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GW
」 太陽能 再生能源 綠能 儲能 太陽光電光電開發2025有望解套! 蔡佳晋:別讓川普有藉口逼半導體出走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18日召開理監事會,理事長暨寶晶能源*(6987)董事長蔡佳晋表示,過去因審查作業繁瑣冗長,讓地面型光電案場進度嚴重落後,不過2025年有機會露出曙光,可望谷底回升,希望讓台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業者能買到綠電、度過難關,不要讓川普有藉口逼迫他們出走。受光電案場開發量放緩影響,中美晶(5483)宜蘭廠讓員工放假停工一事引發各界譁然。中美晶董事長徐秀蘭13日表示,因政府打黑及修正,很多項目延誤,2024年總裝置量至今只有1.8GW,加上美國政府以加稅方式封殺東南亞生產的太陽能模組後,導致大量的低價拋售,讓台灣太陽能業者腹背受敵,呼籲政府加速核准案場建置。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在2022年成立,會員數從創始23家,現在已達69家,因應各電子大廠減碳的綠能需求,原本應該是發展蓬勃的產業,但不少業者反應,因審核流程繁瑣冗長,加上先前不肖業者的弊案讓民眾觀感不佳,導致地面型光電進度落後,成本大增,收地困難下失敗率提高,最近連銀行都有些動搖,需要儘快將程序簡化。蔡佳晋表示,為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台灣應該四箭齊發,包括屋頂型、地面型、農電共生及漁電共生,目前屋頂型光電已提前達標,現在該重視地面型光電嚴重落後的原因,檢討用地問題,才能實現2026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20GW的目標,以及2030年占總能源比重30%的目標。蔡佳晋表示,近來政府已跨部會討論農地開發相關議題,並表態會支持產業發展,先前的限制有機會鬆綁,為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帶來一線曙光。蔡佳晋舉例,過去政策限制2公頃以下的農地種電,近三年,20至30公頃的地面型案場能被農業部核准的也少之又少,且常是「負面表列」後再正面表列,導致分散式大型地面電站從申請到逐次併聯完工,需耗費55個月,但以台積電 (2330)的永續報告書來看,海外公司都已100%使用再生能源,而台灣才10%,滿足台積電對RE100的需求應是當務之急。行政院已核定地方創生為國家戰略計畫,蔡佳晋表示,其實太陽光電的收入可促進農村產業復興,不排廢氣廢水,也可讓農業在碳循環中產生的大量碳排得以中和,光電與農村結合的地方創生是地面型光電發展的解方,也能讓地方居民有感,做到與農村共存共榮的光電產業。
綠電、儲能缺一不可 政府推動能源轉型配套
經濟部長郭智輝10月在立院接受質詢坦承太陽光電設置量20GW目標,必須由2025年往後調整至2026年底,主要原因在缺地。何智輝表示目前農業部已提供2萬公頃土地,透過漁電共生可達成目標。然而目前台灣能源與儲能案場都面對居民反對困境,新案場開發困難重重。距離2050淨零碳排,再生能源將佔發電比例達六至七成目標漸遠,政府如何結合儲能設施組成分散式電力系統,強化電網供電韌性成為下一個重要課題。台電副總經理吳進忠過去曾說,低碳排放需要更多再生能源,儲能是擴大再生能源重要的一環。台灣發展再生能源主力為風電及光電,兩者由於其間歇性發電的特質,容易受到天氣或氣候變化影響電力輸出,儲能系統可即時偵測電網頻率,透過反方向的充放電,讓再生能源的電力輸出更平穩,達到電力輸出曲線平滑化的效果。不過,在公眾緊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之際,儲能系統建置容量更遠不及2025年電網端1000MW、發電端500MW的既定目標。據經濟部能源署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13年3月底,電網端儲能參與總容量為821.7MW,距離目標仍有一段明顯差距。近期全台多個儲能案場由於在地居民的疑慮而暫停,加上部分不肖業者握有優勢卻無心開發,透過轉賣開發權以此牟利,實際開發案場遠比申請來得低出許多,對於未來是否可能產生供電疑慮仍是未知數。立委蘇巧慧曾在臉書PO文表示,今年4月3日的花蓮強震造成了全台8部發電機組跳脫,但整體電力系統仍可維持正常運作,關鍵就在於「綠電」和「儲能」成功穩定全台電力系統。蘇過去也強調政府應認真思考怎麼將電力曲線削峰填谷,並且藏電於民,善用產業各界專業技術解決離、尖峰用電不均的問題。因此,政府更應明確規範儲能系統建置相關法案,並且「針對案場土地使用適法性或合法性」明定審查機制及管理權責單位,在積極推動建置儲能的同時杜絕不法,以利及早達成儲能目標。
綠電自救隊2/綠能發電裝置未達標 外資怨土地難取得+透明度不足「罵光電有聲量」
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議8日開了4個小時,環境部長彭啟明說總統考慮編訂「調適」和「減碳」預算,綠能產業看似將迎來一波政策「優惠」。對此,CTWANT記者採訪多位光電業者,他們反倒疾呼,土地取得難、行政流程冗長和民眾教育這三大問題必須解決,甚至連外商都忍不住建議「該透明化」了。依前總統蔡英文政府規畫2025年的綠能要占總發電量之20%,其中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目標要達20GW,不過依照審計部總預算報告,兩個數字都沒有達標,綠能占總發電量目前不到一成,太陽能裝置容量去年底才12.22GW未達標,另依台電統計,去年太陽能發電量只有4.58%,淨發電量比前一年減少18.66%,未增反減。光電被視為能同時解決RE100再生能源與國際減碳需求,近期卻卡關連連,對外資來說,台灣光電發展的問題,不是只靠灑預算就能解決的,CTWANT記者採訪多位光電業者,他們談起拖延光電進度的阻力,都感慨萬千。台灣的再生能源需求量大,政策目標明確,加上「目前在亞洲,還有躉購費率的國家,應該只剩下台灣了。」天鷹亞太潔淨能源平台台灣區執行長張為策8月5日在一場能源論壇上不諱言,外資看上台灣有保證20年的躉購費率,但真正進場後才發現,市場不如想像地好做。張為策以德國再生能源商的外資角度吐露心聲,「再生能源在台灣的投資成本,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來說比較高,我們也在找原因,確定的是『地方成本』很大,整個申請程序也很冗長。」「業界一定都知道,就算開發商今天開始收地、準備建置光電案場,但到真正能掛表發電,也是四、五年後的事了。」他說的時候,其他的光電業者也都頻頻點頭。辰亞能源董事長目賀田好弘表示,政府在綠能政策及配套措施上相當明確。(圖/CTWANT資料照)來自日本的辰亞能源董事長目賀田好弘說,「為什麼總是有些廠商的案場能申請成功、有些則失敗?這些案場到底要花一年、還是三年的時間申請?這些都是不確定的事情。」辰亞能源母公司就是日本五大商社之一的丸紅株式會社,從農業到太空都有涉略,能源事業更是全球佈局,對跨國集團來說,「不確定性」是難以忽視的風險。目賀田好弘談到台灣經驗,行政審查與資訊流通上不夠透明、也沒有效率,他認為可參考美國成立線上平台,除了讓廠商申請、追蹤案件進度,也可公開每個光電案場的狀態和延誤原因,「面對不適合的光電案場,應該直接拒絕,而不是用延宕的方式面對!」目賀田好弘也提到,台灣的電網基礎設施已經老舊,難以支持大規模的再生能源併網,再生能源如光電、風電等,都面臨供電間歇性的問題,對電網的穩定構成挑戰。台灣電網面臨再生能源有供電間歇性的問題。(圖/李宗明攝)他也提到,不管是日本或台灣,在地方推動再生能源時,經常面臨反對聲音。「其實我們並不認同每一個反對意見,有些是來自於對能源的不了解。」目賀田好弘表示。台灣光電業土地取得困難的原因,除了完整大面積土地不多、土地價格貴、產權分散與利益分配不均等老問題之外,就是民眾的能源教育還有待改進,這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不具名的光電業者表示,「我問環保團體,為什麼對光電意見這麼多,他回道『罵你們才有聲量呀!』,罵光電不用證據,但澄清需要很多證據,」他感嘆地說,很多民眾不了解就跟著罵,加上業者的確良莠不齊,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要來包工程」,導致目前民眾一聽到光電,就是負面印象。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蔡佳晋期盼光電能讓更多人有感獲益。(圖/報系資料照)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蔡佳晋向CTWANT記者表示,台灣光電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取得,日本也擔心糧食危機,對農地的敏感度高,但他們了解務農人口下降是不可回復的事實,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等問題也會對農地造成危害,不像台灣,就算是幾乎不能耕種的貧瘠土地,只要談到「保護農地」光電案就會「陷入黑洞」,無法繼續。蔡佳晋務實地說,「在光電開發時,通常抗爭的人,不是因為受害、而是沒有受益的」,現在國內的稅收以中央稅居多,如營所稅、個人所得稅,即使光電業者將公司登記在地方,縣市政府也沒辦法有相應稅收,「變成我們在做建設,鄉村的感受卻不大。」他建議,政府必須設計制度,提高地方收益、讓地方有感,才能鼓勵再生能源好好做起來。「太陽能到底是不是環保?不是台灣說了算,要看國際怎麼講,歐盟規定審查太陽能案子不能多於一年,他們的重點,是能源安全和人類永續。」蔡佳晋說。
憂光電蔓生破壞農地與生態 學者連署反對強推農地種電
太陽光電不斷蔓生!為達到2025年太陽光電20GW目標,近日傳出經濟部欲畫設綠能發展區,學界擔憂破壞農地、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20日舉辦「能源公正轉型聲明公開論壇」,共24間大學、40系所、80名學者專家連署聲明,呼籲政府「建立明確的綠能發展區位畫設原則與總量管理」、「以科學證據為本,計畫引導綠能發展區畫設」、「訂定光電案場設計與營運管理規範」及「落實既有光電案場社會與環境責任及資訊揭露」。內政部營建署表示,再生能源是我國能源轉型重點方向,國土計畫將依據能源主管機關所提綠能發展政策。經濟部回應,正研擬「能源用地白皮書」,規畫2025年後中長期光電發展政策,預計今年下半年透過社會溝通平台,廣納各方建議,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畫架構下。為提高太陽光電發電量占比,政府2015年起陸續修法,以不同名目畫設專區,放寬土地使用管制釋出農地,近期更傳出欲畫設綠能發展區。學界指出,依國發會規畫,2050年光電要達40GW至80GW,推估需2萬至6萬公頃土地,若依專區1/4土地可開發為光電區域,全台綠能發展區面積恐達雙北土地面積總和。會議主持人、成大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黃偉茹表示,農委會稱要指定低地區供經濟部畫設綠能發展區,但不應給一張空白支票,應該具體說明清楚標準是什麼?經什麼程序畫設?政大地政學系副教授戴秀雄認為,再生能源是否需政策環評?案場需要個案環評嗎?現行僅漁電共生太陽能場需環社檢核,卻無任何法令依據,且難以後續監督,僅行政契約約束可能不夠。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李亞夫指出,國內缺乏光電對生態影響的長期評估與監測,且無法清晰論證兩者關聯,農電共生等政策忽略農村生態系與田野高度連結,以形成共同體系,當架設光電板致大面積改變地貌,可能衝擊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環境。對此,營建署回應,將召集相關專家學者討論,並會商經濟部能源局等確認綠能發展總量後,盡速提報內政部國土審議會討論,未來也將納入各級國土計畫通盤檢討。經濟部指出,中央盤點畫設綠能發展區,以俗稱「風頭水尾」農作生產條件較差地區,就土壤已中高鹽化及已長期閒置荒廢的魚塭土地提供評估設置光電,再排除環境敏感範圍區域,共同嚴謹審定可執行區位,至2025年為止,光電中大型案場是以漁電共生為主。
出席「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 鄭文燦:明年啟動碳費徵收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昨(23)日出席「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時表示,政府除去年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外,「氣候變遷因應法」、「環境部組織法」等法案亦於今年獲立法院三讀通過,未來將研擬合理碳定價機制,規劃明年啟動碳費徵收,並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完備碳權交易機制,規劃明年啟動碳費徵收,同時也會持續推動再生能源發展,實踐台灣能源轉型目標,打造台灣成為更具韌性的國家。鄭文燦表示,淨零轉型是跨國界、跨世代、跨領域且攸關國家長期韌性發展的課題,蔡英文總統及賴清德副總統皆高度重視淨零轉型,尤其台灣的未來取決於現在,因此政府於去年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積極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策略,為台灣邁向淨零轉型打底。鄭文燦說,台灣目前年碳排量約2億6千萬噸,為逐年降低碳排量,政府將研擬合理碳定價機制,讓產業獲得調適,並規劃明年啟動碳費徵收,初期將以大排放源為優先徵收對象。此外,台灣證券交易所將與國發基金合作籌組「台灣碳權交易所」,完備碳權交易機制,而碳權交易不同於證券交易的自由買賣機制,原則會以有需求的產業為優先,再逐步擴大適用範圍。此外,為協助引導企業減碳,經濟部已與全國工業總會共同合作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藉由公私協力、廠商以大帶小的模式推動產業淨零轉型,盼能進一步形成減碳生態系,落實節能減碳工作。「台灣在推動能源政策上遭遇許多挑戰,為確保不缺電情況,蔡英文總統上任7年來,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極大化工作,並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需達29GW(百萬瓩)的政策目標,其中太陽能光電系統占20GW,截至目前已完成建置10.25GW。」鄭文燦指出,政府也陸續克服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融資及國產化等挑戰,並逐步興建風場,預計2025年要達成5.6GW目標。另一方面,政府7年來也核定規劃興建7個燃氣電廠及擴增機組,全力實現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提高至50%的目標。鄭文燦指出,再生能源極大化無法一蹴可幾,需要長期的努力,並以確保穩定供電為前提,未來燃氣發電將導入氫能混燒,並逐步調整比例至30%左右,以降低天然氣發電所產生的排碳量,並積極開發地熱能、海洋能及其他綠能,實踐台灣能源轉型目標。此外,產業的調適亦相當重要,包括鋼鐵業、石化業、造紙業、水泥業等產業均已進行相關準備,而台灣已逐步邁入新的碳經濟時代,如何將挑戰變成商機,需要大家共同集思廣益。
秉持謹慎態度處理兩岸事務 蔡英文:我們不會成為挑釁者
台灣美國商會昨晚舉辦「謝年飯」,蔡英文總統強調,儘管面對來自中國的挑戰,我們將持續秉持一貫謹慎的態度處理兩岸事務,我們不會挑釁,而將與民主夥伴共同合作,以確保印太地區,特別是海峽兩岸的和平與穩定。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則表示,蔡總統過境美國符合美國長期以來的政策,北京沒有理由以此為藉口反應過度。台灣美國商會昨晚間舉辦2023謝年飯,蔡總統、行政院長陳建仁、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等人都出席,AIT主席羅森柏格也受邀與會。對於中國近來軍事擾台,蔡英文強調,台灣對改善和維持穩健經商環境的承諾絕不會動搖,並且持續秉持一貫謹慎的態度處理兩岸事務,我們不會挑釁,將與民主夥伴共同合作,以確保印太地區,特別是海峽兩岸的和平與穩定。羅森柏格表示,美國鼓勵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和多方利益相關的論壇,例如世界衛生大會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並與我們的國際夥伴和國家密切接觸,幫助他們加深對台灣在全球經濟、印太地區以及更遠地區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理解。羅森柏格指出,中國最近舉行的軍事演習破壞了台灣海峽兩岸的和平與穩定,正如她在美國政府的同事所言,蔡總統的過境符合美國長期以來的政策,北京沒有理由將其變成不符合,或以此為藉口反應過度。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則重申,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是堅如磐石、有原則的,而且是跨黨派共同合作,繼續深化與台灣的接觸和聯繫,這符合美國台灣人民的利益。我們也堅信,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有助於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加穩定、安全、有保障的地區。蔡總統也重申,政府會致力以具體行動改善經商環境。其中之一就是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和多樣性。儘管疫情帶來極大的技術性挑戰,我政府現在正努力實現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達5.6GW的目標。碳金融是達成能源供應穩定和多樣性目標的另一項關鍵。臺灣證券交易所和國發基金與環保署合作,研議成立碳交易平台,此平台的建立將有助與國際合作,達成減碳的目標。
能源股掛牌潮2/國發會端9000億元大餅拼減碳 台廠轉攻「這塊市場」
聯合國氣候高峰會2021年COP26 決議,各國2022年底前要提出2030年減碳目標,據此,國發會去年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以2005年為基準,將減碳目標由原本20%提高至24%±1%,預估2030年累積將投入預算近9000億元。同時,國發會提出12項關鍵戰略,包括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電力、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公正轉型等,預計自2023年至2030年將帶動民間投資逾4兆元,創造5.9兆產值,提供55.1萬個淨零轉型相關就業機會。就台灣太陽能產業,TrendForce表示,受惠於政府的自願性產品認證(VPC)激勵政策,台灣製造的元件絕大部分都在國內完成裝機,出口占比極小,目前集中在中下游,製造商正努力向上游發展,朝EPC(電力系統工程)和專案開發方向前進。雖然政府重點關注可再生能源發展,並施以高額的激勵措施,但由於土地有限、所有權問題複雜,太陽能地面電站專案發展遭遇瓶頸。TrendForc指出,未來仍需依賴政府加大對太陽能用地的支持力度,方有望釋放地面電站裝機需求,以實現台灣2025年20GW的太陽能裝機目標。此外,漂浮太陽能電站等創新項目的推廣,亦為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帶來更多新的機會。對於風電而言,本土的小型風力發電產業鏈配套成熟,計畫在2025年完成100MW的裝機量。而風電方面,TrendForce指出,台灣大型內陸風場開發趨於飽和,往後政府將以招投標的方式對離岸風電進行重點佈局,並有望帶動本土風電產業鏈向大型風電領域延伸。總體而言,有別於太陽能土地約束導致發展空間不明朗,高額的激勵補貼和明確的政策規劃,則完善了風電的發展路徑和發展空間,使台灣風電產業更具競爭優勢;特別是5kW以下的小型風力發電機,已實現穩步增長的出口量。風力發電分為陸上型及離岸型,不過離岸型目前進度因疫情影響遠不如預期。(圖/趙文彬攝)目前,台灣風力發電設備供應商有10多家,包含東元公司、中興電工和中鋼機械等廠商涵蓋風力機等零組件的生產。台廠對於儲能的布局也不遑多讓,包括台塑(1301)、大同(2371)等都有相當大的動作。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在去年12月20日宣布,要在台灣5縣市蓋6個儲能案廠,預計明年第三季啟用,打造全台最大、穩定安全的「電力倉庫」品牌。至於大同則是透過100%投資的子公司大同智能在桃園觀音全台第一座「增強型動態調頻備轉」(E-dReg) 儲能系統,大同副董事長吳振隆表示,大同預計2023年底前將完成建置共計超過100MW之儲能系統,為台灣供電品質增添助力。TrendForce指出,為了實現電力系統的深度脫碳,儲能技術就成為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不斷提升的重要支撐。為克服風光電的間歇性、波動性,整個電力系統將經歷從「電源、電網、負荷」到「電源、電網、負荷、儲能」的轉變,儲能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第四大基本要素,新型儲能技術順勢成為電力系統脫碳新動能。技術方面,中國儲能電池廠商以磷酸鐵鋰為主,海外廠商則以三元鋰電池為主,但由於近年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等問題,導致普遍市場接受度低於磷酸鐵鋰電池。以磷酸鐵鋰為代表的鋰電儲能技術,相較於其他儲能技術優勢顯著,目前正成為全球新增儲能的主要裝機力量。 儲能是再生能源的重要環節,也是台灣廠商爭相發展的領域。(圖/趙世勳攝)
能源局推動光電示範區 強調自由選擇地方創生
因應我國再生能源2025年達成太陽光電20GW發電量目標,經濟部和農委會今(16)日到彰化縣舉辦「光電示範區」說明會,現場有上百位在地鄉親與會;經濟部能源局代表指出,今日舉辦說明會的重點,是因為了解到當地支持綠能的意願,並強調未來就算規劃為光電示範區,還是要看「地主意願」,該土地原有種植、養殖行為,變更後仍會保留,能源局僅提供居民一個地方創生的機會。能源局組長林文信表示,非常感謝彰化縣大城鄉發展協會、村長們長期與政府對綠電有多次討論,並瞭解到當地是支持綠能的,但地方對某些用地變更案件可能有不同聲音,因此這次舉辦說明會就是要說清楚什麼是「示範區」。他強調,發展光電的重點要有在地支持,未來就算變更為光電示範區,還是要看地主意願,例如原來該土地有種植、養殖行為,變更後仍會保留使用機會,太陽光電是要帶來地方創生,絕對不是要跟民眾搶土地。能源局提供的簡報中指出,大城鄉地理位置偏遠又有地層下陷的疑慮,希望透過光電開發持續帶來綠電收益,並促成當地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光電開發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使青年返鄉工作,協助解決當地人口老化、青壯年外流問題。能源局簡報時指出,在地「風頭水尾」、耕種不易,人口持續外流、老化,發展光電是為了在地經濟發展。「綠電收益可以回饋鄉里,同時協助能源轉型,達成雙贏局面,為大城鄉帶來環境與經濟的正面效益。」能源局強調,就算鄉親的土地被遴選為光電示範區後,也可以自行決定要維持農業或養殖現況,或者「農電共生」、「畜電共生」,又或者只做光電,都能與光電業者協調,且仍享有農保。能源局表示,期盼共同促進能源多元化及自主供應,打造綠能低碳環境,最終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20%,光電業者應尊重民眾意願,確保不影響原有土地使用方式,並享有光電回饋。能源局表示,光電業者後續也須於案場周圍設立告示牌,標明公司名稱、聯繫窗口等,以利民眾發現問題時,可立即通知業者處理。與會的農委會技正也表示,農委會從頭到尾立場一致,都會保障農民權益,也不會造成環境問題,民眾有關心是好事,後面才會有好的發展方向。針對一般民眾對光電的疑慮,能源局也清楚說明釋疑,指出光電絕無電磁波危害人體的疑慮,且光電板有抗反射設計,並不會影響住家品質。能源局還強調,太陽能板主要材料為無毒的「矽」,不會有污染、不會溶解,或滲出議題,因此不會造成土地或水源污染,且發電過程不產生任何廢氣、廢水、輻射,甚至是噪音,是對環境友善的發電方式。此外,對於環保團體關心的安裝、清洗太陽能板是否會造成水質污染,能源局強調,僅需使用「清水」及拖把等工具清洗,一年約清洗2到3次,不會造成水質污染,一般雨天即有清潔效果,無需使用任何藥劑。能源局強調,經濟部與農委會已規定清水清洗,若有業者違反即可廢止同意備案或設備登記。
綠能支票再度跳票 2022光電裝置量僅10GW
確定跳票了!政府喊2022年太陽光電總裝置量要達11.25GW(1125萬瓩),但本周今年就要結束,最新統計達成量卻僅10.02GW(1002萬瓩),達標率不及9成。經濟部尚不確定明年何季可以補達成,只表示將努力衝刺。不過接下來2023目標還要挑戰14GW,恐怕難度更高。執政黨綠能目標一向遭人批評過於樂觀虛幻,實際不管是光電或風能,每個進度都在落後。去年太陽光電目標量設定8.75GW,實際建置量少了1.1GW。今年再調升至11.25GW,但是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最新統計,到年底完工併網量已可確定約為10.02GW,再度跳票。經濟部能源局坦言,目前併網量離今年目標還有距離,除了因疫情延誤、原材料高漲、缺工等問題外,歐洲進口太陽能設備環路開關出貨受阻也影響進度。政府2025年太陽能建置總目標是20GW,其中屋頂型上調至8GW,地面型下修到12GW,政府今年力推漁電共生,但仍然無法達成自己設定總體進度。雖然今年規畫建置2.5GW沒有達成,但能源局官員強調,如果以模組面板鋪設量來說,實際已鋪2.5GW,「有開始趕進度」。只是還需加裝零組件設備、饋線鋪設等,完工發電還需要一段時間。至於明年第幾季可以補達今年目標,無法確定時間點。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輔導理事長蔡宗融感嘆,台積電等高科技廠商搶走工人,是建置不及原因之一。但實際上光電落後,主要問題仍出在「土地難以取得」。例如漁電共生雖劃設專區,可是土地整合困難,有地主要做有地主不要,連帶像是饋線要經過也會受阻。他認為,政府要衝刺目標,有幾個管道可以加強,像是農地違章納入管理的特特登工廠,只要法令鬆綁給予誘因,可以提升它們屋頂裝置率。但是蔡宗融強調,地面建置仍是重點,關鍵還是要掌握「一地兩用」,像是漁電共生、農電共生、風雨球場等,可是如農電共生,可兼顧糧食供應與綠能發電好處,但搞了3年多,至今卻連一個示範場都還弄不出來。對於光電明年14GW目標是否下修?官員指出不會調整,明年已掌握漁電共生、國產署、台糖等多個大型地面案場,地面光電比例到時可比今年更多。至於農電共生進度,2023年台糖將推出示範場,屆時會有進一步作物種類成效評估,給農委會參考。
行政院擴大推動太陽能 「這三家」不鏽鋼業者明年Q2喜迎光電支架訂單
行政院通過經濟部擬具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增訂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的建築物,屋頂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擴大推動再生能源。不僅太陽能業者受惠,也將帶動光電支架用鋼需求,相關不銹鋼業者如新光鋼(2031)、唐榮(2035)、燁輝(2023)可望直接受惠。新光鋼受惠於接單和出貨暢旺,11月合併營收達13.8億年增33.1%,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158.80億元、年增21.71%。預期農曆年後伴隨下游增補庫存,增添營運動能。唐榮11月合併營收12.59億元年減18.54%,前11月合併營收131億元。唐榮表示,11月營收較10月成長,主要是不銹鋼板材價格上漲且出貨量略增,但營收較去年同期衰退,係受平均單價偏低影響。燁輝11月營收53.13億元年減33.69%,前11月達782.45億元。燁輝近年積極布局光電系統支架鍍面及烤漆鋼板,接單暢旺,今年前10月光電支架用鋼出貨達3.6萬噸,優於預期,公司也上調出貨預估,全年出貨可望年增 7 成。燁輝看好,台灣政府淨零碳排政策,帶動光電用鋼長期需求,以2025年太陽能光電建置容量達20GW估算,每年用鋼量約34萬噸。此外,過去十年建置的光電案場,明年起將逐步進入修繕維護期,都將帶動明年光電用鋼出貨持續成長。新光鋼董事長粟明德表示,11月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主要是鋼板等各項鋼品銷量順暢。並認為目前鋼市景氣已落底,下游積極去化庫存,預期農曆過年後鋼市景氣開始復甦,下游廠商也會增補庫存,樂觀期待明年第一季鋼市景氣穩中趨堅,第二季起有機會向上迎旺季。
綠土深掘2/七股人嘆死忠綠反遭欺 為綠能犧牲生活與生計
「搶救七股大地聯盟」號召200多位七股漁民北上遊行抗爭,呼籲政府停止在當地增設光電,並對光電場進行總量管制;居民說,台南市七股區在歷年選舉都是民進黨的票倉,政府卻允許業者在當地超量設置光電場,造成這些死忠支持者的生計、生活與生態遭破壞。立委郭國文、陳亭妃與洪申翰3日下午在立法院召開座談會,邀集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及台南市政府代表與七股鄉親共同討論,最後達成共識,將會在七股設立工作站,由各相關單位進駐,並讓居民充分參與,除了即時改善光電場施工帶來的不便外,也將儘速研議光電場總量上限。七股區里長聯誼會副會長黃仙立說,七股鄉親對民進黨非常信任,歷任總統、市長選舉,在台南所有37個行政區裡,民進黨的候選人在七股的得票率不是第3就是第4名,但執政黨卻一直霸凌七股的居民與土地,本該屬於全國性的光電政策,但種電都在七股,當地11000多公頃土地,已有1148公頃、超過1/10的面積拿來做光電,預計2025年要達到綠電的總量,全國有1/20是由七股貢獻。「我們七股人不反對光電,但拜託不要在會影響漁業、危害生態的地方硬推光電。」黃仙立氣憤地說,「4年前我們就曾為了光電到立法院開公聽會,拜託不要讓鄉親再一次來總統府、行政院到立法院抗議。」立委陳亭妃(右起)、郭國文與洪申翰3日舉行座談會,讓居民與相關部會官員對話,以期解決七股光電場氾濫問題。(圖/黃鵬杰攝)中央政府設定在2025年綠電發電要占總量的20%、其中太陽光電裝設達20GW,其中又以地面型光電占了12GW。台南市在近3年來都是全台太陽光電裝置量最多的縣市,到2022年8月為止,太陽能光電設備容量已達1700 KW(瓩),排名第二的彰化縣僅有約1153 KW,更南邊的高雄市則是903 KW。地球公民基金會蔡主任蔡卉荀憂心地說,依據行政院公布的「2025年的淨零轉型路徑」,光電場預計需要4到8萬公頃土地,政府未整體規劃,仍由業者依叢林法則圈地,結果台灣這麼大,光電場卻都集中在七股。在七股從事養殖漁業的「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理事長楊惠欽說,居民2018就來過立法院開公聽會,當時漁民擔心工作權受影響,坐了2台車北上,沒想到4年後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更加嚴重,現在連基本生活都出問題,「整條路封起來挖路,今天這家業者挖、下禮拜換另一家挖,道路挖到『烏魯木齊』(不像樣),生活受到多大的影響,官員們能體會嗎?」他說,如果政府再不對七股的光電場設下總量管制,未來七股土地的光電占用比例可能會是全世界第一名,下一次來抗議的人將會坐滿10台遊覽車。郭國文表示,自從七股漁民為大潮溝案向他陳情後,便積極奔走中央和地方尋求協調,要求相關單位必須好好溝通及說明。他強調,大潮溝案已經退回,七股台61線以西較多環境敏感區,潮汐漲退與開發行為都需釐清可能影響,已將漁民心聲反應給政府。七股區居民抱怨,當地光電場密度過高不僅影響生計,頻繁封路施工也對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圖/翻攝自七股監督光電青年聯盟臉書)洪申翰說,再生能源的發展一直是他在國會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漁電共生政策出發點是尋求雙贏、立意良好的政策,但也需要正確的做法支持,才能真的落實雙贏。前陣子,他前往七股地區拜訪當地鄉親,了解到七股地區增設光電的問題,不是本質的衝突跟零和,是可以跨部會、中央、地方政府一起找到解決方案。座談會最後做成結論,將由經濟部針對七股地區的光電發展提出管控機制,包括開發的審核及把關,由農委會針對七股進行整合性生態調查,評估此區域光電開發總量機制的科學依據,並於一個月內提出養殖現代化政策白皮書。另外,因七股區台61線以西的區域富含豐富生態,且其環境及社會條件對於光電開發高度敏感,請經濟部及農委會確保該區域不得進行光電開發。此外,「七股監督光電青年聯盟」成員沈軒宇表示,養殖漁業需要電力,但七股雖有最多的光電設備,卻經常電力不穩,對此經濟部承諾,將會同台電,針對七股的養殖用電需求規劃區域性微型電網及儲能設施,朝向自發自用目標,強化七股地區的供電穩定。會中也達成共識,由經濟部設置跨部會、中央地方協力之七股區域地方工作站,作為協處漁電共生及光電發展之窗口及平台,邀集地方鄉親共商工作站運作模式,並優先處理道路開挖、施工規劃、交通安全、鄰地損害賠償等事宜。請農委會及經濟部共同研商針對室內養殖場對環境、社會衝擊影響之把關機制。
躉購費率「只降不升」慣例將打破? 太陽能業者搶進成贏家
近日有太陽能業界人士透露,蔡政府為衝刺國內太陽能裝置達標,正研擬調升明年太陽光電躉購費率,打破過往躉購費率幾乎「只降不升」的慣例,藉此刺激國內裝置意願,讓國內太陽能市場維持供不應求榮景,元晶(6443)、聯合再生(3576)、茂迪(6244)、安集(6477)等業者成為大贏家。目前國內太陽能模組產能來源以元晶、聯合再生、茂迪、安集四大業者為主,相關模組廠近年來為搶得更多市場商機,正積極加速擴產腳步,加上近期政策持續鼓勵太陽能光電建置,藉此因應通膨所帶來的影響,讓國內太陽能系統業者能維持一定的投資報酬率。 蔡政府再度下猛藥,對付通膨造成原物料報價上揚,期望協助台灣完成2025年太陽光電建置量達20GW的目標。不過,蔡政府力挺國內太陽能發電的決心,早已從過往的政策看出端倪,不僅去年下半年為了激勵光電裝置量提升,祭出優惠加碼措施,今年下半年的躉購費率更維持與上半年一致,打破原先下半年通常低於上半年的慣例。針對明年光電躉購費率將與今年持平,甚至可能上調,經濟部能源局回應,目前還在依照以往程序收集相關成本參數,做為明年躉購費率擬定基礎,針對未來躉購費率走向尚未有定論。國內太陽能業者認為,躉購費率一向是國內太陽能產業發展的風向球,今年因上、下半年維持一致;此次調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太陽能電廠的投資報酬率能維持在一定水準,否則很可能會被通膨吃掉獲利,自然不會有業者想繼續投入開發,拖累國內太陽能光電建置腳步。由於過往光電躉購費率大多只降不升,藉此讓政府補助能隨著時間緩步退場,因此近期市場傳出明年光電躉購費率將調升的消息,實為罕見,正顯示出政府為了達到再生能源轉型目標,對太陽能產業的補助絲毫不手軟。
大咖憂心1/政府提2025不缺電 未來3年要企業自求多福?
四大公投結果出爐,「缺電」問題瞬間引爆開來!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說:「明年一定會缺電。」這個說法,不僅獲得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認同,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研華(2395)董事長劉克振、中美晶(5483)董事長徐秀蘭及欣興電子(3037)董事長曾子章、華碩、遠傳等企業,也立馬跳上第一線大聲疾呼。四大公投中,「重啟核四」與「三接遷離」二項就跟「電力」有關,顯然電力問題不但攸關個人與產業發展,更是國家安全層級的重大議題。12月21日工商協進會早餐會上,林伯豐直言「能源政策必須重新檢討修正。」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回覆:「這是能源轉型的必要途徑。」2021年四大公投案中「重啟來四」及「三接遷離」二案跟能源有關,能源問題不僅影響民生,更牽動產業的發展,關係國家安全。(圖/侯世駿攝)這場政府跟企業的電力與能源對話,交集並不多。沈榮津表示,「當前能源轉型的過程是政府為確保穩定供電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相較於2025年我國核能除役後將減少387GW,預估2021至2027年間,燃氣機組即約淨增加1,450GW,新增的將高於除役的。」企業大咖們立刻聽出「問題」。「言下之意,2022年至2025年間,缺電問題仍懸而未決。」一家做電子零件的老闆吐槽說。曾子章則分析,台灣這二年不少鮭魚返鄉、新建工廠用電量大,缺電問題確實會讓人擔心。其次,依經濟部規畫,我國能源政策2025年時達到50%燃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的目標,看似理想,其實不然。「不僅目前綠電建置未達標,在全球減少天然氣發電以符合減少碳排(COP26規範)之際,我國反而選擇增加燃氣,政策必需檢討,台灣未來不能過度依賴仍會排碳的天然氣。」林伯豐點出。再者,與會的一位車業老闆提問,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急需龐大能源需求,政府如何因應?沈榮津回答:「太陽光電在2025年時由目前的7.7GW增加至20GW,相信到時候可以滿足業者需求。」此番「繞道」回答,讓聽者霧煞煞。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達成減碳共識,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呼應世界趨勢,提出缺電問題必需政府與民間合作。(圖/中新社、報系資料照)該車業老闆告訴CTWANT記者,「這個意思是,等到2025年有電後,再來發展電動車產業嗎?這中間2、3年怎麼辦?電動車已在滿街上跑,而且愈來愈多(電力供給日益吃緊)。」「政府不解決眼前問題,卻一直在畫大餅講未來。」劉克振直言:「明年台灣應會缺電,不趕快想辦法解決,不然會活不下去。」尤其是大家還在準備發展電動車產業。「在綠能上來之前,台灣要怎麼渡過?政府應該要超前部署。」劉德音提出,淨零碳排是世界趨勢,缺電問題必需政府與民間合作。徐秀蘭認為,人民用選票表達對核四安全的疑慮,這也顯示台灣能源發展沒有退路,除了利用再生能源補足綠電,政府應該要有更積極作為。一家能源業者指出,重啟核能至少十年、三接也是三年後的事,以這兩件事談能源都是假議題,緩不濟急,「當前的缺電問題已是箭在弦上。」企業大咖們2022年共同的焦慮就是「缺電」未解。
大咖憂心2/再生能源搭儲能疏解尖峰用電危機 業者也可自備發電機應急
企業大咖們紛紛跳出來直言「缺電」問題,我國電力狀況到底如何?據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發電裝置容量約有59,746MW,尖峰用電量為33,000MW至38,000MW之間,今年5月破紀錄的尖峰用電38,022MW來看,已經超過台電尖峰用電的預估值,加上「517停電事件」是人為疏失導致匯流排故障引發全台大跳電,都可以看到台灣電力吃緊程度,禁不起任何一個「意外」。按一下計算機,我國目前發電裝置容量59,746MW,減掉尖峰用電量最高38,000MW,剩下19,738MW,看起來剩餘的電力綽綽有餘,「理論」上相當寬裕,實務上不然,一來不可能全部全線滿載,再者並未納入歲修及各種意外狀況,例如氣候變化用電驟增或電力調度不靈,甚至人為失誤,因此無法保證不會發生大規模停電。台電位於木柵的變電站在12月12日發生火警導致大規模停電,突顯台電電網及設施安全的問題;對於電力不足,台電也也透過儲能系統方式維持電網電力穩定。(圖/報系資料庫)儘管政府規畫2025年綠能將新增電力達20GW,但國內企業大咖仍不安,「未來可能的缺電危機,主要是發生在尖峰用電時段,台電饋線備載容量電力不足,恐造成供電不穩定。」開陽集團董事長暨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蔡宗融表示,「從整體電力系統來看,透過儲能系統建置,包括台電電力交易平台輔助電力系統與自動頻率控制(AFC)儲能系統,將電力饋線併網,並搭配再生能源,才是唯一的解救之道。」儲能系統的功能,如同水庫調節般。目前已有一套儲能系統併網至台電的台達電(2308)指出,「儲能系統可以在0.1-0.2秒間做出瞬時反應,1秒內即可達到全功率輸出救援電網,維持電網電力的穩定,在離峰用電時充電,在尖峰用電時放電,讓整體的電網電力(電壓)維持穩定,事故發生時,自然能發揮即時備援角色。」尖峰用電時段需多少備援電力才能穩定供電?蔡宗融提一套簡單概算公式,「以10%做為基準」,我國平均尖峰用電需求38,000MW,乘上電力(用電量)年均成長率2.5%,等於每年新增約950MW用電量,再乘上10%,備援電力約需95MW裝置容量;以台電現有發電機組設備的備援電力,仍有需求缺口,急需民間儲能系統予以填補。台達電今年11月啟用5MW的儲能電力輔助系統與台電併網,是目前台電電力交易平台上5 家廠商之一。(圖/黃耀徵、胡華勝攝)蔡宗融進一步指出,目前已有翰可國際、台普威、台泥綠能、聚恆科技(4852)、大同(2371)等5家AFC業者在2021年通過台電審查,連同其他提出申請的業者加總容量逾2.2GW,遠超過台電1GW預期目標,「這表示想投入的業者很多,政府應利用這個機制能把再生能源儲存起來,解決尖峰用電,同時解決短期內沒有新電廠加入發電的用電需求。」不過,業者要跨入儲能系統,不是想做就能做,條件限制不少,包括必需建置在工業用地上,是否有足夠饋線。另就儲能系統的放電充電計費,仍屬台電標案,無法規可循,隨儲能交易增加,急需法制規範,「就怕修法速度不夠快。」一業者擔憂。若企業擔憂未來3年「被缺電」,可自蓋發電廠,或者靠柴油發電機因應。「以興建太陽能發電場來看,建置100MW容量的電場大概要半年,企業可考量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因應。」蔡宗融說。一家民間太陽能發電業者提醒,核能、燃煤廉價電力的時代已過去,工業用電不能停電費率又比家用便宜,且工業用電量持續成長,每次停電都先停家用,這些觀念都要改,「不能停電的工業用戶費率,不能比可以停電的民生用電更便宜,尤其再生能源受自然條件影響,未來供電穩定度更差,停電頻率可能增加!」
國壽投資太陽能上看300億 合作夥伴開陽能源25日上興櫃
壽險資金力拼綠色金融,為達成2025年完成太陽能發電20GW的目標,包括國壽、台壽、新壽近年紛紛加入挺太陽能行列。目前國壽共投資250個太陽能電廠,與太陽能光電指標「開陽能源」共同興建的「雲林麥寮天機太陽能電廠」也正式啟用,預計未來總投資金額上看300億元,開陽也將於10月25日上興櫃市場。國泰金控繼今年6月喊出2030年將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近日國壽與開陽共同合作興建雲林麥寮天機太陽能電廠,國壽不僅直接投資太陽能電廠,陸續成立國泰電業、新日泰、開泰能源等特殊目的公司。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表示,國泰電業目前已籌組約20多人的專業團隊,未來會更積極尋找太陽能發電的系統商(EPC),以投資支持在台灣建設更多太陽能電廠。劉上旗說,太陽能產電在出售給台電後,年化報報酬率可達4.5~5%,繼沒有國外投資的避險成本或匯損壓力,又不像資本市場隨時有評價、跌價的風險,並能響應政策,是極不錯的投資,國壽打算持續積極投資,要在台灣再投資200~400個電廠。目前250個太陽能電廠,預計年底可產電200MG,希望2025年底能達成倍增或3倍的產電量。現階段在台投資太陽能電廠最大困難,在於土地取得及面對地方民眾抗議,台灣民眾雖知道缺電,但只要談到住家附近要蓋電廠,都不樂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租用地層下陷不利耕作區或低地力的土地發展再生能源,但有些農地需要土地變更為特殊目的用地,價格會增加,導致土地移轉時多出土增稅問題,也會產生爭議。開陽集團董事長蔡宗融建議,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應協助取得土地,如低地力土地不需土地變更,直接申許容積許可,這樣才可望加速太陽能電廠的興建。「台灣2025年要完成太陽光電20GW的目標,在土地、饋線、資金項,缺一不可。」而開陽能源目前正是國泰證券目前輔導IPO案件,蔡宗融說,未來3年要產出12GW的太陽能,總投資金額將上看6,000億元,不是一般中小企業可負擔,因此開陽與國泰集團合資成立開泰能源,為支應未來資金需求,也10月25日將上興櫃市場,希望透過資本市場籌資及成長,支應未來太陽能的投資需求。「雲林麥寮天機太陽能電廠」自2017年開始推動,歷經數年與各級政府溝通、居民協調及各界審查過程,2019年底動工,第一期已於2021年3月完工,裝置容量26MW,截至今年10月初發電量約達2,568萬度,已減少碳排放量1.36萬公噸,相當於35座大安森林公園每年的吸碳量,接下來規劃2022年完成第二期6-10MW,第三期亦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台積電等半導體擴廠「用電量將占全台8%」 學者:缺電達3座核三電廠容量
蔡英文總統國慶演說強調能源政策不宜反覆,並宣示2050年要達淨零排放目標;央大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表示,台商大舉回台,推估2025年用電年增率達2.5%是目前的2倍,而且如今尖峰用電更是時常出現在晚間,保守估計,即使目前延宕的再生能源建設全依計畫達標,屆時夜間用電缺口仍將高達5、600萬瓩,相當3座核三電廠裝置容量。值得一提的是,台積電等半導體擴廠用量激增,估計2025年台積電占全台用電比例便將由4%成長至8%。建燃氣機組 拚一半發電量蔡總統重申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經濟部能源局表示,能源朝向低碳轉型已然成為國際趨勢,因應低碳能源轉型,政府規畫2025年達到天然氣占發電比例50%,再生能源發電占20%,燃煤發電占27%的目標。經濟部官員表示,因應降低燃煤和核能發電,主要會以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發電替代,其中燃氣部份目前已規畫陸續增加協和、大潭、通霄、台中、興達、嘉惠等燃氣機組,到2027年預估新增加1577萬瓩裝置容量。另外,再生能源太陽光電以2025年達20GW,離岸風電達到5.7GW為推動目標。對於未來電力供給是否會成為半導體廠擴張瓶頸?台積電指出,台積電計畫在北、中、南部科學園區進一步擴張,當然水電等基礎設施、營運效率和成本都是設廠評估考量因素。電力系統不穩 須南電北送不過學者擔心的用電飆升,並非空穴來風, 根據日前官方數據顯示,近月用電量便較去年成長10%。梁啟源指出,台灣不只能源結構有問題,連電力系統也不夠穩健,因為300萬瓩的電力須南電北送,也就是如果北部供電出問題,恐出現系統大崩潰,全台大停電再度上演。淡大教授廖惠珠認為,台灣2025年要全面廢核,但用電與日俱增、再生能源又跟不上國人用電需求,2050年要達淨零排放目標,很難達成。廖慧珠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在能源轉換之際,將核三廠延役,現在國際上也有很多類似案例,像美國的核電廠也有延役20年的紀錄。廖慧珠強調,核三廠延役並非無限延下去,而是在能源政策轉換之際,「撐一下」就可以度過難關。
聯合再生三方面布局迎來轉機
台灣太陽能模組大廠聯合再生,從純製造業轉型跨足系統及儲能建置,三年、三方面布局,將在今年迎來轉機,目前在北美洲、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及亞洲等地建置超過600MW電站,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誓言,目標五年內要於海內外持有1GW電站,為公司創造穩定現金流、讓股東賺錢。2018年,由三大太陽能廠大廠新日光、昱晶、昇陽光電合併成立,聯合再生是台灣太陽能模組出貨占比第一的龍頭廠商,去年全台1.5GW太陽能併網量,聯合再生市占超過四成,今年已取得多個指標型專案,在手訂單已超過既有產量,預計今年將擴產500MW以上。洪傳獻指出「當初合併是為轉型,將過去專注在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的核心技術與經驗,擴大運用在系統與儲能端,如今各面向初步皆有所斬獲。」聯合再生太陽事業部持續擴建,今年將增加400MW的電池、模組,盼根留台灣;太陽能系統事業部至今年第二季,在台灣共接獲213MW系統電站,占政府釋出公標案的六成,預計在台灣投資百億;儲能事業部則標下台電南鹽田儲能系統建置採購標案,是台灣目前最大單一案場,更首次與法國知名百年電池大廠Saft合作,確立聯合再生於儲能系統建置實力。當世界各國以「零排放」為目標,走向「零碳經濟」,能源供給正面臨巨大變革,轉型再生能源是全球趨勢也是共識,台灣則規劃二零二五年,再生能源要占發電量20%,太陽光電裝置量要達20GW,目前內需市場仍有14GW需求尚待滿足。照理來說,太陽能需求強勁,模組廠的報價調漲,為何至今仍為能有獲利?洪傳獻指出,關鍵在於「供需」,太陽能產業有過前車之鑑,按照政府規劃,平均每年應有2GW的市場需求,本土業者也都有默契,將產能控制在2GW內,但實則每年真正市場太陽能系統建置量約1GW,如今又面臨上游漲價、下游殺價處境艱難,也是自紅色供應鏈之後,至今仍難以獲利原因之一。太陽能裝置量始終未能達標,最大的原因在於台灣「缺地」問題,政府應於疫情稍緩之際,重新正視能源議題,洪傳獻建議,能夠開放農電共生、低地力與地層下陷區直接容許施作太陽能,才得以縮短地目變更、出流管制計畫等導致開發期延長的問題。此外,想真正解決缺電問題,應盡快建置「分布式系統」,但可惜至今仍未見政策扶植儲能產業的實際作為。聯合再生從純製造業轉型包括系統及儲能,多角化布局有望為公司創造穩定現金流,但洪傳獻表示,不會放棄製造業,因為製造業提供在地大量的就業機會,帶領國家GDP成長,是立國之本。他與執行長都帶有使命感,要為國家創造更好的永續環境,落實企業責任,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讓公司賺錢對得起股東。
坐地起價我最大1/模組廠集體漲價 逾400家太陽能系統業者合約吃悶棍
炎炎夏季用電日益吃緊之際,聯合再生能源(3576)、元晶(6443)、茂迪(6244)等6家太陽能模組製造大廠卻被控集體毀約,坐地起價,要求用新價格才出貨,太陽光電系統業者新加坡商韋能能源,已向聯合再生能源提告。不過,大約400家系統業者只能咬著牙吃悶棍,而模組漲價已拖累今年全台太陽能裝置容量安裝進度。聯合再生能源去年與韋能能源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攜手開發太陽能電廠,如今卻對簿公堂。左圖左為聯合再生能源董事長洪傳獻。(圖/翻攝自台灣好報網站、韋能能源官網) 本刊調查,太陽能模組製造廠以原料硅片(矽片)漲價為由,3月起漲至今逾4成,有系統業者控訴,模組製造廠被政府補貼保護了5年,卻仍無競爭力,政府應該開放進口模組,以免2025年太陽能發電達到20GW的政策跳票!一家小型系統業者出示與聯合再生能源人員的對話紀錄,指出聯合再生能源漲價態度強硬,他只好咬牙買單,並附上發票證明模組價格上漲。(圖/讀者提供、王永泰攝)原物料大漲下,台灣太陽能產業供應鏈爆出模組價格飆升,陷入斷鏈困境。6月17日,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公開建言,要求政府「多元開放國外模組及電池產品進口」;6月底,包辦台灣太陽能模組七成市占的3大模組製造廠及電池廠──聯合再生能源(URE)、元晶、茂迪及中美晶,也破天荒共同「發聲反制」力阻開放,「此舉將讓台灣成為大陸模組的天下」,強調「上游原物料上漲才是走升的主因」。聯合再生能源、元晶、茂迪與中美晶為台灣模組及電池製造大廠,前三者包辦太陽能模組七成市占。(圖下由左而右為茂迪總經理葉正賢、中美晶董事長徐秀蘭、元晶董事長廖國榮)(圖/報系資料庫)對此,一家系統業者分析,「從原物料成本來看,台灣(太陽能模組)漲這麼多,真離譜!雖然矽片(矽晶圓材料)占電池成本六成、電池占模組成本六成,矽片今年漲了六成,但占模組成本一成的玻璃跌價五成,算一算,這波太陽能模組(以矽晶圓G1尺寸為主)的漲幅應該15%,模組製造廠竟集體喊漲超過四成。」本刊接獲一家向聯合再生能源下單的系統業者投訴,「3月時,雙方以每瓦(W)0.314美元價格簽約,原定分成3梯次交貨,卻一次又一次地調漲價格;上一次已經是0.37美元的價格,最新的報價是0.45美元,快買不下手。」 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蔡宗融指出,原物料鋼材、鐵漲價4至5成,進而增加系統業者成本。(圖/開陽能源提供、中鋼提供)「模組製造大廠片面毀約,出貨前夕要求漲價,若不依則不出貨。」另一家簽有保密條款的系統業者董事長痛批「真的是坑人!」
坐地起價我最大3/價漲要補貼價跌不改合約 台灣太陽能模組廠賣全世界最貴舊產品
為此,系統業者要求政府打破「保護國內太陽能模組製造廠」的政策,要求開放國外模組進口。面對系統業者的疾呼,聯合再生能源等太陽能模組製造廠提出警告,「將讓台灣模組市場間接成為大陸模組的天下,這樣的結果,未來光一次颱風,就可能讓台灣出現一個月以上的缺電危機。」資深分析師陳君盈表示,台灣目前的模組G1不再是全球主流尺寸,量少之下使得價格飆漲,而成為模組製造廠調高報價的主因。(圖/InfoLink提供)不過,一家裝置容量超過300MW的系統業者董事長,打臉4大模組製造廠的聲明指出,「太陽能電池及模組是一個規模經濟的行業,且台灣已經保護了5年,都是靠國內的客戶及政府的政策在支持,賣的是前兩個世代的產品(台廠使用G1舊規格,其他各國為M6、M10、G12新規格),卻是全世界最貴的價格。」政府提出2025年發電達20GW的目標,如今卻爆出聯合再生能源等模組製造大廠就地漲價及違約之事,導致太陽能板安裝進度延宕。(圖/翻攝自韋能能源官網、報系資料庫)「國家標準標章VPC(自願性產品驗證,可保證收購價格並獲6%優惠補貼),但補助幾乎都進了模組製造廠的口袋,如今又發生這種不遵守合約精神的事情,造成這麼多的下游系統商的不爽,一切只能怪自己沒有競爭力、經營策略粗糙,除了怪自己不爭氣,還能怪誰!」該位董事長恨鐵不成鋼地說。一家小型系統業者出示與聯合再生能源人員的對話紀錄,指出聯合再生能源漲價態度強硬,他只好咬牙買單,並附上發票證明模組價格上漲。(圖/讀者提供、王永泰攝)InfoLink資深分析師陳君盈也指出,「由於台灣目前主流太陽能模組需要的G1尺寸,在全球不再是主流,成為客製化尺寸,量少之下價格更加飆漲,是造成這一波台灣模組製造廠拚命調高報價的主要原因之一。」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蔡宗融指出,原物料鋼材、鐵漲價4至5成,進而增加系統業者成本。(圖/中鋼提供、開陽能源提供)「哪有用固定制,等到價格漲後,才叫客戶共體時艱!價漲要別人補貼,那價跌要不要也改合約降價給對方?」另一名系統業者分析,「台灣的太陽能模組製造廠已經不是利基型的行業,沒有保護的必要,未來公會可以提一個浮動的機制,來保障業者的權益。再者,只有開放國外進口,才能對抗惡霸無良的廠商。」
模組材料供應失序 太陽光電發電系統業提4建言促5贏
我國太陽光電的發展在今年出現安裝速度遲緩現象,除了疫情影響外,模組材料供應的市場失序,太陽光電產業面臨「活不下去」的危機,將影響政府推動2025年太陽光電設置目標累計達20GW,是否能順利達標,同時補足尖峰用電缺口,對此,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提出4項建言達到5贏新局。公會表示,多元開放國外模組及電池產品進口,促使國內安裝市場取得充裕的模組供應並穩定交期,避免違約情事發生,讓台灣的系統產業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系統價格與競爭力能與國際接軌。考量薄膜模組實施自願性產品驗證(VPC)模組享有躉購費率加成優惠,其模組製造商應有協助政府達成政策目標之義務,為避免模組供應秩序影 響安裝量達標,政府宜儘速建立VPC模組廠商供貨之信用評鑑管理制度,確保產業鏈有更健康且更穩健的市場環境。國內今年銅電纜、金屬支撐架及模組等各項系統原物料飛漲,已造成業界難以為繼之窘態,躉購費率計算公式應有 年度中反應系統原物料漲幅之彈性設計,例如參考工程會營造工程物價指數之作法,而各項系統原物料之漲幅應適 時反應在明年躉購費率計算,貫徹5.25%最低投報率誘因之躉購制度精神,持續鼓勵民間以私有資金投資設置。為確保未來太陽光電可穩健地大量供電及配合未來傍晚尖峰調度,倡議明年躉購費率計算應納入太陽光電系統結 合儲能設備之示範導入,促使系統產業先期養成太陽光電結合儲能設備之應用經驗,並就離海邊二公里內高鹽害地 區要求太陽光電設置應符合耐腐蝕施作標準及材料檢測認證,以確保未來大量海邊系統運轉之結構及電氣可靠度, 其墊高之系統成本則給予合理的躉購費率加成。希望日後達到準時掛表售電,投資者贏、順利達成目標,政府贏、信守合約承諾,模組廠贏、綠電加持競爭力,產業贏、低碳環境保健康,民眾贏的5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