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
」 戒菸 宣捷 感冒 咳嗽數十年菸齡翁戒菸多年仍患COPD! 醫曝3方式有效改善喘鳴症狀
有數十年菸齡的許先生,年74歲,已退休,因呼吸喘合併有喘鳴聲,十年前就被外院胸腔科醫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近來逐年呼吸困難,幾年前聽從醫生建議已戒菸,雖有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及其他症狀藥物規律控制,但還是常發生咳、喘和有痰的情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經親友介紹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胸腔內科門診,透過教導許先生從自主運動與呼吸訓練、飲食著手改善,約半年後已讓許先生行動比較不喘,精神狀態良好,明顯提升日常生活品質。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見3症狀 嚴重會胸悶、呼吸困難洪崇文醫師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是一種呼吸道的疾病,常見三大症狀:(1)慢性咳嗽——早期最容易出現的症狀,患者常誤以為是一般感冒或吸菸煙霧刺激所致,不以為意(2)咳痰——伴隨咳嗽後出現黏痰、白痰或黃痰,常與呼吸道感染或氣喘病混淆(3)呼吸困難(喘)——患者可能會感到胸悶,日常活動能力漸漸下降,如爬樓梯或搬重物會感到喘息甚至喘不過氣,連散步行走都會感到喘鳴不適,當合併其他肺部感染症時,情況會更嚴重。吸菸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主因 肺功能檢查為必要篩檢工作洪崇文醫師說,據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有很高的比例是跟「吸菸」有關。常見原因還包括二手菸、有害微粒子進入肺部造成慢性發炎及慢性咳嗽、肺部功能老化、遺傳、以及其他原因(如肺發育不全、患有氣喘、支氣管過敏病史或肺部反覆感染者)。肺功能檢查則是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必要工具。戒菸是最經濟有效的預防 如有不適,仍應儘早就醫洪崇文醫師建議民眾應該戒菸與遠離汙染環境,若有出現慢性咳嗽、咳痰、胸悶或呼吸困難現象要盡快就醫。「戒菸及遠離菸害」是預防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呼籲民眾做好防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對健康的危害。
5大「放縱壞習慣」要注意! 重症醫示警「傷害身體無數次」:罹癌風險增加69%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壓力大,有時稍作放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對健康有害的壞習慣。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在臉書粉專分享,雖然生活可以放鬆,但不可以放縱,有5種「生活中常見的放縱行為」,只要放縱1次,身體可能就被傷害無數次。1. 你熬夜了黃軒引用2023年7月發表於《癌症》國際期刊上的1項關於睡眠習慣、時間與癌症風險的研究,從超過1.4萬人的數據資料分析可發現,睡眠時間短,確實與癌症風險升高有關。而與夜間睡眠時間為6至8小時的人相比,一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罹癌風險升高41%;若一天睡眠不足7小時,罹癌風險更增加了69%。2. 你喝醉了只要一次大量飲酒後,酒精會抑制大腦皮層功能,讓大腦處於相對缺氧的狀態,可能導致昏睡甚至昏迷,嚴重者甚至會因酒精中毒而亡。長期飲酒還可能引發身體慢性中毒,造成累積性傷害。另外,黃軒也強調,研究顯示,長期飲酒會導致大腦白質和灰質的減少,這些變化與大腦老化有關,即使是適量飲酒也可能使大腦提前老化;酒精還會影響海馬體,將導致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損害,特別是在大量飲酒後;而飲酒會改變神經遞質的釋放,如多巴胺和血清素,進而影響情緒和行為;長期飲酒還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包括注意力、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減弱。3. 你生氣了黃軒表示,「8分鐘的憤怒,40分鐘的血管損傷」,憤怒不僅傷肝,更傷血管,影響人體腺體的分泌功能,導致乳汁減少(哺乳期母親),並影響母嬰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不僅如此,持續生氣還會削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增加焦慮和憂鬱的風險。4. 你抽菸了吸菸對健康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吸菸是多種癌症的主要原因,包括肺癌、食道癌、喉癌、胰臟癌、膀胱癌、腎臟癌和口腔癌等;其次,吸菸會增加患冠心病、中風、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風險,尼古丁會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血壓上升。再者,吸菸會損害呼吸系統,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氣腫和支氣管炎等疾病,並使哮喘症狀加劇;而長期吸菸會持久損害免疫系統,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襲,即使戒菸多年後仍會受到影響;不僅如此,吸菸也會增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並可能導致胰臟炎。5. 你吃太飽了據國際期刊《Nature》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頓高脂大餐就能短暫抑制免疫力,讓你更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突如其來的一頓高脂大餐,足以誘發短暫的黏膜和全身免疫抑制狀態,進而導致腸道對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加,以及抗原特異性免疫受損。而另一篇研究也指出,若重新攝入膳食纖維後,免疫抑制狀態是可以恢復。
戒菸副作用難忍! 醫點名「家庭中這些人」扮演角色是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5月31日訂為世界無菸日,向社會大眾宣導戒菸及拒絕二手菸,為響應全民健康及永續發展趨勢,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日前在院內舉辦「世界無菸日」衛教講座。抽菸健康壞處多 戒菸門診提升戒菸成功率家庭醫學科謝蔡豪醫師指出,抽菸壞處多,像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的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統及其他癌症等健康問題,許多文獻及研究都指出抽菸是這些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著想,建議可前往「戒菸門診」尋求協助,透過專業醫療人員、個案管理師、藥物、專業輔導與心理支持,量身打造完整戒菸計畫,讓成功率大幅提升。戒菸副作用多難忍受 家人扮演角色非常重要謝蔡豪醫師分享成功戒菸的案例,68歲的黃先生因罹患腦部腫瘤而決心開始戒菸,剛開始採用口服藥物治療,但卻出現了手部不停顫抖的副作用,便於回診時調整,改由尼古丁替代療法,數周後,黃先生雖逐漸減少吸菸量,但仍無法完全擺脫吸菸的習慣。因此,呂孟樺個管師邀請黃先生的太太和女兒一同來到戒菸門診進行詳細的衛教,幫助他們清楚了解到家人的協助在戒菸過程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隨時提醒與正向鼓勵,也幫助黃先生擺脫對菸草的依賴,邁向健康人生。生死經歷決心戒菸 尼古丁替代療法消弭生理菸癮另外,菸齡長達45年的林先生也在現場分享自身成功戒菸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年近7旬的林先生回想起一開始接觸香菸是因為在外島當兵,為緩解壓力以及與同袍之間的社交需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天一、兩包菸的不良習慣。去年年底突然發生莫名胸痛、左肩痛等心肌梗塞的徵兆,至急診就醫後直接轉進加護病房,有了這次的生死經歷,讓林先生決定不要再抽菸了。林先生在今年1月在開啟戒菸療程,藉由尼古丁替代療法,消弭生理上的菸癮,逐漸減少菸量的同時,家人及親友的適時鼓勵支持,心理性的菸癮的逐漸緩解。
宣捷細胞生態圈2/宣明智+眾科技大佬砸億元投資生技 疫情4年增近千人使用
「以前年紀大的人會認為退休後就是要把錢留給小孩,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則認為退休後可以開始花小孩的錢,所以開始研究幹細胞。」宣捷幹細胞生技(4724)副董事長蔡建芳告訴CTWANT記者,疫情四年來,已有近千人使用幹細胞儲存服務,顯示民眾對再生醫療的接受度和認識已經提高許多。幹細胞有什麼用途,為什麼要儲存?宣捷指出,人類的胚胎、胎盤、臍帶、臍帶血、骨髓、周邊血液內都有幹細胞,在身體需要時,幹細胞會不斷分裂並轉化成血液、骨骼、組織及器官細胞,具備「細胞更新」與「修復能力」。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李岡遠醫師曾告訴本刊記者,越原始越年輕的間質幹細胞,越具有更強的分化能力,例如臍帶、臍帶血。宣捷與各大醫院及研究單位合作,一同探討「幹細胞應用於疾病上的治療」。(圖/趙世勳攝)對於再生醫療及生技商機,政府視為下個「兆元產業」,國內科技金融傳產大咖爭相投入,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則早在2011年就出資成立宣捷幹細胞,投入間質幹細胞的分離、純化、特徵研究以及製程開發,資本額從2,000萬元一路增資,目前7億元,包括聯電集團前董事長曹興誠、富鑫創投董事長邱羅火、前普立爾董事長黃震智、漢民科技董事長黃民奇、冠捷科技集團總裁宣建生、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等科技大老均有參與。宣捷初期以臍帶血儲存、新生兒幹細胞儲存為主,直到衛福部2018年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修正條文,開放6項細胞治療技術,自體免疫細胞、自體脂肪幹細胞、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自體纖維母細胞及自體軟骨細胞等,宣捷才開始與成大醫院等合作,進行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計劃,後來研發出可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發育不全(BPD)的問題,獲衛福部食藥署臨床試驗許可。疫情期間,宣捷進一步跨入異體細胞新藥開發。宣捷早在成立一年後就轉型為「新藥研發」公司,專攻「幹細胞新藥」等生物藥開發,同時也開發「蛋白質新藥」,2013年透過換股方式,併購大展幹細胞生技公司,2021年,取得港商Orilitia Biopharma Limited研發的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新藥UMC119-06,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及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的製藥暨治療技術的國際授權。李岡遠醫師解釋,COPD及ARDS兩者原本無藥可醫,但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新選擇。宣捷以UMC119-06用於治療COPD,在疫情初期取得美國及台灣核准,與雙和醫院啟動臨床收案。目前宣捷手上共握有3顆異體細胞新藥,有6大適應症同步臨床試驗。宣昶有在去年底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上表示,包括慢性肺阻塞(COPD)臨床 II 期已展開收案、老人衰弱症(FS)臨床 I/II 將在第四季開始收案、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全(BPD)臨床 I 期試驗進行中,三大臨床均有進展,此外兒童腦性麻痺(CP)、週產期缺氧窒息腦病變(HIE)及早產兒腦傷(PBI)已完成臨床前試驗,即將提出正式臨床試驗申請。針對異體細胞新藥開發進展,宣明智曾透露,「我已經撒好一張網,宣捷在等一個時機,只要有一家藥廠來合作,其他藥廠就會跟進。」蔡建芳告訴記者,「疫情後,民眾對健康的重視度更加提高,不僅醫院會告知新的醫療方式,大家也會主動搜尋、了解。此外,特管法有提到,像是CIK細胞免疫療法(由患者周邊血中提取免疫細胞,於體外活化後回輸,改善病患免疫系統、提高免疫力)。」據此,宣捷也朝成人細胞儲存提供服務。宣捷幹細胞於2023年登錄興櫃,由康和證券主辦輔導,宣捷幹細胞創辦人宣明智(左三)、宣捷幹細胞董事長宣昶有(左四)、康和證券董事長鄭大宇(右二)及宣捷幹細胞副董事長蔡建芳(右一)共同出席興櫃前法人說明會。(圖/報系資料照)目前國內細胞治療開放規範方向,正從自體細胞治療走向異體細胞治療,而《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為關鍵法案,備受生醫界關注,去年送入立法院三讀卡關。蔡建芳充滿信心地說,「正在申請的PIC/S GMP細胞先導工廠,搭配再生醫療雙法過關,將來會是營利來源。」
降低肺癌中風機率 藍黨團再籲賴政府檢討錯誤能源政策
國民黨立院黨團今天召開記者會,再度請教即將就職的賴清德準總統,有沒有看到國衛院日前提出的研究報告?會不會震驚?能不能別再「死抱」民進黨非核家園的幻想,持續燒著你所謂的「乾淨的煤」,讓國人用肺來發電?黨團也提醒賴準總統,台中火力發電廠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源,難道還要繼續增加新機組,讓世界看到台灣空氣的髒?黨團鄭重呼籲重新檢討錯誤的能源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13日公布長騎追蹤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除了肺癌之外,細懸浮微粒(PM2.5)也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空污及火力發電產生的細懸浮微粒(PM2.5)議題,也再度引發討論。黨團書記長洪孟楷表示,賴清德準總統曾經說過一句驚世名言「台灣燒的是乾淨的煤。」,但從國衛院和環境部的研究報告顯示,事實證明全世界沒有所謂的「乾淨的煤」,PM2.5就是國內癌症、慢性病、阻塞性肺病、中風、缺血性心臟病的主要殺手。他強調,燃煤發電在科學上就是高污染發電,即便是用最有效率的機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比天然氣發電高達1.7倍,更比再生能源更高出17至69倍。他因此在520前夕,再次要向賴清德準總統喊話,蔡政府8年能源政策當中,20%再生能源占比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高達8成的火力發電,是否應懸崖勒馬、回頭是岸?能不能著手降低空污,保護國人健康?賴清德已經提出2030年降低因癌症死亡人數1/3的台灣願景,但國人10大死亡原因第一名是癌症,癌症第一名就是支氣管及肺癌,這是當下正在發生的問題。洪孟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空污是癌症死亡重要環境因素,是第一級致癌物質,請民進黨還要緊抱非核家園神主牌,綠能又無法達標下,各縣市陸續出現跳電、停電,卻還要火力全開來發電,難道真要讓台灣民眾繼續「用肺發電」嗎?請問民進黨政府,台中、北北桃的國人,有欠你們什麼嗎?為何還要把癌症風險帶給民眾?藍委李彥秀表示,錯誤的能源政策讓蔡英文總統宣示10年不漲電價,變成8年電價漲幅高達35%。人民承受高電價,還要擔心隨時跳電、停電。更可怕的是,國衛院的空污對健康評估研究報告顯示,PM2.5除了帶來肺癌高風險外,還對慢性阻塞的肺病、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都息息相關。他提醒,健保上千億元的支出,除了肺癌,空污也都和慢性阻塞的肺病、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病也有關係。衛福部資料更顯示,健保心臟病支出約200億元、中風相關支出約200億元、糖尿病支出約400億元,總計也將近上千億元的健保醫療支出,都與空污造成的疾病有關。李彥秀認為,若能及時調整能源政策,相對地可以逐步減少健保對相關疾病的支出,國人也不用為錯誤的能源政策,付出健康的代價。她還說,2022年亞洲鄰近國家平均餘命,日本84.8歲、南韓83歲,都高於台灣的79.8歲。2022年國人死於心臟病有23,668人、死於糖尿病有12,289人、死於高血壓性疾病有8,720人;這三大疾病都跟空污PM2.5有關,台灣高超醫療技術或許可以救治病人,但無法挽救錯誤的能源政策毒害國人,也無法挽救用肺發電後續產生的副作用,請賴政府正視能源政策檢討的急迫性。
71歲康祺肺疾猝逝!專家列最常見「5病」 全球每10秒死於「它」症狀像感冒
本土劇男星康祺於27日驚傳因肺疾辭世,享壽71歲,震驚演藝圈,據友人透露,康祺只要天氣一冷就氣喘,晚年受肺疾所苦常常跑醫院,他在去年4月慶生時,也曾透露當時身體不適,並許下心願「希望往後能健康如意。」如今卻傳出驟逝消息。董氏基金會列出「5種常見肺病」,其中全球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該病每年奪走約300萬人性命,台灣每年有超過5千人因其死亡,但因和一般感冒症狀相似,因此時常會被輕忽。董氏基金會曾聯合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衛教「5種常見肺部疾病」:●肺炎:肺炎是一種影響肺部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可由病毒、細菌或真菌引起。肺炎一般是透過與感染者直接接觸傳播。肺炎是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透過免疫、充分的營養以及環境清理等,可預防肺炎。●氣喘:氣喘是一種慢性病,在發作期間,支氣管管道內壁膨脹,導致氣道狹窄,減少了肺部通氣量。所以呼吸困難和喘息反復發作為其特徵,而嚴重程度和發作頻率因人而異。罹患氣喘的風險因素包括吸入誘發氣喘的物質,例如過敏原、二手菸和化學刺激物。雖然氣喘不可治癒,但適當醫治可控制疾病,進而提高生活品質。●肺結核:肺結核俗稱「肺癆」,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結核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與空氣傳染。結核病是個可治癒的疾病,同時在多種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之下,按規服藥2週內即可大大的降低其傳染力,持續按規服藥至少6個月以上即可完全治癒,因此,如有疑似結核病症狀(如:咳嗽超過兩週),應儘速就醫。●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之呼吸道阻塞,使得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的疾病,其中包括了有「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兩種類型。「吸菸」及「二手菸」就是造成COPD的主因之一。COPD無法完全根治,但治療可以減緩症狀及惡化速度。●肺癌:肺癌就是指長在氣管、支氣管與肺臟的惡性腫瘤。已是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一名,可說是威脅國人生命的頭號殺手。肺癌雖具有高死亡率以及發生率逐年增加等特性,但由於吸菸是引起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預防肺癌,戒菸是第一步。由於肺癌早期往往沒有症狀,所以高危險群之長期吸菸者,應定期接受胸部X光等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每年奪走約300萬人性命,台灣每年則有超過5千人因其死亡,全球每10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COPD。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該病患者往往出現「咳、痰、悶、喘」的症狀,因和一般感冒症狀相似,因此時常會被輕忽。根據研究顯示,約9成COPD患者都是因「吸菸」引起。對此,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提醒民眾,若自覺有「咳、痰、喘」的症狀且久久不癒或是具有吸菸史、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等危險因子的民眾,可善用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初步評估自身狀況,並儘早安排肺功能檢查。
咳不停注意!醫揭恐是「5大原因」:不一定是感冒
氣溫起伏大最容易生病,還有春節期間因人潮眾多,更會加速病毒傳播速度。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就說,春節以來身邊很多同事朋友感冒,上班時候總是聽到旁邊在咳嗽,但是咳嗽屬於生理反應,咳1、2聲無妨,但是長期咳不停,恐怕不一定是感冒,而是以下5大原因造成,應盡速就醫檢查。胡皓淳提出長期咳嗽不止5大成因。(圖/翻攝臉書/生涯一筋 胡皓淳醫師-輔大醫院 耳鼻喉科 新莊五股泰山)感冒或流感感冒或流感是最常見的咳嗽原因之一,這也是春天相當常見的疾病。這些疾病引起的咳嗽通常伴隨著其他症狀,如發燒、鼻塞和喉嚨痛,咳嗽可能是身體清除病毒或細菌的一種自然反應。氣喘氣喘主要症狀之一就是長期咳嗽,因為氣喘患者的呼吸道容易受到刺激,導致咳嗽發作,尤其在夜間或接觸過敏原後會更明顯。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常與抽菸相關聯,其症狀之一就是長期的咳嗽。吸煙引起的呼吸道發炎使得支氣管更容易受到刺激,導致慢性咳嗽。胃食道逆流大家應該都聽過那句「喝咖啡吃甜食」的廣告台詞,胃食道逆流是一種胃酸倒流到食道的疾病,其症狀之一就是胃酸刺激食道,導致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的肺部疾病,其症狀之一也是長期的咳嗽。此病患者的呼吸道更容易發炎,造成慢性的咳嗽和呼吸困難。
重症病患搶救1個月突甦醒 醫揭「迴光返照」真相:10幾天後過世
「重症患者的意識突然改善,是出現奇蹟還是迴光返照?」一名70歲男性罹患肝癌末期,因肺炎、敗血症昏迷,又合併腎衰竭,過去腦出血開刀引流;另名80多歲女性因心衰竭與肺阻塞COPD末期,肺炎又小中風昏迷,不料2人在停用呼吸器後,竟不約而同甦醒,呼吸和血壓也跟著回穩。對此,醫生也揭開原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發文,「第一位病人是七十歲男性,肝癌末期患者,肺炎敗血症昏迷,又合併腎衰竭,過去腦出血開刀引流。第二位病人是八十多歲女性,心衰竭與肺阻塞COPD末期,肺炎又小中風昏迷。兩位病人都努力搶救了一個月,抗生素也都用到了第四線,家屬因為不想讓患者受苦簽署放棄急救與放棄治療的同意書。」醫師提到,「抗生素停了,雙陽壓呼吸器停用,只保留低流量的氧氣與基本點滴。兩天後兩個患者都醒了過來,呼吸和血壓回穩,家屬與護理團隊都在想,是病情奇蹟改善了嗎?還是是迴光返照呢?抽血後發現第一位男性患者,抽血的數值腎功能持續惡化,第二位女性患者則是抽血數值穩定,X光改善。」蘇一峰透露,「果不其然,第一位男性阿公患者慢慢又昏迷了,且在十幾天後過世。而第二位女性阿嬤患者則越來越穩定,後來轉給復健科做中風後的復健治療!過去我們常常觀察到重症患者在臨死前有短暫的清醒時間,而被俗稱為『迴光返照』的現象。而臨床上的短暫改善常帶給家屬希望後又失望,有些家屬會質疑是否有醫療上處置不當才又惡化!也造成醫療上的困擾。」醫師說明,「過去有不少的研究發現,人在缺氧時腦部會有一段掙扎的發電,此時可能會讓患者突然變得清楚有精神,有些人甚至會跟家屬交代完後事。但是畢竟是迴光返照,病患的抽血檢驗數值並沒有進步,而清楚的時間也不會太長,可能最長幾天後又開始昏迷了」。(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
咳不停以為感冒!他染「這肺病」不到1年病逝 胸腔醫:「5類人」要小心
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若未即時就醫治療,5年存活時間竟比許多癌症還低!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也示警,肺纖維化的初期咳嗽症狀,很容易被當成小感冒而延誤就醫,因此呼籲民眾若有出現「咳、喘、累」3大症狀,且狀況持續8週以上,就應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據《NOW健康》的報導,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會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也分享親身案例指出,有名病患是企業高階主管,平時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硬朗還能負荷,便不以為意。再加上當時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直到有次健檢才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病情急速惡化,不到1年就病逝。王鶴健強調,「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王鶴健進一步解釋,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尤其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會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也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導致疾病敵我不分地攻擊器官,一旦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若未及時治療將進展為「漸進性肺纖維化」。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鄭添財也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對此專家也提供「護肺3招」,包括民眾若有「咳、喘、累」3大症狀務必提高警覺;高危險族群也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自體免疫患者更是每3至6個月就要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易遭大眾忽略,建議民眾若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3週以上,就請儘快就醫求診。
男從9歲單日狂抽20根菸 肺壞光併發呼吸衰竭「無法走路」
英國一名男子從9歲開始抽菸,且一天狂抽20支,目前他已38歲,是5個孩子的爸爸,嚴重菸癮導致他的肺功能徹底停擺後他才善罷甘休,後來經過13個小時的手術總算保住性命,並且擺脫輪椅代步,目前還在康復中。根據《每日星報》報導,英國38歲男子丹尼爾多爾帝(Daniel Doherty)從9歲時就學會抽菸,而且一天就抽20支。他小時候曾經在阿斯頓維拉足球俱樂部學踢足球,不過因為他每天不停地抽菸,,也導致他的「足球夢」支離破碎。據報導,丹尼爾因為抽菸習慣導致他有呼吸障礙,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2型呼吸衰竭,最後嚴重到導致他無法行走,只能靠著輪椅代步,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嚴重,也擔心自己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丹尼爾先前一直在沃爾索爾莊園醫院進出,期間也做了氣管手術、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的治療。不過自從他在5月30日轉到伯明罕塞利奧克(Birmingham, Selly Oak)的伊麗莎白女王醫院做了雙肺移植手術後,情況有好轉現象,不過也因為這項手術比較困難,因此每年實施不到100例。據悉,丹尼爾在接受手術時,就已經戒菸成功了,他也非常感謝捐贈肺給他的人,「在手術之前,我對移植的了解不夠,以為自己會死。雖然我不認識捐贈者,但我想給他寫一封感謝信,因為他救了我的命。」
菜瓜布肺比癌症致命? 確診急性惡化一年內身亡
你常忽略咳嗽、喘不過氣等肺部症狀嗎?近年國人對於「肺纖維化」這個名詞已不陌生,但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甚至誤當成小感冒而不以為意,導致延誤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首度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於919台灣肺纖維化日前夕9/17(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呼籲國人應建立正確肺部健康觀念,留意「咳、喘、累」三大症狀外,也應定期檢測肺功能。比許多癌症更致命 醫授護肺三招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元,較為大眾所熟知的有發病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醫師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不可逆,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五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醫師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為提高大眾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健走日當天活動現場醫師更傳授護肺三招,教大家為自己的肺部健康把關!第一招:出現「咳喘累」可能是肺正發出求救訊號肺纖維化常見症狀為「咳、喘、累」,臨床觀察到,民眾往往都要咳到無法入睡,或是打擾到別人時才願意就醫諮詢,一旦確診為肺纖維化,此時肺功能早已嚴重下降,不僅要透過補充氧氣來維持日常活動外,嚴重者還需住院插管治療;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民眾如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三周以上,也請儘快到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齊走畫面第二招:高危險群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是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企業高階主管,平時就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還很硬朗仍能負荷這些小問題就不以為意,也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肺部已嚴重纖維化,並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地病情發生急性惡化,不到一年即病逝。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王鶴健醫師指出,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可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若有出現「咳、喘、累」三大症狀且已經持續八週以上,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當醫師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者,則會進一步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是否確診與疾病侵犯的範圍。第三招:自體免疫疾病者 應定期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而導致敵我不分地攻擊全身器官,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鄭添財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無論是否出現「咳、喘、累」症狀,都建議在醫師的專業評估下,每3-6個月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追蹤觀察是否有肺纖維化的狀況。鄭添財醫師也感嘆地提起過去曾有一名硬皮症病友,在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治療下,硬皮症狀得到控制,但肺部纖維化卻持續進展,肺功能如自由落體般的快速下降,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還來不及得到有效治療即抱憾離世。雖然肺纖維化無法根治,對肺功能的傷害亦不可逆,所幸近年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可協助病友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外,更能延緩肺功能下降程度,避免疾病持續惡化,鄭添財醫師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氣喘列新冠重症危險因子 三軍總院簽「健康肺計畫」推創新科技助肺健康照護
全台灣確診COVID-19人數超過9百萬大關,加上進入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三軍總醫院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簽署「健康肺計畫」(Healthy Lung Program)合作備忘錄,針對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道疾病,運用創新科技、優化衛教以及整合疾病照護,期許提升疾病診斷與照護品質。台灣大約有200萬氣喘患者,死亡率雖為全球最低,但疾病控制與住院率仍居後段班 ,造成醫療體系沉重的負擔。根據統計,台灣氣喘病人的平均住院花費為非氣喘病人的2.7倍 ,且每年氣喘患者光住院費用便高達4.7億新台幣 。有鑒於此,臺灣阿斯特捷利康於2017年創立「健康肺計畫」(Healthy Lung Program),旨在精進台灣氣喘管理與照護。此計畫已推動5年,獲得各大協會與政府單位的支持。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張峰義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總裁龍雲合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合作內容包括應用創新科技、優化衛教以及整合疾病照護,期盼精進呼吸道疾病的管理與照護,共同為台灣呼吸道疾病診治做出更多努力。氣喘的診斷與治療尤為重要張峰義表示,三總胸腔內科近年的治療走在台灣前端,無論是肺癌或呼吸道疾病,皆擁有重要的研究成果與治療品質。近期疾管署將氣喘列入新冠重症的危險因子,醫師可開立相關抗病毒藥物,顯示在疫情期間,氣喘的診斷、追蹤與治療更為重要。慢性呼吸道疾病不可小覷近期Omicron BA.5誘發喘和咳等類似氣喘與過敏現象,三總胸腔內科主任彭忠衎指出,呼吸道疾病不只有氣喘,還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鏈球菌肺炎與支氣管擴張症等。近來,許多民眾確診新冠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喘,胸悶。加上氣喘為新冠重症危險因子,代表許多病患有照護的需求。除了治療藥物以外,疾病的診斷也很重要,其中,肺功能檢查是氣喘、肺阻塞患者的重要檢查,包括呼氣流速、肺活量、是否有呼吸道阻塞通氣不順的情況。然而,民眾跑醫院一趟不僅耗時也耗力,現在只要利用新型可攜式肺功能機搭配APP監測,不用舟車勞頓即可立即了解健康狀態。彭忠衎也呼籲患者與長者施打流感疫苗,以減少疾病發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創新科技檢測肺功能助復原台灣阿斯特捷利康在台灣呼吸道疾病領域深耕多年,此次合作目標為了解新冠肺炎病患癒後肺部復原狀況,並持續促進三軍總醫院與衛星診所之交流,落實分級醫療上下轉診的精神,可減少無謂的醫療資源浪費。總裁龍雲合表示,台灣各家醫院治療氣喘各有不同的狀況與需求,健康肺計畫這5年來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此次與三總合作的最大特色為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與新冠肺炎引發之肺功能異常,透過可攜式肺功能機有助提高診斷率、找出潛在病患,積極監測與治療以改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寒流來襲!小心細胞結成冰晶 恐造成眼球凍傷
世界各地入冬以來,暴風雪、寒流接連來襲,已有不少民眾凍死!據《CNN》報導,美國專家表示,當血管收縮、皮膚表面溫度下降、細胞凍結成冰晶,人體就會凍傷,甚至連眼睛都會凍傷,相當危險。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也特別提供訣竅,提醒民眾注意保暖。嚴寒對人體的危害不少人都有四肢冰冷的感覺,美國醫療專家蘇珊薩拉蒙(Suzanne Salamon)說明,「身體所有不同部位的血管都會收縮,試圖保存熱量。身體努力做的就是保護最重要的器官,包括心臟、大腦和肺。身體會試著將手指或腳趾的熱量轉移到軀幹來保暖,因此四肢末端的血管變得非常小,沒有足夠的血液流過。」寒冷的天氣恐導致心臟病發作、氣喘、凍傷和失溫。根據研究顯示,全球肇因溫度死亡的主因為寒冷,並非高溫。其中嬰兒和老年人罹患感冒或受傷的風險最高,因為嬰兒容易流失體溫,而老年人產生的身體熱能較少。凍傷恐傷及眼睛不僅如此,當血管收縮時、皮膚表面的溫度下降、細胞凍結成冰晶甚至造成損傷,人體就會凍傷。美國急診科醫師里德寇威(Reed Caldwell)表示,與寒冷相關的皮膚損傷,第一為「霜凍」,這是最外層皮膚組織的冷卻,皮膚會變紅、受到刺激、變敏感,這就是一個警訊。當皮膚嚴重到蒼白、蠟狀,甚至當組織死亡而變成紫色或黑色,就是「凍傷」,皮膚會麻木、沒有痛感。薩拉蒙表示,當人在極度冷天外出,甚至連眼睛都會凍傷,相當危險。寒冷導致眼睛裡形成小水泡,或在皮膚上形成小結晶,就會損害到皮膚甚至眼睛本身,血管非常收縮,沒有多少血液能夠流通,這會減少眼睛的血液循環。當血管收縮以防止體溫過低,就是危險情況。當身體失去的熱量多於產生的熱量時,會導致體溫降到35度以下,危及心臟、神經系統和腎臟,甚至導致死亡,尤其以老年人風險最高。因此專家呼籲民眾多關心社區的老年人,以免發生憾事。心臟病風險增加冬天猝死機率大。根據研究顯示,溫度只要降低1度,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就會增加 2%。薩拉蒙表示,寒冷的天氣會影響心臟,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寒冷的天氣會使血管變窄,增加心臟的壓力。氣喘患者怎麼辦不只心臟病風險增高,美國肺臟協會表示,乾燥的空氣可能會刺激呼吸道,因此寒冷的天氣會對肺部造成嚴重破壞,尤其是氣喘等肺病患者受到的影響較大。專家表示,冷空氣會導致支氣管痙攣,因此患有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人,會發現冬天時症狀更嚴重。呼吸道疾病患者若要外出,務必戴上圍巾,便可從嘴裡吸自己吐出的氣。保持溫暖的秘訣應對寒流,民眾能做什麼來保持溫暖?專家表示,一項重要的措施取決於「衣櫥」,建議戴上兩層手套或是連指手套,夾層之間的空氣有助於保溫;緊身衣物對於保暖較無助益,最好是多層疊穿寬鬆的毛衣和披肩;戴耳罩與口罩也有助於保護耳朵和鼻子。若碰到低溫天氣又淋濕,專家建議脫掉濕冷衣物,因為濕氣會讓體感溫度更低,同時穿上防水鞋款更好;此外,要避免飲酒過度,因為喝醉不僅會降低對冷天的警覺性,酒精也會導致血管擴張、讓熱量流失。別讓取暖變燒炭!在寒冷低溫待在室內時,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提供保暖訣竅:1、確保1歲以下嬰幼兒別睡在寒冷的臥室,而且穿的夠暖,例如附腳套睡衣、連體毛毯或睡襪。並移開枕頭或寢具用品,因為這些物品可能會導致嬰兒窒息。2、若有65歲以上的友人或鄰居,最好經常確認他們的房屋是否夠暖。3、飲食均衡以保暖。4、避免酒精和咖啡因,因為會讓身體快速散熱。5、毯子、睡袋、外套、移動式暖氣機是安全的選擇。6、CDC警示:「煙霧恐致命」,切記勿於車庫、地下室或窗邊使用發電機、瓦斯、木炭烤架、露營爐或類似設備。外出時注意保暖1、穿上暖和的衣服,戴上帽子、圍巾和手套,並多穿幾層。2、如果被受困於糟糕的天氣或戶外,待在車內較為安全。3、避免在冰上行走或弄濕,若需剷雪建議慢慢來。也避免在結冰的路上行駛。4、盡量讓寵物待在室內。 原文出處:https://edition.cnn.com/2022/12/20/health/cold-weather-safety-advice-wellness
研究指出電子菸可「改善肺病、助戒菸」 醫師回應了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全球每10秒就有一人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全台一年更有超過5000人因COPD而離世,有9成的患者都是因為「吸菸」這項危險因子而引發COPD疾病。因此,戒菸是遠離COPD最有效的方法,也有助於減緩COPD疾病惡化,而國外研究發現,患有COPD的吸煙者若改用電子煙可以減輕與吸煙相關的危害。不過對此,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茂昌有不同的看法。9成COPD患者有吸菸 4成有COPD仍不戒菸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會使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其中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兩大類型,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病患往往出現「咳、痰、悶、喘」的症狀。COPD的患者中大約有9成都是因「吸菸」引起,菸害可說是COPD最大的危險因子,但有4成的患者被診斷為COPD後仍繼續吸菸,沒有戒菸的計畫。而就有國外的研究發現,對於這些持續抽菸的COPD患者,改抽電子菸也許可以作為戒菸或改善COPD症狀的一個可能。研究發現電子菸可改善COPD惡化 減少菸的危害在「COPD smokers who switched to e-cigarettes: health outcomes at 5-year follow up」研究中,團隊對COPD吸菸者進行5年的隨訪研究,分別在第1年、第2年、第4年、第5年,紀錄改用電子菸的患者其慢性阻塞肺病評估量表CAT 、6分鐘步行距離、紙菸使用量,並和不使用電子菸的吸菸組進行比較。根據研究發現,戒菸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健康狀況,若COPD吸菸患者改用電子菸也可以改善COPD惡化,而且這些改善經過研究團隊5年隨訪發現是可長期存在的。此外,二手菸、三手菸也是COPD的危險因子,他們認為改用電子菸同時也可以減少這些菸害,避免環境因子的暴露。研究認為電子菸可以用來戒菸 醫師:還是建議不要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發現,在這5年研究期間改用電子菸的研究參與者裡,僅有8.3%的人又回去繼續抽紙菸,因此他們認為,像COPD患者,許多人儘管知道有症狀,但對戒菸興趣卻不大,戒菸計畫並不是那麼成功時,電子菸也是一個醫師幫助COPD患者戒菸時,可以考慮用來替代的選項。不過蘇茂昌醫師對這項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電子菸的危害目前還不明確,在國外其實還有一些研究表示電子菸可能會造成呼吸道發炎症狀,甚至也會產生一些不明確的間質性肺炎,也有導致癌症的可能性,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如果民眾想要透過電子菸戒菸,蘇茂昌醫師建議「還是不要比較好」,因為電子菸的確可能會造成身體一些不好的後果。他呼籲,戒菸還是應照正常管道,到適合的醫療院所尋求正確的戒菸方式,譬如說胸腔內科、家醫科等,都有提供戒菸的協助。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冬天「腳中風」恐截肢命危 自我檢查4症狀!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血管阻塞發生的機會大幅增加,長輩們除了要小心天冷引發心臟血管硬化,可能併發的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也要高度警戒包括下肢的「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輕者影響走路、跑步痠麻無力,重度阻塞者則面臨壞疽(乾枯發黑)、截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 72歲的張奶奶,有高血壓、 心臟冠狀動脈阻塞,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 並出現陣發性心房顫動情形,然而,張奶奶還出現右下肢冰冷,並且出現異常疼痛,一週後家人帶張奶奶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求診,心臟血管中心周邊血管科主任、下肢動脈阻塞治療團隊召集人徐中和醫師檢查後,在郭奶奶的右下肢膕動脈發現血栓,造成下肢血液循環嚴重阻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召集「24小時溶栓團隊」啟動,立即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在黃金時間雙管齊下搶救:運用「機械性取栓」與「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張奶奶血液循環獲得大幅改善,成功避免截肢的危機,徐中和主任特別提醒,罹患心房顫動的病人, 平常一定要規則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事件的形成。另一個搶救下肢成功的治療個案,是80歲的郭伯伯,郭伯伯為多重慢性病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持續性心房顫動並心衰竭,並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多重病史, 郭伯伯因為右下肢冰冷且劇痛一天,警覺情況不對到中國附醫急診,徐中和主任檢查,在郭伯伯右下肢前脛動脈發現血栓, 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經過緊急導管溶栓手術, 並再經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 以及藥物氣球及支架得使用, 血栓順利移除, 血流也恢復正常,避免重殘被截肢的命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徐中和主任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發生在下肢最為常見,臨床出現的症狀包括患肢溫度降低(常感覺冰冷)、麻木、不良於行、走路疼痛、腿部潰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最嚴重時,肌肉組織會發生缺血性壞死,病人甚至被迫截肢,而病人截肢後,也容易再面臨命危風險,是非常棘手的疾病。「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高風險因子,包括老化、家族病史、吸菸、糖尿病、肥胖和三高等,國外研究統計顯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發生率約12%, 尤以步入中年45歲以上的人居多,台灣人口步入高齡社會,臨床疾病也呈現上升趨勢。徐主任指出,醫護團隊務必搶在病人動脈血管阻塞的黃金6到8小時內,確定病人下肢血管阻塞位置後,緊急進行血栓清除、血管繞道等血管重建手術,才能避免造成肌肉組織永久性壞死。至於該如何辨別自己或家人可能罹患「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徐中和主任說明,依嚴重度,臨床病徵大致分成四期:第一期(輕微或無症狀):偶爾感覺患肢溫度較低,有輕微麻木感。第二期:行走當中腿部容易疲勞無力,休息片刻又能繼續往前走,之後重複出現同樣症狀,稱之為間歇性跛行。第三期:血管阻塞嚴重連靜止休息時局部循環不足,已出現持續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第四期:皮膚因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發生潰瘍和壞死,逐漸延伸到足部及腳踝。徐中和主任分析,張奶奶和郭伯伯,都是屬於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常常是由於心房顫動,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而突發急性阻塞。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治療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仍有20-30%。針對此重大疾病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16年成立了「24小時溶栓團隊」, 投入研究治療,以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後,雙管進行「機械性取栓」手術,以及「超音波震碎血栓」手術,搶救治療急性下肢動脈重度阻塞的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大幅下降到3%,臨床成果發表在今年(2022年)4月醫學期刊「國際血管學」《International Angiology》, 成績斐然。
8成民眾肺部出現狀況 超過3週都不願意就醫
抽菸與空汙狀況導致肺部出現病變,但調查發現有8成的民眾,若肺部出現不適超過3週都不願就醫,甚至有氣喘病史的63歲老菸槍,直到喘到無法呼吸送醫,才發現肺都已經大阻塞,還要緊急插管搶命。肺阻塞(COPD)位列全球第3大死因,在台灣更是長年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榜上有名,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內肺阻塞將躍升為全球死因首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指出,肺阻塞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且其中有很高比例的病友是因為吸菸所致,隨著疾病進展,症狀會越來越嚴重,病友也容易受外部刺激及環境因素而導致肺功能惡化,但令人擔憂的是,此族群常自覺「咳、痰、喘」是老症頭,若是再加上新冠病毒來攪局,一旦發生急性惡化,後果恐不堪設想。因此提醒民眾,若不舒服的症狀持續三週以上,就要儘快前往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尤其高危險族群更建議每年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才能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降低肺阻塞疾病惡化的風險。
阿嬤狂咳嗽「胃扭曲反折」拒手術 醫曬X光照揭嚴重後果
如果長期咳嗽好不了,一定要儘早就醫治療,否則可能「咳到胃翻出來」。台北一名阿嬤有咳嗽的老毛病,可能還伴隨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果沒有改善會更嚴重,但阿嬤卻不願意動手術,讓醫師好苦惱。姜冠宇醫師今(2日)貼出一張X光照片,透露是早上遇到的病人,強調:「這不是心臟,而是胃喔!這個就是經典的『咳到胃翻出來』」,只能動手術改善,縫補橫膈膜,但偏偏阿嬤不願意手術,那就只能出院每天吃一點點。原本心臟的位置變成胃,還扭曲反折。(圖/翻攝自姜冠宇臉書)姜冠宇指出,該症狀就是胃疝脫,錯位突破橫膈膜擠入胸腔,很明顯是長期咳嗽,不可能幾次嗆到就咳成這樣,因此不能只專注在消化道的問題,至於背後有沒有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像是COPD或氣喘,甚至是潛在感染後的後遺症,需要評估並給予治療,否則沒得改善還會更嚴重。姜冠宇擔心大家看不懂X光,特別圈出來,「原本是心臟的位置,變成了胃」,而且還扭曲反折,這就是「咳到胃翻出來」,如果不提早治療改善,日後會有更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特別注意,若變成胃食道逆流,引起的症狀很多,沒有好好控制,會進一步演變成逆流性道炎、巴瑞特氏食道病變,甚至是食道癌,不可輕忽。
中西醫治療「新冠死亡率降至15%」 關鍵是抑制病毒複製
一名65歲女性,去年6月到基隆長庚急診,當時發燒至38度,X光顯示雙側肺浸潤,血氧濃度為92%,COVID-19快速檢測結果呈陽性,因此被接受隔離和進一步評估。入院後,給予類固醇、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瑞德西韋以及單株抗體,但因為呼吸困難的進展,發生心搏過速和低氧血症,轉到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HFNC),同時也開始進行中醫介入治療,之後總體情況明顯好轉,4天後血氧濃度改善,生命體徵穩定,轉出加護病房繼續治療,持續搭配中醫治療,肺部X光顯示浸潤消退。7月初的核酸檢測CT值為33,順利解隔離出院。另一名62歲男性,去年5月因全身不適到基隆長庚急診,有發熱伴乾咳,隨後病情惡化,出現呼吸困難,血氧濃度為90%,快篩檢測呈現陽性。由於懷疑是COVID-19肺炎合併缺氧性呼吸衰竭,送至加護病房進一步治療。因血氧濃度未改善,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同步使用抗生素。但持續發燒和食慾不振,開始添加瑞德西韋,此時也開始進行中西整合治療模式。病患右大腿腫脹,不能排除深靜脈血栓形成,開始使用抗凝血劑。數日後肺部X光顯示肺炎改善,但卻導致肺纖維化,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持續搭配中醫治療。6月下旬核酸檢測陰性,轉普通病房繼續治療,並安排心肺復健計劃。因懷疑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安排都普勒超音波顯示右腿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安排了肺栓塞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結果為陰性,仍然繼續中醫治療,最後病況穩定於7月中旬出院。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黃澤宏醫師表示,自2019年底全球各地遭受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受損和免疫系統失調,嚴重者甚至引發劇烈的發炎反應,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細胞激素風暴」,導致致命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是屬於較嚴重的肺部傷害,可能在感染後72小時內出現急性肺水腫症狀,並在隨後的2~5天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造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低血壓、發紺、乾咳、發燒、神智錯亂等嚴重後遺症導致危及生命。黃澤宏醫師說,基隆長庚醫院運用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並進行研究,研究團隊針對2021年5月至2021年7月共93位COVID-19住院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其中29位施以中西醫整合治療,對照64位病人以西醫常規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同時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的病人,死亡率為15.4%、痊癒率為84.6%,而對照組則分別為40%和60%,顯示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是相當有潛力的治療方向。黃澤宏醫師解釋,為了降低新型肺炎染疫造成重症之機率,便開始探討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受損和免疫系統失調的機制。研究人員在基礎研究及動物實驗發現,傳統中藥配方可以逆轉新型肺炎感染特徵,降低發炎反應並阻止細胞因素風暴的發生,進而抑制ARDS的產生。他說,很多研究證實,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s)的表現跟病毒的感染有關。研究顯示,中藥黃耆複方YQ1可藉由調控小分子核糖核酸來抑制病毒複製,促進巨噬細胞的抗病毒作用,並同時控制細胞內氧化壓力,調節細胞激素風暴。在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大鼠肺損傷模型中也展現出其有效性,實驗大鼠的動脈血氧濃度、呼吸頻率、肺部形態得到顯著改善,並且提高抗病毒的能力。這項研究的部分成果也獲得第18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國內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從2021年5月爆發主因是Omicron,傳播力較強、突破性感染機會高,傳染力又更高。但隨著病毒的不斷變異,BA4、BA5已經開始出現,可能造成另一波住院病患,黃澤宏醫師希望能運用中西醫整合治療,以有效減少重症之死亡率。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及民眾疫苗接種普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病患減少,但卻有不少感染新冠病毒病患在確診一年後,仍出現疲勞感、呼吸困難、睡眠障礙等長新冠症狀(Long-Covid)。黃澤宏醫師表示,目前對於感染後造成長新冠症狀的機轉仍不明確,有研究亦懷疑與細胞激素暴所導致的肺部傷害有關,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將成為今後重要的治療手段,提供病患改善的希望。
20年老菸槍罹「這種肺病」 每年死300萬人!比新冠肺炎更索命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300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200萬人的死亡人數。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剛退休時原本希望可以享受運動休閒時光,但卻開始持續出現咳、痰、喘症狀近一個月,尤其遇到天氣變化時呼吸更急促,不僅難以運動,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起初認為是老化正常現象不以為意,甚至還當成一般感冒,直到症狀持續近一個月,才就醫接受肺功能檢查安排,最後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甚至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王鶴健理事長表示,肺阻塞疾病照護在政府及學會推廣疾病衛教及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下,已從十大死因排行中下降至第八位;然而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國人肺阻塞盛行率約6.1%-9.5%,但就診率僅2.1%,顯示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慶雄副院長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能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治療。王鶴健理事長也提到,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更應提高警覺,鼓勵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 此外,因應疫情期間配戴口罩,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調查也發現,曾出現持續三週以上咳、痰、喘症狀者,有超過九成(98%)戴口罩時特別感到無法呼吸、喘不過氣,相較未曾出現症狀者,「罩」不住比例高出2成,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接受醫療診治,確保肺部健康。
陳時中坦承「菸很難戒」 國健署一句話回部長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自曝有多年抽菸習慣,坦言「想戒很久」,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今天被問及是否會協助部長戒菸,他表示目前國內提供3000多家戒菸服務機構,「如果他願意我們就會協助」。吳昭軍表示,國內每年有近5000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而9成以上患者都有吸菸習慣;被問到是否會協助陳時中部長戒菸,他表示國內提供3000多家戒菸服務機構,當然可以借助一些心理諮商或藥物幫忙,「他願意的話我們就會協助」,至於是否有考慮請部長擔任戒菸大使,他表示要問部長意見,更笑說「戒菸單位也不一定要邀請他啊!」國健署及胸腔科醫師今天齊聲呼籲「戒菸保肺護健康」,尤其40歲以上男性為慢性肺阻塞好發族群。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醫師古世基分享,一名66歲退休經理過去應酬多,每天抽2包菸,且菸齡長達20年,退休後本以為可以好好享受人生,卻被突如其來的咳、痰、喘症狀打亂計畫,經診斷為慢性肺阻塞,目前持續接受藥物及運動等整合治療中。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天發表2021年咳痰喘現況調查,近6成受訪者曾出現持續3周的咳痰喘症狀,其中近5成未尋求醫療資源。為何有咳痰喘症狀卻不就醫?多數受訪者認為症狀不影響日常生活,也有不少人認為「年紀大了很正常」,甚至自覺「抽菸本來就會有這些症狀」,卻忽略了背後潛藏疾病。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肺阻塞病人的呼吸狀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建形容,就像是身處在汽機車廢氣之中,喘不過氣的感覺。古世基也提到,疫情期間大家戴口罩出門,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較差,戴口罩時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症狀;該調查也發現,曾出現3周以上咳痰喘症狀者當中,高達9成戴口罩時曾感到無法呼吸。王鶴建提醒,當出現咳、痰、喘症狀持續3周以上,且自我檢測1分鐘登階無法達80個階梯(約4層樓),可能就是潛藏的肺阻塞病人,建議就醫進一步安排肺功能檢查。吳昭軍署長也提醒民眾盡速戒菸,及早保護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