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疫苗
」 肝癌 疫苗 B肝 肝病 四叉貓百日咳案例創5年同期新高 未打疫苗傳染力更強「恐1傳17人」
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的北部家庭群聚;而今年以來已累計有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寫下5年同期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今年全球整體百日咳疫情都上升,如果本身沒打過疫苗的話,一旦染病,傳染力極強,甚至可能造成1人傳17人。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首例個案為10多歲青少年,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為何個案沒打過疫苗?羅一鈞補充,經詢問該名青少年因家長認為「人體有自然的免疫力」,所以在家長決定下,從小只打過卡介苗跟B肝疫苗,之後從未接種過百日咳疫苗,滿2個月開始就沒有接種過常規疫苗。個案成年的姊姊,則是小時候接種過3劑百日咳疫苗。羅一鈞說,因百日咳疫苗非強制接種、採志願性接種,只會在逾期時由衛生單位出面提醒,且小朋友入學後學校也會檢查接種紀錄,與衛生單位合作提醒完成接種;但因不具強制力,因此若家長堅持不給孩子打疫苗,並沒有法律上的罰則。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新冠疫情時代 小小孩18個月得挨20針
在疫情時代我們經歷了1、2、3…以及看似無止盡的追加劑,有小兒科醫師精算嬰兒出生到1歲6個月間,常規疫苗+流感+新冠要至少挨超過20針,尤如針線包;2020年台灣再度引進6合1疫苗,整合嬰6個月大常規5合1(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嗜血桿菌)疫苗及B肝疫苗,不少家長選寧可自費接種,也免去一次面對寶貝撕心裂肺的拒針戲碼。小兒科醫師施勝桓指出,嬰兒出生至1歲6個月,常規疫苗需要注射的就有16針,再加上流感疫苗以及新冠疫苗,總共超過20針,現今多雙薪家庭,不少家長為帶嬰兒依規定時間接種疫苗需頻繁請假,相當不便,且多注射一劑就多一次疫苗引起副作用的風險,尤其不少小孩因疼痛對針劑恐懼,經常在診間上演撕心裂肺、四肢劇烈掙脫的劇碼。六合一疫苗是把嬰兒六個月大的時候必須接受的五合一疫苗以及B型肝炎疫苗兩劑整合為一劑。過去台灣曾短暫引進6合1疫苗做為公費施打,2018年因國際B肝疫苗供需失衡再恢復為5合1疫苗,2020年台灣再度引進6合1疫苗,供家長選擇可自費接種。施勝桓指出,6合1疫苗的優點除讓6個月的嬰兒少打1劑,臨床也發現昔日公費、單劑型B肝疫苗,20%的接種者在國中例行性的健康檢查中已偵測不到B肝的抗體或者是B肝抗體不足,需再自費接種B肝疫苗,採6合1疫苗抗體增強22倍,可減少小朋友成長後補追加B肝疫苗的機率,這也是不少家長考量讓寶貝在6個月大時棄公費5合1改接種6合一的原因。
雙胞胎打疫苗…整晚「音波攻擊」美女主播睡死 爸被操到失控叫寶寶閉嘴
美女主播楊智捷外型亮眼,又是畢業於台大研究所的高材生,兼具知性與美貌,屢次登上台大批踢踢表特版,吸引許多粉絲,2016年與綽號「狐狸」的男友步入禮堂,時隔6年終於迎來愛的結晶,今年7月早產生下一對龍鳳胎「周一」和「周二」,不時會在社群平台分享育兒生活。楊智捷今(17日)在臉書發文,「周一周二打完B肝疫苗躁動哭鬧不停,新手爸媽被操到迷咪貿卯…爸爸昨天晚上從凌晨12點到4點,連番被周一音波攻擊,結果他的隊友(我本人)睡到不動如山,直到快4點才起床接手餵奶…(好愧疚啊)爸爸今天早上告解說,對周一很抱歉,因為昨晚情緒失控還叫寶寶閉嘴,人真的不能累到極限」。貼文曝光後,不少過來人留言「建議分房睡,真的累了可以換手,這樣才不會二個人都累到。個人經驗」、「真的非常辛苦(遠望七年前的苦日子)再撐一下 沒多久他們就會慢慢睡過夜了」、「加油!我們以前也這樣!現在是最累的時候」、「上幼兒園時就好了,加油。過來人路過」。至於懷孕過程,楊智捷過去透露,「我們的寶貝,不是在什麼浪漫的旅行途中,自然而然報到的,而是度過各種檢查、手術,打了不知道有沒有上百針的試管療程,在體外培養成受精卵,然後在去年11月,我生日那天,很巧合地,醫生說是最適合植入體內的日子,就這樣,以一個生日禮物的姿態,一路突破重重關卡,終於好好在媽媽肚子裡住下來了。」
蔡頭罹肝癌住院治療 醫籲3種人定期檢查:初期治癒率近100%
71歲資深藝人蔡頭(蔡斯文)近日驚傳罹患肝癌,目前住院治療中。肝癌號稱「沉默殺手」,初期並沒有症狀,等到腫瘤大到壓迫血管或膽道,出現腹痛、黃疸、體重減輕等症狀,多半已經是末期。醫師也指出,3種人應該定期檢查,若及早發現有治癒可能。根據衛福部2018年資料顯示,每年平均有11342位國人確診肝及肝內膽管癌,在10大癌症中排第5名,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文倫表示,B肝主要是母嬰垂直感染,C肝主要維成年後感染,確定帶原者建議至少半年追蹤一次,若發現為肝硬化就3個月追蹤一次,同時呼籲有家族史者,50歲後可做抽血和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治療,基本上初期肝癌治癒率幾乎是100%。醫師表示,初期肝癌的幾乎可以治癒。(示意圖/翻攝自pexels)「肝病」3部曲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初期並無症狀,若沒定期檢查,多半發現時早已惡化,因此若有全身倦怠、黃疸等症狀,建議要馬上就醫。王文倫指出,由於C肝現在有特效藥治療,95%患者在服用約3個月後都能痊癒,C肝未來也預計會絕跡,目前國人最主要的威脅仍屬B肝。若母親帶原B肝,可以施打B肝疫苗或新生兒使用免疫球蛋白,就職者或學生也多會有健康檢查,因此年輕一輩的肝癌發生率逐漸降低。國內感染B肝患者約占總人口15%,感染C肝則約占總人口4%,早期甚至傳出有部分鄉村,因使用未消毒針頭及器具,導致全村感染。
四叉貓「打完高端35天」再驗抗體 驚人數字出爐
「四叉貓」劉宇日前接種高端疫苗,2周後自費進行抗體檢驗,結果發現抗體結果為35.4AU/ml,比起混打AZ與莫德納的友人,差了140倍。2周後他再次檢測抗體,竟然暴增25倍以上;四叉貓說,「看好了全世界,我只示範一次。」四叉貓日前表示,雖然選擇相信高端疫苗,但是看了許多媒體報導和各方專家發表意見後,一樣會對高端疫苗的保護能力有些許疑慮,「其實我就算打其他疫苗也會有疑慮啦,因為我就是B肝疫苗打好幾次的那種人,所以才會想去驗抗體,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結果2周後自費進行抗體檢驗,四叉貓發現,抗體結果為35.4AU/ml,比起混打AZ與莫德納的友人,差了140倍。他將結果披露後,引發軒然大波。四叉貓公開檢測結果。(圖/翻攝自臉書/劉宇)不過四叉貓今(29日)在臉書發文,「看好了全世界,我只示範一次,在2周後抗體暴增25倍以上。」他指出,8月23日施打第一劑高端,9月7日(施打後15天)第一次抽血35.4 AU/mL,9月27日(施打後35天)第二次抽血 907.5 AU/mL,9月30日預計要施打第2劑高端。四叉貓透露,第2劑打完隔周後,自己還會再去禾馨抽血驗一次。他笑說,「全村の希望,大隻GAY慢啼,這甚至不是我的最強形態。」
高血壓患者卻突罹肝癌! 醫師示警「每年一定要做這個檢查」
B肝是台灣的國病,主因是B肝疫苗全面施打之前,台灣有15~20%的B肝帶原者,另外有4%成年人是C肝帶原者。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科暨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牟聯瑞醫師表示,慢性肝病患者絕大多數毫無症狀,只有在病情嚴重時,才會有肝硬化、腹水、肝昏迷等症狀。牟聯瑞醫師呼籲,肝是沉默的器官,不只B、C肝帶原者要定期檢查,一般民眾也建議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照護肝臟、膽囊、腎臟、脾臟、胰臟…等腹部器官,為自己的健康超前部署。 73歲的陳先生,罹患B型肝炎,也持續追蹤超過20年,但由於肝功能數據正常,陳先生在5年前就沒有定期追蹤,至108年抽血檢查發現胎兒蛋白(AFP)高達2415(正常值小於7),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肝內有達5.2公分的腫瘤,所幸經過治療,目前腫瘤已獲控制。 77歲的高女士,過去並無B、C肝病史,僅有高血壓且長期服藥控制,108年因上腹痛至急診就醫,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4.3公分的腫瘤,經過動脈栓塞及電燒灼術後,腫瘤控制下來,腫瘤標記、胎兒蛋白(AFP)也已從1275下降至3.44。 牟聯瑞醫師表示,兩個案例都顯示,定期腹部超音波檢查的重要性,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出現症狀往往已經是晚期了,早期的診斷需靠定期的追蹤,病人若是B、C肝的高危險群,一定要每半年一次腹部超音波及抽血檢查,但對於沒有B、C肝的民眾,特別是年長者,也應養成定期健檢的方式來檢查肝臟狀況。 肝癌成因有許多,以往是B、C型肝炎為大宗,約佔了90%的癌症成因,但隨著B、C肝逐漸受到控制,其他非B型、非C型肝炎引起的肝炎逐漸增加,已佔了3成。肝炎的存活取決於診斷的早晚,目前肝癌各期別的治療方式都有很大的進步,存活率不斷的提高,特別是早期肝癌若好好治療及追蹤,是可以長期的存活的。牟聯瑞醫師提醒,B、C肝患者是高危險群一定要每半年追蹤一次,即使是沒有B、C肝的一般民眾(特別是年長者或有糖尿病 脂肪肝的患者)則最好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超前部署全面防守自我健康。
四叉貓打高端驗抗體!禾馨恐「被罰25萬」 本人出面回應了
「四叉貓」劉宇日前接種高端疫苗,2周後自費進行抗體檢驗,結果發現抗體結果為35.4AU/ml,比起混打AZ與莫德納的友人,差了140倍。豈料,公布檢驗結果的行為恐有違法疑慮,診所可能會被處5萬至25萬罰鍰。對此四叉貓今(17日)回應,「我乖乖看風向先不要發表太多意見好了。」四叉貓表示,雖然選擇相信高端疫苗,但是看了許多媒體報導和各方專家發表意見後,一樣會對高端疫苗的保護能力有些許疑慮,「其實我就算打其他疫苗也會有疑慮啦,因為我就是B肝疫苗打好幾次的那種人,所以才會想去驗抗體,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四叉貓提及,很怕打針,小時候媽媽帶他去打B肝疫苗,他都會一直哭,結果長大後抽血驗抗體,發現身上完全沒B肝抗體,因此又自費打了3針,打完驗有,但是隔幾年又消失,所以自己是個每隔幾年就要補打B肝疫苗的賠錢貨。他參考了衛福部官網公布有能力驗抗體的醫院名單,最後選擇了禾馨婦產科;四叉貓說,「我高調的去禾馨檢驗,也確實帶動了很多人跑去禾馨檢驗的風潮,畢竟相同的檢驗所出來的數據才能放在一起比較。對於我們這些普通民眾來說,不需要學習複雜的醫學知識,只要花個1000元檢驗費就能夠把抗體量化成一個能夠比較的數值,即使IgG抗體跟中和抗體是高度正相關而不是跟保護力絕對有關,但大家也是驗得很開心,反正有數字能比較就是有趣好玩。」針對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提到,將釐清提供自費驗抗體的院所有無違反《傳染病防治法》或《醫療法》,若有違法會依法處理,以及台北市衛生局表示,未核准北市醫療院所執行此項目,違反《醫療法》依法可開罰5萬至25萬元罰鍰。四叉貓說,「看起來還沒罰,也不確定會不會罰,這題下午應該會有記者問陳時中,說不定還有記者去問柯文哲,大清早好多記者打電話來問我意見,我乖乖看風向先不要發表太多意見好了。」
四叉貓打高端!15天抗體「數值偏低」 指揮中心:意料中的事
高端疫苗上月23日開打,由於未通過三期臨床試驗,保護力還是未知數。網紅「四叉貓」劉宇在接種高端疫苗15天後,前往診所檢驗抗體,結果顯示IgG數值為35.4 AU/mL,得出「我有產生抗體,但數值偏低」的結論。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做出回應了。劉宇昨(8日)在臉書PO文,公開接種第一劑高端疫苗15天後的檢驗結果,他花費250元掛號費和1000元檢驗費,驗出來的IgG數值是35.4 AU/mL,抗體數值偏低,並透露未來施打第2劑後,會再去抽血驗一次。另外,他也分享另一個朋友的檢驗結果,數值為80.4AU/mL,「他打一劑高端後抗體有達標」,引發不少網友質疑。檢驗報告結果。(圖/翻攝自劉宇臉書)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若一個個案要來談論通案,不太符合科學精神。他解釋,每個人施打後的抗體有高有低,也有一部分人甚至連抗體的反應都沒有,「這些人未來要怎樣去處理,打其他疫苗或怎麼樣,這也是要看國際相關的資料來做參考」。陳時中直言,打疫苗沒有反應的人也很多,並以自身經驗為例,提到自己以前打B肝疫苗,也都沒反應。另外,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指出,接種完整的保護力都是要打2劑,在第一劑和第2劑之間,抗體的生成就不是100%,需要第2劑加強免疫系統的反應,才能具有完整的保護力。羅一鈞強調,第一劑打完去驗,沒有驗到抗體也算意料中的事情,當然有一定比例的人,可能在這個階段抗體就會產生,但有些人要到第2劑才會產生,「通常在第2劑之後才產生抗體的人,不會比第一劑就產生抗體的人保護力更差」,因此還是按照正常的接種模式,取得完整的保護力。
偷打疫苗不認錯!好心肝診所「816字聲明」強調:志工就是這一次施打對象
北市「好心肝診所」爆出開放讓一般民眾免費接種,引發軒然大波。對此,北市府稽查發現疫苗施打人員並不符合第一類至第三類醫事人員規定,決定依法處最高200萬元罰鍰,指揮中心也下重話「要嚴查有無特權介入,將由司法單位依法徹查。」不過稍早好心肝診所發出聲明指出,他們認為台北市的醫事人員大致已經施打完畢,強調「好心肝診所正是這些志工及醫護合作夥伴主要的工作及進出地點,他們就是這一次施打疫苗的對象。」好心肝回應全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創立已27年,宗旨是結合社會愛心力量消滅肝病。創辦人是台灣肝病研究鼻祖宋瑞樓教授,於民國73年推動全國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之創舉。自從成立以來,工作同仁帶領大批義工全國走透透,為民眾做肝炎、肝癌的篩檢活動,至今已嘉惠六十多萬人。即使在去年疫情期間,仍然在嚴峻的環境中服務了兩萬人次的民眾。好心肝基金會延續其理念而成立,其下設好心肝診所,本諸「視病猶親」之宗旨,從事醫療公益事業,故與一般地方診所之規模及經營理念有所不同。多年來,基金會為國人健康而努力,除了醫護同仁的付出,大量的志工也是重要的動力。基金會及診所固定工作同仁三百多名,此外,還有經常性的志工六百多名,及非經常性的協力志工參與推動肝病防治。志工大部分是退休的醫護人員及愛心人士,還有經常義務支援社區服務的志工家屬。另外,有很多經常在基金會進出的工作夥伴,例如清潔人員、水電工人、大樓保全。還有經常性參與我們的活動作為專業顧問的好夥伴。因為新冠疫情突然猖獗,我們判斷現在或未來即使疫情受控制,但這些熱心社會服務的志工因大量的人際接觸而暴露在風險中,很多即將推動的肝炎防治計畫將受阻。我們接到台北市醫師公會的函文通知:請台北市的醫事人員6 月4日前到指定地點完成疫苗的施打。因此我們認為台北市的醫事人員大致已經施打完畢,我們也知道大部分的醫院志工都已施打完畢。而且衛生局6 月7日和8日給我們疫苗都必須當日施打完畢,而且這些疫苗8月也即將到期。因此我們根據施打疫苗優先順序規定的第一類「醫事人員」及「醫療院所非醫事人員」的分類辦法,為上述人員施打疫苗。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基金會精神,初衷出於善意,然可能是做法不夠周延而造成爭議,為各方所關切,我們謹此致歉!我們也要感謝社會民眾一直以來對基金會的支持,希望各界一本過去對台灣肝炎防治公共衛生的支持,繼續一起努力。
不菸不酒仍罹患肝癌 醫:民73年前出生者最好每年照一次腹部超音波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天舉辦記者會,邀請藝人游安順擔任代言人,並啟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畫」,免費為身障者、環保清潔員、運將、保全等勞工檢查。(圖/中國時報鄭郁蓁攝影)重視養生的65歲簡先生,平常不菸、不酒,沒有B肝、C肝,有機蔬菜更是餐桌上的常客,卻在2年前例行脂肪肝的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不明黑點,經診斷竟是已長了4公分的膽管癌(肝癌的一種),所幸發現得早,尚未侵襲血管、淋巴,經手術切除後已平安出院。醫師指出,國內高達八成成年人都曾是B肝帶原者或曾得過B、C肝,民國73年前出生者,最好每年照一次腹部超音波。台灣推廣肝病防治多年,肝癌從癌症10大死因的首位,變成現今的第2名,但每年還是有7000多人因為肝癌而過世。收治簡先生的肝病權威,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表示,肝臟因為沒有神經,不會有感覺,因此號稱「沈默的器官」,往往有感時已經來不及,好在簡先生為了中度脂肪肝的問題,每年固定會照超音波才揪出。許金川表示,自己過去研究時發現,肝腫瘤平均只要四個月,就可以從1公分長到3公分,也就是說,每四個月就會長大一倍,而3公分以下的腫瘤切除後,高達95%的人都可以完全治癒,一旦大於3公分後,越大治療效果就越差。許金川指出,國內是1988年開始,新生兒才全面接種B肝疫苗,也因此台灣在1986年以前出生的人,可以叫「舊台灣人」,約有一千萬人,而國內調查,這群舊台灣人當中,僅15%~20%的成年人體內沒有抗體也不是B肝帶原者也;就是說,高達8成成人體內有抗體,表示曾經感染過B、C肝,或本身是帶原者。許金川表示,肝臟長年受B、C肝病毒影響,難免會發生慢性發炎,因而產生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都是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呼籲民眾,應該維持每半年到一年就應該「超一次」,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尤其是有B肝、C肝、肝硬化者,應該半年就要做一次。而1984年以前出生者,更應該年年都檢查。他也表示,腹部超音波不僅可看肝,還可順便照到胰臟、腎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天舉辦記者會,邀請藝人游安順擔任代言人,並宣佈啟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畫」,免費為身障者、環保清潔員、運將、保全等勞工檢查,接下來希望透過募款,到全台各地偏鄉等民眾做免費腹超。
生前推「B肝疫苗」!肝病權威陳定信病逝 中研院哀痛:我們永遠懷念他
有「台灣肝帝」之稱的中研院士陳定信昨(24日)下午因胰臟癌逝世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對此中研院深夜發布新聞稿哀悼,深感不捨與哀痛;中研院長廖俊智難過表示,失去如此寶貴的良師,非常惋惜、令人不捨。陳定信為我國推動B型肝炎防治的重要舵手,對台灣肝癌研究貢獻卓著。廖俊智透露,陳定信畢生投入肝病研究,不僅推動台灣社會落實B肝疫苗施打政策,更發明C型肝炎合併療法,奠定台灣肝病硏究的世界地位,對於台灣社會與全世界皆有卓越貢獻,如今溘然辭世,成為學術界及實務界莫大遺憾,「我們永遠懷念他!」中研院聲明指出,今年COVID-19疫情爆發之際,陳定信雖然身體微恙,卻仍義不容辭地答應擔任本院COVID-19研究團隊顧問,不僅在防疫與研發上給予專業意見,更無私地分享心得,針對研究單位應該如何與政府部門合作給予實際建議。中研院詳細提及,陳定信雖非博士出身,但律己甚嚴,一生在基礎學術研究上精耕不輟。他從臨床病症中找出肝病原因,不僅發現台灣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元兇是B型肝炎,而且也發現B型肝炎為母子垂直感染。他熱愛臺灣,設法將所學化為實際行動,以解決台灣社會重大健康問題,因而力抗各界壓力,全力推動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的公衛政策。此舉讓台灣新生兒B肝感染率從16%降到1%以下,更讓台灣自1986年起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施打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陳定信為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樹立了崇高的學術與道德標準,其成就與精神令人感佩與動容。陳定信畢業於臺大醫學院,1992年,他以當時最年輕之姿當選本院第19屆生命科學組院士,隨後更擔任本院16至24屆評議員、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講座,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肝炎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國立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暨講座教授。在他的一生中,曾獲中華民國二等景星勳章、美國B型肝炎基金會布倫伯格獎、美國肝病學會會士、第4屆總統科學獎、美國肝病學會傑出臨床教育家/導師獎、教育部國家講座、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等學術殊榮肯定。
10年內取代B肝 C肝作亂威脅75萬人
隨著台灣實施B肝疫苗施打後,近幾年C型肝炎開始竄起,目前估計全台約有七十五萬人飽受C肝之苦,其中有五十五萬人處於慢性C肝的威脅。所幸C肝可以「根治」,但統計顯示,竟有近一半的C肝患者渾然不知自己已經「中標」!醫師特別呼籲,C肝同樣會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罹癌三部曲,一定要主動篩檢與治療,才能真正與C肝分手。大家一定聽過一句話:「肝癌是台灣的國病!」的確,台灣早年B肝盛行,肝癌人數居高不下,幸好政府在一九八四年實施疫苗施打後,B肝患者大幅減少。只是,近幾年C肝來勢洶洶,而且患者愈來愈多,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過去二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台灣是C型肝炎高盛行區」! 抗毒挑戰 就診率太低「國內肝癌病患中,有三○%是C肝患者,比起B肝,很多人對於C肝認識不足!未來十年C肝將會取代B肝,成為國人肝病的主要威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指出。楊培銘表示,急性C肝病毒感染後,約有五至八成的患者,無法在六個月內清除病毒,漸漸演變為慢性C肝。罹患慢性C肝後的二十到三十年,約有五%到二○%會變成肝硬化,而這些肝硬化患者中,高達三成會在十年內演變成肝臟衰竭,甚至每年有一%到四%會產生肝細胞癌。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所進行的調查,「就診率低」是C肝防治最需要克服的挑戰。楊培銘說,大約只有五成C肝患者知道自己罹病,且其中僅有一半的人會去看診,「有持續接受治療的大約只占百分之十五。」血液傳染 盛行率低估在台灣,C肝存在很明顯的南北差異。長期在南部關注肝病的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余明隆表示,過去台灣對於C肝的研究並不多,調查範圍多集中在北部與都市,以為盛行率僅○˙九%至一%。實際上全台盛行率平均應為三˙二三%,西南沿海地區為五%,部分偏遠鄉鎮則高達一○%以上。高醫大副校長余明隆表示,C肝存在很明顯的南北差異,在南部偏鄉尤其盛行。(圖/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提供) 余明隆回憶,當年一名高醫同仁隨口向他提起,有許多台南將軍鄉(已改制為將軍區)的鄰居親友沒有罹患B肝,也很少喝酒,卻因為罹患肝癌過世,「我們聽了覺得事有蹊蹺,一九九三年高醫組成醫療團隊到當地篩檢七百名居民,發現C肝盛行率高達六成,當下還不敢發表,反覆驗證後才證實,這數字可說是全世界第一高。」由於C肝是經由血液傳染,因此包括不安全性行為、以不潔針具刺青或穿耳洞、共用針頭或牙刷、刮鬍刀、刮痧板等器具,都是造成感染C肝的重要關鍵。穿舌環或紋眉等可能見血的行為,都可能因共用器具感染C肝。(圖/肝基會提供) 除了會引起肝癌三部曲,C肝還會帶來慢性疲倦和肝外病變(包括神經、心血管、皮膚、免疫系統、內分泌等病變)。歐洲肝病研究學會研究發現,C肝患者不只罹患肝癌風險高,其他癌症風險也會增加;另有研究指出,C肝患者不只罹患糖尿病機率大,嚴重度也較高。遵守醫囑 有機會痊癒雖然C肝影響範圍大,所幸這幾年的醫藥發展已能明顯打擊C肝,特別是在二○一二年首款新藥上市後,讓原本棘手的C肝治療可以進入「治癒」階段。楊培銘解釋,C肝是RNA病毒,只存在細胞質裡,所以比較容易控制,靠著藥物就能發揮作用,「反觀B肝病毒是DNA病毒,會進入細胞核及染色體,藥物不易控制,只能把病毒量壓下,難以消滅。」楊培銘說,傳統以長效型干擾素加雷巴威林治療C肝,但療程較長,副作用較大。新的口服藥具有治癒率高、副作用小且少、療程短(八周到十二周)等優勢,目前台灣已有九種C肝藥物可使用。超音波掃描是目前最常見的肝病檢查。(圖/肝基會提供) 「藥物的治癒率是最讓人感到振奮的,一般來說都有九成五以上,而且如果有定時回診、沒有提早停藥,治癒率更可高達九成九。」楊培銘進一步指出,因為藥物的有效性,衛福部也訂出了二○二五年根除台灣C肝的旗艦型計畫;不過,即使藥物這麼有效,目前還是碰到一些治療的瓶頸,包括像是病人病識感低、不主動篩檢、就醫不方便等等。肝基會執行長楊培銘教授強調,主動篩檢、積極就醫、早期治療可以瓦解C肝威脅。 楊培銘最後提醒,C肝是經由血液傳染,目前尚無疫苗可以使用。C肝盛行區的高危險群,三十歲以上要接受一次C肝篩檢;若為一般民眾,四十五歲以上也應每兩、三年接受一次C肝篩檢,「主動篩檢、積極就醫、早期治療,就一定可以瓦解C肝的威脅。」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9期《周刊王》和2165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8/14起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
【C肝來襲1】未來10年成肝病主流 75萬人拉警報
隨著台灣實施B肝疫苗施打後,近幾年C型肝炎開始竄起,目前估計全台約有七十五萬人飽受C肝之苦,其中有五十五萬人處於慢性C肝的威脅。所幸C肝可以「根治」,但統計顯示,竟有近一半的C肝患者渾然不知自己已經「中標」!醫師特別呼籲,C肝同樣會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罹癌三部曲,一定要主動篩檢與治療,才能真正與C肝分手。大家一定聽說過一句話:肝癌是台灣的國病!的確,台灣因為B型肝炎盛行,在90年代前,肝癌人數居高不下;但是隨著政府在民國73年實施疫苗施打之後,罹患B肝人數大幅減少;但近幾年C型肝炎人數有上升趨勢,而且來勢洶洶。「國內肝癌病患中,有30%是C肝患者,比起B肝,很多人對於C肝認識不足!未來10年C肝將會取代B肝,成為國人肝病的主要威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這麼說。肝基會執行長楊培銘教授強調,主動篩檢、積極就醫、早期治療可以瓦解C肝威脅。(圖/肝基會提供)楊培銘指出,急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後,約5-8成患者無法在6個月內清除病毒,演變為慢性C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感染後20到30年,約有5%到20%會變成肝硬化,而這些肝硬化患者中,高達3成會在10年內演變成肝臟衰竭,甚至每年有1%到4%會發生肝細胞癌。超音波掃描是目前最常見的肝病檢查。(圖/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提供)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80期《周刊王》和2166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僅需「旺透價39元」,2019/08/21起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