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歲
」《瘋女18年》胞妹原型已112歲 成台南最老人瑞
台南市10月中將舉辦重陽敬老活動,今年有340位百歲以上長輩都可獲1萬元禮金。最老人瑞黃煙已112歲,已過世的胞姊黃(毛宗)發瘋後遭寺廟拘禁一生,蔣宋美齡還曾找神父幫她驅魔,傳奇經歷被翻拍成電影與電視劇《瘋女18年》,引發台灣社會震撼。黃煙是黃(毛宗)在世唯一關係緊密的親人,也成為台南的活傳奇。黃煙不僅曾是西港鄉代表,還有70年以上的喜婆經歷,一生在大小婚禮中牽過數百位新娘的手,能說出滿口四句聯吉祥話,她最得意的是曾有一家祖孫3代的婚姻都指定她擔任媒人婆。黃煙胞姊黃(毛宗)更具傳奇性,在世時曾在廟內當尼姑,30歲時突然精神不佳,突然打扮變得滿頭蓬鬆亂髮,頻頻傻笑攻擊路人,家人困擾不已,將她長期關在信和寺的竹籠內,67歲過世迄今46年,生前故事仍在坊間流傳。「寺廟關著瘋尼姑」一度在當地傳開,外傳黃(毛宗)年輕時經歷丈夫外遇、兒子被帶走的遭遇,被認為是發瘋原因,也有人猜測是痲瘋病所致。身為「瘋女」唯一關係緊密的在世親人的黃煙卻有偏玄學的說法,堅信身為尼姑的姊姊當年是因幫人做法收驚,不慎遭惡靈反噬而中邪。她還幫姐夫緩頰,稱姊姊在丈夫離去後精神仍很正常,姊妹聊天談心,從未聽她抱怨過夫家。黃(毛宗)的故事多次被翻拍成電影與電視劇《瘋女18年》,還曾驚動前第1夫人蔣宋美齡找來神父幫祈禱驅魔,另派軍人贈送當時面額很大的500元資助黃家。廟方最後在廟內興建1棟磚房,提供黃(毛宗)居住,輿論才逐漸平息。黃煙見證「瘋女」的存在,現高齡的她已重聽、坐輪椅、不太愛說話,每天要喝3杯黑糖水,見朋友仍會打招呼。家人稱她一生以「利他」為出發點,為人著想不自私,才會有長壽福報。
111歲老爺爺成為世上最長壽男人 長壽秘訣是炸魚薯條跟「這四個字」
近日,114歲的委內瑞拉爺爺胡安維森特佩雷斯(Juan Vicente Perez)和112歲的日本爺爺園部義三郎相繼去世,讓一位來自英國的111歲老爺爺成為當前「世界最長壽男性」紀錄的頭銜持有人。據英國《太陽報》報導,約翰廷尼斯伍德(John Tinniswood)日前住在英國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紹斯波特城(Southport)的一家療養院,他出生於1912年,見證過泰坦尼克號進行了命運多舛的處女首航,之後經歷了2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流感、新冠肺炎兩次重大疫情,人生中兩度會見已故的伊麗莎白女王,並在他最近一個生日收到了來自查爾斯國王和卡米拉王后的生日賀卡。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還會在今年8月2日迎來他的112歲生日。廷尼斯伍德說,自己最珍貴的記憶是1942年與妻子布洛德溫(Blodwen)的婚禮。他們相識於戰爭期間的一場舞會,結婚44年,之後妻子在1986年辭世。2022年,廷尼斯伍德在成為英國最長壽男性的時候,就曾對自己長壽的秘訣發表過看法,「凡事適度」他補充,「適度運動、寫作、聆聽。」如今再次被問及長壽的秘訣,廷尼斯伍德的清單新增了一些新選項,表示,「凡事適度,多多走動。」還強調:「整天坐在椅子上是沒有好處的。」但他也另外偷偷表示,享受療養院每個禮拜五晚餐提供的炸魚薯條也很重要。當廷尼斯伍德的家人發現他成為了新的長壽紀錄保持人後,向媒體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我們為約翰感到無比自豪,他是一位出色且深受愛戴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和朋友,我們很幸運約翰今天和我們在一起。」並表示,「111歲時仍然活著,證明了他的韌性、對生活的熱愛、良好的幽默感和驚人的生存本能。」目前,廷尼斯伍德的長壽紀錄已經獲得全球長壽名錄機構「LongeviQuest」認證。
112歲阿嬤結婚7次「還想再婚」 喊話「我很健康」:隨時準備好
馬來西亞一名人瑞阿嬤已經高齡112歲,過去曾與7任丈夫育有4名兒女,目前還有19名孫子和30名曾孫。而已經子孫滿堂的她,更在日前接受訪問時開玩笑道,如果有人不嫌棄、有男人想娶她,她隨時準備再婚。根據馬來西亞媒體《Kosmo!》、《中國報》、《星洲日報》等報導,居住於吉蘭丹州西北部道北縣的112歲阿嬤名為西蒂哈娃(Siti Hawa Hussin),經歷過7段婚姻,擁有4名兒女,年齡介於58至65歲,而她目前與58歲的小兒子阿里士米和47歲的媳婦再努拉同住。西蒂哈娃提到,過去的7任丈夫,有些已經過世,有些則因為志向不同才選擇離婚,對此,她也打趣道「如果有人不嫌棄,我還是想要再婚,何況我的健康狀況非常良好」,只是視力變得模糊,還有點耳背的狀況。小兒子阿里士米也表示,母親雖然已經112歲,健康狀況真的不錯,只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而已,而因為年邁的關係,她記憶力輕微退化、行動也有些不便,但每天也依然能坐著祈禱,自己完成吃喝、行走的動作。而當西蒂哈娃被問到是否擁有長壽秘訣時,她也笑稱自己沒有秘訣,只是養成了吃米飯時不淋湯汁的習慣。另外,阿里士米也補充,母親的兄弟姐妹都已經離開人世,只剩她還健在而已。
「世界最長壽男性」換人了! 金氏世界紀錄認證:112歲又326天…是他
你知道世界最長壽的人是幾歲嗎?波多黎各人馬爾克斯(Emilio FloresMarquez)一名男子,以112歲又326天的高齡,打破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World Records),是目前全球最長壽的男性。馬爾克斯1908年8月8日出生在波多黎各卡羅來納鎮(Carolina),是家中長子,在11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2,與妻子結婚75年,育有4名子女,但妻子已於2010年過世。(圖/翻攝自GuinnessWorldRecords臉書)他將長壽秘訣歸功於「傳播愛」以及「終結仇恨」,「爸爸用愛撫養我長大,他總是告訴我和兄弟姊妹要做好事,和其他人分享一切,愛每一個人」,並表示基督住在他的心裡面。在這之前,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可的最長壽男姓是羅馬尼亞籍的科馬內斯庫(DumitruComanescu),他保持紀錄不到一個月,在去年6月27日過世,享嵩壽111歲又219天。另外,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則是日本女性田中加子(Kane Tanaka),她出生於1903年1月2日,目前已經118歲。
花蓮原藝百工 展現生命美學
花蓮原民工藝,透過堅毅、堅持與創新的耕 耘,展現質樸中的華美,經由《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 更讓人看見作品背後,動人心弦的故事。在前臨大海、背倚高山的花蓮,原住民族彷 彿有著天生的藝術細胞,尋常的植物、漂流木、石頭………,透過編織、雕刻就能 變換出令人驚豔的美感。這些從日常生活必須的服飾、器物,之所以能夠彷彿「幻化」般,以不同的色彩、型態呈現,除卻那難以具體捉摸的「藝術細胞」,更來自汲取山海天地的養分,源於血液中流著的族群記憶、親情牽繫,經過他們的心、手、意念,精美呈現。傳承編織文化 跨越固有藩籬織布是昔日太魯閣族婦女必備的技藝,擁有純熟的技巧,才有文面的資格;負責打獵的男性則編藤製作背簍等器物,甚至也有以「弓」為織機,做出竹簍的背帶。女生織布、男生編藤的太魯閣族傳統,因著對技藝的嚮往、對親人的思念,在這一代已逐漸打破藩籬。擁有第一屆原住民工藝師殊榮的胡秀蘭,作品早在市場打開知名度,從小看著母親織布的胡俊傑,不畏非議成為太魯閣族第一位「織男」;從小跟在父親馬邵‧阿信身邊當助手,父親過世後,沒有兄弟的都姆恩不忍父親技藝消失,忍受許多不信任的眼神,毅然成為太魯閣族編藤的女性工藝師。抗拒織布的藍美月,因為外婆遺囑「我織的布一件都不可以留」震驚、醒悟,苦學4年取得師資班結業資格,更在2015年於美國美國舉辦的國際民俗藝術市集,從500位參選者脫穎而出,揚名國際。田清玉接受先生顏乾坤牧師的建議,1984年在馬遠部落學習布農族男子長衣花紋織法,保留了珍貴技藝,也成了日後思念先生的絲縷綿綿。發掘獨特技藝 結合時尚行銷從事「染織類」的工藝家們,承負傳統使命尋回恐將消失的族群技藝,也懂得如何與現代社會需求結合。小時候說阿美族語、台語的潘靜英,重回新社照顧長輩,才發覺噶瑪蘭族的「香蕉絲工藝」竟是那般獨特,她努力將這份工藝復興,也被登錄為縣級文化資產。太魯閣族的連美惠以海外旅行的見聞,反思我族傳統,用織紋為創作核心,充滿原民神祕氣息的時尚包款,打進國內精品市場。阿美族的徐香蘭,不忘對裁縫的熱情,搭配樹皮布、原民圖紋色彩,開發出多樣文創商品,保留文化精髓、貼近現代生活需求,挺進品牌市場。雕出生活記憶 刻劃動人篇章雕刻在原民藝術中經常可見,其中又有木雕、石雕、皮雕,甚至以不同媒材相結合的表現方式,或述說家族故事、或表現族群文化,在在動人。泥水匠出身,50歲拿起雕刻刀的胡銀祿,把活了112歲的父親對他述說的傳說,化為一尊尊木雕,無論眼光銳利的「獵王」、親情流露的「給我最後的抱抱」,或粗獷、或細膩,刻劃出阿美族的部落生活故事。曾經一把火燒盡所有作品的馬浪‧烏瓦日,大型木雕、獲得原民藝術節優選的「人間系列」,乃至漂流木結合樹藤的桌椅,細緻內蘊的木紋演繹出獨特質感;回歸部落的了嘎‧里外,張大嘴拉出一尾一尾魚的涼亭木柱雕刻,令人印象深刻,魚型雕刻訴說阿美族的宇宙觀,圓融內斂書寫對文化的仰望、環境的省思。從事石雕的鄭詠鐸,從早年的石雕藝品,尋求脫離匠氣後的曲線流暢,乃至進修嘗試複合媒材,其創作之路宛如花蓮石材業的縮影;放棄外派機會的電機工程師,古拉斯以「電」的專業結合手工木雕,造型獨特的漂流木燈具,為他塑立了風格。噶瑪蘭族潘秀嫈專注的皮雕創作則很溫馨,喜歡手作卻自認沒有美術天份,但兒子帶有動漫風的筆觸,給了她圖案創作的靈感來源,每一份皮雕都是母子深層的心靈交流。太魯閣族的陳麗香從陶藝轉而木雕,她自覺是生命的機緣,玩木頭連接金屬、鐵材彷彿也是很自然的連結,在「跨界」之間流露出溫潤個性。形塑作品靈魂 傳遞設計意念到過花蓮慕谷慕魚的人,多半會知道那兒是原民山刀的故鄉。15歲起跟著父親學打鐵,許有祥的「銅門刀」已然是太魯閣山刀的代稱,兒子許保祿說,他要拿尺量,父親用眼睛看就知道了,刀的弧度、刀柄的斜度,在在是功夫,希望自己也能掌握精髓,製作出有靈魂的刀,並以符合現代的角度,傳遞祖傳工藝之美。港口部落長大的拉拉‧龍女,擁有女裝乙級證照,回到部落重新參與家鄉生活,甚至學習男人才做的藤編,融入之後再把素材轉換成她熟悉的布料,創作出獨有的「布拿包」(Puna是阿美族語的肚臍),用實用時尚傳遞不忘文化母源的初衷。提到琉璃珠,一般總想到排灣族,但阿美族的柯玉霞認為文化的流動如同琉璃在溫度變化的形貌,她用專長的金工加上琉璃做創意設計,讓觀賞者、收藏者感受呈現花蓮生活意象的美感。巧用不同媒材 表達多元融合傳遞生活、文化的美與故事,並不受單一材料的限制,運用多媒材的結合,花蓮原民工藝家同樣有精采的演出。曾春子作品媒材與風格多變,幾何圖紋裡帶著阿美衣飾頭冠元素,絹印、線繡、壓克力顏料描繪具象,都能生動地述說阿美族的文化與生活。服裝科班出身的吳秀梅,奪下「民族風尚服裝賽」首獎後,開啟她原民服飾研究與創作之路。一直以為自己是阿美族,從尋找撒奇萊雅女性傳統族服中,重新認識自己的出身,也將她真實生活的多元族群環境,創作出宛如各族迷你版族服的「族服酒衣袋」,成為擁有專利的熱銷商品。回到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人杜瓦克‧都耀,以竹為材料,至做成早期的漁具「魚筌」,與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展開「文化洄游」的創作之路,又與樹皮布、藤心結合,成為造型美麗的燈具,也為傳統工藝注入當代語彙。《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表彰了這些生活藝術家的技藝美學,傳遞其創作的生命歷程故事,讀者更可依據隨附的「拜訪工藝家」單元,逐一造訪他們的工作室,肯定會有更深入的認識與感動。如欲洽購《原藝百工—花蓮部落工藝家群像》專書。請致電038-227171分機284「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