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
」使用AI寫作出大包! 知名科技媒體遭維基百科踢出「可信任名單」
在OpenAI推出的生成式聊天機器人ChatGPT問世後,由於其優異的語言能力,再加上其強大的分析能力,問世之初就不少人認為「AI可以取代新聞媒體」。而國外科技媒體「CNET」就真的嘗試使用AI進行新聞撰寫,但沒想到使用到現在,不僅報導錯誤連篇,還被維基百科踢出「可信任媒體」的名單。據了解,維基百科有一個「Reliable Sources / Perennial Sources(可靠來源/常用來源)」的名單,該名單會針對全球各家媒體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查核,進而給予一個相對應的評價,評價有「專業領域可信任」、「可適度信任」、「大多不可信任」、「已廢棄」、「已封鎖」幾個等級。根據《arstechnica》報導指出,大約在2022年11月,科技媒體CNET就開始使用AI人工智慧進行新聞的撰寫,其透過AI產生大量文章,目的是為了提高SEO的排名。雖然CNET有針對AI撰寫的文章署名「CNET Money Staff」,但CNET一直沒有公布其使用AI的計畫,而且所產生的內容大多與事實不符。最後整起事件在2023年1月被奈特基金會底下的媒體《Futurism》所注意到,在追查過程中,《Futurism》也注意到CNET透過AI所產生的新聞有著大量的剽竊、捏造或是與事實不符的情形。在《Futurism》的報導出爐後,整起事件引起軒然大波,而CNET的管理階層才決定停止使用AI進行新聞編寫。後續維基百科的編輯們也開始針對此事情進行討論,後續編輯們重新審視CNET於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所發表的文章情況,並且進行投票。而投票最終結果決定將CNET的評級從原本帶有警告的「可適度信任」下降為禁止符號的「大多不可信任」。而從維基百科的頁面上可以得知,CNET其實從1992年創站以來到2020年10月前,都被維基百科列為「專業領域可信任」的媒體,但自從其於2022年10月被數位行銷公司Red Ventures收購後,維基百科的編輯們認為,CNET的報導水平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公司管理層向編輯施壓、以便寫出有利於廣告主的報導的情形,在當時就將CNET的信任評級調降為「可適度信任」。維基百科對CNET評級變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iPhone換電池費用高 這3招可最大化電池壽命!
iPhone更換電池的費用越來越貴,光是今年蘋果就對於更換電池的費用調漲了2次。因此外媒《CNET》指出,其實只要簡單3招就可以最大化iPhone電池的壽命。iPhone更換電池的費用在今年調漲了2次,台灣蘋果官網更換一顆電池最少要2990元起跳,iPhone 14系列一顆甚至要價3350元。而根據《CNET》報導指出,其實只要簡單3招,就能最大化iPhone電池的壽命。第一招,確保啟用最佳化電池充電。雖然電池不能過度充電,但當充電至100%時,可能會對電池造成一些壓力。為了幫助限制這種壓力,iPhone有一個設置,可以根據你的日常充電習慣進行設定,幫助減少電池老化。只要在「設定」中,前往「電池」>「電池運作狀況和充電」,並將「最佳化電池充電」開啟。第二招,讓iPhone遠離極端溫度。iPhone電池的使用壽命可能會受到極端溫度的影響,較高的溫度會加快電池內部化學反應的速度,迫使電池更努力、更快地工作,導致電池加快退化。因此務必避免將 iPhone暴露在高於35度的溫度下,以免造成永久性損壞。第三招,適時拔除保護殼。如果iPhone在充電時變熱,可能需要在充電前取下保護殼。體積較大、保護性較強的手機殼,可能會積聚熱量,導致iPhone過熱,進而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另外,如果想保存長時間不會使用的iPhone手機的電池壽命,可以將電量保持在50%左右,並將手機關機後存放在陰涼、無濕氣的環境中。要是iPhone手機閒置時間會超過半年,需每半年將其打開並充電到50%。
傳聞產能不足iPhone 14延後問世 外媒爆料:照例9月亮相
由於全球晶片荒,再加上疫情因素導致產能不足,先前就有傳聞指出,iPhone 14很有可能會因此延後至10月發表。但如今,《CNET》卻爆料指出,iPhone14仍然會準時在9月正式發表。根據《CNET》報導指出,過去多年以來,蘋果官方總是習慣在9月的第一週或是第二週的星期二發表iPhone新品,並且在發表當週的星期五開放預購。而以此推論的話,iPhone 14的發表日應該是在9月6日或13日問世,並且在9日或16日開放預購。而坊間也有傳聞,因為9月5日是美國的勞動節,因此發表日很有可能會訂在9月7日,而非9月6日。據了解,這次蘋果將會推出iPhone 14、iPhone 14 Max、iPhone 14 Pro、iPad 14 Pro Max等4種機型,推測也有可能會分批推出。而根據《彭博社》報導指出,這次iPhone 14 Pro、iPad 14 Pro Max會移除傳統的瀏海設計,改以挖孔前鏡頭來取代,給予螢幕更大的空間。同時螢幕的更新率將會維持在120Hz,其餘的基本款則會維持在60Hz。除此之外,據傳聞iPhone 14 Pro、iPad 14 Pro Max將會搭載下一代的A16晶片,iPhone 14、iPad 14 Max則是使用改良版本的A15晶片。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2周年 4件我們至今仍不清楚的「重要問題」
在2019年12月26日,中國武漢市呼吸與重症醫學科醫生張繼先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由於懷疑該病屬傳染病,急忙對上層單位通報。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張繼先所通報的肺炎就是新冠肺炎。截至目前為止,新冠病毒依舊嚴重肆虐全球,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甚至演變出多種病毒變異株,在全球造成超過500萬人死亡。目前就有外媒整理報導,截至目前為止,新冠病毒仍有4件很重要的問題,但科學家至今仍無法確定。根據《CNET》報導指出,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新冠肺炎後遺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即便是患者痊癒,但仍有10至20%的急性新冠感染患者會在痊癒後出現後遺症狀。其中包含了疲勞、呼吸急促和認知功能障礙,胸痛、嗅味覺失靈、肌肉無力和心悸。甚至對肺部、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多個身體部位以及心理健康產生長期影響。而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與醫生們仍然無法確認這些後遺症的發生原因。第二個則是「疫苗的免疫力對變種病毒的有效性」,有鑑於這段時間出現多種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其中Delta、Omicron變異株甚至具備有突破疫苗保護力的能力。隨著Omicron變異株的肆虐,部分疫苗雖然仍然保有避免重症的發生能力,但也確認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有效性不足。但至於會降低多少保護性,目前還沒有一個定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的資深學者格隆瓦爾(Gigi Gronvall)表示,mRNA技術生產的疫苗,目前已知在接種6個月後,人體對於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會下降,所以目前才推薦大家在接種半年後,還要接種第三劑加強劑。第三點是「還會出現多少恐怖變種病毒株」,目前新冠病毒已經出現多種病毒株,其中數種甚至因為危險性過高,遭世界衛生組織編號取名關注。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曾表示,隨著疫情持續蔓延、大量民眾沒有接種疫苗的時間越長,病毒發生傳播與變異的機率就會更多。而且,對於一些新型態的變異株,專家們需要蒐集更多資料才能證明變異株的致命程度。而格隆瓦爾也表示,目前全球專家不具備有推測「何時會出現變異株」、「出現的變異株是否為醒性更高」的能力。最後一點則是「新冠病毒的起源」。雖然普遍認為新冠肺炎的發源地是中國湖北武漢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但由於世界衛生組織在進行病毒溯源時,中國政府以各種方式不願意配合,初期甚至拒絕WHO的官員進入湖北武漢。再加上事發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早就被當地政府「消毒清潔」過數次,等到WHO專家到場時,根本就沒有任何收穫。所以截至目前為止,仍無法確定新冠肺炎的起源地究竟是何處,而這點隨著時間的流逝,未來也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查證。
火星驚見神秘香菇:3天多3顆!科學家曝「生命存在」證據
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證據,不過科學家透過火星探測器所攝的照片,發現星球上存在不知名的白色小球,暫時取名為「火星蘑菇」(mushrooms growing on Mars),神奇的是,這些在3天內,從9顆變成12顆,疑似是火星上有生命的證據。根據《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報導,一組由法國、美國、中國等國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微生物學進展》(Advances in Microbiology)雜誌發表論文指出,在分析機會號(Opportunity)和好奇號(Curiosity rovers)的照片,起初認為白色小球是赤鐵礦,但後來否定這個說法,並暫時將其取名為「火星蘑菇」,由於形狀類似「真菌」,研究菌物的專家則認為應該是真菌,稱其為「馬勃球」(Puffballs)。(圖/翻攝自cnet)研究團隊更發現,白色小球在3天之內,從9顆增加到12顆,而且小球之間的距離也變大了,認為和蘑菇一樣,是真菌的特徵之一。不過,他們也提到,這僅僅是一種假說,未來需要經過「同行審查」(Peer Review),也就是另一方列出證據來反對這個論點。假如火星上真的有蘑菇,那麼人類未來是否有希望定居?對此科學家表示,地球上許多真菌屬於嗜極生物,可以在極端環境中生長,因此在火星上找到蘑菇,或許不是非常罕見的事。
全球首個太空清理任務!歐空局「斥資28億」預計2025年發射太空爪
歐洲太空總署預計將在2025年發射「太空爪」,將近100萬個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清理乾淨,而此項計畫預估要花費超過1億美金(約新台幣28億元)。根據《CNET》報導,目前約有2800顆人造衛星繞地球旋轉,數量聽起來很多,但與太空中的垃圾相比,這並不算什麼,若是這些小碎片與人造衛星相撞,可能將造成災難。因此歐洲太空總署瑞士初創公司《ClearSpace》簽約,預計在2025年發動首次清除太空垃圾任務ClearSpace-1,屆時將會發射「太空爪」,將太空中近100萬個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清理乾淨。而太空爪的第一個目標,將是質量112公斤、大小接近於一顆小衛星的Vespa(織女星二級有效載荷適配器),其自2013年幫助發射織女星運載火箭後,就被留在了太空中。ClearSpace這項任務預計耗資超過1億美金(約新台幣28億元),相當昂貴,不過隨著衛星使用的增加,這項任務也應該繼續發展。
都是地球惹的禍? 月球沒氧氣卻有鐵鏽!
月球居然會生鏽?根據《Live Science》和《CNET》報導,月亮上沒有氧氣,再加上本身處於太陽風所帶來的富氫環境,不太可能會出現鐵鏽蝕的情況,但是月球探測器近來的數據發現赤鐵礦,也就是氧化鐵的礦物形式,讓天文學家大感意外,而這可能是地球所造成的!月球沒氧氣卻有鐵鏽! 天文學家傻眼。(圖/翻攝自livescience.com、Arizona State Unversity)報導指出,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弗雷曼(Abigail Fraeman)的回應,一開始他也不相信月球上會有赤鐵礦,因為按照月球上的條件,赤鐵礦根本不會存在。不過NASA的月球探測人造衛星與印度的月球飛船一號(Chandrayaan-1) 卻發現了赤鐵礦的數據,經夏威夷大學地球物理和行星學研究所、加州理工學院等多個單位的學者共同撰寫論文指出,月球生鏽的原因就在於地球,因為地球磁場會形成長長的磁尾,月亮在滿月前3天就會進入,直到6天過後才會脫離磁尾。月球上的鐵竟然會生鏽,而這可能是地球所造成的。(圖/Pixabay)科學家證實,月球岩石富含鐵的成分,但是只有當鐵暴露在氧氣和水的環境裡,才會出現生鏽的狀況,但是專家指出,依上述的情況來看,在這6天當中,地球的磁尾覆蓋了月球表面,氧氣可能會透過磁尾進入月球,並和月亮上的水分子相互作用出現鐵生鏽。另外,地球磁尾幾乎阻擋了所有太陽風,讓月球暫時減少了氫含量,增加鏽蝕的機率,這代表地球可能在月球表面的演變中起了重要作用。不過,專家的這項說法並無法說明其他問題,例如月球遠端也發現一些鏽蝕的情況,不過地球的氧氣應該無法延伸至此處,為了揭開真相,目前NASA已著手打造新的月球探測器,將進一步對月球礦物的成分進行了解。
以輻射為食!車諾比核災「奇怪真菌」 擬製成太空用防曬霜
車諾比核災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 1986 年車諾比核電廠第4號反應爐發生連續爆炸,除了引發大火還釋放大量高能量放射線物質到大氣層中,而被核放射線塵污染的雲層飄往其他地區,衍生成全球性事故。不過有科學家在核反應爐壁上發現一種奇怪真菌,似乎能抵抗致命輻射。科學家在核災事故後5年發現這種真菌,並且進行測試後發現,真菌含有大量黑色素,證實真菌正在靠吸收輻射來生存,最近科學家表明,也許能藉此開發太空用防曬霜,幫助太空人多一層輻射防護。車諾比核災事故後 5 年,科學家在核反應爐壁上發現一種奇怪真菌,似乎能抵抗致命輻射。(圖/CNET)1991年時,科學家首度在極端輻射環境中觀察到被稱為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的真菌,當時研究人員推測這種細菌能抵抗輻射;2007年終於有研究首度指出,這種真菌實際上正在「吃掉」輻射,它們含有黑色素,能吸收輻射並將其轉化為化學能。新型隱球菌被列為危險真菌之一,抵抗力薄弱或免疫系統受損的人,若是被感染到可能造成性命危害,主要感染途徑為呼吸道,於肺中形成小結瘤,若進入血液會導致更嚴重併發症。車諾比核災被核放射線塵污染地區圖。(圖/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科學家發現,他們可以利用這種細菌的特性來保護人們免受輻射,尤其是國際太空站上的太空人。最新研究則顯示,新型隱球菌及相關真菌具有利用輻射(主要是 β 輻射)的能力,以輻射為營養生長,也就是說或許能開發相關產品來保護太空人。美國太空總署(NASA) 正在研究能否從新型隱球菌中提取黑色素,添加為太空用防曬霜成分。2019 年 11 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已將源自真菌的黑色素送往國際太空站進行實驗,測試黑色素於太空中防禦輻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