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
」 COP26 聯合國 淨零碳排 氣候變遷 吐瓦魯氣候工業革命成淨零轉型新契機 國泰金總座李長庚籲打造氣候金融競爭力
聯合國第29屆氣候峰會(COP29)正於亞塞拜然(Azerbaijan)召開,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率隊親赴亞塞拜然,再度擔任COP重要周邊會議「世界氣候峰會(World Climate Summit,WCS)」的開場講者,今(17)日以「促進系統性改變擴大氣候金融與自然解方(Driving Systemic Change for Climate and Nature Solutions)」為題發表開場演講,具前瞻性與全方位洞見發表獲現場來自各國來賓的熱烈迴響。李長庚在開場演講時表示,面對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機,全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系統性改變迫在眉睫,如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技術,到數位化、智慧化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如今在邁向淨零轉型發展上,也需來一場「氣候工業革命」、「自然工業革命」,才能促成能源、循環經濟、自然解方、科技應用等領域結構性與系統性轉型,另一方面此改變勢必對既有經濟結構與社會分配帶來衝擊,如何打造公正轉型機制亦是課題之一,期盼透過與各組織領袖相互交流、學習,促成台灣、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金融解方發展。李長庚指出,近年來在COP議題探討上,均可見「金融(Finance)」的蹤影,今年COP29最受矚目的議題便是氣候金融,也被稱為「金融COP」,顯見金融機制在落實氣候目標的關鍵作用,如今全球越發重視金融業如何有效的支持氣候韌性相關專案,關鍵是跨領域整合及多元融資途徑,將每一份資源放到正確的位置,針對不同專案對應不同風險偏好、規模的資金,也就是媒合資金的供需者,亦需找到了解問題、商業模式與技術的人,才有機會讓氣候金融解決方案落實,甚至往商業化的擴展模式邁進。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認為,在邁向淨零轉型發展上,需來一場「氣候工業革命」、「自然工業革命」,才能促成能源、循環經濟、自然解方、科技應用等領域結構性與系統性轉型。(圖/國泰金控提供)除將資源放在正確的位置外,亦可透過創新金融模式與工具找到合適的資金。李長庚觀察到,目前已有「混合金融、轉型金融、影響力投資、績效給付(pay for success)債券」等多元創新金融模式,皆有不錯的進展,有助於建立市場信心,金融機構可善用創新金融模式與工具加速學習,更能了解風險,才有機會為永續轉型投入更多的資金。李長庚也分享國泰金控在氣候金融上的努力與成果,國泰金控管理資產超過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2兆元),客戶人數更達台灣人口的63%,迄今投入氣候行動逾十年,從國際倡議、自身營運、低碳投融資、商品服務到商品碳足跡等,從上到下積極推動,包括2011、2016年分別承作台灣首件太陽能與離岸風電融資,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且進一步從放款拓展到投資,設立全台首檔以永續為主題的私募基金,並承諾2050年全球營運據點100%再生能源使用,落實「淨零碳排」目標。截至2023年,國泰根據國際標準如全球氣候變遷投資聯盟(Global Investor Coalition on Climate Change, GIC)低碳投資登入平台(Low Carbon Registry,LCI)等經驗,定義低碳產業等永續主題的投資與貸款,國泰金控已投入永續相關投融資金額總計超過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兆元),低碳投融資金額超過103億美元(約新台幣3,305億元),展現帶領跨產業推動能源轉型與具體成果。李長庚在演講尾聲以台灣網路流行語「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喜歡的樣子」幽默表達,「投入氣候解方的每一分錢並沒有不見,而是變成我們更美好的永續未來」,呼籲更多企業與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及加速行動,唯有世界團結,才能為永續創造更具深遠的影響力。國泰相信,藉由國內外產官學界共同努力,透過公私協力模式,就能匯聚成一股改變環境、促進淨零轉型的正向力量,攜手邁向2050淨零的美好願景。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在演講尾聲以台灣網路流行語「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喜歡的樣子」幽默表達,「投入氣候解方的每一分錢並沒有不見,而是變成我們更美好的永續未來」,呼籲更多企業與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及加速行動,唯有世界團結,才能為永續創造更具深遠的影響力。(圖/國泰金控提供)國泰金控自2021年開始與世界氣候基金會(World Climate Foundation,WCF)合作,首度參與格拉斯哥COP26後,2022年獨家直播埃及COP27周邊關鍵會議「世界氣候峰會」,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獲邀擔任峰會講者,成為13年來首位來自台灣的開講者,2023年雙方更締結為全球首家策略夥伴,李長庚代表台灣金融業受邀出席杜拜COP28的周邊論壇「世界氣候峰會」,將台灣經驗帶上世界舞台。國泰金控作為永續金融先行者,歷年來積極參與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Asia Investor Group on Climate Change,AIGCC)、氣候行動100+(Climate Action 100+)、RE100、Nature Action 100等國際倡議廣受肯定,議合成果豐碩;今年國泰金控與台灣證券交易所再度攜手主辦「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參與上市企業佔台股市值約82%,上市櫃公司碳排放量超過全台總排碳量54%,顯見國泰在氣候金融扮演關鍵角色,與金融價值鏈中的利害關係人溝通及合作,持續帶動產業及社會朝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成為台灣氣候先鋒。
國泰金控挺進COP29 總座李長庚親赴亞塞拜然 第一線直擊國際氣候變遷趨勢
聯合國第29屆氣候峰會(COP29),於11日在中亞亞塞拜然(Azerbaijan)迎來序幕。為接軌國際掌握最新氣候變遷脈動,國泰金控連四年前進COP,一連參與格拉斯哥COP26、埃及COP27、杜拜COP28,將台灣經驗帶上世界舞台。總經理李長庚今年再次率隊前往COP29,於第一線實地了解最新氣候變遷趨勢與淨零解方,參與三大關鍵會議。首先14日登場於官方主場藍區(Blue Zone),與世界氣候基金會(World Climate Foundation,WCF)共同主辦「亞洲氣候金融會議」(Asia Finance Event);其次,17日在COP29周邊關鍵論壇「世界氣候峰會」(World Climate Summit,WCS)由李長庚擔任開場演講、並接力主辦「國泰氣候領袖圓桌論壇」(Cathay Global Climate Leaders Roundtable)。國泰金控發揮永續金融先行者職能,集結自台灣、亞洲到世界的前瞻觀點,於本屆COP29三大關鍵會議間聚焦討論透過氣候金融促進產業淨零轉型,與國際共同面對氣候變遷之關鍵挑戰,不僅為台灣帶來國際視野,更樹立亞太地區金融業氣候典範。國泰金控連四年前進COP,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今年再次率隊前往COP29,於第一線實地了解最新氣候變遷趨勢與淨零解方(圖/國泰金控提供)。為期12天的COP29,探討「氣候變遷、能源轉型及減碳資金」、「氣候變遷風險調適措施」等多元氣候議題,尤以氣候金融最受矚目,各國將討論新的氣候資金目標,因此今年也被稱為「金融COP」,而國泰金控在COP29大會間參與主辦三大關鍵會議倡議三大主軸,透過實際參與步步揭開最新氣候變遷國際趨勢。第一主軸是,身為連續第四年參與COP正式周邊會議的國泰金控,今年仍會前進藍區,與世界氣候基金會共同舉辦周邊論壇「亞洲氣候金融會議」。氣候金融對於全球推動低碳轉型至關重要,本次會議期望促進公私部門攜手協作,為亞洲的低碳轉型打造穩健且創新的發展環境。藍區 僅對經認可的締約方與觀察員代表開放,是進行國際間正式談判的地方。國泰金控透過與全球產官學界交流與對話,持續參與全球氣候政策的討論,並致力推動永續金融、企業議合,充分彰顯國泰金控在國際氣候金融的地位與影響力。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左)、投資長程淑芬(右)於本屆COP29參與三大關鍵會議,聚焦討論透過氣候金融促進產業淨零轉型,與國際共同面對氣候變遷之關鍵挑戰(圖/國泰金控提供)。第二主軸是,吸引各國政要、機構及倡議組織參加的「世界氣候峰會」,李長庚再次受邀進行開場演說,分享如何透過跨域合作及創新金融模式與工具,促進能源、生產與消費、自然解方、科技應用等領域系統性轉型;第三主軸是,因應目前氣候金融發展進度緩慢,「國泰氣候領袖圓桌論壇」聚焦在氣候金融、能源轉型等議題,將邀集國內外產官學的專家,展開跨國、跨域、跨產業的對談,期望借鏡擬定合適的解決方案,克服當前氣候挑戰。面對全球氣候賽局,國泰金控落實永續金融與氣候行動不遺餘力,在氣候金融扮演關鍵角色,積極推動氣候倡議,從金融角度分享經驗提出氣候解方,不僅為台灣發聲,更讓世界看到台灣企業實踐永續行動的展現,未來將持續以實際行動支持台灣,透過公私部門攜手協作,帶動產業一起成功轉型。
邁向「2050净零碳排」 竹市府積極輔導私部門碳管理能力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26)聯合決議世界各國碳排放量需要在2030年前减少45% ,到2050年实现净零。被譽爲「台灣矽谷」的新竹市為實現此一目標,近些年增開座談會,3月更是完成了2場「溫室氣體盤查輔導作業說明會」,並協助中小企業加入減碳永續綠色生產的行列及實現碳化生產轉型,從中提升產業優勢增加產業競爭力,落實永續發展。 新竹市府舉辦的座談會中,邀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環科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及專家學者,協助與會企業釐清溫室氣體盤查、登錄及查驗相關規範,並帶入「碳關稅及碳權交易、淨零轉型」等議題,輔導企業透過科學方法,量化溫室氣體排放,建立碳管理能力。市長高虹安表示,竹市身為高科技產業重鎮,高科技產雖業驅動經濟發展之際,但衍生出溫室氣體排放,市府責無旁貸更需帶領企業減緩氣候變遷。高虹安進一步指出,面對氣候變遷的浪潮下,市府重視企業建構淨零轉型的相關能力,特別辦理說明會,引導企業掌握碳盤查的基礎能力,也鼓勵企業重視環保,先行瞭解自身排放熱點後,積極實施節能減碳措施,展現企業社會責任,公私協力一同營造幸福友善的永續環境。環保局指出,淨零排放這條路雖然充滿挑戰,但市府秉持「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的精神,持續向前並邀請非列管企業及中小企業共同參與,加快跟上「碳有價時代」的腳步,精進淨零轉型、碳管理的相關能力。此次舉辦的2場說明會中,一共有82家企業派員與會,包括列管企業33家、非列管企業49家,業別含括電子零組件、積體電路、半導體封裝測試、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等。
BLACKPINK全員續約消息一出 YG娛樂股價狂飆
YG娛樂股價5日收盤僅48,000韓元,與今年的低點47,000韓元相去不遠,該公司6日公布BLACKPINK全員續約後,股價跳空開高,盤中一度衝上61,900韓元高點,終場收在60,300韓元,漲幅高達25.63%。BLACKPINK續約底定的消息,亦帶動韓國其他娛樂公司股價上揚,防彈少年團(BTS)經紀公司HYBE收高7.3%,JYP娛樂股價上漲3.1%,另SM娛樂躥升5.3%。超人氣天團BLACKPINK的續約問題牽動YG娛樂近幾個月股價走勢,YG娛樂的股價屢屢因為市場傳言上沖下洗,有如坐雲霄飛車。YG娛樂近3個月股價暴跌逾21%,不過今年來累計漲幅仍超過37%。YG娛樂並未透露新團體合約的條款,也未說明團員是否也續簽個人合約。據悉,個人合約仍在協商階段。BLACKPINK毫無疑問是YG娛樂旗下最成功的團體。該公司表示,BLACKPINK近期的世界巡演走遍北美、歐洲、亞洲和大洋洲等全球34個城市,共舉辦了66場演出,吸引211萬人次參與。BLACKPINK在2021年擔任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倡議大使,向全球推廣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意識,11月22日四位團員在白金漢宮獲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頒發「大英帝國員佐勳章」,成為第一個獲得該勳章的韓國K-POP團體和非英籍藝人。BLACKPINK也擁有YouTube頻道「訂閱人數最多的藝人」,和「24小時內觀看最多的YouTube影片」等多項金氏世界紀錄。This is a modal window.
能源股掛牌潮2/國發會端9000億元大餅拼減碳 台廠轉攻「這塊市場」
聯合國氣候高峰會2021年COP26 決議,各國2022年底前要提出2030年減碳目標,據此,國發會去年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以2005年為基準,將減碳目標由原本20%提高至24%±1%,預估2030年累積將投入預算近9000億元。同時,國發會提出12項關鍵戰略,包括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電力、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公正轉型等,預計自2023年至2030年將帶動民間投資逾4兆元,創造5.9兆產值,提供55.1萬個淨零轉型相關就業機會。就台灣太陽能產業,TrendForce表示,受惠於政府的自願性產品認證(VPC)激勵政策,台灣製造的元件絕大部分都在國內完成裝機,出口占比極小,目前集中在中下游,製造商正努力向上游發展,朝EPC(電力系統工程)和專案開發方向前進。雖然政府重點關注可再生能源發展,並施以高額的激勵措施,但由於土地有限、所有權問題複雜,太陽能地面電站專案發展遭遇瓶頸。TrendForc指出,未來仍需依賴政府加大對太陽能用地的支持力度,方有望釋放地面電站裝機需求,以實現台灣2025年20GW的太陽能裝機目標。此外,漂浮太陽能電站等創新項目的推廣,亦為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帶來更多新的機會。對於風電而言,本土的小型風力發電產業鏈配套成熟,計畫在2025年完成100MW的裝機量。而風電方面,TrendForce指出,台灣大型內陸風場開發趨於飽和,往後政府將以招投標的方式對離岸風電進行重點佈局,並有望帶動本土風電產業鏈向大型風電領域延伸。總體而言,有別於太陽能土地約束導致發展空間不明朗,高額的激勵補貼和明確的政策規劃,則完善了風電的發展路徑和發展空間,使台灣風電產業更具競爭優勢;特別是5kW以下的小型風力發電機,已實現穩步增長的出口量。風力發電分為陸上型及離岸型,不過離岸型目前進度因疫情影響遠不如預期。(圖/趙文彬攝)目前,台灣風力發電設備供應商有10多家,包含東元公司、中興電工和中鋼機械等廠商涵蓋風力機等零組件的生產。台廠對於儲能的布局也不遑多讓,包括台塑(1301)、大同(2371)等都有相當大的動作。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在去年12月20日宣布,要在台灣5縣市蓋6個儲能案廠,預計明年第三季啟用,打造全台最大、穩定安全的「電力倉庫」品牌。至於大同則是透過100%投資的子公司大同智能在桃園觀音全台第一座「增強型動態調頻備轉」(E-dReg) 儲能系統,大同副董事長吳振隆表示,大同預計2023年底前將完成建置共計超過100MW之儲能系統,為台灣供電品質增添助力。TrendForce指出,為了實現電力系統的深度脫碳,儲能技術就成為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不斷提升的重要支撐。為克服風光電的間歇性、波動性,整個電力系統將經歷從「電源、電網、負荷」到「電源、電網、負荷、儲能」的轉變,儲能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第四大基本要素,新型儲能技術順勢成為電力系統脫碳新動能。技術方面,中國儲能電池廠商以磷酸鐵鋰為主,海外廠商則以三元鋰電池為主,但由於近年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等問題,導致普遍市場接受度低於磷酸鐵鋰電池。以磷酸鐵鋰為代表的鋰電儲能技術,相較於其他儲能技術優勢顯著,目前正成為全球新增儲能的主要裝機力量。 儲能是再生能源的重要環節,也是台灣廠商爭相發展的領域。(圖/趙世勳攝)
吐瓦魯擬建數位版國家 創「元宇宙」首例
氣候變遷造成海平面升高,我國在太平洋的友邦吐瓦魯面臨沉沒威脅。吐國外長柯飛(Simon Kofe)16日在埃及夏姆錫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表示,是時候為吐國的生存尋求替代解決方案,擬計畫建立數位版國家,複製國內島嶼和地標,或將成為「元宇宙」中首個數位化國家。元宇宙是運用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幫助使用者互動的數位世界。吐瓦魯外交部在社交平台推特上發布一段影片,柯飛站在一個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的數位複製小島上說,「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海洋和我們的文化,是人民最寶貴的資產,為了保護這些免於受傷害,無論實體世界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會將這些資產轉移到雲端上。」柯飛在去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上的表現,引起全球關注。當時他站在齊膝海水裡演說,展現吐瓦魯是如何處於氣候變遷的最前線。他在今年會議上直言,吐瓦魯不得不採取行動,因為各國在防止氣候變遷方面做得不夠。路透報導指出,韓國首爾市、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2021年均曾表示將要進入元宇宙,分別提供行政和領事服務,吐瓦魯則是第一個要在元宇宙中完整複製自己的國家。柯飛表示,即使被完全淹沒,也能讓國家功能繼續運作。吐瓦魯位於澳洲和夏威夷之間的中途點,由9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人口有1萬2000人。漲潮時,吐瓦魯的首都有4成土地會被海水淹沒,預計到了本世紀末,全國都會沉在水底。吐瓦魯政府著手建立數位版國家的原因,在於即使國內島嶼都淹沒海中,吐國也能繼續獲得國際承認,並能維護其海上邊界及水域內的資源。柯飛說,已有7個政府同意繼續承認吐瓦魯,但仍有挑戰,因該國一旦沉入水底,將成為國際法新領域的問題。今年是我國和吐瓦魯建交43周年,吐瓦魯總理拿塔諾(Kausea Natano)日前率團訪台,雙邊簽署《中華民國(台灣)與吐瓦魯國重申外交關係聯合公報》,內容明定將就各種議題繼續攜手合作,其中包括致力確保吐瓦魯的永久國家地位與既定領海基線,不因氣候變遷而受影響。
COP27氣候峰會13年首見台灣講者 國泰金蔡宏圖:創新金融帶動關鍵淨零影響
聯合國第27屆氣候峰會(COP27)正於埃及召開,WCS今年度特別邀請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擔任峰會講者,也是13年來首位來自台灣的開場專題演講嘉賓,對於所提出的三項觀點,獲得三井住友信託資產管理社長David Semaya的呼應,認同ESG應該將重心放在資源整合,政府、企業界等都須共同承擔與參與。國泰金(2882)董事長蔡宏圖、總經理李長庚獲邀參與世界氣候高峰會WCS,與國際社會分享台灣金融業戮力邁向淨零的決心與經驗。WCS峰會為促進官方與企業深化合作之COP週邊的首要論壇,匯集國際重要永續領域專家學者、機構投資人、國際規則制定者分享前瞻觀點。蔡宏圖在「金融轉型:創新金融商業模式帶動的關鍵淨零影響」開場演講中提出三個重要觀點,首先,我們需要金融創新,如混合型融資(blended finance)成為主流方案,國際間透過開發基金、開發銀行提供信用增強與優化商業條件,兼容公共支持與民營資金,提升氣候創新投資與放款案件的可行性,合力尋求淨零轉型及社會難題的解方。其次,機構投資者可透過資產管理人管理永續投資,以獲得在地投資洞察與專業建議。此外,關注氣候敏感產業的撤資趨勢,企業及金融機構應就擱淺資產謹慎評估,及早採取風險管理與轉型計劃。最後,淨零之路絕非易事,金融資源與承諾至關重要。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風險使決策過程更加艱難,因此,在創新過程中,保持熱情是至關重要的。其他場次專題演講中,來自國際跨產業也展開對話,特別值得企業借鏡,在「從格拉斯哥到沙姆沙伊赫:展望全球淨零里程碑」場次中,包括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氣候承諾負責人Cassie Flynn、福斯汽車永續長Ralf Pfitzner等闡明COP26至COP27期間,企業、政府、金融機構與國際組織等,如何將氣候承諾轉變為具體的氣候行動,引領全球邁向淨零經濟轉型。
聯合國COP27峰會登場!「氣候賠償」成大會焦點 排碳大國恐支付窮國損失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昨(6日)在埃及登場,該峰會將有196個國家參與,與會代表們將研議是否同意,對受到氣候變遷災難影響的貧窮國家給予賠償,「氣候賠償」首次被列入議程,將成為此次大會焦點。根據《路透社》、《衛報》報導,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巴基斯坦逾1700人命喪於洪災,奈及利亞爆發逾10年來最嚴重的洪患,歐美、非洲及大陸等地區大乾旱,促使各國投入更多資金,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經濟損失。報導指出,為期兩周的COP27峰會,有196個國家及120位國家領導人出席,包含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蘇納克將會到場參與,不過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亭、印度總理莫迪等人將缺席。預料COP27的緊張場面多半會跟「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有關,即長期飽受氣候變遷衝擊且碳排放量較低的窮國,向那些高碳排的富裕國家要求支付賠償金,促使他們為全球暖化付出代價。不過,在去年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的COP26峰會上,富裕國家出手阻撓設置損失與損害金援機構的提議,轉而對「金援」而非賠償展開新對話,而今年的COP27峰會各方關注富裕國家是否同意將賠償正式列入議程。然而,若各國同意啟動「氣候賠償」,勢必將詳細討論富裕國家應該支付多少金額、以及哪些國家或氣候災難有資格獲得賠償等相關事項進行商議。
2022 COMPUTEX五月登場 聚焦元宇宙、淨零碳排、運動科技
台北電腦展(COMPUTEX)即將在5月24日至2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實體登場,主辦單位台北市電腦公會(TCA)表示,今年展覽將關注元宇宙(Metaverse)生態與NFT(Non-Fungible Tokens,非同質化代幣)、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政策、運動科技應用與台幣匯率趨勢等,邀請海內外各國廠商共同與會。AMD美商超微半導體XR業務總監盧英瑞表示,XR的下一步就是元宇宙(Metaverse),也就是透過各種運算方式,開發出可讓使用者如同身臨其境的應用,產生接近真實的感受,也就是達到「相信真實」(BelieveReality)的境界,並且具備安全性。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透過可信賴的運算平台,讓資料在記憶體中、在快取中、在處理中被安全保護。至於透過區塊鏈技術所產生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則能應用在加密藝術當中,包括數位藝術、音樂交易、數位球員卡、遊戲甚至品牌行銷,都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讓相關元宇宙應用更有效率,並由資通訊科技提供各類Web 3.0服務。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暨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則指出,氣候變遷議題近年來已經成為各國乃至於各個企業必須關注的議題,尤其是在2021年11月舉辦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26th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26)上,明確希望升溫不要超過1.5度,而且各國都陸續宣布要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使得減碳變成各國政府乃至於各國企業必須要執行的方向,並且公私合力投入大筆資金。為了讓台灣企業能與國際市場接軌,金管會陸續規範在不同規模之各類產業,應明確揭露公司營運相關之ESG議題之風險評估及其管理策略,並評估企業變遷之潛在風險、因應措施及溫室氣體盤查等資訊,也就是要把永續報告書列入企業年報當中。因此,台灣氣候聯盟將要求政府須盡速公布2050國家淨零路徑、提供穩定的綠色能源、打造永續供應鏈。彭啟明強調,台灣是世界科技產業供應鏈重要的一環,尤其歐美科技大廠大多都是台灣廠商客戶,因此在歐美科技客戶對於供應鏈ESG要求下,台灣廠商必須要提出符合國際ESG規範的資料與因應對策,也成為台灣科技廠商未來必走的方向。
大咖憂心1/政府提2025不缺電 未來3年要企業自求多福?
四大公投結果出爐,「缺電」問題瞬間引爆開來!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說:「明年一定會缺電。」這個說法,不僅獲得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認同,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研華(2395)董事長劉克振、中美晶(5483)董事長徐秀蘭及欣興電子(3037)董事長曾子章、華碩、遠傳等企業,也立馬跳上第一線大聲疾呼。四大公投中,「重啟核四」與「三接遷離」二項就跟「電力」有關,顯然電力問題不但攸關個人與產業發展,更是國家安全層級的重大議題。12月21日工商協進會早餐會上,林伯豐直言「能源政策必須重新檢討修正。」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回覆:「這是能源轉型的必要途徑。」2021年四大公投案中「重啟來四」及「三接遷離」二案跟能源有關,能源問題不僅影響民生,更牽動產業的發展,關係國家安全。(圖/侯世駿攝)這場政府跟企業的電力與能源對話,交集並不多。沈榮津表示,「當前能源轉型的過程是政府為確保穩定供電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相較於2025年我國核能除役後將減少387GW,預估2021至2027年間,燃氣機組即約淨增加1,450GW,新增的將高於除役的。」企業大咖們立刻聽出「問題」。「言下之意,2022年至2025年間,缺電問題仍懸而未決。」一家做電子零件的老闆吐槽說。曾子章則分析,台灣這二年不少鮭魚返鄉、新建工廠用電量大,缺電問題確實會讓人擔心。其次,依經濟部規畫,我國能源政策2025年時達到50%燃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的目標,看似理想,其實不然。「不僅目前綠電建置未達標,在全球減少天然氣發電以符合減少碳排(COP26規範)之際,我國反而選擇增加燃氣,政策必需檢討,台灣未來不能過度依賴仍會排碳的天然氣。」林伯豐點出。再者,與會的一位車業老闆提問,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急需龐大能源需求,政府如何因應?沈榮津回答:「太陽光電在2025年時由目前的7.7GW增加至20GW,相信到時候可以滿足業者需求。」此番「繞道」回答,讓聽者霧煞煞。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達成減碳共識,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呼應世界趨勢,提出缺電問題必需政府與民間合作。(圖/中新社、報系資料照)該車業老闆告訴CTWANT記者,「這個意思是,等到2025年有電後,再來發展電動車產業嗎?這中間2、3年怎麼辦?電動車已在滿街上跑,而且愈來愈多(電力供給日益吃緊)。」「政府不解決眼前問題,卻一直在畫大餅講未來。」劉克振直言:「明年台灣應會缺電,不趕快想辦法解決,不然會活不下去。」尤其是大家還在準備發展電動車產業。「在綠能上來之前,台灣要怎麼渡過?政府應該要超前部署。」劉德音提出,淨零碳排是世界趨勢,缺電問題必需政府與民間合作。徐秀蘭認為,人民用選票表達對核四安全的疑慮,這也顯示台灣能源發展沒有退路,除了利用再生能源補足綠電,政府應該要有更積極作為。一家能源業者指出,重啟核能至少十年、三接也是三年後的事,以這兩件事談能源都是假議題,緩不濟急,「當前的缺電問題已是箭在弦上。」企業大咖們2022年共同的焦慮就是「缺電」未解。
企業關注全球減碳議題 賦予下一代美好環境
極端氣候已是全球迫切面對的生存危機,逾130國領袖宣示定下淨零碳排放時程,總統蔡英文也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為了達成目標,向碳排來源收取費用的碳定價策略刻不容緩,台灣的產學界昨天齊聚「永續生活 跨界交流」國際碳定價與減碳趨勢交流會,參與者交流熱切。「國際碳定價與全球減碳趨勢交流會」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項目中心與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台灣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等人演講國際減碳趨勢與碳定價議題。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項目中心由關注環保公益的企業家組成,副主席暨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代表致詞表示,「在極端氣候災難下,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也都是加害者」,剛落幕的COP26聯合國氣候大會,以守住升溫臨界值攝氏 1.5 度為目標,敦促各國政府提出減碳期程與積極路徑,也宣告化石燃料時代終結,此次的跨界交流,讓企業與個人更了解此議題,並積極採取措施。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分享,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100多國簽屬協定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c,但5年下來,減碳成效不彰,原因在於國家與企業因應氣候變遷,除了實體遭受氣候天災的風險,更存在轉型的風險,若是轉型過快,許多企業無法生存,甚至涉及國家經濟崩盤,也違背了經濟社會環保面都要均衡的永續意義,因此過去的國際氣候會議總是拉鋸與妥協,但自去年以來,國際排碳大國陸續宣示,台灣也作出2050淨零排放承諾,全球經濟將面臨空前巨大的轉型,國內討論碳定價的熱度提升。碳定價即為溫室氣體排放制定價格,向排放源收取費用,以達到減碳目的,今年10月下旬,環保署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除更名「氣候變遷因應法」外,並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也增訂對國內碳排大戶徵收碳費。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提到,碳定價是減碳的驅動力,也具有合作的概念,當減碳有價,部分排碳企業無法零碳可以藉由交易彼此合作。他也呼籲,碳定價機制應回歸「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先行碳交易制度,提供企業減碳誘因,而金管會應盡速界定碳權法律本質及參與碳交易建置,納入綠色金融2.0的重點工作。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則分享,未來新建的建築皆須符合綠建築銀級標章以上標準,因此此波企業因應氣候變遷的轉型,不僅是製造業,而是各產業都需了解的議題。現場參加者包括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項目中心副主席王陸雄、副主席王蘇雲卿、副主席陳發成,副主席暨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CCS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秘書長陳永仁、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台灣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嶽等人,休息時間參與者求知熱切並積極提問。除此之外,減碳也需產官學界密切合作,今年10月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起、與國內總計營收占2020年我國GDP比值超過四成、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占台灣近兩成的20多家企業籌設成立的「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共同發起成員包括台積電、鴻海、信義房屋、玉山金控、友達光電、中鋼、中鼎等企業,聯盟目標是2030年辦公據點零碳排,並加速邁向2050年碳中和目標。
拚台灣第2座護國神山 能源週SEMI催生「綠盾」護衛「矽盾」
隨著11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落幕後,淨零碳排成為世界各國能源發展一致的共識,台灣在2025再生能源占比20%的目標下,關係國家發展的能源議題成為關鍵,帶動今年「2021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參展廠商數量與攤位數都增加,成為歷屆規模最盛大的一次。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 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認為淨零轉型對台灣的重要性,特別是台灣經濟高度仰賴對外貿易,不論是從供應鏈角度,或是永續責任,還是產品競爭力等,淨零轉型是台灣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議題。SEMI繼台灣成為全球「矽盾」之後,目前也全力協助,要促進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增加綠電供需串接,為台灣打造第二層「綠盾」,助攻台灣淨零轉型。曹世綸分析,再生能源與半導體有高度的關聯性,因為這個產業就是對再生能源需求最大的。SEMI 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SEMI從推動能源產業自太陽能光電開始已經有10多年時間,在產業環境、趨勢發展、能源議題等因素下,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發展。(攝影/馬景平)其次,如果我國的再生能源能成為新的巨大產業鏈,不僅能成為半導體產業最堅強的後盾,護衛半導體產業,成為「矽盾」,這樣也能為台灣打造另一個護國神山;台灣再生能源的產業也能由自用的內需,從亞洲開始逐步推展至世界各地,建立新的產業鏈,這些創始的本土業者也就從本土晉級國際。本屆展覽,包括風電、太陽能、儲能、氫能等綠能相關的廠商,共188家參展,使用攤位數為700個,相較上一屆126家、539個攤位數相較,在家數及攤位數上是雙成長。聯合再生能源董事長洪傳獻指出,台灣淨零轉型的關鍵除了再生能源的創能外,進一步結合儲能系統發展及智慧電網的投資,將能確保及穩定台灣能源及產業的發展。哥本哈根風能開發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畫執行長 Dennis Sanou認為,台灣作為亞太離岸風電發展的先驅,逐步建立起的產業鏈深具未來出口亞太市場的潛力。富崴能源董事長胡惠森表示,隨著再生能源產業發展,也將帶動綠電交易的需求,推動綠電交易進入自由市場,對台灣能源結構轉型將深具里程碑意義。
神氣時代2/森崴一年發電4億度綠電 「誰價格高就賣給誰」
連接器大廠正崴集團旗下的森崴能源,11月15日公開上市(IPO)典禮中,大家長郭台強說,「政府訂出2025年綠能發電占比20%目標,可預見綠色能源正進入高速發展期。」事實上,郭台強布局綠能事業14年有成,從太陽能、風力到水力發電,全年發電量達4億度,減碳量約當737座大安森林公園。69歲的郭台強,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弟弟,1986年成立正崴精密,以生產連接器及連接線產品起家,後跨足電源管理、能源模組、無線通訊及光學產品,2020年營收895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4.06元。「森崴能源愈大,環境會愈好。」郭台強跟胡惠森兩人都是電電公會會員,彼此認識,郭台強看重胡惠森對能源專業的專長,2007年接手專營電廠工程的「龍安工程」,改名森崴能源,就擬定「光、風、水、氣、大平台」的發展策略,一腳跨入綠能事業。胡惠森表示,在集團轉投資布署下,森崴能源旗下有富崴能源發展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欣鑫天然氣發展液化天然氣進口、運輸與儲存;富威電力發展綠電售電平台儲能裝置、ESCO(能源技術服務業)節能;關係企業世豐電力發展水力發電;彰苑及北苑風力發電廠發展陸域風力發電。森崴能源在陸截風電有彰苑風場及北苑風場2個風力發電場,發電廠容量為28.8MW。(圖/森崴能源)迄今,森崴能源全年發電量已經達16.5萬瓩(165MW),發電量約4億度,減碳量213,045噸,等同種植了1,775 萬棵樹,換算下來相當於737 座大安森林公園大小。森崴能源2020年繳出年營收5.23億元,較前一年4.43億元成長近兩成,從業務結構來看,工程業務、服務業務及售電業務等三大業務營收占比,分別是58.89%、21.2%及19.91%,毛利依序是8.84%、63.6%、46.45%。今年光是前六個月的營收就超過10億元,幾乎是去年整年營收的兩倍,「森崴能源進入高度成長期。」胡惠森表示,手上握有的綠電透過森崴能源子公司富威電力,以大平台的形式對外銷售,吸引不少有綠電需求的企業上門詢問,包括電子科技、半導體、生技產業、食品、金融業等。「誰價格高就賣給誰」胡惠森說。早在今年4月,富威電力與記憶體大廠南亞科(2408)簽定今年提供252萬度綠電,10月間快閃記憶體控制器晶片大廠群聯(8299)與富威電力簽署為期10年的綠電轉供合約,共1,400萬餘度綠電,使群聯再生能源使用率將達到10%以上,朝RE100的目標邁進。企業採購綠電漸成趨勢,記憶體大廠南亞科與森崴能源子公司富威電力就在今年4月簽定採購252萬度綠電合約。(圖/森崴能源)森崴目前運轉及建置中的太陽光電廠有28個、陸域風力發電廠8座,除了綠電業務,預計2025年前將建置100萬瓩(1,000MW)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儲能裝置容量10萬瓩(100MW)預計將投入超過500億元的費用。胡惠森補充表示,森崴能源的角色是要幫台灣企業解決ESG產業轉型所需的綠電大平台服務,甚至採取因地制宜策略把大平台服務推展到海外市場。
蔡明忠曝:企業大老在工商協「永續發展研究」委員會中熱議這個話題
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今日(1日)出席全球化講堂時,提起他在出席工商協進會時,發現協進會有成立十多個委員會,針對國際事務、財稅、金融、勞資關係、青年關係等議題研究,而在大家熱烈討論「2050淨零碳排目標」,卻沒有討論永續發展研究的委員會,因此提議成立,他也出任該委員會召集人。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在今年8月20日宣布,工商協進會將成立「永續發展研究委員會」,由兩位工商協進會副理事長,即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與長興材料工業董事長高國倫,以及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與工商協進會顧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等共四人,擔任「永續發展研究委員會」召集人,委員則有台泥張安平、遠東徐旭東等企業家、學者專家共22人。富邦第六年攜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舉辦富邦全球化講堂,12月1日以「2050淨零轉型X邁向世界共好」為主題登場,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出席講堂致詞時,提起他在工商協進會號召成立永續發展研究委員會,出席的委員會對於淨零碳排減碳的國際趨勢、產業升級、碳權交易、碳定價等多面向層面,討論熱烈,不像過往出席其他主題的委員會常是照案通過。蔡明忠還提到,在剛落幕的COP26會議中已達成逐步減少煤炭使用的協議,但在淨零排放上仍留有許多討論,大家都感受到地球無法再等待,氣候災難與低碳議題已是全世界各國家、各行各業都需要刻不容緩面對的議題,今年富邦致力推動「Run For Green」,其中以植樹支持馬拉松跑者,更代表企業經營全力奔向綠色永續的世界潮流。
全球碳經濟1/背後商機逾1.4兆!大國碳排喬不攏 逐步淘汰變逐步減量
原定召開12天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因減少煤炭用量喬不定,加碼延長一天,終於在13日落幕,原本《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 Climate Pact)協議的「逐步淘汰(phasing out)」煤炭,在中國、印度和南非等主要煤炭使用國阻撓下,被降級為「逐步減量(phasing down)」。「因為對經濟的影響太大。」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一語道破。環團人士指出,「從遲遲無法達成協議,意味著利益分配不平均,可以看出背後的利益有多龐大、影響有多深遠,這是一場全球新經濟的博弈。」減少碳排是影響地球升溫最關鍵的一環。這場由英國與義大利政府聯手舉辦的COP26,併入《京都議定書》第16次締約國會議(CMP16)以及《巴黎協定》第3次締約國會議(CMA3),為要定出197個締約國家共同遵守的「加強2030年的減排目標」氣候協議。全球溫室效應持續升溫,導致氣候異於過往,引發不少森林火災。而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正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因。(圖/新華社)依據CMA3決議,到203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2℃之內,並以1.5℃為目標。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指出,預估2030年全球碳排量是524億噸,COP26中各國承諾2030年減碳至419億噸,離控制地球升溫1.5℃以內的266億噸目標,仍有153億噸的遙遠距離。而就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8月公布的數據,地球正朝升溫約2.4℃邁進,如果締約國達成COP26議定的目標,2030年地球仍將升溫1.8℃度,超過CMA3的1.5℃目標。為抑制「碳排」,各國政府紛紛定出碳排放總量及減量目標,使得碳排放權搖身變為可以交易的有價商品。「全球已有64個碳稅或碳交易市場(ETS)在運作,以歐洲和北美部分地區為主,大陸、英國及德國今年都啟動了碳市場,荷蘭和盧森堡則是啟動了碳稅。」台達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王振益表示。全球的碳費系統去年共創造了530億美元(約新台幣1.48兆元)的收入,較2019年增加了80億美元(約新台幣2,240萬元),其中,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場在大陸,大陸全國排放交易系統涵蓋約40億噸二氧化碳,占大陸溫室氣體排放的30%。不同地區的碳費不一,從每噸碳費幾美元到超過130美元都有。資訊環境中心表示,「碳費收入的高低涉及該國實際管制的排放量、碳費等因素,碳費收入排名依序是法國的96.32億美元、加拿大的34.7億美元、日本的23.65億美元及瑞典的22.84億美元。全球有超過16%的企業,碳費在每公噸40美元~80美元間,有接近10%企業高過這個數字。」《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在中國、印度及南非等用碳大國的反對下,「逐步淘汰(phasing out)」煤炭,被降級為「逐步減量(phasing down)」。(圖/新華社) 面對碳權新經濟,各國產業有了新動力。像是日本提出「2050綠色成長戰略」,鎖定電動車、儲能電池、離岸風電、次世代太陽能、氫能、節能半導體等創新產業;英國也以「綠色工業革命」來形容淨零碳排,推動綠色運輸、綠色建築、零碳排車輛等10大計畫。「低碳轉型帶來的機會大於風險,淨零碳排的目標可為某些產業創造更多獲利機會。」富達國際指出,全球128家資產管理業者簽署「淨零資產管理公司倡議」,透過投資項目及企業來支持2050年或更早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總資產管理規模達43兆美元(約新台幣1,176兆元),「主要會透過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永續投資的債券及基金項目來執行。」小資投資族也可參一腳。
瑞典在台8企業組綠色轉型聯盟 這2家:2030達成碳中和
隨著這個月的COP26聯合國氣候大會落幕,與會各國達成守住升溫臨界值1.5°C目標,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找來在台八家瑞典指標企業,共同簽署減排使命宣言,要促進台灣與瑞典公司間綠色轉型的合作,在兼顧經濟發展下 互相交流實踐經驗,成立瑞典+台灣綠色轉型聯盟,其中,已經有部份企業提出要在2030年達成碳中和。早在2015年巴黎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1)時就,瑞典政府、產業及各組織就提出要讓瑞典Fossil Free Sweden目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化石燃料社會福利國家,為進一步落實這項目標,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召集包括台灣愛立信(Ericsson)、富豪汽車(Volvo Cars)、永德福汽車(Scania)、特瑞堡密封系統(Trelleborg)、亞薩合萊(Assa Abloy)、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倍速羅得(Baseload Power)及沃爾沃集團(Volvo Group)等八家瑞典企業,同簽署減排使命宣言,成立瑞典+台灣綠色轉型聯盟,對2050年台灣淨零轉型做出承諾。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指出,瑞典自1991年開始課徵碳稅起,至今已是全球碳稅最高的國家,每公噸要價137美元(約新台幣3,800元),高碳稅使瑞典碳排放量下降了29%,減碳同時非但無影響整體經濟發展,反而透過產業轉型、升級促動經濟加速成長,整體GDP累計成長高達84%,顯示「綠色轉型」在經濟及產業發展上更可帶來更多機會及創新。瑞典駐台代表孔培恩(Bengt G Carlsson)表示:「台灣的綠色永續轉型將帶動廣大的商機,優先投入減碳的產業將會有更高的競爭力。」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CPI)是衡量各國減碳時程的重要指標,2021年最新公布的評鑑結果中,瑞典即獲選為減碳成功典範國,其代表的是在政策及經濟兩大面向,是「綠色轉型」的良好表率,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表示,希望以瑞典的經驗來讓瑞典企業帶領台灣企業,攜手擴大綠色轉型的效益。參與瑞典+台灣綠色轉型聯盟的八家瑞典企業,均提出明確減少環境足跡與碳足跡的承諾,以支持台灣在2050年之前達成綠色成長與淨零排放的目標。舉例來說,台灣愛立信與倍速羅得均提出營運達成碳中和、亞薩合萊、特瑞堡密封系統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0%等,整體來說,在2030年前各企業將減少20%至50%的排放量,甚至是達到企業碳中和。
批陸選擇性執法罰台商 蔡英文:恫嚇只讓兩岸越走越遠
民主進步黨今(24)日召開中常會,會中由立法委員洪申翰針對「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國際談判成果進行報告,指出台灣應留意未來國際經貿聯盟與談判議程中,氣候治理重要性提升的趨勢,例如移除化石燃料補貼。另外,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也對台商在中國大陸遭罰事件表示,進行恫嚇只會讓兩岸的距離越走越遠,呼籲朝野各界共同正告北京當局,不要繼續傷害兩岸經貿及兩岸關係。政府之前以「免疫橋接」放行高端疫苗引發反彈,洪申翰在中常會報告COP26成果時,也稱天然氣發電為淨零轉型的「橋接能源」,指台灣發展再生能源,並以增加天然氣發電的方式逐步降低燃煤發電的佔比,符合目前國際淨零碳排的發展趨勢。蔡總統說,洪申翰代表台灣發表我國在氣候變遷的立場與作法,讓台灣在氣候變遷的相關議題上能有發聲的機會,讓世界可以看到我們所做的努力。她也請行政院把洪申翰所做的報告及建議,納入國發會整合淨零排放的路徑,讓台灣相關規劃可以跟國際同步,甚至超前。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於中常會中報告,中國大陸五省市執法部門以不允許支持台獨為由,對台灣部分企業進行重罰,蔡總統回應表示,北京當局近期以監察院的政治獻金公開資料,意圖干預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這種作法無助於兩岸經貿的正常交流,更對兩岸關係將造成嚴重的傷害。蔡總統說,台商長期以來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社會就業,以及兩岸交流有很大的貢獻。她強調,在民主自由的台灣,支持哪一個政黨、哪一個議題,都是台灣人民的選擇自由,也都應該被尊重,這正是民主自由可貴之處;北京當局對台商在中國經營的事業,以選擇性的執法進行恫嚇,只會讓兩岸的距離越走越遠,也更惡化中國投資環境,加速企業投資轉向。
碳費大戰1/工總王文淵代企業吐苦衷 公開槓上環保團體綠色和平
雙11工業節中,工總理事長、台塑總裁王文淵才在小英總統前,突然拋出碳費議題,「有團體建議每噸收取10美元,但日本2.61美元、新加坡3.71美元,台灣要保有國際競爭力,實在沒條件比他們高!」一周後,工總公布最新調查,「175家企業認為碳費每噸新台幣100元(約3.6美元)最為合理。」CTWANT調查,王文淵及工總不得不大動作,因為環保署10月21日預告,擬定中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名稱也將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將增訂「徵收碳費」作為經濟誘因工具,現正蒐集各界建議,距12月20日截止期不到一個月。而王文淵提及「建議碳費每噸徵收10美元的環保團體」,也就是綠色和平在9月6日到26日間,從「行政院環保署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2019年碳排放量企業名冊》碳排大戶企業中,邀請106家進行《2021台灣排碳大戶碳定價意向調查》,10月28日公布結果,有效回卷33家,成功率31%,「七成排碳大戶,認為合理碳費10美元/噸以上」。然10美元的碳費水準,令產業界憂心「企業成本大增」,將傷及國際競爭力。為此,工總立馬在10月26日至11月15日COP26舉辦期間,進行「國內產業對於碳中和議題意向調查」,經由紡織業拓展會、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三三企業交流會,及水泥公會、鋼鐵公會、石化公會、造紙公會、玻璃公會、橡膠暨彈性體公會、電機電子公會、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公會等,展開更大規模的調查。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出席綠色和平「為碳收費不阻礙,企業也要碳定價」產業代表聯署記者會中,強調企業並不反對碳費,而是希望政府提出的碳定價制度原則要明確、須公開透明有長期調升跟上國際的機制。(圖/綠色和平提供)CTWANT記者取得尚未公開的工總「國內產業對於碳中和議題意向調查報告」問卷,12項問題中的第8題「環保署認為應比照新加坡每噸碳100元,企業才可負擔,但環保團體研究結果指出每噸碳至少300元,且逐年提高才能趕上歐盟水準、亦有報告建議比照瑞典每噸碳900元」,詢問企業認為收多少錢才合理?」選項「新台幣100元、300元、900元及其他」共4個。此一調查19日以新聞稿電郵發布摘要結果,在372份有效問卷中,73%企業肯定課徵「碳費」具有實質減碳效果,47%企業認為碳費每噸新台幣100元(約3.6美元)最為合理。比起綠色和平所做相同議題的33家有效問卷,高出逾十一倍,聲量有別。不讓工總專美於前,綠色和平預計11月24日在立法院召開「氣候責任誰來扛,農漁損害找誰償?」記者會,串聯逾400位農漁民聯署喊要有效碳定價,呼籲政府訂定徵收碳費時也應詢問漁民修法意見。而就在綠色和平公布記者會的日子,工總也預定本周將再公布 「國內產業對於碳中和議題意向調查報告」完整的問卷調查結果。隨政府蒐集各界碳定價意見截止日逼近,2023年將實施的徵收碳費制,環保團體與產業界的較勁,將再次浮上檯面。在環保署擬「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中,向企業徵收的碳費,將作為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等來源,專供溫室氣體減量及氣候變遷調適之用,用途包括發展低碳、推動碳足跡等事項。
亞太碳排量占全球52%扮全球淨零碳排關鍵位置 PwC:企業4面向綠色轉型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發布《亞太淨零碳排報告》 (Code Red - Asia Pacific’s Time To Go Green),報告中指出,2020年亞太地區占全球二氧化碳能源排放量的52%,亞太地區必要加大脫碳的力道,以控制全球暖化目標升溫在1.5°C以內,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在淨零轉型的過程中是掌握綠色成長的黃金機會。由於亞太地區各區域的發展階段不同,社會經濟條件也有所差異,因此,各區域對能源的需求也必然有所不同,PwC分析認為, 只要石油燃料占亞太地區能源結構的絕大部分,脫碳的速度就會太慢,PwC亞太及中國區主席趙柏基認為,亞太地區在這波淨零碳排潮流中可以扮演關鍵的角色,尤其是亞太地區將明顯感受到全球暖化對其社會和經濟成長基本面帶來的影響。趙柏基進一步說明,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清楚宣誓,淨零競賽將從由上而下以及國家目標開始進行,也就是說,政府在能源系統、工業、經濟和社會的淨零轉型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也不是單靠政府就可以獨自完成,政府和企業必須相互合作。在認同淨零碳排的轉型需求,企業如何加速脫碳,報告中也提出,企業領導人需由上而下以行動帶領,將淨零碳排放進經營策略之中。考量營運模式、供應鏈、創新和人才這四個面向,全面綠色轉型。淨零轉型過程需要龐大的財務支持,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永續夥伴關係、公私部門的投資等資金來源。此外,建議企業需建立碳治理和ESG報告模式,向市場、供應鏈、員工和政府出明確訊息,做到企業的淨零轉型是透明且可被確信的。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指出,面對氣候議題,台灣企業必須建立淨零轉型的策略,而領導者扮演關鍵的角色,必須將淨零排放整合在企業的文化、營運流程、供應鏈、科技、人才、報告及治理等面向。這份《亞太淨零碳排報告》以台達電子為案例,說明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在1971年創辦台達電子時,就把減碳作為企業的DNA,將營運流程與永續目標結合,這需要不斷與員工、客戶、供應鏈、投資人、媒體和社會進行溝通。
繼王文淵向小英總統吐「碳費」心聲 工總再出擊問卷調查:47%企業支持每噸100元
全國工業總會今天(19日)公布「國內產業對於碳中和議題意向調查報告」12個面向的心聲與建議,在372份有效問卷中,關於碳定價議題,73%企業肯定課徵「碳費」具有實質減碳效果,47%企業認為碳費每噸新台幣100元(以今天新台幣兌換美元計算,約折合3.6美元)最為合理。工總表示,該調查係在10月26日至11月15日COP26舉辦期間,經由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中華民國三三企業交流會等工商團體,以及水泥公會、鋼鐵公會、石化公會、造紙公會、玻璃公會、橡膠暨彈性體公會、電機電子公會、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公會等產業公會的協助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了372份有效問卷,包括12項問題,調查對象包括十五大類型產業類別,並涵蓋六大高耗能產業(水泥、造紙、鋼鐵、紡織、石化、電機電子/半導體),皆為各產業龍頭企業,在全球供應鏈辦佔有一席之地,對碳中和議題相當關切,工總強調「調查結果具有相當代表性與參考價值」。受訪的業者對於碳中和/淨零碳排議題高度關注,產業有高達59%的比率,知道政府承諾將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但仍須留意的是,整體受訪產業約有4成並不瞭解。高達88%的企業同意「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納入;但也強調,淨零排放應是國家整體目標,需要政府整體政策與完善的法規架構下,從能源結構配比、政府公共治理、產業低碳轉型以及民眾日常生活共同努力推動,而非僅從耗能產業減排單一面向著手。關於碳定價議題,73%的填答企業肯定課徵「碳費」具有實質減碳效果,有47%的填答企業認為碳費為每噸新台幣100元最為合理。惟碳費費率訂定業者呈現分歧,政府未來在碳費訂定需要更加審慎,應納入更多產業意見,建立完善的碳訂價制度,減少對於產業營運的衝擊。此外,多數製造業認為「碳交易」才是產業降低碳排的最佳方式,並搭配總量管制推動。關於碳費問題,業者建議政府碳費訂定多參考其他已開發國家所訂的碳費,不應以單一國家做比較,同時應針對產業別訂定詳細的計算公式,逐年調整,採浮動式計價推動,分階段調整,或依油價一樣,有調降調升之依循,並有更多類似於抵換專案的計畫,讓中小企業也能承擔並執行。政府目前關於碳中和/淨零排放等進程緩慢,且例如「碳費先行」、「針對電力業及290家排碳大戶先行開徵」等方針,皆與產業想法存有相當程度的落差,我國碳費、碳交易等制度建立,政府應加緊腳步推動,並大規模徵詢產業看法。「能源問題」是產業最關切問題,且認為是解決碳中和的最重要途徑,我國排碳係數過高主因為能源結構所造成,受訪產業有高達83%的比例認為政府應「從能源結構著手,推動潔淨能源及儲能設施」著手推動碳中和,也有81%的比例認為政府應「協助產業盤點碳足跡與綠色製程」,從潔淨能源與綠色製程兩大方向相輔相成減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