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
」 新冠肺炎 確診蚊子叮1口「金槍不倒17年」 72歲老翁GG消不掉超崩潰
擁有金槍不倒的GG是許多男人夢想,卻是瑞士一名72歲老翁的惡夢。該名老翁多年前被蚊子叮了1口之後,大腿及生殖器就持續腫脹、堅挺,最後承受不住休克送醫。瑞士巴塞爾大學醫院(UniversityHospital of Basel)醫師在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NEJM)發表這起特殊病例,該名20年前從辛巴威移民瑞士的老翁,在忍受長達17年金槍不倒後因休克送醫,外界才首次知曉這件罕見案例。報告指出,醫護人員發現老翁腿部有積液導致的腫脹,但施壓腫脹卻沒內縮;老翁出院後到皮膚科就醫並被診斷陰莖及陰囊腫脹。但老翁直到檢查多次後,才確認生殖器及腿部遭微小的線狀蠕蟲感染發炎。醫師引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老翁罹患的淋巴絲蟲病(Lymphatic filariasis;又稱象皮病)是被廣泛忽視的熱帶疾病,遭血絲蟲感染的老翁,白血球指數達到正常人的近2倍,MRI掃描顯示老翁2側陰囊均有組織腫脹。經施予2種強效寄生蟲藥2個月後,老翁已無相關症狀。報告也指,淋巴絲蟲病由班氏絲蟲、馬來絲蟲及帝汶絲蟲,經由蚊子叮咬進入人體,幼蟲孵化後再進入淋巴系統並阻擋循環,大多數患者就算沒手臂、腿部、乳房及生殖器腫脹,淋巴系統也已受到傷害。WHO統計,患者感染後需數年時間才有症狀,其中班氏絲蟲占9成之多的淋巴絲蟲病例,另絲蟲平均壽命為6到8年,一生可在宿主體內產下數百萬條後代。
外媒:減肥神藥Wegovy對心臟衰竭患者有效 分析師上調目標價至144.5美元
外媒報導,一份自昨天(6日)發佈在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上的最新研究報告表明,對於心臟衰竭(HFpEF)患者,特別是那些伴有肥胖的收縮分率保留的患者,接受諾和諾德(Novo Nordisk)旗下的「減肥神藥」Wegovy治療後,體重減輕更明顯,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丹麥製藥巨頭諾和諾德旗下Wegovy主要成分為司美格魯肽,可用於助肥胖者預防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等風險。經最新研究證實,該藥對患有糖尿病和心臟衰竭病人的健康也有益處。心臟衰竭的患者通常很容易疲勞、呼吸困難,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住院、殘疾和死亡的高風險。目前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包括改變生活方式和心臟病藥物,但沒有專門批准治療心臟衰竭的療法,而且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數一直在顯著增加。去年秋天,研究人員發佈的研究顯示,Wegovy對患有這種心臟病的人,有顯著的積極健康作用。報導中引述研究人員、心臟病專家Mikhail Kosiborod博士的話表示,最新研究和去年發表的研究的一致結果似乎表明,Wegovy對於廣泛的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是一個有效且安全的治療選擇。Kosiborod還向美國心臟病學會介紹了這項研究,他認為這一發現非常令人興奮,因爲心臟衰竭患者通常難以治療,而且這類患者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現在Wegovy不僅顯示出了治療效果,而且耐受性良好,這代表患者可以很好地承受這種治療,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此外,諾和諾德去年全年按本幣和固定匯率計算的營收分別年增31%、36%至2323億丹麥克朗(337.1億美元),這表明營收收入大幅增長;按本幣計算的營利也年增37%至1026億丹麥克朗。並預估,2024年按固定匯率計算的營收成長,將介於18至26%之間;營利成長將介於21至29%之間。分析師近期也對諾和諾德提供了12個月的目標股價,平均目標價為144.5美元,最高估值160美元、最低120美元;目前的平均價格已從之前的125美元上漲了15.6%。諾和諾德股價截至5日收盤,上漲6.9丹麥克朗或0.8%,收在867.5丹麥克朗。
加速老化 卡車司機「只有左臉曬太陽」…30年後變半皺老人
眾所皆知,陽光的UVA會造成深層皺紋並可能引發皮膚癌,但其造成的傷害需要時間顯現,也難以「直觀」察覺。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就以一位卡車司機的正臉照,來顯示長期暴露在陽光下的危害,被陽光照射近30年的司機左臉有大量深且厚的皺紋,與光滑的右臉呈現極大反差。這名69歲卡車司機因工作關係,不論是開車或在車內休息,左臉一直接受從窗戶灑進的陽光射線,並隨著時間累積而罹患皮膚日曬病Favre-Racouchot綜合症。與相對光滑的右臉相比,他的左臉明顯「崎嶇不平」,不只有大量又深又厚的皺紋,眼部周圍的皺紋更彷彿「增生到下垂」。卡車司機的左右臉老化不平均。(圖/翻攝自推特)由於皮膚損害已達到嚴重程度,司機除被要求使用防曬霜和外用A酸維護肌膚,也必須定期接受皮膚癌檢查。《太陽報》則指出,曬太陽引發的健康問題自1960年代開始不斷上升,而罪魁禍首之一,就是能穿透玻璃及雲層的UVA。卡車司機的左右臉老化不平均。(圖/翻攝自推特)另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建議,夏天時應避免在上午11點到下午3點之間出門,以及應塗上防曬係數30(SPF)、抗UVA的防曬霜,降低UVB和UVA危害,且應每2個小時就重新塗抹一次。
14歲男遭寄生蟲侵入! 開腦取出「拳頭大囊腫」奇蹟活命
印度一名14歲男孩因為連續一個月感到頭痛及嘔吐就醫看診,沒想到經過醫生檢查後發現胎的腦部遭到寄生蟲侵入,形成了一個巨大囊腫,幸虧最後在開腦手術下,成功將囊腫取出,救回一命。根據外媒綜合報導,這起案例被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中,14歲男孩因為長達一個月感到頭暈、嘔吐,就醫檢查。經過院方使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男孩腦中出現了一個拳頭大的囊腫,情況不太樂觀。醫生指出,這種病症屬於囊性包蟲病(Echinococcosis),是一種由絛蟲所引起的感染病症,不過常見病徵是在肝臟或肺部中出現一個或多個囊腫。醫生表示,這位男孩的囊腫出現在腦部,是非常罕見情況,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引起併發症,幸虧後來手術順利進行,成功將囊腫取出。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世界任何時候都可能有超過100萬人感染包蟲病,而這些人中的許多人會出現嚴重的臨床綜合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
天冷慎防腦中風 「血栓移除手術」降低腦傷範圍
「阿嬤在吃晚餐的時候,突然手舉不起來,口水從嘴角流出來,然後也無法握起湯匙,站起來的時候沒有力就跌倒在地上。」國泰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方耀榮表示,類似上述的故事一直在急診室重複上演,也不時看到名人腦中風的新聞,腦中風就是如此的突然,總是讓人措手不及。依據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尤其好發於60-79歲的年齡層。方耀榮說,腦中風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和阻塞性腦中風。但不論是出血還是缺血性腦中風,都需要趕快到醫院就醫,儘快接受治療,讓腦部後續損傷和神經學症狀的嚴重程度降到最低。一般來說,中風的位置、範圍、時間是影響預後的關鍵。腦中風有很多危險因子,其中包含了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所謂的三高),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肥胖,頸動脈狹窄等。這些都是可控制的高危險因子,因此,應該要努力去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降低罹患腦中風疾患的機率。方耀榮說,腦中風診斷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等。倘若病患在腦中風發現後3個小時內診斷為血栓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在病患符合規範下,可以使用靜脈內注射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有助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然而,現在缺血性腦中風已經不再只有靜脈內注射或是吃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而已。在符合特定的條件,經醫師評估以後,可以進行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以外科介入的方式來治療在大血管阻塞的急性缺血中風。此項手術的另外一個好處在於對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的病患,但在6小時內大血管腦中風的病患,在符合特定的條件之下,仍然能夠接受治療,讓中風的範圍減少。2015年1月在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MR CLEAN試驗,證實顯著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優於單純用IV rt-PA的治療效果。方耀榮表示,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是一種類似心導管檢查的手術的治療方式,醫師會在鼠蹊部穿刺並把微導管或同時置放支架送到腦部血管去抽吸血栓。簡單來說,血栓堵塞了血管,我們把血栓抽吸出來讓血管通暢,縮短腦部缺血或缺氧時間以降低腦部損傷的範圍,進而減少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甚至死亡。病患後續仍然需要努力復健來慢慢恢復其功能性。方耀榮也提醒,冬天要記得多保暖,慢性疾病也要好好的吃藥控制,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陸爆「瑯琊病毒」 莊人祥曝人傳人可能性…揭最新應對措施
權威醫療期刊《NEJM》日前宣布中國大陸出現可誘發致死的新病毒「瑯琊」(Langya virus;LayV),引發各國高度關注。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病毒為副黏液病毒科(family Paramyxoviridae),我國會加緊針對該病毒進行核酸檢測的準備工作。莊人祥表示,已知該新型病毒的35名患者中,有26位「只」感染該病毒,其餘9名有感染其他病毒,該病症狀為身體發熱、無力、咳嗽等症狀。另在人工飼養動物中,有狗(5%)和山羊(2%)呈現血清陽性;在25種動物實驗中,鼩鼱血清陽性比例最高,推測可能是該病毒的天然宿主。莊人祥進一步指出,目前推測人類感染該病毒為「偶發性」,其中有追蹤的9名密切接觸者中,皆沒有呈現人傳人證據,但目前尚無法下結論,仍須密切觀察發展。而國內也會針對該病毒建立定序、核酸檢測方式與標準化,一旦未來有需要監測,即可列入國內的重點監測項目進行處理。
NEJM曝大陸新病毒 「瑯琊病毒」動物傳人⋯可誘發致死性疾病
新冠疫情尚未結束,大陸又發現新的可感染人類的動物源性病毒。權威醫療期刊NEJM於4日刊文指出,此病毒被命名為「瑯琊病毒(Langya virus,LayV)」,由北京、青島的微生物學者發現。醫師杜承哲在臉書指出,權威醫療期刊NEJM於4日刊出一篇新文章,由北京、青島的微生物學者發現,病毒被命名為Langya virus(LayV)。而杜承哲引述的貼文進一步指出,在山東、河南發現一種新的可感染人類的動物源性病毒,命名為「瑯琊病毒」,可誘發致死性疾病,目前共發現35例急性感染者,症狀為發熱、乏力、咳嗽等。杜承哲解釋,這和目前流行疫情不是同一類的病毒,而是副黏液病毒科(family Paramyxoviridae),在人工飼養的動物中,狗(5%)和山羊(2%)有發現血清陽性,針對25種動物檢驗,其中鼩鼱(shrew)的血清陽性比例最高 (71 of 262 [27%]),推測可能是該病毒的天然宿主。他提及,這種病毒的近親是同屬於Henipavirus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在孟加拉、迦納和印度都曾爆發疫情,也曾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醫院發生院內感染,這個病毒株被認為有人傳人的能力,死亡率為40%。杜承哲表示,研究人員密切追蹤其中9例的家人和密切接觸者,並未出現人傳人的證據,但研究人員認為還無法下結論,目前只要密切注意後續的研究結果,尤其是是否發展成人傳人,暫時應該就足夠了,「希望病毒不要獲得新能力,謝謝。」
Omicron確診過後愛注意 最新研究數據曝光「重複感染」風險高
Omicron及亞型變異株似乎演化出部分躲避免疫的能力,即使已經接種多劑疫苗,依然容易多次感染。有科學家指出,與先前變異株相比,Omicron的重複感染率更高,甚至數月內就會反覆染疫,原因是變異株能躲避人體防禦,甚至每年可能面臨2到3波疫情,病毒似乎沒有逐漸消失的跡象。研究發現,患者染疫279天後預防不同毒株重複感染的保護力有所不同。(圖/翻攝自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根據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一項研究指出,患者康復後,預防染上Omicron的保護力低了許多,相關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研究也發現,患者染疫279天後,預防不同毒株重複感染的保護力分別為,Alpha 90.2%、Beta 85.7%、Delta 92%、Omicron 56%。另外,在重複感染病例中,5例發展為重症,但無人危急或死亡。這也顯示Omicron的重複感染機率雖然高,但曾經染疫仍能有效預防重複感染演變為重症。針對這樣的情況,南非史德蘭波希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流行病學教授普里恩(Juliet Pulliam)表示,「這可能成為某種長期模式。病毒會繼續演化。很多人可能在一生中重複感染很多、很多次」。不少專家則建議,為了趕上病毒的演化,民眾還是該頻繁接種疫苗。另外,加州醫學研究機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病毒學家安德森(Kristian Andersen)也指出,「如果我們以現在的方式管理(疫情),那麼大多數人一年至少會感染數次」。慶幸的是,大多數Omicron患者症狀不會太嚴重,大多數人接種2到3劑疫苗後,即使染疫也不會嚴重到需要住院,不過研究也認為目前要知道Omicron有多容易導致長期新冠仍太早,不少專家則建議,為了趕上病毒的演化,民眾還是要頻繁接種疫苗。
Novavax疫苗宣布 向台灣申請EUA
Novavax疫苗昨(13日)宣布,向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交COVID-19疫苗NVX-CoV2373的緊急使用授權請求,用於對18歲以上的成人進行針對SARS-CoV-2的主動免疫。官網指出,提交的資料包括兩項關鍵的3期臨床試驗的數據;PREVENT-19,該試驗在美國和墨西哥招募了大約3萬名18歲以上參與者,並發表在《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以及一項有近1.5萬名成年參與者的英國試驗,也發表在NEJM。官網表示,在這兩項試驗中,該疫苗都證明了有效性和令人放心的安全性。嚴重和嚴重的不良事件數量較少,並且在疫苗組和安慰劑組之間是平衡的。官網提到,試驗期間觀察到的最常見不良反應(頻率類別非常常見≥1/10)是頭痛、噁心或嘔吐、肌痛、關節痛、注射部位壓痛/疼痛、疲勞和不適。隨著疫苗的分發,Novavax 將繼續收集和分析真實世界的數據,包括安全性監測和變異評估;NVX-CoV2373已獲得全球多個監管機構的有條件授權,可用於18歲以上的成人,目前正在審查其他文件。
母親節能回家嗎 重症醫「拋6大問題」別帶病毒回家
眼看台灣本土確診數連8天破萬例,快篩試劑搶翻,這週日(8日)就是母親節,不少網友擔心「還能回家過節嗎?」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出發前先問自己「這6個問題」,建議做好萬全準備再回家。重症暨胸腔科醫師黃軒則分享返家前必讀的6個重點問題。(圖/翻攝自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黃軒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許多民眾都很猶豫母親節該不該回家過節,他建議先問自己6個問題。1. 見母親前快篩了嗎?Omicron病毒在人體內,99%是無症狀或輕症狀!尤其是年輕人,自我感覺良好,但不代表病毒不會在體內。染疫死亡族群最高的往往是超過50到60歲以上者,若剛好是父母親的年紀,千萬別把病毒不知不覺帶回家。回家前請先快篩,陰性才可以安全返家。2. 你打疫苗了嗎?根據新英格蘭國際醫學期刊((NEJM)的報告顯示,打了AZ或BNT疫苗後,可減少40至50% 家庭傳播的機率;除了不要把病毒帶回家,一路上禁交談,禁飲食、戴好口罩及勤洗手,才能安全抵達家門。3.車程會超過2小時嗎?正常人大約2小時就需要廁所一次,但在廁所中,不少人會防疫鬆懈,意外感染新冠肺炎,若必須在外如廁,廁所內,持續戴上口罩;使用前清潔馬桶座圈;沖水前,先放下馬桶蓋;上完廁所後,仔細用肥皂洗手,把手擦乾。4.車程超過4小時嗎?車程如果長達4個小時,通常會開始覺得很餓,這時候就有可能脫下口罩吃飯了,或者是下車尋找吃飯的地方,因此用餐時要特別注意,離開座位就戴口罩,用餐過程中不要聊天,用餐前後勤消毒手;卸下口罩,安靜用餐;不宜挪移,隔離用板;踏出餐廳,再次洗手。5. 路上能否保持安全距離?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身邊可多帶1到2個口罩,因長途車程或遇風雨,口罩若濕了就會失去保護力。此外,隨身攜帶酒精消毒雙手,不要到處亂摸以求自保。全程記得自己:禁交談,禁飲食、帶口罩。6. 脫險工具準備齊全了嗎?出發前再次檢視6大脫險工具,包含安全距離APP、自備快篩工具、了解自己狀態、家裡常備藥品、心情溫度計、危急快打電話。黃軒也提醒,如果有3大症狀「喉嚨痛、咳嗽、流鼻涕」之一持續3天以上,那麼最好做一下快篩。
確診海嘯將來襲…疫苗第三劑怎麼選? 感染科專家來教你
新北市昨天(20日)新增822例確診,市長侯友宜警告,接下來確診數將會如海嘯般襲來;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指出,國內確診死亡的曲線,大概會落在新增案例後面2星期。隨著Omicron疫情不斷蔓延,指揮中心一直呼籲還沒打新冠肺炎第三劑(追加劑)疫苗的人,趕快踴躍接種第三劑。但第三劑疫苗怎麼選?一定要打不同廠牌嗎?根據《健康醫療網》訪問馬偕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他引用國外的研究資料表示,抗體濃度最高的,是三劑都施打mRNA疫苗者,但獲感染後會不會演變成重症,則需要看的是T細胞的免疫力。紀鑫主任在專訪中提到,網路上有人在謠傳「打兩劑AZ無效,第三劑沒有保護力」的論點,他提到,接種兩劑AZ並非一開始就無效,兩劑AZ在對抗新冠肺炎中的alpha、delta變異株,基本上還是很有效。而現在台灣的威脅是在Omicron病毒,政府之所以鼓勵民眾打第三劑,是因為不管是何種疫苗,打完兩劑後三個月,保護力都會下降。紀鑫主任並引用國際期刊《NEJM》的研究數據提到,打了三劑AZ疫苗的保護力,從研究數據上可看出,跟打了兩劑AZ後追加BNT疫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並沒有打兩劑AZ無效,再打第三劑就沒有保護力這種問題。至於對於打疫苗的民眾,很多人都掙扎第三劑要不要混打?紀鑫主任對此表示,一般會建議混打,是因為混打後的抗體濃度較高,比較不會被感染。他並舉出相關研究表示,抗體濃度最高的,是三劑都打mRNA疫苗者,但得到感染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達到必須住院的程度,則就要看每個人自身T細胞的免疫力了。紀鑫主任並解釋,mRNA疫苗優勢在預防感染、AZ疫苗則是提升T細胞的免疫力,也就是做到預防重症效果。他引述《刺胳針》(Lancet)研究指出,兩劑AZ追加BNT效果較佳,抗體可上升24倍,若是改追加莫德納,則可上升30倍,「這主要是所謂的『預防感染能力』」。而先前不少網友砲轟政府,不開放民眾第三劑施打AZ,才導致疫苗過期;對此,紀鑫主任強調,「指揮中心並沒有禁止,只是不建議而已。」他強調,雖然打了兩劑AZ後,若再追加mRNA疫苗,可使體內抗體濃度較高,但其實一旦感染後,想要免於重症住院,基本上還是要靠自身細胞免疫力,自行將病毒清除,因此自身細胞免疫如果足夠,就不會導致重症,因此第三劑AZ仍有效益。
新冠偏方瘋傳「美民眾搶購寄生蟲藥回家嗑」 中毒人數狂飆20倍
9月初美國知名Podcast主持人喬羅根(Joe Rogan)對外證實自己確診新冠肺炎,同時宣稱自己使用包含抗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ivermectin)在內的多種藥物治療新冠,引發專家憂慮。事實上,美國8月時就掀起伊維菌素搶購風潮,因為服用該藥物導致身體嚴重不適、中毒的事件也隨之暴增。綜合「彭博」、「Yahoo news」等媒體報導,根據奧勒岡州毒物中心發布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的數據,今年8月份該中心接到21個因為服用伊維菌素,導致身體出現嚴重副作用案例,跟過去平均1個月可能會有1個案例情況相比,暴增20倍,這些患者中有6人被緊急送醫治療,4人需住進加護病房;其症狀包括腸胃道不適、意識模糊、身體虛弱、肌肉協調性喪失、低血壓和癲癇發作等。伊維菌素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抗寄生蟲藥物,1988年用於治療被稱為「河盲症」的盤尾絲蟲病,雖自2012年以來,有若干研究發現,伊維菌素對不少RNA病毒如流感病毒、愛滋病毒或登革熱病毒等,具有抗病毒特性,但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世界衛生組織(WHO)仍反對將其運用於新冠患者。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一名研究者就表示,伊維菌素在實驗室內確實能抑制培養皿中新冠病毒複製,但不代表能用在治療新冠肺炎,衛生部門更警告若不當使用伊維菌素,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呼籲民眾不要再聽信謠言。
Delta病毒來襲 朱立倫嗆問蔡英文「第2劑疫苗在哪」
傳染力更強的Delta病毒來襲,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指出,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現,只打1劑疫苗對Delta病毒保護力只有3成,跟對Alpha病毒還有5成保護力相去甚遠;他質疑對上Delta病毒,提高防疫警覺的同時,不禁要問蔡英文總統,第2劑疫苗到底在哪?朱立倫表示,包括蔡英文總統在內,我國防疫高層每次提到「疫苗覆蓋率」,總以施打1劑的數字為標準,用施打1劑的覆蓋率來宣傳,的確會讓數字好看非常多,但事實是台灣「等待第2劑的人口比率」已經突破4成。他說,這個數字遠遠高出我們鄰國朋友們許多,要求蔡英文總統老實告訴這些只打1劑的普通百姓們,打1劑疫苗面對Delta病毒,保護力足夠嗎?朱立倫說,世界所有國家計算群體免疫所需要的人口覆蓋率時,都是用至少兩劑的覆蓋率來計算,就只有台灣的民進黨政府打1劑就算數。他批評,這手法除了掩飾執政無能之外,更嚴重的恐怕是想誤導民眾「疫苗已經夠了」的假象,來迴避民眾希望政府購買更多國際疫苗的壓力。朱立倫也表示,拿另一個數字來看,台灣目前總共施打1150萬劑疫苗,且不論當中有超過一半都是他國捐贈,只有500多萬劑是購買到貨的。他說,1150萬這個數字跟我們鄰國相比,是低得可憐,日本已經施打1.39億劑,南韓施打4880萬劑,馬來西亞3710萬劑,柬埔寨2010萬劑。「數字很殘酷,現實比數字更殘酷,政府還要嘴硬說,疫苗都夠了不用再買嗎?」朱立倫不滿嗆聲蔡政府,過去的錯誤不要再犯,疫苗有就要趕快搶,一個負責任、把人民跟人命放在心上的政府,2劑只是根本,應該把第3劑、第4劑都要準備好,才是上策。
世界首篇!「AZ混打莫德納」研究結果曝 抗體比2劑AZ高10倍
因應新冠肺炎,世界各地陸續接種疫苗,台灣近期也持續施打,而外界最常討論的,莫過於疫苗混打。對此,前台大感染醫師林氏璧今(15日)公布瑞典「AZ混打莫德納」研究結果,數據超驚人。林氏璧在臉書「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指出,瑞典發表在《NEJM》一個小型的AZ混打莫德納研究,應該是世界第一篇,在試驗中找了88個醫護人員,間隔9至12週打第2劑,37人是AZ/AZ組,51人是AZ/莫德納組,在第2劑之後7至10天以及30天,各抽血檢測抗體。瑞典針對AZ混打莫德納的研究結果出爐。(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林氏璧透露,實驗結果顯示,棘蛋白抗體AZ第2劑後可升到5倍,而混莫德納組可升到115倍,相差超過20倍。中和抗體方面,AZ第2劑後僅升到2倍,而混莫德納組可升到20倍,相差10倍,認為和英國AZ混BNT的研究結果吻合。更有趣的是,若拿南非變種病毒來做中和抗體,AZ/AZ組不太能中和Beta,但混打組反而能產生不錯的效果。在不良反應方面,AZ第一劑發燒達40%,AZ第2劑不太發燒,莫德納做為第2劑則會有30%左右的發燒、疲勞,頭痛也很明顯。林氏璧分享瑞典研究結果。(圖/翻攝自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臉書)林氏璧解讀,受測一戶中有近8成是女性,平均年齡40多歲,因此免疫反應較強,高達4成有發燒。混打在2劑中都有近4成的機會出現發燒及不舒服,但他反問:「從而換取可能較佳的保護力。是你的話,你願意嗎?」實驗結果和英國AZ混打BNT吻合。(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林氏璧表示,等待台灣自己的資料出來可能還要2個月,但是前線許多第一劑打AZ的醫護,沒有那麼多時間等待,「要不趕快讓他們補上第2劑AZ,要不讓他們自願混打,是時候要做抉擇了」,他希望讓前線人員有對Delta的完整保護力。最後,林氏璧提到,抗體高不代表保護力高,即使台灣做出自己的資料,大概也是和這篇研究類似的結果。「但我們的專家想要看到什麼,才覺得證據夠了可以勇敢嘗試呢?這要給專家們傷腦筋了」。
肺部纖維化多可怕?染疫病患重症「無法脫離氧氣罩」 醫喊話:趕快打疫苗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將近2年,全球持續對抗疫情,不少確診案例出現「肺部纖維化」的症狀,病患可能會因為呼吸衰竭導致死亡。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曝光確診重症病患的照片,看了讓人怵目驚心,因此他喊話:「趕快打疫苗!」蘇一峰在臉書PO文,貼出感染新冠肺炎重症後,肺部纖維化的照片,因為出現在院內自己人身上,讓他非常難過。更提到,昨天打了好幾通電話想辦法,但病人目前仍無法脫離氧氣,他也向第一線人員喊話:「高危險醫護人員趕快打疫苗,不想肺纖維化就趕快打疫苗」。確診重症病患的肺部X光。(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病患肺部出現纖維化。(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網友看完都十分擔心,紛紛留言:「難過!祈福,早日康復」、「好嚴重,祝平安度過危機」、「醫師辛苦了,疫苗接種重要」、「還沒完整施打的醫護真的要盡速施打」、「希望大家都能順利接種疫苗,趕快恢復正常生活!也不要浪費疫苗!」事後,蘇一峰補充:「很多醫護人員第一劑打AZ,要等兩個月以上才能打第二劑AZ有的人等待的中間就被感染了…AZ混打mRNA疫苗中間只需隔一個月,保護力就可以等同mRNA兩劑,真的不能考慮看看嗎…」,同時PO出瑞典混打研究刊登在NEJM,「AZ混打莫德納後,產生的有效中和抗體濃度是10倍以上!混打的副作用較高,但是沒有達到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增加!」他表示很期待台大AZ莫德納的混打研究,只是還要再等2個月。蘇一峰希望疫苗可以混打。(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提醒接種疫苗7項重點
我國正開始進入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施打作業階段,不少國人對接種疫苗仍有不少疑問,國際4大期刊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整理了Covid-19疫苗幾項重點,包括疫苗效期、疫苗功能、施打對象、施打年齡、要不要吃止痛藥、染疫者能不能施打等解答。問:打完疫苗,保護力可以維持多久?答:至少4個月。問:接種疫苗後是否就不會感染?答:否,低受感染多半是無症狀,或是不容易惡化成重症。問:接種疫苗後,是否就不會傳染給別人?答:否,但受感染後傳染給別人的機率可以降低一半。問:接種疫苗的年齡限制建議?答:只有輝瑞(Pfizer)為16歲以上,其餘為18歲以上。50歲以下女性對腺病毒疫苗-AZ與嬌生(JnJ),需與醫生討論。問:懷孕、哺乳婦女應如何選擇?答:疫苗條件許可的話以mRNA疫苗(Moderna、Pfizer)為佳。問:接種疫苗前是否要先吃普拿疼?答:建議有症狀才開始吃。問:染疫康復後,是否要再打疫苗?多久打?答:最後康復90天後再拖打。
男子染新冠154天身亡 醫發現病毒在他體內至少變種4次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11日發表一篇文章,指出一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案例的男性患者,感染154天最後死亡。研究發現在他死前,他體內的新冠病毒至少在體內變種4次。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粉專上引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一篇文章,表示該名45歲男病患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與反覆肺出血,在治療過程當中,新型冠狀病毒在他體內曾經短暫出現陰性,又變成陽性。在感染期間,新冠病毒在體內不斷發生突變,持續不斷地複製。該名男患者接受了為期5天的瑞德西韋治療,由於懷疑彌漫性肺泡出血,增加了糖皮質激素的劑量,他在第5天出院,不需要補充氧氣。從第6天到第68天,患者獨自在家隔離,但在隔離期間,他因腹痛住院3次,因疲勞和呼吸困難住院1次。入院時因低氧血症併發低氧血症,引起人們對復發性彌漫性肺泡出血的擔憂,於是加大糖皮質激素的劑量進行治療。第72天患者因低氧血症再次入院4天,鼻咽拭子的RT-PCR檢測為陽性,Ct值為27.6,引起人們對新冠肺炎復發的擔憂。患者再次接受瑞德西韋治療,10天一療程,隨後RT-PCR檢測結果為陰性。後續在感染期間,他體內的新冠病毒不斷突變,患者曾經接受過Regeneron抗體增強免疫力,也用瑞德西韋與種種藥物全力治療,最終在第154天,他因休克和呼吸衰竭死亡。
疫情「曙光已現」?張文宏微博發文提3點佐證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不少國家仍然處於大流行階段,不過大陸防疫專家張文宏13日在其個人微博撰文指,全球疫情看似無邊蔓延,其實「曙光已現」。文章提出多項主因指出,目前全球已針對合作防疫逐漸取得共識、疫苗注射後抗體效果也仍在持續,加上疫情控制得宜的地區死亡率都有顯著的下降;預估在致死率降至1%以下時,全球將逐漸開放。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13日撰文表示,雖近來全球疫情看似無邊蔓延,且還未達到高峰,但其實已經「曙光乍現」。他在文章中提出3點原因解釋,首先,目前全球已針對防疫合作逐漸達成共識,各國實踐多邊主義、團結互助是防疫成功的首要條件,也是渡過疫情危機的唯一途徑。張文宏認為,長時間疫情導致國家間斷絕聯繫、產生誤解,進而發生各種災難和衝突。第2點,張文宏提到,最早由大陸「國藥集團」所研製的新冠滅活疫苗,在注射進入「180人先鋒隊」後,已過去近半年的時間;期間疫苗團隊不斷監測先鋒隊體內的抗體數值;好消息是,這180人體內的抗體峰值目前仍然處於穩定期,這也代表注射疫苗後4~6個月依舊保有免疫功效。另外,張文宏引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日前一篇研究,當中指出,冰島針對其國內進行全面血清篩查,結果發現有超過9成的感染後康復者在血液中產生抗體,並指少持續4個月。張文宏解釋,這些數據代表新冠肺炎仍然與其他冠狀病毒有高度相似性,不能避免人體與生俱來的免疫機制。綜上所述,張文宏認為,抗體保護加上免疫記憶因素,推測將來疫苗的保護時間可能會在1年以上;這給全球防疫爭取了寶貴時間。第3點,張文宏提到,目前疫情控制得宜的國家已將致死率有效降低,未來疫苗問世後可針對經濟低度開發國家供貨,老年人、高危險群完成接種且全球疫情致死率降至1%以下後,世界各國將會逐漸全面開放。
新冠肺炎凝血併發症恐使年輕人突然中風 兒科醫:一擊消滅大部分大腦
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雖逐漸趨緩,但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仍呼籲不可因此輕忽大意,即便是年輕人也必須謹慎小心。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上發文,新冠肺炎神秘的凝血併發症,導致「年輕人和中年人突然中風」,新冠病毒是一個強大的敵人,幾乎影響著人體的每個主要器官系統。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表示,新冠肺炎到現在為止,已感染了全球2971669人。造成206544人死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感染會以不尋常的方式引起血液凝結,「中風」將是這種情況的預期結果。自美國爆發大流行,也注意到「血栓併發症」,年輕人和中年人突然中風,《NEJM》即將於4月29日在線上發表的一篇研究中,紐約市西奈山團隊介紹了他們自3月23日至4月7日,收治5例因新冠肺炎感染而造成中風(large vessel stroke)的年輕患者的研究。病人年紀分別是33、37、39、44和49。他們開始出現突然的中風症狀,包括言語不清,意識混亂,面部一側偏癱和一隻手臂的沉痛感。缺血性中風的特徵是大腦區域的血液循環突然喪失。大血管栓塞可以一擊消滅負責運動、言語、決策的大部分大腦。吳昌騰繼續說道「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患者都未滿50歲,他們都是新冠肺炎感染的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而在最近,荷蘭的研究人員在184例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中,他們發現了31%的病人有血栓併發症,發生率非常高。他表示,新冠病毒的中風患者大多經歷了最致命的中風類型。它們被稱為大血管栓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s),因為它們位於主要的供血動脈中,因此可以一擊消滅我們負責運動、言語、決策的大部分大腦。另外,缺血性中風的特徵是大腦區域的血液循環突然喪失,從而導致相應的神經功能喪失,急性缺血性中風則是由腦動脈的血栓栓塞或栓塞閉塞引起。吳昌騰醫師最後提醒,若民眾遇到中風的處理SOP就是「FAST(快)」,F代表面部下垂,A代表手臂無力,S代表說話困難,T代表及時撥打求救電話。
新冠病毒存活時間和SARS相似 易存活「塑料、不鏽鋼」最長達3天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延燒,近日有最新論文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最容易存活在「塑料」及「不銹鋼」表面,時間更可長達3天,其次是「紙質」材料,也可存活24小時。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在人體外環境中存在(可檢測出)的時間基本上相似。綜合媒體報導,近日一篇被投稿至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論文有重大發現,研究檢測新冠病毒在人體外的存活時間,在相對濕度40%至65%、溫度21℃至23℃條件下,發現塑料和不銹鋼表面最利於此病毒存活,時間長達2到3天。其次是紙質材料,也可存活24小時,存活最短的則是銅表面,僅能生存4小時,在氣溶膠中,新冠病毒最多可存活3個小時,中位半衰期為2.7小時,且新冠病毒存活時間與SARS病毒基本上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