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年
」人類接吻起源非表達愛意 科學家找到真正用途:除蟲
接吻對於現代人是一種表達愛意的方式,但古代人並沒有那麼浪漫!最近有國外研究指出,古時候人類祖先噘起嘴唇輕輕吸吮的「接吻」是為了清潔衛生,就是除蟲和皮屑;在隨著人類不斷進化,毛髮變少後,梳理完畢就會以嘴對嘴結束。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英國華威大學演化心理學家拉梅拉(Adriano Lameira)近日發表《進化人類學》的最新研究,針對接吻這個行為追溯到數百萬年前,撅起嘴唇後開始小力吸吮,其實是為了替他人除去身上的寄生蟲、毛屑或死皮;她指出,人類祖先有毛茸茸的外表,因此會用嘴巴替彼此梳毛整理。而人類祖先在互相整理毛髮後,都會以口對口接觸代表結束,拉梅拉表示,隨著人類不斷進化、毛髮變得越來越少,梳理毛髮時間變短,但最後一樣會口對口,因此最後保留了「接吻」這個動作,更成為祖先用來表現親密關係的一種儀式。事實上過去學術期刊《科學》曾發表一篇文章,國外科學家們找到接吻最早起源,可以追溯至4500年前的中東地區,當時接吻已被認定是浪漫親密關係的普通互動。此外,美索不達米亞的古代文獻中,接吻是已婚夫婦所做的事情,同時也被視為戀愛中的未婚人士表達慾望的一種方式。
埃及官方新公告:「吉賽金字塔」內發現900米隱藏通道
埃及旅遊文物部2日對外發表,擁有4500年歷史的吉薩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被專家發現,在其主要入口處附近,有一條新的隱藏通道,而專家認為,這個新發現將有助於他們更了解金字塔構造。根據《路透社》報導,自2015年開始,專家就持續以掃描金字塔的非侵入式技術觀察金字塔內部情況;而2017年,掃描金字塔研究人員宣佈在大金字塔內部發現了至少3000公尺長的空洞,這也是自19世紀以來發現的第一個主要內部結構。根據《自然》雜誌發表的文章指出,此次發現的這條新的隱藏通道,預估長達900公尺,而這條新發現的通道將有助於專家更了解金字塔內的構造,以及位於走廊前的山牆石灰岩結構的用途。對此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穆斯塔法(Mostafa Waziri)表示,這條未完工的走廊靠近目前的遊客出入口,很可能是用來重新分配金字塔的重量。「我們將繼續掃描,看看我們能做些什麼,弄清楚我們能在它下面或著這條走廊的盡頭找到什麼。」圖說:擁有4500年歷史的吉薩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被專家發現,在其主要入口處附近,有一條新的隱藏通道。(圖/路透社)
劉銘傳也哭泣1/清代鐵路遺址被消失 監院、立委究責桃園市府
台灣第一條鐵路慘遭灌漿填平!桃園火車站進行捷運施工時,意外挖到清朝劉銘傳鐵路,全台最完整的清代鐵路遺跡隨之重見天日,加上一併挖出的日據時期桃園車站遺構及國民政府興建的桃園火車站,讓台灣找回了百年鐵道歷史縮影,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不料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今年8月初突然在劉銘傳鐵路遺址施工,桃園文化局也未阻止,當大量混擬土灌進遺址時,台灣第一條鐵路就這樣永遠走進歷史!「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等文資團體向立委邱顯智陳情,邱顯智在10月14日在國會辦公室召開諮商會議,邀集文化部文資局和桃園市文化局及捷運工程局等機關代表與會,文化部文資局代表認為本案如有違法之處,應依《文資法》議處,不過桃園市文化局和捷工局都自認沒有疏失,邱顯智認為仍有相關爭議需要釐清,因此附上相關資料函請監察院處理,監院函覆已經展開調查,文資團體希望監委能主持公道,莫讓歷史遺跡因地方政府不當作為而湮滅。曾參與剿滅太平天國和捻亂的淮軍名將劉銘傳被稱為台灣現代化之父,台灣第一條鐵路由他規劃興建。話說1884年法國侵略中國藩屬越南,還意圖染指台灣,清廷派劉銘傳來台指揮協防,最後領導守軍和台灣鄉勇擊退船堅炮利的法軍。中法戰爭結束後台灣正式建省,劉銘傳當上首任台灣巡撫,他體會到鐵路對台灣建設和國防的重要,欲以「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白話文來說,就是想把台灣建設成中國的模範省,奏請清廷批准後,1887年起聘請德國和英國技師興建台灣鐵路。劉銘傳鐵路遺跡重見天日,文資團體和考古學者都認為是活的鐵路教室。(圖/搶救清代鐵道遺址群小組提供)劉銘傳規劃台灣鐵路路線為基隆到台南,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就在台灣現代化建設蒸蒸日上之際,劉銘傳卻因為煤礦招商等問題遭清廷懲處,心灰意冷的他辭去巡撫職務、並在1891年6月4日告老還鄉,繼任的台灣巡撫邵友濂因經費不足,南下鐵路只興建完成到新竹,劉未能親眼看到基隆到台北段、台北到新竹段鐵路通車,不過台灣鐵路主要是劉銘傳規劃、籌資和構工,因此一般將清代鐵路通稱為劉銘傳鐵路。100多年來,台灣鐵路和火車站歷經日據時期和國民政府改建,鐵路設施、路線和車站樣貌已有極大改變,就在大家以為清代鐵路已因改朝換代和城鄉發展而湮沒之際,2016年5月間,也就是劉銘傳鐵路台北到新竹段通車後123年,桃園車站因捷運施工和台鐵地下化工程拆除時,意外發現日據時期桃園車站的二爪磚,民眾在同年12月向文化局提報為考古遺址,經過考古團隊多次發掘,先後出土清朝劉銘傳鐵路、日據時期車站便所(廁所)遺構,甚至還有4500年前史前時代遺跡。文資團體「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成員藍博瀚(右)、林岳德(左),呼籲監委主持公道,不能讓台灣鐵路遺跡湮滅。(圖/黃鵬杰攝)文資團體「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成員藍博瀚和林岳德指出,考古團隊2021年發現清代鐵路遺構,並再出土日據時期桃園驛牆基柱礎等遺構,因此提報文化資產評估與建議。藍博瀚說,第一次看到清代鐵路的樣子很感動,「現場能清楚看到鐵路基座的鵝卵石排列,甚至連枕木位置都很清楚,而且還發現當時鐵路的側線,讓我們能一窺清代興建鐵路的工法」。他表示,如果再循線挖掘,還可能發現清代桃園火車站的票房(售票處)遺構。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曾指出,挖出的這小小的一段鐵路,涵蓋並見證台灣135年來的鐵路歷史,堪稱是活的鐵路教室。不過就在文資團體和考古學者振奮之際,施工單位桃園捷運工程局竟在8月5日回填清代鐵路遺址,並在其上灌漿,然後全面開工對遺址位置打樁,完全破壞已挖掘的考古遺址,桃園市文化局也未有積極作為保護古蹟,讓文資團體和考古學者氣憤不已,將透過立委和監委追究責任。
澳洲西海岸發現「地球上最大植物」繁殖4500年 面積是曼哈頓3倍
澳洲西海岸在海底發現佔地面積達2萬個足球場,同時是「地球上最大植物」以及「最古老的植物」,這款海草歷經至少4500年繁殖,從1顆種子長成一片180平方公里大小的海草田,足足是美國曼哈頓的3倍。《美聯社》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英國科學期刊《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於1日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在澳洲西海岸發現這款「澳洲海神草」(Posidonia australis)。科學家在澳洲海岸發現世界上最大植物,據信是從1顆種子經過至少4500年繁殖,長成現在的樣子。(圖/翻攝自澳洲西澳大學網頁)根據澳洲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生物科學與海洋研究所(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Oceans Institute)演化生物學家辛克萊(Elizabeth Sinclair)表示,研究團隊為了深入了解澳洲西部鯊魚灣(Shark Bay)海草草甸(seagrass meadows)的基因多樣性,從2013年起執行這項研究計畫。研究團隊偶然間在伯斯(Perth)北方約800公里的鯊魚灣發現這片澳洲海岸常見的「澳大利亞海神草」,研究人員於是蒐集鯊魚灣各處海草,檢視1萬8千個基因標記,從每個樣本創造出「指紋」,沒想到答案竟讓研究團隊大吃一驚,「結果竟然只有1種」!澳洲「千年古草」生長逾200平方公里。(圖/翻攝自UWA News推特)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澳洲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海洋生物學家艾奇洛(Jane Edgeloe)表示,科學家取得樣本,比對海床上海草的DNA之後,證實這片海草其實是單一有機體。辛克萊還補充,「它似乎韌性極佳,歷經差異極大的溫度和鹽度、極亮光的環境,這些對大部分植物來說通常會造成高壓」。研究團隊發現,這株「澳洲海神草」利用地下莖的方式擴展,地下莖每年最多可生長35公分,研究團隊估計,這株「澳洲海神草」至少花了4500年的時間才擴展到如今這樣的樣貌。
清朝鐵路出土1/桃園捷運挖到「寶」? 台灣最老鐵路遺址恐不保
全台最早鐵路遺跡恐將不保!桃園火車站附近進行捷運施工時,挖到清朝鐵路遺跡,雖然桃園市長鄭文燦曾在市政會議要求所有開發案必須要有備案,還要求各局處盡可能避開遺址或預做準備,不過考古界人士披露,2020年6月間遺址出土後,2年來,相關單位態度消極,並未讓大眾積極參與討論清朝鐵路遺跡應否保存,連遺跡現場導覽解說也只開放短短2周,導致許多想深入了解台灣鐵路歷史的民眾向隅,呼籲桃園市政府和捷運施工單位正視此問題,讓更多民眾參與討論。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指出,桃園火車站附近挖出的清朝劉銘傳鐵路,是全台僅存一段的台灣最早鐵路遺跡,此外,當地還挖出日據時代鐵路基座和便所,加上附近的桃園火車站是國民政府後來蓋的,小小的一段鐵路,涵蓋並見證台灣135年來的鐵路歷史,堪稱是活的鐵路教室,無法理解開發單位為何只是圍住現場、不讓更多民眾接觸觀看,導致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遺跡在幹嘛。江芝華指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古遺產保護與經營憲章1990》規定,積極的公眾參與為考古遺產保護政策中不可或缺一環,而考古遺產保護的主要目標是原地保存,對公眾展示考古遺址是推廣理解當代社會起源及發展的主要方法。以德國科隆為例,興建輕軌鐵路時,就與考古單位進行討論和規劃,並加強深度以避免觸及考古遺址。再以日本為例,若有重大考古發現,會主動安排各級學校及民眾參觀,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進行公共教育,而不是像桃園這種作法。負責現場考古發掘的庶古文創公司是台灣第1家考古專業公司,本身也是考古學家的庶古董事長兼總經理朱正宜表示,現場已挖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以鵝卵石鋪成的鐵路遺構,鵝卵石是固定鐵軌所用,初步認定是清朝劉銘傳鐵路的雙股(兩條鐵路車道)鐵路遺跡,另外還有日據時代的鐵路遺構,包括二爪磚、鐵路基座等,再加上國民政府來台時期的鐵路建設,形成台灣唯一一段完整的鐵路發展史。台大人類系副教授江芝華呼籲相關單位:清朝鐵路遺跡不管是要保存還是開發,都應該讓社會大眾充分知悉並進行討論。(圖/趙世勳攝)庶古文創公司課長戴志家還指出,現場還挖到陶器及玉器碎片,證實桃園火車站附近在45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朱正宜和戴志家強調,清朝和日據鐵路遺跡是全民的文化財,希望能透過全民參與討論,聽聽社會大眾的意見,再決定保存方式。中華民國鐵路文化協會理事長劉宥緯也呼籲保留這段鐵路遺跡,但是不能為了保留而保留,應該做好相關展示讓民眾和遊客充分了解台灣的鐵路歷史。據了解,桃園捷運施工單位正對劉銘傳鐵路遺址翻模和3D掃描,並進行提取約20平方公尺遺跡。桃園市文化局雖曾開過一次文資審查會,後來不了了之,但桃市府是否會再召開文資審議會,至今仍不明朗。江芝華副教授指出,因為遺址現場說明導覽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周、且名額有限,還有許多想親眼見證和親身感受的人們,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它,而且遺址應該留下或離開,不應只由少數「專家」來決定,因此台灣考古學會發動民眾一起打電話給桃園市文化局或是捷運工程局,希望讓更多人見證台灣鐵路這段百年歷史,再決定遺址怎麼處理。桃園市府捷運工程局總工程司張俊雄表示,遺址現場受限於路寬和四周建築物,且與桃園捷運路線高度重疊,無法進行工程變更,如果採取現地保留,可能連鐵路地下化也沒辦法做,目前已經提取20平方公尺的清朝鐵路遺構,先請考古公司庶古文創予以保留,未來將放置展覽館。另外也根據文化局的文資審議會決議,翻模並3D掃描鐵路遺構、並提取日據時代便所等文物,未來活化遺址文物資產的部分則由台鐵規畫展示。至於當初遺址現場展示的時間和場次,則根據文化局意見辦理。桃園市府文化局則表示,遺址是否現地保存,目前還沒定案,臺鐵及相關單位還在規劃方案,後續會送該局的審議會討論。另外,未來地下鐵路完工後,將於桃園新站內規劃相關文物展示空間。桃園捷運施工還挖出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碎片(左),以及日據時期便所(右)。(圖/庶古文創公司提供)
沙烏地阿拉伯「殯葬大道」 兩側發現4500年前數千座古墓
近期考古學家在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發現堪稱是「殯葬道路網」的古墓群,道路四處綿延數百公里,兩側有著將近4500年前的古墓,數量估計高達數千座之多。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雖然當地人早就知道「殯葬大道」的存在,但是在考古學家透過航空測量、地面測量以及衛星觀測之後,才知道原來「殯葬大道」的長度與周圍的古墓數量實在多得驚人。研究人員道頓(Matthew Dalton)表示,「殯葬大道」可能綿延數百公里,其中最長的一條道路長度至少有170公里。考古學家發現,古墓主要是呈現墜飾形狀,透過放射性碳定年法來判定部分樣本,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2600至2000年左右,考古學家判斷這些古墓雖然具有4500年歷史,但是墓穴維持原本高度,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被深埋在地底中,十分罕見。研究人員甘迺迪(Melissa Kennedy)表示,這些古墓有的埋葬單人,有的埋葬團體,其中也有部分墓穴已經遭到盜墓者入侵竊取。而最令人感到神奇的,就是「殯葬大道」的存在,考古學家發現,殯葬大道的出現其實早於古墓,這也代表著當時的人們是沿著道路來建造墳墓,這樣的行為讓人難以解釋。研究人員道頓(Matthew Dalton)推測,或許這是古代一種展示所有權的方式,或是把親近之人埋葬在常經過的地方,便於時刻緬懷。
埃及「神秘廟下廟」出土 研究人員驚:已有4500年歷史
俗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一項最新考古研究發現,「太陽神廟底下還有另外一座太陽神廟」。研究團隊在建於埃及第五王朝遺跡的太陽神廟下方,發現這座據稱可追溯至公元前25世紀中葉的古老神廟,堪稱是近幾年埃及考古的最重大發現之一。據《太陽報》、《CNN》報導,來自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L'Orientale")與波蘭科學院(Polska Akademia Nauk)所組成的聯合考古團隊,在紐塞拉(Nyuserra)太陽神廟遺址下方,發現另一座佈局類似、面積卻較小的太陽神廟。考古團隊領導人、波蘭科學院助理教授努佐洛(Massimiliano Nuzzolo)表示,早在19世紀,考古學家就發現「上方」的古埃及第5王朝第6代法老紐塞拉(Nyuserra)的太陽神廟與「下方」的舊神廟,但當時的團隊誤把舊神廟當成紐塞拉太陽神廟的舊工程階段建物,直到他們的最新研究才發現,兩座神廟「是完全不同的建築」。位於「上方」的紐塞拉太陽神廟復原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努佐洛表示,這次的新發現包括紐塞拉時代之前的法老印章,印章曾被用為瓶塞,並藏在兩根石灰岩柱底部,不過,研究團隊暫時無法確認舊太陽神廟由哪一位法老下令建造,但從新出土的啤酒陶罐中的儀式用泥,可推斷舊神廟建於公元前25世紀中葉,約有4,500年的歷史。此外,根據現有歷史資料記載,古埃及人總共建造6座太陽神廟,但目前只出土2座神廟,顯然在歷史悠久的埃及,仍有許多歷史文物正等著被現代人發現。
4500年遺址!黃河左岸驚見「小型寨堡」 具極強防禦色彩
大陸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通報,當地考古人員在黃河左岸發現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小型寨堡,依其地理位置判斷,該寨堡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堡遺址,被專家稱為「天峰坪遺址」。天峰坪遺址位於黃河左岸,地處關河入黃河口處附近,是一座孤懸河岸的小型寨堡,該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公尺,所在地三面環河臨溝,位置封閉,地勢險要,具有極強的「防禦」色彩。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消息指出,近一年,為配合山西省忻州市旅遊公路偏關段建設,經大陸國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所在台地北部進行發掘,清理護坡等石牆4段、房址近20座、灰坑30餘座、墓葬2座。從調查、發掘發現的遺存來看,該遺址在台地邊緣砌築護坡石牆,經歷了興建、廢棄、重建、再廢棄等多次反覆修建。研究人員表示,從已清理過的台地邊緣的護坡牆及台地上、下同時期房址來看,其始建年代距今約4500年,類似這類「擇險而居」的模式還有內蒙古準格爾旗的白草塔、小沙灣、寨子塔等年代較為明確的早期石城,這也開創了北方石城借助溝壑天險,修築牆體,形成封閉形式的砌築習俗,此次發現也讓現代人進一步窺探黃河兩岸地區這類居址的史前人類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