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4
」 AI龍年漲一波2/追AI科技股「怕買貴」 Nvidia股價天花板指標「這四檔有空間」
「你看我在2024財經趨勢論壇中沒有提到傳產、航運、觀光等類股,是我認為明年比較沒有亮點,還是以科技股為主。」富邦投顧董事長蕭乾祥告訴CTWANT記者;中信投顧總經理陳豊丰、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博士也不約而同地鎖焦AI應用等相關科技股。蕭乾祥表示,市場看好生成式AI應用成長潛力,資金紛紛靠攏AI股,單看AI伺服器產值成長超越一般伺服器的20倍,AI下一步將由雲端走向終端,2024年AI PC需求可望興起。中信投顧總經理陳豊丰說,「我們也是看好熱門AI應用,包括以雲端服務商CSP為核心,AI模型、AI中下游供應鏈,高階半導體封裝業,以及AI PC可望明年亮相後、2025年放異采。」多名本土法人研究員也分析,「生成式AI可作為車輛的語音助理,應用於自駕車具有潛力之外,Intel現已偕同多家合作夥伴啟動AI PC加速計畫,從企業端發展到相關設備,而且大型語言模型GPT4、BERT等,Microsoft、Google、META、Amazon等CSP業者砸錢搶攻AI商機,進入戰國時代。」據此,像是世芯-KY(3661)、創意(3443)、聯發科(2454)與網通IC設計大廠博通(AVGO)、美滿電子(Marvell)概念股等ASIC代工業者,都可以多加關注。今年11月,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左)向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右)演示搭載於ASUS AI筆電上之大型語言模型FFM-Llama2。(圖/報系資料照)「尤其大型語言模型也積極應用於手機產業,從華為、VIVO、小米、OPPO到高通、聯發科的旗艦手機,可運作參數高達數百億、千億,「看好2024年手機市場需求回升,帶動接下來幾年的出貨成長量。」一名投顧研究員說。「從APPLE、OPPO、VIVO、小米、華為等品牌端來看手機相關類股,應用在手機的SoC、光學鏡頭、PA、PCB、摺疊軸承等都是可以關注的」,一名投顧公司主管分析說,相關個股包括聯發科(2454)、大立光(3008)、全新(2455)、穩懋(3105)、宏捷科(8086)、華通(2313)、新日興(3376)、富世達(6805)、兆利(3548)等。而且觀察AI發展,2024年是「Nvidia與非Nvidia(例如Intel等)」兩大陣營角力,以Nvidia相對支持包括DELL、Supermicro、技嘉(2376)、華碩(2357)等伺服器品牌廠來說,還有鴻海(2317)、緯創(3231)等GPU模組、基板廠,成為市場焦點。不過,AI概念股價已高漲,投資人跟進會不會買在最高點?這些概念股的營收獲利表現會否跟上?一名投顧主管跟CTWANT記者分析說,「市場會拿Nvidia股價在2024年預估EPS的22~25倍本益比,當作供應鏈評價天花板;而美超微Supermicro預估本益比約12~15倍,同時也做為評估ODM股價的參考標準。」進一步了解AI相關供應鏈的ODM,包括廣達(2382)、英業達(2356)、緯創(3231)、緯穎(6669)、技嘉(2376)、華碩(2357),到Network的智邦(2345),Power的光寶科(2301)、台達電(2308),與PCB的台光電(2383)、金像電(2368),Thermal的奇鋐(3017)、雙鴻(3324)與Chassis的勤誠(8210)等。2024年7月26日巴黎奧運登場,可望帶動國內運動、機能衣等相關成衣製鞋個股。(圖/翻攝自Paris 2024奧運臉書)「以上個股股價都漲,與最新報價預估相比的話,台達電、台光電、金像電、雙鴻還有空間。」一名研究員分析資料研判說。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博士則提到,隨著2024巴黎奧運將屆,可望帶動NIKE等運動製鞋成衣代工廠;「11月下旬,受到外資買超台股效應,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題材股帶量走揚,傳產紡織製鞋股也跟著起飛。」一名分析師說,像是紡織成衣雙雄儒鴻(1476)、聚陽(1477),製鞋廠寶成(9904)、豐泰(9910)也都有上揚震盪行情。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則指出,距離明年7月26日的巴黎奧運時間不到一年,國際運動賽事可望帶動相關品牌NIKE、Adidas、UNDER ARMOUR、Lululemond等供應鏈,包括聚陽(1477)、儒鴻(1476)、宜進(1457)、遠東新(1402)、廣越(4438)、光隆(8916)與製鞋業寶成(9904)、豐泰(9910)等,都是可以關注個股出貨量受惠情況。
科技巨頭陷入「選擇困難」! 搶生成式AI商機採併購或結盟?
全世界掀起了生成式AI的熱潮,科技巨頭搶攻這一輪寶貴商機,但是在如何涉足方面,要併購技術、自力更生,還是和其他公司建立盟友關係,成為一大問題。以併購來說,金融數據供應商兼新聞機構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近日宣佈斥資6.5億美元,收購一家誕生十年的AI公司Casetext,這家公司主要關注法務市場,後來延伸到AI領域。Casetext與OpenAI不同,前者採取另外一種經營模式,而早在OpenAI開發GPT4大語言模型時,Casetext就已和OpenAI成為合作伙伴關係。據湯森路透高管透露,收購Casetext是物有所值的交易,對方精通如何使用OpenAI的模型解決和法律有關的問題,清楚如何優化提問,才能從GPT4獲得最滿意答案。隨著生成式AI的商機不斷被外界發掘,這一領域也掀起了一股收購兼併熱潮。現在,科技行業的併購關注點開始發散,也關注生成式AI應用類的公司。以結盟來說,併購市場的升溫,表明許多科技公司意識到生成式AI未來可能會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相比之下,更多公司希望通過投資入股、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來涉足這一領域。上個月,美國商用軟體巨頭賽富時(Salesforce)宣佈將在旗下產品中整合生成式AI技術,還將把該類別新創公司的投資預算翻一倍,達到5億美元。更早之前,該公司已經向AI廠商Anthropic入股4.5億美元;美國科技軟體公司甲骨文(Oracle)也在最近對大語言模型公司Cohere投資2.7億美元。而在入股之前,甲骨文宣佈將把Cohere的AI技術整合到客戶各項服務中。通過入股和生成式AI公司建立盟友關係,似乎是一個明智之舉,可以讓巨頭公司最快速直接獲取某種新科技。但如果大語言模型未來成了科技市場的核心,那科技巨頭們是否會滿足於合作、把這一技術外包給盟友,也令人存疑。對於微軟來說,上述問題尤爲明顯。今年初,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微軟和OpenAI之間的關係是微軟依賴OpenAI,OpenAI同樣也需要微軟。納德拉舉例說,OpenAI需要微軟研製的大型計算機來訓練大語言模型。不過,微軟和OpenAI今天可以進行合作,但是這樣的合作是否可以長期穩定,就是另一個話題了。再者,OpenAI也有自己的發展野心,有朝一日不排除變成微軟的直接競爭對手。
中國網路巨頭紛紛迎戰ChatGPT 法人:晶片遭卡關恐不利發展
高度人工智慧語言模型ChatGPT出現,為網路發展帶來突破,隨著美國微軟結合文書處理系統推出Copilot ,宣告生成式AI實際應用開始串接落地,中國搜尋引擎龍頭百度3月中推出「文心一言(ERNIE)」,接下來騰訊、阿里巴巴也將分別推出競品「混元(HunyuanAide)」、「阿里M6」。然而,法人指出中國AI語言模型的風險在其晶片發展卡關,恐限制後續發展。ChatGPT約在10年前出現,GPT3在2020年就推出,但一直到2022年初,科學家們發現語言模型能夠產生類似人類的推理維能力。百度文心一言展現在文學創作、商業文案創作、數理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態生成等5個使用場景中的綜合能力。但發表會不如市場預期,因文心一言運算能力遜於GPT4,發表用預錄影片而非現場對話,未提供與競品比較的測試數據,語言支援以中文為主,申請才能測試使用還不能全面開放、沒有釋出收費方案,初步用戶測試回饋不佳等。但身處中國生成式AI領域第一梯隊,百度股價仍在發表會後兩週上漲24%。之後騰訊在遊戲及社群、阿里巴巴在電商及釘釘等,皆有生成式AI的垂直應用場景。法人看好中國在生成式AI產業發展,中國生產力工具、客戶關係管理軟體提供者,將率先受惠AI帶動產品體驗優化;然而,中國發展ChatGPT風險在美中科技戰爭之下,晶片發展在成熟製程卡關,算力恐怕無法承受AI訓練強度,由此帶來發展侷限。
比搶走工作還可怕 OpenAI執行長認「人工智慧出現這情況」恐危害全世界
OpenAI日前發表新一代GPT-4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在提高精準性及生成能力同時,支援圖像辨識和文本輸入,人工智慧(AI)真正「超越」人類的世界似乎即將到來。不過,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認為,當前的AI技術仍很大程度「受制於人」,但如果類似GPT模型的技術被錯誤的人使用,可能會世界帶來極大危害。阿特曼日前接受《abc》專訪時自豪「這是人類迄今最偉大的技術」,這項技術將重塑人類對當前社會的認知,但也可能帶來真正的危險,未來人工智慧將深入生活與經濟,但擁有相同技術但具危險意圖的「其他人」,可能藉此對世界產生危害,例如大規模網路攻擊、散布假訊息。阿特曼認為,要阻止這類情形發生,除了開發者要具備良知,也必須跟政府及監管機構定期溝通,避免人工智慧被用於錯誤的地方,這也是為何ChatGPT不會回答如何製作炸彈的原因。他坦言,自己曾因此擔心到徹夜難眠,與自嘲:「人們應該為我們對此感到害怕而放心。」不過,阿特曼仍擔心這項「非常受人為控制的工具」,未來可能出現俄國總統普丁2017年向俄羅斯學生說的,「誰在人工智慧競賽中獲勝,就有可能統治世界」的情境,因為不是每個掌握類似技術的人都會自我限制。阿特曼也呼籲人們不應過分信賴當前的AI模型,現有技術仍存在邏輯推演的「幻覺問題」,模型會過分自信陳述虛構的事實,但他相信推理引擎將突破這個問題,且雖然AI應用在人類世界已有數十年,但如果AI的進化間隔從數十年縮短成幾年,可能會帶來一些令人擔心、尤其是就業相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