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症狀
」 症狀 新冠肺炎 肝癌 腦霧 Omicron台灣是洗腎王國!96%患者不知自己生病 醫有「3早期徵兆」腎臟恐壞了
台灣有「洗腎王國」稱號,洗腎率全球第一,其中,慢性腎臟病更是目前醫療花費最高的疾病。然而,竟有高達96%的患者不知道自己罹患早期腎臟病!對此,中醫博士吳宏乾表示,可透過「3大跡象」早期發現,包括頻尿、夜尿與常常水腫,一旦察覺有上述異狀,儘早就醫檢查以確認病況。吳宏乾說明,一天排尿8次內算正常,若連續一個月每天平均都尿超過8次,要注意腎臟濃縮的機能變差了。(示意圖/Pixabay) 國健署表示,慢性腎臟病是國10大死因排名第10位,根據吳宏乾在YouTube頻道《健康云之道》中表示,罹患腎臟病會出現「泡、水、高、貧、倦」的症狀,分別代表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以及疲倦,當有這5大症狀時「大概都是比較後期的」。吳宏乾認為,民眾可以從更初期的徵兆幫助辨識,例如若變得容易頻尿、夜尿,以及動不動就水腫,建議可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吳宏乾說明,所謂頻尿、夜尿的定義,就是一天排尿8次內算正常,若連續一個月每天平均都尿超過8次,則要注意腎臟濃縮機能是否變差;至於夜尿,若時常因夜尿中斷睡眠,且每晚超過兩次、持續1個月未改善,就必須就醫別再拖延。針對水腫部分,吳宏乾指出,一般來說,上班族若久坐容易引發腿部水腫,倘若本身的工作性質不需久坐還經常走路,卻仍莫名水腫,則要小心是腎臟出問題。至於腳步水腫該如何觀察與腎臟有關?吳宏乾指出有3重點,首先是皮膚因被水分撐開而會顯得光亮;其次是壓下小腿脛骨前緣會感到疼痛,皮膚呈現凹陷、起不來的狀態。此外,若在未塗抹乳液情況下,臉部顴骨處顯得光亮,且按壓後皮膚下陷無法即刻回彈,也能辨別是水腫。吳宏乾同時補充,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因此腿部水腫是最嚴重的,建議應優先觀察腿部是否有水腫現象。
家寧遭疑加入邪教 專家揭密3大心理操縱手法:提高警覺
YouTuber家寧日前開設新頻道「秘月期POPOO」,首支影片因為內容與語氣不尋常,遭外界質疑是加入「邪教」,引發軒然大波。對此,專業醫師便從心理學角度說明,點出遠離邪教的方法,且周遭親友出現5大症狀,要多加提防注意。由醫師、藥劑師、營養師、諮商師組成的專業團隊「健康010」,今(28日)在《Threads》發文指出,每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生命階段遭遇邪教陷阱,包括經歷重大人生轉折、感到孤獨或失落、對現況感到迷惘、正在尋找人生意義、渴望被理解與歸屬。邪教常見的心理操縱手法有3種:1.愛情轟炸想像走進一個房間,突然被熱情的掌聲和讚美包圍,每個人都對你展現超乎尋常的關注。邪教組織利用這種誇張肯定,快速建立親密關係。這種高密度的「愛」其實是控制手段,讓人在情感被滿足時降低戒心。2.漸進式洗腦一開始提出看似合理的小要求,如參加讀書會。隨著參與度提高,要求逐步加重,從聚會變成定期奉獻金錢或時間。過程中,邪教組織會慢慢模糊你對是非的判斷,讓你認同他們的價值觀。3.製造依賴斷你與外界連結,讓你疏離親友,要求轉移財產或辭職,建立經濟依賴。同時設立特權制度,讓你為晉升不斷付出,最終完全依附組織。專業醫師提醒,避免誤入邪教陷阱。(圖/翻攝自秘月期POPOO YouTube)想要遠離邪教,要做好強化心理防護力的6大關鍵:1.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包括認清自己的價值觀,為人生設定明確目標,並且在各種情況下保持獨立判斷的能力。2.維持多元社交圈必須維持多元的社交圈,除了與家人保持緊密聯繫,也要在不同興趣社群中發展人際關係,避免把情感需求都寄託在單一團體上。3.培養批判性思考面對各種資訊時,我們要保持理性分析的態度,對極端言論保持警覺,凡事都帶著適度的懷疑精神去思考。4.重視情緒健康良好的情緒管理也不可或缺,找到健康的抒壓方式,需要時也不要害怕尋求專業諮商協助。5.設立個人界線在人際互動中,要懂得設立清楚的界線。這意味著學會適時說不,保護自己的隱私,並且維持經濟上的獨立自主。6.培養靈性智慧我們要以開放但警覺的態度看待信仰,學會分辨正常宗教與邪教的差異。此外,若發現親友突然改變生活方式、捐獻大筆財產、與原有親友疏離、言行變得極端、拒絕理性討論等,應提高警覺,可能是加入會出現邪教的症狀。
開學腸病毒群魔亂舞!首周已停課72班 家長小心孩出現「5大症狀」
疾病管制署10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9月1日至9月7日門急診就診計14,241人次,與前一週14,641人次持平,疫情仍處高點,而目前學校已經開學,據疾管署最新數據顯示,全台已有72班因疫情停課,其中50班是小學、幼兒園。對此,兒童感染科顏俊宇醫師表示,最近看診觀察到5大類症狀的不同種感染病人,他也列出「5大病毒」,提醒「開學後真的是病毒群魔亂舞,沒有要放過可愛的小孩和爸媽,大家真的辛苦了」。顏俊宇在臉書粉專「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發文指出,最近病毒性腸胃炎盛行,超多患者出現嘔吐症狀,可能是開學沒多久,大家群聚交換病毒,最近看診觀察到超多不同種感染病人:1️ 發燒、吃什麼吐什麼、拉水便診斷病毒性腸胃炎:案例數這2週真的很多,尤其接下來是中秋連假要烤肉,各位爸媽要注意食品清潔衛生,食品要煮熟、手部一定要做好清潔。2️ 手腳關節、屁股紅疹,有些合併喉嚨潰瘍,可能合併發燒1至2日:腸病毒,腸病毒流行真的好久,到現在還是有不少幼稚園因為有1週有2名以上小孩中獎,全班停課1週。3️ 狂咳嗽+痰嚴重、高燒39度的嬰幼兒驗到RSV病毒。4️ 喉嚨痛+肌肉酸痛的驗到新冠。5️ 黃眼屎、扁桃腺化膿、發燒的小孩驗到腺病毒。疾管署呼籲要做好居家環境清潔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的機會,此外,倘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嬰幼兒健康狀況,留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疾管署提醒,目前學校已經開學,請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保持警覺,加強教導學童肥皂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另外,腸病毒型別多元,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呼籲大人小孩皆應持續採行相關預防措施,包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避免接觸感染者、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於流行期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才能防範社區內不同型別腸病毒之感染與侵襲。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不要再跟風跳「16蹲」了! 醫曝5下場:恐暈厥
近期台灣男團ENERGY帶起「16蹲」風潮,吸引了海內外的明星、粉絲紛紛模仿挑戰。然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民眾,如果沒有訓練核心肌群運動,這是非常傷膝蓋的動作,且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5大症狀發生。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以「不要再亂16蹲了」為題發文指出,日常生活中的錯誤使用膝蓋,會不斷加劇膝關節損傷,而膝蓋是日常生活中承受巨大壓力的關節之一,蹲和跪是2個常見的動作,但卻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醫師解釋,當你強烈蹲下時,你膝蓋承受的壓力,也可能是你站立時的16倍,據統計和平躺時的比較為,站立或行走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1至2倍;跑步、爬樓梯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4倍;打球、運動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6倍;快速蹲跪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8至16倍,而如果你蹲得太深,膝蓋的壓力會更大。因此在16蹲下,在快速蹲站、蹲站的過程中,你的韌帶、肌腱和肌肉都有可能受到很巨大的拉力和壓力。前提要把深蹲練好,並且保持膝關節周遭的一些韌帶和肌肉的健康有力。不僅如此,醫師表示,16蹲跳對於平時不經常運動的人,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各類症狀發生:a.心血管負荷增加16連蹲跳包含下蹲、分腿、起立等動作,整個過程快速且極限,對心臟負荷較大。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基礎,可能會引發心絞痛!b. 半月板和韌帶損傷蹲跳時,膝關節屈曲會擠壓內側半月板後角、前方髕股關節,容易引起半月板和髕股關節軟骨的損傷。過度運動還可能損傷髂股韌帶、膝內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等。c. 肌肉和頸椎損傷劇烈運動會引起肌肉纖維撕裂,導致肌肉酸痛不適。頻繁快速甩脖動作同樣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可能造成頸椎損傷。d. 暈厥風險從下蹲姿勢迅速站起,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暈厥。e. 16蹲跳包含了下蹲,分腿,起立,同時伴揮臂和甩脖等動作,整個過程都是快速而極限的,極具爆發性的全身運動,這對於運動者的核心肌群、腿部力量、各關節的穩定性、靈活性及整體的協調性等諸多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如果盲目模仿,很容易受傷。且每天蹲超過2小時的人,患上中重度膝骨關節炎的風險,也將比普通人群增加2倍。最後,醫師建議,若要減少蹲下對關節的影響則可以:a. 加強核心肌肉核心肌肉的訓練有助於支撐膝關節、髖關節和腰關節。腹肌、背肌和臀部肌肉的強化可以減輕膝蓋的負擔。b. 適度運動運動有助於保持關節靈活性和肌肉強度。選擇適合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自行車或瑜伽,可以減少對膝蓋的壓力。c. 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膝蓋的負擔,容易導致退化性關節疾病。保持健康的體重有助於減少膝蓋的風險。E. 如果你想嘗試這個動作,建議先從較低強度的訓練開始,逐漸提升肌肉力量和靈活性。同時,監測心率可以幫助評估運動強度,確保不過度運動。
台灣洗腎王國!醫揭「5大常見症狀」 3情況持續3個月恐是腎壞了
台灣是「洗腎王國」,一般民眾對腎臟病是否上身感到擔憂,但對於腎病卻一知半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提供腎臟病常見5大症狀「泡、水、高、貧、倦」,可作為民眾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依據。泡:泡泡尿,尿蛋白增加,造成小便容易有泡泡而且久久不散。水:水腫,主要出現在下肢,按壓後會產生凹痕、無法馬上回彈。高:高血壓,慢性腎臟病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之一;原本就有高血壓的人,如果合併腎臟病,會讓血壓控制更困難。貧:貧血,腎臟有促進紅血球生成的功能,慢性腎臟病會造成貧血及血紅素下降。倦:倦怠,容易感到疲勞。謝至同表示,若出現上述臨床症狀,可以透過基本的抽血及驗尿檢查瞭解腎臟受損情形。抽血檢查主要看的是腎臟過濾體內毒素能力,以檢測血液中肌酸酐(creatinine)的方式推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腎絲球過濾率至少要有60 ml/min以上才算正常,在健康年輕人甚至可以到90-100 ml/min。此外,若腎臟過濾功能出問題,尿液檢查也會出現蛋白尿和血尿現象,但血尿可能受到泌尿道出血(包含:泌尿道感染、結石、腫瘤等)影響,因此需要排除才能確認是腎臟問題。謝至同提醒,若是持續有蛋白尿、血尿,或者是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 ml/min持續3個月以上,就代表腎臟功能異常,需要儘早就醫,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前常常是沒有症狀的,建議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提早發現腎臟病才能及早介入治療、延緩腎臟功能退化、遠離洗腎。
40歲男養生愛運動卻缺鈣? 醫揭2原因導致
缺鈣並非長者特有!一名40歲的男子近期突然出現代謝及抽筋問題,甚至只要咬到硬物,就容易造成牙齒碎一角,嚇得他趕緊就醫,醫師經檢查後發現,男子因為飲食偏頗,加上很少曬太陽,長期缺乏維生素D才導致缺鈣。對此,他也列出缺鈣易出現的「5大症狀」。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PO文分享一缺鈣病例,一名40歲的男子發現自己最近開車很容易抽筋,甚至在吃飯時,只要稍微咬到像是甲殼類的硬物,牙齒就很容易崩掉一小塊,結果經檢測後,鈣離子果然低於正常值。雖然患者才正值壯年,平時也有運動習慣,經分析後發現,由於飲食偏頗,導致鈣質攝取不足,再加上很少曬太陽,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造成缺鈣的問題。至於該如何自我檢測是否缺鈣,陳榮堅也列出缺鈣容易出現的「5大症狀」:1. 抽筋:鈣離子和許多神經活性與代謝有關,抽筋就是神經不自主放電,引發肌肉出現不正常的收縮。2. 心悸:由於心臟跳動須由神經傳導,缺乏鈣離子時,就會導致心臟亂跳,產生心悸的狀況。3. 牙齒易裂:牙齒組成成分中有高達99%都是鈣質,若長期鈣攝取不足,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4. 情緒不穩定:缺鈣對於腦神經而言,容易產生情緒不穩定的情形。5. 皮膚變差:鈣在皮膚細胞中發揮著調節保濕的關鍵角色,因此缺鈣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或代謝問題,容易出現一些皮膚症狀。
腹部隆起、嚴重經痛! 檢查竟是巨大「子宮肌瘤」搞鬼
30歲的陳小姐與先生結婚1年,最近6個月小腹逐漸隆起,而且合併嚴重經痛,就醫檢查竟發現一顆12公分大的子宮肌瘤!然而,陳小姐擔心手術切除會導致子宮有傷疤,影響懷孕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謝武橋施行新式「海扶刀」治療,利用熱能打擊病灶,可有效保護子宮。近半女性有子宮肌瘤 5大症狀快就醫謝武橋表示,子宮肌瘤是很常見的婦科疾病,根據台灣本土的研究,停經前婦女49.7%有子宮肌瘤。子宮肌瘤通常是良性的,有時候可能出現一些不適症狀,包含月經異常、腹部疼痛、腹部腫脹、解尿困難或便秘。定期的婦科檢查,對於早期診斷與檢測至關重要。月經異常腹部疼痛腹部腫脹解尿困難便秘海扶刀3特點 「保宮」治療新紀元陳小姐跑遍多家醫院看診,所有醫師都建議她接受手術切除子宮肌瘤,但她非常擔心手術處理子宮肌瘤會導致子宮有傷疤,進而造成懷孕時發生子宮破裂的風險。謝武橋醫師與團隊評估,陳小姐病灶清晰、低度血流供給、聲通道安全,且治療焦點可及,符合海扶刀手術治療的治療原則,因此陳小姐決定接受海扶刀治療。海扶刀是一種無創傷的手術方式,全名為高強度聚焦超聲波治療(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故名思義乃透過體外超聲波的可聚性、方向性、與穿透性,將焦點鎖定於病灶的位置,治療焦點的溫度可以上升到60至100度,讓病灶組織凝固壞死。1無創治療海扶刀手術治療,是利用熱能針對病灶打擊,需要輕度麻醉,但不需要插管,肚子上也沒有任何傷口。2保護子宮因海扶刀治療焦點能精準放置於病灶,所以不會傷害子宮其餘健康組織,不會有子宮破壞的問題。3恢復快速傳統手術,不論是開腹或微創,病患都需要時間恢復。然而海扶刀術後,病患可以直接回到正常生活。▲(左)陳小姐腹部長了12公分的巨大子宮肌瘤,(右)經由海扶刀治療擺平疼痛不適。(謝武橋醫師提供)擔任潛水教練的陳小姐,術後1個禮拜就可以回到職場。術後1個月,她開心的向醫師回報,肚子表面恢復平坦,也無凸起,很滿意治療效果,對整個醫療團隊的致上謝意。謝武橋表示,海扶刀對於有生育需求,需要保留子宮,甚至是保護子宮的功能的病患,是非常適合的選項。無論是海扶刀或海芙刀的治療原理都是一樣的,患者是否適合,需要由專業醫療團隊評估後進行。
施明德病逝/「沉默殺手」肝癌5症狀快就醫! 無藥可降「復發率」
82歲前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去年底驚傳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還裝上葉克膜,導致血小板過低,急需輸血。最終他在今(15日)凌晨不敵病魔,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83歲。肝癌是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之一,且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控制復發率,為國人10大癌症的死因第2位,每年有7000多人死於肝癌。由於肝是沒有大神經的器官,發現時通常都已經是肝癌晚期,也讓該疾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醫師也對此示警,若是民眾發現身體出現5大異狀,就不應輕忽身體警訊趕緊就醫。北醫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高偉育指出,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大約有5成是B肝帶原者,3成是C肝患者引起的,其他病因還包括肥胖、長期喝酒、脂肪肝、糖尿病、自體免疫性肝癌等等,也是高危險族群。目前這些機率較高的患者必須每半年篩檢,如果是早期發現,有機會做肝臟移植,癒後較好。但高偉育坦言,除了評估患者的肝臟狀況之外,等待器官捐贈也需時間,目前台灣每年平均有1000名患者等待肝臟移植。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台灣1年發生8000多個肝癌個案,其中有3至4成都是早期發現,除了肝臟移植的方法之外,還有電燒、切除治療,但也因肝癌最大特性是容易復發,患者須改為每3個月追蹤一次,採取高密度的篩檢治療,一有發現癌細胞就會再做電燒、切除。但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可以降低肝癌復發的機率,只有標靶藥物的治療有望拉長存活期。也因此高偉育提醒,日常生活應避免過量飲酒、濫用藥物,而肝癌的高危險群還包括:B肝帶原者、C肝患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等都應定期篩檢,才能早點發現早期治療。另台灣癌症基金會則示警,各種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和肝癌的發生有關,包括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黃麴毒素會增加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另外,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間接增加了致癌的危險。由於肝癌早期通常無跡象,很多患者出現吐血、黃疸、急性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後才去就醫,結果都已經肝癌晚期了,因此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也彙整5大症狀,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身體釋出的警訊:上腹部脹痛: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小型肝癌通常不會痛;但如果肝癌是長在肝臟表面就可能會有脹痛感。因為肝臟表面的包膜上有痛覺神經,如果肝癌剛好長在肝臟的表面,即使是體積很小,一旦頂到包膜就可能引起上腹部脹痛。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當腫瘤長得很大時,因為腫瘤快速生長可能會有症狀出現,如: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等,此時的肝癌多半屬於較晚期。大型的腫瘤也可能因為壓迫到血管、膽管而引起下肢水腫、腹水、黃疸等現象。黃疸:肝癌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引起肝內膽管擴張而出現黃疸。另外,有可能造成黃疸的情形包括肝腫瘤過大,以致大部分的肝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而導致黃疸產生。下肢水腫、腹水、吐血:肝癌如果長在門脈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血管內,導致門脈壓上升,造成下肢水腫、腹水,引起腹脹或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時,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則可能大量吐血。急性腹痛:肝癌如果破裂出血,會突然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甚至引發休克昏厥。
爬半層樓就喘不過氣恐為「肺動脈高壓」 醫揭「5症狀」應就醫:小心猝死
稍微快走就覺得喘可能不只是體力不佳?一名30歲女性光是走路就覺得喘,甚至趕不上火車,另一名56歲男性則是爬半層樓梯就要休息,變換姿勢更須吸氧才會舒適,後來兩人經過診斷後才知是「肺動脈高壓」。而這樣的病症近3年來死亡率就達4成,還比起心肌梗塞更加致命。博仁醫院副院長康志森在《健康2.0》分享,「肺動脈高壓」是由於血管管腔不正常增厚、增生,導致該處成為瓶頸,讓血液從心臟(右心室)輸送到肺臟時受到限制,使其無法進行氣體交換,讓人出現乾咳、咳血的問題。而也由於血液無法輸送到肺部,便會造成堆積、右心衰竭的狀況,最後變得肥大,影響生命。另外,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也提到,季節交替之際,免疫力可能大受影響,尤其小孩、銀髮族、慢性病者,容易因為感冒、呼吸道疾病,而有易喘、咳嗽的症狀。而如果發現行走能力變差、走不遠、容易喘或容易累,本身又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問題,就要當心可能是「肺動脈高壓」的症狀。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指出,造成「肺動脈高壓」有很多種原因,其中免疫疾病所引起的發生率約在30%左右,而「肺動脈高壓」的主要5大症狀為:喘(走路、爬樓梯,甚至坐著也會喘)、慢性咳嗽、咳血、腳部水腫、因血液運輸不良而頭暈或暈厥,若發現有以上狀況,也務必要及早檢查治療。
OL每天「放數十次屁」以為腸胃差!醫師一查嘆:大腸癌第3期了
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過若是「太頻繁」小心恐是癌!大陸一名27歲女性上班族最近經常腹瀉、放屁,沒想到就醫一查,發現罹患大腸癌晚期。究竟大腸癌跟放屁有無關係呢?浙江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周鋒透露,雖然多屁尚未被證實與腸癌有直接關聯,但部分腸癌患者的確出現頻繁放屁的症狀,最重要的是觀察「屁味」是否出現「血腥味」或「臭雞蛋味」。大陸一名27歲女性上班族近期不管吃什麼,總是特別會放屁,讓她很是困擾,除了一天可以放數十次屁之外,甚至經常腹瀉、腹痛,她以為是自己飲食太過辛辣導致就不去理會,父母得知此事後立馬要求她就醫,沒想到一照腸鏡竟被診斷出第三期大腸癌。對此,消化內科副主任周鋒表示,若只是放屁次數增加,身體並無任何異常,民眾無須太過擔憂,不過仍要小心恐是腸癌發病警訊,因為的確部分腸癌患者會出現腸阻塞、便秘等症狀,導致排氣增多、頻繁放屁,「但並不能說頻繁放屁就是腸癌的典型特徵。」周鋒也提醒,大腸癌是一種典型的「富貴病」,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個人飲食息息相關,如果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脹、貧血、腹部腫塊等5大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且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容易被民眾輕忽耽誤治療。
5成熟男攝護腺肥大 新解方!水蒸氣「熱治療」不損性功能
父親節將近,關心守護爸爸的健康表孝心,就從第一「腺」開始。攝護腺肥大是中年和老年男性常見的健康問題,根據臨床上統計,51-60歲的男性約有50%有攝護腺肥大的現象,到了80歲以上,幾乎90%以上的男性都有攝護腺肥大的情形,是中高齡男性普遍的男「炎」之隱。台北泌尿科權威醫師顧芳瑜,最近才以台灣目前相當新型的治療方法——微創水蒸氣攝護腺消融術(Rezum)替岳父完成攝護腺肥大手術,他表示攝護腺肥大是每個男人步入中年之後都有可能碰到的問題。攝護腺肥大常見5大症狀如下:1.頻尿、尿急、夜尿。2.小便困難,需要用力排尿。3.有尿意時,急到等不了。4.尿尿無法延續,時常斷斷續續。5.勃起功能受到影響。顧芳瑜提到,過往的治療方式多已透過吃藥或是攝護腺的電刀或雷射手術來解決。雖然手術效果不錯,但是缺點是出血可能比較多以及需要至少五到七天的住院時間。這對於一些仍在上班工作,或是不願意生活受到太大影響的男性來說,並不是那麼方便,甚至覺得以此病作為告假理由實在難以啟齒。而顧芳瑜為岳父採用的Rezum手術(水蒸氣攝護腺消融術)是今年才在台灣推出的新型手術,過程會將蒸氣注入攝護腺肥大的區域,利用蒸氣的熱能量使攝護腺的細胞壞死後,自然的被體內吸收,是一種微創的治療方法,對於高齡、慢性病及希望短時間麻醉的患者來說,是一項可以考慮的新選擇。顧芳瑜表示,Rezum手術(水蒸氣攝護腺消融術)具有以下幾項特點:1.不必跑大醫院,在泌尿科診所就能一站式完成手術。2.不用住院,術後就能回家休息,術後可正常洗澡。3.手術時間大約30分鐘。4.跟傳統手術相比,恢復較快且較不影響性功能且術後尿失禁比例較低。
常被誤認心血管疾病! 5大症狀當心「心臟癌」上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最近怎麼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走路好像喘不停?購物提東西覺得喘不過氣?」肺動脈高壓也被稱為心臟癌症,為一種罕見疾病,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診斷和治療往往被延誤。肺動脈高壓不具專一性 常見這些症狀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簡振宇醫師指出,肺動脈高壓的症狀不具專一性,常見症狀除了「喘、咳、血、腫、暈」之外,也有可能出現疲倦、聲音嘶啞等症狀,甚至肺動脈高壓可能會對患者引發右心衰竭危機,因為症狀類似於其他心血管疾病,因此確診不易。通常須透過一系列檢查來排除其他可能的病況,最終才會確立診斷為肺動脈高壓。治療目標為降低死亡率 日常維持良好生活習慣肺動脈高壓的整體治療目標,是讓患者達到及維持在低風險狀態,讓一年內的死亡率低於3%,簡振宇醫師提醒病友,除了按時服藥、定期回診外,也要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低鹽、低鈉飲食及控制水份攝取,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正確運動及呼吸訓練 依自身狀態動作莫逞強高功能運動醫學中心體能訓練師郭哲君則針對肺動脈高壓患者的狀況,教導病人如何正確運動及呼吸訓練,在家中可以利用彈力帶等道具,做簡單的運動。她提醒病人,自我評估體力狀態,選擇可以做的事,不勉強做過多或劇烈的活動,運動時請隨時注意自身狀況,一旦出現有頭暈、心悸或胸部不適等症狀現象,請馬上停止運動;若不清楚能否運動、運動程度及時間長短,請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確認是在安全狀態下適度運動,才能動得健康、動得安心!
40多歲媽「泛視神經脊髓炎」一夜全癱 當心5大症狀警訊
4旬的怡芬數年前感到腰痠背痛、下腹部疼痛,某日更一夜全癱!做一連串檢查後,她確診為罕病「泛視神經脊髓炎」,不僅大小便不能自理,甚至每日劇痛難耐,一度想放棄生命。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表示,中樞神經疾病為終身疾病,需要長時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避免病情反覆發生,患者面對每年上百萬龐大醫藥費壓力沉重,呼籲健保給付新藥,讓更多病友持續接受有效的治療。泛視神經脊髓炎5大症狀視力惡化或視野缺陷肢體感覺刺痛肢體無力或癱瘓持續打嗝、莫名嘔吐感或嗜睡排尿不順或困難、失禁全台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約8百多人,女性占了93.9%。主因為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產生自體免疫抗體攻擊自身體內之中樞神經細胞,主要侵犯視神經、脊髓與大腦組織。若侵犯視神經,病人常於短時間內發生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眼睛疼痛;如侵犯脊隨,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肢體無力或癱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若未妥善治療就會反覆發生永久性傷害,更可能導致生命中止。早期易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羅榮昇說明,由於同屬中樞神經疾病,泛視神經脊髓炎早期容易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錯失黃金治療時期。兩疾患差別在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經由藥物控制,可降低發作程度與頻率,可用藥物雖然少,但致死率低;而多發性硬化症發作進展恐會慢慢退化。針對治療泛視神經脊髓炎,可先使用類固醇藥物加免疫抑制劑,但若反覆發作恐為惡性,需進一步靠生物製劑加免疫抑制劑才能控制。新型生物製劑療效比起口服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有助於減少泛視神經脊髓炎復發,也較無白血球數下降或肝功能異常的副作用。8成患者接受新型生物製劑後,明顯改善整體生活、降低復發。怡芬在醫師協助治療下,接受新型生物製劑治療,病情得到緩解,加上老公與女兒每天鼓勵復健,讓她從全身癱瘓到現在可自行走動,甚至打工、開車接送小孩,逐漸回歸原本的生活軌道。病友2大困境:經濟無法負擔治療、病情反覆發作然而,多數患者仍無接受新型生物製劑治療,怡芬老公無奈坦言:「住院及復健的醫療費將近百萬,只能四處去借貸。」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並非一次就能控制病情,而是需要長時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避免病情反覆發生。每月注射一次新型生物製劑耗費數十萬,須持續治療約半年才能看到顯著作用。根據時勢調查統計,病友家庭平均一年支付新型生物製劑費用,高達家庭總收入的3倍,價差破百萬!超過6成病友表示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境為「新型生物製劑沒有納入健保給付,經濟無法負擔」,以及「病情反覆發作」。尤其40歲以上、已婚或有小孩的女性病友比例高,一旦發病高達83.3%病友無法繼續就業,得中斷工作專心治療,造成家中經濟壓力,甚至有病友因而離婚。面對疾病反覆不定無法掌控、爭取新藥納入健保不易,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副理事長姚秀康喊話,疾病影響的不只是病友一個人,而是連動整個家庭,也會增加長期照護工作,期盼政府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減輕病友經濟負擔,永續用藥不間斷,找回自己的人生正軌。
經常嘴破要注意!可能是口腔癌 醫曝病變5大症狀
66歲男性平時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某天發現自己口腔破皮、潰瘍,拖了5個月後才前往醫院就診,醫師診斷已是舌癌第4期,無法做經口手術,須採複合式手術,切除三分之二的舌頭,並以大腿前外側皮瓣進行重建,術後30天才出院,還需做放化療,說話、吞嚥、外觀都受到許多影響。反觀,60歲男性,也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但因為有定期檢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診斷為舌癌第一期,接受經口手術,術後5天就可出院,而且術後發聲、吞嚥功能正常,面容外觀也沒有受到影響。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民眾常因為對早期症狀不了解而錯失治療時機相當可惜,呼籲民眾若有口腔癌危險因子,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定期追蹤。口腔癌高危險群 應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抽菸、喝酒、吃檳榔等,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朱本元理事長指出,民眾若有口腔癌危險因子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治療,因為發現愈晚,治療效果愈差。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口腔癌第一期近85%可被治癒,但第四期患者僅有38.2%可被治癒。而且第四期患者即使成功治療,外觀可能會因手術受到很大的損害,此外,說話、吞嚥等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朱本元理事長以臨床實際案例做比較,2位同樣被診斷為舌癌的個案,同樣都是60幾歲的男性,同樣都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但其中一位由於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口腔癌第一期,只需經過手術,不需再做放化療,5天後就從醫院出院。了解5大症狀 別再以為嘴破是火氣大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不過,民眾不了解口腔癌症狀,更有許多人認為口腔破皮、破洞,可能是火氣大導致,因而忽略口腔癌警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其中之一的情形,應儘速就醫: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而目前,國民健康署也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朱本元理事長再次呼籲,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定期追蹤,只要持健保卡至耳鼻喉科、牙科等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
60歲婦女驚現甲狀腺腫脹 醫揭5大症狀應盡速就醫
一名60歲的邱女士,因甲狀腺功能低下長期服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藥物,今年因抽血檢查發現TSH(甲狀腺刺激激素)數值異常而轉診至中榮嘉義分院,經檢查後發現,該患者脖子有甲狀腺腫脹現象,即安排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發現自體免疫甲狀腺炎合併甲狀腺功能低下的變化,左側甲狀腺組織有細微點狀鈣化跡象(此為不正常影像變化);在醫師建議下,接受甲狀腺細胞穿刺檢查,檢查結果為「甲狀腺惡性細胞」。甲狀腺癌好發於中年女性 甲狀腺腫瘤多為良性中榮嘉義分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吳崇榮表示,依據國健署癌症統計報告中指出,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排名,男性為第13位,女性為第4位;甲狀腺癌女性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且好發於中年女性。而甲狀腺腫瘤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患者經由醫師的觸診檢查後,約十分之一的人有甲狀腺腫瘤,且以女性佔多數,大部分檢查結果為良性腫瘤,是甲狀腺癌的機率並不高,但仍須及早就醫治療。出現5大症狀 應盡快就醫治療吳崇榮醫師建議,如發生以下症狀請特別注意:1、頸部出現腫大或腫塊,2、頸部疼痛或是喉嚨痛,3、吞嚥和呼吸困難、容易嗆到、有壓迫感,4、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5、體重減輕,醫師建議,如有以上症狀請民眾立即就醫安排檢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是惡性腫瘤所致,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揪異狀 有這問題一定要做吳崇榮主任提醒,甲狀腺結構上是否有異常,最好的判斷方式則是靠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因此,建議一般因甲狀腺功能低下而在接受甲狀腺賀爾蒙治療的民眾,一定要接受過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特別是甲狀腺惡性腫瘤,以免一味服用藥物而錯失治療的先機。
台灣出現首例MIS-C 孩童解隔後出現「5大症狀」需警覺
台灣出現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臺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近日發文表示,一名10歲男童在4月底確診輕症,康復後卻在端午連假前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送加護病房緊急救治才撿回一命。2020年4月開始,世界各國專家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其致病機轉至今仍然不明,主要症狀包括出疹、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等。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累積有4,404位個案,其中有37位死亡(死亡率0.8%)。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主要是病患感染後的免疫反應在病毒清除掉後也沒有停止,並造成體內多處器官產生發炎反應,發生時間以感染後2到6周間最常見,至於發生率還沒有明確數字,但已知亞洲人的發生率比黑人、拉丁裔人種低一半以下。黃瑽寧說,雖然外國已經有統計數字,最糟的推估發生率是「萬分之一」,即一萬個孩子裡面,會有一個發生MIS-C。黃瑽寧說,MIS-C最常見年齡是6-12歲,國外研究發現打過一劑疫苗後,MIS-C的發生率可以降低97%,兩劑者在該研究中則沒有發現MIS-C,因此家長不用過度擔心。針對確診孩童,黃瑽寧說,若康復後2~6周間發現孩子發燒3天,並伴隨皮疹、結膜發紅,或是嘔吐、腹痛或拉肚子等5大症狀,一定要跟醫師詳細報告,多數兒科醫師都會想到這個疾病,並給予積極處理,且多發性炎症有不同器官同時發炎,每個人都不一樣,但讓醫師知道,早期介入可以降低死亡率。
腦霧忘很大3/「異常疲倦」刷牙如廁都好累 20歲女乾脆包尿布度日
「隨著4、5月大量確診潮,推估國內將在7月中陸續出現『長新冠潮』!」中醫師吳俞璇表示。哪些人會得到「長新冠」?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確診初期就能判斷,據英國醫學研究,染疫第一周若出現頭痛、疲憊、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和呼吸困難5大症狀,未來發生長新冠風險會增加3.53倍。」根據健保署資料,綜合各國數據,在確診新冠肺炎60天後,仍有30~60%患者持續出現症狀,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也就是說,長新冠症候群可能是一種多重器官發炎,若為腦部發炎就會造成腦霧、心臟發炎則造成心肌炎、心血管疾病等;而若是呼吸道發炎,則會出現容易有痰、慢性咳嗽的症狀,此外,肌肉酸痛、腹瀉、關節痛也是常見的長新冠症狀。三軍總醫院今年初也曾公布調查,院內有72.7%病人在康復後體能低於平均值,另外有63.6%出現肺功能缺損問題。日本厚生勞動省也發布調查結果,發現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的患者中,約10%在出院1年後仍留有後遺症,在東京開業的診所醫師平畑光一指出,Omicron患者最常出現的後遺症是疲倦,而且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有患者會拿不動吹風機,或是覺得刷牙太累,必須分次進行的情況,這種情況就連年輕人也無法倖免,平畑醫師表示,有一名20多歲確診女性康復後,竟然連走去廁所都覺得累,只能每天包尿布,並由母親幫忙擦屁股;另一名14歲國中生,確診時只有輕微發燒與喉嚨痛,但康復後卻出現全身倦怠的後遺症,甚至曾經一口氣睡17個小時,導致他無法回到學校正常上課。研究顯示,因為香菸本身就容易導致身體發炎,所以會讓長新冠症候群更加嚴重。(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庫)此外,研究也指出,年長者染疫更容易得到長新冠症候群,18至49歲的病人得長新冠的機率是9.9%、超過70歲以上得長新冠的機率則增加至21.9%;此外,女生得到長新冠的機率是14.9%,比男生的9.5%高了將近1.6倍的風險。黃軒表示,另一個澳洲研究則發現,抽煙易加強長新冠症狀群惡化,因為抽煙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化學物質,會加強全身的發炎反應。吳俞璇則分享提升免疫力的藥浴方法,準備乾燥桑葉半斤、大風草5錢、香薷葉5錢,放入棉布包煮水3分鐘後,放涼加入居家泡澡桶,熱水泡澡20分鐘,大人小孩皆宜。另外,也可喝茶飲調養身體,以下提供配方與泡法(如附圖)。(《CTWANT》提醒您,抽菸影響口腔衛生且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疫情炸鍋「人人有險」怎辦? 醫教備妥「6脫險工具」:3症狀連3天就快篩
新冠肺炎疫情又起,本土確診數急遽攀升,各方專家紛紛預期,接下來的疫情會再創新高,引發民眾搶購快篩試劑,外界人心惶惶。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黃軒提到,的確台灣現在已經進入一個「人人有險」的染疫狀態,他透過臉書分享了6大脫險工具,包括安裝台灣社交距離App、備妥快篩試劑、家庭常備用藥,心情溫度計,把電話留給有需要或緊急的人等撇步之外,他提醒,若喉嚨痛、咳嗽或流鼻涕持續3天,最好請先自行快篩或去做PCR確認。黃軒今(21日)日在個人臉書粉專題到,台灣這波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太快,預估未來恐有300多萬人會被Omicron感染,他分享了6大脫險工具給大家參考,第一項是政府力推的「社交距離App」。黃軒表示,社交距離App主要透過藍牙比對你與身邊的人之距離,並記錄最近 14 天內的接觸史。由於大家外出活動時,可能會接觸不特定風險人群,而這些接觸到的風險人群,若有人後來確診新冠肺炎,這款APP可輔助在第一時間通知曾與確診者有接觸的人員,藉此發掘可能的風險個案。至於民眾搶翻天都買不到的快篩試劑,黃軒指出,快篩試劑使用有有5大時機,如有和確診者接觸史、與確診者足跡重疊、居住地方是Omicron病毒熱區、反覆出現呼吸道症狀,以及頻繁出入醫院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等,都有必要檢測。居家隔離者需安排1次快篩或PCR,隔離期滿當日快篩1次,共2次;居家檢疫者則是入境採檢1次PCR,10天檢疫期滿時,再快篩1次。孩童一旦出現下列症狀,家長請不要拖延,趕緊帶小孩就醫。(圖/指揮中心提供) 黃軒說並提醒,Omicron最常見的5大症狀為頭痛、喉嚨痛、流鼻涕、打噴嚏、身體疼痛等,症狀和感冒極為相似,提醒民眾若喉嚨痛、咳嗽或流鼻涕持續3天都沒有改善,最好先快篩或進行PCR,確認自己沒有染疫。而由於感染Omicron的症狀和感冒實在太像了,黃軒建議民眾,家裡可以準備乙醯胺酚藥、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藥、腸胃藥等4大家庭常備藥品。但如果症狀持續或變更嚴重,藥就不建議再吃了,可採訊視會診方式,看醫生來診治。此外,在疫情期間,許多人因為關在家的時間變長,心情可能會比較差,建議可透過心情溫度計量表,檢視自己什麼時候該尋找專業人員心裡治療或輔導,而染疫者最好把電話號碼留給有需要或能緊急連絡到的人,若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可撥打119、衛生局或1922協助就醫,如果電話打不通,聯絡重要親友,仍可馬上緊急就醫。
蔡頭傳病逝/最年輕才31歲...這5巨星也遭肝癌奪命 哈佛名醫曝「五大警訊」
71歲資深藝人蔡頭(蔡斯文)26日驚傳於上月肝癌病逝,經紀公司今(27日)證實他已於2021年12月辭世,但家屬基於蔡頭本人遺願,並未公開此事。事實上,為肝病所苦的藝人不在少數,其中更有吳孟達、薛岳、林正英、安鈞璨與劉偉仁等明星,與蔡頭一樣遭肝癌奪命。就有醫師分享罹患肝癌的「5大症狀」,提醒民眾隨時注意健康。陪伴許多人成長的港星「達叔」吳孟達,2020年底得知罹患肝癌,並與蔡頭一樣,僅治療數個月就去世,享壽70歲,震驚華人娛樂圈,更讓「星爺」周星馳悲慟不已;以《灼熱的生命演唱會》唱出生命最後餘熱的薛岳,先因肝病惡化成肝癌,後來腦部又出現腫瘤影響視力,在1990年底與世長辭,享年36歲,薛岳雖逝,但他的「天鵝之歌」〈如果還有明天〉依然傳唱至今;以殭屍系列名留影史的港星林正英,曾是李小龍的武術指導,更在經典動作片《東方禿鷹》中有令人讚嘆的演出,無奈也因罹患肝癌早逝,享年45歲。左起林正英、吳孟達、薛岳。(組合圖/翻攝自微博/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提供)前「可米小子」成員安鈞璨,本身就有B肝與肝硬化病史,2013年被診斷出肝癌,但因不想打擾外界而隱瞞病情,後因工作負擔過重,於2015年被醫師告知僅剩2個月壽命,未料2週後即猝逝,享年31歲;曾獲傳奇明星劉文正青睞、還是「飛鷹三姝」音樂老師的劉偉仁,26歲就罹患肝癌,並為好友薛岳的〈如果還有明天〉作詞作曲,他在2011年因腫瘤壓迫神經導致下半身癱瘓,並於同年病逝,享年48歲。左起安鈞璨、劉偉仁。(組合圖/翻攝自劉品言IG/報系資料照)哈佛健康管理中心院長江坤俊就提醒,若出現「手掌大姆指與小指下方處泛紅」、「蜘蛛痣」、「黃疸」、「男性女乳症」和「臉色暗沉」,就應立即檢查。他在節目《江P醫件事》中分析,罹患肝病且有肝掌的患者,大姆指下方的「大魚際肌」和小指下方的「小魚際肌」,會因血管擴張而看起來特別紅、中間變白的情況;若身上出現「紅色的痣」,且按壓後「先變白再回紅」,與周圍出現小血管情形,就可能是蜘蛛痣,其病徵多好發在臉、頸與前胸,建議民眾在照鏡時可注意痣的情況。而黃疸則是大眾最熟知的肝病特徵,患者的眼、皮膚都會發黃;而當肝功能受損,導致代謝雌激素的能力下降時,就會讓男性患者出現「男性女乳症」;另外,罹患肝病也可能因皮膚累積大量廢物,出現臉色暗沉情形。江坤俊呼籲民眾,若出現以上症狀,應盡早就醫,畢竟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越早發現病症對治癒越有幫助。
醫公布Omicron最新致死率 「這件事沒做到」別奢想與病毒共存
台灣疫情大爆炸,今(22日)本土確診激增82例,創下今年新高!令全台清零美夢破碎,也讓一些人重新思考與病毒共存的可能性。但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從Omicron最新致死率的數據分析認為,「不要再說Omicron小感冒不會死人了」,更強調疫苗沒打好打滿,就別奢言與病毒共存。林氏璧在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發文表示,若以確診2個月內死亡的數字來看,英國近1個月有3,183萬人確診,4,739人死亡,致死率為0.15%,且染疫者多為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而致死率也如外界預期,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60歲以下僅有0.023%,但60歲以上,致死率大幅提升到1.06%。若再細看60歲以上的確診者數據,可發現該年齡層有38萬人染疫,4,084人死亡。其中完全沒打疫苗者有1萬2,395人,849人死亡,致死率為6.8%;接種2劑者染疫4萬2,983人,1,604人死亡,致死率3.7%;施打完3劑者達30萬1,180人,1,447人死亡,致死率僅有0.48%。可見打完3劑和完全沒接種者,兩者致死率相差高達14倍!英國疫情數據指出,疫苗與死亡率有明顯關聯。(圖/翻攝自「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臉書)林氏璧指出,英國雖然撐過這波疫情,但也付出住院負擔達到1年前Alpha的5成,另有至少4,739人死亡的代價,「不要再說Omicron小感冒不會死人了」,並再次呼籲「打疫苗對於防止重症死亡還是有差,2劑很好,3劑更好;50歲以上差別更明顯,更需要第3劑,疫苗沒打好打滿,別奢言與病毒共存」。此外,英國ZOE公司的研究也發現,Omicron的5大症狀包括流鼻水、頭痛、疲勞、打噴嚏以及腦霧,且「每4人就有1人出現腦霧」,患者會出現失憶、思緒混亂、注意力不集中與遺忘日常慣用詞彙等症狀。即使從Omicron痊癒,腦霧的症狀依然會揮之不去。而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學院的醫學團隊更發現,Omicron會對人體血管造成損傷,造成血液無法順利流向生殖器,導致勃起障礙、陰莖萎縮等可能「永久性」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