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台海危機
」密使穿梭兩岸 江澤民時代情報戰「規模與死傷」最大
大陸前國家主席江澤民11月30日逝世,在他任內,兩岸領導人有密使溝通,但也是情報戰交手最慘烈之際。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前後,前國安局長殷宗文派遣百人以上的軍情局幹部前往大陸,是軍情局空前且規模最大的敵後情蒐行動,也是情報員失事最多時期,留下許多可歌可泣、不為人知的祕密。由於情報員失事漸增,當時的參謀總長湯曜明下令軍情局不准再派基幹赴陸情蒐,這條鐵律,至今仍延續遵循。李登輝總統執政期間,與江澤民建立兩岸高層幕僚對話機制;前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榮豐所著《無煙硝的戰場: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詳細紀錄1992年他與前總統府資政曾永賢,赴北京見到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開啟這段密使過程。同時,兩岸諜報戰也進入白熱化。軍情局基層幹部入陸行動,一次駐大陸2年,各單位於大陸每建立一個基地,發贈獎金30萬元。所謂建立基地條件,一是情報員要能立足並長期居留大陸,一是要能建立通訊管道。除了基幹入陸,軍情局還派遣約聘人員如台商等,在大陸沿岸「掛鈴噹」,亦即監視共軍動態,若有不尋常的調動,任何風吹草動,就像風鈴一樣即刻回報。此外,軍情局還策反解放軍將領劉連昆為我所用,並於96年台海危機派上用場,打了場「傷亡慘重」卻精采的情報戰。在我情蒐的絕密文件中,江澤民對劉連昆被我方吸收,大為震怒。96台海危機是軍情局在大陸人員情報最活躍時刻,但也付出失事代價,唯遭中共逮捕判刑的情報員究竟有多少人,兩岸迄未公布數字。據統計,第一次執行入陸任務,並無任何人失事,中共都是在情報員第二次入陸時,動手抓人。入陸失事的情報員,服刑期滿均返台,沒有一人滯留大陸。唯不少人因受不了異樣眼光,且身分曝光,不再被軍情局賦予要職,遂選擇退役。軍情官員表示,中共現今的「人臉辨識」系統做得很徹底,不僅在各通關口岸設置,甚至有更高階「步態識別系統」監控;軍情局自台海危機後便不再派基幹赴陸,就算護照用化名躲過第一次,但第二次不管換什麼假身分,人臉與行走步態變不了,極易被拆穿,風險很高。
江澤民病逝/96台海危機江澤民放話「飛彈越台灣」 精簡兵力70萬「禁軍隊經商」反貪
大陸前國家領導人、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病逝享耆壽96歲。作為中共第三代領導人,他在擔任軍委主席期間,經歷第三次台海危機,也就是96台海飛彈危機,江澤民同時加速解放軍軍事改革,裁軍70萬人,將總兵力瘦身到230萬。此外,他為了使軍隊專注於國防,大刀闊斧反貪,嚴禁各級軍隊經商。江澤民為了使軍隊專注於國防,大刀闊斧反貪,嚴禁各級軍隊經商。江澤民當時延續鄧小平的軍隊瘦身計畫,將300萬兵裡的解放軍裁撤至230萬,按照中央軍委的規劃,軍隊建設逐步由數量規模型轉為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轉為科技密集型,也就是「兩個根本性轉變」,解放軍朝向「重質不重量」的方向變化。不過在這段期間,爆發台海第三次危機,時任總統的李登輝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演說,打破台灣官員17年未曾訪美的慣例,李登輝此舉挑起中共中央的敏感神經,解放軍於是大規模進行飛彈試射,發動兩棲登陸作戰演習,揚言將飛彈飛越台灣本島上空,甚至奪下金馬外島的離島,藉此恫嚇台灣。是96台海飛彈危機,江澤民同時加速解放軍軍事改革,裁軍70萬人,將總兵力瘦身到230萬。未料時任解放軍總軍械部部長劉連昆的間諜案爆發,再加上美軍太平洋艦隊出動獨立號及尼米茲號兩艘航母艦隊接近台海,兩岸官方在密使調停下,解放軍最終未將演習行動升級。經歷這場台海危機,擔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認為解放軍實力還不足以與外部勢力抗衡,同時,技術上也無法與他國相比,因此,軍改的方向也朝新形態戰爭和高技術軍工裝備生產轉型。江澤民曾表示,當代戰爭形式已朝向高技術戰爭發展,本質就是信息化,他更認為,「人類社會的戰爭形態正由機械化戰爭轉變為信息化戰爭。整個工業時代軍隊的武器裝備、組織體制、軍事理論、軍事訓練以及後勤保障方式等,都將按照信息化的要求進行徹底改造,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軍隊正在轉變為信息化軍隊」。江澤民因此提出國防軍事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方針,奠定解放軍在提高核威懾能力的攻擊型武器發展前,優先提高整體防禦能力,並加速發展現代化武器裝備研發。江澤民延續鄧小平裁軍政策,將300萬兵員裁至230萬。除此之外,江澤民另一項政績就是改革軍隊經商的貪污腐敗現象。據了解,解放軍自1980年代中後期,為了填補預算撥款缺額參與了商業活動,不過,各級單位在商業利益快速膨脹下,形成一個巨大的關係網,影響到治軍風紀。江澤民認為,軍隊經商屬於不良現象,除了注意力偏離國防,加上軍隊經營企業產生的利益衝突,極大可能腐蝕軍隊保衛國家的意志,江澤民在1998年7月宣布,「軍隊和武警部隊對所屬單位辦的各種經營性公司,必須認真進行清理,今後一律不得繼續從事經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