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lie
」 黑人牙膏黑人牙膏正名了!正式改名為DARLIE好來!還邀請創作才子韋禮安重新詮釋的耳熟能詳的廣告主題曲!
已經傳了好幾年要改名的黑人牙膏,終於在今年正式更名,全新品名為『好來』!到底為何黑人牙膏要改名,許多人猜測跟品牌怕捲入種族歧視有關,加上2020年在美國發生黑人被警察跪頸導致死亡事件後,種族歧視狀態更頻頻被拿出來指證,因此黑人牙膏總公司也:高露潔棕欖公司,在去年開始決議審查黑人牙膏的品牌名稱和商標。(圖/品牌提供)終於在今年DARLIE黑人牙膏,正式以公司創始中文名字「好來」,代替「黑人」名稱。除了不變的品質與經典的包裝外,希望能透過音樂更美好傳遞品牌煥然一新的新氣象!這次更邀請創作才子韋禮安重新詮釋的好來廣告主題曲。 即日起至6月1日,西門站6號出口也打造了一條專屬的「音樂通道」,讓熟悉的旋律、充滿著愉悅且正向的歌詞,繼續將美好的信念與力量傳遞給大家!
黑人牙膏遭除名走入歷史 ICU醫生大嘆:請保留原味
負責生產台灣知名牙膏品牌「黑人牙膏」的好來化工,於14日宣布「品牌煥新計畫」,旗下生產的各系列黑人牙膏,將自明年(2022年)3月起陸續「除名」,並以「DARLIE好來」系列取代。消息曝光後,引起不少民眾關注,就連ICU醫生陳志金也大嘆「好啦!改什麼名字都不要緊,請一定要保留最原始的口味」。黑人牙膏的歷史可追溯到1933年,該品牌除因紳士頭像引人注目外,不少廣告歌曲也成為當年熱門的流行曲目,還曾是南韓旅客來台必買的伴手禮之一。好來總經理鍾名揚則在14日表示,將在明年3月起以新品牌「DARLIE好來」取代「黑人牙膏」,全新的「DARLIE好來」全線口腔護理產品將在2022年3月啟動「除名」黑人牙膏的同時,陸續於市場推出。這項消息曝光後,引起許多民眾的關注,就連ICU醫生陳志金也發文感嘆,他表示自己小時候都是跟著父親使用不知名的牙膏,甚至有一段時間使用碳輝刷牙。而他特別喜歡黑人牙膏的味道,1991年剛來台灣時,行李箱內有好幾條黑人牙膏,但因為黑人牙膏售價較貴,所以每次只會擠一點點使用。後來在國二時,陳志金認識了學校董事林博士的太太,意外得知林太太家裡就是代理黑人牙膏的,這讓備受林太太照顧的他,開始有了「牙膏自由」的機會,「每一次都可以很奢侈的擠滿整個牙刷,享受那種滿口泡泡和薄荷清新的感覺」。而他也堅持使用原味的黑人牙膏,更吐槽現在家中「只有自己用原味」,出門住飯店也會帶著黑人牙膏。陳志金表示,對黑人牙膏的執著,除了它的清新,也是一種回憶、思念與感恩「感謝林太太一直以來對我的照顧,視我如己出,還出錢讓我念大學,沒有她,也就沒有今天的阿金」。而對於黑人牙膏要改名一事,陳志金也大嘆「改什麼名字都不要緊,請一定要保留最原始的口味」。
黑人牙膏走入歷史! 新產品曝光「這時間」上市
陪伴與守護無數人口腔健康的「黑人牙膏」將正式走入歷史。生產黑人牙膏的「好來化工」今(14日)宣布啟動「品牌煥新計畫」,旗下生產的各系列黑人牙膏,將自明年(2022年)3月起陸續「除名」,並以「DARLIE好來」系列取代。好來總經理鍾名揚今天出席品牌煥新計畫啟動儀式上表示,在把握時代脈動、明確品牌發展定位與肩負更強社會責任的三大核心意義與目的下,將在明年3月起以新品牌「DARLIE好來」取代「黑人牙膏」,而全新的品牌將採用更加擬人化與親和力設計。不過鍾名揚也強調,黑人牙膏的「紳士頭像」產品標識將會保存,而全新的「DARLIE好來」全線口腔護理產品將在2022年3月啟動「除名」黑人牙膏的同時,陸續於市場推出。黑人牙膏的歷史可追溯到1933年,該品牌除因紳士頭像引人注目外,不少廣告歌曲也成為當年熱門的流行曲目,還曾是南韓旅客來台必買的伴手禮之一。雖然最為人熟知的紳士頭像會繼續保留,不過,陪伴4、5、6年級甚至7、8年級生成長的「黑人」時代結束,難免會令人有些不捨。
「黑人牙膏」涉種族歧視? 高露潔做全方位評估:包含商品名稱
受到佛洛伊德之死影響,美國當前正籠罩在一股反歧視浪潮下,也讓高露潔推出的「黑人牙膏」被波及,認為商品名稱涉及種族歧視,對此,總公司昨(18日)發聲明表示,將對「黑人牙膏」進行全方位評估,包含商品名稱。「黑人牙膏」起初的商標是一個微笑的非裔男子,英文名為「Darkie」,不過當時就被外界認為這帶有歧視意味,在輿論以及股東的施壓下,高露潔時任執行長馬克(Reuben Mark)於1989年將英文名改為「DARLIE」,不過中文名稱始終沒變,仍然是大家熟悉的「黑人牙膏」。美國因為佛洛伊德之死群起激憤,這股反種族歧視的話題也燒到亞洲,據《路透社》報導,高露潔發言人說:「我們在過去35年一直努力發展品牌,包含對商品名稱、商標以及包裝進行重大改變。我們現在正跟夥伴合作,對品牌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以及進一步改進,包含商品名稱。」根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International)提供的數據顯示,黑人牙膏在中國的市占率為17%、新加坡21%、馬來西亞28%,台灣則是高達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