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學童
」 謝宜珊 疫苗全台學童平均有2.01顆蛀牙! 醫曝「強化琺瑯質方法」
根據衛福部2022年的12歲學童齲齒經驗指數平均值數據顯示,苗栗縣以3.82顆(平均每人)奪冠,其次是台中市3.28顆位居第二名,新北市1.9顆雖然低於全國平均值2.01顆,仍和世界平均值1.67顆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共同重視口腔保健 有望降低蛀牙率恩主公醫院牙醫部主任范綱信表示,基本上5~10歲這階段的學童都是自行刷牙之後,再由家長來幫忙檢查口腔的清潔狀況,並指出「只有單方面家長的督促,小孩只是盲目的去刷牙,也沒有家長幫忙檢查,這樣是達不到很好的口腔保健效果的,只有真正的互動監督,才能達到雙贏的目的。避免含糖飲料 不僅發胖更增蛀牙機率有位國小的學童檢查口腔就發現,暑假每天都在家裡,因為天氣熱更是喝2杯含糖飲料,不僅體重變重,而且牙齒表面也開始出現脫鈣齲齒前症狀。范綱信主任建議家長一定要嚴格控制小朋友的含糖飲料攝取量,才可以降低小孩的體重過重以及蛀牙率偏高的問題。而除了不能每天都喝含糖飲料,特別是一次喝超過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等同隨時口腔裡面都有含糖的物質,這樣會升高口腔中酸性物質在牙齒上停留的時間,而且累積久後就容易造成白色脫鈣,琺瑯質被破壞後就很難恢復了。預防蛀牙要塗氟 選用含氟達標牙膏除了從飲食習慣上去降低學童的蛀牙率,藉由塗氟也能強化琺瑯質,增加對抗酸蝕的能力,降低蛀牙的機率,特別適合於無法正確掌握刷牙技巧的幼童。范綱信醫師指出,政府目前針對六足歲以下的小孩都有提供免費的半年塗氟。此外,范綱信醫師教導家長選用含氟牙膏一定要選用含氟量達1000ppm以上的才有效,持續使用兩年以上就可以降低學童的蛀牙率50%,並配合每週一次的含氟漱口水的使用,再加上每天至少2次兩分鐘的刷牙以及搭配牙線的使用,這樣就可以有效降低齲齒的發生,擁有健康牙齒人生。
缺乏均衡飲食 4成偏鄉弱勢孩子營養不良
「沒了營養午餐,下一餐還能吃什麼?」國小4年級的小興(化名)家境貧困缺乏食物,平日靠著打包學校營養午餐回家果腹,但暑假到了卻只能吃白飯配醬油、泡麵加蛋,或是把不健康的零食當正餐吃。博幼基金會調查發現,高達4成的偏鄉弱勢兒童曾經餓肚子、煩惱下一餐在何處,嚴重營養失衡恐影響孩子學習的專注力。有鑑於此,佳格食品目標捐助總價值9百萬的「以愛灌溉食育箱」,期盼拋磚引玉,幫助偏鄉弱勢兒童健康成長。4成偏鄉弱勢孩子 擔心父母難以取得食物博幼基金會執行長陳良枝表示,博幼調查發現直到近幾年,仍有高達4成的偏鄉弱勢兒童擔心父母難以取得食物,曾經餓肚子、煩惱下一餐在何處。比對2009年全國經濟弱勢戶青少年調查糧食不安全率為22%,博幼基金會輔導之偏鄉學童中,過半國小學童有糧食不安全經驗,推測是偏鄉環境限制飲食所致。缺乏飲食多樣性 肥胖率較全國高出許多由於偏鄉受輔導學童進食以「能吃飽就好」,吃最多的是米飯麵食類,營養來源高達64.8%來自於醣類,嚴重缺乏鈣質、維生素E及維生素B6,導致7-12歲學童的肥胖率高達40.9%,相較2013-2016年全國營養調查中,同齡學童28.4%高出許多。而且偏鄉學童對於營養知識不足,不了解加工食品、零食對於健康的影響,沒有正確的營養提醒,便宜好吃的零食成為多數偏鄉弱勢兒童的暑假正餐。長期熱量攝取過多,維生素礦物質更嚴重不足,恐影響孩子學習的專注力。第一線照顧孩子的博幼基金會尖前中心主任康昌銘分享,在資源難以抵達的偏鄉,孩子們在暑假期間少了營養午餐的庇護,營養來源偶爾來自分食親戚鄰居的一份便當,物資不夠時更會打包博幼課輔的奶粉,才得以溫飽,而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送物資進偏鄉 目標逾五千名兒童家庭受惠佳格食品推出計畫,目標捐助總價值9百萬的「以愛灌溉食育箱」,攜手博幼基金會將物資於暑假送進偏鄉,補齊弱勢兒童暑假營養缺口,並發送超過千份兒童營養知識墊板及教案,盼助孩童營養自立、每日三餐都能正確地選擇營養的食物,總計目標照顧逾5,000名偏鄉兒童家庭,期盼拋磚引玉,幫助偏鄉弱勢兒童健康成長。食育箱營養成分包括全榖雜糧類、魚豆蛋肉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4大營養,且沖泡即可上桌,對於孩子來說烹調方便、使用廚房安全性也高。佳格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小組暨媒體發言人王馨敏表示:「過去3年偏鄉兒童關懷經驗,今年特別攜手博幼基金會推動『以愛灌溉食育箱』,除了讓孩子感受到社會愛心與善意外,也能從中培養營養自立的能力,希望邀集大眾一起盡心,讓孩子不再怕暑假!」此外,佳格也將延續過去灌溉偏鄉小學的初衷,鼓勵教師推動營養教育,開放學校申請使用,以愛灌溉營養教案推動後,預計將有超過千名教育部核定之偏鄉學校學生受惠。
憂孩子沉迷3C又不敢禁用? 專家授「333原則」應對
3C產品是許多家庭不可或缺的必須品,孩子仰賴3C產品寫作業,家長使用「3C保母」換取片刻休息,成為孩子學習的隱憂。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孩子使用3C用品寫作業、查資料或交報告,已是現今趨勢,但家長仍能掌握「333原則」,包括每次使用不超過30分鐘、每天使用3C不超過3次,每個禮拜3次戶外活動,有助於讓孩子不要沉迷3C。沉迷3C恐影響大腦、出現攻擊行為使用3C產品會導致孩童注意力下降、晚睡、情緒問題、易與同儕衝突,甚至因沉迷電玩而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攻擊行為。根據國外研究,過度使用3C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大腦發展。然而,現在孩子寫作業時,不僅要一邊用電腦製作PPT簡報,旁邊用iPad平板查資料,還要拿手機在社群跟同學討論進度。加上家長兼顧工作與育兒相當疲累,偶爾也想交給「3C保母」安撫孩子,導致孩子使用時間遠超建議標準。75%學童使用3C上課、寫作業根據調查,7至12歲學童平均每天要使用3種3C螢幕,88%學童看電視,83%滑手機,66%使用電腦,55%的學童使用平板。其中約75%學童使用3C進行線上課程、做作業、瀏覽課業相關網站等學習相關行為。至於使用時間,45%的學童每天使用3C超過2個小時,甚至有10%學童每天使用3C長達4小時以上,幾乎跟成年人差不多。王宏哲指出,「多螢學習」時代來臨,現今數位學習突破傳統教學侷限,小朋友透過查資料完成作業,或透過教學平台、APP學習已十分普遍,現在孩子的學習與3C息息相關。父母親已無法像過去那樣限制小朋友3C使用行為,就必須採用其他方式保護孩子的視力與身心發展,「化阻力為助力,用溝通來代替完全禁止」,才能讓他們盡情探索學習。學齡前「陪伴使用」 學齡後「溝通使用」如何把關孩子使用3C的方式與時數?王宏哲建議可分成學齡前與學齡後兩個階段:學齡前(3-5歲):孩子使用3C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做到「陪伴使用」、討論內容,才不會讓孩子沉迷,把網路上的龐雜資訊照單全收。學齡期(6-11歲)或學齡後(12-24歲之青少年):建議親子「溝通使用」,在孩子使用3C之前先溝通好,一次使用30分鐘或20分鐘,加強溝通如何才能適當使用。把握333原則,保護孩子身心健康此外,王宏哲還推薦「333原則」,包括每次使用30分鐘、一天不超過3次、每周戶外活動3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適當控制孩童玩3C時間,每次不超過30分鐘。但當孩子討價還價「再給我10分鐘、再給我5分鐘」該怎麼辦?王宏哲表示,只要事先溝通好,其實偶爾可以有點彈性。例如大人追劇被「卡」掉一定會不高興,孩子也是,當電玩快要破關卻被「卡」掉,一定會生氣。因此,他會在小孩打電動到28分鐘左右時,不帶情緒、平心靜氣地提醒:「時間已經快到囉,請問你這一關還要多久?」可減少親子吵架狀況。每天使用3C不超過3次即使課業需要,但長時間的螢幕學習,仍會對視力有負面影響。建議每天使用3C的時間不超過3次,有助控制孩子使用3C的時間。另外也可孩子補充營養品。每個禮拜有3次戶外活動增加戶外活動與運動的時間,建議每周進行3次。王宏哲補充,現在很多家庭到戶外露營,但孩子外出還是低頭滑手機,要避免這樣的情況,才能有效讓孩子遠離3C。
最新調查:95%學童靠3C上課 「多螢學習」視力堪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疫情帶動孩童學習模式劇烈變化,加上家長以「3C育兒」喘口氣,現今孩子已無法脫離3C用品。根據最新調查,7至12歲的學童平均每天接觸3種以上3C螢幕,包含學校電腦、手機、平板、筆電等,「多螢學習」時代來臨。營養師李婉萍與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共同探討,如何兼顧課業又能保護視力。最新調查:學童每天用三種3C根據波仕特市調2023年最新「學童晶亮大調查」結果顯示,7至12歲學童平均每天使用3種3C螢幕,88%學童看電視,83%滑手機,66%使用電腦,55%的學童使用平板。其中約75%學童使用3C進行線上課程、做作業、瀏覽課業相關網站等學習相關行為,意味著3C已經成學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明星爸媽郭彥均、鍾欣怡也有同樣苦惱。郭彥均坦言「3C育兒」是現代父母的喘息工具;鍾欣怡過去會嚴密控管他們的3C使用,但經過疫情期間視訊上課,發現「真的回不去了!」3C設備已經成為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王宏哲提醒:「多螢學習」時代來臨,家長需要與孩子溝通使用3C用品的方式與時間,最好的方式是「以溝通代替禁止」。雖然許多家長都會限制孩子使用3C的時間,但僅36%的家長會為孩子補充如葉黃素等營養素。本身也為人母的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平日可讓孩子多攝取深綠色蔬菜,葉黃素、神經鞘磷脂、維生素A、藍莓、枸杞都有幫助。除了補充營養,她也建議平時多陪伴孩子走到戶外,避免長時間使用3C,才能讓孩子放心探索學習。護眼5大營養素1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可抑制自由基,過濾藍光以減少對眼睛感光細胞的傷害。2神經鞘磷脂:保護晶亮網絡。3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在暗處的視覺。4藍莓:富含花青素,幫助舒適有神。5枸杞:富含胡蘿蔔素、葉黃素、多酚,可維持水亮。
第二劑兒童BNT明開打…學童「剛滿12歲」如何接種?指揮中心給答案
第二劑兒童輝瑞BNT疫苗將於明(22日)開打,指揮中心指出,各地方政府依接種間隔4-8週逐續安排指定合醫療院所接種,後續視疫苗供應及接種情形於6月下旬至7月初校園接種,預訂6/22配撥共55萬劑(含前一批庫存量)提供地方政府接種作業使用。(圖/指揮中心提供)如果學童COVID-19疫苗第一劑於11歲接種(卽將滿12歲),接種第二劑時恰巧滿12歲之接種劑型及間隔建議?指揮中心指出,滿12歲學童須依仿單建議劑量接種,如莫德納疫苗需接種0.5ml,BNT疫苗需以成人劑型接種0.3ml。另接種間隔考量COVID-19社區流行疫情,如有意願可於間隔4-8週接種第二劑。(圖/指揮中心提供)
12歲學童竟成疫苗孤兒 陳怡珍要求台南教育局補破網
新冠本土疫情大爆發,學童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台南市政府安排6至11歲學童接種莫德納疫苗,但市議員陳怡珍今(6)日指出,接到不少家長陳情,家中孩子明明同樣是「國小六年級」,卻因為剛滿12歲,沒有收到疫苗接種意願通知單,不符合6到11歲學童開始可以在校施打兒童疫苗的規定,呼籲教育局確實保障學童權益。針對同樣是國小六年級,卻有不同待遇,陳怡珍表示,她詢問教育局後,卻得到「由於施打的劑量不同,擔心混淆弄錯,只能自行在校外預約診所施打」等回覆。但她認為,校外醫療院所大多庫存量不足,導致這群學童成為疫苗孤兒,儼然成為年齡斷層受害者。陳怡珍也說,政府宣布6到11歲學童,5月2日開始就可以在校內統一施打疫苗,注射劑量為莫德納半劑0.25毫克,剛滿12歲的孩子則是要打全劑量0.5毫克,由於疫苗劑量不同,如此一來學校無法配合全面施打,導致剛滿12歲的學童被排除在外,成為被遺忘一群。陳怡珍呼籲,台南市府應從善如流,比照新北市政府作法,在學校和醫療院所依不同劑量以場地分流、施打分時方式實施接種,保護學童安全。她認為,只要確實做到年齡分流,就可以執行施打,切勿鄉愿而忽略學生權益,期盼市府可以針對民眾需求做調整,讓剛滿12歲的小六生可以在校施打疫苗。陳怡珍進一步指出,先前新北市因為家長投訴,教育局趕緊補破網,更改作法為全市6到12歲學生都能在校施打,並區分為6至11歲學童、滿12歲的六年級生兩類,依不同劑量以場地分流、施打分時方式實施接種,確實保障學童健康與安全。她強烈要求台南市政府比照辦理,以守護所有孩子平安健康。
兒童接種疫苗12QA一次看 3天疫苗假不夠還可請「防疫假」
台灣疫情嚴峻,北市5月5日至5月20日兒童接種疫苗正式上路,今為開打首日,兒童除可在校園或指定醫療院所施打莫德納半劑疫苗外,後續也有兒童BNT可供選擇。另外,接種疫苗校方應給予學童的3天疫苗假、且可不列入出缺席等資訊,也已公布在衛生資訊網。此外,關於兒童接種後的相關副作用及利弊,CTWANT也整理出12大QA一次看清楚。Q1.兒童疫苗誰可打?怎麼打?A:北市首批莫德納兒童疫苗提供6至12歲學童施打,用量為半劑0.25毫升,滿12歲則可打1劑,2劑間則要隔28天。另外,指揮中心建議兒童及青少年2劑可間隔12周,增強疫苗免疫力同時降低副作用。Q2.家長可入校陪同施打嗎?條件為何?A:考量國小學童年紀小,家長若想入校陪施打,需要打滿三劑,並事先向學校申請,對此北市教育局說,若校方覺得空間無法容納太多人,亦可告知家長無法開放入校,建議想陪同的家長可選擇帶去醫院施打。Q.3除校園外還能去哪裡接種兒童疫苗?A:學童可選擇「校園集中接種」或「合約醫療院所接種」,北市合約醫療院所共11家,包括台大、新光、台安、博仁、馬偕、萬芳、國泰、台北榮總、聯醫婦幼院區、聯醫中興院區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5/9起將陸續開放兒童疫苗接種特別門診。Q4.打完疫苗的注意事項為何?副作用有哪些?A:6至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最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另可能有肌肉痛、畏寒、噁心嘔吐、發燒、發紅、關節痛等症狀,或可能出現極罕見心肌炎、心包膜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建議,接種後1周盡量減少激烈運動,注意有無倦怠、無力、活動力變差、胸悶等症狀,有類似狀況就快找醫生。Q5.學生怎麼請假?家長照顧怎麼辦?A: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學童打完疫苗後,學校應給予3天疫苗假,且不能列入出缺席或成績;此外,北市教育局也提醒,學生按規定可請3天疫苗假,校方需啟動全校性遠距教學,若3天疫苗假不夠,學生後續還可請「防疫假」,家長在學童放疫苗假期間,也可向雇主請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Q6.兒童等6月的輝瑞BNT會比較好嗎?A:指揮中心表示,最快6月可讓5至11歲兒童施打BNT,而黃立民也說,從美國大量施打BNT的經驗來看,兒童心肌炎發生率沒有明顯增高,甚至比青少年低,這類mRNA給兒童接種,目前看來安全性較佳。Q7.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的利弊為何?A:可預防重症、減少病毒在社區傳播、減少停課或中斷社團等活動,防止感染新冠病毒引發的併發症如「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或「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為確診發病三個月後,可能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如疲勞、呼吸短促、認知障礙;「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則是罕見的發炎性疾病,通常在感染病毒後2至6周發生,一旦住院會有七成比例需送加護救治。Q8.兒童打新冠疫苗安全嗎?A:臨床試驗是安全的,兒童接種莫德納後可能出現的輕微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疲勞和頭痛、發燒。Q9.有潛在健康問題的兒童適合接種嗎?A:接種禁忌症包括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史,有潛在慢性病的兒童容易感染成重症,更應儘速接種,接種前可諮詢醫師。Q10.曾確診兒童是否不須要打疫苗?A:確診兒童仍需要施打疫苗,感染新冠病毒雖可自然免疫,但不確定可持續多久時間,建議曾染疫後3個月後接種。Q11.國外也有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嗎?A:莫德納在澳洲、英國、歐盟和加拿大已獲核准使用給兒童接種。Q12.「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是什麼?A:6至11歲兒童基礎劑5/2起接種,除持續以全國「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進行監測外,「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自5月3日起將兒童及青少年納入追蹤監測對象,經由父母手機在疾管家介面申請加入,代為填寫接種後健康回報,以加強兒童及青少年COVID-19疫苗接種後安全性監測,並及時將國內該族群接種後常見不良反應發生情形,提供醫療端、公衛端向家長說明接種後常見副作用發生概況,及持續不適及時就醫提醒等。加入V-Watch的前6萬名註冊者,將會進行主動追蹤,如遇有民眾回復接種後出現嚴重身體不適或就醫等情況,將以LINE推播提醒民眾及時因應處置。須由父母或監護人於接種現場掃描QR code代未成年子女註冊並填寫健康回報,最晚於接種後3日內完成掃描及註冊。尚未接種者請勿加入,以免資料無法比對。
空汙害過敏1/台灣學童患者暴增10倍 「轉大人」更惡化!4成青少年受苦
由於東北季風會帶來境外汙染物,台灣每年10月至隔年3月的空污都較為嚴重,今年3月3日高雄興達電廠發生意外導致停電,為了穩定供電,台中火力發電廠7部機組火力全開,更加開燃油緊急備用機組運轉發電,導致污染排放增加11%。台中小兒科診所醫師施勝桓表示,不少民眾這幾天鼻子過敏症狀變得更加嚴重,求診患者人數明顯增加2~3成。鼻子是人體呼吸道的入口,具備呼吸、感覺及免疫器官的功能,如果吸入的過敏原與體內的特異性IgE(免疫球蛋白E)抗體結合,就可能會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導致鼻黏膜發炎,也就是過敏性鼻炎。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在PM2.5濃度達到紫爆的期間,因鼻子過敏而就診的人數最多會增加3∼4成。不只是空氣汙染,近來忽冷忽熱,溫差動輒相差10度以上,也讓鼻過敏患者激增,國泰醫院耳鼻喉科劉致顯醫師表示,近來適逢季節交替,溫度劇烈變化容易引發鼻過敏,因此每年春天時求診患者都較平時增加3~4成。在空汙、季節變化的雙重壓力下,台灣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也逐年增加,台中市中醫師公會鼻過敏防治委員會曾進行調查研究,發現近30年來,台灣學童鼻過敏盛行率爆增10倍,1987年中台灣6至15歲鼻過敏盛行率為5.1%,1994年為12.46%,2002年為27.59%,2017年針對2868名台中市6至12歲學童調查,發現盛行率高達49.6%。台灣潮濕的氣候很容易引發過敏性鼻炎,尤其近年來空氣汙染嚴重,更讓患者人數持續增加。(示意圖/侯世駿攝)劉致顯則說,過敏性鼻炎不分男女老幼,成人約佔2~3成、10歲以下約佔2成多,10~20歲青少年所佔比例最高,約佔整體4成多。「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正在青春期階段,推測可能是體質改變,所以容易引發過敏。」鼻過敏症狀相當多,其中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是最常見的三大症狀,劉致顯說,根據門診經驗,鼻塞最令患者難以忍受,主要是因為常常會干擾睡眠。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說,如果孩子常常在半夜發生鼻塞、張口呼吸、打呼而中斷睡眠,睡不飽的孩子除了白天沒精神之外,還可能會影響各種生理機能,例如免疫力下降,減少生長激素分泌影響發育,絕不是只有過敏而已。
桃園所有國小、公幼取消畢旅 籲中央「評估學童接種疫苗」可能性
桃機群聚持續擴大,已累計42人確診,桃園市長鄭文燦12日舉行疫情說明記者會,宣布國小、公幼及附幼取消畢業旅行,而公部門的大型活動、尾牙等一律展延或取消。鄭文燦表示,春節前入境確診個案不斷累積,代表社區風險增加,國小部分已有3名學生確診,然7至12歲學童尚未接種過疫苗,考量染疫風險大,昨已先宣布國小、公幼及附幼自15日起停課,今天再度宣布取消畢旅,另也建議指揮中心參考國外政策,評估7至12歲學童接種疫苗的可行性。
最痛男人病1/每到冬天頻發作「患者暴增10倍」 12歲學童竟也中鏢
冬天氣溫偏低,身體自然渴望攝取更多熱量,再加上歲末年終有許多聚會、活動,免不了有更多大啖美食的機會,但滿足口腹之慾後,卻往往需要付出代價,痛風就是冬天最常爆發的疾病之一。前籃球國手哈孝遠日前被媒體拍到在公園「遛小孩」,雖然親子天倫之樂相當動人,但哈孝遠似乎行動不方便,走路還一瘸一瘸,看來十分疼痛,他受訪表示是因為痛風發作,甚至追不上好動的兒子,讓他覺得自己很窩囊。曾是籃球國手的哈孝遠由於體型壯碩,再加上主持美食節目,因此年紀輕輕就罹患痛風,發作時甚至追不上孩子,讓他覺得很窩囊。(圖/翻攝自哈孝遠臉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師劉俊良表示,相較於夏天,冬天的痛風求診患者會增加1~2成,最主要的關鍵就是飲食。「天氣冷,許多民眾因此更喜歡吃火鍋,而火鍋常見的高湯、肉片、海鮮,甚至搭配啤酒,都容易引發痛風發作,所以冬天患者特別多。」林口長庚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說,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當尿酸結晶沈積於骨組織或關節中,就會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更嚴重就會產生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變形。劉俊良說,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尿酸偏高的民眾非常多,可能與天生體質有關,推估將近1/5男性的尿酸值都高於標準值6mg/dL以上,一旦飆到9mg/dL以上,就極有可能爆發痛風,而女性則受到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多數在更年期之後尿酸才會偏高。除了遺傳因素之外,肥胖、飲食習慣不佳如愛喝飲料,都是導致痛風年輕化的原因。(圖/報系資料庫)除了天生體質之外,肥胖、飲食西化也會造成體內尿酸過高。余光輝說,近30年來台灣痛風患者暴增10倍,患者年齡層也愈來愈年輕,目前平均值約為38歲,都可能與肥胖、飲食習慣有關。劉俊良說,過去痛風患者多數都是40歲以上,但近年來卻出現很多20多歲的年輕患者。余光輝則透露,自己收治過最年輕的痛風患者,是一位12歲的小病人,這位小朋友體型圓滾滾的,所以先控制他的飲食,少吃高熱量食物、減重,就沒有再發作了。
健康調查1/學童虛累累原因出爐 營養師驚:長期缺乏恐影響智力!
孩子老是疲累、學習力不佳嗎?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布的營養調查顯示,7~9歲孩童普遍缺鋅,7~12歲學童缺乏的竟然是碘、維生素D、E、鈣。「老實說,我真的很驚訝!想不到學童竟會缺乏這5大營養素!」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謝宜珊營養師說,以碘為例,人體內碘的狀態可透過尿碘來進行評估,此次調查發現有學童碘缺乏(每公升尿液中小於100微克)盛行率約有3成,而且年齡愈大愈缺乏,19歲以上成人已經5成都攝取不足。過去政府為了補充國人的碘攝取量,實施食鹽全面加碘的制度,但或許是民眾開始注重健康,除了降低食鹽攝取量,也轉而選擇健康取向的海鹽、玫瑰鹽,由於這類不含碘的鹽愈來愈受歡迎,所以才造成碘的普遍缺乏。碘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一旦缺乏會導致免疫力低下,容易過敏或生病。(圖/林勝發攝)營養師程涵宇說,「碘是維持甲狀腺功能的必須營養素,如果缺乏容易覺得疲倦、怕冷,也會造成代謝變慢容易變胖。」不只如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指出,長期缺碘會影響智力、認知功能,導致學童反應慢、學習力下降。營養師程涵宇指出,人體內的各種營養素息息相關,例如缺鋅也會影響缺碘,彼此互為因果。(圖/程涵宇提供)程涵宇說,曾有國際研究針對碘充足、缺碘的國家進行比較,發現嚴重缺碘地區的學童智商分數的確較低。「平時飲食建議多吃甲殼類、蛋黃、紫菜、海帶等含碘食物,但最直接的還是吃含有碘的食鹽!」謝宜珊提醒烹調方式也要注意。「長時間高溫烹煮會加速碘的流失,建議清蒸、涼拌,最後再灑一點碘鹽即可。」不過,每日食鹽量還是要控制在6公克以下,才不會攝取過多的鈉,反而不利於健康。根據國際研究顯示,長期缺碘會影響智力與學習能力。(示意圖非當事人)(圖/三和走讀學堂實驗小學提供)
健康調查2/學童竟缺這些營養素?! 關鍵在10歲開始喝這一杯
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7~12歲學童學童目前缺乏5大營養素碘、鋅、維生素D、E、鈣。其中7~9歲孩童普遍缺鋅,程涵宇營養師說,「身體的營養素彼此息息相關,研究顯示,缺乏鋅也會導致容易缺碘。」鋅是人體中重要的微量元素,肌肉與蛋白質的製造、長高、皮膚健康等,都需要靠鋅來推動。蛋黃含有豐富的鋅,只要再搭配一些肉類,就能達到鋅的一日建議攝取量。(圖/報系資料庫)「鋅也是免疫力的關鍵!」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謝宜珊營養師說,缺鋅會讓孩子常常感到疲倦、也更容易感染各式病毒、細菌,建議多攝取蛋黃、肉、海鮮、堅果、南瓜子等含有鋅的食物,一天攝取8毫克以上的鋅才足夠。學童其他缺乏的營養素如鈣質、維生素D、E,更讓謝宜珊感到不可思議。「以鈣來說,孩童每天大約喝2杯牛奶就能達標(一杯約240毫升),但所有的孩子竟都攝取不足,而且長大後愈來愈嚴重。」謝宜珊說,從調查中發現,大約’10歲後,孩子就逐漸愈來愈缺乏鈣質,應該與牛奶不再是主食有關,而且愈來愈常以冰飲如含糖飲料取代牛奶,例如7~12歲孩子的乳品攝取量僅有標準值的1/3,但冰飲的攝取量卻逐漸上升,已占整體熱量的10%。營養師建議,如果不愛牛奶或有乳糖不耐症,可以改選優酪乳、起司片,同樣能迅速補充鈣質。(圖/報系資料庫)「如果不想喝牛奶,或是有乳糖不耐症,可以改選優酪乳、起司片,同樣能迅速補充鈣質。」更棒的是,乳製品還能同時補充維生素D,如果缺乏維生素D,也會影響孩子的肌肉生成、免疫力等等,「也要多鼓勵孩子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才能使皮膚合成出更多維生素D。」謝宜珊提醒。多到戶外活動、曬太陽,才能藉由皮膚合成出更多維生素D,同時也能增強免疫力。(圖/報系資料庫)
健康調查3/補充保健品並非萬靈丹 「蹺蹺板效應」恐顧此失彼
根據國健署最新調查顯示,7成7~12歲學童的維生素E攝取不足,這讓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謝宜珊營養師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多數植物油中都含有維生素E,只要烹調食物就會使用到,所以十分容易就能攝取,只能猜測或許是部分家長刻意讓孩子降低油脂攝取,才會導致維生素E缺乏。維生素E具有高抗氧化能力,長期缺乏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身體累積過多的自由基,除了植物油之外,天然食物如深綠色蔬菜、堅果、五穀雜糧中都含有維生素E,建議多多攝取。謝宜珊說,從這次新調查中可以發現,民眾的健康意識愈來愈好,但卻可能「補東牆、漏西牆」,反而讓孩子錯失部分營養素,其實每個營養素都環環相扣,應該要均衡且多元化攝取。但由於生活節奏愈來愈緊湊,現代人普遍依賴外食,因此家長擔憂孩子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所以經常幫孩子額外補充營養保健品,謝宜珊說,保健品並非萬靈丹,有時過高的劑量反而會擠壓其他營養素的攝取。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謝宜珊表示,家長的健康觀念愈來愈進步,會幫孩子補充營養,但要小心顧此失彼,反而導致孩子營養失衡。(圖/謝宜珊提供)「身體的營養素彼此相關,有時就彷彿一座蹺蹺板,如果這一端攝取過多的某種營養素,另一端就只能攝取極為少量。」例如鋅、鐵就會互相箝制,當鐵攝取過量時,就會抑制鐵質的吸收。謝宜珊說,如果攝取的是天然食物,就不容易出現這樣的「蹺蹺板效應」,但如果是保健品就風險較高,相較之下,還是建議先從天然飲食中攝取,若真的確定不足,再尋求保健品幫忙較好。
健康調查4/該如何照顧孩子飲食? 6口訣建構營養地圖
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7~12歲學童學童目前缺乏5大營養素碘、鋅、維生素D、E、鈣,營養狀態和過去大為不同。「以前會認為孩童普遍缺乏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維生素C等等,但此次調查發現孩子們已經不缺上述營養素。」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謝宜珊營養師說,政府自1993年起不定期公布國人相關營養調查,方式為問卷、體檢(包含抽血、驗尿等方式),每次針對的對象也不相同,2001年針對國小學童的調查,發現維生素B1、B2的缺乏率約2~3成,2012年的調查顯示,僅有27.1%學童攝取足夠的蔬果量,但在這次新調查中,僅有7~9歲男童的維生素B2缺乏2%,其他都符合標準。謝宜珊推測原因可能是家長健康意識進步,再加上學校營養午餐規劃得宜,所以補齊了孩童過去常見的營養缺口。校園營養午餐愈來愈注重營養均衡,也讓過去孩童常見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不足等問題,逐漸獲得改善。(圖/黃威彬攝)雖然修正過去的不足,但新調查卻顯示,家長可能犯了「補東牆、漏西牆」的錯誤,因此讓學童反而缺乏碘、鋅、維生素D、E、鈣5大營養素,長期缺乏恐怕帶來更大危機。因應學童最新營養調查,國健署表示均衡飲食為維持健康的基礎,也提出6口訣,包括「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讓民眾的營養概念更完整,可廣泛多元攝取各種營養。另外,也在許多衛教手冊中增加關於碘營養素的說明,提醒國人適時攝取碘鹽。海帶、紫菜含有碘,建議採取清蒸、涼拌的烹調方式,更能保留其中的營養素。(圖/報系資料庫)
教師疑施虐!12歲學童被訓斥突「暈倒暴斃」 家屬發現全身「瘀青」
暑假已經結束,學生們陸續返校,但沒想到在大陸卻傳出學生暴斃的悲劇,江蘇阜寧縣一間小學才開學第2天,一名12歲男童被老師訓斥後,竟離奇昏迷身亡。當家屬到醫院查看時,發現孩子身滿是瘀青,懷疑小孩是被老師毒打喪命。據大陸的《網易新聞》指出,這名學童和平時一樣,中午回家吃飯後再回到學校上課,當時並無異狀,沒想到4小時後,學童父親就接獲學校通知,孩子在學校突然昏迷,已經送醫急救,當他們到醫院時,這名學童因搶救無效身亡。家屬察看小孩遺體驚覺事情不對勁,因為他身上有大大小小傷痕,懷疑小孩是被毆打身亡。學童疑遭老師體罰致死,死者奶奶崩潰到校門口討真相。(圖/翻攝自微博)經詢問,這名學童當天曾遭老師訓斥,之後才昏倒送醫,加上學童暈倒後老師並沒有積極施救,疑似錯過最佳搶救時間,學童在送往醫院時情況已不樂觀。死者隨即向校方要求出面說明,但校方堅持,這名學生昏倒後已立即採取措施,老師也堅稱沒有進行體罰,當時只有摸了一下。學童家屬相當不滿校方的回應和說法,死者奶奶更因為無法接受孫子驟逝的消息,直接衝到校門口哭訴要討真相。警方獲報後已表示正著手調查此事,學童的確切死因仍有待解剖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