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CA2
」 癌症 胰臟癌 基因檢測男30歲竟罹胃癌!一查家中3人有乳癌 醫揪出原因:有關聯
癌症一直是台灣10大死因排名的首位,導致許多人聞「癌症」色變,且家族史中若有癌症的病史,其他家族成員罹患的風險也會相對增加。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也在臉書發文,分享1名30歲男子罹患胃癌的案例,表示實際上乳癌與胃癌有共病基因,有這樣基因的患者,其後代會比一般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高。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發文,指出先前有1名年約30歲的男子,經常覺得胃不舒服而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胃癌,雖然經手術治療,男子已無大礙,癌症也都切得很乾淨,但醫師仍疑惑「怎麼會這麼年輕就罹患胃癌」,結果過沒多久,該男子另1名年約40歲的親戚,也被診斷出罹患胃癌。接連2個案例,不僅同個家族、還都在很年輕時檢查出胃癌,讓醫師們察覺到不對勁,經過詢問後得知,他們的家族中有3名女性得過乳癌,進一步檢驗後更發現,他們家族中帶有BRCA1、BRCA2的基因。陳榮堅醫師解釋,乳癌和胃癌看起來沒什麼關聯,實際上乳癌與胃癌有共病基因,「有一個族群的乳癌患者帶有BRCA1或BRCA2的基因,有這樣基因的病人的後代,會比一般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還要高」。因此陳榮堅醫師也提醒,若家中出現2位以上的乳癌患者,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要特別注意胃癌相關的問題,並建議定期安排胃鏡檢查。
從基因找適合用藥!NGS檢測最快今年五月上路 每癌友每癌症終身用一次
癌症若能精準知道體內突變基因,找到最適合的對應用藥,就能大幅提升藥物治療效果,現可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得知。健保署規劃,將給付19種癌別檢測,署長石崇良今天宣布,最快今年五月上路,每名癌友、每種癌別,終身可以使用健保給付1次,也就是說,若第一次罹患乳癌、第二次罹患不同癌症如卵巢癌,就可再使用。預計每年編列6~10億元預算。癌症治療時,病患常花費時間在嘗試適合的標靶藥物,如今精準醫療成國際趨勢,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一次檢測多個癌症基因,有助於精準用藥,但是價格昂貴。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天上午出席研討會時,宣布健保NGS給付政策方向,除了盤點19種癌別外,政策也確定,「每人每種癌終生給付1次」,但不包含癌症轉移,只有確診第2種癌症才可再使用。石崇良以2022年健保數據分析,當年癌症就診病患達83萬人,藥費支出392億點,其中標靶藥物占率最高,約占整體61.7%。目前健保給付26種標靶藥品,對應11個基因位點,治療10種癌症,但給付方式沒有包含NGS,僅有單一位點檢測,一年約2億,或PCR檢驗,一年約4億元。健保署目前共盤點19種癌別,未來皆納入NGS給付,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肝內膽管癌、攝護腺癌、黑色素瘤癌、腸胃道間質癌、泌尿道上皮癌、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大腸直腸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胰臟癌等。除了癌症型別,石崇良表示,檢測時機也是重點,在效益考量及健保經費有限等前提下,研擬健保給付NGS檢測時機為癌症確診時或二、三線治療失敗後,各癌別適用時機不一,仍待依專家共識決定,訂定各癌別檢驗時機指引。至於支付方式規劃3大模式,第一種BRCA1與BRCA2基因,基因片段較長,採獨立給付;第二種是各癌別最基本基因位點小於100個基因的小套組;第三種100個以上基因位點大套組。不採統一定價的全額給付,透過定額給付留下市場彈性,患者可差額自費。石崇良表示,2月6日開完將開最後一次會議,訂出給付NGS規範,待三月共擬會議通過後、還會開一個專家會議、共擬會議,再經預告 期,預估最快五月就能上路。未來也會持續擴大給付項目。
怕染疫不敢回診追蹤…她染「良性纖維腺瘤」拖2年 變乳癌第二期傻了
41歲的林小姐,家中有乳癌家族史。外婆的乳房外觀有明顯凹陷變化,但因個性太過保守害羞,延誤就醫,錯失乳癌診斷治療的最佳時機,因罹癌而離世。阿姨也在3年前意外發現乳房有硬塊,就醫檢查後,確定罹患乳癌。這幾年,家人也在身邊不斷提醒一定要定期安排乳房檢查,並提醒她就是乳癌高危險族群。她將家人的叮嚀放在心中,每一年都會為自己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所幸檢查結果為女性常見的良性纖維腺瘤,但超音波報告上仍建議需安排每年一次的檢查追蹤。不過自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因為乳房檢查必須在醫療院所進行,林小姐擔心可能會因而增加染疫風險,也由於認為纖維腺瘤是良性,加上乳房摸起來也沒有太大異常不需過度擔心,就先暫緩原定的乳房超音波檢查。直到近期疫情略趨緩,距離上次檢查也已時隔兩年,她便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待檢查結束後,結果也在當日隨即出爐。為她說明檢查結果的醫師指著螢幕上的畫面,可見到超音波影像顯示右側乳房,距離乳頭處約3公分位置,有一個約2.3公分輪廓邊緣不規則低回音影像,高度懷疑是乳癌,後續轉介到醫院由醫師為她做進一步切片檢查,確定罹患乳癌第二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說明,乳房纖維腺瘤好發於35歲以下女性,有時候可以靠觸摸發現,摸起來平滑、有彈性,輕壓可能感覺輕微疼痛,與週遭組織有明顯界線,就像是一顆小圓珠一樣;與乳房纖維囊腫相同,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病灶。檢查結果若為纖維腺瘤或纖維囊腫,醫師會根據檢查結果做後續的追蹤與處置建議,一般來說會建議約每半年至一年需做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追蹤。沈彥君醫師提醒女性朋友,不可因為認為是「良性」就忽略定期檢查,因為一次的健檢結果不代表一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雖然良性纖維腺瘤轉變成惡性乳癌的機會不高,沈彥君醫師提醒當發現自己的乳房有纖維腺瘤或纖維囊腫時,兩者雖然都是乳房常見的良性病灶,但仍需定期追蹤檢查,以確認病灶的穩定性。在定期檢查中,若發現有某個病灶快速生長變大或是出現異常特徵,此時就須更加密切追蹤注意,甚至可能需切片或手術切除,因為良性病灶仍可能有癌前病變或惡性變化,例如非典型細胞增生或癌細胞。沈彥君醫師也特別強調,當乳癌發生時,不是只有硬塊的表現!乳癌症狀有多種樣貌,從乳房腫塊、乳頭分泌物、乳房皮膚出現凹陷、紅疹或潰瘍、腋下腫塊等都需提高警覺。特別提醒的是當乳癌是原位癌或在初期,病灶範圍較小因此外觀及觸感尚未出現明顯變化,在檢查影像上可能會近似良性病灶的表現;或是發生位置較深層,無法靠自我觸摸來提早診斷,因此定期且持續的乳房檢查追蹤,包括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動態磁振造影,觀察每個病灶的變化是如此重要。乳癌是國人女性的頭號公敵,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沈彥君醫師提醒,所有女性朋友都要重視乳房的健康狀況。尤其是高危險族群罹患乳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高危險族群包括肥胖、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者、乳癌家族史、曾經單側罹患過乳癌、乳房有不正常細胞增生、三十歲以後生第一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在十二歲前或五十五歲後停經者、未曾哺乳者、飲酒、抽菸等,都必須更主動為乳房做好定期檢查追蹤,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乳房動態磁振造影都是乳癌重要的篩檢工具。
巴戈病逝/「癌中之王」胰臟癌7類人最危險 出現6大徵兆快就醫
資深藝人巴戈昨(16日)晚間因胰臟癌擴散病逝林口長庚醫院,享壽68歲,消息一出,讓許多粉絲相當悲痛。胰臟癌被稱為是「癌中之王」,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到發現時通常已無法開刀。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腸胃科醫師列出胰臟癌7類高危險群,並提出2種解決方法。許秉毅曾於去年10月在臉書《吃病》指出,胰臟癌素有「癌王」之稱,它之所以令人聞之色變,主要是因為它早期症狀不明顯,而且由於隱身在胃的後方,不容易用超音波做完整的檢查,因此發現時已經無法開刀,而9成患者會在一年之內會死亡。許秉毅也列出,胰臟癌的7類高危險群,包括高齡,平均胰臟癌診斷年齡是71歲, 2/3患者在65歲以上,絕大部分患者超過45歲;新診斷糖尿病,1%~3%有胰臟癌;再來是酗酒、三酸甘油脂大於500毫克/百毫升、胰臟囊腫,家族史,2位或以上家庭人員以及致癌基因突變,BRCA1、BRCA2基因突變,容易產生乳癌、卵巢癌、胰臟癌。 許秉毅表示,臨床上篩檢出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才比較有意義,因為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有八成以上是可以手術治療的,自己的篩檢策略是,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胰臟癌指標 (CA19-9)、胰臟發炎指標 (澱粉酶),若發現異常再進一步檢查,以及三年一次腹部磁振造影檢查,因為磁振造影檢查是可較準確檢測出小胰臟癌的工具,其優點包括準確,無輻射線,但費用較昂貴,自費檢測一次約1.1萬元。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文倫提醒,若出現異常上腹痛、背後痛,或阻塞性黃疸症狀包括皮膚、眼白變黃、尿液顏色變深、大便顏色變淡等症狀,要提防是胰臟癌,應該儘快去檢查。
慧智基因Q3成長4.38% 蘇怡寧:目標「母胎兒醫學、癌症基因檢測」雙引擎齊發
慧智基因(6615)於今日(15日)舉辦法說會,今年累計迄今營收逾4.65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38%,知名婦產科醫師、董事長兼執行長蘇怡寧表示,慧智基因長久以來在母胎兒、產前孕前及新生兒的基因檢測領域,是台灣的佼佼者,未來慧智將積極開拓精準醫療癌症基因檢測市場,目標是母胎兒醫學及癌症精準醫療的雙主軸產品線,營收可達各占五成。總經理洪加政則表示,今年與台灣癌症基因會合作BRCA1/2基因檢測,服務患者,未來將擴大研發HRD基因檢測,以卵巢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等的婦癌檢測為主,並將推出腫瘤突變負荷TMB檢測,輔助免疫療法預測及診斷。慧智基因總經理洪加政表示,每個人身上都帶有 BRCA1及BRCA2兩個基因,一旦這兩個基因發生突變、變異,易引發癌症。在女性身上,容易提高罹患乳癌與卵巢癌的風險;若為男性,增加前列腺癌及男性乳癌的風險。洪加政進一步說,「用來治療BRCA1/2基因突變的癌症藥物Olaparib,在去年11月納入健保給付後,帶動市場對基因檢測的需求,並增加了臨床在癌症治療上的更多選擇。」由於慧智基因在2021年首創台灣子宮內膜癌基因分型檢測,帶動慧智營收動能,洪加政對此也表示,這一款子宮內膜癌基因分型檢測可將子宮內膜癌更進一步分為四型,可以協助醫師判別病況與病患預後、每一型別患者,擬定更精準的治療計畫,幫助醫師找出更適合患者的治癒療程。
唐慧琳胰臟癌過世!醫警告:存活率不到20% 「6大高危險族群」曝光
國民黨新北市議員唐慧琳25日凌晨因胰臟癌病逝,享年49歲,引發外界關注。事實上,胰臟癌又稱為「癌中之王」,多數患者5年後存活率不到20%,而且早期不易發現,等到出現症狀時,通常都已經是第3期、第4期了,無法開刀治療。對此,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提醒,這6類族群最好定期做檢查。許秉毅在臉書表示,根據衛福部2019年的統計顯示,台灣每年約有2500人因為胰臟癌過世,也一舉超越胃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的第7名,不少名人更是死於肺臟癌,包括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世界知名男高音帕華洛帝以及有「時尚老佛爺」之稱的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胰臟癌在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排行第7。(示意圖/翻攝自pexels)許秉毅指出,胰臟癌之所以令人聞之色變,主要是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而且很容易侵犯到周遭的血管,由於隱身在胃的後方,不容易用超音波做完整的檢查。因此,發現時大多已經無法開刀治療了。研究更顯示,有高達85%%的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經無法開刀,有9成的患者會在一年之內死亡。許秉毅透露胰臟癌有3大症狀:1.上腹痛 : 一般是產生上腹悶痛,常常飯後會比較嚴重,有時會痛到背後,常被誤以為是胃痛。2.黃疸:長在胰臟頭部的胰臟癌常會壓迫到總膽管而引起「阻塞性黃疸」。3.體重減輕:腫瘤會掠奪病患的體內的營養素,讓自己不斷的成長,造成患者的體重減輕。值得注意的是,病患出現這些症狀,腫瘤多已大於3公分,有周邊血管的侵犯或轉移到遠處的器官,無法作開刀治療了。高危險群包含新診斷的糖尿病、胰臟癌家族史、慢性胰臟炎、酗酒者、胰臟囊腫、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者。至於要怎麼揪出2公分以下的胰臟癌?許秉毅直言,目前醫界並沒有良好的篩檢工具,可以找出這麼小的腫瘤,「磁振造影檢查」可能是較準確的檢查工具,但費用昂貴。他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患者,若想要找出小於2公分的腫瘤,可以考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每3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
破除家族詛咒2/我有遺傳癌基因嗎? 醫:快向父母確認4條件
目前已知遺傳性癌症相關的基因高達90個以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BRCA1、BRCA2基因,會導致乳癌、卵巢癌等等,尤其在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現身說法之後,更讓BRCA1、BRCA2聲名大噪。安潔莉娜裘莉的母親與阿姨分別因卵巢癌與乳癌過世,因此讓她決定接受基因檢測,果然發現自己也遺傳BRCA1基因的突變,為了不想壟罩在癌症陰影之中,便預防性切除乳房、輸卵管及卵巢。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發現自己遺傳BRCA1基因突變後,選擇預防性切除乳房、輸卵管、卵巢。(圖/Celine提供)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系主任葉俊男醫師說表示,說大多數的細胞癌化需要時間累積,所以發病年齡大多在40歲之後,如果家族中有人20多歲就罹癌,或是腫瘤分布於多個部位、多位親友罹癌,或是患有罕見癌症,有上述4條件就可以考慮進一步進行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遺傳性癌症基因。「最新的基因檢測方式是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Sequencing,簡稱NGS),以前要針對3萬多個基因一一檢查,現在透過晶片就能快速檢查跟遺傳癌症有關連的基因,而且一生只需要檢測一次即可,大約要價3萬元左右。」不過,檢測就如同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般,正因為遺傳無法改變,有時反而會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例如孩子可能會埋怨父母傳下不好的基因,或因預期未來會罹癌而影響心理等等。」葉俊男說。此外,若確認具有遺傳性基因之後,極少會像安潔莉娜裘莉那樣預防性切除器官,「因為是切不完的!」葉俊男說,基因影響的器官太多了,總不可能全部切除,所以大多數採取提早標的器官定期篩檢或預防性投藥,一定年齡之後並心智成熟之後再可慮預防性切除的方式。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基因檢測也愈來愈精準,可提供更多疾病治療的超前部署計畫。(圖/業者提供)
破除家族詛咒3/年輕媽媽癌末奇蹟存活 兩幼女1/2機率剉著等
目前基因檢測的最新運用是癌症的精準治療,一位42歲的乳癌患者,癌症復發之後轉移至肝臟,因此引發肝衰竭性命垂危,膚色蠟黃,整個人像黃香蕉一般,只能在加護病房中等待奇蹟。中國附醫乳房外科鄭伃書醫師說,因為患者育有2歲、4歲的女兒,眼看媽媽即將撒手人寰,更令人格外不捨,後來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幫患者進行遺傳癌基因檢測,意外發現她的BRCA1基因突變,適用最新的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用藥之後效果非常好,經過一年治療,這位媽媽已經恢復日常生活的作息,完全看不出來之前已經準備進入安寧病房照護。」鄭伃書說,由於患者屬於BRCA1基因突變,所以兩個女兒可能有50%遺傳癌症的機率,未來成年後可能仍需要進一步基因檢測。醫師鄭伃書表示,目前基因檢測最新運用於癌症精準治療上,並可以預測復發風險。(圖/鄭伃書醫師提供)不同於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檢測只需進行一次,運用在癌症精準治療、或是預測未來復發風險的基因檢測需要反覆多次。「前者是檢測與生俱來遺傳自父母的生殖細胞;後者則是檢驗腫瘤細胞,所以因應腫瘤變化就必須定期檢查。」舉例來說,罹患乳癌之後可以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癌症類型,進而使用最有效的藥物,抗癌成功之後,也可以透過持續的基因檢測追蹤體內是否有殘留的癌細胞,藉此預估復發風險,不過要價約10萬元左右,所費不貲。若確診罹癌,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腫瘤細胞是否突變,進而尋找適合的標靶藥物。(圖/翻攝自香港凱利醫療中心官網)
【致命胰臟癌1】確診幾乎宣判死刑 這些危險族群剉著等
知名度甚高的健檢機構聯安診所總經理李文雄,上周五(22日)不幸死於胰臟癌,震驚醫療界。據了解,李文雄於去年1月在自家健診機構接受高階影像健診時,意外在胰臟發現腫瘤,立即開始治療且病情穩定,今年9月更與同事一起歡度61歲大壽,沒想到上周五告知家人疲累要上床睡覺,竟再也沒醒來。與其他癌症相較,胰臟癌的發生率雖不高,但確診就幾乎宣告死亡,尤其近年來許多名人皆因此病辭世,包括體育主播傅達仁、資深名嘴劉駿耀、男高音帕華洛帝,「時尚老佛爺」卡爾拉格斐也於今年2月因胰腺癌辭世,也讓胰臟癌因此被封為「癌王」,最主要是因為胰臟癌很難早期發現,而且復發率相當高。哪些人是胰臟癌高危險族群?根據《好心肝》報導,目前醫界仍無法確切知道造成胰臟癌的原因,但有些危險因子已經被找出,其中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發生胰臟癌的機率比平常人高。遺傳基因導致的罹癌風險可高達一般人的30∼40倍,若合併抽菸,風險更高達100倍。例如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者,罹患乳癌、卵巢癌風險高外,罹患胰臟癌的風險也較高。另外,家族內有2人以上罹患胰臟癌,也算是高危險群。另外,慢性胰臟炎或是肥胖、糖尿病患等,罹患胰臟癌的危險也較高,而年過50歲才罹患糖尿病的人,更應該留意,有時並非普通的糖尿病,而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也證實,「高糖」會造成胰臟的代謝異常,傷害胰臟細胞的DNA,使致癌KRAS基因突變,進而產生胰腺癌。所以避免「高糖」的攝取,可保護胰臟免於因代謝異常所造成的損傷。
【婦癌殺手4】卵巢癌年輕化 1/4未滿40歲
卵巢癌幾乎沒有篩檢工具,再加上晚期才出現症狀,所以擁有「寧靜殺手」的稱號,近年高居婦癌死亡率的第一名,而隨著晚婚、少孕的趨勢,卵巢癌發生率逐年攀升,近十年發生率增加1.1倍,最近更擠下子宮頸癌,成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七名。「除了基因遺傳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就是晚婚少孕,所以每年持續增加1~3%發生率,且有年輕化趨勢,1/4患者年紀都在40歲以下。」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大約5~15%患者的Brca1與Brca2基因變異,罹患卵巢癌風險會相當高,例如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就是知名的例子,她因此做了切除卵巢、輸卵管的預防性手術。「沒有生孕、或生孕次數少,就會讓卵巢一直排卵,除了沒有喘息時間之外,也增加基因變異的機會。」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任張正昌醫師說,卵巢排卵時會形成一些小傷口,然後再由修復基因癒合傷口,所以排卵次數愈多,就愈容易使修復基因變異。張正昌醫師表示,可透過每年進行陰道超音波,提早發現罹患卵巢癌。張正昌醫師表示,可透過每年進行陰道超音波,提早發現罹患卵巢癌。如果經常施打排卵針,等於增加排卵時的傷口,那基因變異機率也會較高?「目前有研究證實、也有研究推翻這個論點,所以目前還沒有定論。」賴鴻政說,其實壓力與環境荷爾蒙也都會影響基因變異,增加卵巢癌機率。預防卵巢癌這樣做卵巢癌直到晚期,因為腫瘤變大才會出現腹水、腸胃道症狀,早期幾乎難以察覺。由於卵巢癌具有基因遺傳因素,若想預防可先進行基因篩檢,例如檢查Brca1或Brca2基因是否變異,大約需自費5萬元左右,若確定基因變異,又沒有生孕需求,就可以考慮切除卵巢、輸卵管,以預防癌化。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曾經有位50多歲的病人,因為3個姊姊分別罹患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很確信自己一定有基因變異,就決定進行預防性切除手術。」張正昌則認為,只有少數患者具有變異遺傳基因,建議一般女性每年進行陰道超音波篩檢,若發現有異樣,再搭配抽血檢驗腫瘤指標數值佐證,較能早期發現卵巢癌。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表示,得非常確信自己一定有基因變異才進行預防性切除手術。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