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分之1
」機率遠低於10萬分之1!動物園照養出「雌雄同體大鳳蝶」 遊客「1原因」看不到
動物太神奇!台北市立動物園照養的大鳳蝶族群,昨(9月30日)羽化出1隻「雌雄同體」的大鳳蝶,其背面為「左雌右雄」,但腹面卻是雌蝶的表徵,讓照養團隊不禁嘖嘖稱奇,網友們也大讚「太美」、「難得一見」。臉書粉專「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昨日下午發文分享,園方照養的大鳳蝶族群,成功羽化出1隻「雌雄同體」、「左雌右雄」的大鳳蝶,同時牠也是昆蟲館紀錄以來的第3隻「雌雄同體」大鳳蝶。園方表示,可惜的是,「雌雄同體」的蝴蝶較為脆弱,無法在蝴蝶網室與大家見面。而保育員則提醒,大鳳蝶在台灣分布很廣,民眾不妨多多觀察身邊的蝴蝶,搞不好能發現與眾不同的蝴蝶。對此,臉書粉專「國立臺灣大學昆蟲標本館」轉發此貼文稱,這是非常少見的「雌雄同體」,許多昆蟲也都找的到雌雄同體的案例,可惜往往比一般個體脆弱,在野外幾乎難以遇見,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反而更有機會有完整的觀察記錄。另外,台北市立動物園曾於2015年在「解開昆蟲密碼-昆蟲多樣性探索」特展中,展出大鳳蝶的雌雄同體鑲嵌型標本,當時那隻便是由動物園自行飼養出,「雌雄同體在自然環境中發生的機率遠低於10萬分之1,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基因突變。雌雄同體通常是左右翅各為雌或雄性的翅型,本園展出這隻標本則左右翅都同時混有雌雄兩者的特徵」。園方在2015年展示出的雌雄同體大鳳蝶標本。(圖/翻攝自臉書/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
機率10萬分之1 男露營驚見「雙頭幼蛇」…身價不凡這原因無法買賣
機率只有10萬分之1。日本一名遊客日前與家人到山區露營,途中意外發現體長20公分、可放在手掌上的雙頭蛇屍體;有專家指出,雖然雙頭蛇在市場上有一定價格,但因這條蛇是毒蛇,無法進行買賣。據《西日本電視台》報導,該名遊客與家人在福岡縣山區小路上瞥見1條動也不動的幼蛇,上前細看驚覺是條雙頭蛇,隨即上網查詢雙頭蛇出生的機率,發現僅有10萬分之1。遊客事後聯繫熟識親友,並將這條罕見但不幸夭折的雙頭蛇,保存於九州市八幡東區的「生命之旅博物館」。另有爬蟲類專賣店店家指出,雖然雙頭蛇能賣出日圓100萬至200萬(約新台幣20萬至41萬元)好價格,但遊客發現的是有毒的日本蝮蛇,因此無法在市面上買賣。日本蝮蛇為日本特有種毒蛇,幾乎整個日本全境都能發現牠的蹤跡,是日本人最常見與最熟悉的毒蛇,儘管其成體僅約45到60公分,只有北海道個體能超過60公分長,卻經常被賦予粗暴、陰險形象,其卵胎生孵化方式,還曾被古人誤認為「小蛇咬破母蛇肚子」。另外,雙頭蛇由於獵捕成功機率低、雙頭爭食同個獵物,以及2個大腦會發出互相衝突指令,導致雙頭蛇在野外難以存活,大多出生後不久就死亡或被捕食。
偷改沒說!優異技能出現機率「10萬分之1」 《新楓之谷》原廠遭重罰近3億
韓國遊戲大廠Nexon因事前未公布旗下遊戲《MapleStory》(台譯:新楓之谷)將某款虛擬道具賦予優異技能的機率下調至十萬分一(0.00001%),結果遭到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KFTC)開罰116韓元(折合新台幣約2.98億元),而這也是創下歷來最高開罰紀錄。綜合南韓媒體報導指出,《MapleStory》自2010年改版後,就在遊戲中新增了虛擬道具「方塊」,這種方塊有許多種類,主要適用運在遊戲的裝備上,使用後可以讓裝備附加上特殊的能力,這也因此讓方塊系列的虛擬道具成為許多玩家之間的熱門商品。報導中也提到,方塊系列的虛擬道具的銷售額,佔據整個《MapleStory》的30%之多。但方塊所能給予的技能雖然有依照依定程度的規範,但追根究柢都是機率性給予。而在2010年8月的時候,Nexon將方塊給予強力技能的機率,下調至0.00001%,而且並未在任何公告中提及、告知玩家。而且在2011年8月一份公告中,Nexon宣稱方塊賦予技能的概率機率雖然略有調整,但是方塊的功能「沒有變更,與原來相同」,這份公告就被KFTC認定為隱瞞消費者。除此之外,Nexon於2013年7月推出最高等級的「黑色方塊」,在宣傳初期,官方宣稱這款黑色方塊的機率為1.8%,但是從2013年7月至12月這段期間,竟然手動調整黑色方塊賦予裝備優秀技能的機率,一直到2016年1月,黑色方塊賦予優異技能的機率僅剩下1%。KFTC市場監視局局長金正基表示,在Nexon隱匿、偷改機率的這段期間,方塊的銷售而約為5500億韓元,而在這過程中,Nexon的行為無疑會讓玩家付出更多的支出。除此之外,Nexon旗下另外一款《Bubble Fighter》(泡泡大亂鬥)也被發現有調整物品掉落機率的行為。為此,KFTC針對兩款遊戲機率遭調整卻無公告的事情,分別對Nexon開罰115.95億韓元與4900萬韓元的罰款,共計116.44億韓元。
以為只是小感冒鼻塞一週 內視鏡一看竟發現「倒生性乳突瘤」
一名40歲男子日前因鼻塞一週而求診,原以為只是感冒,鼻腔也無明顯腫脹化膿症狀,但經鼻咽內視鏡檢查後,才發現是長出了腫瘤。對此,耳鼻喉科醫師張弘也提醒,如果是持續性的鼻塞、流鼻血、頭痛、臉部脹痛或嗅覺異常,可能不只是簡單的過敏症狀,仍建議儘早就醫檢查狀況。張弘醫師於臉書粉專分享了一個案例,表示該男子的腫瘤是從鼻腔的下鼻甲長出,也由於是早期發現,後續便接受了鼻內視鏡手術切除,化驗結果為「倒生性乳突瘤」(inverted papilloma)。張弘醫師透過鼻咽內視鏡發現了患者下鼻甲的腫瘤。(圖/翻攝自張弘個人網站)他介紹道,「倒生性乳突瘤」經研究指出約有40%和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相關,而這個名詞於1854年被提出,好發於鼻腔及鼻竇,發生率為每年10萬分之1,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其臨床症狀可能為鼻塞、流鼻水、嗅覺異常、流鼻血、頭痛、臉部脹痛等等,約有4至23%的患者是為無症狀,並於偶然間發現。張弘醫師提到,倒生性乳突瘤雖為良性腫瘤,但會侵蝕骨頭,更有約7%會合併惡性腫瘤鱗狀上皮癌,因此還是建議及早手術將其完整切除並化驗。另外,由於倒生性乳突瘤的復發機率有0至50%,手術後仍應持續門診進行內視鏡追蹤。
GPT-4答對「美國醫生資格考」90%題目! 還正確診斷出10萬分之1罕病
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3月向付費用戶發表最新版本GPT-4,對此哈佛大學電腦科學工程師兼內科科醫生柯漢(Isaac Kohane)就拿它來進行測試,沒想到最新版的ChatGPT居然能輕鬆答對美國醫生資格考90%的題目,甚至能在輸入病人資訊後,正確的診斷出罕見疾病。不過柯漢表示,GPT-4也會犯錯,重點是它還不用立下希波克拉底誓詞(Hippocratic Oath),意指其不需擔負任何醫學倫理和道德責任。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Insider)的報導,柯漢在新書The AI Revolution in Medicine中指出,他利用美國醫學資格考測試了最新版的ChatGPT,沒想到它居然能答對90%以上的題目,這個成績除了表現得比GPT-3和GPT-3.5更優秀之外,甚至還比一些有執照的醫師更好。柯漢說,ChatGPT不僅僅是一個好的應試者,它還擁有強大的翻譯能力,甚至能將一些醫療術語精簡成醫學院6年級學生可以輕鬆閱讀的版本。同時更能為醫生在臨床上提供更好的建議,例如指導醫生如何以更簡單、清晰、更具有同情心的說法向病患解釋病情,也能輕鬆摘要冗長的醫學報告。如果你問GPT-4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它可能會告訴你,它的所有智能展現仍然「是數據演算的結果,並不涉及真正的理解或意圖。」不過即使有這些限制,正如柯漢在新書描述的,GPT-4仍可以模仿醫生診斷疾病的方式,取得驚人的成果,儘管並非完美。柯漢進一步用ChatGPT進行臨床實驗,他將自己過去曾治療的個案資料,包含超音波、體內激素標準等內容提供給ChatGPT,沒想到它居然正確診斷出機率僅10萬分之1的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就像我透過多年研究和經驗得出的結果一樣。」不過,柯漢也意識到,全球數百萬個家庭都能透過ChatGPT獲得這些醫療知識,「我不知道我們如何才能保證或證明GPT-4的建議是安全或有效的。」柯漢補充,「ChatGPT很容易出現錯誤,這些錯誤的地方通常很微小,多半是一個公式計算錯誤、忘記計算平方等,還曾算錯人體的BMI值,但僅僅是一個錯誤的數字或體重,都會導致嚴重的診斷誤差。」柯漢表示GPT-4雖然會犯錯,但它不用立下希波克拉底誓詞(Hippocratic Oath),也就是俗稱的「醫師誓詞」。當ChatGPT被問到關於計算錯誤的部分時,它會回應,「我無意欺騙或誤導任何人,但我有時候會根據不完整或不準確的數據犯錯,我也沒有人類醫生或護理師的臨床判斷或道德責任。」柯漢結論指出,ChatGPT能夠在臨床上節省醫師很多的時間和資源,「我們必須強迫自己想像身處在一個擁有越來越聰明的機器人世界,最終它可能在各方面都會超越人類智力,我們必須認真思考我們希望這樣的世界會如何運作。
日本研究這款「茶飲」防疫 10秒降低病毒傳染力
新冠肺炎疫情歷經2年的時間尚未結束,隨著不時冒出新的變異株,導致感染再擴大,要能免疫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過根據日本的研究團隊發現,喝「紅茶」能讓病毒感染力下降。紅茶能抗疫?(圖/Pixabay)稍早,日本奈良縣立醫科大學近期研究,發現市售的瓶裝茶和茶包,可以大幅降低新冠病毒傳染力,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紅茶」,透過研究,發現茶包沖泡的紅茶內含病毒量,減少99.99%,紅茶能對抗新冠病毒的原因,是因為紅茶裡面的多酚(Polyphenol)能減少流感病毒的感染力。另外,據日本商業誌《PRESIDENT Online》指出,大阪大學、大阪府立大學和三井農林的學者,也著手「紅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研究針對72名20到60歲的受試者進行臨床試驗,讓他們1天喝3杯紅茶並持續12週時間,結果發現受試者不容易感冒,就算感冒也很難變成重症。紅茶內含多酚,10秒鐘就能讓病毒感染力降低。(圖/Pixabay)經發現,原來是多酚能停留在口腔約10分鐘的時間,染疫者除了多喝紅茶能減少病毒數之外,還能防止飛沫傳染,除此之外,學者還以不同的茶類來做比對,專家分別以「20個不同茶種的多酚水溶液、綠茶粉末溶液、紅茶粉末溶液和4種類的紅茶茶包抽取液」,分析與新冠病毒在一定時間下的作用。結果顯示,「20個不同茶種的多酚水溶液」無法減緩感染力,但低濃度的綠茶和紅茶兩者有效降低感染。學者表示,可能的原因在於較單一的多酚能發揮強效,原理類似服用中藥材,「純天然」的效果反而更佳。研究也顯示,「綠茶粉末溶液、紅茶粉末溶液和4種類的紅茶茶包抽取液」,這3款都能減緩病毒感染力,但「紅茶粉末溶液和紅茶茶包抽取液」只需要10秒鐘就能發揮作用,甚至減少10萬分之1的病毒數,而「綠茶粉末溶液」需要花上10分鐘的時間。
首次接生就遇全羊膜…機率10萬分之1「胎兒不動了」 勇消30秒救回寶寶
鐵漢柔情!新竹市消防局6日深夜23時08分接獲民眾報案,指有孕婦急產,請求協助,立即由竹光分隊隊員陳俊生、蘇建鴻及高級救護技術員林柏廷迅速出勤。救護人員到場後,發現胎兒尚包覆於胎膜之中,是極為罕見的「全羊膜生產」,機率僅有10萬分之1,瞬間從消防猛男化身產婆,順利完成接生,母子均安。新竹市消防局指出,救護人員到場時,發現1名懷孕35週之25歲婦女,躺臥於2樓樓梯口,胎兒頭部疑似已露出,蘇員立即備妥生產包及生產器材,由林員將胎兒於產道拉出,2人在昏暗燈光下仔細一看,竟發現胎兒尚包覆於胎膜之中,且胎膜完整尚未破裂,是極為罕見的「全羊膜生產」,機率僅有10萬分之1。林柏廷透過胎膜發現,胎兒狀況不佳,幾乎無活動力,當機立斷使用組織剪剪開胎膜,赫見胎兒臍繞頸、臉色發紫,立即指揮蘇員協助鋪平保暖產單,先排除胎兒臍繞頸情形後,再給予胎兒口鼻抽吸與背部刺激。由於胎兒呼吸、臍動脈脈搏皆過於緩慢、且活動力異常低弱,消防員也立即實施新生兒心肺復甦術。消防局透露,陳俊生以甦醒球(BVM)給予胎兒正壓給氧,CPR施行30秒後,胎兒呼吸及脈搏恢復正常,臉色紅潤,開始有哭聲並恢復肌張力,手腳有明顯活動,確認胎兒狀況恢復正常後,趕緊將產婦及胎兒送往醫院接手。翌日經消防局追蹤,確認母親及胎兒均平安,目前狀況穩定,正在醫院療養中。林柏廷事後回憶,雖然他身為高級救護技術員,但接生還是第一次,而且竟然是罕見的全羊膜生產,碰觸到胎膜包覆胎兒那刻,心情非常緊張,又因明顯感受胎兒沒有活動,當下千頭萬緒、百般掙扎,評估剪開胎膜施予急救是對胎兒最好的選擇,所幸自己相信直覺、給予適當處置後,總算母子平安,既欣慰又感動。
家長憂孩子打BNT引起心肌炎 重症醫「父母更要擔心是這點」
12歲以上到17歲的青少年將於本月23日起,開始施打BNT疫苗;指揮官陳時中14日透露,學生施打登記意願非常高。然而,仍有少部分的家長擔心孩子打疫苗引起心肌炎,因此仍在觀望中。對此重症科醫師黃軒表示,父母應該要擔心的是自己。黃軒昨(15日)在《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提及,父母擔心孩子打BNT疫苗,會不會引起心肌炎,其實一般心肌炎背景是10萬分之 10-20,而疫苗引起心肌炎是10萬分之1(以色列住院4天,美國住院3天),不會重症、少有死亡,也不要擔心了。黃軒認為,父母要擔心的重點是,自己的疫苗打好了沒,因為如果和完全完成接種疫苗的人比較,未打疫苗接種的成年人,萬一染疫,會有15x的死亡率。BNT疫苗接種後,可能出現心肌炎副作用。(圖/指揮中心提供)而青少年施打BNT疫苗在即,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日前特別針對副作用解釋,BNT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大多發生在14天之內,少數會在4周內發生,所以接種疫苗的4周內都要注意;研究顯示,30歲以下的年輕男性是主要危險族群,年輕男性比女性的機率高出非常多,儘管如此,包含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仍認為,接種疫苗利大於弊。另外,接種後28天若出現以下5症狀,應快點就醫,第一是胸痛或胸部有壓迫感;第二個症狀是心悸,可能感覺心跳偏慢,或是突然很快;第三個症狀是運動耐受不良,稍微動一下就覺得很喘;第四個症狀是暈厥;第五個症狀是呼吸急促,這顯示可能有心臟衰竭的情況,所以才導致供氧不足。
AZ疫苗開放老人家開打!有慢性病史能打嗎? 醫揭理性選擇關鍵
台灣近期發生幾起疑似因為接種AZ疫苗引發血栓反應案例,由於15日開始將開放75歲以上長者施打AZ疫苗,外界也擔心,若長者有慢性病,甚至有血栓病史,適不適合接種AZ疫苗?對此,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在臉書發文表示,民眾可以自行評估,「你如果對台灣防疫沒信心,覺得老人家染疫機率還是很高,那麼趕快接種AZ疫苗當然是合理選擇」,反之如果認為家中老人家染疫機率不高,下一批莫德納疫苗也快來了,「那麼也不一定要急著在這時候接種AZ疫苗」。AZ疫苗到底適不適合給有慢性病史的老人施打?沈政男在臉書發文表示,AZ引發的血栓反應稱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與過往的冠狀動脈血栓、腦血管血栓等其他的血栓成因不同,而是一種特殊體質反應,「有這些疾病的老人家不會因為接種AZ疫苗而更容易發生血栓」。台北長庚醫院醫療團隊於14日前往民生國中準備疫苗注射模擬演練,確保明日千劑疫苗注射順利。(圖/林士傑攝影)「你要不要打AZ疫苗,應衡量染疫機率、染疫後的死亡率」,貼文指出,血栓確實是施打AZ疫苗後可能發生的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約10萬分之1,死亡率約50萬分之1,因此民眾在選擇要不要接種疫苗時,應該衡量染疫機率、死亡率,以及血栓發生率等,做綜合性的考量。沈政男指出,如果民眾對台灣的防疫沒信心,覺得老人家感染機率與死亡率都很高,那麼趕快接種AZ疫苗就是個理性的選擇,但如果認為家中長者染疫機率不高,那麼也不一定要趁現在接種AZ疫苗。
AZ疫苗具血栓副作用 專家:建議60歲以上民眾施打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7日表示,應將血栓事件列為AZ疫苗的罕見副作用,包含英國、比利時、義大利等過均開始限制AZ疫苗接種年齡。國內專家認為,腦靜脈竇血栓和一般血栓不一樣,且年輕人比老年人危險,應跟進國際,暫緩50歲以下者施打。亦有專家認為不必緩打,但建議60歲以上民眾施打。EMA昨日表示,截至4日已收到各國通報169例腦靜脈竇血栓個案,多發生在60歲以下女性,應將血栓事件列為AZ疫苗的極罕見副作用。為此,英國建議30歲以下民眾接種其他廠牌疫苗,比利時宣布只讓55歲以上民眾接種AZ疫苗,義大利、西班牙則僅限60歲以上民眾施打AZ疫苗。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EMA將血栓列為疫苗副作用而不是不良事件,意思就是有因果關係。血栓事件發生率接近10萬分之1,年輕人比老人危險,女比男危險。由於AZ疫苗使用的是猩猩的腺病毒,裡面有5、6個蛋白質屬於猩猩,會和人類產生複雜的交叉反應,而年輕人免疫反應比較強烈,女性則是比男性容易有自體免疫疾病,因此才會比較危險。黃立民表示,腦靜脈竇血栓和一般常見的血栓不一樣,並非西方人比東方人多的血栓,而是出現在大腦深部靜脈的血栓,還會引起全身凝血,否則歐盟也不會那麼緊張。其症狀包括意識障礙、腦壓增高、抽筋發燒、全身畏寒等,很快就會休克,一般在接種後10-14天產生。他建議暫緩50歲以下民眾的接種,只是擔心暫緩部分年齡層會影響接種率,疫苗會趕不及在效期前用完,指揮中心應會自行考量。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從國內V-watch統計來看,年紀輕的民眾副作用較明顯,這是因為他們免疫力強,年紀大的人則可能感染過很多腺病毒,已經有抗體,導致載體破壞掉,因此副作用少,疫苗的效果也會差一點。國內感染過腺病毒的人約有7、8成,這些民眾接種疫苗較不用擔心副作用。黃高彬認為,目前EMA也沒有建議停打AZ疫苗,因此我們也不需要停打。對於不停打,但要不要限制年齡?他則建議60歲以上的民眾接種,否則感染新冠病毒會很危險,60歲以下的民眾,若沒有使用荷爾蒙治療,也可以接種。
寶寶一出生像被剝皮「小腿沒皮膚」 鮮紅肌肉裸露在外…一碰就流血
令人心疼的孩子!大陸廣東深圳一名叫做「樂樂」的新生兒,一出生兩條小腿就像「被剝皮」一般,小腿上面沒有表皮覆蓋,只有薄薄一層皮下組織覆蓋,鮮紅的肌肉和血管全部清晰可見,醫師診斷他罹患了罕見疾病「先天性皮膚發育不全」,全中國大陸只有258例,發病率只有10萬分之1,但還是被這孩子給碰上了!據《深圳新聞網》報導,大陸一名李姓產婦上月22日順利產下新生兒樂樂,但一出生樂樂就被發現,他的兩條小腿,一直到腳背和腳趾部位,全部像是被「剝皮」一樣,只有皮下組織覆蓋,小腿上沒有皮膚保護,不但很容易一碰就破皮流血,還很容易受到傷口感染。醫師表示,樂樂並非早產兒,且李姓產婦懷孕期間的各項檢查,數值都很正常,但這項先天性皮膚缺損,還是讓樂樂苦不堪言。所幸樂樂雖然表皮和真皮缺損,但皮下組織和肌肉都正常,且皮膚缺損面積不大,醫護人員經過約莫3周的擦藥、換藥與安撫,原本裸露的皮下組織也已經慢慢長出皮膚,經過約3周的治療,樂樂已經在近期康復出院。
陸學者研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 10萬年僅出現一次
中國安徽師範大學的研究小組在一個銀河外星系中,發現一對互相繞過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布。根據《頭條新聞》報導,10萬年才發生1次,機率為10萬分之1。即使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體物理學家們也只能在少數的幾個活動星系中找到超大質量雙黑洞,所以能夠捕捉到這種天文現像是極為罕見的。該研究小組則是由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的舒新文教授所帶領,舒新文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衛星觀測資料,在一個距離地球約26億光年遠的星系中,成功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的觀測證據,這是天體物理學家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第2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的例子。據研究資料顯示,黑洞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的所有物質都無法逃脫,就光線也不能倖免。而當一個恆星太靠近黑洞時,便會被其強大的引力撕裂及瓦解,繼而被黑洞吞噬,期間會釋放出短暫的電磁波輻射,科學家稱該現象為「黑洞潮汐撕裂恆星」。舒新文教授表示,如何尋找和探測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是當今天體物理學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的探測和研究,對揭露宇宙中最早期巨型黑洞的成長機制、宇宙引力波現象的產生和變化規律,乃至於對宇宙及其基本物理規律的探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0萬分之1機率!超稀有「金髮碧眼」海豹 生物學家憂:牠可能無法存活
俄羅斯海洋生物學家伯卡諾夫(Vladimir Burkanov)在俄羅斯東部鄂霍次克海的秋列尼島(TyulenyIsland)進行實地考察時,發現了患有白化症的海豹,還將牠取名為「醜小鴨」;由於這隻海豹的外觀顏色和同伴完全不一樣,伯卡諾夫擔心牠會遭到同伴排擠,無法順利長大。俄羅斯生物學家發現「白化症」小海豹,擔心牠的薑黃色皮毛會害牠遭到同儕霸凌排擠。(圖/翻攝自bigdaddivladi IG)根據《aunews》報導,伯卡諾夫在秋列尼島進行時地考察時,發現了出生未滿一個月,患有「白化症」的小海豹,並將牠取名為「醜小鴨」。透過照片可看到,醜小鴨擁有一身的薑黃色皮毛、灰藍色眼睛和粉紅色的蹼,和其他黑色皮毛、黑色眼睛以及黑蹼的同伴都不一樣。俄羅斯生物學家發現「白化症」小海豹,擔心牠的薑黃色皮毛會害牠遭到同儕霸凌排擠。(圖/翻攝自bigdaddivladi IG)據報導指出,海豹出現白化症的機率為10萬分之1,雖然對人類而言患有「白化症」的小海豹非常珍貴,但伯卡諾夫根據自己長期對海豹生活習性的研究及觀察認為,「醜小鴨」極有可能因被同伴排擠,而無法順利長大。俄羅斯生物學家發現「白化症」小海豹,擔心牠的薑黃色皮毛會害牠遭到同儕霸凌排擠。(圖/翻攝自bigdaddivladi IG)然而,經過觀察伯卡諾夫發現,「醜小鴨」並未被母親拋棄,相反的仍舊照常哺乳、照顧著「醜小鴨」,「牠過得很好,甚至可說是非常活躍,這應該都歸功於海豹媽媽的細心照顧;而其他海豹也沒有追逐或者攻擊『醜小鴨』,目前看來一切良好。」不過,根據以往案例,患有白化症的海豹繁殖機率較小,生命通常也較為短暫。2017年生物學家就曾發現一隻同樣患有白化症、目前約2至3歲的海豹;牠除了視力不佳之外,其餘體能健康狀況一切正常。伯卡諾夫說道,「也許牠將成為有史以來第一隻,存活到成年的白化症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