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H
」 鴻海 電動車 劉揚偉 MIH MIH聯盟AI新勢力3/「是工程師還是藝人?」出差回來員工跑光 他創業9年如魔戒遠征軍
近期不少科技大老討論AI時代之台灣新機會的場子上,頻繁出現一張新面孔,那就是耐能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CPU是美國人定義的,GPU是Nvidia 黃仁勳定義的,這時代的 AI 晶片就是耐能定義出來的!」這句很跩的話,就是1981年出生的劉峻誠說出來的。對投資人來說,近年AI掀起的股市大浪中,沒聽過耐能(Kneron)這間公司,但從台大到美國普林斯頓、UCLA、希臘、以色列、俄羅斯等地的大學,只要是教授AI的課堂,學生都會讀到《深度學習-硬體設計》(Deep Learning-Hardware Design),作者之一就是劉峻誠。「感謝大家、現在各大學都有在教NPU,因為是我發明了這個架構,而且還寫了教科書。」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建議他進入台灣的大學教課,再將上課講義集結成書,「他跟我說,懂AI的人太少」,劉峻誠透露。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建議劉峻誠去大學教AI,甚至還寫了課本。(圖/耐能提供、翻攝自amazon官網)劉峻誠曾向CTWANT記者表示,自己的求學求職及創業路很「漂泊」,成大電機畢業後到加州大學念碩博士,拿到不少專利和厲害獎項,結果出校園就遇上2008年金融海嘯,求職路忐忑,輾轉從美國貝爾實驗室、NASA、高通、三星、晨星等,美韓台商都有他的足跡。擁有電機博士的劉峻誠在念書時接觸到AI,對這領域很有興趣,在高通任職時曾建議「把AI帶到終端」,但不被主管重視,他索性和友人在聖地牙哥創立耐能Kneron,「當時AI非常冷門,大家都笑說做AI會找不到女友」,2015年跟朋友約好拿到訂單就辭職創業,沒想到機會泡湯,錢也被捲走。最慘的時候劉峻誠還曾向前老闆、晨星半導體創辦人楊偉毅求助,楊以名下創投公司可轉債方式借他350萬美元週轉。劉峻誠好不容易拿到的第一張訂單,過程也很戲劇化。「我在2016年2月去中國找訂單,為了打知名度,還跑去參加選秀節目。」友人推薦劉峻誠去參加浙江衛視的創業型選秀節目《我是創始人》,沒想到一路過關斬將,在大陸一口氣拍了2個多月才被淘汰「放出來」,一起錄節目的格力董座董明珠說很欣賞他,想要合作。劉峻誠現在能跟許多科技大老同台演講。(圖/翻攝自台北電腦公會臉書)當他高高興興回到美國,上班第一天打開公司大門,十幾名員工只有一個來上班,「他們全都認爲我背叛他們,離開了,我的公司要完蛋了!」這個變故讓他病倒了,只好親自打電話跟每個人解釋,被他們臭罵了整整三天,「你不是工程師嗎?怎麼變成了藝人!」好不容易把幾個人勸回來,才能啟動劉峻誠「賣臉」拿到的第一張大訂單。耐能的團隊集結許多不同國家的成員。(圖/翻攝自耐能官網)格力電器是中國大陸的空調公司,因為家電不能賣太貴,無法安裝昂貴晶片、還要省電,用上耐能的NPU晶片,讓劉峻誠打出名聲,先後為百度、阿里、騰訊這三大網路巨頭及搜狗等量身打造產品,就連美系ARM、高通,及台積電、鴻海也成了客戶。後來陸續獲得總計超過1.9億美元的融資,投資者赫赫有名,包括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中華開發資本、奇景光電、高通、中科創達、紅杉資本子基金Cloudatlas、鴻海集團、華邦電子等。耐能將與鴻海在電動車開放平台MIH及工業4.0領域上合作;最近飛利浦品牌也引入耐能的KL系列AI晶片,用在智慧家居上;工業電腦大廠新漢也簽合作意向書,要以NPU為基礎,打造專為終端應用市場所量身設計的智慧物聯網解決方案。新漢董事長林茂昌表示, 因為AI太耗能,但企業面臨ESG問題,所以必須選擇最低的能源消耗、執行最高效能的邊緣運算,從軟、硬體技術整合到通路串聯,才能為客戶解決問題。這段在當年冷僻的AI領域裡創業歷程,讓他認識不同領域的人、理解各國文化與科技實力,如今耐能團隊成長到200多人,來自美國、深圳和台北,「我們就像『魔戒遠征軍』,成員來自多個國家、各種領域,這也是AI所需要的跨領域軟硬整合!」劉峻誠笑著說。
鴻海電動車策略長接任MIH執行長 鄭顯聰曝光下一步方向
鴻海(2317)主導的MIH(MIH Consortium)開放電動車聯盟今(30)日宣布,4月1日起由鴻海電動車策略長關潤(Jun Seki)將擔任執行長,加速智慧移動產業革新,推動建立產業標準,拓展更多商機。MIH表示,聯盟自2020年成立至今集結超過2,700家會員,成為全球移動產業重要的交流平台,最初由蔚來汽車共同創辦人鄭顯聰擔任執行長,在2022年發布Project X電動車平台計畫;接下來,為解決產業共性問題及制定電動車相關標準,將由鴻海科技集團電動車策略長關潤(Jun Seki)接任執行長。MIH提到,聯盟不以造車為主,而是以協助會員進軍電動車及移動產業為使命,未來會透過4大策略,包含制定標準,結合台灣資通訊(ICT)產業優勢,與會員及相關組織合作制定電動車相關的產業標準;建立平台,促進會員、國際產業組織和政府之間的交流及合作;對應需求,協助會員因應進入電動車及移動產業遇到的挑戰及拓展商機,幫助會員布局海外市場,爭取商機等來實現目標。而前執行長鄭顯聰則在臉書上分享未來規劃,「我將於4/1起帶領新成立的M Mobility踏上嶄新旅程。M Mobility致力於推動最後一哩的綠色移動,為B2B客戶提供電動化解決方案,並整合了EV和AI技術。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敬請期待,接下來幾個月我們將釋出更多M Mobility的訊息。」M Mobility為提供電動車模組、系統、整車的設計及開發、車隊及能源管理等軟體研發的新創公司,戰略投資者為印度資通訊(IT)服務巨擘Tech Mahindra,其目標市場包括日本、印度及泰國。目前M Mobility已與日本公司 Hakobune展開深度合作,Hakobune為住友商事(Sumitomo Corporation)新成立的公司,專注於EV及能源管理,為企業提供員工通勤電動車、工作場所的充電設備等服務。
鴻海子公司斥逾6億元 投資美EV車廠Indigo
鴻海(2317)周五(1日)公告,子公司透過Foxconn EV Technology Inc.轉投資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6.3億)的方式,取得美國電動智慧車輪新創公司Indigo Technologies特別股。根據Indigo Technologies官網資料,該公司是一家車用原廠委託製造(OEM)商,透過專利開發和製造整合電動動力系統、主動懸掛系統、以及道路感測功能等的智慧車輪(smart-wheel)系統,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出身的教授和創業者帶領的團隊營運,也是MIH開放電動汽車聯盟會員之一。鴻海公告,此次取得股權目的為長期投資,由子公司Foxconn EV Technology Inc. 取得Indigo Technologies, Inc. Series BB特別股,每單位價格5.986美元,交易總金額2000萬美元;交易完成後對Indigo Technologies持股比例佔4.78%,約334.12萬股。並說明,本次交易合約簽署後將先交割500萬美元,以換取Indigo相應發行的股份;其餘1500萬美元待其他交易先決條件成就後交割。Indigo Technologies也於2023 CES電子消費展發表兩款概念車,分別是乘用車 Indigo Flow,以及商用車 Indigo Flow Plus,並配備輪轂電機技術(Robotic IndiWhee)。
最低5.3萬入手!Gogoro首推二輪「CrossOver」 可載28吋行李箱、車色客製化
Gogoro 看準汽車CUV市場,發表二輪界首款「跨界休旅」Gogoro CrossOver,在寬敞空間、高車架的設定下,也具備安全舒適、動力操控,滿足多種用車需求,最低53,500元即可入手。Gogoro Taiwan總經理姜家煒強調,「這輛車不只在台灣量產,預計11月也會在印度生產,是首台在海外生產的車種。」Gogoro 產品長彭明義表示,「Gogoro 觀察到近年來四輪往都會化發展,好開、好停的跨界休旅更是台灣最暢銷的汽車車種,Gogoro CrossOver 因此誕生,兼具休旅車的空間視野、安全保障、出色性能,以及轎車的靈活操控、駕乘舒適、風格美學。」這次共推出CrossOver、CrossOver S兩種車型,售價分別82,800元、89,800元,加上補助後最低為53,500元。Gogoro CrossOver採用全地形車架結構,配置G2.2鋁合金水冷永磁同步馬達,提供 7.6 kW最大動力,負重規格高達200公斤,並具備戰術型凸出 LED 頭燈、加長空間、適應型可變座椅和多鎖點擴充4項設計。也就是車頭首創凸出頭燈設計,同時保有完整光束照射範圍,加上車前、腳踏、座椅及後貨架置物能力拓寬,腳踏空間最大可放置28吋行李箱,且座椅可翻起、可拆卸,搭配全車26個外掛鎖點,遍佈車頭、飾蓋、腳踏、車殼、腳架等處。Gogoro具有加長空間,腳踏區最大可放置28吋行李箱。(圖/Gogoro提供)不僅如此,除了CrossOver提供「沙地白、夜嵐灰」2色,Gogoro CrossOver S提供「迷霧紅、山岳黃、沙地白、夜嵐灰」4色以外,Gogoro也首創車色客製化服務,「Gogoro Bespoke Club 隨選車色俱樂部」提供逾百款車色組合,由專業色彩工程師依據訂單手工精噴,並於下線時完成監理規範,任何購買Gogoro CrossOver車款的消費者都可選擇此付費服務。Gogoro產品長彭明義也表示,未來有機會拓展至其他車款。至於Gogoro的下一步?彭明義指出,CrossOver車款預計11月底在印度發表,並以2B(商用客戶)為主,主要用於外送、物流、載人等需求,之後也會從印度製造再輸出至東南亞市場。姜家煒也坦言,9月對電動機車市占來說是個挑戰,不過交車狀況逐漸穩定、CrossOver投產也有望提升銷售狀況,同時拉高海外營收比例;而Gogoro與MUJI聯名車款在手訂單還超過1,000張,預計在10月至11月中消化完畢。此外,Gogoro首度前進東京車展(Japan Mobility Show),即日起至11月5日於現場展出Gogoro Network 電池交換平台、全新上市的Gogoro CrossOver、以及MUJI無印良品聯名車款,並與 MIH 開放電動汽車聯盟(MIH Consortium)首度展示採用 Gogoro 智慧電池的 Project X 三人座概念車。Gogoro 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今年底服務版圖將涵蓋全球45個城市、支援超過55款電動機車。
MIH三人座概念車Project X東京車展首亮相 支援Gogoro換電瞄準物流市場
MIH開放電動汽車聯盟(MIH Consortium)今(25)日於東京車展(Japan Mobility Show)發表全新三人座概念車Project X及鎖定物流運送的解決方案Project Y,並搭載Gogoro換電系統,瞄準共享汽車、叫車服務、食物快遞與貨物運送市場。這輛MIH首度展示的Project X,是聯盟在移動領域的第一個代表作,不僅具有可動態調整的座椅、滿足2或3人的搭乘需求,還有方便人員上下車、卸貨的滑門設計,並採用Level 2到Level 4自動駕駛客製化,同時採用獨特的固定式充電+可換電設計,可透過Gogoro智慧電池交換平台更換電池。MIH Project X概念車輕巧,不過後座具備大空間。(圖/MIH提供)在車用資訊娛樂系統(IVI)及電子電器架構(EEA)的部分,MIH聯盟目前已與工業富聯(Foxconn Industrial Internet,FII)展開深度合作。由於雄厚的先進資通訊(ICT)產業背景與豐富的經驗積累,工業富聯躋身一階(Tier 1)供應商之列,更跨足智慧駕駛域(Smart Driving Domain)、智慧座艙域(Smart Cabin Domain)、和智慧聯網域(Smart Connectivity Domain)車用3大關鍵領域,提供全方位產品解決方案。MIH Project X概念車具有固定式充電+可換電設計,Gogoro為換電合作夥伴之一。(圖/MIH提供)面對下一代車輛的集中化架構,零組件減量,以及車輛輕量化等趨勢,工業富聯也推出顧問式服務,為客戶量身打造智慧解決方案。不僅如此,MIH聯盟也同步發表鎖定物流運送的解決方案Project Y,包含電動貨/卡車的開發、車隊管理(Fleet Management)軟體、能源管理軟體、能源基礎設施顧問服務,以及碳追蹤平台,協助物流業者實踐減碳環保的目標。MIH開放電動車聯盟執行長鄭顯聰表示:「MIH聯盟協助B2B業者從油車轉向電車,打造簡單、便利、永續的體驗。」
搶國內1成市占!鴻海董座:Model C 第四季量產 Luxgen n⁷明年按計劃時程交車
鴻海(2317)日前舉辦法說會,針對集團新事業的進展,董事長劉揚偉提到「電動車平台Model C,將於今年第四季量產並逐步交車給客戶。」同時,鴻海也會在橋頭科學園區打造集團電巴廠、電池廠;和發產業園區也將專注於磷酸鐵鋰的電池開發,電芯廠也正在興建中。作為鴻華先進MIH平台首款量產作品的Model C,自2021年首次現身鴻海科技日以來,憑藉售價百萬內、最大續航里程700公里,以及0-100km/h加速3.8秒3大重點引起各界關注,並交由Luxgen以「n⁷」命名銷售,在去(2022)年9月啟動預售後,目前已突破2.5萬張訂單。劉揚偉也表示,「台灣國產車每年約 20 萬台,初期以國內市占率 10%、2 萬輛為目標,依照目前預購狀況來說,符合預期。」根據記者調查,Luxgen n⁷研發進度按照2022年底法說會上公布的計畫進行,預估今年第4季開始量產,並於明年依訂單順序陸續交車。而在智慧城市的規劃,劉揚偉指出,高雄適合發展軟體,所以與高雄市合作的智慧城市完整解決方案,將以平台與軟體開發為主,並以電動車作為移動物聯網的載具。鴻海在橋頭科學園區的電巴廠今年開始建廠,預計2025年量產,初期規劃年產量500輛;後期將視情況擴產至1千輛,主要供應台灣市場;圍繞在電動車的車用電池、電芯產業,鴻海也規劃在高雄建立電池產業鏈,和發產業園區主攻磷酸鐵鋰車用電池,預計2024年第三季量產1.2 GWh;橋頭科學園區預計2024年動工、2025年底可達3.0 GWh的量產規模。
大咖卡位富鼎1/國巨鴻海加速垂直整合車用半導體供應鏈 「不想脖子被人掐著走」
一家股本不到12億元、年營收大約40億元的中小型IC設計廠,先讓鴻海(2317)、國巨(2327)合資「國創半導體」在2022年斥資以近30億元拿下30%股權,今年股東會董事改選,國巨董事長陳泰銘等六位大咖更全面進駐。這間富鼎(8261)為何能讓大咖爭相卡位?「都是為了電動車!其實不管是個別公司,甚至國家,大家現在都在拚電動車,重點是這些關鍵零組件,必須要有自給的能力,如果都靠別人,就等於是讓自己的脖子讓別人掐著。」光寶科(2301)總經理邱森彬告訴CTWANT記者。法人指出,富鼎從消費性電子跨足車用市場,包括IGBT及碳化矽,完整技術佈局,正好補足鴻海及國巨在車用關鍵半導體元件所欠的一塊。電動車是鴻海3+3目標中的重點,2020年10月的鴻海科技日,宣布創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正式跨足電動車領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超過90家廠商加入。截至今年4月,共有2624家會員。鴻海跟國巨合資成立國創半導體(原國瀚半導體)這次將成為富鼎新董事會的主要成員。(圖/鴻海與國巨提供)為加速自建車用半導體工應練,鴻海於2021年5月與國巨合資成立「國瀚半導體」(同年7月更名為「國創半導體」),初期鎖定平均單價2美元以下的功率、類比半導體產品,隔年10月鴻海科技日就亮出成績,展示碳化矽在內的半導體元件產品,令當時尚未加入鴻海的「蔣爸」蔣尚義為之驚艷,今年4月在「智慧移動展」,國創也終於首度展示其產品「電動車散熱模組」。一位半導體廠主管告訴CTWANT記者說,「碳化矽第三代半導體具有大電流優勢,而富鼎所擅長的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原本就是用在大電流的產品,像是家電等,因此切入電動車,是相當合適的,也符合鴻海跟國巨的發展藍圖。」1998年由鄧富吉所創辦的富鼎,主要生產高、中、低壓的MOSFET,應用在電子產品的電池控制系統,另外還生產IGBT(絕緣閘極雙極性電晶體),可用在電動車的馬達逆變器,公司最大優勢在於產品規格超過千種。富鼎也在碳化矽(SiC)應用完成600V蕭特基二極體(SBD)、900V及1200V高壓MOSFET開發及投產,車用關鍵零組件布局完整。鴻海半導體事業群參加今年4月的智慧移動展,展示從長晶、IC設計到晶圓代工等產品。(圖/黃威彬攝)富鼎在2022年2月決定辦理35000張的私募,儘管一開始並沒有特定的應募人,不過因為富鼎在車用產品布局完整,讓市場就一度認為,鴻海有可能會去吃下富鼎私募,最後則是由國創認購富鼎私募。據了解,鴻海內部認為,以不到30億元能拿到第三代半導體的技術並不貴。至於國創半導體及富鼎的晶圓代工產能,鴻海也已布局好。「鴻海旗下的鴻揚半導體,就是之前併購的旺宏六吋廠,目前已轉型碳化矽晶圓廠,而由廣運及子公司太極所成立的盛新科技,鴻海也在2022年7月取得10%股權,目前六吋晶圓的長晶良率已穩定。」該半導體廠主管說。據了解,盛新的八吋晶圓也將在2年後推出。「國巨是全球第三大被動元件廠,加上之前併購的基美及普思,另外富鼎正式成為泛鴻海成員後,讓鴻海跟國巨在電動車關鍵半導體領域,等於有了從上游的IC設計、中游的晶圓長晶及代工,以及下游的MIH平台,兩年內就有了一條完整的垂直整合供應鏈。」一家電動車供應商高層這樣看。國巨董事長陳泰銘預料將成為富鼎的新任董事長。(圖/報系資料照)法人指出,富鼎新任的董事候選名單中,富鼎董事長鄧富吉仍在榜上,最關鍵的就是國巨董事長陳泰銘,根據過往經驗,2020年6月國巨入主同欣電,陳泰銘就親自擔任董事長,進行體質調整,原同欣電董事長賴錫湖也留在董事會裡面,這次入主富鼎也是如此。此外,國創半導體總經理張嘉帥也同樣列入董事名單,「這說明鴻海未來將以國創半導體加富鼎,做為集團車用半導體的領頭羊。」這名法人說。
工研院、MIH開放電動車聯盟簽署MOU 制定臺灣AI評測驗證拚接軌
工研院今(15)日宣布與MIH開放電動車聯盟(MIH Consortium)簽署合作意向書,將以AI評測與國際接軌為主軸,協助聯盟產業制定AI評測標準,如駕駛行為偵測系統、車規資安等,期望完備國內制度並接軌國際,搶攻國際市場。去年工研院已舉辦「2022可信任AI國際研討會」,掌握國際動態,此次攜手MIH簽署MOU,希望在產業面,提升我國智慧化產品國際競爭力,並藉由全球相互認可,NML國家度量衡實驗室與美國NIST、法國LNE、英國NPL建置與合作評測實驗室的規劃,促使臺灣AI技術與應用接軌國際。此次雙方合作有四大面向,工研院持續觀測國際AI最新資訊法規,分享第一手國際資訊;產官學研共同探討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的AI產業規範與標準;同時,視聯盟產業需求討論輔導提供相關專業技術力;整合並協助聯盟會員爭取資源,並提供產業訂定標準、規範、成立實驗室等所需之技術資訊,期望共同強化我國AI智慧駕駛發展。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丁邦安表示,工研院過去在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經濟部技術處的AI計畫支持下,結合產學界的夥伴,已累積了大量的資料與模型以及深厚的技術能量。針對可信任AI,工研院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的智慧化致能技術當中的人工智慧技術領域,也已納入可解釋AI、AI模型保護、兼顧隱私及資料保護等相關技術之規劃。MIH開放電動車聯盟執行長鄭顯聰表示,AI技術已被普遍使用於車輛軟體及晶片中,例如,自動駕駛的車輛辨識、行人辨識、紅綠燈辨識;駕駛者行為偵測系統(Driver Monitor System;DMS)也使用AI技術來偵測駕駛者的疲勞程度及酒駕的可能性。MIH表示,與工研院合作,邀請工研院加入成為測試與認證(Test & Certification)工作小組中的共同主席,專責共同建立AI評測標準,作為未來AI技術應用於車輛上準確度、安全度及強健度(Robustness)等的指標,提供AI技術信任度,以提升車輛軟硬體的可靠性並促進整車安全。
EV降價台廠嗨3/村田預估被動元件用量大增 國巨陳泰銘也靠併購升級打國際盃
相較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仍弱,電動車已成為接下來科技廠要全力衝刺的領域,而台系零組件廠也積極搶攻,像是被動元件廠龍頭國巨(2327)早已透過併購,強化車用領域的布局,升級競爭力。國巨在2018年開始,因為日系被動元件廠村田(Murata)、TDK等公司將旗下被動元件產品轉至汽車市場造成市場大缺貨,國巨在當時趁勢搶佔市占,同時也讓公司財務有所調整,並進行體質轉型。根據全球最大被動元件廠村田(Murata)日前在財務會議上釋出的消息,光是動力系統,一般燃油車約需要用到300-500個MLCC(積層陶瓷電容),如果是純電車,用量就增加到2000-2500個,同時自駕需求也大量增加MLCC用量,預估一台車的用量將超過1萬個。全球被動元件龍頭廠村田(Murata)日前在財務會議上分析,一台具備自架功能的純電車將使用1萬個MLCC。(圖/翻攝自村田官網)國巨接連併購了基美、普思、施耐德、賀利氏等天線及感知器廠,還加入鴻海(2317)MIH聯盟,而其中關鍵就是普思跟基美,在車用高端市場佈局密密麻麻。法人指出,國巨在併購基美後,旗下產品包括電容及電阻也陸續打入特斯拉供應鏈。國巨董事長陳泰銘陳泰銘指出,三年前併購了基美,加速了國巨的發展,「因為併購,讓國巨取得通路、專利、及全球化人才!」說到併購,陳泰銘有一套獨特的作法,也就是在景氣下滑時才會出手。陳泰銘曾說,國巨在過去很少在產業景氣好的時候大幅擴充,因為在市況好的時候,設備交期要18個月,等到設備來了,產業也可能開始向下,因此不在景氣好時擴充,這樣的好處是有足夠的財務能力,對於設備、材料的議價,會有比較好的價格,也會讓公司跟同業有比較好的競爭條件。隨著陸續切入高階市場,國巨內部目標也設定要在2023年,讓公司整體高階產品營收比重拉高到80%。陳泰銘指出,因為高階產品比重越高,公司就越能降低景氣波動的影響,相較於國內同業MLCC大多在中低容,日本同業則是小型化、高容為主,而國巨透過併購,已經脫離以大中華區消費性電子為主的商業模式。另外華新科(2492)則是默默佈局車用領域,法人指出,華新科正規畫要將產品布局轉向車用等級的電容及晶片電阻,如果順利的話,有機會推升華新科車用產品比重繼續增加。華新科也規畫要將產品布局轉向車用等級的電容及晶片電阻。(圖/報系資料照)
鴻海崛起印度中2/進軍半導體尋找新江湖地位 「蔣爸在我們這裡」盼發揮魔獸效應
在2月1日鴻海土城總部的開工祭典上,主祭董事長劉揚偉右後方站著加入集團不久的半導體策略長蔣尚義。消息來源向CTWANT記者透露,「蔣爸的加入,可發揮如籃球洋將霍華德加盟雲豹的『魔獸效應』,作為一個醒目的招牌,負責幫離開中國的鴻海,建立鮮明的半導體製造形象。」同時招募半導體上下游供應鏈,一起到印度打拼;目前歐洲晶片大廠意法半導體(STM)蓄勢加入。隨疫情、地緣政治、通膨等變數爆發,全球供應鏈重整之際,鴻海也急於參與定義新的半導體供應鏈,尤其疫情間爆發晶片荒之後,鴻海更下定決心要自製車用半導體,不只是「為喝牛奶養一頭牛,更建立一個農場」,該公司高層透露。鴻海朝半導體業挪移,尋求新的江湖地位歷程上,不少顛簸。15年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就有意進軍半導體產業,因鴻海組裝的電子產品樣樣都要晶片,但隔行如隔山未能如願,鴻海一度參與東芝半導體競標案,最後在2017年郭台銘一句「那是叫鴻海去抬轎的世紀騙局」落幕,去年中,鴻海欲透過投資紫光集團股權,但在美國封鎖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情勢下,迫使鴻海在同年底出清紫光持股。劉揚偉2019年接下鴻海董事長大位,隔年便公布MIH(電動車開放平台),要號召供應鏈全面進軍電動車產業,電動車需要大量晶片,而鴻海只有夏普日本的8吋廠,這使得劉揚偉大催油門,加快自建半導體產能腳步。2021年8月,鴻海買下旺宏竹科8吋廠簽約儀式,正式進軍車用半導體。(左起)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鴻海科技集團S事業群總經理陳偉銘、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圖/鴻海提供)2021年5月,鴻海先是與國巨合作投資國創半導體做車用IC,6月在透過子公司與馬來西亞攜DNeX合蓋12吋、28奈米廠,兩個月後,購入旺宏6吋廠,作為鴻海半導體人才與研發、小量產基地,並建立充電關鍵的化合物半導體「碳化矽(SiC)」。去年更與印度礦業集團韋丹塔(Vedanta)簽下備忘錄,要在印度蓋28奈米12吋晶圓廠,目標2025年投產。這樁投資案引起業界重視,知情人士指出,「馬來西亞有台灣封測大廠日月光投資,對半導體並不陌生,但印度的半導體供應鏈要從零開始建立。」因為印度沒有晶圓廠,鴻海也沒蓋過晶圓廠,一切等於從「零」開始。因此,去年11月蔣尚義的加入,對鴻海集團的半導體新事業猶如「神隊友」。自從他加入之後,鴻海對外場合時常提及「蔣爸在我們這裡」,言談間頗為自豪。2022年鴻海科技日,大動作發表電動車款,以鴻華先進為LOGO。(圖/鴻海提供)今年76歲的蔣尚義,早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讀完博士後,先後在德州儀器及惠普工作,1997年返台加入台積電,曾是張忠謀接班人選之一,最為半導體產業津津樂道的是,作為台積電研發大將,他加速台積電世代推進,使得台積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超越英特爾、成為半導體製造龍頭,2006年,蔣尚義為照顧家人第一次從台積電退休,第二次退休在2013年,2016年底他赴中芯國際擔任獨立董事,2019年轉往武漢弘芯擔任執行長,但不久後爆發財務危機,2020年底回鍋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及執行董事,但不到一年就離開,外傳因「中芯內鬥」。蔣尚義在美國「電腦歷史博物館」紀錄片訪談中曾言:「加入中芯,是人生錯誤、是一生最愚蠢決定。」重回台灣的蔣尚義,被劉揚偉與昔日台積電部屬、鴻海半導體「S事業群」總經理陳偉銘找上門,幾經三顧茅廬,蔣尚義在去(2022)年10月18日鴻海科技日首度露面,被鴻海聘為半導體策略長。對自己在鴻海的新工作,蔣尚義下了一個註解:「以前是從半導體去看應用,現在是從應用端反過來看半導體。對我來說是新的挑戰。」
CES搶商機3/半導體、電動車主流趨勢持續 台積電法說領軍 鴻海、裕隆蓄勢待發
美國消費電子展落幕,大家都在觀察哪些產品有機會成為接下來的熱銷產品,法人指出,不過整體來看,像是AI相關的半導體、電動車還是市場主流,預料包括台積電(2330)、聯發科(2454)、信邦(3023)、貿聯(3665)、鴻海(2317)及裕隆(2201)都值得觀察。台積電10日公布2022年12月營收為1925.6億元,月減13.5%,年增 23.9%;累計2022年營收為2兆2638.9億元,年增42.6%。由於台積電12日將舉行法說會,香港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指出,台積電今年的資本支出應還會再降,一般預料降幅約20%。香港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受訪時表示,台積電今年的資本支出應還會再降。(圖/陳慧明提供)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陸行之日前多次強調,半導體廠刪減資本支出有利於營運落底反彈,而台積電近期股價似乎也已經先行反映資本支出可能下修的利多,接連站上半年線及季線等中長期居線,同時也收復了約460元的巴菲特防線。聯發科今年在CES首次展示全球端到端Wi-Fi7生態系統,持續把5G、AI、WiFi等技術導入現有產品線,並拓展商機至各場域的應用上。而在車用部分,聯發科5G數據晶片也已跨入車載資通訊系統領域。分析師李蜀芳指出,鴻海(2317)跟MIH聯盟連接推出新車,當然就會用裕隆的品牌發表,不過要注意的是,裕隆去年因為有產險的風險,因此建議短線先要避開年報可能的利空,等到年報公布之後,再來介入。展望今年的裕隆,目前法人普遍預估全年EPS 6元,以此推算,本益比10倍的話,大概股價接近60元附近可以低接,觀察裕隆線型,應該是屬於60-70元附近的區間操作為主。分析師認為,裕隆短線會有年報的利空影響,投資人可等到年報公布之後,再來區間操作。(圖/報系資料照)至於鴻海,近期股價失守百元大關,但從月線角度來看,其實也沒有破底,因此對於長線投資人來說,是可以長期佈局的價位。李蜀芳認為,主要還是因為蘋果iPhone 14銷售不如預期,加上之前的疫情影響,另一個關鍵是MIH對於鴻海的貢獻也不如外界預期。展望今年,電動車的相關營收貢獻還是推升鴻海股價的關鍵,但是就市場預估,要出現大幅成長的機率不高,除非接到其他車廠的訂單,或是電動巴士有更多的訂單湧入,不然預期鴻海在110-120元附近仍有相對大的套牢區間。至於信邦及貿聯-KY則是電動車零組件線材供應商,信邦2022年營收首度突破300億元大關,來到308.86億元,年增20%。信邦表示,公司主要五大產品中,去年營收以汽車產業成長47.5%居首位。貿聯-KY是特斯拉(Tesla)線材主要供應商,法人指出,特斯拉Model Y在中國、日本及韓國降價促銷,應有機會拉升出貨量。
吳東亮認同MIH聯盟打團體戰 劉揚偉曝「電動車發展三窘困」待解決
鴻海科技集團劉揚偉今天(5日)就「電動車產業」公開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言,現階段台灣電動車最缺乏的是整車研發、測試與驗證的環境與人才,以及電動車使用環境的普及化,像是充電、智慧電網等基礎設施,公協會可以作為產、官、學界穿針引線的角色與平台,大家群策群力,一起讓台灣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最信賴與可靠的夥伴。鴻海科技集團劉揚偉5日受邀出席工商協進會活動,並就電動車產業提出建言。(圖/工商協進會提供)鴻海科技集團劉揚偉受邀出席工商協進會舉辦第264次公亮紀念講座時提出以上看法。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致詞時指出,台灣產業製造能力精良,不該繼續單打獨鬥只賺代工財,需要策略聯盟合作整合產業力量,才可能提升產業附加價值,成為推升經濟的新驅動引擎,他並對鴻海集團2020年推出MIH聯盟吸引全球逾2,500家策略夥伴加入構想深感認同。吳東亮並提到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議題,運具電動化是日常生活中落實淨零排放的重要路徑之一。就製造業的角度而言,台灣具有半導體、ICT(資通訊)等領域的優勢,非常適合發展電動車產業。劉揚偉今天則以「台灣在全球電動車產業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分享近日出席印尼B20峰會(Business 20)所提出「分享(Share)、合作(Collaborate)、共榮(Thrive)」理念。劉揚偉指出,台灣ICT產業正面臨包括全球致災性的極端氣候、起伏不定的新冠疫情,以及科技力所延伸出來的大國地緣政治角力等衝擊。面對可能帶來的衝擊,劉揚偉認為,應該善用群體智慧,以創新的力量來促進整體產業發展,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是台灣「百年一遇」的市場機會,也是台灣ICT產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劉揚偉並分享鴻海集團投入電動車的經驗,台灣ICT產業最擅長的就是在當地快速打造大規模的產業鏈,鴻海集團結合自創的BOL商業模式,透過「建造(Build)、運營(Operate)、在地化(Localize)」,攜手客戶、當地政府、產業打造產業生態系,建立出海口。今天與會來賓包括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詩欽、新光銀行副董事長李紀珠、總統府國策顧問林見松、中信銀行董事長利明献等200位工商界人士出席。
2萬美元有找!鴻海MIH推3人座小電動車 搶攻東南亞市場
鴻海(2317)主導的MIH(Mobility in Harmony)電動車聯盟,於今(8)日舉辦MIH Demo Day活動,執行長鄭穎聰公布Project X電動車計畫,未來將提供3到9人座電動車款,此次以A-Segment 3人座小型電動車作為示範概念車款,預計2023年底亮相,搶攻日本、東南亞以及印尼市場。在Luxgen n7量產車、概念車Model B和Model V亮相以後,這次再發表Project X計畫,不斷展現鴻海發展電動車的決心。不過Project X計畫的電動車不只能個人使用,還應用在生活上,包含美食運輸、物流服務等,這就是MIH提出的BYOV(Build Your Own Vehicle)的模式,透過MIH的模組化產品,可以設計出不同功能和用途的車種。透過BYOV模式,可以打造各種不同功能的車款。(圖/鴻海提供)鄭顯聰表示,「除了Project X的3人座小車之外,後續將再釋出6人座與9人座車款。」也提到目前亮相的3人座小型電動車價格大約會落在2萬美金(約新台幣63萬元),預計會在2023年底推出,至於六人座及九人座車款則有望在2024年出現概念車。
國內車市/鴻海三款電動車齊現身 Model C交車時間曝光
鴻海(2317)科技日今(18)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發表兩款全新自主開發的電動車,包含跨界休旅Model B、全地形電動皮卡Model V,並展示Model C量產款,預計明年交車。鴻海正式推出年輕世代主流的Crossover全新原型車Model B,以Model C平台為基礎,藉由平台尺寸的變化及全新的車身外觀,包括S-DUCT導流設計,流線的車頂造型,加上D柱上的創新氣簾設計,大幅降低空氣擾流,讓風阻係數達到0.26 的優異數值;不僅如此,Model B具備450km續航里程,以4,300mm的車長,搭配2,800mm軸距,創造出小級距大空間的舒適座艙。做為MIH開放平台打造的首款電動車Model C,由去年的參考原型車直接邁向今年的量產版,徹底展現鴻海的造車能力,在0.28的低風阻值下,提供零百加速3.8秒的優異動能表現以及近700公里續航力的階段調教成果,滿足車主對於電動、經濟、多元、性能的期待,預計明年下半年就會陸續交付給車主。創辦人郭台銘親駕Model B現身。(圖/黃威彬攝)還有一個關注焦點就是電動皮卡Model V,可視為鴻海完成乘用車及大型商用車中間拼圖的里程碑。Model V 是台灣首台自行設計開發的電動皮卡,由鴻海加上MIH 聯盟夥伴的垂直整合應運而生。考量皮卡的使用定位,在設計上擁有1噸的載重能力及3噸的拖曳能力,並具備全地形的穿越能力。鴻海所打造的電動皮卡,採用兩廂式5人座的空間設計,環繞車身的感測器搭配電子後視鏡及顯示螢幕整合儀表板,提升安全性,也為使用者增添智能科技感的體驗,能滿足駕駛穿梭在都會城市和戶外山林間的各種需求。第一屆的科技日,鴻海發表 MIH 開放平台,目標是集結眾人智慧,共同發展標準化、模組化、平台化技術,透過分工、分享,改變傳統的汽車產業體系,建立開放的技術標準跟供應鏈。第二屆科技日,鴻海推出三款電動車,Model C、Model E、和Model T,以多元產品線,展現鴻海在電動車研發生產的速度。第三屆鴻海科技日,鴻海不僅擴大在電動車佈局的廣度,更重新定義車用領域的CDMS,未來將持續推動在電動車產業上的垂直整合服務。
鴻海科技日再秀三款電動車 董座劉揚偉:相信大家不會懷疑鴻海會不會造車了
2022鴻海科技日今(18日)於南港展覽館二館舉行,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表示,今天展示的2款新電動車MODEL B休旅車及MODEL V電動皮卡,以及量產版Model C,將會在台灣、泰國、美國等地逐步投入生產,同時也正在與印尼及印度夥伴洽談,將會透過BOL(Build Operate and Localize,構建運營本地化)商業模式持續擴展合作。鴻海今天一共展示三款電動車款,包括Model B跨界休旅電動車、Model V全地形電動皮卡,以及Model C量產款電動車,另外還有電動車關鍵零配件。對於今年的三款車種,劉揚偉則以三個字來形容,分別是量產版Model C「快」,Model B「美」、Model V「力」。回想前兩年的鴻海科技日,劉揚偉表示,第一屆公布了MIH平台,當時大家都很懷疑鴻海會不會造車?去年公布了三款電動車,大家都說怎麼那麼快推出了三款車,但這就是所謂的鴻海速度,相信大家就不會懷疑鴻海會不會造車了。至於台灣、泰國及美國的生產基地規劃,劉揚偉指出,台灣部分將與裕隆三義廠合作,美國俄亥俄州部分,電動車年產能約可到50-60萬輛。另外泰國則預計2023年至2024年展開投產,初估2024年年產能可達到15-20萬輛。劉揚偉強調,鴻海DNA一直都是垂直整合,而且不只硬體,還要有整車設計跟驗證,也就是委託設計製造服務(CDMS)。除了三電系統外,鴻海也會提供半導體及軟體等。劉揚偉說,電動車不能不提到電池,鴻海積極發展固態電池,提升密度及充電速度,同時軟體定義汽車是未來趨勢。另外劉揚偉也提到,MIH降低進入產業門檻,集合眾人力量,降低開發成本,全球應該有2479家加入,下個月八號也將舉行DEMO DAY,也將公布車型計畫。劉揚偉強調,鴻海的願景是「為全球標竿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成為全方位智慧生活的提供者」,鴻海過去造個人電腦(PC)、造手機,現在要開始造EV(電動車),25年前鴻海協助客戶製作電腦,15年前跟客戶一起創新,生產超過20億台手機,未來10年,鴻海會再重新定義應用垂直整合的科技服務,將過去40多年來,給品牌客戶是最可以信任跟依賴的夥伴關係。
新大單到手 鴻海代工美INDIEV造4.5萬美元電動跨界休旅車
鴻海(2317)6日宣布,與美國新創電動車廠INDIEV簽屬合作備忘錄(MOU),由鴻海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工廠協助INDIEV打造「INDI One」原型車,雙方也將針對代工製造合約進一步協商。自2020年鴻海推出 MIH 開放式純電模組平台,已經陸續和多家車廠成為合作夥伴,近日美國電動車品牌INDIEV也和鴻海簽屬合作意向書,旗下電動跨界INDI One原型車將由鴻海生產。此次與鴻海展開合作的INDIEV車廠,屬於新創電動車品牌,2017年在洛杉磯成立,理念是個人移動性的未來,將不再僅僅由馬力或最高速度定義,而是由為駕駛和乘客提供的連通性,可定製性和處理能力來定義。可以說是軟體定義汽車的新創公司之一,並於2021年發表首款新車INDI One,預計將於明年上市,首款原型車準備問世。INDI One預計是一款價格落在4.5萬美元(約142.2萬元台幣)的電動跨界休旅,競爭對手鎖定Tesla Model Y,採雙馬達四驅設定,最大輸出達410匹馬力,根據原廠說法,最大續航里程可達483公里。這是鴻海在美國取得的第四張電動車大單。此前,鴻海已在俄州廠房量產Lordstown的電動皮卡Endurance;明年第1季則將替農用自駕電動曳引車業者Monarch Tractor生產MK-V系列;並將在2024年替Fisker生產其第二款電動車PEAR,打造INDI One原型車則是俄州廠最新業務。值得注意的是,INDIEV的「INDI One」主打車內搭載超強車用PC與支援虛擬擴增遊戲應用,成為一大賣點,為搶攻北美電動車市場增添龐大動能。隨著愈來愈多夥伴找鴻海製造電動車,法人看好,不僅集團後市營運可期,還有裕隆集團可望互利外,也將為鴻準、乙盛-KY、廣宇等「鴻家軍」相關廠商帶來豐沛的車用訂單。有助鴻海朝董事長劉揚偉擘畫鴻海要在2025年拿下全球電動車5%市占率、營收規模達到1兆元的目標更近一步。
200億n⁷捷報1/1000元輕鬆下訂網民瘋搶 納智捷未來6年損平沒問題
9月1日,台灣電動車市如同「驚蟄」般驚醒!去年全台純電動車掛牌7200輛,然還是一團黑影(尚未公布規格)的納智捷n⁷電動車,1日上午9時線上開放預購,7分鐘就當機,不到兩天就湧入近2萬張訂單,是去年的兩倍,迫使原訂1個半月的預售案提前喊停封盤。雖然只是預售案,但近2萬張的訂單,不只跌破納智捷母集團裕隆自家人眼鏡,整個汽車產業及科技產業也都傻眼,因為一輛n⁷若以百萬售價保守估算,這次《n⁷純電代言人》專案已催出接近兩百億元的國產電動車產值,不但讓裕隆提早損益兩平,為n⁷打造原型Model C的鴻海集團MIH平台,更是打了一劑強心針。對於實際接單狀況,裕隆集團則表示,「對外我們都以逾萬訂單為主,明確的訂單數據預計10/18對外公布。」而納智捷n⁷訂單蜂擁而至,有市場人士分析,應該是消費者只花1000元,就能取得優先購車權,包括首批交車禮、首年免非充電抽獎資格、限量仕樣選擇權與獨家商品抽獎權等福利都可以保有,「1000元成本不高,嘗鮮意味濃。」一位搶先預購的網友買家解釋,「雖然明年才交車,但因為這是首款國產電動休旅車!而且只要百萬元。」事實上,2021年全台汽車掛牌數約44.98萬輛,其中純電動車掛牌約7200輛,售價三百多萬到一百多萬不等,光是特斯拉就有5000多輛,佔了近8成,又以175萬元起的MODEL 3佔大宗。納智捷n⁷預購火熱,也讓MIH平台打響第一砲。(圖/翻攝自鴻海官網)也就是說,目前在台灣銷售的純電動車,主流仍是特斯拉,德國的雙B、福斯奧迪集團,以及韓系的現代起亞集團、日本的豐田等車廠,近兩年也推出20多款電動車,多屬房車,並非國人近年購車主流休旅車。當中,最平價的是售價120萬元的現代小型休旅車Kona EV,與中型休旅車定位相似的Toyota bZ4x,則要賣到159萬元。電動車在台灣市場不算普及,未來n⁷如果真的能卡進百萬元這個價位,勢必成為市場上最便宜的電動車。究竟n⁷主要規格為何?納智捷及鴻華方面均表示:「目前無可奉告,一切等到10/18的鴻海科技日。」n⁷可說是由裕隆與鴻海兩大集團共同完成的國產電動車,原型為去年鴻海科技日公布的Model C電動車。目前已知Model C的主要規格為:0.27低風阻造型設計、零百加速3.8秒、電池續航力達700公里。「單就上述規格,要將售價壓低到百萬元以內,幾乎不可能!」國產車業者表示,未來納智捷應該會推出多款規格的n⁷,高階款使用90kWh的電池(續航約700公里,約台北高雄往返一趟),入門或低階款則採用60kWh電池(續航約400公里),其中依照配備不同,如電池規格,只有最入門款會設在99萬元左右的價位。一位韓系汽車品牌高層表示:「由於國內國產車商,多為導入其他品牌汽車國產,要生產或規劃國產電動車,時程與技術受制於母廠,三、五年內都還沒有條件導入電動車國產化。」電動車要普及有兩要素,一是充電樁數量需充足,二是入門車種價格要讓消費者不會望之興嘆。(圖/方萬民攝)「納智捷為台灣自有品牌,自主性較高,這樣才能一起把台灣電動車的餅一起做大。」車廠人士說。目前國內販售的純電動車,與n⁷規格最相近的為TOYOTA bZ4x,售價為159萬元。相較之下,n⁷至少便宜了1/3,如果真的能卡進百萬元這個價位,勢必成為市場上最便宜的電動車。單就動力成本,以行駛1000公里來算,汽油車加油費用約3000元左右,而電動車充電約需850元,但電動車仍難普及,主因是沒有足夠友善的充電條件、充電樁數量,再者,車市裡至少要有一款以上較平價的電動車,好讓一般民眾可以入手。因此,不論國產或進口車商,對於百萬可入手的n⁷電動車2萬張訂單效應,都「樂觀其成」。據裕隆今年4月法說會透露,旗下汽車品牌納智捷使用MIH平台共同開發的純電跨界休旅Model C預計2023年下半年發表,預估全年只需要銷售超過3000輛,就能達到損益兩平。「這2萬多台的訂單,等於可以讓納智捷6年可以損平。」法人指出。而以一台100萬元保守推估,等於超過200億元的電動車產值,對MIH平台而言,算是出師傳捷報。法人指出,電動車的自主性程度是成功關鍵,而MIH平台的目標,就是要提高自主性,只要納智捷電動車能夠交出一台高性價比的車種,對整體台灣電動車產業都是一件好事。
200億n⁷捷報3/電動車產業長多趨勢下 法人眼中飽嚐「魚肚」段的台廠是台達電
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表示,由於全球狂掀電動車風潮,奠定電車產業長多趨勢的確立,近日納智捷n⁷線上預訂盛況,市場關注MIH相關概念股後期漲勢的想像空間。仲英財富投資長陳唯泰則認為,研判台達電(2308)極有可能是這場產業升級的大贏家,因為從上游的功率模組、電子轉換模組、充電模組,再到中游的電池管理系統、馬達、驅控器、車載充電器、充電設備,再到充電系統、動力系統,「除了最上游的材料(魚頭)及最下游的整車(魚尾)不做之外,中間部份幾乎全包了,未來只要產業持續走揚,台達電勢必會是最受惠的個股。」MIH電動車開放平台(MobilityIn Harmony)是鴻海集團於2020年10月創立的電動汽車開放平台,目前聯盟累計有2407個會員,遍布65個國家與地區。陳唯泰也指出,鴻海的「MIH」是平台,不過從鴻海近期結盟的裕隆及榮炭來看,鴻海似乎想從「微笑曲線」下手。劉烱德表示,從電動車產業上、中、下游,包括產品開發、設備製造、技術服務及業務銷售等上市櫃公司相當多,主要可以三電(電池、電機、電控)來區分。不過以這次的2萬多台納智捷n7訂單來看,對於相關供應商來說,也還是處於練兵階段,對營運要出現明顯貢獻的還不多。由鴻海發起的MIH平台也受惠於納智捷n7線上預訂盛況,分析師劉炯德預期,市場將關注相關概念股後市想像空間。(圖/CTWANT資料、華冠投顧提供)固態電池研發小組碩禾(3691)、中碳(1723)及興櫃榮炭(6555)、聚和(6509)、台半(5425)。以及原本就專精於電源供應器的台達電(2308)、光寶(2301)、康舒(6282),連接線轉作高壓充電線材的正崴(2392)、維熹(3501),系統整合的廣達(2382)與岳鼎等。電機結構,東元(1504)、和大(1536)等;電機結構散熱,如建策(3653)、建準(2421)、元山(6275)等散熱模組廠;車身系統中的連接器、線束、扣件等,也不乏隱形冠軍。系統整合的電控領域更是由工業電腦廠商擔綱車聯網與中控介面的大任,如研華(2395)、華碩(2357)、和碩(4938)等都陸續宣示布局。。劉烱德表示,電動車產業長多趨勢確立,但近期受到美國升息,利差趨使資金流向美元及美元資產,全球股市估值持續修正,台股相關概念股跟隨全球股市作修正,投資人可多留意關注美股企穩後,相關概念股出現低接買點的好機會。工業電腦廠研華也搶進電動車車聯網及中控介面系統整合的電控領域。(圖/翻攝自研華科技臉書)
新南向搶鎳戰4/鴻海、華新麗華兩大指標企業 外界睜大眼看
當台廠的南向政策轉型,鎖定當地的人口紅利及新能源趨勢時,法人表示,鴻海(2317)及華新麗華(1605)將是指標企業,一個攻終端市場,一個攻原物料,有機會見到台廠在東南亞在電動車上下游領域開闢出可以跟陸企、日企競逐的空間。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表示,根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統計顯示,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傳統燃油汽車銷售量較2020年下跌1.7%,電動車市場卻大幅成長45%,達到1450萬輛,二者間出現截然不同的發展趨勢。另外IHS Markit及PwC Global也預估,2021年電動車銷售量已佔整體汽車市場的17.9%,2022年電動車市場將進一步成長至2090萬輛,較2021年仍保持44.1%的高成長率,整體電動車市場滲透率將進一步提高至25.2%,並在2027年達到5100萬輛的銷售量,屆時電動車銷售量將正式超越傳統燃油汽車,傳統燃油汽車將逐步退出市場。根據研究機構FrostSullivan預測,東協汽車總銷量2022年將達465萬輛,為全球第八大市場,值得注意的是,日系品牌包括豐田、大發、鈴木、本田、日產、三菱等總市佔率達80%以上,但這主要是在燃油車市場。電動車市場反倒由中國及韓國品牌領先,包括韓國現代汽車、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及中國長城汽車動作都相當積極規劃設廠生產及銷售。仲英財富投資長陳唯泰表示,鴻海成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也正式宣告集團將全力進軍電動車。(圖/CTWANT資料)仲英財富投資長陳唯泰指出,鴻海在2020年10月中旬成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MobilityIn Harmony Open EV Platform),也正式宣告集團將全力進軍電動車。而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在股東會上喊出,目標在2025年全球市占達到5%、電動車產業營收規模達1兆元,以及每年電動車出貨達50至75萬台。華新麗華搶攻電動車電池原料,陳唯泰也認為,這是台廠之前布局相對較少的領域,但也是一個很大的利基市場,預料隨著電解鎳、冰鎳等電池關鍵材料硫酸鎳所需的原料陸續開出後,搭配市場需求增溫,華新麗華的成長動能將不容小覷。永誠國際分析師陳威良則指出,綜觀鴻海的電動車布局,基本上策略相當明確,鎖定東南亞為主要市場,包括泰國及印尼將是整車的主要生產基地,印度則以車用半導體為主。另外美國也是另一個整車生產基地,進度也因為陸續完成併購動作,成果也會較快呈現。劉烱德表示,以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的談話可以看見,從印度、印尼、泰國到越南,一連串南向大擴廠,已成為鴻海集團發展電動車的重中之重,2024年上半年就會開始量產。
高雄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動土 鴻海60億元打造台灣在地電池產業鏈
鴻海(2317)今(15日)舉行和發產業園區鴻海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動土典禮,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預估將投入新台幣60億元,目標2024年第一季量產,將提供電動巴士、乘用車及儲能等電芯應用初期導入時的需求,產能可達到1GWh,未來將視台灣國產化電芯的市場需求持續擴充。鴻海今日的動土典禮,是透過「高雄市政府-和發產業園區」兩地連線,數位螢幕背景搭配動土現場,虛實結合的方式中圓滿完成,也象徵鴻海在高雄打造綠色新能源上下游產業生態系。劉揚偉表示,今天是鴻海在高雄打造新能源產業鏈,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希望透過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將整個電池產業鏈從上游的材料、中游的電芯到下游的電池包都在地化的做起來,並以台灣電池產業鏈做出來的電池供應給採用MIH規格的電動車,從而加速台灣整體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希望可以拋磚引玉,邀請更多產業夥伴一起建構電池產業,帶動台灣電池的研發與製造技術的發展與茁壯。劉揚偉強調,高雄將會是鴻海科技集團全球電動車產業布局重要基地,除了今天的和發產業園區電芯基地外,鴻海也將進駐橋頭科學園區打造國家級自駕車聯網試驗場域,並結合高雄在金屬材料及精密加工等相關產業的基礎,為推動高雄電動車產業鏈,持續提供龐大能量。另外,鴻海也正在加速規劃智慧城市的完整解决方案,將以高雄為示範場域,結合集團本身在電動巴士、車聯網產品研發製造及大數據分析應用等優勢,積極投入智慧運輸產業與應用服務,期待從高雄試點出發,帶領台灣智慧運輸產業生態系走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