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CFA
」 阿斯巴甜可口毒藥2/「研發胃藥卻做出代糖」阿斯巴甜就此誕生 恐影響胎盤發育致性早熟
阿斯巴甜是一種低熱量高甜度的代糖,讓吃糖人無罪惡感,被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可能致癌物,再成話題。「成人每天喝下17罐無糖可樂才會超過建議攝量,但小孩不可超過3罐」,同樣隸屬世衛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委員會」(JECFA)雖不認同IARC,但也提醒民眾需適量,尤其是孩童。阿斯巴甜是六零年代化學家研發胃潰瘍藥物時無意發現的,當時把天門冬氨酸加入苯丙氨酸後產生一股甜味,而且甜度是相同熱量的蔗糖200倍,這種成分被命名為「阿斯巴甜」,後來成為低卡可樂的關鍵成分,是現在最廣泛使用的代糖,不過,近來不少研究陸續認為其具有致癌性,同時會影響胎盤發育,也會導致女孩性早熟。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7月14日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主要來自於一份法國針對10萬人的觀察性研究結果,結果顯示攝取阿斯巴甜較多的人其罹癌風險較高。營養師程涵宇表示,IARC將致癌風險分為1~3級,1級是確定致癌,如香菸、黃麴毒素;2A級是極有可能致癌,如紅肉;2B級是可能致癌,如醃漬蔬菜;3級是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如咖啡因。而阿斯巴甜目前被歸類為2B級,雖然已有動物實驗,但結果尚不能印證在人體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歐弘毅表示,除了可能致癌,2021年國內也有另一項動物研究顯示阿斯巴甜會影響胎盤發育。營養師程涵宇解釋,這是因為阿斯巴甜的分解產物可以穿過胎盤,而且從小鼠實驗上發現,母鼠在哺乳期和妊娠期攝入阿斯巴甜,會使得生下的雄屬肥胖且血糖偏高。而從觀察性研究來看,阿斯巴甜與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荷爾蒙相關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而且也會使9~10歲女孩的月經初潮提前,增加性早熟的風險。炎炎夏日,讓人忍不住想喝一杯手搖飲料,專家提醒,光是一杯飲料的含糖量就已超過每日上限,建議要適量飲用。(示意圖/報系資料庫)阿斯巴甜每公克含4大卡的熱量,可是甜度是蔗糖的200倍,相較之下所含的熱量幾乎可視為0,再加上吃起來的口感較好,因此相當受減肥人士與糖尿病患的喜愛,或是讓人吃糖比較沒有罪惡感。因此當IARC公告可能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等級時,部分專家認為若能完全不吃糖,當然是最棒的選擇,但如果阿斯巴甜能降低肥胖或血糖飆升的風險,那只需注意不要過量即可。營養師林世航就在自己的部落格發文指出,「癌症是需要考慮『時間』與『接觸劑量』,攝取量是真正的關鍵,即便是已經被確立為致癌物的酒精,偶爾才喝一杯,也不會導致肝癌,但若長期喝酒或每次都大量飲用,那肝癌風險才會提高。」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公布的代糖攝取標準,阿斯巴甜的每日攝取上限為50毫克,以6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取不得超過3000毫克,市售一罐355毫升無卡可樂,約含有180毫克的阿斯巴甜,相當於每天要喝下約17罐無糖可樂,才會超過建議攝取量。林世航說,攝取代糖進而減少熱量,確實能幫助減肥,但建議偶爾吃這類代糖食品即可,不宜過量,想要減肥還是必須改善整體飲食習慣、增加運動量。另外,阿斯巴甜含有胺基酸中的苯丙胺酸,罕病如苯丙酮尿患者因先天性無法代謝成酪胺酸,所以不能食用,否則可能會造成腦部傷害及嚴重的智力障礙,要格外當心。
世衛把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 美國FDA不認同食藥署回應了!
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問世至今58年,毒物專家就指出,阿斯巴甜廣泛運用於飲料、口香糖、冰淇淋,因無熱量、甜度是蔗糖的200倍,是相當好用的添加物。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14日正式宣布,將阿斯巴甜歸類為「可能致癌」,對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並不認同,指世衛的審查有「重大缺失」,應該進行更多長期研究。世衛組織把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但每天允許攝取量不變。(圖/翻攝自推特)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與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在官網宣布,依照IARC取得的有限證據,將阿斯巴甜列入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第2B類致癌物」,民眾可在這個每日限量內放心食用,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40毫克以內,相當於1天不喝超過9罐代糖飲料。不過,美國FDA在書面聲明中並不同意WHO對於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結論,因為「可能對人類致癌」並不意味著阿斯巴甜實際上與癌症有關。FDA表示,他們審查了IARC在2021年首次提供的科學訊息,結果發現研究上有缺陷,且WHO雖然將阿斯巴甜列入可能致癌物,卻也未修改原先的建議使用規範。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圖/食藥署提供)另外據《中時》引述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法,對於WHO將阿斯巴甜正式列為「第2B級可能致癌物」,顏宗海指出「最大的關鍵是每日容許攝取量(ADI)」。根據WHO標準,每公斤體重每日不能服用超過40毫克的阿斯巴甜,在美國FDA的標準則是每公斤每日不能攝取超過50毫克。換算來說,70公斤的成人,一天要喝下9到14瓶健怡可樂才會超標。一般人只要不過量即可,但若是罕見疾病「苯酮尿症」患者則是不能碰,由於無法代謝的關係,將會產生神經毒性。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野表示,WHO將阿斯巴甜列為「第2B級可能致癌物」有兩個含義,因阿斯巴甜可以用的品項多,首要目的是要拉高關注的程度,當拉高關注後,再來是希望能有更多學者專家投入相關研究,目前的研究都非常有限,將來若流行病學、動物實驗、致癌機轉的研究能多投注人力、物力,可能會有進一步的報告。由於目前的證據不足以說明阿斯巴甜消化後具不良反應,也無需改變ADI,食藥署現目前不會對阿斯巴甜的使用進行進一步規範,但仍會持續關注相關報告。
零卡可樂、冰淇淋布丁都有 WHO旗下機構擬宣布「阿斯巴甜」恐致癌
許多人想吃甜食、喝飲料的時候,包括冰淇淋、口香糖、布丁等甜點,還有大家愛喝的零卡可樂,都含有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它是一種被食品廣泛運用的代糖。但最近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一個跨政府單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召開會議討論後,認定「阿斯巴甜」可能會對人類致癌,擬定將在7月,要把阿斯巴甜列入可能致癌物。根據《路透社》引述2名知情人士的說法,IARC 在本月召集外部專家舉辦會議後,會議後認定,人造甜味劑「阿斯巴甜」可能會對人類致癌,預計這項調查結果,將會在7月14日正式對外公布。不過IARC機構只根據已公布證據,評估該物質、像是這次討論的阿斯巴甜,去評估是否對人體有害,至於人體攝取多少的量,是落在安全值內,並不在IARC的考量範圍。可吸收安全值的定義,主要是由WHO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及國家監管機構所決定。IARC會針對各類可能致癌物質,依危險程度分為5類,分別是「4類致癌物」、「3類致癌物」、「2B類致癌物」、「2A類致癌物」、「1類致癌物」。阿斯巴甜在這次討論中,被分類在2B類致癌物,這類物質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低,而在動物實驗中,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也有限。
立委爆衛福福放行萊劑美豬研究報告有「神奇數字」 涉嫌先射箭再畫靶
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今日舉行「政府宣布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對國人健康之影響與危害」公聽會,主導美豬風險評估的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也現身說法出面釋疑,強調過程都有納入各種高風險族群進行評估。不過,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在出席公聽會時引用衛福部資料質疑,被衛福部引用作為開放萊劑美豬依據的成大教授李俊璋所做「食用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健康風險評估」的標案,總預算居然是9萬9900元的「神奇數字」,該數字的背後代表意義是僅差10元,衛福部就必須公開招標,針對萊劑美豬的研究結論就可能是「不宜開放」,很難不令人質疑,衛福部有意規避公開招標,拒絕讓更多反對萊劑美豬的學者有機會參與招標,進行研究,捍衛民眾健康。衛福部開放萊劑美豬的重要依據,就是成大教授李俊璋所做的食用萊劑美豬健康風險評估報告,李俊璋日前在另一場研討會中曾表示,2012年首次做萊劑風險評估時,就同時做過豬肉與牛肉,2019年重做時亦同。而風險評估是用現有的知識與技術進行檢視,評估完之後要怎麼做風險管理,因為牽扯到政治、經濟與國防外交等層面,做評估的人不方便發表意見,需由風險管理者做決定。林奕華表示,昔日馬政府開放萊劑美牛時設下許多限制,當時民進黨也要求不能只請一位專家做的評估就開放,但反觀民進黨現在開放萊劑美豬,卻規避政府招標法,刻意規避標案超過10萬元以上必須公開招標的規定,而以9萬9900元的預算、僅差10元就要公開招標的價格,用「小額採購」,逕自指定專家進行研究,讓許多對萊劑美豬很有意見的學者不能參與投標,做出更多元化的研究結論,「令人匪夷所思」。他也因此要求衛福部應另開10萬元以上標案,公平公開邀請更多國內學者針對萊劑美豬開放進口影響進行更嚴謹的評估。若只憑一位專家做的一份報告,就要開放萊劑美豬進口,將難以杜絕外界「先射箭後畫靶」的質疑。李俊璋今天也出席立院公聽會,但並沒有針對立委質疑回應。他在發言時表示,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JECFA)資料,針對萊克多巴胺的危害鑑定,於動物體中可迅速經由尿液或排泄物代謝,在動物血漿中的半衰期為4至7小時,在人體血漿中的半衰期則為4小時。李俊璋強調,綜合國外資料,長期食入研究尚無可供致癌風險評估的致癌資料,因此僅進行非致癌性風險評估。不過,主持公聽會的立委蔣萬安質疑,僅作致癌風險並不夠,應該針對包括神經毒性等各種風險全面評估,但因為是公聽會性質,雙方並沒有正面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