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千年
」 搜奇瑞士博物館收藏3千年前古人武器 原材料竟源自於「外太空」
瑞士伯恩歷史博物館收藏一枚古代的箭頭式鐵器,距今約有3千年的歷史。而近期有研究團隊針對該項文物進行調查,確認該項文物的原材料是源自於外太空的「隕鐵(meteoritic iron)」,而且還發現這項文物曾經從波羅地海一代帶到瑞士附近,旅程超過2200公里。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這個箭頭狀的古代鐵器是在19世紀於比爾湖(Lake of Biel)發現,長度約3.81公分,重量僅有2.89公克。之後先是有地質學家檢測,從中發現其中成分有地球沒有天然存在的鋁-26(aluminum-26)。之後又透過各種方法檢測,從尖端發現了一種鐵鎳合金,在此之前,這種成分只存在於隕石之中,幾乎可以確定,這件文物是當時的人使用隕鐵打造。而在相同時間段中,只有4個隕石墜落於歐洲,分別位於瑞士、捷克、西班牙、愛沙尼亞。而研究團隊分析成分後發現,雖然這件文物距離瑞士隕石墜落處特萬貝格(Twannberg)不到10公里,但文物的鍺、鎳濃度與特萬貝格隕石不符合,於是開始調查其他隕石。最後研究團隊發現,3500年前墜落於愛沙尼亞的隕石,其成分與瑞士的文物成分相接近,因此判定瑞士文物極有可能是採用愛沙尼亞隕石所打造。而由於愛沙尼亞與瑞士距離有2253公里之遠,推測當時兩地之間可能存在有貿易網,古人可能是從波羅的海換得武器或是材料。
台北城故事1/蛋黃區挖出古監獄遺蹟 導覽活動遭喊停惹怒考古界
誰說台北城沒故事?緊鄰台北市金華社會住宅基地的「台北監獄(台北刑務所)圍牆遺蹟」在考古團隊的悉心發掘下,不但發現保存完整的尖底(V形)明溝,還發現薰蒸室遺跡,以及2件疑似圓山文化時期的史前陶,不料當學者和考古團隊合作,預定8月起在發掘現場等地舉辦推廣教育時卻遭台北市都發局喊卡,理由竟是全案將進入文資審議程序,相關活動都要停止,讓考古學界相當錯愕,直呼北市府相關單位太離譜!台北刑務所原先是在1896年(日明治29年),日本殖民台灣第2年,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加以修補而成,當時名稱為「台北縣台北監獄署」,並於1904年另擇地興建「台北刑務所」,牢房呈放射狀,透過中央走道與中央戒護台連結,1963年遷往桃園龜山。據了解,考古團隊這次發掘的尖底(V形)明溝與以往日據時期的U形水溝大不相同,目前文獻也找不到尖底(V形)明溝的記載。至於薰蒸室遺跡,以往一直不知道是什麼樣子,這次發現呈凸字形結構,其作用可能是對送進監獄的衣物及用品進行消毒,減少傳染病發生。「台北監獄圍牆遺蹟」發掘出保存完整的尖底明溝,還發現「薰蒸室」遺跡。(圖/黃威彬攝)考古團隊挖出2件的史前陶,目前研判是一個是陶把,另一塊帶點厚度,則疑似是用來支撐陶罐的傳統器具陶支腳,至於究竟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的圓山文化,還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訊塘埔文化,考古團隊目前還不確定,初步研判陶質接近圓山文化,距今約3千年,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指出,從考古結果來看,台北市其實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歷史深度的首都,市民卻不斷失去第一手認識歷史的機會,作為管理文化政策的文化公務單位,未積極讓市民親近歷史、學習歷史,這樣的態度更別談會妥善地面對這些好不容易留存下來的證據,這些遺物及蘊含的故事非常可能被打包放置在另一個空間中。江芝華表示,台北市歷經多次都市更新,很難看到先民遺留下來的痕跡,因此「台灣考古學會」等民間團體原本希望透過這次考古發掘、舉辦小旅行,以小型導覽方式,讓民眾注意地下還有很多早期遺留。她強調,考古遺址屬於市民大眾共同的歷史財產,不應由行政單位決定能否去看它,台北市政府的行政團隊有推廣公共教育的責任,卻停掉民間團體舉辦的推廣教育,讓她覺得不可思議。「既然市府不願做,那麼就民間團體來做!」江芝華表示,台灣考古學會將在8月4日下午4點到5點,在考古遺址附近的金山公園特色遊戲場入口集合,民眾在這段等待文資審議的日子裡,屆時可帶杯飲料來趟古蹟微導覽的散步之旅,現場將有專家學者透過周邊的展示,認識或許對你我都陌生的「台北刑務所」。疑似圓山文化時期的2件史前陶出土,將台北城的歷史拉長了數千年。(圖/翻攝台北市文化局官網)北市府文化局表示,原先安排的導覽活動由都發局負責,文化局並未要求停止舉辦,詳情需洽都發局;都發局表示,日前因考古團隊挖出2件的史前陶,文化局通知暫停揭露作業並組專案小組審查。因此考量尊重相關文資審議作業,都發局後續待文資委員審議結果再行公告教育推廣活動相關資訊,以達到讓參訪民眾了解參訪地點、周圍的遺蹟和人文軌跡的目的。
垃圾場挖出長頭髮木乃伊「有3千年歷史」 專家研判:疑是活人獻祭
秘魯首都利馬的一處垃圾場附近,近日發現一具3千年前的古老木乃伊,根據考古學家表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至1000年,推測這具木乃伊是在建造神殿時,在工程最後階段當作祭品獻祭。祕魯一支考古團隊在首都利馬一處高地發現一具約有3000年歷史的木乃伊。(圖/翻攝自推特) 根據《路透社》報導,祕魯聖馬爾科斯大學(San Marcos University)一支由學生和研究人員組成的考古團隊14日宣布有重大發現,原先有民眾在利馬一處垃圾場附近的地底,冒出了一個還長著頭髮的木乃伊頭顱,懷疑垃圾場地底可能埋有古蹟,於是研究人員花了幾個月,將垃圾場約6800公斤的垃圾挖走,發現一座呈U形的神殿。祕魯一支考古團隊在首都利馬一處高地發現一具約有3000年歷史的木乃伊。(圖/翻攝自推特) 考古學家阿吉拉爾(Miguel Aguilar)表示,U形神殿是公元前1500至1000年間曼查文化(Manchay)古墓的特徵,而這具木乃伊則被放置在神殿中心,初步推測,木乃伊應該屬於一名男性。雖然木乃伊還未經放射性碳定年法確定年齡,但考古學家認為,木乃伊大約有3000年的歷史。考古學家也指出,由於木乃伊的身體被繩索綑綁,身邊還被古柯葉和貝殼包圍著,顯示木乃伊可能是在神殿建成後,作為祭祀儀式的一部分被留下,或被當成祭品供奉。祕魯一支考古團隊在首都利馬一處高地發現一具約有3000年歷史的木乃伊。(圖/翻攝自推特)
搜奇/南極竟有金字塔 科學家:史前文明證據可能和「這個文明有關」
環境相當惡劣的南極,98%的地方都被冰雪覆蓋,年平均氣溫只有零下攝氏25度,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溫達到過零下攝氏89.2度,平均風速也超過了每秒17.8米,風力最大的時候可以達到每秒100米,可說是地球上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不過一組來自歐美的探險團隊聲稱,在南極洲發現至少3座古金字塔,形成冰封大地突起三角錐的景象。「南極金字塔」是古代人蓋的?(圖/翻攝自推特)探險團隊表示,他們在南極內陸約10英里的地方發現兩座金字塔,而第三座金字塔則非常接近海岸線,礙於環境惡劣,他們還無法確定這些金字塔究竟是人造或是天然形成。南極洲是地球上最為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氣候異常寒冷,終年覆蓋冰雪,為寒帶冰原氣候且沒有永久定居人口,僅有一些研究團隊和捕鯨人員,因此有「白色荒漠」之稱。在這樣一個沒有人煙的「白色荒漠」上竟然發現了金字塔,這真叫人感到震驚,因為按照現代理論根本沒法解釋的通。在古代時期,建造出雄偉的建築是人類文明的特徵,而在世界各地都不約同的出現金字塔建築,這顯示了人類對於這種金字塔造型的崇拜,但考慮到南極的氣候冰天雪地,根本不可能住人,這個「古文明說」似乎說不通。按照瑪雅年曆、古希臘學者柏拉圖和古希臘詩人梭倫的記載,約在1萬2千至1萬3千年前,地球上有個具有高度文明的國家亞特蘭提斯存在。據傳說,亞特蘭提斯除了擁有高度文明的國度,還出產無數黃金和白銀,有著華麗的宮殿和神廟、祭祀用的巨大神壇,宮殿內牆壁也鑲滿黃金,金碧輝煌,但這個文明卻於一夜間沉沒於大海中。由於南極洲所發現的金字塔估計年代是1萬2千至1萬3千年前,和亞特蘭提斯的年代相若,有科學家大膽推測,南極金字塔可能是亞特蘭提斯人當時在南極留下的建築物。南極金字塔的發現引起科學界熱議,過去有專家曾發現,埃及的古雕像上有水力侵蝕的跡象,這也顯示如今是「沙漠氣候」的埃及,過去可能是「熱帶雨林氣候」,照這樣推斷,若氣候轉變速度這麽迅速,那麽數千年、數萬年前的南極,氣候是否也曾遭遇過巨大的轉變?若南極過去真有過人類古代先進文明,那其他的建築會不會就被埋藏在冰雪下面,直到溫室效應導致冰層溶解才逐漸浮出檯面?南極洲找到至少3座古金字塔和亞特蘭提斯的年代相若。(圖/翻攝自推特)
參訪馬雅文化遺址 蔡英文許願台瓜邦誼永固「3千年不為過」
蔡英文參訪馬雅文化遺址。(圖/崔慈悌攝)總統蔡英文出訪中美洲,今天和瓜地馬拉總統賈麥岱參訪被譽為馬雅文明心臟的蒂卡爾國家公園,由於馬雅文化是三千多年的古文明,蔡英文也重申,希望台瓜邦誼永固,三千年也不為過。蔡英文和賈麥岱今天參訪萊卡爾國家公園,兩人還在大美洲豹金字塔神殿前欣賞傳統表演和球賽,蔡英文與瓜國外長步卡羅攀上2號面具神殿前,俯視週邊全景,隨後與賈麥岱步行至附近的濱海大道合影留念。媒體詢問攀上神殿的感覺如何?會不會很喘?她稱讚風景非常遼闊,非常歡迎國人能來這裡看看,認識我們友邦的文化,雖然中途有點喘,但不至於走不上去,「我的體能還不錯」,賈麥岱還跟她說加油。蔡英文獲知此處是星際大戰拍攝景點時,笑稱要多拍幾張照片。由於馬雅文化是三千多年的古文明,媒體詢問是否藉此行希望邦誼永固?她說,當然希望邦誼永固,三千年也不為過。蔡英文今晚為賈麥岱舉行答宴,明天將參觀由台灣捐助2200萬美元協助興建的齊瑪德南戈醫院。不過該醫院之前被爆料涉及弊案,瓜國法務部肅貪檢察署還以涉嫌侵吞設備採購款6700萬瓜幣為由,逮捕衛生部次長葉南德茲及醫院院長傅恩德斯等人,外交部則強調,涉弊的部分屬於設備採購,是瓜國以自有經費自行負責採購。
臺東「藍海生活節」首次挑戰支架大洋舟長距航行 重現南島語系原鄉榮耀
臺東全新海洋遊憩品牌「2022藍海生活節」9/17日 (六)揭開序幕,在臺東四大海洋遊憩基地:杉原灣、金樽、活水湖及綠島展開為期五週活動,為不同海洋遊憩項目的推廣深度活動,許多遊客特地來到杉原灣一睹「支架大洋舟(Outrigger Canoe)」的獨特魅力,特邀夏威夷國寶級大師KimokeoKapahulehua (Unkle K) 來臺進行文化深度交流,挑戰支架大洋舟在臺首次長距離航行,從太平洋沿岸海域航向都歷部落傳統海域,為「藍海生活節」留下別具意義的里程碑。臺東在地更擁有阿美、排灣、布農、魯凱、卑南、達悟和噶瑪蘭7個南島族群(圖/臺東藍海生活節提供) 9/22(四)所舉辦的「海洋南島文化feat.原住民部落生活體驗」是臺灣首次挑戰以支架大洋舟長距離跨海航行於太平洋沿岸海域,支架大洋舟接近都歷部落傳統海域「巴茲風岸 (Pacefongan) 」時,以傳統「沙螺」鳴聲表達來訪之意、岸上部落則以部落竹製號角進行友善回應的「迎舟儀式」,順利抵達後都歷部落耆老為支架大洋舟划手配戴阿美族項鍊飾物,並以都歷部落出海口的代表礁石「Pera’(海水分開之意) 」為這次來訪的支架大洋舟進行船隻命名,完整重現南島語系中以船維繫南海語系島國間情誼的傳統,迎舟儀式後,更邀請來訪的夏威夷奇摩凱基金會至阿美族民俗中心進行祭屋行禮與點竹禮砲,表達祈福與文化傳承之意。重現過去船隻上岸前,以傳統「沙螺」鳴聲表達來訪之意、岸上部落則以部落竹製號角進(圖/臺東藍海生活節提供)臺東縣政府表示,臺灣是南島語系的原鄉,臺東在地更擁有阿美、排灣、布農、魯凱、卑南、達悟和噶瑪蘭7個南島族群,是全臺原住民族群最多樣的縣市,因此造就了在地文化的多樣性。南島語族駕駛支架大洋舟維繫島國間情誼的歷史超過3千年,臺灣是它的原鄉,縣府期待透過此次航行重現南島文化傳統,並將臺東豐富的部落文化、全臺最長最美的海岸線,以及在地獨有的海洋城市魅力帶給全世界。更多活動資訊請見「臺東東浪嘉年華」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3162535238
搜奇/1.5億年前魚龍胃竟全黑 神秘龍骨出土專家解密本尊是「牠」
《侏羅紀世界》風靡全球,然而在水下,有一群與恐龍有親緣關係的古生物,其中被稱為海中霸王的「滄龍」有雙排尖銳牙齒,最長可達30公分,頭骨比暴龍大1倍,除了這款海中霸王,還有一款於1.5億年前在侏羅紀晚期海域出沒的「魚龍」,來自英國的化石收藏家於2009年在多塞特(Dorset)沿岸找到一塊海洋動物化石,發現這個魚龍化石保存非常完整,有趣的是,在魚龍胃部還發現黑色染料,以及烏賊觸手的鉤狀物。化石收藏家發現一塊標本化石,進一步研究驚覺,石板上的是新品種魚龍。(圖/翻攝自@Dean_R_Lomax推特)《每日郵報》報導,當時化石收藏家埃特斯(Steve Etches)在多塞特一處坍塌的懸崖處發現一塊被包裹完整的標本石板,原本這塊石板是埋在300英尺深的石灰岩海底層中。樸茨茅斯大學 (University ofPortsmouth)古生物系學生雅各布斯(Megan Jacobs)對此進行研究,發現牠是新品種的魚龍,並命名為「埃奇斯海龍」(Thalassodraco etchesi)。雅各布斯透露,這款魚龍在英國極為罕見,當化石被發現時,對於魚龍非常熟悉的研究團隊,立刻認為這是新品種的魚龍,為了保險起見,研究員還花了1年時間,與其他魚龍進行比對,都找不到匹配的屬和種,這項結果也讓研究員非常興奮。化石收藏家發現一塊標本化石,進一步研究驚覺,石板上的是新品種魚龍。(圖/翻攝自@Dean_R_Lomax推特)這款魚龍體長6英尺,大約183公分,擁有極深像桶子的胸腔,意味肺部能夠吸入更多氧氣,在海底待的更久,眼睛也異常大,顯示在弱光環境下仍看得見獵物或是在夜間活動。不過埃奇斯海龍的鰭狀肢較小,推測牠的游泳方式與其他魚龍不同,雅各布斯還在標本的胃部,發現多處區域呈現黑色,極有可能是烏賊抵禦敵人的黑墨,其中殘留大量觸手的鉤狀物,推測這應該是這隻魚龍「最後的晚餐」,至於魚龍的死因,可能因年齡大而過世,或是遭捕食者攻擊後沉入海底。大陸寧夏彭陽縣一座山下,村民在取土時挖出一顆頭骨。(圖/翻攝自寧夏要聞)除此之外,在大陸寧夏彭陽縣,有村民在取土時挖出一顆「龍骨」,特別的是,以往骨頭都是在地底下發現,但這個骨頭卻是鑲在黃土上且保存十分完整。據《寧夏日報》報導,彭陽縣新集鄉白河村的村民,在半山腰取土時挖出一顆神秘動物頭骨,這顆頭骨的牙齒相當堅硬,鼻腔和眼眶邊緣處的骨頭沒有缺失,保存相當完整。土中挖到神秘骨頭。(圖/翻攝自寧夏要聞)經測量,頭骨長30多公分,最寬處有20公分,最後處有30公分,牙齒共有18顆,上頭骨可容下一個成人拳頭。根據村民表示,「這樣的動物骨頭,我們犁田、挖窯洞時都有發現,這麼完整的還是第一次見到」,村民透露,家裡進行修建時,除了新建的磚瓦房,靠山處還有幾孔窯洞,頭骨就是在堆雜物的窯洞上方挖出,「以前挖窯洞過程中,也發現過大量的動物骨頭,都被當作普通動物骨頭丟棄或掩埋」。文物管理所所長推測是馬的頭骨。(圖/翻攝自寧夏要聞)原來,新集鄉蘊藏豐富文物,姚河塬就曾發現過商周遺址,為研究3千年以前的西周早期歷史提供豐富的實物資料,還發現大量動物骸骨,以及漢代墓葬和隋棠墓葬。這個頭骨經當地的文物管理所所長楊寧國觀察後表示,推測這不是龍,而是馬的頭骨,「如果骨頭是從墓葬中發掘,可以推斷頭骨年代」,至於頭骨為何埋在深山中?楊寧國認為,可能與當地地質環境變化,以及早期地震有關。
南亞燒著了「氣溫飆50度」 氣候變遷促極端熱浪發生率增30倍
各地極端氣候越來越多,南亞國家包括巴基斯坦和印度遭到攝氏40度以上高溫熱浪衝擊,民眾幾乎被烤到要昏倒,巴基斯坦城市上週日溫度甚至來到攝氏50度,根據專家在24日公布的報告中顯示,氣候變遷將使這類熱浪發生的可能性大增30倍。印度、巴基斯坦3月和4月深陷熱浪煉獄。印度、巴基斯坦3月和4月深陷熱浪煉獄,印度民眾面對炎熱氣候,除了大清早以及傍晚時分之外,幾乎不會出門;在路上,許多計程車、三輪車停在樹蔭下,引擎蓋呈掀開狀態以便降溫,在貧民地區,一般家庭會使用所謂低配版的「冷氣機」降溫,這是一款鋪有稻草的水冷扇,據稱吹出的涼風可將室溫降低3到5度左右;富裕家庭則會利用週末到附近的山區避暑。三輪車停在樹蔭下,引擎蓋呈掀開狀態以便降溫。南亞部分地區氣溫達到史上新高,截至目前已有超過90人的死因與熱浪直接相關,然而根據過去10年的統計資料,死亡人數還恐會持續攀升達數千人。炎熱天氣加上比往常少60%到70%的降雨,造成印度可望豐收的小麥作物變成一場農業災難。有鑑於此,印度上週宣布即刻禁止小麥出口,進一步推高全球小麥價格,估計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還須花費數月時間,才能統計出所有生命財產和經濟損失。針對南亞地區在3、4月就遭逢熱浪來襲的情況,《法新社》就引述了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葛拉漢研究(Imperial College London’s Grantham Institute)科學家、資深作家奧托(Friederike Otto)表示,在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開始之前,這類事件發生的機率大約是每3千年一次。印度因為熱浪影響,上週宣布即刻禁止小麥出口,進一步推高全球小麥價格。不過奧托與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的團隊發現,目前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水準超出攝氏1.2度,使得南亞地區發生這類持續時間和強度相似的極端高溫回歸期縮短至百年一遇。報告也指出,這波熱浪持續時間前所未見,氣溫飆升至攝氏40多度導致供電吃緊,多處停電,驗證易受氣候影響的國家必須爭分奪秒為氣候多變的未來做好準備。
搜奇/國家公園驚現「幽靈腳印」 地面夠潮濕才會浮現2萬年前人類足跡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公園,發現一片「幽靈腳印」,每當地面濕氣足夠時腳印就會浮現,原先以為這是傳說中的大腳怪腳印,直到近幾年科學家著手研究,發現這竟是2.1萬至2.3萬年前的人類足跡,也就是說人類在末次冰期時代就抵達美洲。白沙國家公園化石足跡。(示意圖/達志/美聯社)位於美國西南邊的白沙國家公園(White Sands National Park),一直都是考古學家的寶庫,公園內擁有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冰河時期的化石足跡」,曾經挖出哥倫比亞猛瑪象、劍齒虎等等珍貴化石。據《NBC NEWS》報導,野生動物科學家大衛布斯托斯(David Bustos)在2005年於園區西部的河岸邊,發現一片古人類足跡,據《國家地理》報導,早在1930年代初期有科學家注意到,白沙國家公園的乾涸湖床上出現好幾個腳印,長22英寸、寬8英寸,當時以為是傳說中大腳怪存在的證據,不過有趣的是,每當地面夠潮濕時,這些腳印才會顯現出來,因此當時又被稱做「幽靈足跡」(Ghost Tracks)。這些「幽靈腳印」,只有在地面足夠潮濕時會出現在地面上,乾涸時又再次消失。(圖/美國地質調查局、伯恩茅斯大學) 直到2016年科學家們才證實這些腳印是人類足跡,現在其中一些腳印又被證實是在2.1至2.3萬年前留下,為北美出現的最早人類足跡。根據《科學》期刊在2021年發表布斯托斯的研究,其中提到在白沙國家公園的腳印上下層硬土中,發現古老的水生植物種子,並透過放射性碳定年法確認了年代。依據現有的歷史考據,人類最早足跡可以回推到1萬6千年前,有些科學家則認為可能是1萬3千年前,根據亞利桑那大學公布訊息,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人員傑夫皮加帝(JeffPigati)和凱瑟琳普林格(Kathleen Springer)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鑑定「幽靈腳印」上下方的種子化石,發現這些種子雖然年代不一,但目前最老的種子可追溯到2萬3千年前,徹底翻轉過去歷史。這些「幽靈腳印」,只有在地面足夠潮濕時會出現在地面上,乾涸時又再次消失。(示意圖/達志/美聯社)科學家們也逐步推演當時的生活,他們認為這些足跡是幼童和青少年流下來的,偶爾參雜成年人的腳印,英國伯恩茅斯大學地球科學家馬修班納特(Matthew Bennett)表示,「我們可以想像他們在這裡玩耍,成人在旁邊看顧他們,還有狩獵、生活」。目前,這些珍貴的腳印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考古學家丹尼爾奧德斯 (Daniel Odess),透過3D列印等技術保存,因為這些腳印因出土後正迅速消失。這些珍貴的腳印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考古學家丹尼爾奧德斯 ,透過3D列印等技術保存。(圖/翻攝自VRT NWS臉書 )不過,並非所有科學家都贊同研究結果,像是奧勒岡州立大學人類學家羅倫戴維斯(LorenDavis)就表示,研究人員應使用更多鑑定技術確認這些足跡年份,「這項結果足以改寫教科書,我們真的需要用高標準來看待這項研究」,還有其他考古學家認為,用種子年份推論「幽靈腳印」年份恐怕太草率,認為種子年份相差數千年,而且還需考量當時的氣候、水份等環境因素,需要更多檢驗。
搜奇/已故流行樂天王MV「第一美后」角色竟是參考她 沉睡古墓牆後秘室
3000年前以一個女性統治埃及,又輔佐太子圖坦卡門(King Tutankhamun),簡直就是埃及版的武則天,她就是第一豔后「娜芙蒂蒂」(Nefertiti),傳說她有驚人容貌,權力至上,但這位豔后的陵墓從未被發現,加上圖坦卡門墓中尚有許多未解之謎,有許多推測認為圖坦卡門很有可能期望這位養育自己長大的王后,墓室能夠與自己相鄰。「娜芙蒂蒂」3000年前以一個女性統治埃及,又輔佐太子圖坦卡門,簡直就是埃及版的武則天!(圖/翻攝自Youtube)還記得在已故流行樂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MV中,找來現年67歲的傳奇超模伊曼阿布杜爾馬吉德(Iman Abdulmajid)飾演的埃及女王一角,正是仿效自是這位埃及第一豔后「娜芙蒂蒂」,2015年時,有埃及官員表示,透過科學儀器探測,他們有九成的把握,圖坦卡門古墓裡疑似有隱藏密室,推論其中一個密道後頭埋的就是他的母親「娜芙蒂蒂」!娜芙蒂蒂是否長眠於帝王谷中的荒僻一角,是考古學家們畢生想要解開的謎題。(圖/達志/美聯社,下同)埃及的「帝王谷」舉世聞名,這裡有新王國時期18至20王朝法老的陵墓,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座落在東谷的「圖坦卡門陵」,這也是目前帝王谷出土文物最多的陵墓,為後人保存5000多件珍貴的文物,也激發了不少考古學者夢想尋獲一座堪比圖坦卡門的古墓,那就是能圖坦卡門親族的隱沒陵墓、傳奇王后「娜芙蒂蒂」,學者相信在圖坦卡門登基前娜芙蒂蒂曾掌權,她在位時國力鼎盛,美貌更流芳後世。娜芙蒂蒂是否長眠於帝王谷中的荒僻一角,是考古學家們畢生想要解開的謎題。學界已知帝王谷裡有 64 座古墓,但圖坦卡門的系譜中,還有幾位成員的墓葬尚未曝光,其中娜芙蒂蒂是否長眠於帝王谷中的荒僻一角,更是考古學家們畢生想要解開的謎題,就有考古學家透過雷達掃描和紅外線熱像儀,發現圖坦卡門的墓室走廊的末端有被石塊封閉的隱藏空間。據英國《每日郵報》引述時任埃及國家古物部(Ministry ofAntiquities)部長達馬提(Mamdouh el-Damaty)的說法,透過紅外線和雷達探測器,考古學家發現圖坦卡門位於埃及路克索(Luxor)的墓室北面牆壁後,有一處空曠的隔間,可能就是娜芙蒂蒂墓室,包括英國考古學家李弗斯(NicholasReeves)也表示,「看起來,圖坦卡門的墓室確實像是個廊道墓(corridor-tomb),後面仍有其他空間」。專家猜測,圖坦卡門19歲還正年輕過世時,來不及替他建造新的墓室,所以將他先暫時安排在繼母娜芙蒂蒂的墓室中。除了透過科技儀器探測,考古學家從法老王的墓穴設計與內部裝飾,大膽推測圖坦卡門的陵墓,可能本來就是為了娜芙蒂蒂打造,事實上古埃及工人在建造陵墓時,經常以精美壁畫當障眼法,隱藏牆壁厚的通道。另一方面,考古學家過去早已發現,圖坦卡門的墓室大小比起其他法老小很多,結構也比較像是歷代埃及王后的墓室。因此專家猜測,圖坦卡門19歲還正年輕過世時,來不及替他建造新的墓室,所以將他先暫時安排在繼母娜芙蒂蒂的墓室中,再加上這個神秘王后的墓穴一直沒有被發現,外界就推測2人可能是埋在同一個地點。義大利物理學家帶領的研究團隊分析3組不同雷達數據、交叉驗證,最後得出圖坦卡門墓的背後沒有任何東西。不過時間拉到2018年,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由義大利物理學家波瑟里(Francesco Porcelli)帶領的研究團隊分析3組不同雷達數據、交叉驗證,最後得出讓外界失望的結果,就是圖坦卡門墓的背後沒有任何東西,埃及古物部也公開表示接受。埃及考古學者扎希哈瓦斯。近期,埃及考古學者扎希哈瓦斯(Zahi Hawass)博士為了找尋這位埃及傳奇王后的陵墓,他帶領150人的團隊前往鮮為人知的「西谷」,在酷熱沙漠裡以人工方式展開為期6個月的挖掘。過程中團隊挖出一個一個的石造小屋,數量多達30棟,其中還有不少家具、花瓶和珠寶等,這些出土的文物也顯示這個小屋群不是一般的房屋,而是為帝王后妃準備在冥界所需物資的「陪葬品工坊」,此外團隊還找到堪比黃金更珍貴的白銀戒指,和一具女性木乃伊的遺骸,種種跡象讓團隊更確信這位埃及武則天的陵墓可能近在咫尺,待更多的明確證據來揭發這位神秘的豔后真實身分。
搜奇/她是最美、最有權勢的王后 失落3千年的娜芙蒂蒂真相竟是「被消失」
1912 年,來自德國的考古隊在尼羅河上游賣力挖掘,他們在無意間挖掘到一座驚人的半身像,只見這座半身像有著優雅的輪廓和細緻的線條,鼻梁高挺、脖頸纖長,一雙大大的杏眼似笑非笑,令挖掘者們讚嘆不已,原來她就是有埃及武則天之稱的娜芙蒂蒂(Nefertiti)。傳説娜芙蒂蒂不但擁有令人驚豔的絕世美貌,也是古埃及歷史中最有權力與地位的女性之一。(圖/達志/美聯社,下同)娜芙蒂蒂是阿赫那頓(Akhenaten)法老的妻子,也是養育圖坦卡門長大的繼母,傳説她不但擁有令人驚豔的絕世美貌,也是古埃及歷史中最有權力與地位的女性之一。有趣的是,「娜芙蒂蒂」這個名字在埃及文中的意思,正是「美女來了」(the Beautiful one has come)。她人如其名,長得非常漂亮,美麗動人,是埃及第一美人,也是世界四大美人之一的絕世美女,且擅長養顏美容。這位美麗的皇后出身背景也同樣讓人好奇,有一派說法認為,她有可能是米坦尼公主塔杜赫芭(Tadukhepa),原先是許配給阿蒙諾菲斯三世,後來卻嫁給了他兒子。另外一派學説則認為,娜芙蒂蒂是阿蒙諾菲斯三世與一名寵妾結合所生,若是這樣,阿赫那頓與娜芙蒂蒂便成了同父異母的手足。娜芙蒂蒂曾經輔助夫君發動史無前例的改革。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她的父親可能是在阿蒙諾菲斯三世朝廷中身居要津的官員,後來更成為了阿赫那頓的心腹。娜芙蒂蒂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嫁給了當時還是王子的阿赫那頓,不久後,阿蒙諾菲斯三世大約在統治的第38至39年過世,阿赫那頓隨即繼位,娜芙蒂蒂也一躍成為皇后。據説,她的權力至高無上,曾經輔助夫君發動史無前例的改革,在祭祀們權勢日漸增大威脅皇權之時,他們自創太陽教,尊崇太陽神,並自稱男女大祭祀,削弱大祭祀的權限,他們甚至廢棄古都底比斯,遷都阿瑪納,並引得民眾紛紛跟隨,她與夫君平起平坐。不少古代壁畫中可以見到娜芙蒂蒂的樣貌。在不少古代壁畫中,可以見到娜芙蒂蒂與夫君各自駕馭一輛戰車並駕齊驅,畫面上也有她與夫君競賽的場面,埃及的女性也正是在她之後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像是受教權,財產繼承權,而這些權利,直到20世紀的女性才再次擁有。有史書記載,娜芙蒂蒂是死於莫名的病情,但數千年後的學者透過科學檢測,推斷她是遭到宿敵謀殺。娜芙蒂蒂生了6個女兒,可惜沒有一個兒子。不久,阿赫那頓去世了,娜芙蒂蒂十分悲傷。她立了圖坦卡門這位12歲的法老;娜芙蒂蒂將3女兒嫁給他,國政大事還是由她掌控。3年後,年幼的法老在阿蒙祭司和貴族勢力的壓力下,不得不終止過去推行的宗教改革並將首都遷回底比斯。絕代佳人娜芙蒂蒂十分失望,不久便去世了。不過另有史書記載,她是死於莫名的病情,但數千年後的學者透過科學檢測,推斷她是遭到宿敵謀殺。娜芙蒂蒂死後,圖坦卡門叫人按她本人的面貌精心雕成石像,擺放在前法老的墓前,而這雕像沉睡了3千多年後也出土在世人面前亮相,見證這位美麗皇后的容顏。
CTWANT 即時新聞》雷神放生塔斯馬尼亞惡魔 相隔3千年重返澳洲本土
澳洲有許多獨特的動物,而其中一種瀕危動物名為袋獾,牠相當具有代表性,更有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袋獾有強大的咬合力和巨大的咆嘯聲,此外也相當擅長搶奪食物,因此當時人類認為袋獾對家畜有害,對牠們進行撲殺,加上1990年代的「袋獾面部腫瘤病」,導致袋獾在澳洲本土滅絕,目前僅剩澳洲塔斯馬尼亞島(Tasmania)還能看到野生袋獾蹤跡。不過經過16年的前置研究及準備之後,在本月5日時,保育團體「澳洲方舟」(Aussie Ark)跟飾演雷神索爾的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一同在巴靈頓高地(Barrington Tops)保護區,野放一共26隻袋獾,是袋獾族群重返澳洲大陸的第一步。
舊石器時代雕刻 在北京廢棄土堆內發現
在中國北京,最近發掘到距今1萬3300年前所製作出來的鳥的雕像。調查後發現,當時的人類是使用火當成道具進行雕刻,研究者主張,當時已有製作藝術品的技藝。1958年時,建築工人為了挖水井,將地下5公尺深的地層挖上來,結果在挖掘出來的土中,混雜了古代的土器及石器等工藝品,但工人並未注意,把這堆土當成垃圾處分掉。根據山東大學的考古學教授李占揚(Zhanyang Li)的報告,鳥的雕像在60年前被當成廢棄物的土堆中被發現,大小只有19.2公釐,而且是用燒黑的動物骨骸的碎片所做成,時間大約是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北部狩獵及採集的民族所做,他們不僅用陶器,也有削角石、做刀刃的文化。發掘出來的鳥雕像,是用骨頭所燒製而成,而且在距今1萬3千年以上的當時,他們就會用「低溫」燒製,並且控制火候及時間。另外根據CT掃描後發現,鳥雕像上還有刻畫出鳥眼的痕跡,而表面有無數的細傷,表示它有被裝在皮革內,長時間被帶著走來走出的可能。研究團隊認為,這個發現懷示中國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和西歐及西伯利亞等地並不相同,且中國雕像的起源,將能回溯至舊石器時代。
墨西哥發現1千年前最大「馬雅遺址」 無明顯統治者存在痕跡
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教授豬俁健擔任團長的的國際調查團,在墨西哥東部塔巴斯科州(Tabasco)發現最大、古老的馬雅遺址「Aguada Fénix」,這個建築長約1.4公里、寬約400公尺、高15公尺的土築舞台,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千年前。根據《Inside Science》、日本《共同社》報導,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日本茨城大學等學者所組成的國際團隊,3日在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刊登重大發現,一個疑似目前最大、最古老的馬雅建築,這個遺址被認為可能是用於舉行祭祀活動的大土壇,他們命名為「Aguada Phoenix」遺址。他們使用一種「激光雷射」掃描出Aguada Fénix,再繪製3D地圖,令隱藏在雨林中的構造浮現出來、更為清晰,而整個建築長約1.4公里、寬約400公尺、且擁有高15公尺的土築舞台。研究的作者井上武一(Takeshi Inomata)和豬俁健教授表示「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遺址以前不為人所知,它是如此的巨大,以至於你走到那裡,你都不會意識到它是人造建築,永遠也不會發現它的矩形形狀。」研究人員估計,建造這個大平台約需要土量為300萬至400萬立方公尺,推測需要累計1000萬人以上的勞動力。研究團隊於墨西哥東部的塔巴斯科州上空利用激光雷射繪製地形,令隱藏在雨林中的構造浮現出來。(圖/路透社)雖然科學家都知道馬雅人口眾多,當時的人口密度相當於中世紀的歐洲,但讓調查團隊感到震驚的是,這個遺跡似乎沒有明顯的統治者存在痕跡,至今為止,遺址中發現的唯一雕像是「白色野豬」,研究人員推斷,當時雖然存在社會差距,但社會不平等現象遠低於其他國家。有一說是認為這是馬雅定居開始後不久的時期,共同建造大型建築,加深集體團結。報導指出,科學家現在發現這個遺址,根據建築上木炭樣品的放射性碳測年表明,它是在公元前1000年至800年建造的,接近目前公認的馬雅文明起源時間,這也使其成為最古老的馬雅建築。
走火入魔 義大利名廚想用大麻增添料理風味被捕
人類吸大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目前認定不合法的還是多數。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Sicily)、曾經上過電視的知名主廚卡曼羅(Camero Chiaramonte),原本打算將大麻當成新的香料來使用在料理上,還沒來得及實驗成功,但已因非法持有大麻被警方逮捕。警方查獲的大麻包括高達2公尺的大麻數株及500公克的印度大麻草,而且也發現「大麻口味」的酒、橄欖油及金槍魚。卡曼羅表示,大麻是橫跨3千年的農產品,他打算拿來做為新香料,提昇料理的風味。卡曼羅曾經擔任知名的卡塔奈宮酒店(Katane Palace Hotel)的主廚,也曾主持義大利料理節目,家喻戶曉,他還替大麻橄欖油及大麻酒取名的行為,也讓義大利人覺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