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巴基斯坦有毒霧霾太嚴重「太空也能看到」 數千萬人受影響「學校被迫關停」
自10月起,有毒的濃厚霧霾就籠罩著巴基斯坦東部與印度北部,其嚴重程度甚至可以從太空中清楚看見。透過NASA Worldview的衛星圖像可以看到,巨大的灰色霧霾覆蓋巴基斯坦旁遮普省(Punjab),並向東延伸至印度,甚至越過首都新德里(New Delhi)。根據《CNN》報導指出,由於有毒霧霾的威脅,當地數千萬人面臨嚴重的健康危機,巴基斯坦當局不得不關當地閉學校和公共場所。巴基斯坦的拉合爾(Lahore)和木爾坦(Multan)兩個城市幾乎沒有視野可沿,因為濃厚的霧霾完全吞沒街道,遮蔽建築物,基本上無法無法辨識。為何巴基斯坦當地會有如此嚴重的霧霾,主要是因為每年冬季當地農民焚燒農業廢料,再加上燃煤電廠的排放、車輛交通,以及當地無風的冬季氣候,幾個因素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冬天乾冷的天氣會束縛住污染物,無法像天候溫暖時那樣流通帶走污染物,因此空氣質量惡化,當地也因此每到冬天就被有毒霧霾覆蓋。巴基斯坦拉合爾官員表示,今年霧霾的危害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根據全球空氣質量監測機構IQAir,拉合爾在11日的空氣質量指數達到1200以上(正常標準必須在300以內),這已經是被認為對人體有嚴重的危害。在旁遮普省的一些地區,過去一週的空氣質量指數數次超過1000。在木爾坦市,11日當天所測得的PM2.5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安全標準的110倍。據了解,PM2.5主要是來自燃燒石化燃料、沙塵暴和野火,當PM2.5被吸入人體時,會深入肺部組織,進而進入血液系統,會讓人體產生哮喘、心臟和肺部疾病、癌症以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甚至還會對兒童的認知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因為霧霾的關係,巴基斯坦的醫院和診所擠滿因空汙而求診的病人,旁遮普省衛生官員表示,超過3萬名病人在霧霾嚴重地區發生呼吸道疾病。巴基斯坦環保局表示,在費薩拉巴德(Faisalabad)、木爾坦和古杰蘭瓦拉(Gujranwala)等地區,肺部、呼吸系統疾病、過敏、眼睛和喉嚨刺激的病患數量「前所未有地上升」。也因為如此情況,拉合爾已經下令關閉學校、公家機關至17日。旁遮普當局於8日關閉18個地區的所有公園、操場、博物館、動物園和歷史遺址。在11日當天甚至進一步擴大禁令,禁止所有戶外活動,包括戶外體育賽事、展覽、節慶活動及餐廳的戶外用餐。除藥房、加油站及必要的食品和醫療商店外,市場、商店和商場也必須要在晚上8點前關閉。巴基斯坦環保局發言人巴希爾(Sajid Bashir)表示,這些新限制的目的是讓人們留在家中,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以減少健康風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表示,巴基斯坦當地有超過1100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暴露在霧霾中。UNICEF駐巴基斯坦代表法迪爾(Abdullah Fadil)表示「隨著霧霾在旁遮普省持續肆虐,我對被迫吸入受污染、有毒空氣的幼兒的健康感到極度擔憂。幼兒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最大,因為他們的肺部較小,缺乏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免疫力。」拯救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巴基斯坦國家主任貢達爾(Khuram Gondal)表示,空氣污染和高溫嚴重影響兒童的教育與生命安全,他呼籲當地政府「緊急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並找到長期解決方案來應對這個每年反覆發生的問題。報導中也提到,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2023年11月的研究,每年全球有510萬人因石化燃料產生的空氣污染而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則表示,每年有670萬人死於環境和家庭空氣污染的綜合影響。
愛吃麻辣鍋、壽喜燒要注意了!醫曝「4隱形糖陷阱」:吃多恐致痛風、心血管疾病
台灣10大死因中,有8項都與肥胖相關,而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達到50.3%,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達28.9%。家醫科醫師許芷瑜就表示,研究證實,糖會造成異位脂肪堆積、血脂上升,也意味著攝入越多的糖,死亡風險越高,而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較難被發現的「隱形糖」,像是麻辣鍋、壽喜燒湯頭等等,「1人份麻辣鍋底可能含有80克的糖,1人份壽喜燒也有約40克的糖」。許芷瑜在臉書粉專「許芷瑜醫師|健康減重。生活享瘦」發文分享,據《英國醫學期刊》(BMJ)指出,高糖攝取與多達18種內分泌或代謝疾病(如痛風、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10種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密切相關。許芷瑜指出,已有不少研究證實,糖會造成異位脂肪堆積、血脂上升,一篇2023年發表於Nutrition期刊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表明,總糖量和果糖攝取增加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也就是說攝入越多的糖,死亡風險越高。「看得到的糖,想避開較容易,但較可怕的是四處潛伏在我們的飲食內看不見的隱形糖」許芷瑜列出4種外食族常吃但容易忽略的「隱形糖陷阱」,包括:裹粉的炸物、串燒、沙拉醬、麻辣火鍋或壽喜燒湯頭;其中,一串雞翅刷上燒烤醬的話,可能含有2至5克的糖,若點個10串,一頓消夜最高恐吃下50克糖;若以市售常見的一條100公克沙拉醬來看,就含有13.7公克的糖。至於麻辣火鍋或壽喜燒湯頭,許芷瑜解釋,像是泡菜鍋、番茄鍋有時太酸,為了好入口,會加入糖來增添味道和提香,其中1人份麻辣鍋底可能含有80克的糖(具體量視湯底的製作配方和份量而定),壽喜燒的湯汁通常使用醬油、清酒和砂糖來調味,達到甜鹹的風味,1人份的話也有約40克的糖。對此,許芷瑜提醒,如果每週吃超過2至3次的麻辣火鍋或壽喜燒,可能導致攝入過多隱形糖,進而導致體重增加、影響血糖穩定和血脂異常,長期下來提高代謝疾病和心血管問題的風險,「如果真的要吃麻辣鍋,可以選擇鴛鴦鍋,就多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湯底能滿足口腹之慾」。
國外研究:「超加工食品」與32種疾病有關 學者籲聯合國應對其訂管制措施
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常被添加甜味劑、色素等成分,雖能滿足一時口腹之慾,但若攝取過量也會造成健康負擔。國外對此展開一項研究,表明人體吃下過多超加工食品,恐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癌症等32種疾病風險,還有學者呼籲,聯合國對其應要推出近似《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的規範。綜合《CNN》、《每日郵報》、《衛報》報導,這項研究2月28日被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雪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等多國專家共同實驗得出,他們針對近1000萬人進行45種健康風險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探究過往3年和飲食與健康有關的14篇文章,發現超加工食品竟與32種健康風險直接相關。研究指出,一旦人體攝入過多超加工食品,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風險上升50%,焦慮與常見精神障礙疾病風險上升48%至53%,至於心臟病、肥胖、二型糖尿病、睡眠問題等疾病風險上升40%至66%,另外腸胃及代謝等問題也有機會找上門,也有學者發表社論,建議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對超加工食品制定近似《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的管制措施。根據《營養N次方》網站資料顯示,常見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包括含糖飲料、餅乾、蛋糕、薯條、微波即時食品等類型,即為添加更多成分的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s),除了糖、鹽、油在內,還有多種化學成分,像是防腐劑、甜味劑、色素等添加物。
英男強忍打噴嚏…突一陣劇痛 就醫檢查糟了「喉嚨破了大洞」
許多人習慣忍住打噴嚏,但引發的後果可能難以料想。英國一名男子在開車時,突然想打噴嚏,當下他強行憋住,結果感到劇烈疼痛,就醫檢查發現喉嚨竟然撕裂了一個洞。據《鏡報》報導,這名30多歲男子在開車時,一股想打噴嚏的感覺湧上來,他立刻閉上嘴巴並捏住鼻子,將注意力放在路況,結果出現劇痛,不得不到醫院就診,結果讓人擔憂,因為醫生在觸摸他的脖子,注意到他發出破裂的聲音,也無法控制喉嚨。電腦斷層掃描顯示,氣管有0.2公分的撕裂,是由於打噴嚏關閉呼吸道時的壓力增加20倍導致。男子的氣管有0.2公分撕裂傷。(圖/翻攝自BMJ Case Reports)報導指出,男子有過敏史和喉嚨不適,雖然不需動手術,但他留院觀察2天,以確保氧氣水平和其他生命跡象穩定,出院後接受止痛藥和花粉症藥物治療,還被醫生提醒2周內不要進行劇烈活動,幸虧在5周內就完全癒合。針對此案例,醫生警告試圖忍住打噴嚏的風險。丹地大學的醫護人員在最新一期的醫學雜誌《BMJ Case Reports》紀錄該病例,呼籲民眾不要在閉嘴的同時,捏住鼻子來忍住噴嚏,這可能會造成氣管穿孔。
全球第一起!男捏鼻閉嘴強忍噴嚏 下秒頸部劇痛竟「氣管撕裂」
全球首例!有名30歲的男子在開車時,突然想打噴嚏,但卻捏住鼻子並閉上嘴巴忍住,隨後他的頸部感到劇烈疼痛,當下緊急前往急診室就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氣管竟撕裂,所幸男子在留院觀察後,並無大礙。而這特殊的案例也是全球第一起因強忍噴嚏而導致自發性氣管穿孔的病例。《英國醫學期刊》(BMJ)於日前刊登了該病例報告,內容指出有名30多歲的男子本身有過敏性鼻炎,事發當天他正在開車,當時他突然想打噴嚏,但卻捏住鼻子並閉上嘴巴忍住,豈料頸部卻突然感到劇痛。緊急前往急診室就醫後,發現他的頸部雙側腫脹,且活動困難。經X光檢查,則發現第三和第四頸椎之間有一處2公分×2公分的氣管撕裂,並伴隨縱膈氣腫和頸部手術性肺氣腫。所幸不危及生命,且男子在留院觀察48小時間,因為全身狀況良好、生命體徵皆正常,所以也不用開刀。在經過治療後,他順利出院回家,醫生則建議他2周內避免劇烈活動,在5周後對頸部和胸部進行了電腦斷層掃描,結果顯示手術性肺氣腫完全消退,沒有氣管撕裂或任何氣管異常。院方懷疑男子的氣管穿孔是因為捏著鼻子、閉著嘴打噴嚏時,氣管內壓力迅速增大所致。最後也呼籲民眾,不要捏住鼻子、閉上嘴巴強忍住噴嚏,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氣管穿孔。
大腸直腸癌年輕化! 提早進行「個人化篩檢」預防
我國兒童過重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恐成為年輕大腸候選人!美國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而且世界各國皆有此趨勢。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談討,發現及早篩檢大腸癌可降低發生率,針對年輕大腸癌篩檢提供精準效益實證評估,藉由糞便潛血檢查濃度,可使原有「族群式大腸癌防治」策略走向「個人智慧精準大腸直腸癌防治」,達到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表示,探討年輕大腸直腸癌主題時,通常會與人類發展指數一起評估;人類發展指數越高,代表經濟水準較好,醫療可近性、醫療品質通常較佳,因此癌症的治療效果應該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類發展指數越高,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也越高;代表已開發國家的「生活習慣」與「飲食西化」是罹癌的重要原因(Arnold M, et al. Gut 2017;66:683–691.)。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高於鄰近人類發展指數相近的亞洲國家。無論性別與國別 50歲以下罹癌率顯著增加2017年美國研究發現,年輕大腸直腸癌增加趨勢十分明顯;不論結腸或直腸,50歲以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且不論性別都有類似的趨勢。而且 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觀察到明顯的上升趨勢,世界各國也觀察到類似的情形(Siegel RL et al. JNCI 2017;109(8):djw322.)。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比女性高出1.5倍。台大公衛團隊過去曾跟韓國、日本、香港等亞太地區國家進行大腸癌研究,發現無論性別,40至49歲大腸癌比例皆明顯增加,尤其男性大腸癌增加幅度最為明顯(Sung JJ, Chiu HM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9)。而且大腸癌發生率在1965年後出生世代持續上升(Murphy CC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8;155:1716–1719),原因包括:肥胖/身體質量指數/代謝症候群兒童時期暴露抗生素和食物鏈中抗生素(改變腸道菌叢)食品業工業化引入化學物質或食品(促使腫瘤形成、改變腸道菌叢)發炎/異位性體質環境輻射或其他環境暴露(區域性)一項研究針對430位小於50歲的族群,進行大腸癌回溯性研究,結果發現26%人的一等親有結直腸癌,10%有基因錯配修復問題,315人有做生殖系基因定序,檢查出林奇氏症候群(Lynch syndrome,亦稱「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之基因異常等,有生殖細胞系突變85人中只有43人表示其一等親有大腸癌。因此,小於50歲大腸癌中有20%具有生殖系基因突變,建議對於所有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提供基因諮詢與癌症檢驗(Stoffel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20;158:341–353),以利及早發現疾患。邱瀚模指出,大腸癌之新興風險因數,亞洲肥胖族群增加幅度快,台灣肥胖人口比例約占6至7%,男童占8%,女童占4%,而且男童逾25%過重,女童也有超過15%過重,這些兒童未來恐會成為年輕大腸癌候選人。除了罹癌危險因數,下修篩檢年齡層也是亟待討論。(Hoffman SJ et al. BMJ 2019;365:l2231)。多國下修篩檢年齡 台灣糞便潛血檢測演進為了及早防癌,多國指引已下修篩檢起始年齡,美國多專科醫學會特別小組(USMSTF)於2012年建議45-75歲成人、40歲成人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於該家族成員診斷結直腸癌年齡之10歲以前)參加篩檢。2021年,美國胃腸病學院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針對45-49歲成人增加有條件篩檢建議。美國一項研究利用電腦模擬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1990至1994年族群作為參考組,發現現今族群大腸癌風險為過去1.54倍,因此,45歲開始篩檢這項措施可符合成本效益(Ladabaum U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9;157:137-148.)。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陳立昇教授表示,台灣在檢測技術從「糞便潛血化學法」演進到「糞便潛血免疫法」,已經成為國際上先進的偵測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在敏感性和精確性方面優於過去的化學法,並且顯示大腸癌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三段五級」策略 各世代精準防治大腸癌 台大公衛團隊過去利用基隆、台南整合式篩檢資料研究發現,45歲開始篩檢族群相較50歲開始篩檢大腸癌發生率低22%,這項實證資料表達提早篩檢具有預防效益(Chiu HM, Chen HH et al. Digestive Disease Week 2023, Chicago, US)。建議下列2族群提早篩檢:50至75歲:戰後嬰兒潮及部分X世代45至49歲:這類族群為社會主要人力,一旦罹癌可能影響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損失(As of the population in Dec 2021)。▲▼X世代與戰後嬰兒潮世代,提早進行大腸癌篩檢,具有預防效益。(圖/台大公衛團隊提供)陳立昇表示,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人數眾多,為了確保這2個世代能夠在初段和次段預防方面做好防治工作,除了建議參加糞便潛血檢測,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工程,根據不同階段制定策略,以實現精準健康的防治目標。初段預防:側重於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轉向植物性飲食、增加運動,以及促進整體健康。這些改變對每個年齡層都至關重要,透過預防老年罹患大腸直腸癌,以免耗費國家龐大資源並影響人民的生活品質。次段預防:針對50歲以上、未滿75歲民眾,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應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末段預防:台灣的全民健保體系在三段預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當疾病出現時,體系能夠提供新型治療方法,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以照顧各個年齡層的患者。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登革熱及大腸癌應用
受不了另一半想離婚? 為了「血糖」控制…兩人生活比獨居更健康
現在人多半嚮往自由,對婚姻希望能有更多的自主性與操控性,也就衍生了離婚率提高,只要發現另一半與自己的目標不同,最快速突破困境的方式,就是雙方簽字離婚。但加拿大有醫學研究發現,如果以身體健康的角度來拿捏婚姻關係,有婚姻狀態,或是同居者,不論與另外一半的關係和不和諧,整體的血糖控制,都優於單身、離婚、喪偶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相比之下也較低。根據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盧森堡大學的相關研究,科學家從「英國老化縱向研究(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eing,ELSA)」資料庫,找出了3300名,年齡介於50到89歲的成人。在這票受試者中,76%正處於婚姻關係中或有同居伴侶,科學家除了持續觀察這些人的婚姻狀態,同時也分析了他們每4年檢驗一次血液樣本中的糖化血色素(HbA1c)表現。結果研究發現,處於婚姻關係或有同居伴侶的男性與女性,不論與另一半是佳偶還是怨偶,其糖化血色素(HbA1c)表現,整體比單身、離婚、喪偶者低了21%。而由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心理學家福特(Katherine Ford)主導的這份研究,近期則已被刊登於期刊《BMJ開放糖尿病研究與護理》(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該研究整體結論發現,人類處在婚姻或同居關係,一定程度上可遏止血糖節節升高,因此參與研究學者,站在血糖控制的觀點,鼓勵獨居長者尋求一段新的關係。
超重肥胖拖累人類發展? 研究:2060年過胖問題釀全球GDP損失3.3%
過度肥胖已經是現代人頭號文明病,近期一項研究還指出,不斷攀升的肥胖率還會使世界經濟蒙受損失,研究表示若全球過度肥胖水平以現在的趨勢持續攀升,到2060年,將會造成全球3.3%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損失,從而減緩低收入國家的發展。根據「法新社」報導,這篇新研究於9月20日刊登於期刊《英國醫學期刊全球健康》(BMJ Global Health)。由於肥胖是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團隊透過分析疾病治療成本,研究過度肥胖將對全球當前與未來的經濟影響。研究估算自2019年至2060年間,因為過度肥胖造成的直接(醫療費用)與間接成本(如早逝、生產力損失),以2019年而言,過度肥胖已經造成全球GDP約2.19%損失。研究主要作者紐金特(Rachel Nugent)在聯合國期間於簡報會議上表示「在全球範圍內,現在有近2/3成年人超重和過胖。我們預計,到2060年,此數據將是3/4」。研究指出,如果照目前的肥胖趨勢繼續下去,到2060年,過度肥胖造成的經濟影響預計將會上升到約3.3%,資源匱乏的國家預計會最受影響,預料高收入國家應付過度肥胖的成本會增加4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則會增長12至15倍。其中,中國大陸、美國和印度預計是受到影響最大的國家,過度肥胖將分別使大陸損失10兆美元(約新台幣314兆)、美國2.5兆美元(新台幣78兆),以及印度8500億美元(約新台幣27兆)。肥胖影響GDP程度,則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最受影響,預料該國GDP損失將達到11%,加勒比海國家千里達和托巴哥共和國則會達到10.2%。鈕金特表示「過度肥胖造成的潛在成本拖累了發展,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這種較低的生產力,和早期死亡率,人類可以更快的發展和增長,更快地改善人們的生活」。
吃人工甜味劑代替糖 法國研究:增加9%心臟病風險
近日一項法國的大型研究指出,攝取人工甜味劑會提高9%的心臟病風險,不過研究人員也說,這是觀察性的研究還不能確定原因。該研究被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據《衛報》報導,這項研究由巴黎索邦大學的專家領導研究,研究調查了10萬多名法國成年人,參與者平均年齡為42歲,4/5是女性,她們每天吃的東西都會被記錄,其中有37%的人會吃甜味劑,在約10年期間,研究人員記錄了1502起心臟病、中風、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調查了飲食中的飲料、乳製品等添加的甜味劑,和心臟病風險做出了比較,研究表明,甜味劑不是糖的健康替代品,因為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從研究中可見,甜味劑每天被放在各種食品和飲料中被數百萬人食用,而幾家衛生機構也認同他們的看法。研究指出,吃甜味劑會增加9%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甜味劑「阿斯巴甜」會增加18%的腦血管疾病風險。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是觀察性的研究,還不能確定原因,儘管研究以精確、高質量的飲食數據,來評估甜味劑對人體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的證據來佐證研究。據《Sky News》報導,英國心臟基金會(BHF)的高級營養師帕克(Tracy Parker)說,這種觀察性研究只能代表一種關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甜味劑和心臟病風險的關係。」因為英國大多數成年人吃了太多糖,導致肥胖和蛀牙等問題。
瓦解男人健康的殺手「超級加工食品」!愛吃培根、熱狗患大腸癌風險飆3成
現代人追求更方便快速的飲食習慣,微波食品、加工食品的消費支出也隨之增加。美國研究發現,大量食用「超級加工食品」的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高出29%,不過於女性而言並未存在關聯性。英國醫學雜誌(BMJ)於8月31日發表一項研究,分析20萬受試者長達28年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超級加工食品」與大腸癌之間存在關聯性,不過僅限於男性,而大腸癌也佔據美國好發10大癌症前三名。添加了過量的鈉、糖、飽和脂肪的加工類食品及飲料,皆可以被稱作為「超級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像是火腿、培根、熱狗、冰淇淋、蛋糕、汽水等邪惡食物。研究指出,食用大量「超級加工食品」的男性患大腸癌的風險,相較食用少量「超級加工食品」的男性高出29%。此外,含糖飲料的攝入量增加,如蘇打汽水、水果飲品和含糖牛奶飲料,也與男性罹癌的風險增加有關。該項研究的共同作者、癌症流行病學家張方方(Fang Fang Zhang)表示,目前還無法得知「超級加工食品」為何並未提高女性患大腸癌的風險,不過可能與肥胖、性激素及食用成分有關,「像優格等加工乳製品可能會降低其他類型的超級加工食品,對女性的有害影響。」換句話說,女性食用的「超級加工食品」成分可能與男性有所不同。張方方指出,食品添加劑會改變腸道菌種、增加發炎,甚至在加工過程中所產生污染物質,都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
英醫學期刊:全球2700萬人喪失嗅味覺 長新冠後遺症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
新冠病毒肆虐逾2年,近期《英國醫學期刊》(BMJ)分析指出,全球有約5%的確診個案(2700萬人)在染疫後6個月仍有嗅覺及味覺喪失的症狀,不但容易影響情緒,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且女性較難恢復。此外,伯明罕大學日前也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並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於當地時間27日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分析了18項透過北美、歐洲及亞洲不同族群,近3700名患者各個染疫時期的嗅味覺數據,並指出,其中有約75%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30天內恢復,但5%左右的患者則是在染疫6個月後仍通報有「持續型功能障礙」(persistent dysfunction)的相關症狀。其中女性患者嗅味覺恢復的機率低於男性,而平時有鼻塞症狀的患者也較難康復。未參與分析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鼻竇中心鼻科醫師賈法里(Aria Jafari)指出,他的病人中有約50%疑似在染疫後被剝奪嗅覺,且嗅味覺喪失的患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抑鬱及焦慮症,其中不乏有廚師、品酒師、巧克力製造商和其他在工作上高度依賴這2種感官知覺的患者。另外更有許多病人在恢復嗅覺後,可能聞到不存在的味道,例如燃燒的橡膠、煙味等異常難聞的氣味。事實上,已有研究表明嗅覺喪失與老年人高死亡率有關,且對情緒及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若全球有數百萬人因長新冠後遺症導致嗅覺能力下降,恐將引發新一場公衛危機。此外,新加坡中央醫院耳鼻喉科主任Song Tar Toh也表示,相較於患者自我通報,客觀的嗅覺測試能夠識別出更多嗅覺喪失的病例,「受影響的真實人數可能遠遠高出我們的估計。」美國史丹佛大學鼻科專家帕特爾(Zara Patel)也懷疑新冠康復者出現嗅覺障礙的真實比例可能超過20%,而女性又因為嗅覺平均比男性敏銳,而更容易通報知覺喪失。她還發現,Omicron的原始毒株對嗅覺的影響似乎較小,但最新的BA.5可能扭轉局面。近期,由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
連續30天服用20種高劑量營養品 男子上吐下瀉急性腎衰竭
每日攝取充足的維他命對身體是很好的,但是服用過量不僅會沒效果還可能造成生命危險。日前在醫學期刊上就有這樣的案例,一名中年男子因為攝取過量的維他命而導致出現多種不良症狀,像是上吐下瀉、口乾舌燥、耳鳴、急性腎衰竭等,幸好經醫院治療後已經康復。根據《BMJ》醫學期刊指出,一名中年男子身體不好,有許多健康問題,包括肺結核、內耳腫瘤、腦積水、細菌性腦膜炎和慢性鼻竇炎。他每天會服用超過20種高劑量的營養品,像是維生素D、維生素K2、維生素C、葉酸、核黃素、維生素 B6、omega-3等,以及其他幾種維生素、礦物質、營養素和益生菌補充劑。吃了這些營養品大約過1個月後,他開始出現上吐下瀉、口乾舌燥、耳鳴等症狀,持續了3個月都沒有好轉的跡象,他的私人醫生安排他做了血液檢查,結果顯示他的鈣含量過高,且鎂的含量也是比以前還高,他攝取維生素D的量是人體所需的7倍,結果還顯現了他有急性腎衰竭的狀況。隨後他被轉到大醫院裡治療,在這8天的期間,他接受了靜脈輸液跟使用雙磷酸鹽治療,出院過後他的鈣水平恢復正常,但維生素D仍過高。醫師說到,在全球維生素D過高的趨勢正在上漲,且症狀多種多樣,主要是由血液中鈣過多引起的,包括嗜睡、精神錯亂、冷漠、抑鬱、昏迷、厭食、腹痛、嘔吐、便秘、消化性潰瘍、胰腺炎、高血壓、心律失常和腎臟異常、腎功能衰竭。醫師也補充,類似的病例數雖然有上升的跡象,但這種情況並非常見,而這位男子的案例剛好也證實,營養品的服用必須適量,過量反而會毒害身體。
兒童青少年「長新冠」影響持續3個月 醫:應超前部署電子化評估
兒少染疫後出現「長新冠」狀況,不僅影響上學跟人際關係,也讓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北市聯合醫院醫師姜冠宇在臉書上指出,要研究兒少長新冠或後遺症,如果預期族群多起來,不要都用紙本問卷,應該「超前部署」用更有效率的電子化評估調查,別讓注意力下降的病人難為。姜冠宇表示,WHO在兒童青少年「長新冠」研究定義為確診後有症狀干擾日常生活、持續12周、3個月,在此之前長新冠的定義有很大的歧異,各項論文都有1%到51%不等的數字。姜冠宇解釋,定義決策的過程,4月刊登於BMJ英國醫學雜誌,透過三次專家共識會議,得到高度共識,但文章是去年11月底送件、今年2月審核通過、4月刊登,所以應還沒看到Omicron相關後遺症或長新冠會帶來的改變。姜冠宇說明,高度共識的定義為兒童或青少年確診後,症狀持續或發展,不能用另一種診斷來解釋;影響他們的身體、心理或社會福祉;達到干擾正常生活功能,例如,學校、工作、家庭或人際關係:確診後至少持續 12 周,即使症狀在此期間有增有減。姜冠宇補充,成人長新冠目前依WHO和疾管署所列定義,是3個月後、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不能由其他病因解釋者,而美國有些官方說明,看起來沒在管3個月前或3個月後定義,這份刊登BMJ的英國Delphi決策也沒提及這件事,只強調持續時間。姜冠宇表示,研究定義應該跟臨床定義有一些區別,所以台灣目前出現在追蹤門診的成人,至少都是後遺症,如果由確診高峰在五月來推算,真正要達到長新冠定義的首波族群,最快在今年八月之後才會出現。姜冠宇說明,新冠追蹤門診若不是納入近期出院長者,絕大半都是年輕人與青少年,他們的睡眠和生活表現嚴重被干擾,且來掛診的年輕朋友也都反應睡眠縮為2到3小時,但也有少數很快就恢復的案例,也許未來年輕族群會適用修改後的定義。長新冠的研究非常複雜,姜冠宇建議,如果預期族群多起來,不要傻傻的都「紙本問卷」,應該要更有效率的電子化評估調查這些複雜症狀,要注意力受損的後遺症或長新冠的病人完成這些紙本問題,真的很難為他們。
千萬別挑「醫師生日」動手術!美日最新研究:死亡率更高
國外最新醫學研究指出,若是外科醫生在「生日當天」替病患開刀,很可能會受到私人因素影響,無法完全集中精神,容易匆匆忙忙就結束手術,這也導致病患在術後的死亡率,比起其他日子高出1.3%。日本慶應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哈佛大學醫學院等多名學者,攜手合作此研究計畫,針對美國2011至2014年間,65歲至99歲共98萬名患者為對象,在術後30天內的死亡率,以及執刀外科醫生4萬7489人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在控制病患的年齡、性別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等因素下,發現同一名外科醫師在生日當天執刀的病患中,30天內的死亡率為6.9%,比起生日以外日子的5.6%,還要高出了1.3%。團隊進一步分析指出,可能是因為執刀醫師在生日當天收到來自各方的祝賀訊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為了要趕赴生日派對,急忙完成手術之下,進而影響到病人的復原情形。慶應大學特任助教加藤弘陸表示,透過找出影響醫師手術表現的原因,有助於提升醫療品質,確保病患都能得到專業的醫療照顧,這份研究10日已經刊載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簡稱BMJ)中。
吃髮17年成習慣!嫩妹腹痛「挖出6kg毛髮」…40年醫嚇傻:從沒見過
印度一名17歲少女腹部突然出現劇烈疼痛,家人緊急將她送醫檢查,沒想到醫師在她的胃中發現一大片奇怪的黑色陰影,馬上安排進行手術,醫療團隊從少女的體內取出了重達「6公斤的毛髮」,全都糾纏成一大團,嚇壞在場所有人,少女這才透露了自己長年以來的一個獨特習慣。根據《鏡報》報導,少女庫瑪里(Sweety Kumari)每當感到肚子餓時,就會開始啃食自己的毛髮,從小到大都是如此,直到近日突然嚴重腹痛,緊急被送醫開刀治療;執刀醫師薩胡(Sahu)表示,這團6公斤重的毛髮卡住了所有腸胃道系統,他工作40多年來,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案例。庫瑪里的狀況稱為「毛石腸梗阻症候群」(Rapunzel syndrome),目前全球約有90起類似病例,而正因該症候群好發於年輕女孩身上,所以也被稱為「長髮公主綜合症」。所幸庫瑪里平安結束手術,目前恢復情況良好,而她的開刀過程也被紀錄下來,並收錄於醫學期刊內,有助於後續醫療研究。少女庫瑪里從小習慣吃頭髮,17年來吞下了多達6公斤的毛髮。(圖/翻攝自bmj醫學期刊)
可愛女嬰臉上驚長「2嘴巴」 喝奶另一個小舌頭會一起動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Medical Journal)近來刊登一篇特殊個案,這是美國南卡羅萊納州(SouthCarolina)地區,有一名剛出生即有「兩張嘴巴」的女嬰,一個嘴巴大小位置正常,另一個嘴巴則是長在下巴側邊部位,雖然比正常的嘴巴看起來小,但兩個嘴巴都有嘴唇、口腔、舌頭與牙齒,進食時,兩個嘴巴的舌頭會同時動作。美國出現超罕見的「兩嘴嬰兒」。(圖/翻攝自BMJ) 據《福斯新聞》報導,有醫師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發表的論文指出,這種現象是屬於顱面重複(craniofacialduplication)的一種,從醫學文獻上回顧,自1900年以來,只發生過35例。後來追溯女嬰母親還在懷孕階段的時候,當時負責產檢的醫師就發現,孕婦在懷胎3月時,從超音波上,就已看到胎兒的頜骨出現腫塊,起初以為可能是先天性囊腫和纖維異常,或是「畸胎瘤」,後來出生後才知道,原來是長了第二張嘴巴。美國出現超罕見的「兩嘴嬰兒」。(圖/翻攝自BMJ) 而女嬰的這個第二張嘴,雖然位置、大小都跟正常嘴巴不太一樣,旦她的第二張嘴,也是長了6顆臼齒與舌頭。所以當女嬰喝奶時,第一個嘴巴的舌頭,和第二個嘴巴的小舌頭會同步連動。而小女嬰兒從出生後都很健康,沒有因為多了一個嘴巴,而對生命造成影響。但為了美觀起見,醫師還是在女嬰約6個月大時,透過手術切除多餘的小嘴巴。
悲劇!男囚「鼻孔塞大麻」走私入獄 糗卡18年挖出「鼻結石」
日前在澳洲有名入監服刑的男囚,試圖要把大麻偷運進獄中,但為了躲避獄警的檢查,他便異想天開地將大麻塞在鼻子裡面,沒想到卻不小心塞得太深,從此再也拿不出來,導致鼻塞、鼻竇炎等症狀接踵而來,而這包卡在鼻腔裡的大麻,18年後才終於被開刀取出。女友把大麻包裝偽裝後,趁探監時偷偷塞給獄中的男友。(示意圖/取自Unsplash)根據《CNN》報導,這名48歲的男囚在多年前進到獄中服刑,他的女友把1包大麻裝在氣球中,趁著探監時偷偷塞給他,男囚接著把整包大麻塞到鼻腔中,因此逃過了檢查,不過事後卻再也挖不出來,他還以為自己把大麻全都吸進體內,最後就也慢慢淡忘此事。不過男囚近期因頻頻出現頭痛的情況,便到雪梨威斯特米德醫院(Westmead Hospital)進行檢查,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男囚的鼻腔中竟有塊長19毫米、寬11毫米的「鈣化病變」,他向醫生表示,自己長期都有鼻塞的困擾,隨後男囚便被轉往該院的耳鼻喉科診治。大麻植物曬乾後採收,經一番提煉才能吸食。(示意圖/取自Unsplash)醫療團隊立刻安排手術,替男囚全身麻醉後開刀,終於順利將這顆「鼻結石(Rhinolith)」給取出,醫生指出,這團異物中含有「腐爛的植物及植物的橡膠膜」等成分,經醫生追問下,男囚才坦承自己曾在18年前把大麻塞進鼻腔中。獄中的囚犯在走私毒品時,通常會將包裹吞下,經由腸胃消化後排出的糞便中取得,醫療團隊表示,把毒品塞在鼻腔內的情況相對罕見,所幸這顆鼻結石已被開刀取出,男囚長年來的鼻塞症狀也終於消失,而這件特殊的病例也被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