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癌症
」 大腸癌 肺癌 腫瘤 胰臟癌 癌症早期發現肺癌「存活率多10倍」!胸腔醫驚曝:「1家具」也是危險因子
出演經典電視劇《台灣靈異事件》以鐵頭警官一角爆紅的男星汪建民,去年底檢查出罹患「肺腺癌」第4期後,歷經9次化療、60多次電療,怎料7日晚間仍因不敵病魔逝世,享年56歲。對此,胸腔外科醫師杜承哲示警,除了常見的菸害、空氣污染、油煙等因素外,「沙發」竟也是罹患肺癌的危險因子之一。癌王「肺癌」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排行第1名,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像是菸害、空氣污染、職場(如石綿、砷)或居家環境暴露(如氡氣)、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史(如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煮食未使用抽油煙機等,都是導致肺癌的誘因。不過杜承哲醫師則在臉書發文透露,其實還有「2大肺癌因子」較不為人熟知,那就是「肥胖」和「沙發」,由於總脂肪與飽和脂肪的攝入量,與罹患肺癌的風險呈現正相關,因此肥胖是導致肺癌的獨立風險因子,而腰圍是較指標的數字,建議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至於沙發為何也會害罹癌?杜承哲說明,身體活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罹患肺癌的發生率,而「久坐」則與多種癌症的患病率有著密切關連,民眾應避免久坐在沙發上不動。杜承哲表示,第1期與第4期的「肺癌存活率」可相差逾10倍以上,呼籲民眾應積極進行肺癌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外除了戒菸、避開污染源、接受篩檢之外,平時飲食可多攝取像是花椰菜、甘藍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並減少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也要避免久坐、多活動,才能提升自體的抗癌能力。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不敵肺腺癌病逝!胸腔科名醫曝「小病灶X光難揪出」:4類人加做1檢查
出演經典電視劇《台灣靈異事件》以鐵頭警官一角爆紅的男星汪建民,去年底檢查出罹患「肺腺癌」第4期後,歷經9次化療、60多次電療,怎料7日晚間仍因不敵病魔逝世,享年56歲。對此,新光醫院院務顧問、胸腔科權威醫師高尚志表示,肺癌初期因症狀不明顯,往往被發現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呼籲高風險族群「別只做X光檢查」,因為很難揪出小病灶。高尚志醫師日前出席健康講座時分享,台灣10大癌症排名冠軍就是「肺癌」,去(2023)年共新增1萬6880人確診罹癌,且有7成肺癌患者在初期並無徵兆,直到出現症狀後就醫,高達8成患者已經進入晚期,包括一代歌后鳳飛飛、資深藝人「陶叔叔」陶大偉、文英阿姨、前法務部長陳定南等名人,均因罹患肺癌病逝。高尚志指出,由於部分腫瘤會藏在心臟後方或是氣管裡,容易被肋骨等器官遮住,且小於2公分的病灶很難透過胸部X光揪出,因此光靠X光檢查是不夠的,需仰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才能找到。高尚志提醒,像是抽菸者、慢性肺部及氣管疾病者、具肺癌家族史、女性等4類人,都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族群,需定期進行肺癌篩檢,而這些高風險族群更應該做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才能早期發現,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時間。
唱不出高音驚罹食道癌!男業務半年後離世 9成患者還有這2症狀
高音唱不上去竟是罹患重病。一名愛吃辣物45歲男業務某次到KTV唱歌時,突然唱不出高音,之後陸續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急降等症狀,就醫被告知罹患食道癌第IVB期,還疑似轉移到肺臟,手術後僅半年就病逝。資深護理師陳麗華在節目《健康2.0》表示,該名業務雖不抽菸,但應酬時都喝烈酒,也愛吃麻辣鍋、麻辣燙,可說是無辣不歡。他有次在KTV歡唱發現聲音沙啞、唱不上高音,並陸續出現吞嚥困難、胸悶、體重快速下降等症狀。陳麗華表示,男業務確診半年後虛弱到坐輪椅,人也瘦得不成人形,即使動手術仍不敵病魔離世。開業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吳昭寬說明,食道不同於其他消化器官,缺少「漿膜層」造成癌症生長速度很快,且旁邊又有豐富淋巴系統,讓癌細胞很早就可經淋巴結擴散吳昭寬表示,有9成以上患者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症狀,另胃食道逆流、背痛或胸骨後疼痛、上腹部疼痛,都可能是食道癌的表現,嚴重時會因轉移發生其他症狀,例如到肺部會慢性咳嗽,並因壓迫喉返神經沙啞、說不出話,以及喝水易嗆到,甚至因腫瘤出血而胸痛咳血;若轉移到骨頭,則會有全身痠痛。值得注意的是,食道癌除名列男性10大癌症死因第5位,目前也無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除了刺激性食物會增加罹食道癌風險,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等食品,則因含有亞硝酸鹽,其與食物中二級胺結合會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應減少攝取這些食物並多食用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蔬果。
舌頭有齒痕竟是罹肺癌 醫授「3舌1耳」觀察肺健康…出現這情況罹癌機率大增
別忽視身體的任何小徵兆,一名年齡不到30歲男子因舌頭前方凹凸不平、旁邊有齒痕,在中醫師建議下進行檢查,未料結果竟是肺癌第2期。中醫師吳明珠在節目《健康2.0》分享這名患者經歷,表示她發現男子舌頭有異樣,建議對方去檢查後,得知男子罹患肺癌2期,並點出肺不好的「3舌1耳」4大跡象。吳明珠指出,舌頭若呈紫暗色,罹患癌症機率可高達19%;舌頭胖大且舌苔白滑,可能有支氣管不佳、慢性咳嗽,或有慢性病情況,研究指出有此類情況的人罹癌機率超過5成。舌頭前方有一大一小凸起、舌旁有齒痕,按全息律來看,舌中間代表脾胃,往前是心臟,前端兩側是肺,若此部位發腫發紅發熱,就要提高警覺。「3舌1耳」中唯一的耳,其中間有個肺區,位置大約在耳屏中間凸起軟骨尾端處下方,如果顏色暗沉、凹陷,或有一片片類似皮膚病情況、異狀感,都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肺部出狀況的警訊。另據衛福部資料,惡性腫瘤為國人10大死因之首,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死亡率為10大癌症之冠,其餘依序為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
50歲男罹大腸癌擔憂「肛門不保」 達文西手術精準治療解套
50歲的王先生是一位上班族,於一年半前因大便習慣改變,總感覺解便不乾淨有異物感,直到出現血便,王先生健檢時被診斷為超低位直腸癌第三期,腫瘤有7公分大,經放射線治療縮小至4公分,醫師仍建議需開刀切除腫瘤但無法保留肛門。由於術後需使用人工肛門,王先生驚愕之餘對手術相當擔憂,轉介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尋求陳奕彰醫師門診,陳醫師建議進行化學治療6次,再決定後續治療方針。由於化療後腫瘤縮小有限,陳奕彰醫師亦建議手術摘除腫瘤,核磁共振顯示,王先生的直腸腫瘤非常接近肛門但並無侵犯括約肌,經陳奕彰醫師評估建議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能保留完整肛門。王先生於去(112)年10月接受達文西手術開刀,手術傷口五處,每處僅1公分,術後完整保留肛門,術後第8天出院,追蹤半年恢復情況良好,目前並無復發跡象。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平均每年新增約1萬6千多人。陳奕彰醫師說明,超低位直腸癌是腫瘤距離肛門口六公分以內,貼近直腸肛門吻合線,一般手術可能會直接進行直腸肛門切除以及永久性人工肛門。對於超低位直腸癌病人如王先生,其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腫瘤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局部淋巴結有轉移情況,因此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化學治療,以降低術後腫瘤局部復發機會,也可以縮小腫瘤體積而進一步達到肛門保留手術。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代主任張伸吉醫師指出,相比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可提供高解析3D立體視野可放大至10倍,可填補因平面2D而無法區分手術位置深淺的缺點;機械手臂可達到真人手腕靈活和準確且可模仿雙手做旋轉、抓取、捏夾動作,消除不必要的顫抖,更重要的,相較於一般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可以在狹小骨盆腔進行複雜手術,例如低位直腸癌和攝護腺手術等,避免傷害到排便、排尿和性功能神經。陳奕彰醫師的論文研究也發現達文西機械手臂和一般微創手術相比能清除更多轉移淋巴結和較少的手術併發症,此論文也於今年美國內視鏡醫學會雜誌接受刊登,陳醫師並將於6月獲邀至美國醫學年會演講。健保署已於去年3月將達文西手術納入直腸癌部分健保給付後,成功案例約70台,陳奕彰醫師也呼籲,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晚期大腸癌發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九成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之病人,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5倍。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第3、4期。許多病人因懼怕人工肛門而拒絕手術、延遲病情,達文西機械手臂可達到精準切割,保留完整肛門和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這些微小神經,加速術後恢復。
女子健檢正常「腹悶暴瘦9公斤」竟罹癌 醫嘆:很難早期揪出
胃腸醫師葉秉威近日分享個案,一名婦女健檢腫瘤指數正常,但最近感覺腹悶,又暴瘦9公斤,就醫胰臟已出現4公分陰影,「要靠抽血或是症狀抓到早期胰臟癌真的很難。」葉秉威在臉書發文,「別再鐵齒以為自己胰臟沒事了,要靠抽血或是症狀抓到早期胰臟癌真的很難,50歲女性,平時不菸不酒,沒有慢性病,沒有家族史,最近一個月覺得上腹部不舒服悶悶的,吃多就有點脹。」葉秉威說,患者一個月瘦9公斤,照胃鏡說胃有點破皮,但腹部超音波照下去出事,「胰臟有一個4公分的陰影 ,斷層掃描顯示高度懷疑胰臟癌」,腫瘤指數是正常的7倍,而腫瘤不僅大位置還靠血管,「接下來只能先外科評估看看,拚能不能手術,不然只能先化學治療看看,期待腫瘤能有所縮小。」葉秉威強調,其實病患一年前有做公司健檢,但要靠腫瘤指數抓癌症很難,「如果抓到,往往腫瘤都已經有一定的嚴重度,像這個病患一年前胰臟癌指標CA199就是正常只有15U/Ml,不過我相信1年前腫瘤就已經開始產生了」,如果那時有做胰臟癌篩檢,可能可在第一時間抓出。葉秉威指出,「我們篩檢發現的無症狀胰臟癌甚至都小於一公分,腫瘤如果小於1公分診斷,早期接受手術,五年存活率可是有80%,請正視胰臟癌上升中,胰臟癌不只上升而且年輕化。」葉秉威說,最近胰臟癌進10大癌症榜第10名,而年輕胰臟癌病患上升趨勢比老人快,如果有家族史、糖尿病、肥胖等要小心,是風險族群。
施明德病逝/「沉默殺手」肝癌5症狀快就醫! 無藥可降「復發率」
82歲前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去年底驚傳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還裝上葉克膜,導致血小板過低,急需輸血。最終他在今(15日)凌晨不敵病魔,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83歲。肝癌是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之一,且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控制復發率,為國人10大癌症的死因第2位,每年有7000多人死於肝癌。由於肝是沒有大神經的器官,發現時通常都已經是肝癌晚期,也讓該疾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醫師也對此示警,若是民眾發現身體出現5大異狀,就不應輕忽身體警訊趕緊就醫。北醫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高偉育指出,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大約有5成是B肝帶原者,3成是C肝患者引起的,其他病因還包括肥胖、長期喝酒、脂肪肝、糖尿病、自體免疫性肝癌等等,也是高危險族群。目前這些機率較高的患者必須每半年篩檢,如果是早期發現,有機會做肝臟移植,癒後較好。但高偉育坦言,除了評估患者的肝臟狀況之外,等待器官捐贈也需時間,目前台灣每年平均有1000名患者等待肝臟移植。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台灣1年發生8000多個肝癌個案,其中有3至4成都是早期發現,除了肝臟移植的方法之外,還有電燒、切除治療,但也因肝癌最大特性是容易復發,患者須改為每3個月追蹤一次,採取高密度的篩檢治療,一有發現癌細胞就會再做電燒、切除。但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可以降低肝癌復發的機率,只有標靶藥物的治療有望拉長存活期。也因此高偉育提醒,日常生活應避免過量飲酒、濫用藥物,而肝癌的高危險群還包括:B肝帶原者、C肝患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等都應定期篩檢,才能早點發現早期治療。另台灣癌症基金會則示警,各種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和肝癌的發生有關,包括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黃麴毒素會增加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另外,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間接增加了致癌的危險。由於肝癌早期通常無跡象,很多患者出現吐血、黃疸、急性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後才去就醫,結果都已經肝癌晚期了,因此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也彙整5大症狀,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身體釋出的警訊:上腹部脹痛: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小型肝癌通常不會痛;但如果肝癌是長在肝臟表面就可能會有脹痛感。因為肝臟表面的包膜上有痛覺神經,如果肝癌剛好長在肝臟的表面,即使是體積很小,一旦頂到包膜就可能引起上腹部脹痛。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當腫瘤長得很大時,因為腫瘤快速生長可能會有症狀出現,如: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等,此時的肝癌多半屬於較晚期。大型的腫瘤也可能因為壓迫到血管、膽管而引起下肢水腫、腹水、黃疸等現象。黃疸:肝癌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引起肝內膽管擴張而出現黃疸。另外,有可能造成黃疸的情形包括肝腫瘤過大,以致大部分的肝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而導致黃疸產生。下肢水腫、腹水、吐血:肝癌如果長在門脈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血管內,導致門脈壓上升,造成下肢水腫、腹水,引起腹脹或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時,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則可能大量吐血。急性腹痛:肝癌如果破裂出血,會突然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甚至引發休克昏厥。
台灣空汙不減反增…中部、雲嘉南情況嚴重 肺癌躍居10大癌症之首
台灣空氣汙染不減反增!環境部26日公布監測結果,今年國內PM2.5和臭氧年平均濃度均較去年上升,尤其中部及雲嘉南地區的PM2.5未達空氣品質標準,汙染較嚴重。醫師表示,空汙是台灣肺癌的重要影響因子,政府應減少火力發電,並加速處理南部的化工廠問題。依國健署公布的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躍居10大癌症之首,每年奪走近萬條人命。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22日在政見發表會指出,他的父母死於肺腺癌,都與空汙及PM2.5有關。據研究統計,近7成肺癌比例,屬於肺腺癌的類型。環境部26日公布監測報告,今年國內PM2.5和臭氧年平均濃度較去年上升1.4微克及1.8ppb,空氣品質較去年下滑。環境部說,長期來看各項汙染物皆有改善,但臭氧的趨勢卻是不降反升,甚至超越PM2.5成為指標汙染物,細查各地區PM2.5狀況,中部及雲嘉南未達年平均濃度15微克的目標,空氣品質較差。環境部解釋,主要是環境風速低、日降雨量較少,在此條件下,細懸浮微粒不容易擴散,造成局部汙染物累積。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張順欽說,行政院近日核定第二期空氣汙染防治方案,已增訂「全國臭氧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較2019年減少80%、中南部區域PM2.5達到每立方公尺15微克、全國每立方公尺13微克」目標,目前也規畫修正空氣品質標準。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葉光芃說,國內PM2.5標準仍是每立方公尺15微克,與世衛組織(WHO)建議的5微克相差甚遠,近日舉辦多場遊行,但執政黨卻未回應。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去年一項以英、韓、台肺癌患者為樣本的大型跨國研究發現,空汙是台灣肺癌的重要影響因子,導致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比例比英、韓要高,直接證實肺腺癌是空汙所致。蘇一峰說,台灣很多人莫名其妙就得了肺癌,其中很多人不抽菸,3、4年前的本土研究顯示,南部病人的肺癌成長速度是北部的10幾倍。他認為,政府應減少火力發電,加速處理南部的化工廠問題,以減少肺癌的死亡人數。
感恩節吃烤火雞要注意! 維持「3多3少3去」遠離大腸癌
今(2023)年11月23日是西洋「感恩節」,在這天和親友一同享用感恩節大餐慶祝佳節是感恩節的習俗。國健署表示,由於中西文化逐漸融合,許多台灣人也會聚餐慶祝感恩節,其中少不了燒烤類食物或烤火雞等佳餚,提醒民眾應「3多、3少、3去」,吃得健康並透過定期篩檢遠離大腸癌威脅。大腸癌威脅不容小覷 應掌握「3多3少3去」原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雖然大腸癌不再是國人10大癌症第1位,但11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仍有1萬6,238人,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衛福部統計,111年超過6千人死於大腸癌,影響國人健康甚鉅。而大腸癌的發生其實與現代人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如: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或肥胖等因素,再加上沒有定期篩檢,都是造成大腸癌快速攀升的原因。為了讓民眾能「腸」保健康,感恩節安心健康享用美食,國健署提供健康「3多3少3去」原則:3多-多蔬果、多喝水、多運動: 多蔬果: 多蔬果: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且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同時也可以減少肉類或主食類的攝取量。應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的蔬果。多喝水: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以擺脫肥胖、慢性病威脅,並能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維持身體健康。建議成人每日飲用6-8杯水(240 ml/杯),分次小口慢慢喝。另外,含糖飲料不僅無法解渴,反而會攝取過多的熱量,提醒民眾應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既省錢又可減少身體的負擔。多運動: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建議親朋好友歡聚之時,茶餘飯後相揪逗陣散步,還能降低大腸癌罹患風險,一舉數得。3少–少油鹽、少紅肉、少醬料: 少油鹽: 少油鹽:減少油的用量,並建議選用植物油,因為含有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護心血管,但高溫烹煮會使油脂變性應盡量避免;而少鹽則可以降低鈉的攝取,減少身體負擔。少紅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少醬料:建議多以食物的原味鮮甜為主,避免添加過多的醬料,或是可以自製較無負擔的醬料,兼顧食物的美味,又可兼顧自身的健康。3去–去肉皮、去肥油、去焦黑: 去肉皮:肉類的皮儘可能少吃,降低熱量的攝取。去肥油:肉質偏肥的部分,儘可能以瘦肉為主,減少食用肥肉的比例。去焦黑: 去肉皮:肉類的皮儘可能少吃,降低熱量的攝取。去肥油:肉質偏肥的部分,儘可能以瘦肉為主,減少食用肥肉的比例。去焦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在高溫表面上燒烤的肉片,因烹調過程中會形成致癌物質-多環芳烴(PAHs),隨而附在食物表面,若燒烤食物表面有焦黑現象,建議切除或不食用。定期大腸癌篩檢也很重要 可降35%大腸癌死亡率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為有效預防大腸癌,除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外,定期篩檢也很重要,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50-74歲的民眾透過定期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35%死亡率。因此,國健署再次呼籲,感恩節聚餐民眾可多用當季新鮮食材,增加蔬菜的攝取及適量的水果,減少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而50-74歲民眾應多加利用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建議及早做大腸鏡檢查,以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南投男嘴破2個月「擦藥無效」 檢查驚覺罹癌…元凶竟出在假牙
南投一名58歲王男有20年菸齡,雖然已經戒菸,但2個月前發現反覆嘴破,雖然擦藥但症狀依舊不見起色,就診才驚覺,嘴破可能是因為假牙配戴不當,加上長期摩擦刺激導致。經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頰黏膜惡性腫瘤,也就是俗稱的口腔癌,接受手術切除後,病情穩定返家休養。南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的賴文森醫師指出,除了抽菸是致癌因子,假牙也可能造成口腔反覆發炎,並引發黏膜癌變。根據衛生福利部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資料,口腔癌是10大癌症死亡率第6位;國民健康署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是台灣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5位,有超過6200人罹患口腔癌,可見對民眾健康影響很大。王男反覆嘴破,可能是假牙造成的。(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據了解,口腔癌的早期治療以手術為主,治療效果較好,但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定期篩檢很重要。政府提供補助給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民眾,以及18歲以上的嚼檳榔原住民,每2年進行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及早發現可以進行適當治療,若延遲到晚期才發現,除了手術之外,還可能需要進行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不僅過程辛苦,治癒的機率也降低。賴文森醫師提醒民眾,配戴假牙仍需定期追蹤,以王男的案例來看,口腔反覆破裂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假牙配戴不當和長期摩擦刺激,因此呼籲若口腔黏膜同一處反覆潰瘍,且持續2周以上仍沒痊癒,建議去看醫生,安排專業的檢查和診斷。
蕭言中離世…吳淡如悼「你的倔強我知道」 醫曝大腸癌危險因子:這點上班族全中
「台灣漫畫四大才子」之一的蕭言中,抗癌4年不敵4期大腸癌在今(18日)病逝,享年58歲,消息震撼藝文界,作家吳淡如也發文悼念:「我的朋友蕭言中,安息!」此外,大腸癌為國內10大癌症中發病數第2高疾病,就有醫師提醒大腸癌的各個危險因子。吳淡如在臉書曬出黑底白字圖卡,緬懷這位在2019年確診大腸癌4期,但一直樂觀與堅持抗癌的藝文巨匠兼好友,「人生不相見,一聽到消息,已經隔世。多年來偶有交集,但一直相忘於江湖;你的倔強我知道,所以病中也未探望。我的朋友蕭言中,安息」!(圖/翻攝自吳淡如臉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謝文斌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痛感,且臨床有明顯症狀病人多已進入中晚期,治療複雜又困難。主要常見症狀為糞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如一下腹瀉一下便秘、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排便不乾淨的「裡急後重」。聯醫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則表示,有肥胖、抽菸、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家族史,以及導致腸道蠕動變慢,進而增加腸道發炎機會的「久坐不動」,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生活中應避免油炸燒烤,減少食用紅肉與加工肉品,多補充蔬果及膳食纖維,同時也要抽空活動與到戶外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蕭奕宗指出,不論有無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家族史,建議40歲以上每年做糞便潛血篩檢,並養成良好排便習慣,與每週3天、每次30分鐘以上、平均心跳達每分鐘130下以上的規律運動,以及不要忘了適時紓解壓力。
韓團男星大腸癌病逝「享年47歲」 醫示警8症狀:嚴重恐末期
南韓雙人男團「One Two」由吳長勳、宋虎範組成,2003年出道後大受歡迎,沒想到今(14日)傳出吳長勳不敵大腸癌病逝,享年47歲,噩耗讓粉絲難過不已。對此醫生便提醒,身體出現8個徵兆,一定要提高警覺。根據《스포츠조선》報導,吳長勳在今天早上6點30分(台灣時間7點30分)大腸癌病逝,隊友宋虎範證實此事,坦承今年2月診斷報告出爐,已經是末期階段,前後經過8次治療,雖然頗有成效,但癌細胞擴散太快,病情急轉直下,最後不敵病魔,預計16日出殯。吳長勳結婚4年,留下悲痛的妻子。(圖/翻攝自吳長勳IG)事實上,吳長勳與相差13歲的女友在2019年結婚,如今不幸過世,令人不勝唏噓。粉絲得知噩耗後,紛紛前往吳長勳的社群哀悼:「我甚至不知道他生病了,希望他能安息」、「我會永遠記住你」、「願你在天堂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身體出現8症狀,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供)據了解,大腸癌是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指出,如果發現身體異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常見症狀,大腸直腸癌可能已突破第1期,嚴重者甚至已經到第4期。當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應該安排檢查,及時治療。
胰臟癌首登國人10大癌症!7危險因子出爐 1類人風險少25%
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110年國人10大癌症發生排名,肺癌擠下連續15年蟬聯榜首的大腸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第一名的癌症。醫師表示,胰臟癌的發生人數首次進入前10名,從原本的第12名上升到第10名,比前一年增加178人,有別於其他消化道癌症都是男性高於女性(如食道癌、口腔癌、肝癌、胃癌、大腸癌),胰臟癌在男生和女生的發生率則是差不多。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很高興大腸癌終於不再是榜首,畢竟這幾年醫病共同努力做大腸癌篩檢、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息肉(超前部署、杜絕後患),理應讓國人大腸癌的發生率下降才是!其他像肝癌、胃癌的發生率都有下降,也在預料之中。比較讓我驚訝的是胰臟癌的發生人數首次進入前10名,從原本的第12名上升到第10名,比前一年增加178人。」錢政弘分享胰臟癌的危險因子:1. 吸煙風險增加1.7倍2. 肥胖風險增加1.6倍3. 喝酒風險增加1.6倍(每天六杯)4. 初診斷為糖尿病的人有0.3%-0.8% 在三年內罹癌5. 糖尿病超過三年以上風險增加1.5-2倍6. 一位家人罹癌風險增加2倍,多位家人罹癌險增加7倍7. 慢性胰臟炎風險增加2-3倍8. 過敏體質『減少』風險25 %醫師提到,「過去的綜合分析或病例對照研究發現,『有過敏體質的人反而比較不會得胰臟癌』,例如在2017年消化學Gut期刊有西班牙的論文指出,長期氣喘患者得到胰臟癌的風險低61%,鼻過敏患者低34%,皮膚過敏則沒減少。2013年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發現,對花粉過敏會減少26 % 罹癌風險,對動物過敏會減少38 %風險。在2005年的分析則提到異位性皮膚炎會減少29%的風險。」錢政弘說明,「之所以有這些相關性,推論是因為胰臟癌的發生跟免疫系統異常有關,有過敏體質的人可能啟動特定的免疫反應,剛好可以抑制胰臟癌細胞生長!像我一樣會過敏的朋友,看了是不是覺得非常欣慰呢?!」
擠下大腸癌…癌王換「它」 10大癌症最新排名出爐
國健署公布110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國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其中蟬聯15年癌王大腸癌被擠下,肺癌成為新癌王;此外,胰臟癌前進2個名次,殺進前10名。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較109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109年下降4.8人。110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9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其餘與109年相同;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早的癌別,口腔癌為59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圖/國健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胰臟癌。國健署指出,與109年相比,除了肺癌與大腸癌序位互換、胰臟癌前進2個名次,其餘排序與109年相同;至於十大癌症排序,男性與109年序位相同、女性皮膚癌與胃癌順序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往前,其餘與109年序位相同。男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圖/國健署)110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109年減少5.4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9年序位相同。110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109年減少4.4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09年相比較,原為第9位之皮膚癌與原為第8位之胃癌序位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前移至第10位,其餘序位與109年相同,110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胃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這癌奪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 醫籲:高危族群定期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根據109年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約為1.1萬人,為國內十大癌症第5位,但卻位居10大癌症死因第2位,由此可見,肝癌相對其他癌症預後差。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種類包含肝細胞癌、膽管癌等,其中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約佔成人肝臟惡性腫瘤的85%,為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類型。B、C肝炎患者占肝癌總人口逾5成肝癌是肝臟腫瘤的其中一種,有肝腫瘤並不一定代表是肝癌,台大癌醫中心吳耀銘副院長說明,肝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腫瘤包含血管瘤、局部增生性結節、腺瘤等;而惡性腫瘤包含原發性肝癌、膽管癌、轉移性肝癌。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癌是由肝炎到肝硬化演變而來,並非單一因素造成,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者、肝硬化、或是有長期酗酒習慣者皆為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其中,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為高度危險群,約占肝癌總人口50-60%。三項診斷工具 幫助確診肝癌肝癌的診斷方式包含抽血、影像學檢查與組織病理學檢查。抽血與超音波檢查是初步篩檢肝癌的工具之一,透過抽血檢驗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是否超標來初步懷疑是否有肝癌,但並非每位肝癌患者的AFP都會升高,因此即便數值正常也不能斷定沒有肝癌,而肝癌的另一個腫瘤指標-異常凝血酶原 (PIVKA-II),敏感性較AFP高,也被應用於臨床檢測,政府有對符合條件的民眾提供健保給付。影像學檢查則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當超音波掃描發現疑似肝腫瘤,則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來確認。若檢查出腫瘤是否需切片?吳耀銘副院長指出,因肝腫瘤穿刺切片過程多少會出血,也有機率增加癌細胞擴散風險,因此若評估後高度懷疑為肝癌,就建議直接治療。術前評估很重要 這群肝癌患者可手術吳耀銘副院長表示,目前肝癌的完全性治療包括手術切除、電燒與肝臟移植。根據經驗,僅有約20%的肝癌患者適合手術切除,而除了腫瘤數量、大小之外,醫師還會根據腫瘤位置、肝臟殘餘功能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手術治療。肝臟殘餘功能被視為重要的評估條件,手術前可以透過綠靛基質氯化物(ICG)檢查,透過藥物注射後抽血檢驗藥物在肝臟代謝後於血中殘留的濃度,了解肝臟代謝功能是否適合手術切除治療。肝癌手術難度高 新式器械助操作更順利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臟內部的血液循環相當豐富,因此手術困難度高,如何在精準切除的同時也要妥善控制出血,就是一大挑戰。近年來,隨著手術器械的大幅改良,有效降低了手術的意外狀況和出血量,同時也縮短了手術時間,現在約95%的肝癌手術個案已不須輸血。吳耀銘副院長舉例,像是腹腔鏡手術搭配超音波刀可以有效震碎肝細胞並清楚看到血管、膽管的管狀結構,若管狀結構直徑小於0.5公分,還可以在完成切割的同時一併止血,但過往超音波刀都有連接線材,需要在手術中邊操作邊整理,影響醫師視線與操作靈活度,所幸目前已有無線超音波刀,幫助手術過程更加順利。若屬於肝功能不好、有肝硬化、反覆性癌症復發者,根據「美國舊金山大學準則」,沒有轉移或血管侵犯、單一腫瘤6.5公分以下、腫瘤顆數小於等於3顆,加起來直徑小於8公分,則可以考慮肝臟移植。若被評估手術、電燒都不適合,則可考慮肝動脈栓塞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質子治療等;若癌細胞已經轉移,則考慮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高危險群須定期追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肝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末期,吳耀銘副院長呼籲,目前並沒有完全避免癌症發生與復發的方法,高危險族群,特別是B、C型肝炎患者,須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8歲女摸到左胸硬塊…拖10個月就醫「流湯滲血」已4期 醫揭心疼原因
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女性乳癌發生率已是10大癌症之首,每年新發個案超過1.8萬人;在台灣女性10大腫瘤死因排名中,乳癌也名列第二。一名28歲女子左邊乳房長出硬塊,拖了10個月才就醫,硬塊已變成12公分腫瘤,還不時流湯、滲血,被確診乳癌第四期,而她未及時就醫的原因令人心疼。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醫師在臉書粉專分享個案,「一位28歲的女孩子,她進來診時間時就感覺出她很緊張、焦慮,問她病情時也是支支吾吾緊張的說不出來,後來是護理師來跟我說她其實是要來看乳房。於是就請護理師帶她去準備,一般檢查乳房的病人其實很快就準備好了,不過她因為很害羞,所以我就在診間等了將近五分鐘她才準備好可以檢查。」醫師提到,「結果我一看有點傻眼,因為她才不到 30 歲,在左邊乳房有一個 12 公分的腫瘤,而且還在流組織液、滲血。會到這麼嚴重的情況,通常都是在很早以前很諱疾忌醫的婦女,才會這樣拖了好多年才就診。其實她從摸到乳房有硬塊,到腫瘤長到 12 公分不到一年的時間,大概才十個月左右。」陳榮堅表示,「在做切片的過程她也都很害怕,最後結果是乳癌第四期,有擴散。其實我也滿好奇她這麼年輕,怎麼會讓腫瘤長到這麼大都不治療,但因為她的個性比較內向,又很容易緊張、焦慮,所以也不敢問得太細,等到做完電療、化療後腫瘤縮小了,後續的手術也都做好了,慢慢建立了醫病關係,變得比較熟了之後才詢問她。」陳榮堅透露,「她說一開始摸到硬塊時,很不願意去面對這個問題,因為阿嬤和媽媽都有罹患乳癌,而且當初爸爸當初拋下她們時,就是用媽媽罹患乳癌這個理由,所以她自己本身沒辦法去面對得乳癌這件事,害怕跟媽媽有一樣的結果,不過實際上她的先生是非常支持她的。」醫師強調,「雖然現在科技很進步,有很多武器可以治療疾病,但如果能更早一點去面對,早一點治療,其實初期的乳癌開完刀之後根本不會破壞形狀,也少受了很多苦。所以一旦不好的事情發生了,不管是因害羞或是過去的陰影,如果不去面對它,只會造成更壞的結果。」(圖/翻攝自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臉書)
醫建議有乳癌家族史應及早篩檢 提高警覺注意風險因子
乳癌對女性健康威脅不容小覷,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女性乳癌發生率已是10大癌症之首,每年新發個案超過1.8萬人;在台灣女性10大腫瘤死因排名中,乳癌也名列第二。三軍總醫院血液科主任戴明燊說,近年乳癌新診斷人數持續上升,也不乏新診斷就已轉移個案,女性應更關注乳房健康,尤其若母系親屬如媽媽、阿姨、姊妹或表姊妹曾有乳癌,應養成定期篩檢習慣。乳癌致病原因仍不明 提高警覺注意風險因子戴明燊表示,乳癌的致病成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已知風險因子如西化、高油脂高熱量的飲食習慣、環境中致癌物質;也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像是停經後補充女性荷爾蒙、初經早但停經較晚者;或有家族風險者罹患乳癌的風險也可能較高。但大部分乳癌病人不見得有接觸危險因子,也沒有很好的預測工具,因此提高警覺、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異常症狀,是乳癌治療重要的關鍵。臨床觀察發現,有些乳癌病人的腫瘤基因分型比較高度惡性,可能乳癌一發現就進展快速惡化;另有一些則是早就發現乳房有異狀,卻因害怕現實、擔心治療而遲於診斷,等到症狀嚴重惡化,就醫才確診乳癌,癌細胞也早已慢慢擴散到其他器官。初診斷就轉移莫慌 治療武器多元治療有希望根據台灣的統計,乳癌病人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管腔型乳癌為多,約占6成多;戴明燊說,多數初診斷的病人處在第一、二期階段,開刀治療後搭配荷爾蒙治療,預後不錯;但有一部份病人是初診斷即發現轉移。雖然一般病人聽到轉移就會聯想到「末期」,也對治療感到無望;其實數據顯示,轉移性乳癌患者經穩定治療,平均存活在3、4年以上,甚至不乏存活10、20年者,病人無須聽到「轉移」就失去希望。戴明燊說,荷爾蒙陽性的轉移性乳癌病友需要的是治療方便、療效好、副作用少的治療方案;過去藥物選擇還不多的時候,轉移性乳癌病人為求快速控制疾病,會先用化學治療,但化療對正常細胞也會有傷害,強大副作用往往令人難以承受,也可能對治療萌生退意。荷爾蒙療法搭配標靶藥物 免於化療苦乳癌治療日新月異,戴明燊表示,現在荷爾蒙陽性轉移性乳癌病人第一線治療以荷爾蒙治療搭配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藥物只需口服,治療方便,副作用也輕微,且根據臨床試驗結果,治療效果不錯,維持穩定的無疾病惡化期比接受化療者好一些,病人也不用面對乳癌確診就要化療的恐懼。戴明燊說,目前針對已停經、荷爾蒙陽性、轉移至肝、腎等其他內臟器官的乳癌病人,健保給付2年的荷爾蒙合併CDK4/6標靶治療。因治療效果好,大多數病人都可維持2至3年以上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但臨床試驗和臨床使用經驗也顯示,對於還沒有停經的病人,使用荷爾蒙合併標靶治療的效果也很好,甚至優於化學治療。戴明燊提醒,45歲以上女性每2年應至少做一次乳房攝影,若有家族病史,則注意篩檢的時間更要提早,除了應定期篩檢,若乳房發現硬塊、乳頭有不正常分泌物、胸部皮膚凹陷等,應及時做超音波檢查。
瓦解男人健康的殺手「超級加工食品」!愛吃培根、熱狗患大腸癌風險飆3成
現代人追求更方便快速的飲食習慣,微波食品、加工食品的消費支出也隨之增加。美國研究發現,大量食用「超級加工食品」的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高出29%,不過於女性而言並未存在關聯性。英國醫學雜誌(BMJ)於8月31日發表一項研究,分析20萬受試者長達28年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超級加工食品」與大腸癌之間存在關聯性,不過僅限於男性,而大腸癌也佔據美國好發10大癌症前三名。添加了過量的鈉、糖、飽和脂肪的加工類食品及飲料,皆可以被稱作為「超級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像是火腿、培根、熱狗、冰淇淋、蛋糕、汽水等邪惡食物。研究指出,食用大量「超級加工食品」的男性患大腸癌的風險,相較食用少量「超級加工食品」的男性高出29%。此外,含糖飲料的攝入量增加,如蘇打汽水、水果飲品和含糖牛奶飲料,也與男性罹癌的風險增加有關。該項研究的共同作者、癌症流行病學家張方方(Fang Fang Zhang)表示,目前還無法得知「超級加工食品」為何並未提高女性患大腸癌的風險,不過可能與肥胖、性激素及食用成分有關,「像優格等加工乳製品可能會降低其他類型的超級加工食品,對女性的有害影響。」換句話說,女性食用的「超級加工食品」成分可能與男性有所不同。張方方指出,食品添加劑會改變腸道菌種、增加發炎,甚至在加工過程中所產生污染物質,都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
余苑綺病逝/大腸癌居10大癌症之首…直腸癌復發率更高 主要症狀一次看
資深藝人余天與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2014年確診直腸癌,8年來經歷超過70次化療和各式治療,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飲食西方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經超越肝癌,成為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根據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從84年的4,217人,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9人,95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發生人數已超過15,000人,107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1.8人,標準化發生率上升82.5%。而死亡人數從84年的2,46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3.3人,107年已增至5,823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4.9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12%。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常常和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大腸直腸癌大部分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腸直腸癌發生在近端結腸的位置,約百分之六十的比例發生在遠端結腸、直腸的位置。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包括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變細小和腹痛等。余苑綺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圖/翻攝自余苑綺 Chichi臉書)至於發生在直腸位置的癌症,則稱之為直腸癌,其症狀包括排便急迫感、裡急後重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其他症狀如會陰處疼痛,泌尿道方面症狀和陰道瘻管等。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其症狀包括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癌症的進展和轉移部位有關。整體觀察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約4分之3發生在左側的乙狀結腸至直腸部位,顯示直腸癌的發生率遠高於大腸癌。此外,直腸有儲存糞便的作用,癌變風險高,一旦確定罹癌,癌細胞轉移至肺臟的機率,也比大腸癌高3至4倍,第三期的復發率也比大腸癌高4成。有別於大腸癌,直腸癌因侵襲風險較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還需進行放射線治療,已降低復發率。不僅如此,若直腸癌的病灶位置過於接近肛門,嚴重時可能必需做人工肛門,對患者的健康照護和生活品質,無疑產生重大負擔。余苑綺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圖/報系資料照)衛福部表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國健署自93年起,開始推動50-69歲大腸癌篩檢服務,並自99年起納入預防保健服務項目,正式於全國推行,於102年6月起將篩檢年齡調查為50-74歲。糞便潛血檢查(FI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國健署提醒,預防大腸癌方式包括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等。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至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醫師認疫情跟去年不一樣 「這關鍵」可讓民眾不用怕出門
國內疫情再起,許多人因此對於出門感到怕怕。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今天表示,今年台灣疫情跟去年5月完全不一樣,不但敵人不一樣,多數國人也都已打疫苗,因此可以不用像去年那麼緊張。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應運而生的昕新智慧診所(新光醫學中心醫療合作),結合新板傑仕堡健康園區,設立住宿型腸胃鏡健康檢查,從去年7月30日到現在已完成3000例,今天舉行發表會。而洪子仁是昕新智慧診所的董事,他對現在的台灣疫情做了一些解析。洪子仁表示,國內疫情再起許多人因此不敢出門餐敘,並自我設限不敢行動。而事實上,現在台灣的疫情跟去年5月完全不同,敵人不一樣,國人也有更多準備,因此不用太緊張。洪子仁說,去年5月台灣遭遇的是Alpha病毒,會攻擊人的下呼吸道,即使是50歲以下年輕人,一旦被感染,情況不好的話,還是要送醫院治療。但現在台灣遭遇的是Omicron病毒,到目前為止,感染的人中,99.76%是無症狀或輕症。洪子仁進一步指出,去年5月時,國人沒有打疫苗;而現在,多數國人已打了2至3劑疫苗,已經有防護力,一旦染疫,產生重症或需要住院治療的比例也很低。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診所成立至今已完成3000例無痛腸胃鏡,檢出大腸息肉年紀最輕的僅25歲且長有3顆息肉;也檢出28例癌症,其中腸癌、胃癌占了17人,為0.56%。朱光恩說,大腸直腸癌在國內10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居第3名,發生率則是第2名;在國際上,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50歲以上台灣民眾終身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是7%。而大腸鏡、胃鏡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檢查項目,早期偵測癌症早期治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