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大限
」川普令中美經濟脫鉤 蘋果不捨人民幣求台廠「脫蘋」
最近從中美各自喊出「內循環」或「脫鉤」政策,此外,台廠如可成、緯創快速把大陸廠房轉手陸企,除明顯看出大陸台商與紅色供應鏈的格局發生變化,更窺出中美脫鉤的趨勢正在發酵中。但台商認為,脫鉤論可能還太早,要真正脫鉤沒這麼容易,畢竟美國是資本主義的民主國家,川普政治傾向不見得能完全操控美企對大陸市場的追求,這點從實際上沒有真正知名美企退出大陸可見一斑。但從台廠競爭力來看,也有台商顧問從近期緯創與可成兩起交易案發現,台商在陸供應鏈恐會因美企客戶的布局需求快速洗牌,在供應鏈出現中美兩套系統的趨勢下,美商加速培植「紅色供應鏈」,讓台商資通訊產業包含筆電、手機等代工廠被迫出局(退出大陸),恐成為台商投資大陸30多年來最大的挫敗。近期中美在貿易與科技爭端下,雙邊政策有傾向各走各路的跡象,像大陸官方發布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而川普8月下旬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不一定要與大陸有生意往來。換言之,等於提高美國經濟與大陸經濟脫鉤的可能性。甚至稍早8月23日川普競選團隊公布「川普第二任期議程」10大核心優先事項中,大陸議題被單獨拉出且排在第3,強調要結束對大陸的依賴,例如從大陸帶回100萬個製造業就業機會等。但是否真如此悲觀?上海台協副會長蔡世明卻不這麼認為,他說,雖然中美之間加強對立,但能否做到全面脫鉤仍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尤其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還是要以民間資本角度來看,而非被政治人物全盤引導。蔡世明表示,如果美國企業真可以被政治給凌駕,還能不能稱為資本主義或民主國家就有疑問;他說,30年來的中美企業往來,要美企放棄大陸市場與供應鏈不一定做得到,畢竟這跟過去美蘇冷戰時期,各自形成國家陣營、完全沒有經濟往來的情形大有不同。但他也補充,除了川普的脫鉤論外,外界也逐漸發現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也有這樣的邏輯,認定大陸就是要跟美國一爭全球一哥地位的對手,對抗大陸已非一人或一黨的訴求,而是美國整個國家戰略方向。此外,在中美對抗與脫鉤風險下,恐怕讓台商陷入更多變動與競爭風險。7月中,緯創將大陸昆山廠賣給有「中國版鴻海」之稱的立訊,被視為有助強化立訊挑戰鴻海的競爭力;隨後,8月18日供應蘋果的金屬機殼大廠可成,也宣布處分間接投資的大陸公司可勝科技(泰州)和可利科技(泰州)兩座廠給陸企藍思科技。擔任台商張老師的華信統領企管總經理袁明仁分斤,台商要做到中美左右逢源得利確實比較困難,也認為上述兩家台廠會出售的背後是蘋果公司的授意要求;他說,可成賣給藍思包含設備還有訂單,這如果蘋果不同意怎麼可能成案。袁明仁指出,中美脫鉤或許是最前面的因素,但這一局大陸供應鏈的變化是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認為蘋果透過增加在大陸使用紅色供應鏈對大陸官方表態,增加紅色供應鏈以連結銷售大陸市場,避免未來被官方打壓,其他供應鏈則針對大陸以外市場;但在這次板塊變化中,在陸台廠恐失去選擇權。袁明仁說,台商在大陸投資最主要勢力就是涉及資通訊產業如蘋果手機與筆電等供應鏈,但按此趨勢發展,台灣資通訊廠商被大陸供應鏈逐漸取代的話,也會連帶影響到台商在台灣的股價。如果台商改選擇代工大陸品牌如小米、華為等產品,問題則在競爭力;袁明仁表示,這些代工都是價格導向,台企在大陸的管理經營、稅務等成本都比陸企高,選擇加入紅色供應鏈也未必就有競爭力。
中美經濟脫鉤「914大限」在即 在陸台商兩條路都前途茫茫
美國川普政府一聲令下,9月15日起,所有使用美國設備或技術的公司一律不准再出貨給華為。不但晶圓代工的台積電、IC設計的聯發科要照辦,就連記憶體的美光也得照辦,再加上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EDA)被美國壟斷,即使有大陸政府的力挺,華為也只能認輸。面對「九一四大限」,負責手機業務的華為消費者業務執行長余承東最近這麼說:「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生產(晶片),華為沒有辦法生產(晶片)。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只做了設計,這也是教訓。」華為自行設計、大陸官民寄予厚望的5G晶片「麒麟9000晶片」只生產到9月15日,雖然還會上市,但是數量有限。綜合台商、產業分析師、公協會負責人的意見,大家都高度關心:中美經濟脫鉤是否成真、脫鉤的程度如何、言行都傾向脫鉤的川普能否連任等問題,但大多數人卻高度緊張、不願公開表示意見,特別是接受政府補助的公協會及半官方的貿易機構。分析川普與拜登的競選政見,川普的對中經濟脫鉤論是非常明確,像他「終止對中國的依賴」政見排在十大政見的第三位,內容包括:從中國帶回工作的公司,將得到抵稅優惠;將製藥和機器人技術等基本行業帶回美國,可減免100%費用;如果公司把業務外包給中國,將不能獲得美國聯邦的合同。相形之下,拜登的對中經濟政見只提到:希望醫療物資不再依賴中國。至於蔡政府,則是積極加入由美國主導的「非紅色供應鏈」。像是由美國在台協會、外交部、經濟部、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歐洲經貿辦事處及貿協共同舉辦的「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間之韌性」論壇4日登場,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就直接了當地表示,美國政府正在採取全政府作法,因應供應鏈重組的趨勢,而台灣應把握這次獨一無二的好機會,共同參與全球供應鏈重塑;與會的外長吳釗燮也表示,供應鏈安全的確就是國家安全。因此,受訪者普遍認為,若是川普當選,中美經濟繼續脫鉤的可能性很大,但下一步該怎麼走,是否在大陸以外另建產線,台商因為產業別及競爭力而有不同的考慮。國泰期貨投資諮詢部專案經理簡伯儀指出,是否在大陸以外另建產線,跟企業的大小無關,而與企業產品相關,如果是大量生產的產品,如紡織、電子零件,就有必要,但如果是利基型產品或是內需型產品(如水泥),則不急。還有一家傳產台商,在泰國、台灣、美國、大陸都有工廠,最近只有大陸廠虧損,原因是近10年每年平均10%的調薪,使得大陸廠部分工人的工資比台灣還高;其次,由於大環境變化,原本在大陸完整的產業群聚開如潰散,原料的取得不如以往方便;第三,大陸廠競爭力快速提升,且習慣性削價搶單、挖角研發人員;第四,台灣今年不斷推出租稅優惠,相形之下,大陸官方卻是不斷補貼陸企,提升其競爭力。如此種種,讓台商興起「不如歸去」的想法。在大陸做外銷的台商面對國際訂單消失,部分廠商也開始嘗試做內銷,但大陸市場的實際消費力有限。據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諮詢顧問陳松興分析,首先,大陸財政赤字在1995至2018年間平均占GDP的30.58%,但2018年卻達到50.5%,創歷史新高,此後更是居高不下,因此要透過財政刺激消費,顯是力有未逮。其次,大陸外匯存底從2014年6月的高峰3.99兆美元,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於2017年2月跌破3兆關卡,即使目前回到約3.1兆的水平,但顯然大陸的國際收支也不像過去那麼充裕。陳松興指出,大陸資本帳在去年第4季還出現401億美元的赤字,顯示中國國際收支面臨壓力。大陸想靠外匯買豬肉、買半導體、買大豆、買石油……也無法再像過去那麼大手大腳了。台商,特別是大陸台商,目前最關心:大陸面對外部挑戰,未來會採取什麼路線來因應?《斷鏈之後:科技產業鏈的分整合》指出大陸未來三種可能走的三條路線:和平演化、選擇與集中、鋌而走險。前行政院長毛治國在為《斷鏈之後》所寫的導讀中提到,若是大陸最後選擇「鋌而走險」這條路,不論對中美兩強或台港日韓等經濟體都是災難性結果,而它的可能起因最主要是:中美擦槍走火或兩岸擦槍走火,因此,即使只有1%的發生可能性,任何負責任的當政者都需要全力避免,絕不可輕率、輕佻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