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
」 鼻咽癌 EB病毒 發燒妳常覺得很累睡不飽? 醫警告「慢性疲勞」恐增罹癌風險
你是否常常覺得很累睡不飽,小心這可能是「慢性疲勞」!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在節目中指出,慢性疲勞不僅會讓人處在一個「亞健康」的狀態,還可能削弱免疫系統,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則提醒,慢性疲勞可能由EB病毒感染引起,嚴重恐增加罹癌風險,建議盡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改善。對此,洪永祥也提到抗發炎食材的攝取,可以緩解身上的慢性發炎。日前洪永祥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一位30歲的女醫師案例。這名女醫師在生下第2個孩子後,面臨育兒與內科專科醫師考試的雙重壓力,經常感冒且疲勞不堪。儘管各項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她仍感到持續性的疲憊與不適,甚至出現微微發燒、口乾舌燥、淋巴腺腫大和全身痠痛等症狀。洪永祥診斷,這名女醫師的症狀屬於慢性發炎,已接近慢性疲勞症候群。為了緩解疲勞症狀,洪永祥建議她從改善生活習慣著手,透過4個方法增強抗壓能力:1.提早入睡。2.運動。3.多吃芥藍、甘藍、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4.常靜坐冥想或泡熱水澡。而這名女醫師遵循建議照做,大約1個月後,她的疲勞感大幅改善,感冒頻率也減少。洪永祥強調,十字花科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質與膳食纖維,有助於維護腸道健康,增加身體抗發炎能力,對改善慢性疲勞特別有效。針對慢性疲勞的誘發因子,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在臉書發文解釋,慢性疲勞可能由EB病毒引起,此種病毒主要藉由口沫唾液或生殖分泌物感染,而該病毒與鼻咽癌及部分淋巴癌密切相關。劉博仁強調,若長期忽視,免疫力會進一步削弱,增加感染、老化與罹癌風險,建議容易感到慢性疲勞的人應儘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改善生活方式,以防健康問題進一步惡化。
明明流感、新冠快篩都是陰性「卻連日高燒不止」 專業醫曝光背後原因
近期台灣可以說是各式病毒延燒中,除了家長大敵腸病毒外,還有流感、新冠肺炎依舊在肆虐中,先前就有多名小兒科醫師提出警告。而如今小兒科醫師林智葳又提出一個特殊案例,指稱遇到個案明明是流感、快篩都呈現陰性,但是個案本身卻是連日高燒不止,最後才推測是微生物引起的「化膿性扁桃腺炎」。小兒科醫師林智葳近期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近期遇到好幾個高燒的小孩,概略病程都是第一天低燒(約38度初)、第二天突然高燒(流感、新冠呈現雙陰性)、繼續維持高燒3至4天。如此情況也讓林智葳醫師感到頭疼。後續進一步檢查後,林智葳醫師發現孩童的扁桃腺上長滿了大片的膿,暫時診斷為「化膿性扁桃腺炎」。林智葳醫師解釋,化膿性扁桃腺炎主要是因為微生物感染所引起,通常有腺病毒、EB病毒、A型鏈球菌、腸病毒等。當中只有A型鏈球菌是細菌性的扁桃腺炎,需要至少10天的常規抗生素治療,其餘都屬於自限性的病毒感染(時間到了會自我痊癒)。林智葳醫師也在文中提起看診時的趣事,他表示為了讓家長明白情況,通常會用冰淇淋來形容鋪在腫脹扁條腺體上的白色的膿。沒想到一名小孩在回診時,突然脫口詢問「醫生叔叔,我裡面還有長冰淇淋嗎?」,孩子孩童言童語的表示「上次我長冰淇淋的時候,媽媽讓我吃了好多冰淇淋」。林智葳醫師解釋,由於擔憂孩童食慾太差,因此有建議家長可以讓孩童吃些冰淇淋舒緩喉嚨疼痛,沒想到竟然因此讓小朋友產生誤會。
連3天發燒咳嗽…小學生「背部爬滿紅斑」 醫驚:是黴漿菌
近來天氣變化大,是感冒、流感的好發時期,加上大陸黴漿菌疫情升溫,近期台灣也傳出兒童感染黴漿菌個案,讓許多家長相當擔憂。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就分享病例,表示一名小學生因咳嗽、發燒等感冒症狀就診,身上還出現紅疹,結果返家不到2天,疹子就出現標靶的型態,甚至蔓延到臉部,確認是黴漿菌引起的多形性紅斑。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昨(7)日在臉書發文提醒,若是有咳嗽症狀加上身體出現「多形性紅斑」,要注意可能與黴漿菌感染有關,他也分享近來1起病例,表示一名小學生先有咳嗽的感冒症狀,2至3天後開始發燒、全身疲憊,四肢與身體也出現紅疹熱熱漲漲的,由於該童近期沒有皰疹病毒感染病史,因此當時醫師便懷疑是否為黴漿菌感染,於是先同時給予日舒、抗過敏等藥物治療。不料再過1至2天,該童身上的疹子出現標靶的型態,甚至蔓延到臉部,母親見狀趕緊帶孩子回診,醫師檢查口腔黏膜還沒有受影響,確認疹子是多形性紅斑,所幸持續日舒、抗過敏等藥物治療,再5天後回診疹子已退到幾乎沒有,咳嗽症狀也好很多。一名小學生有咳嗽、發燒症狀,背部還出現紅疹。(圖/翻攝自臉書「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顏俊宇醫師提醒,25%的黴漿菌感染病人會有皮膚紅疹的表現,起初會有咳嗽、倦怠、發燒的前驅症狀,疹子形態有可能會形成是蕁麻疹、水泡,或是形成標靶的形狀,甚至有些人還會有口腔潰瘍,不過經過抗生素、抗組織胺、類固醇治療絕大部份會有效改善,極少病人因為皮膚、口腔嚴重潰瘍傷口需要住院治療。此外,顏俊宇醫師指出,多形性紅斑的發生原因,多半與感染後產生免疫反應有關,最主要由疱疹病毒50%引起,黴漿菌(10%)、EB病毒、流感、腺病毒、組織漿菌…等感染也可能誘發,還有藥物過敏(5%)及疫苗等原因也要考慮。
脖子出現不明腫塊 醫授5大檢查步驟判別是否為癌症
摸到頸部長腫塊該怎麼辦!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明勗與張燕良表示,頸部腫瘤可分為先天性疾病、發炎性疾病、良性腫瘤、惡性腫瘤等四大類。扣除掉甲狀腺疾病,成年人頸部腫塊中有50-80%為惡性,而惡性腫瘤中有80%為轉移性癌症,轉移性癌症中又約80%來自於頭頸部的原發病灶。建議民眾若發現頸部腫瘤時,盡早找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檢查步驟1詢問病史正確而詳盡的病史能幫助分別腫瘤是良性或惡性的可能,若病人有以下相關之臨床症狀:流鼻血、耳鳴、聽力減退、複視、頭痛(鼻咽癌);口腔久治不癒之潰瘍或口腔腫塊(口腔癌);聲音沙啞、呼吸困難、吞嚥困難或吞嚥疼痛(咽喉癌),需懷疑頸部腫瘤可能是惡性的;另外,若病患有長期抽菸、過量喝酒以及嚼食檳榔的習慣,也都與惡性疾病可能有相關。 另外,頸部腫瘤發生時間的長短也和疾病種類有相關:發炎性疾病平均約數天,腫瘤性疾病平均約數月,先天性疾病則平均約數年。考量病患年齡,20歲以下病患的頸部腫塊多屬先天性疾病或發炎性疾病;40歲以上病患則需要注意轉移性癌症的發生;而20至40歲之年輕女性則較常發生的是結核性淋巴結炎。檢查步驟2理學檢查發炎性疾病在局部症狀的表現通常會有紅腫熱痛;良性腫瘤多為單獨性的病灶、表面平滑,與周圍的組織可明顯分界,觸診為可活動性的;惡性腫瘤則較常見為多發性,與周圍組織的分界線不明顯,觸診時病灶為固定不動的。 腫瘤於頸部所在的位置也有助於臨床的鑑別診斷,尤其是不同區域的頸部轉移性淋巴結,通常會是來自於特定性的頭頸部原發部位,例如:位在鎖骨上三角區之腫瘤,除了可能原發來源是頭頸癌外,還須詳查消化道及腹中臟器及肺部,以尋找可能之原發部位。檢查步驟3內視鏡檢查由於頸部的腫瘤有可能是頭頸部轉移癌,所以對位在頭頸部的器官,如鼻腔、鼻咽、口腔、口咽、喉部及下咽部需同時進行檢查,醫師會使用反射鏡或軟式纖維鏡、硬式內視鏡等來檢查這些部位的黏膜是否有異樣,必要時還可同時進行切片檢查。檢查步驟4血液檢查血液常規檢查中的白血球對鑑別診斷有所幫助。另外,由於鼻咽癌是國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與EB病毒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抽血檢驗EB病毒的血清學檢查(EBV VCA IgA, EA IgA),也是相當重要的。檢查步驟5影像學檢查對於頸部腫塊,頸部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可幫忙做有效的鑑別診斷,甚至可經由超音波下導引穿刺抽吸進行細胞學的檢驗。而對於病史及理學檢查顯示出頸部腫 瘤可能是頭頸部轉移癌,但卻無法找到原發病灶者,可經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來幫忙尋找可能之原發病灶。 經過上述的詳問病史、理學檢查、內視鏡檢查、血液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得到不同的診斷結果將會有相應的治療方式。發炎性之頸部腫塊:以藥物治療為主。良性之頸部腫塊:治療方式大多以手術切除。甲狀腺疾病:視結節大小、超音波成像及細胞學診斷,可能給予口服藥物,安排射頻消融術或甲狀腺切除手術。惡性腫瘤:依其原發部位及分期給予相對應之治療,大多為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特別的是,若沒有發現原發病灶,但是EB病毒血清學檢驗異常,則建議於鼻咽部施行切片診斷以先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性,主要原因是因為鼻咽癌對放射線治療相當敏感,所以鼻咽癌頸部轉移的腫塊是不需接受手術治療的。 醫師表示,頸部腫瘤的診斷很多樣化,須依上述按部就班的病史及檢查來幫忙確立診斷。因其是頭頸部惡性腫瘤常見的徵候,所以一旦有不明的頸部腫瘤的發生,建議及早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就診。會根據腫瘤的部位和病患的症狀進行詳細的檢查,若為惡性疾病才能達成早期發現,及早做最適當的治療,也減少日後治療上的困難,達到提高治癒率的成效。 原文出處:我有頸部腫塊該怎麼辦?
不只遺傳基因影響 防「鼻咽癌」醫師提醒「這類食物」要少吃
亞洲人好發鼻咽癌,據研究顯示,罹患鼻咽癌的原因不只有遺傳基因,還與基因遺傳、EB病毒及飲食因素有關。日前節目「健康好生活」邀請了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談鼻咽癌,醫師提到,兒童不宜吃過多醃漬品,據統計資料指出,從小吃醃漬品的兒童比不吃的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多7倍。醫師提到,家中有些阿嬤會給孫子吃醬菜等醃漬食物,但醃漬類食品吃多除了可能胃部會有毛病外,孩子未來得到鼻咽癌的機率也會多7倍。如果要給孩子吃醃漬食物的話,醫師建議盡量給予孩子新鮮一點的醃漬品,千萬不要給醃得很久的食物。醫師補充說明,鼻咽癌發生風險並不只有醃漬食物,最常見的風險有三種,分別是基因遺傳、EB病毒與飲食。醫生提醒到,所謂的EB病毒其實常見於感冒,所以被驗到EB病毒陽性並不等於確診鼻咽癌,應當在之後安排鼻咽相關檢查才能正確判斷;飲食部分,醫生說,醃漬類食物對成年人來說影響不大,需要注意的是菸酒相關問題。醫生告訴大家,鼻咽癌的症狀很像一個小感冒,會透過像鼻塞般的鼻子流血來表現,另外因鼻咽腔是互通的,所以當塞住了耳朵時會有耳悶、耳塞的感覺。醫生分享病例,曾有名40歲女患者罹患鼻咽癌,患者相當不解,明明自己不菸不酒,怎麼會得到鼻咽癌?在與患者討論後,醫生發現她曾得過EB病毒,且小時候常吃醃漬類食品,推測可能是因此患上鼻咽癌,醫生在節目上提醒大家,給孩童吃醃漬食品要適可而止。
少女高燒1周未見好轉 竟患上「接吻病」恐引發肝臟損傷
蘇州一名少女日前連續發燒了一星期,儘管入院吊了點滴治療仍不見任何改善,後來深入診治後才發現,原來她感染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即為俗稱的「接吻病」,導致頸部、腋下等處淋巴腫大,喉嚨痛、高燒不退,而經過醫院感染科對症治療,患者恢復狀況良好。根據陸媒《現代快報》的報導,一名少女原先因高燒、喉嚨腫痛而到醫院吊點滴,但持續將近一周都未見好轉,之後轉至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感染科就診,醫生檢查發現少女頸部、腋下等淋巴明顯腫大,白血球異常增多,肝功能也異常。報導指出,經由感染科主任張文勇醫師判斷,少女可能患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而再深入檢測後,證實醫師的猜測,目前也藉由專業治療,讓患者良好地恢復。張文勇表示,這種疾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傳播途徑為口部接觸,因此也被俗稱為「接吻病」;通常大部分病人就醫後便可恢復,但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肝損傷、心肌炎、雷氏症候群(症狀包括精神混亂、癲癇發作等,會影響腦部)等併發症,因此當出現發熱、淋巴腫大等感染性疾病時,建議及時就醫,若超過一周仍無緩解,或找不到發熱原因,應當轉往感染科就診,切勿當作普通發燒來對待。
他扁桃腺「反覆化膿」久未癒!醫一驗搖頭:是愛滋病
扁桃腺發炎久久不癒,小心隱藏大地雷!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在節目中分享診間病例,曾遇過一名男性病患因扁桃腺反覆發炎前來就醫,沒想到一查竟是愛滋病毒。醫師柳朋馳在節目上《健康2.0》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男性病患因扁桃腺發炎、化膿來看診,他原本以為是EB病毒導致免疫力低下所致,但不久後該名病患又出現化膿症狀二度就醫,覺得事出怪異,他追問患者期間是否有康復過?對方則回覆,沒有完全復原,仍有腫腫痛痛的感覺。保險起見,柳朋馳為病患安排抽血檢驗,發現單核球數值偏高,一問之下才得知,該名病患是同志族群,於是又再進行特殊病毒感染檢驗,沒想到一驗竟是愛滋病感染,「這一種免疫低下的族群,也有可能會用反覆性的感染來表現。」柳朋馳透露,部分慢性扁桃腺發炎也會合併急性感染症狀,只要不適超過3個月就是慢性扁桃腺發炎,一旦遭到急性細菌性感染,可能會出現深頸部感染,如若繼續拓展至縱膈腔,將引起心、肺臟等多重器官損害,死亡率高達八成,不容輕忽。
孩童吃飯「少夾這種魚」!台大醫示警:成年後鼻咽癌飆7倍
初期不易被發現「鼻咽癌」,在台灣每年約有1600人罹患此疾病,若發生遠隔轉移,存活期最短僅6個月。對此,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表示,若是年幼時經常食用醃製的「鹹魚」,那麼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將大大增加至7倍。婁培人在《健康2.0》節目中指出,包括基因遺傳、EB病毒感染、醃漬食物等,是發生「鼻咽癌」的3大主因,若家族中有鼻咽癌病史,其他家人的罹癌機率將大幅增加;而EB病毒普遍存在生活環境中,如果食用者自身存在基因弱點,同時無法抵抗EB病毒感染,相對也是鼻咽癌的好發族群;另外,醃漬食物含有大量的易致癌物質「亞硝酸鹽」,愛吃鹹魚、醬菜、榨菜、醃蘿蔔及一些發酵食物,未來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則愈高。對此,婁培人提醒,有研究發現若年幼時食用大量的醃漬食品,日後發生鼻咽癌的機率,恐是其他人的7倍之多,不過若是成年後才吃醃漬物,影響鼻咽癌的機率則較小,呼籲家長們盡量避免讓孩童吃下過量的醃漬物。
吃飯別常配「這種魚」 台大醫示警:每週吃5次罹癌風險飆7倍
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根據衛福部統計,它是民國九十四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0位,死亡率第9位,有626人死於鼻咽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歲為高峰。台大醫院副院長暨台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提醒,醃魚等食物含有大量亞硝酸鹽,如果每週吃5餐,得鼻咽癌機會是一般人7倍。鼻咽癌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某種人類白血球抗原類型的人有較大的得病機會。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的食物或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婁培人指出,鼻咽癌主要有3大原因,分別是基因遺傳、EB病毒感染及常吃醃漬食物。研究顯示,每週有2餐吃醃漬食物,得到鼻咽癌機會是一般人5倍;如果每週有5餐吃醃漬食物,得到鼻咽癌機會是一般人7倍。尤其年紀越小吃醃漬食物,罹患鼻咽癌的機率越高,因為醃漬食物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就是一級致癌物。婁培人強調,不建議幼童吃醃漬食物,尤其是剛斷奶吃副食品,千萬不要搭配鹹魚、醬菜等醃漬食物。專家提醒,只要正確治療,早期鼻咽癌痊癒的機會十分高,提醒青壯年族群,尤其是男性,若有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應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不要諱疾忘醫,若是等腫瘤侵犯顱內或骨頭,治癒的機會就大為降低。
18歲男交新女友…喇舌完「喉嚨痛爆」高燒3天 醫曝是這病
大陸一名18歲男子連續發燒3天,喉嚨非常疼痛,但吃了藥卻沒有好轉。由於男子在發病之前曾與女友接吻過,醫師推測可能是「接吻病」,檢驗後果真是由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感染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根據陸媒《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男子因持續發燒,加上喉嚨非常疼痛,因此到深圳市人民醫院就醫。醫師發現,男子的雙側扁桃體明顯腫大,頸部也能摸到多個腫大淋巴結,一問才知,男子最近交了新女友,有接吻,推測可能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醫師說明,其實90%的成年人體內都攜帶EB病毒,少部分人尤其初次感染者,更容易出現症狀,好在男子就醫及時,給予治療後,很快就恢復了健康。醫師提醒,預防此類病症,需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強鍛煉,適度活動,避免過度勞累,並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不要隨意去親吻孩子,聚餐時要使用公筷。
女童「被親一下就發燒1周」 醫師提醒7種人不要親小孩
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一位7歲女童發燒了1個星期,在吃了藥後,女童的狀況仍未好轉,依然反覆的發燒。女童再次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女童體內的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抗體偏高,這才發現她是得了「親吻病」。據了解,成年人的唾液裡常帶有EB病毒,由於大人的免疫力和抗體較強,並不會有症狀產生。但嬰幼兒的抵抗力較弱,在經過大人又親又抱的唇部接觸之後,嬰幼兒就很有可能被傳染大人口內的EB病毒,而得到「親吻病」。醫學相關微博認證帳號「急診石頭哥」發文解釋,親吻病常見的症狀有發燒、咳嗽、扁桃腺腫大,嚴重的有可能會導致臟器損傷,引起肝功能異常或是脾臟腫大,更有可能會致命。醫師提醒,有7類人不能親吻孩子,包括有化妝、起水泡、拉肚子、感冒咳嗽、肝炎、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以及有口腔疾病的人,都不能親吻孩子。醫師也表示,親屬要學會如何拒絕親戚朋友和寶寶的親密接觸。當親屬有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時,要記得戴口罩後才能和寶寶接觸。也要避免孩子和大人共用餐具,最好讓孩子的餐具單獨清洗,降低病毒傳染的風險。
怕有細菌…爸爸「全臉纏保鮮膜」狂親 上輩子情人笑不停
大陸一名爸爸因為擔心細菌帶給剛出生的女兒,但又覺得女兒好可愛,忍不住想親好幾口,因此把自己的嘴巴、臉、鼻子等都用保鮮膜包住,再好好一次親個夠。畫面曝光後,大家留言直呼,一定是第一次當父親。根據陸媒《極目新聞》報導,影片中可以看見,爸爸整張臉用保鮮膜包住,小心捧著2個月大女兒的頭,抱在手上狂親臉頰、嘴巴,把女兒逗得笑到合不攏嘴,畫面相當溫馨。陳姓女子說,「來的話會有那個細菌,現在又是新生兒,所以就怕這個細菌不好,但是爸爸又特別喜歡親她,然後就想到了這個方法。」她笑著表示,方法是老公想出來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剛出生的女兒,能親到又能保護到孩子,一舉多得。影片曝光後引起討論,網友紛紛留言「這麼作法還挺好的,就是有點搞笑」、「不能親子正常接觸或者因為恐懼細菌,影響了正常菌群的建立,才是大問題,別因噎廢食」、「手上也是有細菌的」、「都是第一次做父親」、「纏保鮮膜這父親可愛」、「小心EB病毒(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影片請點我)
新北2歲重症童死亡 兒童染疫轉中重症「4大警訊」速打119送醫
國內日前出現首起幼童確診重症案例,讓家長們相當擔心兒童若確診後,到底該如何判斷送醫的時機點,馬偕感染科名醫黃瑽寧提醒,其實對兒童來說,只要發燒感染,立即送急診有4大時機,若是確診新冠的幼童,只要滿足2大條件中的其中之一,建議就要就醫。新增死亡個案說明。(圖/指揮中心提供)Omicron變種病毒對兒童殺傷力大,香港先前就出現數名兒童染重症,甚至導致死亡,如今國內也有一名2歲男童確診不到1天,病況急轉變重症,一度在加護病房插管,最後仍不治,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9日表示,「接到這訊息深感不捨,不過整體醫護人員、雙和或台大也好,這些專家都進了很大力氣」,20日下午會請兒科專家討論送醫指引。這名確診男童在4月14日緊急送至急診,到院時已意識不清、高燒且生命徵象不穩定,醫師當下緊急插管,隨即送至負壓加護病房進行搶救。在治療期間,除支持性療法外,陸續給予抗發炎單株抗體藥物、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男童仍不幸因急性新冠病毒感染併發敗血症,導致腦幹腦炎,於4月19日凌晨03時46分在父母陪伴下過世。根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曾表示,香港這波疫情也有2例兒童確診後引發腦炎死亡,因為病毒若到了大腦或心臟等其他器官,病情恐加速惡化,而且兒童併發腦炎的風險較高,新北市這名男童因染疫搶救不治,成為國內首例兒童新冠肺炎重症死亡個案,除了引發各界震驚,也讓不少父母憂心,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曾提醒,若孩童染疫有出現幾種狀況應盡快就醫。羅一鈞說過孩童一旦染疫後出現幾種狀況千萬要注意。(圖/指揮中心提供)羅一鈞表示,一般常見4大症狀為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及全身倦怠等症狀,特別要注意的是以下症狀出現,都是一些較嚴重的警示徵兆,家長要特別留意,趕緊打119送醫。(1)抽搐、意識不清、意識改變,常是腦炎或是全身性感染的警示徵兆。(2)呼吸喘或呼吸困難,代表可能有肺炎。(3)持續胸痛或胸悶,可能有影響到肺部或心肺功能。(4)冒冷汗、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很可能是休克症狀、缺氧。預防兒童染疫變成中重症,兒科醫學會示警,發燒超過48小時以上或是持續嘔吐就是徵兆,要立即就醫。兒童若發燒超過48小時以上,還有體溫飆破39度、狂冒冷汗,另外,就算沒發燒,但呼吸變快、精神差,或者12小時以上沒吃東西,也沒有解尿,甚至持續嘔吐,就要提高警覺。據聯醫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科醫師姜冠宇指出,「真的要發炎的時候,通常是以全身那種高燒或全身的反應方式呈現,比較不會是先以呼吸道的方式來呈現」。黃瑽寧提醒孩童送急診的4時機。(圖/翻攝自黃瑽寧臉書)另外,馬偕感染科名醫黃瑽寧在臉書發文表示,「在醫院工作的兒科醫師,每年都會碰到一、兩位令人心痛的類似病例,可能是流感、腸病毒、EB病毒、皰疹病毒、黴漿菌感染,甚至多數是找不到原因的」。黃瑽寧指出,「嬰幼兒染疫重症需要呼吸器的比例,約在十萬分之1-10之間,跟流感病毒差不多」,他也提醒,不管是新冠病毒或是其他病毒感染,只要孩童發燒,判斷是否要送急診的4個時機是:精神不佳、嘔吐不止、氣喘不休、疼痛難耐。黃瑽寧醫師解釋兒童後遺症。(圖/翻攝自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YouTube)此外,若是確診的孩童,黃瑽寧也表示,只要「1歲以下」或是「發燒2天以上」,目前也都建議要積極就醫,「生命無常,我們祈禱在疫情軟著陸的過程中,也讓我們有平靜的心」。目前食藥署緊急通過兒童疫苗使用授權,核准6到11歲也能打莫德納,衛福部食藥署長吳秀梅就表示,「在用法跟用量的部分,是青少年跟成人劑量的一半,也就是施打是0.25CC,劑量是50微克(mRNA),2劑之間要隔28天」。如今接種年齡門檻往下降,針對兒童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肌肉痛、畏寒、噁心和嘔吐等症狀,這些都和成年人受試結果相近,若孩童施打疫苗後,家長仍需多費心思觀察孩童的後續狀況。
三立海董頭頸癌過世 醫揭3危險因子…從小有這習慣風險增7倍
三立集團董事長「海董」林崑海今(15)日拔管病逝,享壽70歲,據悉他是罹患頭頸癌,最終離開人間;事實上,頭頸癌為鼻咽癌、口腔癌的廣稱,針對鼻咽癌,醫生就提醒,有三大危險因子必須留意,包括愛吃醃漬物、基因遺傳、EB病毒感染。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曾在「健康2.0-名醫觀點」YouTube頻道提到,鼻咽癌的成因為「基因遺傳」、「EB病毒感染」與「醃漬食物」,其中「醃漬食物」這點,屬於可控因子,像是泡菜、醬菜、鹹魚、醃蘿蔔等等,他們都擁有大量致癌物亞硝酸鹽,有研究結果顯示,年紀越小者吃,罹患鼻咽癌的風險可多達7倍之多。婁培人建議,等到成年後再吃醃漬食物,罹患鼻咽癌的機率相對會低許多。至於「EB病毒感染」的部分,婁培人表示,幾乎每個台灣人很早就染過,只不過有些人會演變成癌症,有些人卻不會,不過染上EB病毒不見得會罹癌,還得看年幼時吃醃漬食物的多寡以及基因遺傳。「基因遺傳」方面,鼻咽癌具有家族遺傳的特性,一等親之內罹患鼻咽癌的機會,高出一般人2至19倍以上,根據臨床觀察發現,有鼻咽癌家族史者,家族中罹患鼻咽癌的人,可能高達5至7人。
外傭罹重病慘遭解雇 各方奔走!5歲妹抵台救姊一命
23歲的印尼移工莉娜自去年11月起出現數個月經血不止,每次長達20天,合併暈眩、疲憊、發燒等症狀,就醫檢查懷疑為再生不良性貧血,被雇主解雇,並自行尋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幫忙。該協會輾轉連繫向臺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顏秀如醫師尋求協助,確診為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急需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顏秀如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兒童或年輕人罹患此病,經由兄弟姊妹捐贈之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其痊癒率高達8-9成;若經由非親屬之幹細胞移植成效較差,約7-8成。由於新冠疫情嚴竣,莉娜的家人遠在印尼鄉下、加上語言隔閡、印尼醫療不便,以及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家人於印尼配對一事遲遲未能進行。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莉娜只能依賴每周輸血,維持正常的血球數量;但白血球數量逐周下降,隨時有嚴重感染機會發生,隨輸血次數增加,移植成功的成效亦變差,能否盡速移植成為重要關鍵。在TIWA積極協助下,醫療團隊多次和病患本人,遠在印尼的雙親、翻譯視訊會談病情解釋,迅速的確立了治療方向:安排家人盡快至台灣進行配對檢測,同時配對慈濟骨髓庫尋求可能的移植備案。在各方奔走幫忙下,母親及二位妹妹於6/2日抵台,二日內迅速確認五歲的妹妹與莉娜的配對完全相符,再經由居家隔離21天後,莉娜住院開始移植前大檢查。五歲妹妹相對年幼,體重只有14公斤,莉娜為成人體型50公斤,如何順利安全捐贈且幹細胞足夠,會是一大難題。臺北榮總輸血醫學科及兒童加護病房醫護同仁收集體重小於15公斤之年幼兒童幹細胞作為幹細胞移植經驗十分豐富,在醫療團隊齊心照護下,妹妹的造血幹細胞收集圓滿順利。6月28日莉娜開始隔離,進行高劑量化療,7月8至10日輸注幹細胞,白血球及血小板亦順利植入,8月6日平安出院。移植後,莉娜曾短暫出現EB病毒以及巨細胞病毒的感染,但在經由藥物控制下,目前已痊癒。麗娜目前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已與正常人無異,然因二人血型不同,目前仍有輕微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是一種罕見的後天疾病,其誘發原因眾多,藥物、毒物、感染、基因遺傳等都有可能導致再生不良性貧血,但是多數病人的疾病仍原因不明。以台灣而言,約莫每年每十萬人中有一人會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因為骨髓裡的造血細胞不正常死亡而導致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出現不足的現象。在臨床上,則觀察到病人出現貧血造成的倦怠、臉色蒼白、體力變差;血小板缺乏所導致的瘀青、出血點、紫斑或其他凝血問題;以及白血球缺乏導致的免疫低下,使得病人容易罹患各種感染,甚至因為嚴重的感染而引發敗血症。雖然一部分病情較為輕微的病人可以以輸血和藥物治療處理,但罹患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患可能就需要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或是高強度免疫抑制劑治療。整體而言,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再生不良性貧血的預後比起以前,已經有長足的進展。從1960年代高達80-90%的死亡率,直至今日,病人五年至十年的存活率已經可以達到80-90%。
兒子染上「親吻病」無藥可醫 媽曝日常舉動害兒子染病
近日一位母親在臉書透露,自己兒子發燒好幾天,脖子側邊扁桃腺及淋巴結都腫起來,也沒有食慾,結果到醫院掛急診,醫師認為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機率大概99%,因為符合各種臨床症狀兒子都符合。由於EB病毒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療,母親看著兒子,雙手佈滿針孔、打著點滴,感到非常痛心。臉書粉專「豬V小姐」發文分享近日兒子生病的事情,她表示,兒子突然發高燒、食慾不振,吃了幾天退燒藥後症狀尚未好轉,第3天甚至眼睛浮腫得很厲害,且他的脖子單側扁桃腺與淋巴結腫大,當下趕緊帶兒子到醫院掛急診。經醫師檢查腺病毒檢驗確定排除,醫師認為此症狀有99%的機率為EB病毒。豬V小姐表示,EB病毒潛伏期4至7個周,一般有發熱、食慾減退、噁心、嘔吐、淋巴結腫大等,而兒子都症狀都符合,到今(2日)已發燒第7天了,完全沒有退燒,且礙於這種病沒有藥物可治療,只能以支持療法等他自己好;豬V小姐提到兒子入院重點在預防脫水,需要抽血檢驗,但他的手臂一直抽不出血來,醫師表示因為已脫水、未進食及高燒種種,導致血管收縮沉下去,要立刻吊點滴,在一旁的母親看到兒子手上布滿針孔,感到非常不捨。豬V小姐透露,EB病毒就是俗稱的「親吻病」,也可以透過唾液傳染,但對於兒子感染此病毒,她也很疑惑,平常該做的消毒也都有做,「我也只能說運氣不好吧,現在只祈禱他快點燒退。」豬V小姐也提醒,「不要隨便親小孩的臉或嘴唇,這個病毒果然很恐怖!」雖然她沒有親兒子,但EB病毒是能透過唾液傳染,大人最好不要跟小孩共用餐具,別用自己沾過口水的筷子夾菜給他們,「雖然這點我覺得很難做到,但這次過後我會試著改公筷」。豬V小姐在臉書分享兒子EB病毒事情。(圖/翻攝自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