹腔,此時已無法開刀,需選擇抗癌藥物進行腫瘤緩解治療。3B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雖不到2成 輔以免疫療法可提高存活率余忠仁院長表示,第三期肺癌預後不好,相比第一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第二期為7成,然而進展到 3A期,五年存活率迅速降為4成,3B期則為2成,第4期更是只有1成。第三期肺癌相當容易復發,即便使用化療加放射治療,平均5成以上患者一年後就復發,7成患者治療後第二年復發,因此,目前國際間標準的治療指引為化放療結束後,再輔以免疫治療,根據實證醫學,可避免復發,3B期的五年存活率可顯著提升。免疫療法是什麼?余忠仁院長說明,目前免疫療法常見的有抗PD-1或抗PD-L1 。簡言之,肺癌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因失去辨別癌細胞的能力,因此無法殺死癌細胞,使得癌症發生。這當中的作用,乃因癌細胞身上,存在如武器般的PD-L1,與免疫細胞的PD-1探測器接合,使癌細胞馴化並盲騙免疫細胞,此時免疫細胞被抑制,反而成為癌細胞的守護者!而免疫治療則是一種抗體,成為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中間的阻斷劑,使得他們不會進行接合,進一步活化免疫細胞,能夠辨識並殺死癌細胞。免疫療法費用雖高 但嚴重副作用發生率低,且有望根治不過,免疫治療相當昂貴,即使患者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一個月費用仍高達10-20萬。此外,免疫療法的副作用會不會很強?余忠仁院長表示,由於免疫治療會引發全身免疫系統活化,就像感冒時,免疫系統會活化並攻擊病毒時,產生許多類似的感冒症狀,而免疫治療則會出現疲憊、皮膚炎,或腸炎,進而引發腹瀉,一般輕微的副作用,都有藥物可以幫助緩解症狀,而少數不到5%患者,可能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肝臟、心臟發炎、內分泌失調、甲狀腺機能低下或亢進,或腦下垂體功能低下,但若在醫療人員定期監測、評估和處置下,能確保用藥安全,應不至於過度擔心。 而免疫療法的出現,讓第三期肺癌患者治療出現曙光,有機會達到根治目標,著實一大福音。
女性肺癌發生率上升 「免疫療法新組合」存活率超過化療1.5倍
40多歲林小姐家庭與事業兩頭燒,但身體頻頻出現疼痛,原本以為是太過疲勞,只要休息1-2天就沒事了。但身體不適的狀況並未消減,近一步就醫才發現是肺癌晚期且轉移到骨頭了,原先對標靶藥物存著一線希望,檢測卻未發現基因突變。對於化療的副作用非常擔心,幾乎對治療都失去了期待。所幸找到免疫標記,醫師評估後接受免疫療法新組合,經過三個月的治療,腫瘤明顯縮小、身體的疼痛感也消失了,後續追蹤發現療程結束後病灶也幾乎沒有惡化,病情得到穩定控制。近年來女性肺癌患者竄升,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女性肺癌發生率排行已由第三名攀升至第二,僅次於大腸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醫師特別提醒女性:「臺灣女性肺癌病患相較於西方人,具有平均早 10到15歲的年輕化趨勢,應格外重視篩檢與治療。」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當就醫確診時,多半已為無法開刀的晚期,只能透過全身性療法來穩定病情。王醫師特別指出:「過去晚期肺癌患者以化學治療後的平均存活期只有8至12個月,五年長期存活率低於15%。但隨著治療技術進步,晚期肺癌的治療選擇日趨多元,近年也發展出免疫治療的多種組合應用,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同時維持生活品質,讓台灣患者也有更多治療選擇,與世界癌症治療同步。」全球有996萬人因癌症去世,逾五成為肺癌患者,而在台灣每年平均有近萬人因肺癌離世,肺癌已經儼然成為台灣的「新國病」。過去大眾習慣將「抽菸」與肺癌連結,根據台灣肺癌患者資料統計,逾6成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習慣,其中更高達9成為女性,打破過去大眾對肺癌為抽菸者或男性的想像,大多女性也容易忽略罹癌風險,且肺癌早期肺癌症狀不易察覺,當身體不適就醫時多半已是晚期。王金洲醫師分享:「晚期肺癌的治療目標除穩定病情外,延長存活期也是醫師與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標,醫師會先將最有利的藥物用於一線,爭取第一時間控制腫瘤,提升病人的存活率,生命也有機會能夠隨之延長。」過去台灣晚期肺癌病友多半只有化療的選項,近年來免疫治療開始加入晚期治療行列,更助治療邁向個人化。為使不同病患的病情與身體狀況,皆能獲得合適的治療,免疫藥物更發展出「合併療法」,針對患者PD-L1的表現量,給予免疫搭配不同治療合併使用。王金洲醫師指出:「PD-L1表現量小於50%時使用合併療法對穩定病情有成效,但過去的合併療法多半需要搭配化療合併使用,副作用造成的影響是患者無法勇敢選擇治療的主因。」近年更發展出免疫療法新組合,透過同時抑制體內的兩個免疫檢查點來穩定病灶,突破了過去合併療法困境,彌補了化療的不足,新治療方式帶給更多晚期肺癌患者不同的治療選擇。王醫師進一步說明:「組合後的新治療方式一方面從促使T細胞成熟的上游(抗CTLA-4),加速免疫系統、抑制癌細胞;另方面從增進T細胞辨識癌細胞能力的下游(抗PD-1),活化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細胞,透過上下游圍堵的方式,讓癌細胞無所遁形。」免疫療法新組合,有別於其他治療在停止後有快速惡化的情形,王金洲醫師補充:「新治療是透過強化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的能力,所以就算後續停藥,也可以維持先前的治療成果!」研究證實能幫助病友4年存活期約達三成,存活率超過接受化療的1.5倍,無疑是晚期患者的新曙光。
「全台首次」肺癌治療滿意度調查 患者嘆:只能在錢跟命之間做選擇!
國內肺癌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已破萬人,蟬聯12年的頭號奪命腫瘤1,近6成癌友確診時已晚期,如何提升肺癌治療成效是對抗新國病的重要課題!社團法人肺長壽協會完成國內首份的「肺癌治療滿意度大調查」,獲得近2000名癌友的響應,調查發現,癌友的治療是否有健保給付為治療滿意度關鍵,9成以上的晚期癌友支持健保能跟上國際治療指引,盼放寬及加速健保給付免疫合併化療,作為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此外,調查也發現晚期肺癌癌友中,半數以上扮演家中的經濟支柱,抗癌同時還得維持工作收入,才能撐起家計,其中,9成癌友表達現行治療已直接影響工作和收入,進一步以每月收入減少的金額分析,發現6成癌友月收減少1萬以上,其中每4名癌友當中,就有1人因罹癌失去工作、收入中斷。肺長壽協會理事長Alan表示,調查發現健保給付與否與癌友的治療滿意度高度相關,且適合使用免疫治療或免疫合併治療者,相較於適合標靶藥物者,前者因健保給予的支持較少,自費治療的經濟負擔較重,導致其不滿意度高於後者。根據健保署最新資料,去年在癌症治療給付的健保資源分配上,免疫治療僅占4%,但本土研究顯示,有近37%的肺癌患者適合使用免疫治療或免疫合併治療,顯示健保在免疫治療的資源投注上,應更貼近實際需要。王先生2019年在健康檢查中發現3公分的肺部腫瘤,診斷為肺鱗狀細胞癌(肺鱗癌),手術治療後卻在去年癌症復發,癌細胞轉移至氣管已是晚期,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墜入谷底,且因沒有腫瘤基因突變,加上PD-L1低表現量、不符合健保給付免疫治療門檻,初期以傳統化療為主,但副作用卻如猛獸般一步步侵蝕著他的體力,「每次化療後,長達半個月的時間吃不下、持續嘔吐,體重最多狂掉10公斤。」他心有餘悸地說:「要是再繼續化療,我大概會因副作用先死掉!」因此,在與主治醫師討論後,雖然經濟負擔較大,王先生仍決定把退休金拿來自費免疫治療,他吐露心聲:「抗癌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看是要錢還是要命!」歷經第一次免疫治療後,王先生恢復體力,又可以到處走動、恢復正常生活。回想飽受化療副作用折磨的日子,需要家人照顧,他感嘆:「既然肺癌患者這麼多,健保就應該給癌友更多支持,放寬免疫療法的給付,幫助患者不會拖累家人!」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患者中,約9成是罹患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又以肺腺癌、肺鱗癌最常見3,這兩種型別的肺癌在目前的健保給付下,有著截然不同的治療命運。發起肺肺揚揚台大雲林肺癌病友會的台大雲林分院胸腔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崇裕表示,相較於肺腺癌的治療資源豐沛,肺鱗癌不易早篩且第一線創新治療較匱乏,即使近期政府積極推動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期能找到更多的早期肺癌患者及早治療,不過研究發現,LDCT揪出的早期患者絕大多數是肺腺癌,肺鱗癌不易由LDCT被早期發現。陳崇裕強調,肺癌患者近6成確診時已晚期,第一線治療對延長存活期非常重要,但目前健保給付的晚期肺鱗癌第一線治療仍以傳統化療為主,雖然三年前開始給付免疫治療,但受限健保條件嚴苛,多數癌友可說是看得到卻用不到,導致肺鱗癌預後差、多數患者的存活期僅1年左右,堪稱是非小細胞肺癌當中的「癌王」。陳崇裕說,根據國際治療指引,針對沒有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鱗癌患者,首選治療建議為免疫合併化療,國外研究顯示,其中位數存活期可達30.1個月,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12.7個月,免疫合併化療的存活期約為化療的2.3倍,不過目前的健保給付仍僅限單用免疫治療,盼能盡速趕上國際趨勢,以改善晚期肺鱗癌患者的臨床治療。肺癌癌友無法選擇腫瘤基因和型別,一旦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若不符合免疫治療的健保給付條件,就只剩傳統化療可用。陳崇裕坦言,並非所有癌友都能撐到前線治療失敗,再來嘗試免疫治療,多數都跟王先生一樣,只能無奈在金錢跟生命之間做選擇。Alan也強調,癌友亟需健保給付的支持,調查顯示超過90%的癌友都支持健保跟上國際治療指引,給付免疫合併化療作為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
癌症疫苗通過動物測試 準備進入人體實驗階段
新冠肺炎來的又快又急,全球藥廠的確現在都加緊腳步開發疫苗。但相對於新冠肺炎,人類對抗癌症的歷史更加悠久,希望能研發疫苗抑制癌症的惡化,但現在傳出有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癌症疫苗成功,目前已經通過動物試驗,準備進入到人體實驗階段。據悉,癌症細胞的本質,其實就是人體細胞異化與失控,幾乎所有人體的細胞都有癌病變的可能性,但隨著醫學界對癌細胞的了解,發現到其實人體的免疫系統其實也會對抗癌細胞,只是癌細胞會欺騙免疫系統,只要欺騙成功就會出現癌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其實著重點就是放在「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開發,目的就是抓到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騙術。其主要的概念是,人體免疫細胞中有一種T細胞,他是主要對付癌細胞,但由於殺傷力過強,為了避免誤殺正常細胞,T細胞動手前會先用自身的表面蛋白PD-1來進行檢查,這個PD-1會與正常細胞上的PD-L1結合,如果結合成功的話,T細胞就能判斷這是不能下手的正常細胞。而癌細胞就是會偽造PD-L1來欺瞞T細胞。而「免疫檢查點抑製劑」主要就是抑制T細胞身上PD-1的效果,讓T細胞直接無視檢查進行攻擊。根據《New Atlas》報導指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明了「PD1-Vaxx」免疫療法。該療法主要是活化T細胞與另一種免疫細胞「B細胞」(主要用來製造抗體、對抗病毒與癌症)。其原理是當PD1-Vaxx進入人體內後,會與B細胞發生反應,B細胞透過與PD1-Vaxx的反應,複製更多的PD1-Vaxx給T細胞,T細胞在獲取PD1-Vaxx之後,就能透過類似更新病毒庫的方式進行提升,此時癌細胞再偽造舊版本的PD-L1就無法欺瞞T細胞,進而被T細胞消滅。用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引導免疫系統精準的瞄準、消滅癌細胞。目前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10隻罹患結腸癌的動物體內實驗此方法,其中9隻獲得了正向的效果,同時也透過先前的臨床前測試,確認疫苗安全性無虞。美國FDA也在11月批准該實驗進入第一期人體實驗階段,稍早時間澳洲也批准進行第一期臨床實驗。
最致命乳癌讓女漢子哭了 丈夫佯裝堅強暗自辛酸
今年59歲的阿芳4年前罹患三陰性乳癌,開刀後做了6次化療,結果5個月就復發,癌細胞轉移到肺部「整個滿天星」,再度化療後癌細胞雖然消失,但不到1年多,肺部又出現1公分腫瘤,二次復發讓阿芳幾乎失去信心,原本個性堅強、看似鐵人的阿芳,數度因不捨孩子而流淚,支撐阿芳活下去的動力,正是來自於家人,阿芳的兩個女兒都還在念書,丈夫陪著她面對癌症病情,雖然震驚、崩潰,卻從未在阿芳面前顯露,始終表現得很堅強,阿芳還是透過友人,才知道結婚25年的先生心裡這麼難受。而遠在花蓮家鄉的老母親,阿芳也是去年才敢讓她知道病情。在接受化療加上免疫治療3個月後,目前腫瘤已消失,阿芳說:「雖然三陰性乳癌不好治,但是只要撐過5年不復發,之後復發率就很低,我要積極治療等待後援。」一直以來,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的頭號殺手,其中三陰性乳癌因缺乏相對應的藥物治療,被視為難以治療的乳癌類型。然而,台灣本土性臨床研究顯示,三陰性乳癌手術治療後3年是復發和轉移的危險期,醫師呼籲及早積極治療,尤其是部分對化療反應差的晚期患者,建議搭配免疫療法,有助降低疾病惡化和死亡風險,挽留生機。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教授指出,近年三陰性乳癌的藥物研發出現重大突破,一掃過去20年沒有新藥可用的陰霾。目前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並且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陳訓徹教授表示,免疫治療建議搭配化療使用,因為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一些訊息,一方面讓免疫細胞更清楚辨識敵人及其所在地,另一方面也能更精準地進行攻擊。研究發現,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中,約4成屬於PD-L1陽性族群,適用於免治療法,且併用化療可延命逾2年,降低近4成疾病惡化風險和死亡風險。「牽妳的手,走咱的路」,是「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aiwan Breast Cancer Alliance,簡稱TBCA)對姊妹的承諾,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新確診的乳癌病友,因為對治療不甚了解,容易產生不安與懼怕,很可能選擇隱身逃避,而不接受後續治療,復發的病友也可能因為心灰意冷而放棄治療,不過醫學日新月異,治療藥物持續進步,對付棘手的三陰性乳癌醫界不再束手無策,病友們只要堅持下去,就會看到希望;同時,也期盼政府能在健保藥物上多給予支持,幫助病友減輕經濟壓力,抗癌更安心!
【這個癌最致命2】免疫治療現生機 全身腫瘤皆消失
肺癌種類相當多,其中肺腺癌是國人最主要的肺癌類型,佔整體約7成,肺腺癌患者確診之後,首先可進行EGFR與ALK的基因檢測,若基因突變便先採取相關標靶藥物,若沒有突變或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過去患者可能會感到相當絕望,但現在多了免疫療法的選擇。「目前肺腺癌治療中,以免疫治療較具有長期效果,而台灣目前的主流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林口長庚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醫師說,癌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PD-L1的蛋白質,會與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中的PD-1蛋白質結合,藉此欺瞞免疫系統,以為癌細胞也是自己的一份子,免疫療法就是阻止它們結合,喚醒免疫細胞來攻擊癌細胞。因此PD-L1濃度是判定指標,健保署今年四月開放免疫藥物的健保給付資格中,就明列PD-L1濃度需大於50%。「其實這只是一個健保的判定標準,如果濃度超高,當然可以預見一定效果很好,但其他以外就相差不多,如果患者已經沒有其他選擇,當然可以考慮放手一搏。」張文震說,針對基因沒有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研究證實,第一線採用免疫藥物的效果優於化療,而針對第三期患者也有重大突破,若在化療、放療之後接續免疫藥物治療,長期存活率增加兩成,復發率降低四成,顯示治療效果增加約一倍。張文震醫師說,免疫藥物治療就是喚醒免疫力攻擊癌細胞,一旦有效,病患就能長期存活。「我有一位肺腺癌第四期的女患者,大約五十多歲,化療治療失敗後,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進行免疫藥物治療,一年後再檢查,發現肺部腫瘤以及轉移腫瘤全都消失。」張文震說,因為目前才一年多不到五年,所以還不能判定為痊癒,但由此可見,免疫治療的確具有長期效果的未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