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ker
」 鴻海 電動車 Fisker鴻海崛起印度中1/攜手韋丹塔、意法半導體自製晶片 響應印度製造劍指1500億美元電動車大市場
印度總理莫迪喊了九年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終於在疫情爆發及美中貿易戰開打看到了契機,趁勢端出「電子製造及生產獎勵計畫(簡稱PLI)」,這給了淡出中國的EMS龍頭鴻海一條新路,鴻海印度手機廠去年底取得36億盧比補助,與印度礦業集團韋丹塔(Vedanta)合蓋晶圓廠預計今年三月獲38億盧比補助,下一步,等著與美國電動車夥伴Fisker進軍印度。消息人士向CTWANT記者透露,儘管鴻海印度手機廠已能組裝iPhone14旗艦機,但對製造晶圓相當審慎,「鴻海希望能將台灣成功的半導體人才訓練方式複製到印度,擬與台灣熟悉印度文化的學者合作,將300道晶圓製程用繁體中文,編寫一套半導體教科書,用繁體中文系統訓練印度半導體人才。」鴻海遠征印度可說是時勢所逼。早在2006年,鴻海為NOKIA代工,進入陌生的印度最大都市「清奈」設廠,算是台廠赴印投資先驅,後來NOKIA倒閉,該廠2014年也關閉。如今,蘋果要在中國外另在印度建立供應鏈,尤其組裝重鎮鄭州廠、成都廠因疫情封控產能受衝擊,加上大陸20大之後「國進民退」政策,鴻海不得不在印度成立生產基地。鴻海是台廠印度投資先行者之一,並在當地具有組裝手機產線。(圖/翻攝自BFIH官網)而印度總理莫迪喊了老半天的「印度製造」,遲無進展,直到遇上疫情及美中貿易戰,全球供應鏈出現「一個世界兩套供應系統」新變局,給了印度趁勢「卡位」機會,2020年4月端出百億美元的PLI,要在印度建立起電子製造基地,2021年在全球晶片荒下,進一步將半導體及顯示器列為PLI重點。印度的PLI自然吸引鴻海。2020年鴻海在蘋果要求下,重啟清奈手機廠,去年底獲PLI補助36億盧比、約新台幣13億元,「儘管當局力推印度製造,卻不是每家台灣蘋果代工廠,都能申請到。」知情人士表示,另一家獲補助的台廠是緯創。更吸引鴻海的是,印度政府2021年底在PLI追加半導體產業項目,緊追美國晶片法案,差別在於後者以先進製程為主,印度則以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為主,這讓印度礦業集團及一心想在半導體事業打江山的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頗為心動。韋丹塔(Vedanta)會與鴻海合作,緣起於韋丹塔創辦人女婿、顯示器及半導體全球事業負責人阿卡什.赫巴,他因收購日商面板廠安瀚視特,找上老客戶群創,循線拜訪鴻海S事業群,去年二月終於談定合資設晶圓廠,成了首個向PLI申請半導體補助的廠商,同年六月,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直接面見莫迪,最後敲定在莫迪家鄉設半導體工廠,預計2025年投入運作,初期產量為每月4萬片。2022年6月,劉揚偉與vedanta高層會面。(圖/翻攝自vedanta臉書)印度媒體報導,這項補助案最快三月公布,鴻海可望「再獲38億盧比補助」,此外,鴻海引介歐洲晶片大廠意法半導體(STM)成為印度自製晶圓夥伴。 印度大舉引資招商,除要建立電子產業基地,更要打造電動車「印度製造」基地。事實上,2017年莫迪就提出「2030年印度只賣電動車」目標,其中電動三輪車達到70%普及率,電動二輪車30%,商用車25%,客用車15%,客運公車10%。為加快政策推動,2019年通過三年補助1,000億盧比的電動車製造計畫。劉揚偉2020年對外闡明鴻海做電動車目標後,印度約當1,500億美元規模的電動車市場,自然成了鴻海的下一個藍海。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曾說,「過去一台車內會用到的晶片總值約500美元,到了電動車會快速增加到2,000~5,000美元;如果可以自製晶片,省下的成本相當可觀。」鴻海集團對半導體年採購額在2022年已超過600 億美元、占全球十分之一,而電動車將放大此量2倍以上,鴻海自製晶片勢在必行。鴻海的電動車夥伴美商Fisker也看好印度。沒有工廠的Fisker,第一款EV「Ocean」由奧地利工廠MagnaInternational代工,售價37,500美元,執行長HenrikFisker去年九月在印度受訪時表示,因為印度進口車要繳100%關稅,今年只會少量Ocean賣到印度試水溫,該公司第二款較小型的電動車「PEAR」考慮在印度生產。PEAR由鴻海整車代工,都會型五人座電動車,售價3萬美元有找,去年開始預購,預定2024年在美量產交車。對於Fisker何時到印度設廠,雙方沒給答案,但指日可待。FISKER 電動車PEAR由鴻海代工,預定2023年投產。(圖/翻攝網路)
新大單到手 鴻海代工美INDIEV造4.5萬美元電動跨界休旅車
鴻海(2317)6日宣布,與美國新創電動車廠INDIEV簽屬合作備忘錄(MOU),由鴻海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工廠協助INDIEV打造「INDI One」原型車,雙方也將針對代工製造合約進一步協商。自2020年鴻海推出 MIH 開放式純電模組平台,已經陸續和多家車廠成為合作夥伴,近日美國電動車品牌INDIEV也和鴻海簽屬合作意向書,旗下電動跨界INDI One原型車將由鴻海生產。此次與鴻海展開合作的INDIEV車廠,屬於新創電動車品牌,2017年在洛杉磯成立,理念是個人移動性的未來,將不再僅僅由馬力或最高速度定義,而是由為駕駛和乘客提供的連通性,可定製性和處理能力來定義。可以說是軟體定義汽車的新創公司之一,並於2021年發表首款新車INDI One,預計將於明年上市,首款原型車準備問世。INDI One預計是一款價格落在4.5萬美元(約142.2萬元台幣)的電動跨界休旅,競爭對手鎖定Tesla Model Y,採雙馬達四驅設定,最大輸出達410匹馬力,根據原廠說法,最大續航里程可達483公里。這是鴻海在美國取得的第四張電動車大單。此前,鴻海已在俄州廠房量產Lordstown的電動皮卡Endurance;明年第1季則將替農用自駕電動曳引車業者Monarch Tractor生產MK-V系列;並將在2024年替Fisker生產其第二款電動車PEAR,打造INDI One原型車則是俄州廠最新業務。值得注意的是,INDIEV的「INDI One」主打車內搭載超強車用PC與支援虛擬擴增遊戲應用,成為一大賣點,為搶攻北美電動車市場增添龐大動能。隨著愈來愈多夥伴找鴻海製造電動車,法人看好,不僅集團後市營運可期,還有裕隆集團可望互利外,也將為鴻準、乙盛-KY、廣宇等「鴻家軍」相關廠商帶來豐沛的車用訂單。有助鴻海朝董事長劉揚偉擘畫鴻海要在2025年拿下全球電動車5%市占率、營收規模達到1兆元的目標更近一步。
MWC台灣隊上菜2/電動車產業台廠不缺席 17吋車載螢幕來自鴻海
恢復實體展覽的MWC 2022,除了出現大量的5G相關網通技術、產品,電動車、車聯網、車載設備也是重點之一,美國新創電動車公司Fisker推出的OceanSUV以及越南電動車品牌VinFast,背後都有台廠的影子。CTWANT記者觀察,Ocean的車頂設有太陽能板,可小幅補充電量,並具備最長630公里的續航里程,除了外型設計前衛外,車室內最受矚目的就是可旋轉的17.1吋的中控螢幕,有別於特斯拉只能以直立畫面顯示,而該螢幕正是由鴻海(2317)所供應。Ocean全車系共分為3種車型Extreme、Ultra、Sport,入門款的Sport僅需37,999美元(約新台幣102萬元),不過僅支援前輪驅動,若要高速、四輪傳動只能選擇Ultra以上等級。而目前美國特斯拉最便宜車款為後驅版本的Model 3,價格為39,940美元(約新台幣108萬元),休旅車Model X最便宜則要價98,940美元(約新台幣267萬元),但Ocean的續航里程幾乎為特斯拉的2倍。在MWC大會中另個亮點就是來自於越南的電動車品牌VinFast,母公司為Vingroup集團,該集團被認為是越南版的三星集團,旗下事業囊括地產、飯店、電信、醫療、學校、通路,老闆潘日旺(PhạmNhật Vượng)從房地產起家,根據富比世財產資訊揭露, 他在2022年的淨資產為62億美元( 約新台幣1,674億元)。越南首富潘日旺創立電動車品牌VinFast,主要是想讓越南也有世界認可的品牌。(圖/翻攝自VinData網站、VinFast臉書)潘日旺之所以創立VinFast,主要是想讓越南也有被世界認可的品牌,而目前電動車議題是最容易達成的;因此VinFast在MWC 2022推出了智慧服務系統(SmartServices)」以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Assistance Systems─ADAS)。其中「智慧服務系統」主要是互聯體驗,讓電動車與車主生活各層面緊密連結,包括住家管理、行動辦公室、車載購物等,透過人工智慧雲端助理進行人性化的協助。至於「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有別於目前電動車的Level 1-2駕駛輔助,VinFast表示,該輔助系統可以被歸類到Level3-4,比特斯拉的Level 2還要先進,根據SAE(汽車工程學會)的駕駛輔助標準共分為5個等級,Level3是自駕車的分水嶺,由電腦負責駕駛,車主只需輔助。VinFast看似與台灣沒有關係,但實際上越南的汽車供應鏈不完整,因此機車零件大廠豐祥(5288-KY)旗下的越南第一精密、台塑(1301)以及電纜大廠大亞(1609)預計有機會打進供應鏈;VinFast也預計在2023年進入美國汽車市場。除了電動車外,宏達電(2498)與德國車載娛樂系統Holoride合作,將HTCVIVE Flow VR眼鏡結合Holoride的沈浸式平台,把當前的車速、位置與導航數據結合,把乘客的後座場景轉移到另個夢幻國度裡,未來全面電動車全面自駕化後就有新型態的娛樂方式。宏達電與德國車載娛樂系統Holoride合作,後座沈浸式娛樂在自駕車成熟後有望被大量採用。(圖/翻攝自Holoride官網)板卡大廠技嘉(2376)此次MWC也順勢推出自動駕駛控制主機PILOT,外型上就像ITX的小主機,採用被動式散熱,硬體平台支援INTELXeon、Core 9代以上CPU。自動駕駛控制主機PILOT,搭配上NVidiaGPU及Movidius VPU高效多核加速模組,可以大幅提升演算性能,使自動駕駛相關的感知應用有更強大的運算能力,在連接感測設備後也可以即時收集當前車況數據、外在環境的各種因素,計算出最佳決策來控制車輛。
特斯拉殺手2/交車156輛公開上市市值飆千億美元 Rivian學霸創辦人是車迷
與電動車一哥特斯拉比起來,「特斯拉殺手」稱號的新創公司Rivian,可說是集市場資金寵愛於一身,IPO首日,股價從78美元衝上106.75美元,收盤在100.73美元,市值逼近千億美元(2.8兆新台幣)大關,五天後股價來到172美元,市值1,519.5億美元(約新台幣4.22兆元),成為美國第二大、全球第三大。僅次於特斯拉(Tesla)及豐田(Toyota)。和Rivian的5天暴衝傳奇,特斯拉(Tesla)則是冬眠10年才大地驚雷一聲響。特斯拉2010年6月30日以每股17美元公開上市(IPO),隔天跌至3.84美元,一路躺平到了2013年才回到10美元,直到2020年1月才衝破100美元,8月中飆上1,500美元天價,進行拆股「一拆五」,分割後股價又從330 美元,在今年10月竄回千美元關卡,站上1,116美元。全球電動龍頭特斯拉負靠著美國及大陸等地的超級工廠建立起量產的製造能力,全球出貨量超過百萬台,背後供應鏈的管理是一門大學問,圖為大陸上海超級工廠。(圖/特斯拉)這兩檔在美股各自奇航的電動車創辦人,史卡林格(Robert R.J. Scaringe)與馬斯克(Elon Musk)也因此被外界拿來PK,從成長過程、學歷、電動車事業,甚至是外表,都認為這位MIT的機械工程博士,與年輕的馬斯克有點像,兩人年輕時一樣都是文質彬彬,骨子裡有的是創新的本事。Rivian的成功要從它的創辦人史卡林格說起。根據史卡林格的自述,他出生在一個工程師家庭,父親是一位工程師,和許多男孩一樣從小就喜歡車子,程度可以用「痴迷」來形容,經常跟鄰居小孩一起東拼西湊的玩零件、一起修理車子,甚至還曾經在鄰居的車庫中幫忙修復了一輛保時捷356。高中畢業後,他去了美國紐約州的著名的理工大學倫斯勒理工學院(RPI)就讀工程系,畢業後繼續在鄰近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深造,最後在著名的斯隆管理學院(斯隆汽車實驗室)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MIT學成後他並沒有選擇進大公司工作,他想要實現夢想,打造一部一加侖汽油(約3.78公升)跑六十公里的省油汽車,比省油車代表豐田Corolla一加侖汽油跑三十公里,還要省油二倍。他研究了2年,在2010年代初創造了一款跑車原型,但距離「節能」的目標還很遠。失望之餘,他看到汽車市場新面孔電動車,像是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2005成立的FISKER、2007年成立的Better Place等,儘管電動車的核心技術跟傳統燃油車的機械電機完全不同,但他毅然決然轉向新賽道:做電動車。CTWANT調查,在史卡林格在提供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S-1表格(招股書)新聞稿中透露,「電動車的環保價值打動了我,這是為什麼Rivian 專注於SUV和卡車。」除了喜歡汽車,史卡林格另一個喜好就是各種戶外運動與探索大自然,特別的是,史卡林格跟妻子就是因跑馬拉松所認識的。而電動車的環保特點,更是到戶外探索時保護環境最好的交通工具;在史卡林格的IG上就可以看到許多他與家人在大自然遊玩、露營的照片,Rivian的電動皮卡正是他目前駕駛的車輛。馬斯克直言量產、供應鏈、物流及服務對新創電動車業者來說將是一大考驗。(圖/AP、翻攝自馬斯克推特)相較於史卡林格的低調,馬斯克顯得很高調。美國媒體《MotoBiscuit》分析,馬斯克是電動車的英雄,為產業開拓了新的時代,他自走炮的行為常引起爭議,例如2018年泰國12名學生與教練受困淹水洞穴,馬斯克稱其中一名救援人員是戀童癖者,引發譁然;對加密貨幣、新冠肺炎病毒及特斯拉股票限制貼文等,一言一行都吸引全球目光。
鴻海北美電動車工廠落腳俄亥俄州 斥資66.7億元買電動皮卡Lordstown廠房
鴻海(2317)電動車布局再下一城,宣布以 2.3 億美元(約新台幣66.7億元)買下美國電動皮卡Lordstown Motors(NSDAQ:RIDE)俄亥俄州車廠,並投資5,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14.5億元)取得普通股後,11日正式簽定最終資產購買協議(APA)。稍早在美東時間9月30日,Lordstown與鴻海簽訂原則協議(AIP)雙方將在俄亥俄州Lordstown的現有生產和裝配廠,共同推動Lordstown Motors的電動車項目。簽訂原則協議後,鴻海隨即以每股6.8983美元的價格,向Lordstown Motors 認購約5,000萬美元的普通股股份。根據協議內容,鴻海以2.3 億美元購買的廠房與設備不包括輪轂電機裝配線、電池模塊和電池包資產,並在11月18日前支付頭期款一億美元,接著2022年2月1日以及4月15日之前各支付5,000萬美元,最後餘額則在交割日支付,鴻海將取得170 萬股Lordstown Motors普通股認股權,每股認股權價格為10.50美元。雙方也針對Lordstown的Endurance電動皮卡車款,於交割日前簽署一份代工製造協議,預計在4月30日前完成簽署。另外,再簽署一份合資協議,以MIH開放平台為基礎,設計開發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商用電動車。Lordstown 和鴻海分別有在北美以及國際市場銷售新電動車的權利。鴻海科技集團劉揚偉董事長表示,這項合作將讓俄亥俄州發展成為鴻海在北美洲最重要的電動車製造和研發樞紐,鴻海將結合在地夥伴的豐富汽車產業經驗,並注入自身在資通訊產業的軟硬體能力,共同開發產品及市場。Lordstown Motors執行長Daniel Ninivaggi則認為,這項合作賦予了更靈活的商業模式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動車需求。Lordstown工廠占地640英畝、樓地板面積620萬平方英尺,是北美最大的汽車廠房之一。先前鴻海與另一家電動車Fisker合作的PEAR專案,未來也會透過Lordstown工廠生產。
鴻海布局MIH電動車入股碩禾成第2大股東 互補電池產業鏈供需
鴻海集團(2317)與碩禾電材(3691)一同宣布將透過股權合作方式,攜手開發電動車電池材料,進而加速佈局電動車關鍵零組件,並搶攻全球電動車市場。碩禾於今(15)日召開董事會,決議以每股124.4元私募普通股10,000仟股,募集總金額12.44億元。鴻海則透過子公司鴻揚創業投資參與碩禾私募案,取得8成股權共計8,000仟股,預計鴻海將持有碩禾增資後之10.54%股權,成為第2大股東。成立於2003年的碩禾,為全球太陽能導電漿料一線大廠,事業版圖包括太陽能導電漿料之特殊原料、節能產業所需之材料及半導體拋光與再生晶圓,近年在電動車領域除了發展動力電池負極材料外,亦轉投資芯和能源、榮炭 (6555-TE)、及創奕能源,涵蓋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及電動大巴車市場。據了解,鴻海積布局電動車產業,看到碩禾在電池材料出海口的穩定性,雙方具一拍即合的決定性關鍵,故此次辦理私募案引進鴻海之子公司鴻揚創業投資為私募認購對象。鴻海表示,認購碩禾私募股權主因,一是碩禾在現有的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擁有自主研發技術;二是碩禾近年開發電動車電池材料與鴻海電動車產業有上下游材料供應互補的綜效,藉此次入股逐步補足電動車動力電池領域關鍵拼圖。鴻海MIH聯盟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600家軟硬體夥伴,推動標準化、模組化、平台化的設計參考大幅降低電動車開發門檻。鴻海也與全球第4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美國新創車廠Fisker、泰國PTT集團、以及大陸拜騰、吉利等公司簽訂合作協定,包括設計、關鍵零組件、次系統、整車製造等不同領域的合作。
繼鴻海攜手Fisker 夏普也簽定新一代車戴螢幕及介面開發案
繼鴻海與美國電動車業者Fisker簽署合作專案PEAR後,鴻海子公司夏普(Sharp)也宣布與Fisker合作下一代車用螢幕及介面,這項合作將為FiskerOcean SUV及其他3款車型來使用。Fisker表示,這次與夏普簽署的合作是為了開發下一代電動車內車用螢幕及介面,合作內容涵蓋共同開發技術、並由夏普生產製造螢幕及相關零組件來供應給Ocean SUV車款及之後的3款車型。雙方簽署的合作內容還包括未來Fisker跟夏普將就螢幕及相關零組件的全球產能規劃上共同努力,在雙方各自的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策略、Fisker全球成長所需的製造、採購策略等,在成本、總體環境衝擊及物流方面取得平衡。Fisker計畫在2022年第4季時,在歐洲開始生產首款車型 Ocean SUV,並預計在今年洛杉磯車展中展示該車型的原型設計圖。上週(5月13日)Fisker才與鴻海簽定「PEAR(Personal Electric AutomotiveRevolution)框架協議,此協議中,雙方基於MIH平台共同開發產品,並以Fisker品牌行銷全球,包括北美、歐洲、大陸及印度等地。
鴻海與Fisker簽約合作 首款美國製造電動車2023年第4季量產
鴻海科技集團(2317)宣布與Fisker公司(NYSE:FSR,Fisker)正式簽署框架協議,雙方透過合作「PEAR」(Personal Electric Automotive Revolution)專案,攜手打造劃時代的電動車產品。在此框架協議中,鴻海與Fisker將共同投資PEAR專案,並且分享成果。基於MIH平台架構上,Fisker和鴻海共同開發「FP28」輕量化平台,結合雙方的技術專長投入PEAR專案以及未來其他潛在車款。Fisker董事長兼執行長Henrik Fisker表示:「我們與鴻海推動PEAR專案的合作夥伴關係正以驚人的速度推進成型。為了打造PEAR專案中突破性的產品,我們重新思考了開發、採購和製造等各個面向。我們和鴻海的合作將可以讓我們提供市場都能接受的價格,並可真正的為電動車真正打開大眾市場。」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鴻海和Fisker的合作關係,正以令人振奮的速度朝向正確方向前進。雙方的合作,符合我們『3 + 3』策略方向,加上MIH聯盟夥伴的協助,鴻海將能夠串連世界各地的供應商,特別是能提供穩定的半導體晶片供貨,一起推動PEAR專案,打造電動車產業的新出海口。」為了推動PEAR專案的工作,Fisker與鴻海在美國和台灣兩地都已建立專案管理辦公室,以協調設計、工程、採購和製造業務。在完成對所有潛在的美國製造據點調查後,雙方將加快製造計劃。將以美國為首個製造據點,目標2023年第四季度開始生產,目前也針對數個地點進行評估;同時也啟動對其他海外生產據點的調查,以達到總年產量25萬輛的目標。Henrik Fisker表示:「為了能在低於三萬美元價位內,推出令人驚豔的創新設計,我們重新構思車輛的比例、設計、內部功能和用戶體驗。PEAR專案推出後,我們已經看到電動車快速成長爆發的關鍵點,接下來將全力聚焦在滿足市場需求。Fisker品牌將在後電動車時代,引領設計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特斯拉去年可交車50萬輛 股價竟狂飆730%
分析師認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第四季交車量預料將可實現全年50萬輛的目標,達成一個重大里程碑。受此激勵,特斯拉股價將再挑戰歷史高價,2020年股價累計飆漲逾730%。特斯拉預計將在下周公布2020年第四季交車資訊。2020年前三季合計已交車31萬8,400輛。2019年全年交車量則為36萬8千輛。瑞信分析師李維(Dan Levy)認為,特斯拉第四季交車量大約18萬3千輛,季增31%,年增63%。如此一來,特斯拉全年交車量將達50萬2千輛。Wedbush分析師伊弗斯(Daniel Ives)30日發布報告指出,受惠於中國需求帶動年底銷售旺盛,特斯拉第四季交車將上看19萬到20萬輛,輕鬆達成2020全年交車50萬輛的目標。先前因新冠病毒疫情,特斯拉加州佛利蒙(Fremont)廠停工近兩個月,外界大多認為特斯拉很難達到2020年交車目標。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特斯拉還實現了50萬輛的目標,將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事件。伊弗斯報告提及,隨著全球電動車更普及、來自中國的「驚人需求」、拜登政府可能提高電動車優惠,預計特斯拉2022年交車上看100萬輛。伊弗斯預估,2025年電動車將占整體汽車銷售的10%,遠高於目前的3%。此外,中國是特斯拉需求成長的重心,預計該市場在2022年占該車廠總銷量的4成。伊弗斯認為,新政府的政策也有助於美國市場銷量。他說,「我們相信在拜登政府1月走馬上任後,在國內可能推動消費者購買電動的稅額減免〔tax credit〕或補助,成為2021年美國電動車普及的另一催化劑,特斯拉、通用與Fisker等業者將受惠。」伊弗斯重申特斯拉股價評等為「中立」,12個月目標價715美元,最樂觀的目標價為1,000美元,意即以周三收盤價694.78美元為計,這家電動車大廠股價還有7到50%的上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