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細胞淋巴癌
」 癌症 B細胞淋巴癌每人每癌終生給付一次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5月納健保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價格高昂,不少癌友無法自行負擔,難以找到合適標靶藥。健保署19日帶來好消息,確定5月1日起將NGS納入給付,涵蓋的癌症包括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胰臟癌、血癌等,預估每年約2萬多名癌症病人受惠,經費則需約3億元。此次的給付,象徵著接軌癌症精準醫療趨勢。健保提供3種定額給付方式,分別為BRCA基因檢測支付1萬點、小套組(≦100個基因)支付2萬點、大套組(>100個基因)支付3萬點。NGS涵蓋的實體腫瘤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攝護腺癌、胰臟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肝內膽管癌、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等9癌;至於大腸直腸癌、泌尿道上皮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及胃癌,將採單基因檢測,近期醫學會已提出申請。針對血癌患者,基因檢測有助於規劃是否適合骨髓移植等治療計畫,本次NGS新增小套組(≦100個基因)及大套組(>100個基因)給付。5大類血液腫瘤包含: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高風險之骨髓分化不良症狀群(MDS)、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B-ALL及T-ALL)等3癌;另B細胞淋巴癌(BCL)及T或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NKTL)則規劃採單基因檢測,相關醫學會已提出申請。考量各癌別檢測時機不同,健保公告的支付規範依癌別訂有適應症及必要檢測基因,每人每癌別終生給付一次。另為確保檢測品質,限「區域級以上醫院」或「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申報,且必須為衛福部核定的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施行計畫表列醫療機構。醫院須自行設立或跨院聯合組成分子腫瘤委員會(MTB),以促進臨床跨領域合作,為不同適應症之癌友提供精準、個人化的治療策略。健保署表示,為確保檢測品質、評估健保治療藥物的反應及療效,醫事服務機構須上傳檢測結果,未來若有新的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時,得以資料庫比對查詢適用條件、即時用藥,病人免重複受檢。另健保署研議委託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平台,促進後續臨床試驗及新藥的媒合,為民眾提供及早治療機會。
醫療新躍進3/抗癌利器納健保「省千萬藥費」 異體移植讓存活期增5倍
去年11月,健保署正式將CAR-T藥物納入健保,70歲的張女士成為首位受惠的癌症患者,4億個基因改造的細胞正在她體內癌細胞作戰。基因嵌合T細胞治療(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一大利器,先將患者的T細胞改造後,再輸回病人體內,讓CAR-T細胞啟動免疫機制攻擊及消滅癌細胞,過去這項治療需自費上千萬元,健保給付後將讓生存權不再被金錢決定。不只如此,國內更有醫學中心研究出「可異體移植」的CAR-T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讓肺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細胞消失近9成,存活時間延長3~5倍,不過須等《再生醫療法》通過,才能應用治療。2012年美國有位小女孩Emily,在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之後,成為全球第一個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兒童。檢查顯示她體内的癌細胞已經完全根除,這11年來每一年Emily都會PO一張照片,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沒有受到癌症的侵襲,又健康的活過一年。2022年4月,台大醫院成為台灣首家提供CAR-T細胞治療之醫學中心,也有了第一位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小女孩亭亭。亭亭當初因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院治療,如今已完全康復。在這之後,目前多家醫學中心如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皆有此療程。2024年1月2日,花蓮慈濟醫院為全台第一位健保給付CAR-T治療受惠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張女士,進行CAR-T細胞治療。「70歲的張女士9年前被診斷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3年前接受化療、也接受自體脊髓移植,當時癌細胞一度消失,沒想到去年9月再次復發。」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說。當時張女士身心俱疲,與醫師、家人討論後,決定進行CAR-T細胞治療。李啟誠說,現在臺灣有這個能力可以進行CAR-T細胞治療,所以,在這次安排化療之前,一開始先讓張女士調養身體,以收集好的免疫T細胞,2023年11月,由專機送往瑞士進行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12月21日製成結束後,21c.c.總共4億個經過基因改造戰力大為升級的CAR-T細胞,再由專機送返花蓮慈濟醫院,再將製備過後的CAR-T細胞回輸進張女士體內。CAR-T細胞治療雖是抗癌利器,但目前僅限於血液癌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表示,逾9成癌症患者是實體腫瘤,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實體癌細胞如同一座城堡,免疫細胞難以入侵,再加上同一顆腫瘤裡,每個細胞抗原表現可能不同,因此單一標靶的CAR-T細胞,無法有效清除癌細胞。CAR-T藥物原本須自費上千萬元,去年11月健保署正式納入健保,70歲的張女士成為首位受惠的癌症患者。(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歷經近20年努力,周德陽與研究團隊研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T免疫細胞治療」,簡單來說,就是隨取隨用的異體移植CAR-T治療,病人檢驗完成當天馬上使用,CAR.BiTE-T細胞治療可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並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在肺癌和三陰性乳癌小鼠模式中,有效延長3~5倍生存時間,甚至有一段時間內癌細胞幾乎消失。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獲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接受刊登,目前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已技轉給生技公司,預計今年內展開臨床試驗,應用於肺癌、大腸癌和三陰性乳癌等癌症患者的治療。不過,由於此療法需要「異體移植」,還需要《再生醫療法》草案通過,未來才能適用於治療上。
寵物情緣/養13隻貓...經紀人修毅照料病貓不後悔「從死神手中救回寶貝」:養了就是自己的小孩
YouTube頻道「CAts 貓貓們」紀錄一家13隻貓咪的日常生活,日前「林爸爸」修毅帶著4隻寶貝笨笨、豆豆、Kiki、熊熊接受時報周刊CTWANT專訪,萌翻攝影棚。別看貓咪們都有品種,且漂亮健康,其實部分貓咪有過艱困的過往,Kiki摘掉一邊眼睛、豆豆則是曾經歷腫瘤手術,領養後照顧過程不容易,修毅從不後悔:「養了就是養了,就是自己小孩。」這4隻寶貝笨笨、豆豆、Kiki、熊熊外型漂亮可愛,各有各的脾氣個性。(圖/許方正攝)修毅的本業是趙小僑的經紀人,因為一個很簡單的念頭,開始做YT影片,「我手機裡照片不是藝人就是貓,容量用1T都不夠,那既然這麼多照片,不如就上傳,未來也是一個回憶。」他跟室友一個屋子裡養了13隻貓,即便工作忙,仍撥空幫貓貓們紀錄生活,不帶得失心地經營頻道,「像我們去寵物展就有被人認出,熊熊現在超多人認識,我也很開心」。豆豆跟Kiki都讓修毅有過一段苦心照料的時間。(圖/許方正攝)笨笨是修毅養的第一隻貓,個性還真的很像家裡的大姐,聽話、脾氣好,對其他貓咪都很包容,「笨笨9歲,我養了8年,牠當獨生女的時間只有1年。」笨笨跟修毅朋友的貓「好上」,生了兒子乖乖,也有了孫子,已經當了阿嬤,臉蛋依舊很萌,修毅大方承認,家裡這麼多隻貓,他對笨笨最偏心:「其他貓做錯事我會罵,笨笨怎樣我都縱容,我對牠容錯度很大。」笨笨是修毅養的第一隻貓,牠也很有大姐風範。(圖/許方正攝)有次,朋友介紹有地方可以領養貓咪,修毅帶著「只是想去看看」的心情,看到Kiki的第一眼,他就沒辦法了:「一定要帶走牠,太可憐了,牠窩角落裡,那裡太多貓,丟零食給牠,牠也搶不到,一邊眼睛還是腐爛的,我當時只想養牠。」但另一隻貓「豆豆」賴在他腿上不走,當時豆豆鼻子有膿,他以為是重感冒,想說「多養一隻沒差」,結果,豆豆才是最讓他操心的那個。Kiki在被領養前一眼腐爛,修毅帶牠做眼球摘除手術,如今是漂亮小公主。(圖/許方正攝)領養Kiki後,修毅帶著牠看了五家醫院,一致認同進行摘除病眼的手術,「做完真的變太美了,牠的眼睛原本是一個洞,每天要用生理食鹽水清膿、清除結痂,這動作我堅持了一年。」Kiki雖然少了一眼,卻是獨一無二的優雅小公主。豆豆曾大病治療,修毅不放棄任何機會,讓豆豆現在能如此健康。(圖/許方正攝)「豆豆是花我最多錢的,在牠身上前後花了20萬。」原本他以為豆豆是感冒,前後看5、6家醫院,病理報告數據不太妙,很可能是得了「B細胞淋巴癌」,修毅從沮喪馬上振作,沒有放棄任何希望跟機會,在一位醫師建議下,他找到台大動物醫院腫瘤權威李醫師,先不從化療下手,吃藥觀察,兩個月並無惡化,即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接著做了兩次手術,耗時半年時間,豆豆神奇地痊癒。熊熊太愛出門了,如果玩不夠就要被帶回家,牠還會生氣大叫。(圖/許方正攝)修毅有感而發:「每位醫生都沒有誤判,報告數據真的是這樣,能做出決定的只有自己。如果真的化療,豆豆現在已經沒了,有時候只是一念之差,看越多診可能救牠一命。」他也想以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毛爸媽們。 修毅的本業是趙小僑經紀人,趙小僑是貓貓們的乾媽,她女兒典典寶寶還會要求打視訊電話看貓咪。(圖/取自趙小僑臉書)熊熊的來由,則是室友領養了病貓「圓圓」,領養後才發現懷孕,修毅親自接生,一胎三隻貓,只有熊熊存活下來。熊熊個性很特別,愛出門、愛社交,修毅坦言,以前他的養貓觀念不能接受遛貓,但養到熊熊後完全改觀,「不帶出門會變成你的問題,好像你很殘忍,牠會叫,會在門口堵你。其實我是很宅的人,要不是為了牠開心,我也不想去公園,牠一去就兩小時,待不夠還會賴皮,求牠都不走,能怎麼辦。」貓貓們一起開飯吃罐罐,畫面很療癒。(圖/林修毅提供)他為了帶熊熊出門,還需要添購不少東西,背包、推車、牽繩、追蹤器都不能少。但也曾被路人「指教」過,口氣不好地噹他「貓咪帶出來遛,也太大膽」,他能理解,「當你養到一隻像狗的貓,你就會改變這想法,牠在外面還可以叫得來,貓咪很難講,可能有9成會驚嚇害怕,牠剛好是不怕的。牠到哪裡都當自己家,我們去過高雄走鐘獎、去過烏來野炊、到機場接機,牠真的很厲害。」修毅曾帶笨笨、豆豆、熊熊參加走鐘獎,一起走紅毯。(圖/林修毅提供)至於養13隻貓的花費要多少,修毅估算,每月貓砂大約4千元、伙食約2萬元,因為目前家中空間已到極限,不打算再擴編。修毅給貓咪滿滿的愛,從不後悔領養照顧貓貓們,「牠們可以帶給你療癒,不開心的時候,牠們一來蹭,壓力就不見,工作回家看到牠們,再累都值得。」
燒腫癢汗咳瘦 別輕忽淋巴癌初期六大徵兆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淋巴癌被譽為「沉默殺手」,是從淋巴結長出來的腫瘤,初期症狀可能有頭頸部、腋窩等的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皮膚發癢、咳嗽、體重減輕等六大徵兆出現,「整體來說,還是以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變大、變硬,且固定不動時,就要小心可能是惡性腫瘤,要儘早做切片檢驗,以及早接受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惡性度高淋巴癌包括兩種類型,分別是何杰金氏淋巴癌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從國健署的癌登資料顯示,國內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每年發生人數約3000人左右,死亡率不低,但卻是少數能治癒的癌症之一,如能及早診斷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達7成以上。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有將近5成屬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是所有淋巴癌中,比例最高的類型。游介宇指出,DLBCL惡性度高、病程進展快速,即使是早期,癌細胞也可能已經擴散出去,且因屬全身性,是無法靠手術根治的,目前治療方式仍以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為主。新機轉藥物問世 為治療找到新契機過去治療DLBCL都以化療為主,自從上世紀末開始有對抗CD20的單株抗體藥物問世後,才有了突破,成功提高了治癒反應率。這二十多年來,陸續也有標靶藥物及化療藥物問世,臨床會以不同的排列組合試圖再提高治癒率,但都失敗;「直到最近,有新的標靶藥物出現,為DLBCL的治療找到新的契機。」游介宇進一步說明,過去使用的標靶藥物是對抗CD20單株抗體為主,新的標靶藥物是靶向CD79b的抗體藥物複合體,是將單株抗體與化學治療藥物透過連結物質結合在一起,在安全性一致下,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根據2021年美國血液病年會,POLARIX試驗結果發現,對於DLBCL預後程度相對比較差的患者,在兩年追蹤後發現,使用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比起傳統的標準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顯著有將近7%的差距,「整體來看,使用雙標靶組合的病患,其復發及死亡風險降低27%。」游介宇強調,從臨床試驗數據上來看,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有其優勢,「當然,即使是以傳統的單株抗體合併化療藥物也有不錯的成績,關鍵在於不要輕忽可疑的症狀。」目前衛福部已於2022年12月通過可用於DLBCL的起始治療,礙於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規範,並非所有病人適用,詳細資訊建議與主治醫師做討論。醫師再次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腫大、變硬、又固定不動時,且合併有前述六大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務必要進一步就醫,以切片檢驗是否為惡性淋巴癌,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貧血、腳腫、眼球無法轉動 六旬翁罹罕見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60歲的劉先生,從去年底出現貧血症狀,腳部也開始腫脹,原以為是腎臟不好的緣故,去腎臟科就診,發現病情並不單純,後轉至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就診,才發現竟是罕見的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收治劉先生的血液腫瘤部部長裴松南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病程進展緩慢,但劉先生的惡化速度卻非常快速,治療初期先以單株抗體搭配化療,貧血和全身的淋巴結得到緩解,沒多久竟由腦膜復發造成眼球無法轉動,產生複視(看東西會兩個影子),所幸改以腦膜內化療搭配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才得以緩解,重拾視力。罕見淋巴癌-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常見牙齦出血、貧血、淋巴腫脹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簡稱WM),是種很少見的B細胞淋巴癌,但其表現特性又與漿細胞疾病有點相似,介於兩者之間。裴松南醫師說明,這種WM的癌細胞有可能會分泌大量的免疫球蛋白(IgM),使血液變得十分黏稠,最大特點就是會從黏膜處滲血,如牙齦滲血、鼻出血;此外癌細胞也會隨著血液在體內流竄,全身器官都可能會被影響,引起各種症狀,例如:轉移至骨髓,會影響造血功能,引起貧血;若長至淋巴結,就會出現淋巴腫脹;若佔據肺部便會影響呼吸,或像前述劉先生癌細胞進入中樞神經中,造成視力的影響等。「WM非常罕見」,裴松南醫師指出,台灣一年病例數約50人,且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於病例數太少,尚無法推斷其病因,也因為過於罕見,各大教學醫院一年也不見得會遇到1個病人,第一時間很難判斷是何種疾病,容易漏診。病程緩慢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及早診斷治療為關鍵慢性的B細胞淋巴瘤,雖然大部分情況下進展緩慢,不會快速惡化死亡,但其所造成的貧血及各器官的症狀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卻不容小覷,另外有少部分的病人會影響到心臟的功能可能會在幾個月內死亡,因此,及早診斷十分關鍵。目前華氏巨球蛋白血症主要的診斷方式為抽血檢驗,裴松南部長表示,若中老年人因貧血到血液科就診,會有一整套對血液的檢查,其中就會檢測到IgM,若發現是同一個細胞分泌出的單株IgM,加上病理切片為特定類別的B細胞淋巴瘤,就能確診為WM。漫長病程出現轉機 新一代BTK抑制劑帶來治療新曙光裴松南醫師說明,目前用於治療WM的方式包含化療、單株抗體、標靶治療,或幹細胞移植。雖然異體幹細胞移植為目前根治的唯一方法,但病人多為老年人,這種高風險治療的方式不一定適用,通常會先施以化療,或搭配單株抗體治療。另外,WM若分泌太多IgM造成血液黏稠而出血不止時,會以洗血漿的方式來移除過多的IgM,達到止血的效果。目前台灣的健保條件限制,在WM第一線就只能使用化療,而第二線就使用單株抗體合併另一種化療進行治療,但再來就會遇到無藥可用的窘境。而且WM大多為年長患者,身體較弱,有時也無法承受兩線化療的副作用,這時只能自費使用標靶藥物,也是不小的經濟負擔。裴松南醫師認為,WM很罕見,一年50例患者中,也並非所有患者皆需於第一時間採取積極性治療,目前健保給付方案仍在討論階段,以期未來給患者帶來治療效益的同時,也減輕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癌症治療已發展至全人照護模式 應及早掌握黃金治療期儘管患者平均年紀大,常因擔心副作用不想治療,裴松南醫師表示,如果經濟許可,都會鼓勵病人嘗試治療,且現在照顧病人都為團隊合作,包含個管師、臨床護理師、藥師、心理師、營養師等,都能在漫長的病程中提供各種知識衛教及服務。裴松南醫師提醒,若50歲以上有貧血症狀,尤其停經婦女或男性,都需提高警戒,建議至血液科進一步檢查,掌握黃金治療期。
長期背痛難耐! 檢查竟發現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作祟
一名7旬台商,經常性有背痛困擾,看了骨科、復健科都無法獲得緩解,相當苦惱;經過輾轉求診馬偕醫院進一步以影像學檢查脊椎時,才在骨頭內找到腫瘤,開刀取出檢體後發現是淋巴癌;再進一步確認,是屬於國人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相對難纏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且癌細胞已經瀰漫到身體各處包括骨頭、肺部等,確診為第三期。病患因為主訴長期受到背痛纏身,不堪其擾,希望能快速減緩疼痛,醫師建議可採用雙標靶組合藥物(P-RCHP)當作起始治療,雖須採自費,但在考量仍能負擔下接受治療。「病患開始進行治療後,背痛隨即獲得紓緩,甚至連止痛藥都不必吃;目前已完成療程,精神狀況不錯,正等待下次回診安排影像檢查確認狀況。」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治療有新選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血液暨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江翊豪指出,淋巴癌分類多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是臨床較常見的類型,以馬偕的經驗來看,每年病患約有一百名左右,粗估全台約有三千人。「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比例約為九比一。」他指出,DLBCL是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一種,通常惡性度高、生長速度快。對於DLBCL第一線的標準治療是以R-CHOP為主,「過去經驗,晚期DLBCL以R-CHOP治療時,約有五成左右的病患無法治癒,一旦復發,預後不好。」所幸衛福部於去年底通過以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化療的雙標靶組合(P-RCHP)可做為DLBCL的第一線治療藥物。根據2021年美國血液病學會以亞洲族群追蹤28個月的資料顯示,比起使用R-CHOP,採取P-RCHP的對照組,3年無惡化存活期超過70%。初期症狀輕微 提高警覺治癒機率高江翊豪醫師說,從使用經驗來看,P-RCHP用於第一線起始治療確實有其效果,他以前述病例說明,該名台商原本需要用到高劑量的止痛藥來緩解背痛,在施打P-RCHP後,背痛獲得緩解,生活品質也得到改善,「該病患使用P-RCHP的好處是,由於雙標靶組合藥物是把會影響神經的化療藥物(Oncovin)替換掉,剛好符合紓緩神經痛的要求,雖仍有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但臨床有許多治療藥物可以處理,安全性高。」他提醒,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與輕微感冒混淆而延誤治療,建議平日留意生活上是否有變化,像是發現感冒很久沒好、發燒、身上摸到莫名腫塊、盜汗、體重下降、疲憊等,都需要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檢查,儘早處理以避免惡化。
終結癌症2/細胞治療奏效「3大癌存活期增5倍」 超強印鈔機!一年商機逾2億美元
細胞治療成為抗癌新救星!國際研調機構指出,2022年CAR-T細胞治療商機高達2.19億美元,預估10年後可翻倍達6.43億美元,市場前景驚人,國內更有醫學中心研究出「可異體移植」的CAR-T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讓肺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細胞消失近9成,存活時間延長3~5倍,不過須等《再生醫療法》通過,才能應用治療。71歲的蔡先生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細胞癌,由於腫瘤惡性度高,經過數次的化療、標靶都無法獲得很好的效果,在與醫師討論後,今年2月決定接受CAR-T細胞治療法(全名「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醫師向CTWANT記者表示,先將蔡先生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濃縮冷凍後,全程低溫運送到瑞士的細胞工廠,經過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培養出CAR-T細胞大軍,之後冷鏈運輸回台,再輸血回蔡先生體內。CAR-T移植1個月後,以正子斷層造影精密追蹤,蔡先生的癌細胞「零檢出」。葉士芃說,據臨床研究結果,透過CAR-T細胞治療,逾5成難治型或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癌細胞會被殲滅,且經過2年以上的追蹤,有治療反應者仍有6成無復發。自2022年由台大醫院率先提供CAR-T細胞治療後,目前多家醫學中心如三總、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皆有此療程。CAR-T治療雖然成效佳,但一整個療程須自費約1200~1500萬,加上需使用患者的自體細胞,將細胞寄到國外量身訂做,等待時間至少兩個月,很多末期患者等不及,且末期病人的細胞品質也可能不佳。最重要的是,CAR-T治療目前僅限於血液癌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兼細胞治療轉譯中心主任周德陽表示,逾9成癌症患者是實體腫瘤,如肺癌、大腸癌、乳癌等,實體癌細胞如同一座城堡,免疫細胞難以入侵,再加上症同一顆腫瘤裡,每個細胞抗原表現可能不同,因此單一標靶的CAR-T細胞,無法有效清除癌細胞。周德陽說,「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gdT免疫細胞治療」不僅可即時治療,動物實驗顯示可有效延長肺癌、乳癌的存活期。(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歷經近20年努力,周德陽與研究團隊研發「可異體移植、非病毒基改之多靶向奈米抗體- CAR.BiTE-gdT免疫細胞治療」,簡單來說,就是隨取隨用的異體移植CAR-T治療,病人檢驗完成當天馬上使用,CAR.BiTE-gdT細胞治療可有效滲透到實體癌內部,並分泌BiTE(雙導向T細胞活化抗體)激活周邊免疫細胞,共同對抗癌細胞,在肺癌和三陰性乳癌小鼠模式中,有效延長3~5倍生存時間,甚至有一段時間內癌細胞幾乎消失。而CAR.BiTE-gdT在自動化大量製備製程下,成本約可降為五分之一。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獲權威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接受刊登,目前在美國等多國進行專利審查,已技轉給生技公司,預計今年內展開臨床試驗,應用於肺癌、大腸癌和三陰性乳癌等癌症患者的治療。不過,由於此療法需要「異體移植」,還需要《再生醫療法》草案通過,未來才能適用於治療上。
銀髮族癌症「CAR-T治療成功首例」 難治型淋巴癌腫瘤全消失
今年71歲的蔡伯伯,一年半前赫然發現頸部淋巴腫大,原來不以為意,在家人提醒下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經檢查後被診斷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細胞癌,由於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是高惡性度腫瘤,屬於難治型,其病程進展非常迅速,如未及時治療得宜,病人可能在幾個月或1-2年內就會有生命危險之虞,萬不可拖延與輕忽。蔡伯伯在經歷第一線治療後,不到一年淋巴癌就復發,使用數次第二線的化療與標靶治療也無法完全根除腫瘤,困境中再接再厲,經過與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深入討論,蔡伯伯與家人於今(2023)年2月決定接受全球淋巴癌新治療方式- CAR-T細胞治療法。葉士芃醫師協助導入國際高規格品質、也是國內唯一核准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整體治療過程非常複雜,須先在醫院內以高規格品質管控認證的實驗室將病患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收集足量並做濃縮冷凍處理,全程低溫運送到國際大藥廠坐落於瑞士的細胞工廠,經過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後,培養出具有能準確並持續獵殺癌細胞的CAR-T細胞大軍,之後再度冷鏈運輸回台送醫院移植給病人。同年3月底,蔡伯伯住院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緊接著進行CAR-T 移植,住院約兩週後就順利出院。CAR-T移植後一個月,以正子斷層造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以下簡稱PET )精密追蹤,蔡伯伯的難治型癌細胞「零檢出」。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指出,蔡伯伯的成功案例,是國內醫界以CAR-T治療癌症成功的第二例(第一例為孩童血癌),然而,在七旬長者是首例成功,在長者年齡細胞條件相對艱難挑戰以CAR-T成功打擊難治型淋巴癌,屬難能可貴。也讓CAR-T治療長者癌症成功帶來機會,提供蔡伯伯更好的醫療效果與生活品質。葉士芃醫師指出,淋巴細胞在免疫系統極為重要,當淋巴惡性癌化後形成癌症為惡性淋巴癌。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是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亞型,國內約有9成淋巴癌患者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國民健康署 2020 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國內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十,平均每 10萬人有8.1人發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十(每10萬人有6.5人死亡),女性十大癌症死因則排名第九(每10萬人有5人死亡)。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好發於中高齡者,因病程發展快速且無規律,治療難度高。目前第一線的主力治療為化療加標靶,儘管治療成果佳,但仍有4成左右的病人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進入第二線治療階段時,需要加強化療強度或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但對於身體機能較差的中高齡者;高強度的化療或骨髓幹細胞移植有較高的風險,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承受此種治療,且如果移植前無法有效控制淋巴癌,移植效果也不佳。細胞免疫療法CAR-T對此一困境帶來的突破性改變!葉士芃醫師說,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透過細胞免疫療法CAR-T,逾5成難治型或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癌細胞能有效被殲滅,且經過兩年以上的追蹤,有治療反應者仍有6成能維持沒有腫瘤復發。與過往傳統化學治療效果相比,病人治癒與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大大提升。因此,2017年8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全球首個細胞免疫療法CAR-T,用以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此開創性癌症治療將全球醫學進展推進到下一個里程碑,開啟再生醫療的新紀元。衛生福利部也在2021年10月核准台灣首張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張免疫療法CAR-T藥物許可證,此CAR-T細胞療法也是已通過數個大型臨床試驗驗證的標準治療。葉士芃醫師說,淋巴癌常見的6大症狀有燒、腫、癢、汗、咳、瘦。其中臨床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腫,例如,脖子、腋下或腹股溝長了一顆東西,病人往往能觸摸得到淋巴結節或腫塊,也就是淋巴結腫大。此外,臨床表現還包括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發燒,夜間盜汗及體重減輕。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淋巴癌細胞也可能侵入骨髓,伴有血球低下或不正常之白血球出現等病徵,葉醫師呼籲發現上述病徵者,應儘快到血腫門診接受詳細檢查,千萬不可拖延,以免病人錯失治療黃金期,並指出,癌症是個多變的且複雜的疾病,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癌症治療的生力軍,卻也不是每個病人、每種疾病狀況都適合採用CAR-T治療,要有完美的配套計畫與團隊照護,才能提高成功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指出,有鑑於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全球癌症治療趨勢,中醫大附醫數年前全力籌措GTP實驗室及引進國際細胞治療品質管理系統,率先成為台灣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的細胞免疫療法CAR-T之醫學中心。對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人而言,即刻起已能掌握治療時機,無須遠赴國外治療或是苦等待療效與安全性尚未確定的臨床試驗、恩慈名額。
國人醫療費扛壓!健保署長:高價新藥擬推「差額給付」
隨著醫療進步,越來越多昂貴的新藥、新科技問世,民眾自付醫療保健的支出高達近4成,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必須正視此一問題,擬對高價新藥推動差額給付,減輕民眾負擔。另要價千萬元、用於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CAR-T細胞治療,健保將考慮納入給付,且已進入藥品專家諮詢會議討論,給付範圍與價格尚在研議中。目前國內僅醫材有差額給付,藥品不是全給付,就是全自費,石崇良指出,由於有些新藥價格高昂,往往讓病患及家庭在辛苦治療之虞,還要承受龐大經濟壓力,許多病友團體都希望政府進行改革,為讓民眾不因病而貧,不因貧而病,健保須思考哪一些應由健保負擔。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面對高價藥品,已發展多元支付模式,用風險分攤的方式和廠商議價,未來若昂貴的新藥具充分的科學實證、可作為替代性治療、副作用較少,就可考慮以差額負擔方式給付,廠商得遵守遊戲規則接受健保管理,差額價格將會訂有上限。另在癌症用藥方面,新藥價格愈來愈高昂,健保署也在思考成立特殊基金的可行性,以英國為例,已取得藥證但臨床試驗個案不多的罕病新藥、特殊標靶藥,在尚未正式納入保險時,會先以基金給付,作為正式給付前的過渡。另CAR-T細胞治療要價不菲,自費需約1000多萬,在國內已取得藥證,適應症為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成人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石崇良說,日前他赴日內瓦拜訪諾華總部,希望對方與台灣業者合作,讓CAR-T細胞治療能在台設廠,無論是代工、技術移轉都可以,台灣近年合格的實驗室越來越多,若能接手,就能降低生產費用,提高健保收載的機會;此案已進入藥品專家諮詢會議討論,給付範圍與價格尚在研議中,若順利納入給付,預計將有數十名病患受惠。
婦人左肺感染找不出原因 基因檢測終於揪出黴菌兇手
「精準醫療」已成為近期新興感染症重要的診斷和治療參考依據。免疫力低下或抵抗力較差的人很容易感染黴菌,如癌症病友或血液腫瘤科患者;另新冠病毒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相較於一般人,新冠確診者也較容易出現黴菌感染。如果病灶範圍太大無法手術切除,或未能快速正確診斷用藥治療,死亡率將高達四至五成,特定黴菌若延誤治療,將近半數患者可能死亡。如何正確快速鑑定判斷黴菌感染的類型及菌種,了解是否有抗藥性,為感染症精準治療首要之務。一名60多歲罹患B細胞淋巴癌婦人,去(110)年化療後身體變得十分虛弱、免疫力也變差,檢查左肺疑似有黴菌感染病灶,大小約5至7公分,佔左下肺葉二分之一。病理切片結果為「絲狀黴菌」,接受抗黴菌藥物治療後效果有限;再安排痰液微生物培養卻是「白色念珠菌」。雖然白色念珠菌也是黴菌的一種,但與「絲狀黴菌」型態完全不同,用藥或治療也比絲狀黴菌簡單。為確認診斷精準用藥,再以「基因序列」檢測,證實為「白黴菌」。白黴菌為「絲狀黴菌」的一種,但相較於白色念珠菌,治療上較困難。醫師評估左肺葉感染範圍太大,切除病灶可能導致殘存的肺功能不足,加上病人與家屬也不願意開刀,即安排使用「噴霧吸入性」與「口服」兩種強效抗黴菌藥物治療,自去年(110)12月治療迄今近一年,終於成功殲滅白黴菌,病情穩定控制未復發。臺北榮總感染科黃祥芬醫師表示,臨床致病性黴菌高達十萬種以上,鑑定及治療相當棘手。以黴菌感染症為例,傳統菌種鑑定多以「微生物培養」及「病理組織切片」為主。但黴菌感染不易透過痰液或組織切片培養出來,病理切片只能觀察外觀組織,無法確認黴菌菌種。隨著個人化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利用「快速PCR(基因鑑定)」或「基因片段定序」、「抗藥性基因突變位點」、「全基因定序」等多元鑑定方法比對感染菌種,讓醫師就像神探一樣,可及時正確診斷、精準用藥。不止用於肺部感染,此種創新方法,也已經運用於「鼻竇」及「腦部」黴菌診斷治療,達到精準診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