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徵兆
」不只老人!兒童也會得關節炎 醫警示「4大徵兆」提醒家長
不只是老人,兒童也會得關節炎!關節炎指的是發生在身體上各關節的發炎疾病,關節疼痛、僵直、腫脹等,都是關節炎的症狀。在台灣,不少老人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折磨之外,肥胖者、更年期後女性、關節有舊傷、以及過度使用關節者也都是關節炎的好發族群。然而,知名復健診所復健科王竣平醫師就指出,兒童也有罹患關節炎的可能,且因為症狀不容易被察覺,籲請家長要多留意孩子的情況。王竣平醫師在fb粉絲團《復健科 王竣平 醫師 板橋 骨科復健 疼痛控制》發文指出,發生在兒童身上的關節炎通常被稱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影響16歲以下的孩子,會導致關節發炎、腫脹、疼痛,甚至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成長。這種疾病會讓免疫系統誤攻擊身體的健康細胞,進而引發關節發炎。另外,這是一種「特發性」疾病,也意味著目前仍未能了解明確的病因。小孩難表達身體狀況 4大常見徵兆要多留意王竣平醫師指出,小孩子可能無法明確表達身體哪些部位出現不舒服的狀況,因此家長們要特別留意孩子的行為和身體變化,醫師也列出一些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常見的徵兆:1. 關節疼痛:孩子可能會抱怨關節疼痛,這些疼痛可能隨著白天的活動而有所緩解,但若有反覆發作的情況,就需要重視。2. 關節腫脹和僵硬:某些關節(如膝蓋、手指、腳踝等),可能會有腫脹、僵硬的症狀,在長時間靜止或休息後會特別明顯。3. 運動能力下降:由於關節疼痛和僵硬,孩子可能變得不願意運動,甚至不再參加原本喜歡的體育活動或遊戲。4. 發燒與疲勞 :有些孩子會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疲勞,這些症狀有時會與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需進行進一步檢查。藥物治療、伸展運動、心理支持 攜手小小病童對抗病情儘管兒童特發性關節炎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王竣平醫師表示,適當的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減少關節損傷,讓孩子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如使用抗炎藥、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等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輕發炎反應、控制疼痛,並防止關節進一步損傷。王醫師也指出,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可幫助孩子透過伸展運動,保持關節的靈活性,並強化肌肉、減少僵硬和疼痛。此外,健康均衡的飲食也對增強免疫系統有所幫助,因此家長要確保孩子攝取足夠的營養,尤其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還有,面對長期的疼痛和治療,孩子可能會感到焦慮、沮喪,心理輔導和家人的支持能幫助孩子應對病情帶來的心理壓力,讓孩子建立積極的心態。
一眼看出有偷吃! 徵信社揭「出軌4大徵兆」…伴侶這樣放手機絕對有詭
隨著聖誕節及新年即將到來,不少情侶與夫妻早已磨刀霍霍安排活動,但國外一名私家偵探以自身經驗指出,他們在聖誕節與新年前後往往收到大量的調查不忠委託,並分享自己整理出的「出軌4大徵兆」。聖誕節與新年期間是徵信社的業績高峰。(示意圖/達志影像)據《鏡報》報導,私家偵探龐德(Aron Bond)指出,伴侶如果出現「手機行為改變」、「減少分享與在一起的時間」、「性慾降低或增加」、「對另一半更加嚴厲」都可能是偷吃的表現。他表示,如果另一半手機不離身、對借手機表現得抗拒且「放手機時螢幕朝下」,就是非常明顯的出軌表現。伴侶隨時手機不離身就要注意。(示意圖/達志影像)如果伴侶降低陪伴你的時間、減少分享他們生活中經歷的事,甚至迴避、不想和你一起做事,全都是危險訊號,對方可能擔心說謊被抓包而減少與你互動的時間與深度。伴侶如果對性表現出沒興趣,可能是內疚、掩蓋自己偷吃的反應,但如果對方「性」致高昂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伴侶突然有新招時,就很可能是出軌。伴侶減少陪伴可能是偷吃的表現。(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最後,不忠總會伴隨緊張與壓力,並導致偷吃者對伴侶更加嚴厲與負面,「他們會為了說服自己偷吃不是自身的錯,常把問題歸咎給另一半」,且這些行為特別容易從碗盤沒收拾好、沒幫忙遛狗這類小事表現出來。
腸病毒71型高死亡率 疫苗開打減少感染風險
全國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門急診數自四月底已連續兩周突破萬人,疾管署更指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是2017年以來同期最高。腸病毒為幼兒常見傳染病,國內首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爆發於1998年,根據疾管署統計,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78例死亡,重症致死率達19.3%,家長無不聞聲色變。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博士指出,最近一次腸病毒流行已是新冠疫情之前;依照腸病毒每2-3 年流行的特性,加上防疫解封,今年恐怕是腸病毒重新流行的一年,因此提前預防更加重要。所幸,本土腸病毒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最快今年七月可供自費接種,預防最易引起重症和死亡的腸病毒71型,為嬰幼兒家長一大福音。腸病毒71型死亡第一名型別 出現四大前兆立即就醫腸病毒在全球呈大規模、週期性流行,各國流行型別也不盡相同。何美鄉博士指出,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種病毒還可以再分為多種型別,共達一百多種。為什麼「腸病毒71型」值得關注?何美鄉博士表示,腸病毒71型為國內歷年腸病毒流行之主要病毒株,也是亞太國家最常見引發重症的型別,其可怕之處在於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幹腦炎、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致死率更超過三成,直接致死原因多為心肌炎與腦幹腦炎。茂盛醫院副院長簡佳裕醫師進一步表示,九成的腸病毒71型重症皆為5歲以下嬰幼兒,除了發燒外,幼兒大多會出現手足口病或單純口腔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但高達八成的新生兒均為無症狀感染;而且腸病毒病程進展快速,平均發病三天內便可併發重症。何美鄉博士強調,新生兒免疫力較低,加上其血腦屏障尚未發育完全,腸病毒更容易鑽過血腦屏障、侵犯腦部造成重症。新生兒於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因此家長務必留意嬰幼兒重症4大徵兆,若發生須立即送醫。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心跳急促腸病毒恐釀神經性後遺症 肢體不協調恐影響終生腸病毒全年皆可感染,簡佳裕醫師觀察,由於前幾年新冠疫情高度防疫,少有腸病毒疫情傳出,導致許多家長警覺性降低,甚至有許多錯誤認知,簡佳裕醫師也一一解釋:腸病毒傳染力不高。錯,腸病毒傳染力強,超過五成來自家庭成員傳染(大孩子傳給小寶寶),且糞便內潛藏病毒傳染力可達12週。腸病毒只會得一次。錯,腸病毒型別多,得過一種也可能感染其他種。不知道腸病毒也有後遺症。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或心肌炎等重症的幼兒,康復後仍可能留下神經性或心臟疾病後遺症,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肢體不協調,也可能有過敏性疾病與社會心理問題等長期影響。以為腸病毒就是腸胃炎,殊不知腸胃炎表現多以吐、拉、肚子痛為主,腸病毒則以口腔潰瘍或手腳水泡為主,較少出現腸胃症狀。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 呼籲爸媽主動出擊,制伏腸病毒「目前腸病毒沒有特效藥,重症患者多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因此具備完整認知、及早預防才是保護孩子的作法。」何美鄉博士指出,預防腸病毒須靠多方面介入,由於過去無疫苗可接種,家長大多只能透過勤洗手、注意環境衛生等方式降低病毒傳播機會。「所幸現在腸病毒71型疫苗上市,可提供孩子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降低重症發生風險。」簡佳裕醫師補充,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以台灣流行之B4亞基因型病毒株,配合高產能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製程,保護率高達98%,對亞洲流行的腸病毒71型主要亞型病毒具優異交叉保護力,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高危險族群,而且只須接種兩劑並間隔28天,是嬰幼兒與家長的一大福音。何美鄉博士與簡佳裕醫師提醒,新冠疫情讓民眾防疫意識抬頭,但可能忽視其他傳染病預防,尤其本月已進入腸病毒高峰期,腸病毒疫情逐漸升溫,鼓勵家長可與醫師討論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建構孩子保護力。
2歲童重症嚇壞全台家長 兒科醫提醒「出現這現象」代表病情嚴重
新北市2歲男童出現國內首例「兒童新冠重症個案」,引起家長們高度關注。小兒科醫師王韋力指出因幼兒的意識狀態不容易評估,因此兒科醫師多會以「活力下降」作為意識變化的參考依據,並提醒家長不能用「意識清不清楚」當作孩子活力的參考標準,直言若真的出現意識不清,就已經是很嚴重的情況!王韋力在臉書粉專「威力醫師的育兒週記-王韋力」發文指出,很多家長應該都有「孩子明明燒到39度以上,卻還是活蹦亂跳」的經驗,而兒科醫師們就常常用「活力下降」作為孩童意識變化的參考依據,表示醫生們經常碰到腦炎或腦膜炎的兒童,覺得他們活力不好,但家長卻疑惑:「可是我覺得他沒有意識不清耶!」王韋力指出,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見的迷思,「等到真的意識不清,通常都非常嚴重了啊」,他也強調,兒童一旦出現活動力下降就要小心,「應該至少先就近給兒科醫師檢查」。此外,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也在臉書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指出,研究發現兒童感染Omicron後出現熱痙攣的年紀,不限於6個月到5歲之間,且抽搐可能是兒童感染Omicron後會出現的徵兆,提醒大家注意。另據指揮中心指出,不論成人或幼童,若出現以下4大症狀與4大徵兆,就要注意可能是確診新冠肺炎:4大症狀1.喉嚨痛2.流鼻水/鼻塞3.咳嗽4.發燒警示徵兆1.喘/呼吸困難2.持續胸痛/胸悶3.意識不清/抽搐4.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
病毒共存1/「大規模確診浪潮」持續襲來 專家示警「家中必備2物品」
隨著本土疫情持續大爆發,幾乎天天創下確診新高紀錄,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目前台灣約每10萬人有1.1人確診,疫情曲線仍趨近水平,依據南韓、紐西蘭、香港的經驗看來,大約1~2個月後確診人數才會達到巔峰,預估台灣將在5、6月時迎來疫情高點,在此之前不要期望疫情趨緩,換言之,大規模確診潮將持續襲來。依據疫情指揮中心資料,今年1月1日至4月10日國內累計本土病例共3976例,其中高達99.62%為無症狀或輕症患者,中重度以上個案為15例,多集中在高齡族群,其中有2人死亡。由於確診人數激增,且幾乎全是輕症患者,指揮中心訂定「COVID-19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指引」,只要確診者是年輕、未懷孕洗腎的無症狀、輕症個案,同住者及居家環境也符合條件,即可在家隔離,目前規劃由新北市試辦,開始日期待指揮中心宣布。如何確保輕症患者的安危?指揮中心提醒,若出現喘與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缺氧4大徵兆,就應儘速撥打119、1922或聯繫衛生局。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雖然這波Omicron較少有「快樂缺氧」的狀況,目前集中檢疫所中,尚未有患者因為缺氧需要後送至醫院。但為安全起見,目前全台仍準備將近1.8萬台血氧機供調度,會按年齡、有無慢性病等風險高低調配。羅一鈞也表示,隨著確診數不斷攀升,未來血氧監測仍是居家照護需要注意的指標。健康人血氧濃度約為95%到100%,低於94%就是血氧偏低;若有心肺疾病、呼吸中止症、慢性阻塞肺病、老菸槍、嚴重貧血者等族群血氧基準值可能會較低,落在90到94%之間,建議測量血氧值不要只憑一次的測量結果判斷,而是要定時測量,持續觀察數值變化,若比平時測得的血氧值下降5%以上、或血氧低於90%者,建議就醫檢查。市面上的血氧機從近千元到上萬元皆有,食藥署提醒,血氧機屬於第二等級醫療器材,必須由取得販售許可的醫療器材商和藥局才可販售,因此消費者購買時務必謹慎,切勿向來路不明的網路商家購買,選購前要確認包裝上登載的醫材許可證字號,才能確保買到合法的醫療器材。輕症患者可定期以血氧機監測血氧濃度,一旦發現比平時測得的血氧值下降5%以上、或血氧低於90%者,建議就醫檢查。(圖/123RF)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認為,除了血氧機之外,民眾也需要多準備家用快篩試劑。「從流行病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必須承認,現在就是要習慣與新冠病毒一起生活,所以更要及時監控自己的健康狀態。」張凱音說,目前台灣已有2種新冠口服藥、1款新冠針劑藥物,及時使用就能大幅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關鍵就在於發病的5天內!」如果一察覺身體狀況有異,就立即使用快篩試劑,就能盡早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尤其是免疫功能不佳、心血管疾病、BMI大於25者,更要格外小心。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也表示,根據南韓國立中央醫療院調查發現,感染Omicron的患者中,最常出現的症狀有喉嚨痛、流鼻涕、頭痛、打噴嚏及疲倦等,若有上述症狀持續3天就要提高警覺,建議使用快篩試劑篩檢。另外,黃軒也以國外為例,就算沒有症狀,若與確診者有重疊足跡、和確診個案曾在同一個空間、所處社區是高風險地區,也都可以自行快篩。指揮中心也考慮把新冠病毒快篩試劑列為徵用物資,陳時中表示將與製造商、進口商討論盤整資源,計算大規模使用的需要量,再決定是否徵用,以及徵用的方式,目前家用快篩試劑藥價約300元至350元左右,若徵用的話屆時售價一定會降低,可能降至200元以下,情況可能類似先前徵用口罩的情況。
恐怖本性曝光前「他可能是很棒的情人」 4大徵兆及早逃離!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遇見恐怖情人林秉樞,慘遭毆打控制一事曝光後,很多人都難以想像高學歷、形象聰明的女立委,怎麼會如此識人不清?事實上,恐怖情人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好分辨,尤其當局者迷,更無法客觀分析。王雅涵諮商心理師就在臉書粉絲頁「心理師的歡樂之旅」PO文表示,恐怖情人在還沒有展現恐怖的一面時,他們很有可能會是很棒的情人,他們會溫馨接送情,會把很多的時間給你,把你像寶貝一樣的呵護著你,買衣服買禮物給你,對你忠誠又誠實,隨時傳他在哪裡再吃什麼的相片給你,很想跟你有很棒的未來,跟你說:「好想趕快結婚,我養你一輩子,讓你不用工作,當幸福的人。」王雅涵寫道,「這麼好的人,我們的確很難發現他的『異狀』,但就是他太好太愛你了,所以他害怕失去你,一個很棒的情人和一個恐怖情人很像,所以等到我們真的發現的時候,會難以置信為什麼他會這樣,而陷入了混亂狀態,出現了自我責怪、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太傻自作自受、覺得他可能只是一時失控而一再的原諒他、覺得自己長期被她貶低而真的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替加害者找理由,同時也因為關係的緊密,而造成更難分開的拉扯。」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則分享「如何辨別恐怖情人」,他表示恐怖情人會有4大徵兆,分別是「控制慾強」、「暴力傾向」、「喜歡掌握你的舉動」、「經常阻斷你對外的連結」,如果發現另一半有上述徵兆,就要特別當心。楊聰財說,如果另一半是恐怖情人,就會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首先是會變得畏懼,就連講話都畏畏縮縮,因為不知道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該說?會不會說了之後,另一半就會對自己有暴力行為,可能是言語上、肢體上或精神上,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身心畏懼,嚴重甚至會有被害妄想症。 如果想要離開恐怖情人,楊聰財建議一開始要慢慢疏遠,盡量找各種理由減少彼此的互動;第二,理直氣柔地跟對方提分手,要找一些合理又跟對方無關的理由,例如長輩、工作等;第三,不要激怒對方;第四,身旁有親友團支持,同時有即時的專業協助,如果持續畏懼害怕,也要尋求身心醫療團隊協助,更重要的是,有需要就要趕緊撥打113家庭暴力防治專線。
社區傳播4徵兆符合2項 指揮中心坦承:確實是警訊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來到39例,出現首起院內群聚感染,也首見本土病例超越境外移入個案。2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目前社區傳播4徵兆中已經出現2項,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坦承確實是「社區傳播警訊」。2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國內再新增5例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其中4例都是衍生自第34例,感染源不明的50多歲退休婦人,分別為1名急診清潔人員以及3名病房護理師,確認出現院內感染,而國內累積病例也來到39例。其中境外移入有18例,本土病例有21例,首次超越境外移入數目。衛福部公布社區傳播4大徵兆,其中第2項的本土病例目前已經超過境外移入病例。(圖/翻攝自衛福部臉書)衛福部日前也公布「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4個徵兆,包含確定病例無法找到感染源、本土感染個案遠超過境外移入感染個案、出現持續性的傳播鏈、有廣泛發生的群聚事件。指揮中心應變官莊人祥表示,目前確實有零星的社區感染,且本土病例超過境外移入,應該是屬於有「社區傳播的警訊」,但他也強調,這是擴大社區監測的結果,因為持續監測、及早發現,才有機會降低快速傳播的機率。
台灣已出現社區感染? 陳時中改口、衛福部小編急更新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至今未獲得控制,台灣昨天(16日)晚間,又一口氣新增2名確診個案,其中一例已經死亡。尤其國內第一起死亡病例,本身沒有中港澳旅遊史,也沒有確診個案的接觸史,震驚台灣社會。由於昨天傍晚衛福部長陳時中證實,台灣可以說是已出現疑似社區感染首例,讓民眾紛紛擔憂,「台灣是否已出現社區感染?」後來在深夜時分,指揮中心緊急發布訊息,指已掌握死亡個案第19例計程車司機的3個可能感染源,並重申第19、20例只是社區內零星個案,衛福部臉書小編,也在深夜緊急更新社區傳播4大徵兆,否認國內已出現社區傳染。台灣昨天新增2名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是一對中部兄弟,其中第19例病例,是61歲哥哥,職業為白牌計程車司機,他從出現咳嗽症狀到死亡,只有短短20天。而這名首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不僅沒有旅遊史,也沒有確診個案的接觸史,且傳染給同住50歲弟弟(第20例個案)。這兩個案例相繼發生,是否代表國內出現社區感染?當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以這麼說」,讓國內民眾繃緊神經。 而昨天台灣的這起新冠肺炎首例死亡案例,是否象徵國內已出現社區感染?專家們看法不一。據《中央社》報導,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認為,第19例病例「不是社區感染」。她解釋,社區感染是不知道源頭的,但這個案的源頭,看起來是來自於該患者的職業,會接觸到來自中港澳的民眾,她呼籲指揮中心收回社區感染的說法。(圖/衛福部臉書)結果,昨天在傍晚召開記者會後,深夜約10點左右,指揮中心立即改口,表示第19例的死亡案例,是社區內零星個案,目前也已掌握被第19例載過的其中3名可疑感染源,民眾於社區被傳染的風險很低。而衛福部小編也在深夜PO出一張圖提到「符合社區傳播4大徵兆」,包括「確定病例無法找到感染來源」、「本地感染個案已『遠超過』境外移入感染個案數」、「已經出現連續性的傳播鏈」、「有廣泛發生的群聚事件」。在圖中也補充說到,目前「確定病例無法找到感染來源」仍在清查中,而本地現在的感染,是遠低於境外移入個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