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R
」 麻疹 疾管署 疫苗 群聚北部麻疹個案足跡曾到台中! 中捷對「這2站」加強清消
台中市衛生局昨(4)日公布1例北部境外移入麻疹確診個案,曾於去年12月28日可傳染期間在台中搭捷運、高鐵,並在公共場域活動。對此,台中捷運公司正時,接獲衛生局通知後,已針對中捷綠線文心櫻花站、高鐵站等空間加強清消,也提醒旅客若有發燒、呼吸道等身體不適症狀,應佩戴口罩。台中市衛生局說明,該名北部境外移入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在去年12月28日上午10時30分從台中捷運綠線文心櫻花站,搭捷運到高鐵站,中午11時30分到烏日臻愛花園飯店,當天下午4時32分到高鐵台中站搭高鐵到台北。中市衛生局公佈足跡籲市民提高警覺。(圖/台中市政府提供)衛生局表示,民眾若有與該案足跡重疊,並出現出疹、發燒、咳嗽、流鼻水或結膜炎等疑似麻疹症狀,請主動聯繫居住地衛生所並告知活動史,以安排就醫診治。為此,中捷公司指出,平時車站及列車均有依排程進行每日清潔消毒作業,在接獲衛生局通知後,立即針對文心櫻花站、高鐵台中站等空間加強清消,列車空間則於夜間停駛後加強清消作業。中捷公司針對旅客常碰觸的設備加強清消。(圖/中捷提供)中捷強調,已經透過旅客資訊顯示系統、車站廣告系統等多元管道,持續宣導旅客搭乘捷運時,若有發燒、呼吸道等身體不適症狀者,請佩戴口罩,希望民眾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衛生局也呼籲,麻疹傳染力強,可經由空氣、飛沫接觸傳播,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接種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另提醒台中市各級醫療院所於民眾就醫時應落實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史)等資訊詢問,臨床醫師如果發現病人具有出疹、發燒,同時有咳嗽、流鼻水或結膜炎等疑似麻疹症狀,請儘速協助病人適當隔離,並於24小時內完成通報,以利衛生單位爭取防治時效,避免疫情擴大。
麻疹疫情升溫「創5年新高」 醫給3關鍵分析「要不要打疫苗」
本土麻疹疫情不斷升溫,醫院更發生群聚事件,個案足跡遍布全台。由於麻疹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民眾感到憂心,並好奇是否要施打麻疹疫苗。對此,醫師也從3大關鍵解答了。疾管署統計,2024年麻疹病例數是近5年來新高,目前持續擴大。黃紹基醫師在臉書專頁「小基醫家愛叮嚀 Dr. Huang's family clinic」發文指出,日本近期除了流感,也有麻疹疫情,因此不少民眾詢問是否要打疫苗。他表示,台灣自1981年開始全面施打MMR(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保護力可達95%以上,抗體持續約20年,目前台灣滿1歲及5歲至上小學前,各會接種1劑MMR疫苗。因此,若距離前次接種MMR疫苗小於20年的年輕人,理論上還在疫苗保護期限中。不過,隨著和前一次接種疫苗越久,保護力也會隨之減弱,每個人抗體持續時間不同,可以自費抽血檢查。另外,得過麻疹會有終身免疫力,所以得過的人不需要再打疫苗。如果不清楚小時後是否打過疫苗,也不知道有沒有得過麻疹,黃紹基醫師建議可以自費抽血看有無抗體,若是沒有抗體,建議出國前自費接種1劑MMR疫苗;要特別注意的是,接種疫苗要2周才會產生足夠的保護力。
中部本土麻疹發病者高雄趴趴走!足跡曝光 衛生局將開罰
中部地區30多歲男子確診麻疹,發病期曾南下在高雄市區趴趴走。(圖/衛生局提供/中國時報紀爰高雄傳真)中部地區30多歲男子確診麻疹,發病期曾到衛武營聽音樂會,且有搭乘捷運,在左營高鐵百貨商圈停留。(圖/衛生局提供/中國時報紀爰高雄傳真)1月1日該名男子開始出疹,當天他曾去牛排館、逛藥妝店等。(圖/衛生局提供/中國時報紀爰高雄傳真)衛福部疾管署3日新檢出1例中部本土麻疹案,經疫調發現,該案在去年12月20、21日至中部某醫院陪病,隨後因同層病房有人確診麻疹,該案也被匡列為接觸者,直到他出現發燒、畏寒症狀,卻仍選擇南下找朋友跨年、也曾到高雄衛武營聽音樂會,未遵守自主健康管理,衛生局將依法開罰6到30萬元。高雄市衛生局表示,此個案為30多歲男性,去年12月底他到中部醫院陪病,因與麻疹確診者同層病房,被匡列為接觸者。12月27日他曾南下高雄衛武營參加音樂會,隔天回中部居住地,12月29日就出現發燒、畏寒症狀,並前往中部診所就醫。但12月31日跨年夜,他又再度南下到高雄市找朋友,經疫調指出,1月1日他開始出疹,2日緊急就醫就確診麻疹,醫師立即通報並收治負壓隔離病房。衛生局分析,該男子可傳染期間是為去年12月28日至今年1月2日,但他仍不顧病情南下到高雄,未遵守自主健康管理,已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48條規定,衛生局將依法開罰6至30萬元。目前高雄已匡列185名接觸者,將配合衛生局做健康監測到1月20日,至於該男子曾在高雄多處公共場所活動,並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民眾若發現有足跡重疊,請立即落實自我健康檢測到1月20日。衛生局也提醒,麻疹出疹前後4天就具有傳染力,其傳染途徑會透過空氣、飛沫及接觸確診者的分泌物而感染,潛伏期7至18天,與確診者接觸後10至12天會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鼻炎、結膜炎、畏光、流淚與紅眼等症狀,出現上述疑似症狀,應儘速主動安排就醫。此外,衛生局表示,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
麻疹醫院群聚再擴大! 「新增2例」曾與案例同處一個空間
疾管署今(31)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麻疹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與醫院群聚事件相關之50多歲男性(案1)、30多歲男性(案2),及40多歲男性(案3)柬埔寨境外移入個案,3例個案於12月20日至27日間發病,並於12月24日至29日出疹。案1、案2因與該醫院群聚事件個案有共同空間暴露,且後續出現發燒及出疹等症狀經採檢後確診。案3於12月2日至19日曾至柬埔寨工作,返國後因出現發燒、發冷、咳嗽等症狀曾至診所2度就醫,並經轉診至醫院經通報採檢後確診,目前個案已解除隔離。該起醫院相關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4例,包含12月10日公布之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相關確診者,衛生單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2,456人,其中209人監測期滿,本次群聚事件將監測至2025年1月20日;另柬埔寨境外移入個案接觸者共223人,預計監測至2025年1月15日。疾管署統計,我國今(2024)年截至12月30日累計2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19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10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各2例、泰國1例,另航空器感染3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5年同期最高,惟低於2019年同期。另國際疫情部分,亞洲部分國家自今年下半年疫情上升,與我國往來頻繁國家中,泰國自7月起疫情明顯上升,10月單月報告近2千例病例達到高峰,11月已趨緩;越南迄今已通報疑似病例超過2萬例,其中確診近5,000例,相較去年確診數已逾百倍,死亡7例,大多數病例發生在南部地區,包括胡志明市、同奈省、平陽省和巴地頭頓省,該國胡志明市自9月起爆發疫情,目前疫情仍持續,北部河內市、海陽省等於近期亦出現疫情,有擴散趨勢;柬埔寨自10月起病例數持續上升,尤其在學校和某些邊境省份,目前全年累計375例。日、韓今年迄今均累計報告約40餘例,相較前4年略增,惟尚未達新冠疫情前規模。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
麻疹疫情蔓延!全球10.7萬人死亡 重症醫示警:暫不去高風險區
麻疹疫情近日在各國蔓延,重症醫黃軒提醒,這些國家要注意,「其實這段時間,暫時不去高風險區域旅遊,才是上策!」黃軒在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麻疹病毒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或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分泌物傳播,雖然麻疹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但在 COVID-19 疫情之後,全球麻疹病例數量顯著增加,並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發了大規模的流行。黃軒示警,東南亞地區更得小心,這些和台灣往來較頻繁的國家中,包括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麻疹疫情較往年略高並持續上升,而在台灣,最近境外移入病例中,其感染者,也皆來自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地。至於麻疹在COVID-19疫情後蔓延的原因,黃軒分析,第一MMR疫苗接種率下降,第二疫苗猶豫與錯過接種,第三國際旅遊恢復,以及醫療系統壓力。黃軒提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2023年全球麻疹病例達到約1030萬例,比2022年增加了20%,麻疹相關死亡人數也顯著上升,2023年估計有10萬7500人死於麻疹,主要集中在疫苗接種率較低的國家。黃軒指出,專家學者建議,麻疹疫情的捲土重來提醒大家,MMR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最有效方法,各國政府和公共衛生機構應加強疫苗接種計劃,特別是針對兒童和高危人群,同時應提高對麻疹的監測能力,確保早期發現和控制疫情,此外,民眾應重視疫苗接種的重要性,按時為子女接種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疫苗),以保護自身及社區的健康。黃軒說,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多個地區也陸續爆發麻疹疫情,疫情蔓延的情勢不容忽視,唯有快樂的接種疫苗,出國才安心快樂,「其實這段時間,暫時不去高風險區域旅遊,才是上策!」
醫院麻疹群聚擴大! 國內感染人數創5年新高
疾管署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7例麻疹確定病例,均與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引發之醫院相關麻疹群聚事件相關;分別為中部某醫院20多歲女性護理師共3位、30多歲女性環境清潔人員1位、40多歲女性醫師1位、50多歲就醫接觸者之陪病家屬1位,以及20多歲男性工務課人員1位。7例個案分別於12月14日至19日間發病,12月17日至21日出疹。整起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2例,包含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相關確診者10例,衛生單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014人,本次群聚事件將監測至2025年1月8日。疾管署說明,因應此次醫院麻疹群聚事件,院方已於12月19日召開因應會議,並啟動全院員工(含外包及福利社人員) MMR疫苗施打計畫,針對經評估需接種MMR疫苗人員儘速安排完成接種共計1,149人,疾管署與衛生局將持續督導院方落實感染管制措施及接觸者健康監測等相關防治作為。疾管署統計,我國今(2024)年截至12月23日累計26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17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航空器感染3例,越南、馬來西亞各2例,其餘為泰國、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快訊/醫院麻疹群聚擴大! 增7名醫護、陪病者染病
疾管署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7例麻疹確定病例,均與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引發之醫院相關麻疹群聚事件相關;分別為中部某醫院20多歲女性護理師共3位、30多歲女性環境清潔人員1位、40多歲女性醫師1位、50多歲就醫接觸者之陪病家屬1位,以及20多歲男性工務課人員1位,7例個案分別於12月14日至19日間發病,12月17日至21日出疹。整起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2例,包含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相關確診者10例,衛生單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014人,本次群聚事件將監測至2025年1月8日。疾管署說明,因應此次醫院麻疹群聚事件,院方已於12月19日召開因應會議,並啟動全院員工(含外包及福利社人員)MMR疫苗施打計畫,針對經評估需接種MMR疫苗人員儘速安排完成接種共計1149人,疾管署與衛生局將持續督導院方落實感染管制措施及接觸者健康監測等相關防治作為。疾管署統計,我國今年截至12月23日累計26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17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航空器感染3例,越南、馬來西亞各2例,其餘為泰國、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路過也會中標!診所示警「病毒界葉問」:恐1傳10人
疾病管制署18日公布新增4名麻疹確定病例,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而且皆是日前越南境外移入個案40多歲男性,就醫時陪病的家屬、急診就醫接觸之護理人員及環境清潔人員,以及同班機的另一名40多歲男性。對此,有診所也發文示警,麻疹走過路過就可能被傳染,甚至1人傳染10人!根本是「病毒界的葉問」。疾管署18日公布新增4名麻疹確定病例,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國內感染者為30多歲男性(案1)、30多歲女性(案2)及30多歲女性(案3),分別為12月10日公布之越南境外移入個案(中部40多歲男性)就醫接觸者之陪病家屬、急診就醫接觸之護理人員及環境清潔人員;境外移入之40多歲男性(案4),為指標個案同班機旅客,先前已由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進行衛教及追蹤,並於出現疑似症狀後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研判係因搭機過程接觸該名確診個案感染。對此,「新莊波力親子診所」昨(23日)晚間也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經由空氣、飛沫、鼻咽分泌物傳染,麻疹病毒能在空氣中維持2小時的感染力,且傳染力強大,走過路過就可能被傳染,甚至1人傳染10人!根本是病毒界的葉問。至於麻疹症狀有哪些?診所說明,麻疹感染初期症狀如同感冒,會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症狀;發燒3至4天後,口腔黏膜上會出現柯氏斑點;感染7至18天後,從耳朵開始發疹,並擴散至臉和全身,持續4至7天,而且「嬰幼兒罹患麻疹可能併發耳炎、肺炎與腦炎,致死率高達5%至10%!」診所續稱,麻疹患者應 隔離,避免傳染給家人。除了按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也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增強抵抗力。雖然得過麻疹的人具有終身免疫力,「但接種MMR疫苗是最好的預防!」疾管署也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醫院爆麻疹群聚傳染!他自越南染病 醫護、清潔工、同機旅客都中鏢
疾管署今(18)日公布新增4名麻疹確定病例,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為先前40多歲中部男性自越南探親境外返台後,就醫時接觸的陪病家屬、護理人員、清潔人員,另有1名同班機旅客也確診,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計5人確診。衛生單位目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52人,將持續監測至2025年1月5日。疾管署10日曾公布1例自越南境外移入個案,一名中部40多歲男性11月中旬到越南探親,12月1日返台時出現發燒等症狀,隔日就醫住院治療,5日便出現紅疹,收治於隔離病房。疾管署18日再新增4起麻疹個案,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國內感染者為30多歲男性、30多歲女性和另一名30多歲女性,分別為先前個案就醫接觸陪病家屬、急診就醫接觸護理人員,以及環境清潔人員,3人均是於院內遭傳染;另有1起是同班機旅客,列為境外移入個案。疾管署說明,該名同班機旅客先前已由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進行衛教及追蹤,並於出現疑似症狀後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研判係因搭機過程接觸該名確診個案感染。而這4名新增確診病例發病日介於12月11日至13日,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計5人確診。為此,疾管署與地方政府衛生局於12月17日至該醫院實地訪查,並建議院方加強相關感控措施,包含建立全院員工施打MMR疫苗資料、檢驗抗體陰性者安排補接種MMR疫苗、建立員工自主健康監測機制、停辦年底院內大型活動、辦理院內麻疹感染管制教育訓練等防治作為。另外,疾管署也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1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1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3例為航空器感染、其餘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2例、馬來西亞2例、泰國及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5年同期最高。(圖/翻攝自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同時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也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本土麻疹群聚再+1!北部20多歲男確診 匡列接觸者328人
疾病管制署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北部20多歲男性麻疹本土病例,為11月29日已公布之本土個案(北部30多歲男性,指標個案)同住接觸者,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個案於11月26日起因出現咳嗽、鼻炎、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於11月27日曾至診所就醫,11月29日因後續出現出疹症狀,且因指標個案確診麻疹而被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於當日下午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經醫院通報後檢驗確診,個案將於明日解除居家隔離。疾管署表示,針對群聚事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相關疫調,亦針對與個案接觸之醫護相關工作者,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之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328人,包括同住者2人、醫院及活動地接觸者326人,將持續健康監測與追蹤至12月21日。疾管署說明,我國今年累計14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7例為本土病例(含3起群聚),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疾管署指出,依據各國通報資料顯示,今年全球麻疹整體疫情為近10年第二高,僅次於2019年,於年初驟升後至3月達高峰,目前已回到往年同期水平,今年累積已逾28萬3千例,以歐洲區增加最多;近期於美洲加拿大11月初疫情仍有上升趨勢,尤以新不倫瑞克省及安大略省較為嚴峻;鄰近國家中泰國及越南胡志明市疫情嚴峻且正處高峰。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儘速通報,以利及時採取防治措施。民眾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接觸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民眾出國期間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並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北部男赴越南富國島染麻疹!疾管署匡列154人 即起提升旅遊疫情警示
疾病管制署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9月14日至18日赴越南富國島旅遊,9月23日至29日間陸續出現發燒、腹瀉、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多次就醫,9月29日出現紅疹,再次至醫院急診,當日即安排住院隔離治療,經通報檢驗確診,並已於10月5日出院返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接觸者追蹤管理,目前掌握接觸者共計154人,為同住家人3人、非同住家人6人、就醫接觸者145人;接觸者中1人曾出現咳嗽症狀已檢驗陰性排除,其餘均無疑似症狀,預計監測至10月17日。疾管署說明,我國今年累計1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至2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麻疹疫情驟升,其中以歐洲區累計報告逾9萬例病例最為嚴峻,東地中海區及非洲區分別報告7萬及6萬餘例次之,西太平洋區及美洲區病例數較低,惟仍達去年同期之4至10倍;整體疫情於1至3月間達高峰,而後逐月緩降,自7月起多已下降至往年同期水準。我國鄰近國家今年疫情亦較往年為高,近期馬來西亞、泰國每月達數百例,馬來西亞已趨緩,而泰國疫情仍呈上升趨勢;惟越南多地傳出疫情上升,胡志明市今年截至9/3累計644例,相較於過去三年僅1例明顯增加,已有至少3名兒童死亡;鑑於該國移入病例至我國,本署於今日提升越南麻疹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麻疹可1傳18人!沒疫苗前「幾乎人人確診」 專業醫曝光5大典型症狀
由於麻疹可以透過空氣、飛沫傳播的特性,再加上其強大的傳染性,平均1名麻疹患者可以傳染給周圍12至18人,在疫苗尚未普及之前,幾乎人人都會有確診的經驗,這也讓麻疹成為最強人類病毒傳染病之一。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感染科主任賴新豪也表示,麻疹的典型症狀就是「發燒、皮疹、鼻炎、結膜炎和咳嗽」,民眾日常生活中須多加留意。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賴新豪醫師表示,麻疹的潛伏期約為7至18天,患者在發燒3至4天後,口腔內會出現柯氏斑點。而麻疹最大的特性就是會在耳後、臉部出現皮疹,嚴重時會蔓延至身體與四肢。而在出疹的前後4天,就是麻疹的傳染期。賴新豪醫師提到,目前最好防治麻疹的方式,就是接種接種MMR(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疫苗,該款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而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顯示,MMR疫苗應於兒童1歲時、入學前接種,尤其在前往麻疹流行國家前,務必要有完整接種再行前往。賴新豪醫師表示,如民眾不幸感染麻疹,目前主要是進行症狀治療,諸如降低發燒、緩解咳嗽、緩解疼痛等等。如民眾懷疑自己或或周圍的人感染麻疹,應即刻就醫並接受隔離。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一網打盡 三合一MMR疫苗助長期免疫
聽過MMR疫苗嗎?MMR疫苗指得是可同時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三種疾病的活性減毒疫苗。麻疹症狀: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說明,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會造成發燒、咳嗽及皮疹等,嚴重可能引發中耳炎、腦炎、肺炎,甚至死亡。腮腺炎症狀:常會造成發燒、頭痛及耳下腺腫大,嚴重時會引起腦膜炎、腦炎或聽力受損,如果在青春期感染,有影響生育能力的可能性。德國麻疹症狀:通常症狀比較輕微,如發燒及耳後淋巴結腫大,但若是孕婦感染,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嚴重影響。MMR疫苗三合一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一網打盡接種MMR疫苗可以預防這三種疾病達95%以上,接種後可長期免疫,減少感染他人機率和被感染風險。對「蛋」過敏務必排除施打 在製程上,MMR疫苗是由三種減毒病毒株製成,其中,麻疹與腮腺炎病毒是在雞胚胎細胞中進行培養增殖,德國麻疹病毒是由人類雙套染色體細胞中培養增殖而來。最後再將此三種減毒株經純化、混合等步驟製成疫苗,必須要留意的是孕婦、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以及已知對「蛋」的蛋白質或疫苗某些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MMR疫苗。婦幼族群是公費施打首要對象在臺灣,MMR疫苗公費接種對象包括出生滿12個月的幼兒、滿5歲至入國小前的幼兒、未能於滿1歲後完成2劑MMR疫苗接種的國小學童、本國籍育齡婦女以及外籍配偶育齡婦女。
新北再增1例本土麻疹 31歲中和男足跡曝光
新北市新增1例本土麻疹確診病例,中和區31歲男,於2月18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喉龍痛等症狀,經就醫未改善,於2月28日出現紅疹,再度就醫後經檢驗確診,目前狀況穩定,住院治療中。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170人,包括同住非親友3人及醫院、活動地等接觸者167人,將持續監測至3月16日。新北衛生局說明,新北市累計3例本土麻疹個案,皆居住於中和區。經疫調個案於2月24日至2月26日可傳染期間(出疹前後4天)曾至中和區「大華虱目魚肚、郭魚湯」活動,提醒曾於相該場所出入的民眾,請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至3月16日。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請留意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如紅疹、發燒,或出現咳嗽、流鼻水、畏光、流淚、紅眼等鼻炎與結膜炎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佩戴口罩,如有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衛生局呼籲,麻疹好發於冬、春季節,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幼童,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另建議1981年後出生未曾感染麻疹或德國麻疹者,如即將準備懷孕的婦女、醫護人員、預計前往高風險國家的民眾,可評估補接種1劑MMR疫苗。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新增1例麻疹「30多歲北部醫護」 遭首例個案傳染!醫院緊急疫調中
疾病管制署今(28)日公布新增1例30多歲男性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某醫院醫護人員,先前入院員工體檢時發現無麻疹抗體,為該院列為須補種MMR疫苗者但尚未完成補接種。2月13日於醫院工作時接觸2月19日發布之本土個案(北部30餘歲男性,指標個案),因指標個案確診麻疹已被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由醫院追蹤,後續於2月24日開始出現頭暈、並於26日出現咳嗽、紅疹但無發燒,27日由醫院通報確診,目前居家隔離中。疾管署表示,針對群聚事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相關疫調,亦針對與個案接觸之醫護相關工作者,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之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306人,包括非同住親友4人及醫院、活動地等接觸者302人,將持續監測至3月15日;由於個案可傳染期間有公共場所活動史(如附表),提醒曾於附表時段出入相關場所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就醫並告知接觸史,另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配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本案接觸者目前須監測最晚至3月15日。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醫護接觸感染麻疹…北部30多歲男成「今年首起群聚」 去過2地方急匡306人
麻疹疫情來了!北部某醫院的30多歲男醫護人員,先前入院員工體檢時發現無麻疹抗體,為該院列為須補種MMR疫苗者但尚未完成補接種,成為今年首例本土麻疹病例,而匡列的1名接觸者發病確診,是醫院接觸的醫護人員,成為今年首起麻疹群聚,也是今年第2例本土。疾管署今(28日)公布新增1例30多歲男性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某醫院醫護人員,先前入院員工體檢時發現無麻疹抗體,為該院列為須補種MMR疫苗者但尚未完成補接種。2月13日於醫院工作時接觸2月19日發布之本土個案(北部30多歲男性,指標個案),因個案確診麻疹已被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由醫院追蹤,後續於2月24日開始出現頭暈,並於26日出現咳嗽、紅疹但無發燒,27日由醫院通報確診,目前居家隔離中。針對群聚事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相關疫調,亦針對與個案接觸之醫護相關工作者,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之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306人,包括非同住親友4人及醫院、活動地等接觸者302人,將持續監測至3月15日。據了解,國內今年累計3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30多歲,其中2例為本土病例屬同一群聚事件,另1例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而今年的病例數也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的0例,本土傳播風險增加。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個案足跡。(圖/翻攝自疾管署)
今年首例!北部30多歲男確診麻疹 「傳染性高」目前已監測199人
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今(19)日公布今年國內首例麻疹本土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2月12日發燒,次日因發燒未退至醫院急診,返家後持續發燒並伴隨咳嗽、喉嚨痛等症狀,2月15日因發燒且出現紅疹,再次至醫院急診後,經通報檢驗確診,當日即安排入住隔離病房,目前續於隔離病房住院中。因個案於暴露期間無出國史,故研判為今年首例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調查中。衛生單位已立即展開各項調查與防治工作,將持續追蹤接觸者健康情形、調查個案於醫院就醫及其他公共場所之接觸者,並積極進行相關防治工作。疾管署表示,目前掌握接觸者為同住家人4人、非同住家人2人、就醫接觸者193人,共計199人,最晚監測至3月4日。另個案可傳染期間有公共場所活動史,提醒曾於2月11日下午2點至3點半於藏壽司竹北文興店出入的民眾,請自主健康管理18天(至2月29日),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由其安排戴口罩就醫並告知接觸史,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說明,我國自2020年迄今,累計共4例麻疹病例,年齡為20至30多歲,2例為本土病例,2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泰國及土耳其各1例),最近一例本土病例為2022年9月確診。依據WHO監測資料顯示,全球麻疹疫情於去(2023)年明顯上升,多數病例發生於葉門、印度和衣索比亞。此外,歐洲區報告逾5.8萬例,為前年之62倍;東地中海區報告近8.9萬例病例,為前年之1.6倍;東南亞區報告近8.5萬例,為前年之1.7倍;西太平洋區報告逾5千例,為前年之3.7倍,整體疫情以歐洲區增幅最為嚴峻,且以不滿5歲的孩童最為嚴重(佔報告病例約40%)。歐洲區署評估,麻疹疫情暴增主要是因為疫苗接種覆蓋率下降所致,預估疫情將持續至今年,並影響所有年齡層的民眾。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民眾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民眾出國期間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並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如何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來助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對於需要長期服用標靶藥物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如何平衡藥物的有效性與副作用是相當重要的關鍵。55歲的王女士在健康檢查中被發現白血球數高達14萬,經醫師診斷有脾臟發炎,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隨即開始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王女士起初很開心各項癌症指數在用藥後有明顯改善,不料隨之而來的頭痛、嘔吐、水腫等副作用卻讓她苦不堪言,甚至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所幸,王女士在提出副作用問題後,與醫師討論更換新一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病情控制也非常穩定,讓王女士得以重返職場,回歸正常生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不能等 延誤治療恐大幅縮短存活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教授蕭惠樺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癌症,起因為基因突變刺激造血幹細胞異常增生,使患者的脾臟腫大,進而出現左上腹脹痛、骨頭痠痛、疲倦無力等症狀。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緩慢,但由於臨床症狀難以察覺,若未早期診斷、治療,一旦惡化成加速期或急性期,治療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大幅縮短存活時間。目前醫學上已經發展出多種針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突變基因所設計的標靶藥物,儘管相較於早期化學治療與干擾素,不僅藥物反應率好,副作用也較低,但仍有部分患者會面臨無法達到預計治療目標或副作用的問題。以患者為中心 醫病共享決策討論合適治療目標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醫師指出,隨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物不斷與時俱進,目前治療觀念也從早期控制疾病惡化到現今的維持生活品質,甚至是評估日後達到停藥的可能性。醫師會以「新的治療目標」與「停藥議題」兩大課題,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的方式,綜合患者的治療期待與醫師的專業評估結果,共同討論合適的治療目標。舉例來說,對於剛開始治療的患者,是否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就是攸關存活時間的重要指標,而已經治療一段期間且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的患者,則可以就更深度的分子學反應、較低的副作用、停藥的時機等不同治療期待與醫師討論。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共存 定期回診與規律用藥很重要響應202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台灣髓緣之友協會也舉辦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講座,提供病友正確的衛教資訊。台灣髓緣之友協會柳學治理事長分享,自從進入標靶藥物時代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就猶如慢性病一般,鼓勵病友積極面對疾病,只要配合醫師定期回診、規律用藥,不要輕信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相信在病友與醫師共同努力下,加上病友團體的支持,多數病友都可以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平共存。
新冠疫情導致嬰兒常規疫苗接種率下降 這3種疫苗最容易被疏忽
先前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國內家長為了避免嬰幼兒感染新冠肺炎,所以降低了前往醫院接種疫苗的次數,而其中有3種疫苗的接種率較低,分別是5歲至國小入學前接種的四合一疫苗與MMR第2劑、1歲以後接種的A型肝炎疫苗第2劑。根據媒體報導指出,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先前曾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在疫情這段期間,全球有2500萬名兒童錯過了常規疫苗的接種,台灣當地雖然影響沒有如此龐大,但統計下來後,發現有3種疫苗的接種率仍然偏低。羅一鈞也提到這3種疫苗分別是5歲至國小入學前接種的四合一疫苗與MMR第2劑、1歲以後接種的A型肝炎疫苗第2劑。但雖說接種率偏低,但只低於平均的1%,整體接種率仍然有96%以上。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表示,先前因為疫情的因素,導致降低家長帶幼兒來醫療院所接種常規疫苗的意願,當中也有家長或幼兒因為確診、被匡列成接觸者,結果導致疫苗接種被延後,另外衛生單位也因為防疫的因素,沒有足夠的醫療量能來敦促嬰幼兒常規疫苗的接種,這也是接種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想去東南亞旅遊 當心這些疾病!
各國邊境開放、防疫措施鬆綁,長時間未出國旅遊的民眾也紛紛趁現在「報復性出國」。台灣自去(2022)年10月13日起實施入境0+7免隔離政策後,出國旅遊人數也逐漸上升。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顯示,去年11月起國人出國人數便逐漸上升,12月出國人數近40萬人,1月更是超過60萬人。其中,國人出國旅遊地前10名一半都是東南亞國家,泰國更排行第二,僅次於日本。但民眾前往東南亞旅遊可要注意了!雖然COVID-19疫情趨緩,但當地仍有許多傳染病疫情。疾管署提醒,國人赴東南亞旅遊應注意防疫,讓出遊更安心。而當地各個傳染病疫情如何預防呢?《健康醫療網》為民眾整理了相關資訊。傳染病一:麻疹 出國前接種疫苗疾管署4月1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今(2023)年3月17日至22日至泰國旅遊,4月3日發燒,4月5日出現紅疹等症狀,於4月5日就醫並住院隔離治療,經通報檢驗於4月11日確診。目前,個案已出院返家,其密切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初步掌握個案接觸者共36人(含醫療院所接觸者32人),將監測至4月23日。麻疹是傳染力很強的病毒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可經由空氣、飛沫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感染,常見症狀包含發燒、出疹、鼻炎、結膜炎、咳嗽,以及發燒3-4天後口腔內出現柯式斑點。在疫苗尚未使用前,超過99%的人都會被感染,而接種疫苗也是目前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疾管署呼籲,應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疫苗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傳染病二:登革熱、屈公病、茲卡 預防蚊蟲叮咬根據疾管署疫情統計,泰國、緬甸等多數東南亞國家均有登革熱、屈公病及茲卡病毒感染症等病媒蚊傳染病疫情,截至4月10日,累計23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高於去年、前年同期,感染地均為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登革熱會發燒、出疹,嚴重會肝臟腫大、嚴重出血等。屈公病的症狀與登革熱類似,但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個月。而茲卡病毒型症狀為發燒合併紅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等,婦女若於懷孕期間感染茲卡病毒,可能會產下神經異常的新生兒。由於3種傳染病都是由蚊子叮咬傳播,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執行長彭仁奎呼籲,國人赴東南亞國家旅遊期間,於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包鞋及長襪,儘量減少裸露部位,並正確使用含敵避(DEET)成分的防蚊蟲藥劑,預防病媒蚊叮咬。傳染病三:A型肝炎 注意飲食、衛生此外,A型肝炎雖然在國內發生率已大幅下降,但卻是東南亞國家相當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旅遊者在東南亞地區常見的感染症之一。30歲以下民眾大部分沒有抗體,目前有A肝疫苗,民眾也可經由醫師評估進行施打以預防感染。而A型肝炎主要經由糞口傳染,疾管署呼籲,國人前往衛生條件較不佳的地區,應留意飲水食物及環境衛生,避免生飲、生食,尤其生蠔或水產貝類,應澈底煮熟再食用,並常以肥皂、乾洗手液洗手,以免感染A型肝炎或其他腸道傳染病。傳染病四:猴痘 避免高風險場域、密切接觸近日,泰國也出現猴痘(Mpox)確診案例。目前,猴痘疫情以密切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疾管署建議,民眾出國旅遊應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高風險場域,旅遊期間也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若有出現發燒、皮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務必於入境時主動洽疾管署檢疫站協助評估,入境後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另外,民眾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可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進行接種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意願登記,及選擇欲前往接種之醫院。前往東南亞旅遊前 尋求旅遊醫療諮詢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慶典也即將到來,在東南亞眾多國家,潑水節等同於新年節日,隨著各國國境開放,今年預計也將吸引大批旅客湧入泰國及鄰近國家,共同歡慶。最後,彭仁奎執行長提醒,國人如欲前往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可於出發前2至4週向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進行聯繫,或至旅遊醫學門診合約醫院尋求專業旅遊醫療諮詢、疫苗接種及預防用藥等評估,以增加自身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