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
」 瀕危物種 漁民 大陸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滅絕台北市立動物園迎新夥伴!侏儒河馬Thabo抵台 埋頭狂飲可愛畫面曝
台北市立動物園與「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EAZA)」及「美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AZA)」跨區域合作,於今年由新加坡動物園Mandai Wildlife Group調度一隻雄性侏儒河馬Thabo來台。Thabo於昨(19日)順利抵達台北市立動物園,已在新環境中安頓好,將為期1個月的檢疫期,之後再移至新居,視適應狀況後擇期與大家見面。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出,雄性侏儒河馬「Thabo」今年2歲又1個月大,Thabo名字在南非恩古尼語中意指「開心」與「愉悅」,是個充滿祝福的名字,期待年輕的侏儒河馬為保育工作帶來希望與正能量;侏儒河馬(Hexaprotodon liberiensis)是原本分布於西非的瀕危物種,目前野外數量正在快速減少中,主要面臨危機為棲地喪失、非法獵捕,以及人類活動干擾等威脅。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儘管牠們的體型相對較小,但卻是十分難以察覺的物種,野外數量的減少也讓牠們成為保育工作中的優先物種之一;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統計,侏儒河馬目前被列為「極危」亟需保育物種,在野外僅有少數區域的族群能夠倖存。台北市立動物園提到,目前動物園園非洲動物區有2母1公的侏儒河馬,其餘家族分族群居住在壽山動物園、台東池上牧野、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及旅居美國微風灣動物園Gulf Breeze Zoo。為了強化侏儒河馬的域外保育工作,台北市立動物園參與全球多個動物園跨區域物種協調與管理計畫,透過合作來確保這些珍稀物種能夠在專業的照養與管理下持續繁衍與生存,強化動物園保存物種基因的多樣性。參與此項計畫也反映台北市立動物園對全球物種保育的承諾,並藉此合作成為物種保育、科學研究與教育工作做出貢獻,期待Thabo在新家園中茁壯成長,為未來的侏儒河馬保育工作注入活力與希望。
長期調查蝙蝠物種 雪霸園區記錄29種蝙蝠
雪霸國家公園內有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台灣無尾葉鼻蝠」出沒。(圖/雪管處提供/中國時報邱立雅苗栗傳真)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長期調查蝙蝠物種,2008年起從雪見地區展開調查,2012年拓展到觀霧地區,記錄雪霸園區29種蝙蝠,占台灣本島蝙蝠種數的82%,其中也發現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台灣無尾葉鼻蝠」。另黃金蝙蝠最大群聚縣市雲林縣則因棲地破壞,目前僅剩百餘隻。為記錄並補充生物多樣性資料,雪管處自2008年開始由技士陳家鴻利用公餘時間自行研究,連續4年調查雪見地區蝙蝠物種,除在雪見的樹上架掛了許多小型蝙蝠屋,2009年更設置全國首座大型蝙蝠屋,至少有10種蝙蝠棲息紀錄,也成了雪見具特色的地標之一。2012年起,陳家鴻展開觀霧地區的蝙蝠調查,將近9年的研究期間記錄了雪霸園區29種蝙蝠,占台灣本島蝙蝠種數35種的82%,為園區蝙蝠名錄新增了將近半數的種類。其中有多種稀有種與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台灣無尾葉鼻蝠」,同時也以無線電追蹤技術投入調查,並為國內首次發現台灣長耳蝠的天然棲所。雲林縣是黃金蝙蝠最大群聚縣市,為研究其生態,特別在水林鄉設置黃金蝙蝠生態館,生態館負責人張恒嘉表示,黃金蝙蝠學名為「金黃鼠耳蝠」,長壽低產,減少原因為棲地被破壞、環境汙染、人為傷害等,已由IUCN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近危等級,希望能進一步列為保育類,以法律加強保育力道。
效仿中國「熊貓外交」 馬來西亞欲贈送「紅毛猩猩」答謝貿易夥伴國
近日,馬來西亞傳出考慮效法中國的「熊貓外交」模式,推動「猩猩外交」新政策,目的是在加強與棕油貿易國家之間的關係。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種植及原產業部長加尼(Johari Abdul Ghani)表示,馬來西亞希望釋出與中國「熊貓外交」同等的善意,將瀕臨滅絕的婆羅洲猩猩贈送給棕櫚油貿易夥伴國,這項外交策略會向主要進口國家如歐盟、印度和中國贈送人猿,以促進雙邊關係。加尼加尼7日出席大馬棕油綠色保育基金會的生物多樣性論壇,會後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表示,透過推動「猩猩外交」,馬來西亞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示大馬長期以來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成果。他同時指出,全球許多貿易夥伴日益擔憂農產品對氣候的影響,他呼籲大型油棕公司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共同照顧、保護並提高全球合作夥伴對馬來西亞重要野生動物的理解與認識,並且提供技術專業知識。棲息在馬來西亞的紅毛猩猩,正式名稱為婆羅洲猩猩(Pongo pygmaeus),原生於婆羅洲,一般野生婆羅洲猩猩的壽命可以達35-40歲;飼養的可以活到60歲。婆羅洲猩猩是現存最大的樹棲動物,具有獨特的身體形狀,手臂非常長,最長可達1.5米。牠的皮膚灰白,毛髮紅色粗糙蓬鬆。雄性有被稱為凸緣的肥大的臉頰墊以及下垂的喉囊。現存的婆羅洲猩猩,數量約有45000頭。由於森林砍伐、棕櫚油種植園和狩獵,使其生存面臨嚴重威脅。幼猩猩亦會被捕捉為寵物,而其母親往往會被殺。紅毛猩猩已屬極度瀕危--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的紅色名錄,即已達瀕危的最高級別,表示牠們已處於滅絕邊緣。
溼地殺手「互花米草」入侵金門 活化石「鱟」岌岌可危
活化石「鱟」4億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就已出現在地球上,2019年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早年族群曾遍布台灣本島北海岸及西海岸,目前僅剩金門及澎湖有成鱟穩定上岸產卵紀錄,但數量非常稀少。金門在地人士疾呼,除因人為影響外,有「溼地殺手」之稱的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也限縮鱟群的生存空間,盼政府重視。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內設有全台唯一的「鱟生態文化館」,每1隻鱟平均約有25年壽命,要活到第4年才會成年,雄鱟會一輩子附著在雌鱟身上,緊緊相依不分離,又被稱為「夫妻魚」,早年族群曾遍布台灣本島北海岸及西海岸,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過度捕撈與環境破壞,棲地急遽減少,野生族群數量持續下降。長期關注生態保育的退休老師洪清漳表示,金門早期因處於軍管之下,海岸不得任意進出,有效減少人為干擾,西、北海岸潮間帶均有穩定的鱟族群分布;但自解嚴後隨著,人為開發破壞加劇,金門鱟群的棲地正逐年縮減,縣府雖於2000年初劃設800公頃「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鱟保育區」,但嚴重的人為干擾,如今只剩金城雄獅堡至建功嶼一帶的潮間泥灘環境較適合鱟生存,棲地環境岌岌可危。洪清漳也指出,鱟的棲地除人為破壞外,還遭受有「溼地殺手」之稱的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大舉入侵有絕大的關聯。互花米草耐鹽、耐淹、又抗風浪,根系可深入地下達60公分,單1植株每年可繁殖逾100株,密集生長的群體不僅會減低水流,也嚴重限縮鱟群等潮間帶生物的生存空間。金門縣府表示,互花米草分布區域為鬆軟泥灘地,加上金門潮汐潮差大,人力移除不易,加上受限於經費編列與多數鄉親擔心破壞潮間帶,反對以重型機具移除,2022年曾委外人力移除,但後續多處區塊無人投標,目前僅先針對重要地區清理,日後將再考量修正標案。對此,洪清漳表示,縣府執行移除的時間、工法不對,結果愈清愈糟糕,互花米草應趁其根淺時立即清除,而非累積一段範圍後再發包移除;另在挖除工法上未將斷根清除乾淨,使得「春風吹又生」,建議未來必須堅持「全面監控、立即根除」,才能將外來強勢植物完全根絕,還給鱟群開闊的棲地。
「綠色殺手」來襲!小花蔓澤蘭入侵新店公園 市府清除
號稱「綠色殺手」的小花蔓澤蘭近日出現新店陽光運動公園周圍,小花蔓澤蘭生長速度奇快,常會攀附在大樹、植物上,使得原植物體無完膚且無法行光合作用,對生態造成毀滅性的危害,民代接到民眾反映,立刻邀集單位會勘及清除,現已全數清除:高灘處表示,若其餘地區如有發現小花蔓澤蘭,將排程處理。外來入侵植物「小花蔓澤蘭」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花期在9到11月,具備無性生殖能力,種子輕薄,易隨風飄,繁殖能力十分驚人,遭覆蓋纏勒的植株會因光合作用受阻而枯萎死亡,嚴重破壞原生物種的棲地,有「綠癌」、「綠色殺手」稱號。市議員黃心華指出,日前接獲民眾陳情,指稱新店陽光運動公園周圍出現小花蔓澤蘭蹤影,雖然生長面積不大,但衍生速度極快,一旦未即刻處理,將大幅危害生態。立即邀集農業局、高灘處現地會勘,確認陽光橋下兩旁覆蓋樹木的植物確為小花蔓澤蘭,要求盡速清查。黃心華說,近20年來,全國受影響面積已減少94%,但不可輕忽小花蔓澤蘭的蔓延速度,去年正式提案要求新北市府提高小花蔓澤蘭收購價,鼓勵民眾參與清除工作。高灘處表示,為免小花蔓澤蘭擴散影響園區其他樹木,已派員完成清除,其餘地區如有發現小花蔓澤蘭,將排程處理。此外,農業局說明,小花蔓澤蘭危害的地區包括泰山、樹林、土城、三芝、五股等處,除委外大規模範圍系統性清除,會結合在地團體一起來清除。另編列相關預算,給予幫助願意清除外來種的團體或居民合理的報酬。
黑龍江驚見「千斤怪魚」模樣駭人 漁網險被撐爆…真面目揭密
大陸黑龍江省近日有漁民捕到一尾身形詭異的「怪魚」,不僅體型巨大,體重還接近1000斤,甚至差點把漁網撐破。據悉,這條巨無霸名叫「達氏鰉」,主要分布在東北亞的黑龍江中下游水系,以及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嫩江下游等處,最大體長可達5.6公尺,體重達1噸,為現存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據了解,達氏鰉通稱鰉、鰉魚、東亞鰉魚、鱘鰉、鱘鰉魚等,是鱘科、鰉屬的一種大型底棲性淡水魚,分布在東北亞的黑龍江中下游水系,以及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嫩江下游等處,多棲息於礫質和沙質水底,最大體長可達5.6公尺,體重達1噸,為現存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性情兇猛,捕食其他魚類。食量很大,飢餓時會撕咬同類。達氏鰉的身軀前部粗壯,向後逐漸變細。體呈黃褐色,泛灰綠色調,體側顏色略淺;腹面呈白色,微帶淡黃綠色。無鱗片,背部和體側共有5列菱形骨板(硬鱗),為軟骨硬鱗魚的典型特徵。口較大,長在頭部底面,略呈半月形。吻較尖,呈三角形,底面有兩對觸鬚,中間的一對較向前。有長吻和短吻兩種類型。達氏鰉的壽命很長,最高可達百歲。性成熟期較晚,雄魚為12歲以上,雌魚為16-17歲。懷卵量一般為25萬-400萬粒,平均為100萬粒,魚卵可製成珍貴的魚子醬,在歐洲國家乃至全世界被視為上等佳餚。達氏鰉的懷卵量雖大,但稚魚期死亡率高、群體補充量少,又因魚子醬產業而遭到人類大量捕撈,野生種群已瀕臨滅絕,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極危物種。
滅絕百年「奇異大耳棕蝠」現蹤巴西 專家曝:仍有滅絕風險
巴西科學家2018年在若因維利(Joinville)發現了一隻奇特的蝙蝠,沒想到經研究發現,這是一隻已消失百年的奇異大耳棕蝠(Histiotus Alius)。這也是當地自1916年首次發現這種神秘物種以來,發現到的第二隻奇異大耳棕蝠。據《SciTechDaily》報導,2018年11月,巴西科學家在中部的帕爾馬斯草原野生動物保護區(Palmas Grassland Wildlife Refuge),發現了這隻蝙蝠,據該報導,這隻身份不明的大耳蝙蝠死後製作成標本,並存放在里約熱內廬國家博物館做進一步研究。科學家進一步與該地區常見的熱帶大耳棕蝠(Histiotus velatus)進行比較後,發現這種蝙蝠完全不同,最終確定該蝙蝠是「奇異大耳棕蝠」,確認了該物種第2個已知紀錄。奇異大耳棕福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數據缺乏」(DD)級別。據了解,奇異大耳棕蝙有橢圓形的擴大耳朵,耳朵由一層很低的膜連接; 背毛和腹毛呈深褐色,體長約10到12公分,這些特徵組合最像「南方大耳棕蝠」(Histiotus magellanicus),後者幾乎沒有連接耳朵的薄膜。科學家自1916年首次見到奇異大耳棕蝠後,就沒見過第二隻奇異大耳棕蝠,唯一的標本也存放於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們最近捕獲的蝙蝠距離首次發現奇異大耳棕蝠的所在地約相隔了280公里,顯示相關物種居住在了當地的保護區內,分布在茂密雨林到海拔1200公尺高地等多個地點,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這並不意味著奇異大耳棕蝠的保育得到了改善,尤其是蝙蝠棲息地長期面臨著農業活動等土地佔用問題。巴西研究人員2018年捕獲的蝙蝠,經鑑定為已經消失100多年的「奇異大耳棕蝠」。(圖/翻攝自ZooKeys)
感念已逝生命 北市動物園「慰靈祭」今年首次對外開放
生命課題是每個人都會面對且需學習的一環,往生動物也值得人們追思。台北市立動物園每年中元節前後都會舉辦「慰靈祭」,對那些曾經在動物園陪伴過市民的往生動物,表達緬懷與感謝。園方今年特別開放「慰靈祭」,於8月20日至30日舉行「向生命學習–動物追思會」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前來感恩生命、緬懷生命,共同尊重生命的重要循環。近年來台北市立動物園經歷了大貓熊「團團」、長頸鹿「菊忠」、大食蟻獸「口袋莎」和馬來貘「貘克」等備受大家關注與愛戴的動物們逝去。推廣「生命教育」 讓孩子學習尊重生命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諶亦聰表示,台北市立動物園作為一個現代動物園,扮演著生命教育的重要角色,推廣「生命教育」已成為現代動物園教育及保育不可或缺的一環。自1924年開始,延續幾十年來僅提供給園內員工緬懷往生動物的「慰靈祭」活動,今年特別於園區「生命紀念碑」旁設置感恩留言區,提供民眾以文字的方式, 一起緬懷對逝去動物的思念。希望藉由與粉絲們一同緬懷動物朋友們的過程,能夠撫慰大家因為失去牠們而感到哀傷的心情,感謝這些動物們曾經陪伴的溫馨回憶,讓民眾能夠懂得更尊重生命,並關心野外的動物族群。園方表示,這次活動希望結合各級學校孩子常遇到的各種生命教育課題,讓老師和家長們帶孩子來探討生命教育議題,課本沒有直接教的,卻是大家一生中需要面臨且重要的課題,例如:動物在民眾的生活中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為什麼動物園為已逝動物舉辦告別活動?想對什麼動物表達哪些感謝的話?衍伸到想對過世的親人說什麼話?為什麼生命都有期限,愛卻能永恆存在?大家可以從「生命的循環」學到什麼?台北市立動物園園區內養育著300多種動物,且大多數的動物都是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定為瀕危的物種,而這些動物野外族群所面臨的危機,往往是源自於人類不當活動。藉由「向生命學習–動物追思會」的活動,希望透過正向的角度,讓民眾進一步了解生與死的深刻意義,並學習共同尊重所有形式的生命。
大量「魔鬼魚」詭異聚集馬六甲海岸? 網驚:將有海嘯來襲
近日馬來西亞社群平台上流傳著一部影片,可以看到某處海邊聚集了大量的魔鬼魚(台灣稱鬼蝠魟),拍攝者稱是在馬六甲海發現的奇景,更質疑是否意味著近期海嘯即將發生,而這也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根據馬來西亞媒體《星州日報》的報導,拍攝者上傳了38秒的影片,聲稱在馬六甲海邊出現了大量的鬼蝠魟,且鬼蝠魟體積相當大,一隻鬼蝠魟就有4、5呎長(約121至152公分),而這也是他第一次在當地見到這麼多鬼蝠魟群聚,懷疑可能即將有海嘯來襲,才會產生這樣的奇景。報導指出,有網友稱馬六甲海域沒有如此清澈的海岸,該影片不應該是在馬六甲拍攝。馬六甲當局表示,不能確定影片的拍攝地點是否就位於馬六甲海邊,而當地漁業局則認為,不排除那群鬼蝠魟正在進行交配,或是因海水的水質、溫度、氧氣或含鹽度出現變化,其棲息地到干擾、該地點出現食物,才會有這麼多鬼蝠魟聚集並浮上水面。台灣農委會相關資料顯示,鬼蝠魟主要分布於大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屬於觀賞魚種,肉質不好吃沒有食用價值,但因傳言稱鬼蝠魟的鰓可以治療癌症、不孕(實際上無藥用價值且飽含重金屬),而遭人類大量捕殺,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
龜龜加油!超珍稀革龜擱淺墾丁斷肢命危 海生館全力搶救中
墾丁國家公園內的萬里桐潮間帶,昨日下午發現一隻瀕危保育類革龜擱淺,其右臂斷肢、生命跡象不穩定,民眾立即通報海巡人員,並與海生館水生生物收容中心合力將超過100公斤的革龜帶回館內救援治療。據了解,昨日擱淺的海龜體長約115公分,重約130公斤,革龜是體型最大的海龜,受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列入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生物,在台灣海域相當罕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也將其瀕危等級列為「易危」。據了解,革龜遷移範圍廣泛分布於全球,因此各大洋的漁業活動都可能影響革龜族群數量,加上許多革龜產卵沙灘的開發、龜卵盜採等人為因素,都是相當大的威脅。革龜的主食為水母,與海中的塑膠袋外型相似,也讓其成為人造廢棄物汙染的受害者。民眾與海生館人員合力將超過100公斤的革龜帶回海生館治療。(圖/翻攝畫面)除了成熟母龜會上岸產卵外,革龜一生都在海中洄游,幾乎不會靠岸覓食,台灣並非革龜產卵地,只有少數幾筆漁民誤捕或是傷病死亡擱淺紀錄,去年也有革龜被發現遭漁網纏繞,擱淺於福隆沙灘上,送往海洋大學救治,卻未能救回,民眾希望本次擱淺的革龜能挺過去,重回海洋。
路人偶遇怪鳥…「身體薄如紙」像枯草 一查驚呆:是保育類
大陸河南省一名網友在路邊偶然看到一隻「紙片鳥」,小鳥渾身長滿了棕色羽毛,遠遠看上去就像一根枯草,樣子十分奇特。據目擊者稱,這隻小鳥的腦袋一直盯著自己,像極了一張紙片,用手機一查發現是二級保護動物「黃斑葦鳽」,鳥的嘴巴很長,最後報警處理後離去。據悉,小葦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為鷺科葦鳽屬,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東南沿海地區等地,以各種小魚、蛙、蝌蚪、水生和陸生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為食。據了解,這是葦鳽種群在生存發展中進化出一種擬態技能,就是模擬環境的本領,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有利於躲避獵食者的捕食。洛陽市林業局表示,一般鳥類、野生動物有救助站,到救助站後會有救助人員進行養護,恢復後放歸自然。路人偶遇怪鳥。(圖/翻攝自微博)資料顯示,黃葦鳽是鵜形目、鷺科、葦鳽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涉禽。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水域中。性甚機警,遇有幹擾,立刻佇立不動,向上伸長頭頸觀望。黃葦鳽身體長而略扁,翼展可達幾十厘米。嘴長而直,大約25厘米長,下嘴灰褐色,上嘴黑褐色。眼睛是金黃色的。腦後和頸側的羽毛是橙黃色的,胸部和脅部是淡白色或淡橙黃色,而翅膀和尾部的羽毛是黑褐色。
「像恐龍的鯊魚」台東被捕獲 好心魚販標下野放、真面目曝光
台東縣成功鎮漁民捕獲1尾「長得像恐龍的鯊魚」,經水試所人員鑑定,是已列入IUCN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波口鱟頭鱝 」,這尾罕見大魚在新港漁港拍賣市場由魚販陳文榮標購,陳文榮說,並不是每條鯊魚都要殺來吃,難得這條大魚還活著,將予以野放。新港漁港「漁隆1號」在成功外海活捉1尾重36公斤、長約1米的大魚,今天在漁市場拍賣,由魚販陳文榮以近3000元標購,陳文榮說,過去標到的鯊魚多數都已死亡, 發現這尾大魚還「活跳跳」很開心,先將牠安置在池裡,等牠穩定後,再予以野放,讓牠重回大海的懷抱。被形容為「長得像恐龍的鯊魚」,經水試所東部中心鑑定,中文名稱為「波口鱟頭鱝」,俗名為「飯匙鯊」,雖然名字中有「鯊」,卻是魟魚的近親,IUCN在2019年已列入紅色名錄中極危的物種。在台灣的沿近海偶可捕獲,但是並不多見。據悉,波口鱟頭鱝主要吃螃蟹、貝類,頭部前圓而寬闊,魚體背面為藍黑色、有白色圓斑,長像十分獨特,個性溫馴,是大型水族館中餵食秀的動物明星。
長臂猿獨居5年竟懷孕產子 動物園透過DNA鑑定2年後找到生父
日本長崎縣佐世保市九十九島動植物園發生一起離奇事件,一隻獨自關籠約5年的白掌長臂猿,突然懷孕產子,不但不知道長臂猿寶寶的親生父親是誰,對於母猿如何懷孕更是一頭霧水,時隔2年後,動物園終於透過DNA鑑定解開謎團。日本長崎縣獨自關籠的長臂猿突然懷孕生子。據《讀賣新聞》等日媒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2021年,位在長崎縣佐世保市「九十九島動植物園(九十九島動植物園森きらら)」、獨居5年的10歲白色長臂猿Momo(モモ)於當年2月10日在花園內產下一隻長臂猿寶寶,由於Momo在懷孕期間身體沒有明顯變化,飼育員都未發現牠懷孕。MOMO孩子的爸到底是誰,當時引發許多猜測。根據當時的園長岩岡千香子表示,由於MOMO一直單獨關籠,和公猴完全沒有接觸的機會,沒想到牠卻突然產子,讓人吃了一驚。由於白色長臂猿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為了避免和其他物種的雄性接觸,Momo長達5、6年的時間都是單獨住在籠子中,雖然兩旁飼養了其他的長臂猿和合趾猿,但籠子之間都有用鐵絲網和木板做間隔。園方判斷2隻長臂猿是透過洞洞板接觸。為了解開謎團,園方在MOMO的寶寶滿1歲半後,於去年8月拿牠和4隻有可能是「生父」的公猿體毛與糞便,委託京都大學進行DNA檢測。檢測結果在12月出爐,原來,長臂猿寶寶的父親,是與MOMO輪流使用展示場與寢室的黑掌長臂猿伊藤(音譯,イトウ)。長臂猿寶寶的父親,是與MOMO輪流使用展示場與寢室的黑掌長臂猿伊藤。經了解,展示場與臥室之間隔著厚約0.5公分的洞洞板,板子上的洞約為0.9公分。園方推測Momo和伊藤就是透過這個孔洞接觸,否則也找不到其他可能接觸的原因。目前園方已經將展示場的隔板,換成毫無空隙的鐵板,避免再發生任何計劃以外的生育。日本長崎縣獨自關籠的長臂猿突然懷孕生子。(圖/翻攝自推特)
印度花豹闖法院瘋狂撕咬!6人傷「律師頸部噴血」 駭人影片曝光
印度北方邦加濟阿巴德法院(Ghaziabad)8日發生離奇意外,一頭「不清楚如何闖入」的花豹,瘋狂攻擊法庭內人類,造成6人受傷,其中一名律師的脖子更被撕咬到大噴血,所幸送醫後已無生命危險,而當局則耗費4小時才成功誘捕花豹。(圖/翻攝自推特)從現場拍攝影片可見,花豹一見到人類就展開攻擊,甚至無懼「拿燃燒長棍」、穿防彈衣員警,直接跳向警員揮爪與狠咬,直到法庭人員把花豹引誘至有鐵窗的走廊,才控制住這頭猛獸的活動範圍,最後在動物福利官的誘捕下,成功把花豹裝入籠子帶走。花豹攻擊維安人員。(圖/翻攝自推特)據悉,這起動物傷人意外至少造成鞋匠、法庭事務員與律師共6人受傷,其中被狠咬頸部的律師傷勢最為嚴重,原本潔白襯衫被大片鮮血染紅,所幸他還能走動接受緊急治療。此外,印度花豹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列為易危物種,但印度「平均每天就有1隻誤入人類領域的花豹被殺死」,而加濟阿巴德法院又在人類居住區與森林交界處,導致人豹衝突發生。當局耗費4小時才成功誘捕花豹。(圖/翻攝自推特)且隨著印度經濟發展,近幾年因棲地被破壞而誤入人類領域的動物傷人事件,不只更加頻繁,印度幾周前也發生花豹攻擊人類,導致2死1傷慘劇,顯見自然保育和經濟開發難以兩全其美。花豹造成法院內6人受傷。(圖/翻攝自推特)
人工受孕失敗8次 愛丁堡動物園熊貓10月將返陸
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動物園近日(Edinburgh Zoo)證實,熊貓「陽光」及「甜甜」最快會在10月還大陸,這對熊貓夫婦從2011年抵達英國以來,一直沒辦法生育後代,園方每年都要給大陸75萬英鎊(約新台幣2774萬元)愛丁堡動物園。據《BBC NEWS》報導,愛丁堡動物園向大陸借了2隻熊貓,租借時間為10年,其實陽光跟甜甜已經到了回大陸的時間,但因為疫情大流行,又延了2年,園方說,牠們最快10月會回大陸。而租借熊貓的費用高昂,每年愛丁堡動物園要支付大陸75萬英鎊(約新台幣2774萬元)。據了解,這對熊貓夫婦2011年12月就抵達愛丁堡,經過8次人工受孕都繁衍失敗,最後一次的生育計畫也在2021年宣布停止。園方現在正計畫給熊貓一個盛大的告別式,遊客可以享受熊貓講座和早午餐活動。蘇格蘭皇家動物學會(RZSS)首席執行官菲爾德(David Field),陽光跟甜甜作為英國唯一的大熊貓,牠們很受遊客歡迎,「通過一系列新的活動和體驗,我們可以讓大家跟熊貓告別。」據了解,人工飼養的貓熊如果脫離野外環境,很難自然發情,熊貓的人工繁殖大多採人工授精,也有部分動物園會讓熊貓觀看熊貓交配影片;熊貓是大陸的特有物種,主要棲息在四川盆地和陝西南部的秦嶺地區,野生熊貓大約有2000多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016年將熊貓從「瀕危級」降為「易危級」。
香山溼地發現8隻稚鱟 市府籲:民眾勿任意進入溼地潮間帶
新竹市政府與海洋保育署近日在香山溼地辦理三棘鱟野外族群調查訓練,帶領保育志工及學員野外調查實習,結果在過程中發現8隻從4億8000萬年前生存至今、有活化石之稱的稚鱟,創下香山溼地記錄到最多稚鱟的一天。新竹市政府辦理的三棘鱟野外族群調查訓練,在香山溼地發現8隻稚鱟,創下記錄。(圖/新竹市政府提供/中國時報陳育賢新竹傳真)代理市長陳章賢表示,香山溼地是北台灣最大的濱海溼地,生態資源豐富,且因位處國際東亞澳水鳥遷徙線的中間位置,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中繼補給站,不僅如此,歷年來更有零星觀測到稚鱟及漁撈混獲成鱟的紀錄,此次調查結果也說明香山溼地是鱟的優良生長繁殖場所,相當稀有珍貴。鱟專家楊明哲指出,全世界現存4種鱟,台灣可見的中華鱟,又名三棘鱟。三棘鱟在2019年列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物種,台灣除了離島的金門和澎湖較易發現稚鱟,生活在台灣本島的三棘鱟稚鱟過去幾乎絕跡,目前只在新竹香山、嘉義布袋和台南有極為稀少的稚鱟。楊明哲表示,這次發現的雉鱟,推測可能是5年前孵化,發現地的泥攤也比去年8月明顯沙化,去年走在泥灘地會陷到小腿肚,今年只到腳踝,已經跟早期鱟棲地非常接近,可能與2016年大面積移除人工栽植紅樹林有關。此次在發現稚鱟的區域有豐富的海草甘藻及底棲生物,都是雉鱟的食物,也可能因此成為稚鱟喜愛的棲地。另外,漁民在溼地外海發現的成鱟,頭胸甲直徑達39公分,是體型很大的母三棘鱟。金吉利定置漁場漁撈長陳聖傑指出,位於香山溼地外海的定置漁場近年也發現三棘鱟、瑞氏海豚、豆腐鯊、綠蠵龜、中華白海豚等保育類光顧,能夠參與海洋生態保育物種紀錄,是金吉利的使命,漁場會持續為保育海洋生態付出心力。市府產發處指出,成鱟一般生活在20至30公尺深的沿海地區,每年6至9月的繁殖季節,會成對的爬到潮間帶高潮線附近的沙地產卵,孵化後的稚鱟以泥灘上的藻類、細小生物或碎屑為食,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游向外海生活,顯然香山溼地泥灘地已經成為海洋生物的孕育場。市府也呼籲,民眾勿任意進入溼地潮間帶,避免踩踏誤傷稚鱟與溼地生物,依據溼地保育法破壞棲地可罰30至150萬元。
帝王斑蝶瀕臨滅絕被列入瀕危物種 大規模遷徙場景恐消失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本週將帝王斑蝶(Monarch butterfly)列為受威脅面臨滅絕的物種之一,而IUCN目前已登入41000多個紅色名錄,都是面臨滅絕的物種,不過這次的帝王斑蝶卻是相當有名的物種,牠們會因季節遷徙,大量的斑蝶會將北美洲的綠地染上五顏六色,且在50年前帝王斑蝶數量,曾經多到遮天蔽日的地步,如今卻慘變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帝王斑蝶台灣也是棲息地之一,牠的減少和氣候暖化與人為都有重大影響。(圖/達志/美聯社)據《美聯社》報導,科學家在本週四重列瀕危物種紅皮書名單,帝王斑蝶赫然在列,因為這種標誌性的橙色與黑色的美麗蝴蝶正在迅速減少。帝王蝶不僅是大自然中美麗的傳粉者,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根據美國林務局的說法,它們是唯一已知的像鳥類一樣進行雙向遷徙的蝴蝶。北美東部的帝王斑蝶向南飛往墨西哥的馬德雷山脈,而生活在西部的帝王斑蝶則前往加利福尼亞溫暖的沿海地區。在夏天,蝴蝶會返回美國和加拿大各地進行繁殖。IUCN就評估由於殺蟲劑和除草劑,以及伐木、城市發展和農業擴張等因素,甚至還有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乾旱、野火和極端溫度等,都是造成帝王斑蝶幼蟲賴以維生的乳草減少,促使牠們在剩餘的乳草長好前,就過早開始遷徙,因此數量上也可能受到天敵掠食、沒有食物吃等種種因素變少。過去大量集體遷徙滿山滿谷的畫面恐不復見。(圖/達志/美聯社)帝王斑蝶又稱黑脈金斑蝶,大樺斑蝶,分佈地區包含台灣,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及西南太平洋,包括西印度群島、加拉巴哥群島、索羅門群島、澳大利亞、紐西蘭、紐幾內亞、摩鹿加群島、菲律賓、香港、模里西斯、印度、亞速爾群島、馬德拉、加那利群島、葡萄牙南部、西班牙南部,並偶見於英國、愛爾蘭及法國南部等。
中國淡水魚王「長江白鱘」 宣告正式滅絕
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正式宣佈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1日晚間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另外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則是野外滅絕。長江流域分佈著多達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長江特有魚類170多種,擁有白鱀豚、白鱘、中華鱘等大陸國家重點保護水生生物12種。其中白鱘於2003年最後一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而長江鱘(達氏鱘)則是因為未能發現除增殖放流種群外的幼魚而被評估為野外滅絕。據和訊引述網世界自然基金組織(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專案)周非表示,這次紅色名錄更新結果提醒需要通過搶救性保護來扭轉淡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回顧近年大陸也在加大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力到。大陸農業農村部陸續發佈《中華鱘拯救行動計畫 (2015- 2030)》、《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畫 (2016-2025)》、《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畫 (2018—2035)》,例如計畫中對於長江鱘的表述則是「自然繁殖終止、野生種群基本絕跡、人工群體極需保護」。
沖繩久米島30多隻綠蠵龜遭刺傷 漁民:為解開網子不得以才攻擊
近日日本沖繩有至少30隻綠蠵龜刺傷,當地漁民坦承,因為他們很難撈出受困漁網的綠蠵龜,所以不得不刺傷牠們。目前警方已針對此案進行調查。綜合外媒報導,沖繩久米島在上周發現有30多隻綠蠵龜被刺傷,綠蠵龜的脖子和蹼都有刀傷並流著鮮血,有些已經死亡。島上的居民表示,漁民看到綠蠵龜被漁網纏住,才會有這樣的綠蠵龜意外。一名當地漁民說,很多綠蠵龜都被漁網纏住了,他救了一些把牠們放回海裡,但有些沒辦法體重太重沒辦法救,所以才刺了牠們。沖繩那霸警察局指出,警方上周在退潮時發現這些綠蠵龜,15日開始進行調查。當地官員表示,目前那些受傷或死亡的綠蠵龜下落不明,有可能被沖走了。久米島綠蠵龜博物館發言人塚越佳充說,該水域是綠蠵龜的自然棲息地,上面有牠們常吃的海草,「綠蠵龜在當地被漁民討厭,因為牠們會咬破漁網,還會吃光還沒成長的海草,導致魚不來產卵。」久米島漁業協會會長田端裕二說,漁民如何處理綠蠵龜,一直是保育和捕魚之間的難題,他已經向久米島町提出申請,希望政府能補償漁民被綠蠵龜弄破的漁網。據了解,儘管綠蠵龜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瀕臨物種,也受到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保護,但久米島今年的綠蠵龜數量卻異常多。
大西洋第二大 3漁民合力釣621公斤藍槍魚
近日南非有3個漁民捕到一條超大大西洋藍槍魚(Blue Marlin),有3.6公尺長、621公斤,他們花了30分鐘才把藍槍魚釣上來,牠被公認是大西洋捕到的第二大藍槍魚。綜合外媒報導,50歲漁夫沃斯特(Ben Vorster)和哈特(Gerhardt Vorster)、羅斯(Michiel Ross)3人,近日在維德角群島(Cape Verde)進行為期6天的捕魚活動,沒想到他們釣到一隻大西洋藍槍魚,體型是一般的2倍。他們指出,藍槍魚上鉤後一直沉在水底,拉上甲板後才知道原來牠那麼大隻,長3.6公尺, 621公斤,尾鰭就有2.7公尺寬,略遜金氏世界紀錄最大藍槍魚635公斤,雖然沒有破世界紀錄,仍是在大西洋捕獲的大第二大藍槍魚。藍槍魚被拉上船。最後,他們將這條621公斤的藍槍魚分解,分送給維德角當地民眾,這些肉可以讓大家吃好幾天甚至是幾個禮拜。據《維基百科》資料,大西洋藍槍魚是一種在大西洋特有的旗魚,母魚體型可以是公魚的4倍大,牠的肉質脂肪極高,具高商業價值,除了人類以外少有天敵,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將藍槍魚列為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