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億
」統一集團砸235億蓋物流園區 拼2028年啟用提供逾千個工作機會
統一(1216)集團由統一超商(2912)斥資235億元興建桃園航空城物流園區,近日舉辦動土祈福典禮,預計2028年取得使用執照後啟用,未來將可服務大桃園、新北市部份地區等,超過2千家7-ELEVEN、康是美、星巴克等物流需求。統一集團計畫在北、中、南、高等區建置大型複合式多溫層物流園區,在北部地區則選擇「桃園航空城計畫優先產業專用區」做為發展用地,統一超商向桃園市政府透過公開標售取得「H基地」25,522坪土地,經1年半建築規劃並取得建造執照後動土,為繼新市、台中港、民豐等物流園區後,第4座大型物流園區,也是單一園區投資金額最大。「統一企業集團 桃園航空城物流園區」總樓地板面積7萬坪,委由「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執行設計,以綠建築為規劃,園區營運效率納入節能減碳考量,包括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引進AS/RS自助倉儲系統、AGV無人搬運車、Sorter自動分揀機及其他自動化/智能科技的運用。統一集團也指出,不同溫層的物流中心同時進駐,可達成營運共同管理、公共區域整合、物流配送相互支援調度、庫存空間共用等,以達成減碳效果,呼應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同時,園區內設置北區物流營運總部大樓暨國際會議中心、低溫物流中心、常溫物流中心等,進駐物流關聯企業包括統一速達(宅配物流)、捷盟行銷(常溫物流)、統昶行銷(低溫物流)、大智通文化行銷(EC物流)、捷盛運輸(多溫層配送)及統一精工(物流車專用加油站)、統一超商(便利服務)等,未來將可提供逾1,000個在地工作機會。
「筷子」回收火箭立大功? SpaceX拿下235億太空合約
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才於13日在德州成功使用被稱為「筷子」的機械手臂,成功回收第一節超重型助推火箭,引發外界討論。而如今有消息指出,SpaceX拿下價值7.33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235億元)的太空合約。根據《Tech Crunch》報導指出,SpaceX所拿下的太空合約,其中包含八次發射任務,其中七次是為太空發展局(Space Development Agency)服務,另一次則是為國家偵察局(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服務。這些發射任務將全部使用SpaceX的Falcon 9火箭,預計最快將於2026年展開。據了解,這筆合約是美國太空軍太空系統司令部(Space Systems Command, SSC)國家安全太空發射第三階段第一道(National Security Space Launch Phase 3 Lane 1)計劃的一部分。報導中提到,「國家安全太空發射」計劃於2023年被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在風險較低的近地軌道發射任務,而第二部分則負責更具挑戰性的重型運載任務和複雜軌道的發射。除此之外,太空軍也在日前宣布,SpaceX、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將參與第一部分的競爭。雖然只有少數幾家競爭者,太空軍強調,允許企業每年競標發射機會,從而增加競爭機會。該合約預計耗時5年,合約總價值達56億美元,下一輪競標將於2024年末時開始。SSC負責太空發射採購的唐斯中校(Lt. Col. Douglas Downs)表示,希望吸引新供應商,以此來刺激市場競爭和多樣性。而第三階段的第一道合約的任務將從2025財年開始,持續到2029財年,太空軍預計在此期間至少頒發30次任務。
總預算案今將拍板 歲出歲入恐雙創新高!國發基金爭保留盈餘不繳庫
行政院長卓榮泰明天(29日)聽取明(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報告案,據了解,歲出規模可望逼近3兆元,歲入可能超過2.8兆元,雙創新高。據悉,各項政務支出都要求新增額度,包括軍公教調薪3%明年度增加約235億支出,另健保點值若保障1點達0.95元,公預算就要撥補逾500億元,歲出規模很難不成長創高。由於今年稅課收入還不錯,明年度也不差,明年度稅課收入將再創新高,應會達2.4兆元以上。雖然各項政事支出增加,惟據悉,國發基金明年度爭取盈餘不繳庫,將保留盈餘再投資新創、五大信賴產業或配合新政的各項支出。據指出,今(113)年度國發基金預估盈餘236.5億元,承諾要繳庫超過250億元,納入國庫統籌,間接挹注各項政事或台電增資支出,因此預計繳庫283.7億元。財主官員表示,114年度國發基金預估盈餘228.2億元,但向行政院爭取保留盈餘不繳庫,據悉,可能會挹注新政府各項新政的必要投資。至於央行繳庫盈餘如無意外,應在1,800億元左右。卓揆今天將邀集各部會首長討論明(114)年度總預算案,敲定明年度各項政事支出的匡列概況。據了解,社福支出應仍排列首位,應會破8,000億元;為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國防公務預算還會成長,今年度國防支出4,312億元;若加計採購特別預算與非營業特種基金等,國防整體規模達6,068億元,明年度應會再成長。據悉,卓揆日前拍板軍公教調薪3%後,預計匡列支出約235億元,約有73萬軍公教人員受惠。除此外,明年由公務預算撥補的缺口不少,除勞保確定公務+特別預算共撥補1,300億元外,健保撥補也是一大重點。由於健保點值醫療院所希望1點保障1元,以免健保點值偏低,降低醫療品質,造成國內醫療院所經營困難,立法院日前通過主決議,要求衛福部在2025年6月30日前達到點值平均1點0.95元的水準。健保點值達0.95元,衛福部曾試算約需705億元,對財政是很大壓力,官員說,究竟公務預算要撥補多少,要和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藥費如何處理等一起考量,撥補額度由卓揆今天拍板。此外,去年公教退撫新制施行後,與舊有退撫基金脫鉤,舊制繳的人變少,領的人變多,前年修正通過相關法律,明定由政府分年編列預算撥補舊制的缺口,其中今年僅編列100億元撥補,全教總與公務人員協會認為未足額,要求行政院按銓敘部匡列金額,否則不排除9月28日上街頭。據悉,全教總以50年精算報告,希望行政院分10年撥補完畢,但財主單位認為,如勞保撥補一般,前幾年較少,當財政寬裕時就可多列撥補額度,今年的100億元已超額撥補,明年撥補可望比今年100億元還多,最後金額尚待今天最後拍板。
軍公教加薪3%「估經費約235億」! 總統、五院院長、立委「明年薪資」曝
行政院長卓榮泰於22日宣布,明年度軍公教員工待遇會調升3%,期勉藉此起到帶頭作用,鼓勵各企業實質調整員工薪資。對此,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表示,影響人數約73萬人,預估經費約新台幣235億元,這是1999年以來,首度連續2年調薪。媒體人黃揚明也試算了加薪3%後的「各層級高官薪資」。黃揚明23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明年的軍公教調薪,是扁政府以後,首次連續2年軍公教調薪,但觀察重點不只是調薪而已,更重要的是,國會居多數的在野黨若在下半年的預算審查主導拖延、杯葛,沒在法定會期(12月31日)前審查完畢,執政黨就可以譴責在野黨不讓軍公教如期加薪,「這頂帽子,相信國民黨完全不想戴的。」接著,黃揚明也試算了加薪3%後的各高官薪資,「總統:54萬6930元、副總統:41萬0220元、五院院長:37萬1750元、五院副院長:24萬6400元、立委及部會首長月薪:21萬9020元。」對此,網友表示,「該調的是基層,不是高官,高官享福享太久了、又不用去前線面對共軍侵擾,在辦公室吹冷氣喊喊抗中保台就好了,拿什麼臉調薪?」、「更合理的調整方式,應該是統一以最低薪俸為基準,調整最低薪俸的3%,才能有效的控制國家財政、降低貧富差距的惡化、減少對一般民眾的相對剝奪感。」
首度連2年調薪!軍公教明年加薪3% 人事總處:預估經費約235億
行政院長卓榮泰22日宣布,已經同意明年度軍公教員工待遇會調升3%,期勉各企業因為政府帶頭作用,實質調整所有員工同仁實質薪資。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表示,影響人數約73萬人,預估經費約235億元,為1999年迄今25年來,首度連續2年調薪。人事行政總處表示,明年度軍公教員工待遇調整案業提請「軍公教員工待遇審議委員會」審議,經與會機關代表及專家學者就相關財經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民間企業薪資變動情形,及政府財政收支狀況等審慎討論後,建議軍公教員工待遇宜適度調整3%,經簽陳行政院核定在案,並自2025年1月1日生效,為1999年迄今25年來,首度連續2年調薪。人事總處指出,待遇審議委員會考量各項財經指標均朝正向發展,預測2024年經濟成長率將達3.94%,較2023年增加2.66個百分點,另預估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亦達2.07%,民間薪資與基本工資均持續成長,又2024年稅收情況良好,經衡酌政府整體財政負擔,且2024年軍公教員工待遇甫調整4%,因此建議2025年度軍公教員工待遇應適度調增,以激勵軍公教同仁士氣,共享經濟果實。人事總處進一步表示,明年度軍公教員工待遇調整項目包含本俸(年功俸)、專業加給(教師為學術研究加給)及主管職務加給等3項,影響人數約73萬人,預估經費約235億元,行政院將納入「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函送立法院審議,待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奉總統公布,完成法定程序。
特斯拉15日成交343億美元奪冠 博通漲超2%再創歷史新高
周五(15日)美股成交額第一名特斯拉收高0.98%,成交343億美元。負責特斯拉車輛在歐洲安全審查的荷蘭車輛管理機構(RDW)周五表示,目前沒有計劃在歐洲召回特斯拉汽車。特斯拉本周在美國召回超過203萬輛汽車,因其自動駕駛系統容易帶給駕駛錯誤的安全感,而且沒有足夠的機制避免被誤用。荷蘭車輛管理局列舉了歐洲和美國市場上自動駕駛控制系統的具體功能差異,並表示正在與特斯拉聯繫。券商古根漢(Guggenheim)將特斯拉目標價從125美元上調至132美元。成交額第二名的微軟收高1.31%,成交291億美元。微軟表示,GPT-4與特殊的提示策略相結合,在語言理解基準MMLU(大規模多任務語言理解數據集)中的表現優於谷歌Gemini Ultra;微軟是GPT-4的獨家授權使用者之一。第三名蘋果則收跌0.27%,成交254億美元。據媒體報導,蘋果目前對於iPad產品線的開發重心,主要放在過渡到OLED方面,後續才考慮可摺疊產品。報導報道稱,蘋果計劃在2024年初對iPad產品線進行重大更新,新款的iPad Air和iPad Pro兩款產品都將有顯著變化。第四名輝達收高1.12%,成交235億美元。本周四(14日)英特爾發佈最新AI處理器,挑戰輝達的同類產品,AI產品市場走向「三足鼎立」;第五名優步(Uber)收跌1.02%,成交226億美元;第六名亞馬遜收高1.73%,成交165億美元。第7名博通(Broadcom)收高2.1%,再創歷史新高,成交134億美元。該股本周累計上漲19.6%。花旗重申對該股的「買進」評級,並將其目標價上調至1100美元,指其有望因AI熱潮受惠。預測該公司2024會計年度的AI基礎建設相關營收,將從2023年度的40億美元大增至超過80億美元。花旗稱,併購雲端運算和硬體虛擬化軟體服務商威睿(VMware),有望令博通2025會計年度的每股盈餘增加超過30%。花旗預測,博通最終有機會達成毛利率78%、營益率58%、每股盈餘60美元的目標。
熬過疫情重挫…3行業迎「報復性年終」 這家公司有望領14個月獎金最狂
遠離疫情陰霾,疫情時業績重挫的航空、汽車及餐飲業今年業績強強滾,年終獎金也有望出現「報復性行情」,華航、長榮航去年年終獎金發3個月,今年機票價格不墜,長榮航前3季獲利更創新高,業界推估長榮航年終獎金約落在5至6個月,華航也在4個月之譜,虎航有機會比照華航水準,星宇也不再掛零。至於疫情期間年終驚人的海運業,雖海運價格大幅回落,不過長榮海運前3季仍大賺超過1個股本,雖有部分是因處分長榮航空股票的資本利得,但即便扣除這部分,今年仍有機會追平長榮航,發5至6個月的年終。陽明、萬海表現較平淡,估年終約1至2個月。隨著疫情遠離,和泰車前3季狂賺超過3個股本,今年有望領到年終加上紅利共14個月獎金,等同26個月月薪,堪稱疫情以後,年終最具爆發力的公司。其他車廠雖沒和泰車那麼誇張,但也都比去年來得好。三陽二輪、四輪業績都好,去年年終獎金6個月,今年上看8個月,汎德永業也比去年的4個月來得好,裕隆集團旗下三公司包括裕隆、裕日車、中華車,今年營運均優於去年,年終沒理由比去年差。餐飲業因疫情大洗三溫暖,從禁止內用到疫後一位難求,鍋物龍頭築間28日送件登錄興櫃同時,也宣布撒8500萬元發年終獎金,換算起來最多可領3個月。龍頭王品集團去年發1.5個月年終,今年大手筆舉辦大型尾牙,有望加碼年終獎金額度,推估3個月起跳。公股銀行今年獲利表現,大多優於去年,今年的年終獎金可以期待。兆豐銀今年年終比預期多,上看8.3個月,可望成為「年終最豐厚」的公股銀行;第一金暨第一銀行董事長邱月琴也宣布,今年前10月一銀的稅前淨利已達235億元,要發放的年終上看7個月。彰銀落在6.5個月到7個月之間、華銀過往也有5.6個月,但是今年獲利確實亮眼,年終也將遠超過往。台企銀則有機會突破7個月,達到7.36個月。
受惠AI熱潮提振PC市場 戴爾財報亮眼1日股價飆漲逾21%創新高
受惠今年席捲全球的AI熱潮,以及低迷了數個月的PC與伺服器需求回穩,戴爾科技(DELL)第二財季業績、下季度指引均大超預期。戴爾股價上周五(1日)暴漲超約21%,至68.19美元,刷新歷史新高,今年以來戴爾股價已漲超67%。戴爾上周四(8月31日)公布截至8月4日的2024會計年度第二季財報顯示,營收下降13%至229億美元,但高於市場預期的208億美元;營業利益11.65億美元、年減 8%,淨利4.55億美元、年減10%,每股盈餘0.63美元。拆分業務來看,計算機業務的收入年減16%至129億美元,超出市場預期;基礎設施事業營收85億美元,高於分析師平均預估的 73 億美元;伺服器和網路業務收入下降3%,至42.7億美元,依然超出分析師預測。戴爾預計第三財季營收將在225至235億美元之間,高於市場預測的216.7億美元。對於2024財年,戴爾上調全年營收指引至895億美元至915億美元。分。分析師認為,亮眼的業績無疑起到了一定提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個月,戴爾對AI相關業務的部署,已開始逐步在伺服器和網路業務方面業績上體現,隨著更多AI功能融入PC,預計明年AI業務將繼續對PC產生積極影響。戴爾科技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運營長克拉克(Jeff Clarke)表示,AI已經表現出了長期的推動力,將助力公司的產品組合需求持續攀升。公司將繼續專注於市場中利潤最高的幾個領域,保持在這些領域中的領先地位。戴爾因31日盤後公布第二季業績相當亮眼,1日股價飆漲21.25%,收每股68.19美元。創下該公司自2018 年重返公開市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董事涉235億洗錢案 「無招牌海鮮」急切割:他沒出席任何會議
新加坡近日破獲一起10億新幣(約新台幣235億元)洗錢案,大陸福建的蘇海金(Su Haijin)是主嫌之一,而他曾任知名餐飲集團「無招牌海鮮」(No Signboard)的執行董事。對此,無招牌海鮮緊急做出回應。據《聯合早報》報導,無招牌海鮮22日表示,蘇海金擔任非執行董事,沒有參與公司的經營,也沒有出席任何一場董事會會議,公司更沒付他薪水或董事費。蘇海金在前年10月11日至去年6月14日,擔任無招牌海鮮的非執行董事。無招牌指出,蘇海金會成為非執行董事,是因為他向私人有限公司買了,無招牌20%股份,公司有在前年5月20日公開此交易。無招牌強調,公司沒有向蘇海金籌錢,其他董事成員也不認識他,跟他沒往來。根據當初的交易協議,蘇海金能任2人當董事,而他沒有提名他人。無招牌也說,蘇海金在去年5月底辭職,是他自己的意思,因為他太忙,沒時間擔任董事。蘇海金的生活過得奢糜,2021年就有媒體揭露,他花了4674萬新幣(約新台幣11億元)在聖淘沙置產,蘇住在武吉知馬友和園(Ewart Park)的豪宅中,開名車勞斯萊斯。據說,蘇的豪宅總價超過8000萬新幣(約新台幣18億元),不過因為他的外國身份,租房可能比買房合理。據了解,無招牌創始人王金海(Ong Kim Hoi),當初只是一個賣海鮮的小販,而王金海熱愛烹飪,才造就了廣受好評的白胡椒蟹,如今新加坡辣椒蟹和白胡椒蟹等招牌菜,也是許多海外遊客訪新加坡幣吃的料理。
台廠迎收穫 外媒預測iPhone 15將有2.5億台的換機潮
外媒指出,分析師Dan Ives預測,預計在9月發表的iPhone 15系列,將比iPhone 14還要貴。同時Ives預估,有2.5億台舊iPhone用戶,使用超過4年,會參與iPhone 15的換機潮。目前iPhone 14在台售價為2萬7,900元起、iPhone 14 Pro為3萬4,900元起。漲價後,iPhone 15 Pro將逼近4萬元。iPhone 14除了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外,都提升了售價,主要原因是匯率問題。Ives認為,蘋果有理由漲價,因為需求很強勁,預估有2.5億台舊iPhone用戶,使用超過4年以上,很可能在今年換新手機。因此,蘋果今年可以出貨2.35億到2.4億台iPhone 15手機。若以每台平均漲價100美元來看,蘋果新增收入達到235億美元,約新台幣7,230億元。Ives也預估,蘋果未來市值將從現在的2.85兆美元,增加到2.85兆美元至4兆美元之間。
悠遊付附隨卡預計2024上市 瞄準無信用卡族群「實現普惠金融」
悠遊卡公司近來擴大營運超級悠遊卡、悠遊付及跨境支付及等業務,並預計明年推出「悠遊付附隨卡」,瞄準數百萬沒有信用卡的族群。悠遊卡公司準備向金管會申請推出悠遊付附隨卡,並表示悠遊付附隨卡提供另一種支付選擇,具體實現普惠金融。根據悠遊卡公司統計,「悠遊卡儲值卡」去年交易量519億元,預計今年交易量為642億元;「悠遊付」去年交易量45億元,街口支付則高達389億元、一卡通235億元、全支付121億元。悠遊付預估今年交易量為100億元,將重點推動悠遊卡附隨卡,預計明年正式發表上市。悠遊卡公司表示,台灣信用卡流通卡數雖超過5600萬張,但還是有數百萬18歲以上的消費者沒有信用卡,因此瞄準無法申請信用卡的學生族群、社會新鮮人,和對風險敏感度高而未申請信用卡的數百萬族群的支付需求,準備向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申請推出附隨卡。悠遊卡公司指出,對於沒有信用卡的族群而言,悠遊付附隨卡提供另一種支付選擇,無論是習慣用卡片或用手機支付的族群,除可享受簽帳卡的便利,也可以輕鬆享受便利的購物。悠遊卡公司表示滿足相關需求,是普惠金融的具體實現。悠遊卡公司說明,擁有悠遊付帳戶就能申請附隨卡,規畫發行實體卡及虛擬卡,使用方式如簽帳金融卡(Debit Card)。預計未來和中國信託合作,在國內50萬個、國外6500萬個現有信用卡支付點進行消費,也可綁定在Apple Pay、Google Pay及Samsung Pay等手機支付。只要在信用卡可以使用的場域就可刷卡,無線上、線下、境內和境外暢行無阻。
美銀行業信貸兩周縮水1050億美元 大摩:下調2023年美GDP至0.3%
聯準會上周五(7日)周度披露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格H.8顯示,美國銀行信貸在3月的最後兩周出現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跌幅,這表明了在銀行業危機之後,信貸環境正在收緊。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加息緊縮,但其也有著導致衰退的危險性。總體而言,過去兩周美國商業銀行貸款共減少了近1050億美元,為聯準會自1973年以來的最大降幅。最近一周商業銀行存款減少647億美元,是連續第10個星期減少。其中,按銀行規模計算,美國25家最大的特許銀行,經季節性調整後的貸款減少了235億美元,同期較小商業銀行的貸款減少了736億美元。外國機構在美貸款減少75億美元。同時,截至3月15日一周以來,商業銀行的不包括大額定期存款金額減少了2608億美元,25家大型特許銀行減少了2360億美元,小型銀行的存款減少了581億美元。H.8表格反映了美國所有商業銀行估計的每週總資產負債表,以衡量信貸狀況。聯準會在本周的簡報中指出,在截至今年3月22日的一週內,大型特許商業銀行向非銀行機構剝離了870億美元資產,其中剝離貸款600億美元,這代表信貸的永久性收緊。美國銀行家協會信貸狀況指數上周四(6日)跌至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摩根大通首席執行長Jamie Dimon在一封年度信中表示,這些失敗在市場上引起了極大的不安,隨著銀行和其他貸款機構變得更加保守,顯然將導致一些金融狀況收緊。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Ellen Zentner此前也曾表示,如果聯準會決定在5月放棄加息,這並不表示放棄對抗通膨,而是讓更明顯的信貸緊縮帶來的下行壓力繼續發揮作用。但Zentner同樣也強調了信貸緊縮的危險性,雖然基準經濟展望已經包括未來幾個月貸款增長的顯著放緩,但貸款標準的進一步收緊和銀行貸款的更大收縮,使我們對2023全年實際GDP增長的預測下調了10個基點,降至0.3%。
富比士香港富豪榜出爐! 又是他蟬聯第一
富比士發布最新2023香港50富豪榜,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再度連莊,以390億美元資產位居榜首;人稱「四叔」的恒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則以303億美元淨資產排名第二。阿里巴巴副主席蔡崇信,以85億元資產位居第九。全球最大玩具製造商、近年在房地產開發上加大投資的旭日國際創辦人蔡志明,以82億美元淨資產躋身富豪榜第十位。李嘉誠以390億美元資產位居第一,更比去年增加235億港元。富比士指,雖然長和的股價因盈利疲弱而下跌,但部分被李嘉誠所持有能量飲料公司「Celsius」的股份抵消,因在百事可樂宣布向該公司投資後,該公司的股價翻近一倍。富比士富豪榜顯示,第二名為恒地創辦人「四叔」李兆基,去年房地產市場疲弱,他的淨資產亦連累下降11%至303億美元,但仍位居第二。至於排名第三的是已故新世界創辦人鄭裕彤的兒子鄭家純,他自2020年以來一直位居第三,去年新世界家族的資產增加了25億美元,達到289億美元,非常貼近第二位的「四叔」。新世界發展主席鄭家純及其家族,以289億元資產位居第三,財富按年增加25億美元,主要受惠於周大福股價升近兩成。前10位香港富豪:長和系李嘉誠(390億美元)恒地李兆基(303億美元)新世界鄭家純(289億美元)李錦記李文達家族(193億美元)會德豐吳光正(169億美元)新地鄺肖卿(152億美元)嘉華集團呂志和(149億美元)華人置業劉鑾雄(132億美元)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85億美元)玩具大王蔡志明(82億美元)此外,本次唯一的新面孔,是房地產集團協成行的聯席主席方文雄,他接替已故父親方潤華的位置,其家族在富豪榜排行第35位,資產淨值達23億美元。首富李嘉誠的次子、出任盈科拓展主席的李澤楷,涉獵金融、科技、房地產、電訊等多個領域,而旗下保險公司FWD業務更遍及香港及新加坡,現以47億美元居第20位。富比士稱,雖然恒指去年至今下跌12%,但相比之下,香港首50位富豪的總資產,僅從3280億美元,小幅下跌至3240億美元。
傳奇四分衛和巴西超模正式離婚 婚前協議「堅不可摧」 235億總財產神速切割
好萊塢男星李奧納多最愛的前女友、同時也是全球第一超模的吉賽兒邦臣(GiseleCaroline Bündche)與NFL傳奇湯姆布雷迪(Tom Brady)離婚,將與老公分割235億台幣總家產,結束13年的婚姻關係,據消息來源透露,兩人婚前協議「堅不可摧」,所以財產分割沒那麼複雜,主要是分配他們龐大的房地產投資組合。吉賽兒與湯姆布雷迪婚前協議「堅不可摧」,所以財產分割不複雜,主要是分配他們的房地產投資組合。職業美式足球NFL明星湯姆布雷迪10月29日於社群正式宣佈,他與超模老婆吉賽兒邦臣(Gisele Bündchen)已經離婚,雙方將結束長達13年的婚姻關係,並指出兩人是以友善的態度做出做出這一決定,隨後吉賽兒也發布離婚聲明,祝福前夫今後一切順利,並表示會全力愛護兩個孩子,共同撫養他們,給他們更多的愛與關心。吉賽兒與湯姆布雷迪今年5月還慶祝了結婚紀念日,但近幾個月兩人在育兒與個人生涯發展上的分歧,導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上。這位45歲坦帕灣海盜傳奇四分衛和42歲巴西超級名模離婚,據《ESPN》引述佛州當地法院的法律文件顯示,這段婚姻被視為是「不可挽回的破裂」,離婚的其他細節並未公布,吉賽兒與湯姆布雷迪今年5月還慶祝了結婚紀念日,但近幾個月兩人在育兒與個人生涯發展上的分歧,導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上。姬賽兒往後會住在邁阿密。姬賽兒是史上最富超模,身家達4億美元,約129億元台幣,而布雷迪也有3.3億美元,約106億元台幣身家,兩人從雇用律師、談判和完成離婚,相較其他人快速有效率,根據不願具名的消息指出,兩人2009年結婚前就簽下堅不可摧的婚前協議,各自有分開的企業實體,所以財產分割沒那麼複雜,兩人好聚好散後就是要談如何分配龐大的房地產投資組合。根據外媒報導,布雷迪會拿到兩人在邁阿密合買的170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5.4億元的豪宅,姬賽兒則是保留哥斯大黎加的豪宅,另外,兩人在巴哈馬、蒙大拿和紐約市都有房產,另有報導指出,姬賽兒往後會住在邁阿密,她在邁阿密海灘買下約價值125萬美元,換算約4027萬元台幣、3房3衛的公寓,她可能會把該處當作做辦公室,另外在同區域買更大的自住宅。
全智賢5億頭期款直接現金支付 買下商業大樓當包租婆身價破21億
韓國女星全智賢8日被韓國媒體爆出,以505億韓圜(約台幣11億元)買下首爾江西區一棟3層樓的商業大樓,本來就是房產女王的她,名下目前也已有4座房產,身家如今高達888億韓圜(約台幣21億元)。全智賢遭爆再買下一棟商業大樓,直接當起包租婆。(圖/愛奇藝國際站提供)據韓媒《Business Korea》報導,全智賢上個月25日以505億韓圜買下首爾江西區登村洞一棟商業大樓,大樓有三層樓高,坪數約1524坪,且從2019年開始由LG集團的電子商品LG Best Shop使用,租期為10年、定金6億韓圜(約台幣1383萬),而她也成為這棟大樓的新房東。全智賢這次買下商業大樓,現金支付225億韓圜(約台幣5億)的頭期款,其他則由新韓銀行貸款支付。而她在去年則賣出首爾江南區的購物中心,賺進235億韓圜(約台幣5.42億元),而據計算目前全智賢的房產,除了目前和老公居住的江南區IPARK三星公寓,還有江西、江南、龍山的3棟商業大樓,光是擁有的房產價值就高達888億韓圜。全智賢演藝表現亮眼,投資眼光也精準。(圖/愛奇藝國際站提供)再加上全智賢是韓國廣告女王,從家電、運動品牌到珠寶、食品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加上戲劇演出,也讓她獲得廣告女王、吸金女王的稱號。
「200億影帝」吳京人氣爆棚 成龍透露將合作…遭指只能當配角
第6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週」因疫情而延到本月舉行,眾多藝人都有出席,光是直播就超過1億次的觀看量。其中人氣武打男星、票房破200億的吳京也有現身;成龍透露打算和吳京先來個小合作,之後還會有大合作,但卻被陸媒推測,即使兩人合作,成龍也只能當配角。成龍(右)、吳京。(合成圖/百度)47歲男星吳京在大陸國慶連假期間共有3部電影上映,光是《長津湖》就已打破11項影史紀錄,甚至多了一個「200億影帝」的稱號;目前他的票房已達235億人民幣,穩居大陸男星第一名,比第二名的沈騰高出25億元以上。吳京自從自導自演的《戰狼》系列爆紅之後,合作的演員等級也越來越高,預計在2023年春季檔上映的科幻巨制電影《流浪地球2》現已開機,除了吳京之外,劉德華、萬茜也在演員名單上。吳京票房已達235億人民幣,接下來還有8部電影等他拍攝。(圖/百度)日前第6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週」有許多知名藝人到場,如肖戰、黃曉明、賈乃亮、王寶強、姚晨、恬妞、溫碧霞、蕭敬騰、楊坤、台灣女星張韶涵等。由於吳京的人氣實在太高,成龍接受採訪時也忍不住透露要「先和吳京來個小合作,以後再來個大合作!」消息一出,外界紛紛認為將會是絕對的票房保證,還可能會寫下新紀錄。不過,由於成龍今年已經67歲,且一線魅力目前無人能贏得過吳京,外界紛紛認為兩人合作武打片的話,成龍將成為吳京的配角。
金融業2020年投入FinTech達182億創新高 平均每家6050萬元
金融機構發展各項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FinTech),積極進行數位轉型、強化競爭力,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公布,2020年度國內金融業者投入FinTech發展總金額為182.1億元,創歷年新高,平均每家業者投入6050萬元,較2019年的5,524萬元,成長9.52%。金管會預估,金融業今年投入FunTech金額將續成長達235億元,年成率達29%。據統計顯示,2020年金融業者投入FinTech經費達182.1億元,其中以銀行業最高、達141.6億元,依序為證券期貨業11.6億元、保險業26.2億元、周邊單位2.7億元,整體而言相較2019年的165.2億元成長10.25%。預估2021年投入金額可達235億元,年成長率為29%,其中銀行業為174.5億元、證券期貨業23.6億元、保險業29.6億元、周邊單位6.2億元。2020年金融業與111家FinTech業者合作,其中銀行業34家、證券期貨業44家、保險業27家、周邊單位6家;業務合作類型最多為資安,其次依序為支付、大數據、智能理財、人工智慧、AML/KYC、雲端服務、區塊鏈、生物辨識、法遵科技、保險科技、借貸及物聯網。負責FinTech相關業務員工數則達10145人,其中銀行業7024人、證券期貨業1308人、保險業1486人、周邊單位327人;整體負責FinTech相關業務員工人數占總員工人數之比率為3.23%,較2019年的2.87%成長。另,2020年FinTech專利申請共984件、通過817件,平均每家業者共申請3.27件,亦較2019年度的2.82件增加;平均每家通過件數為2.71件,亦較2019年的2.01件增加。雖然KPMG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FinTech投資衰退36.66%,金管會表示,無論是投入經費、相關業務員工數、專利數等重要指標皆較2019年增加,顯示我國金融業仍重視並積極投入FinTech的發展。另,金融業者與FinTech業者合作部分,資安、支付、大數據仍為熱門合作類別,顯示資安持續為數位化過程中最受重視的領域。2018年開始,金管會每年請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金融總會)調查前一年度國內金融業投資FinTech之概況,包括銀行、票券、證券、期貨、投信投顧、壽險、產險等公會所屬金融機構會員,及證交所、期交所、櫃買中心、集保結算所、財金公司、聯卡中心、聯徵中心等周邊單位,今年共計301家填報。
日航第3季賠235億元 虧損縮小
綜合外電報導,日本航空(JAL)發表業績報告,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旅客運量大減,第3季虧損850億日圓(約台幣235億元),相較第二季虧損1310億日圓(約台幣363億元),幅度縮小。日本政府為了救經濟,從7月22日起展開「GO TO TRAVEL」的觀光刺激方案,日航因此受惠,國內運量提升,加上人事費、飛機維修費等縮減,第3季業績虧損縮小。《產經新聞》分析日航今年運量實際情況,國際線旅客數與去年同期相比,7月只剩2.5%、8月剩3.1%運量;國內線方面,相比去年同期,7月剩35。3%%、8月剩28.3%。由於暑假時新一波疫情擴大,因此返鄉或旅行旅客需求大減,遠低於預期。
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今年落袋六千億 特斯拉供應練吸金千億最威
經濟部今(15日)表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吸引682家企業投資,投資金額突破1兆1,235億元,創造9萬4,050個本國就業機會;預估年底可落實金額6,263億元,其中,去年已落實逾2,500億元,預計今年將促成約3,749億元投資到位,貢獻GDP達1.7個百分點。行政院會今(15)日聽取經濟部報告「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成果」,經濟部指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在投資金額方面,目標三年吸引投資1.35兆元,從去年1月1日實施迄今,已吸引投資1兆1,235億元,達成率83%;在促進就業方面,目標培育11.8萬個本國就業機會,至今創造9萬4,050個本國就業機會,達成率80%。指標大廠陸續移回高階產線,帶動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與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接棒投資,促成高階伺服器、網通設備、智慧運輸、智慧製造、高價值傳產等產業群聚效益。其中,特斯拉供應鏈有15家廠商透過三大方案,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元,涵蓋五大系統車電、馬達、電池、車身、充電,包括投資最大筆的群創702億元、和碩149億元、同欣電97億元及巧新92億元,經濟部指出,為台灣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奠定厚實基礎。另外,隨著5G發酵、高階半導體訂單湧現、宅經濟及遠距應用熱度不減等後疫情趨勢,多家台廠受惠轉單需求而加碼投資擴產,有網通設備龍頭啟碁科技共逾81億、半導體供應鏈日揚科技共逾16億、台灣最大急救耗材廠新廣業共逾13億等。六都中,桃園、台中、高雄,投資金額規模都在2,000億元左右,創造就業人數也都在1.5萬人以上。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台灣必須把握這次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契機,持續藉由投資台灣三大方案驅動投資,運用台灣自身的優勢,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建構台灣成為全球高科技研發、綠能研發、高階製造及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替未來數十年的經濟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貿易戰、疫情升溫!日編列2200億日圓 激勵夏普等87家企業撤出大陸
隨著美中貿易戰升溫和中印關係緊張,加上去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許多在大陸的外國製造業生產鏈中斷,日前傳出為了確保供應鏈穩定,並且減少對大陸的依賴,日本承諾提供企業補助金撤離大陸,回歸日本或轉移第3國,日本經濟產業省也在17日公布準備撤離的57家企業名單,其中包括電子產品公司夏普(Sharp Corp.)和光學儀器製造商Hoya。根據《日經新聞》報導,安倍政府為減少對大陸供應鏈的依賴,在2020財年追加預算中預留了2200億日圓,用於補貼獎勵政策,鼓勵企業將工廠遷回日本,這些資金用於轉移生產線,以減少日本對大陸的依賴,並建立彈性供應鏈。日本經濟產業省17日也公布首批獲得「退出大陸」補貼的企業,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57家公司或集團將獲得總計574億日圓,折合新台幣157.6億元的補助資金;安倍政府另外還編列235億日圓,用於加速工廠遷移至東南亞等國家,估計有30家選擇搬遷至越南和寮國等東南亞國家。日本政府大手筆補助日企退出大陸。(圖/Nikkei Asian Review)報導指出,確定退出大陸的日企大多是口罩等醫療產品製造企業,另外像是夏普和Hoya等品牌製造商,以及生產飛機零組件、汽車零件、化肥、藥物和紙製品的日本製造商;主因就是在疫情全球大流行初期,大陸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國內醫療產品製造商出口產品,導致美國、日本等國的防疫物資供應嚴重不足,加劇大陸與美、日等多國之間的矛盾。由於美中關係持續惡化,在政經領域呈現明爭暗鬥的局勢,因此不僅美國企業開始考慮離開大陸,以降低供應鏈被牽制,台灣去年也提出鼓勵台商撤出大陸的相關獎勵政策,近日日本政府也推出相應補助政策。此外,面對川普政府祭出禁令大動作圍剿大陸業者,半導體產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繼美國之後,日本政府也積極拉攏台積電赴日本設廠,根據「讀賣新聞」引述消息來源指出,日本政府考慮編列數千億日圓資金,邀請台積電或其他外國晶片製造商,與日本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合作,以振興日本的半導體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