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死因
」 癌症 糖尿病 大腸癌 心肌梗塞 10大死因台灣是洗腎王國!96%患者不知自己生病 醫有「3早期徵兆」腎臟恐壞了
台灣有「洗腎王國」稱號,洗腎率全球第一,其中,慢性腎臟病更是目前醫療花費最高的疾病。然而,竟有高達96%的患者不知道自己罹患早期腎臟病!對此,中醫博士吳宏乾表示,可透過「3大跡象」早期發現,包括頻尿、夜尿與常常水腫,一旦察覺有上述異狀,儘早就醫檢查以確認病況。吳宏乾說明,一天排尿8次內算正常,若連續一個月每天平均都尿超過8次,要注意腎臟濃縮的機能變差了。(示意圖/Pixabay) 國健署表示,慢性腎臟病是國10大死因排名第10位,根據吳宏乾在YouTube頻道《健康云之道》中表示,罹患腎臟病會出現「泡、水、高、貧、倦」的症狀,分別代表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以及疲倦,當有這5大症狀時「大概都是比較後期的」。吳宏乾認為,民眾可以從更初期的徵兆幫助辨識,例如若變得容易頻尿、夜尿,以及動不動就水腫,建議可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吳宏乾說明,所謂頻尿、夜尿的定義,就是一天排尿8次內算正常,若連續一個月每天平均都尿超過8次,則要注意腎臟濃縮機能是否變差;至於夜尿,若時常因夜尿中斷睡眠,且每晚超過兩次、持續1個月未改善,就必須就醫別再拖延。針對水腫部分,吳宏乾指出,一般來說,上班族若久坐容易引發腿部水腫,倘若本身的工作性質不需久坐還經常走路,卻仍莫名水腫,則要小心是腎臟出問題。至於腳步水腫該如何觀察與腎臟有關?吳宏乾指出有3重點,首先是皮膚因被水分撐開而會顯得光亮;其次是壓下小腿脛骨前緣會感到疼痛,皮膚呈現凹陷、起不來的狀態。此外,若在未塗抹乳液情況下,臉部顴骨處顯得光亮,且按壓後皮膚下陷無法即刻回彈,也能辨別是水腫。吳宏乾同時補充,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因此腿部水腫是最嚴重的,建議應優先觀察腿部是否有水腫現象。
陳文茜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 醫示警:末期5年存活率「不超過2成」
前立法委員、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2月確診罹患一期肺腺癌後,在施明德一家陪同下接受手術,然而2023年再遭遇白血症。原本預期病情已逐漸穩定,豈料她6日又發文透露肺癌復發並轉移至肝部,如今更證實,切片之後發現不是肺腺癌,而是更惡的黑色素癌,而且一下子擴散至多個器官,跳到第4期。對此,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也示警,惡性黑色素瘤是皮膚惡性腫瘤中的頭號殺手,末期癌症5年存活率,不會超過2成。癌症已位居國人10大死因超過30年,根據最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2011年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皮膚癌位於第8名。台中榮總皮膚科主任沈瑞隆指出,常見皮膚癌有3種,分別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其中惡性度最高的為黑色素瘤,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容易轉移且很難治療。沈瑞隆醫師續稱,黑色素瘤的發生率和發生形式和人種有關,白種人的發生率遠高於黃種人和黑人。黃種人黑色素瘤的好發部位與白種人不同,白種人好發於日曬部位,而黃種人以四肢末端居多,尤其特別好發手掌腳掌。一般的皮膚癌以老年人居多,但黑色素瘤的年齡分布從小寶寶到老年人都有可能。至於身上的黑斑究竟是黑色素細胞增生的黑痣,還是惡性的黑色素瘤呢?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區分呢?沈瑞隆醫師說明,一般民眾可用簡易的ABCDE 來自我篩檢,ABCDE的英文分別為「Asymmetry」、「Border」、「Color」和「Diameter」、「Elevation」,中文意思為「不對稱性」、「邊緣」、「顏色」、「直徑」和「隆起」。Asymmetry(不對稱性):良性的痣通常呈圓形或卵圓形,上下左右對稱。若色素斑點上下不對稱或左右不對稱,要考慮是否有惡性變化。Border(邊緣):若邊緣規則、圓滑完整且分界清楚,通常為良性的痣。邊緣不規則或有凸出不圓滑,甚至呈鋸齒樣改變的斑點,可能為惡性黑色素瘤。Color(顏色):良性的痣大部分顏色均勻。顏色深淺不一、參差不齊的斑點可能為惡性。若是原先的痣有顏色改變,也要提高警覺。Diameter(大小):越大的痣發生惡性變化的機會越大。可簡單以6mm做區分,若大於6mm或短時間急劇變大的痣,一定要請皮膚科醫師診視。Elevation(隆起):有些痣出生時就存在,隨著成長而變大。有些痣成年才出現。對於快速隆起或是原本扁平的斑點突然凸起,要特別留心。趙昭明醫師也強調,惡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細胞所形成的惡性肉瘤,是皮膚癌症中最狠毒的癌症,末期癌症5年存活率,不會超過2成,臨床上依其發生的情形可分成5種類型:包括惡性黑色素瘤(lentigo maligna melanoma)、表淺散播型黑色素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結節型黑色素瘤(nodular melanoma)、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k lentiginous),以及黏膜型黑色素瘤(mucosal lentiginous)。趙昭明醫師補充,目前所知,黑色素細胞對人體的助益如吸收紫外線、穩定自由基等,但若過量的黑色素不正常的產生則可能有黑色素細胞瘤等癌症病變的可能性。在亞洲黃種人以肢端型黑色素瘤居多,也最為嚴重。黑色素瘤是發生於皮膚內,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細胞的不正常增生引起,發生的原因不明,但一般以為與太陽的紫外線過度照射有關。趙昭明醫師指出,黑色素瘤好發的部位包括手掌、腳掌及指甲床,外觀大都是不規則的棕黑色斑塊,偶爾可見突起的腫塊。易發生於手、足腹側及指端下緣,平均發生年齡為59歲,是黑色素細胞癌中最容易死亡的一型。趙昭明醫師解釋,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能表明,穿高跟鞋會造成黑色素瘤,不過,女性長期穿高跟鞋可能導致拇指外翻,而姆指外翻除了造成患者走路疼痛外,還可能導致患者腳部的橫弓塌陷、平足、拇囊炎等問題。
愛吃麻辣鍋、壽喜燒要注意了!醫曝「4隱形糖陷阱」:吃多恐致痛風、心血管疾病
台灣10大死因中,有8項都與肥胖相關,而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達到50.3%,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達28.9%。家醫科醫師許芷瑜就表示,研究證實,糖會造成異位脂肪堆積、血脂上升,也意味著攝入越多的糖,死亡風險越高,而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較難被發現的「隱形糖」,像是麻辣鍋、壽喜燒湯頭等等,「1人份麻辣鍋底可能含有80克的糖,1人份壽喜燒也有約40克的糖」。許芷瑜在臉書粉專「許芷瑜醫師|健康減重。生活享瘦」發文分享,據《英國醫學期刊》(BMJ)指出,高糖攝取與多達18種內分泌或代謝疾病(如痛風、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10種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密切相關。許芷瑜指出,已有不少研究證實,糖會造成異位脂肪堆積、血脂上升,一篇2023年發表於Nutrition期刊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表明,總糖量和果糖攝取增加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也就是說攝入越多的糖,死亡風險越高。「看得到的糖,想避開較容易,但較可怕的是四處潛伏在我們的飲食內看不見的隱形糖」許芷瑜列出4種外食族常吃但容易忽略的「隱形糖陷阱」,包括:裹粉的炸物、串燒、沙拉醬、麻辣火鍋或壽喜燒湯頭;其中,一串雞翅刷上燒烤醬的話,可能含有2至5克的糖,若點個10串,一頓消夜最高恐吃下50克糖;若以市售常見的一條100公克沙拉醬來看,就含有13.7公克的糖。至於麻辣火鍋或壽喜燒湯頭,許芷瑜解釋,像是泡菜鍋、番茄鍋有時太酸,為了好入口,會加入糖來增添味道和提香,其中1人份麻辣鍋底可能含有80克的糖(具體量視湯底的製作配方和份量而定),壽喜燒的湯汁通常使用醬油、清酒和砂糖來調味,達到甜鹹的風味,1人份的話也有約40克的糖。對此,許芷瑜提醒,如果每週吃超過2至3次的麻辣火鍋或壽喜燒,可能導致攝入過多隱形糖,進而導致體重增加、影響血糖穩定和血脂異常,長期下來提高代謝疾病和心血管問題的風險,「如果真的要吃麻辣鍋,可以選擇鴛鴦鍋,就多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湯底能滿足口腹之慾」。
抗癌3寶不可不知 營養師曝光大蒜2吃法「增加抗癌效果」
先前衛福部公布2023年國人的10大死因,癌症依舊高居榜首,多年以來,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抗癌的秘方。而營養師劉怡里也提出辛香料中的「抗癌3寶」,分別是青蔥、薑與大蒜,其中劉怡里還分享大蒜的兩種食用方式,更能增加抗癌的效果。營養師劉怡里在FB粉絲專頁發文提到了辛香料中的「抗癌3寶」,其中青蔥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這種物質可以有效降低胃液內的亞硝酸鹽濃度,達到預防胃癌的作用。此外,青蔥中的麩胱甘肽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有助於身體合成麩胱甘肽,進一步降低氧化壓力,幫助排除體內的有害物質。青蔥的氣味也具有多種健康益處,例如抗菌、抗發炎、舒張血管,並且能夠維持腸道的健康菌群。接下來是薑,劉怡里提到薑含有薑辣素和薑醇,這些成分對健康有極大好處。薑辣素具有抗發炎和抗氧化功能,對抑制腫瘤生成十分有效,而薑醇則被一些研究發現能抑制癌細胞的轉移。市場上常見的薑有三種,分別是嫩薑、老薑和甘薑,其中老薑的薑辣素含量高於嫩薑,而甘薑則常與中藥材一起煎煮使用。最後,劉怡里強調大蒜的抗癌作用。大蒜中含有蒜素和類黃酮,這些成分能有效防止腫瘤增生,並且抑制致癌物質的生成。此外,大蒜還含有亞硝胺,這種物質能增強免疫力,對預防胃癌和大腸癌等癌症有明顯作用。大蒜最有效的食用方式是生吃或將大蒜泡在橄欖油裡,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增強其植化素的功效。在食用前,將大蒜切開並靜置10至15分鐘,讓蒜素有足夠的時間生成,效果最佳。
蟬聯10大死因之首42年!這「2地」癌死亡率全台最高 病團:與家庭、交通有關
國民健康署過去曾指出,雖然國人健康持續改善,但仍存在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根據《中央社》報導,癌症蟬聯10大死因首位已42年,而台灣東部、南部的癌症死亡率高於北部,這與獨居、交通時間長有關。許多國家或國際組織,諸如美國、加拿大、丹麥、荷蘭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均認為社會環境因素是導致健康不平等的關鍵因子,且其影響久遠,包括貧窮、社會地位、壓力、工作環境、社會隔離、失業、社會支持、交通等。台灣近年新增癌症患者以每年約12萬人速度上升,其中60歲以上長者,占將近6成左右,據112年台灣10大死因分析,癌症死亡人數每年約有5.3萬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分析相關資料後,發現南部癌症死亡率多出北部33%,東部更高出了45%。報導指出,從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往服務的個案裡可以看出,首先,東部、南部癌友多為獨居或老老照顧,較少與子女同住,意味著家庭支持系統薄弱;其次,這些地區的醫療院所佔比也較低;再者,由於患者需要搭乘巴士、自行騎機車往返,高頻率且耗費極長的時間,不少癌友會選擇放棄穩定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曾以新聞稿解釋,癌症治療屬於高頻率且穩定的醫療介入,整個療程持續1至2個月左右,每2至3周的化療已讓人疲憊不已,再加上每天1次或每周5次的放療,以及噁心、嘔吐等治療副作用,若沒有支持就醫的交通工具,將大幅增加路程上的危險。對此,《中央社》舉例,住在台東的陳大姐因罹癌而轉為打工兼職,每次治療都只能搭乘每日僅來回一班次的車前往就醫,往往一早出門,傍晚才能到家,半年25次療程,周周就醫來回就得6小時。而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指出,南部及東部,分別有超過6成及7成的癌症病友,常常是無人陪同的情況下獨自就醫,因此改善交通對於提高偏鄉的銀髮癌友的治療持續性、生活品質至關重要,基金會自106年起,與民間企業合作推出「銀髮偏鄉・就醫無礙」計畫,期間已協助逾2000名偏鄉銀髮癌友穩定就醫。
身體6部位黑黑的不是髒!醫師示警:恐是糖尿病 高危險族群曝光
現代人飲食習慣偏好重口味,長期攝取高油、高鹽、高糖食物,導致台灣每年罹患糖尿病的人數居高不下,長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一。皮膚科醫師透露,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身體沒洗乾淨,很可能是患有「黑色棘皮症」,原因和內分泌異常、惡性腫瘤等有關,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常見。皮膚科醫師王佑鑫在臉書表示,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沒洗乾淨,當心很可能患有「黑色棘皮症」。黑色棘皮症會在皮膚的屈側部位,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出現棕色至灰黑色的增厚和粗糙感,在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人群中較為常見,特別是2型糖尿病患者,家族遺傳、內分泌異常、藥物、惡性腫瘤也可能是原因。醫師說明,黑色棘皮症的患處皮膚摸起來觸感粗糙,以及呈現深色,嚴重時還夾帶異味,很容易被他人誤以為沒洗乾淨,常出現在特定部位的皮膚皺摺處,像是頸部、腋下與大腿內側,甚至手肘、膝蓋、指關節也是好發處。皮膚科醫師透露,有些人脖子、腋下特別暗沉、粗糙,常誤以為是身體沒洗乾淨,很可能是患有「黑色棘皮症」。(圖/翻攝自皮膚專科 王佑鑫醫師臉書)王佑鑫指出,「黑色棘皮症」多半是胰島素濃度過高或內分泌異常,引起肌膚的角質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異常增生,導致局部皮膚變得粗糙與深黑色樣,也可能與遺傳因素或特定藥物的使用相關,常見成因包括多囊性卵巢、體重過重、藥物誘發、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異常膽固醇等)。治療方面,醫師建議,體重過重、代謝症候群等患者,應認真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內分泌異常患者首先要治療疾病,才能改善肌膚;若是藥物誘發,必須與主治醫師討論調整配方,切記不能擅自停藥、減藥或改藥;排除上述原因,水楊酸、果酸換膚、雷射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症狀,有需要時可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透過藥物或醫美治療改善。
婦人養生不抽菸「竟罹肺癌」 醫揭主因:煮菜習慣錯了
肺癌連續多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榜首,不過未抽菸卻罹癌的人超過一半。有一名婦人不抽菸,生活習慣相當養生,卻罹患肺癌,原因竟是出在「煮菜習慣」。蕭捷健提到,這名婦人超愛下廚,但健康檢查卻發現罹患早期肺癌,還好發現得早,只要切除就可以,也不用做化療,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明明平常很注重健康,不抽菸、生活習慣也正常,原來問題出在煮菜習慣,「她一直以為用比較高級的橄欖油炒菜,是一件很健康的事」,但冷壓初榨橄欖油炒菜比較適合涼拌,或是低溫料理,根本不適合拿來炒菜。炒菜使用的油品很重要。(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假如要炒菜,建議使用精煉過的橄欖油,雖然營養價值沒有那麼高,但發煙點比較高,較不會產生有害的油煙。蕭捷健進一步指出,台灣沒吸菸的人罹患肺癌的比例高達53%,相比美國和澳洲只有10~20%而已,關鍵就在於煮菜用的油,「選對油真的超級重要」。蕭捷健表示,要注意油的發煙點和穩定度,像是初榨橄欖油、亞麻油雖然很健康,但只適合涼拌或者是低溫料理,如果要炒菜的話,就要選擇發煙點比較高的油。那麼要怎麼選擇油品?蕭捷健建議,可選擇酪梨油、苦茶油,發煙點分別為271度、250度,而且富含抗氧化的Omega-9,具有抗氧化、保護心血管健康等的優點。
她呼吸不順「坐著才能入眠」,就醫竟是心臟衰竭 醫提醒「這些人」更需注意
洪太太今年65歲,雖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但身體還算硬朗。最近她出現睡眠困難、呼吸短促、咳嗽等症狀,甚至需要坐著才能入眠。同時,她注意到體重增加和下肢水腫。經醫院檢查後,發現是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分2種 皆會使心臟惡化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指出,心臟衰竭是指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泵出,導致血液供應不足和體內水分積聚。它可分為收縮型和舒張型心臟衰竭,兩者都會引起水分滯留,並可能導致心臟擴大惡化。根據統計,台灣約有70萬名心衰竭患者,但實際就醫用藥僅24萬人,意味著潛在46萬人未被確診。心臟疾病在2020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癌症。心臟衰竭的預後不容樂觀,1年內死亡率約20-30%,5年內更高達45-60%。認識心臟衰竭 不輕忽常見症狀李浩維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下肢水腫,以及疲勞和活動能力下降。呼吸困難可能從輕度活動時出現,隨疾病進展可能在靜息時也會發生。李浩維醫師指出,診斷心臟衰竭通常需要綜合考慮臨床症狀、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驗。醫生會評估患者的症狀表現,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評估肺水腫或心臟擴大情況,使用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結構和功能,並通過抽血檢驗心衰竭指數來協助診斷。心臟衰竭治療這樣做 配合生活習慣雙管齊下心臟衰竭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介入治療。李浩維說明,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硝酸甘油、血管張力素相關藥物、乙型阻斷劑、礦物皮質素受體拮抗劑和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等;介入治療則根據病因可能需要進行心導管或外科繞道手術、瓣膜手術、電燒或節律器置放等。對於末期患者,可能需要考慮心臟移植或心室輔助器。為了更好地管理心臟衰竭,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幾個方面:限制水分和鹽分攝取,定期監測體重變化,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戒菸並避免二手菸暴露,保持適度的漸進式運動計畫,以及規律服藥和定期門診追蹤。
舌頭有齒痕竟是罹肺癌 醫授「3舌1耳」觀察肺健康…出現這情況罹癌機率大增
別忽視身體的任何小徵兆,一名年齡不到30歲男子因舌頭前方凹凸不平、旁邊有齒痕,在中醫師建議下進行檢查,未料結果竟是肺癌第2期。中醫師吳明珠在節目《健康2.0》分享這名患者經歷,表示她發現男子舌頭有異樣,建議對方去檢查後,得知男子罹患肺癌2期,並點出肺不好的「3舌1耳」4大跡象。吳明珠指出,舌頭若呈紫暗色,罹患癌症機率可高達19%;舌頭胖大且舌苔白滑,可能有支氣管不佳、慢性咳嗽,或有慢性病情況,研究指出有此類情況的人罹癌機率超過5成。舌頭前方有一大一小凸起、舌旁有齒痕,按全息律來看,舌中間代表脾胃,往前是心臟,前端兩側是肺,若此部位發腫發紅發熱,就要提高警覺。「3舌1耳」中唯一的耳,其中間有個肺區,位置大約在耳屏中間凸起軟骨尾端處下方,如果顏色暗沉、凹陷,或有一片片類似皮膚病情況、異狀感,都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肺部出狀況的警訊。另據衛福部資料,惡性腫瘤為國人10大死因之首,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死亡率為10大癌症之冠,其餘依序為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
台北市2023年10大死因曝光!新冠降到第5 前三為癌症、心臟病、肺炎
台北市衛生局7月3日發佈2023年最新死亡統計數據,癌症依然是台北市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新冠則從第3位下降至第5位。性別方面,男性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新冠和肺炎方面。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951.1人,女性僅為708.5人。台北市衛生局指出,2023年台北市共有20555人死亡,比前一年減少492人,減幅達2.3%。主要是因為新冠的死亡人數大幅減少了所導致。全市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841人下降至823.4人,標準化死亡率也有下降。根據數據,台北市十大死因依次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和事故傷害。這些死因佔總死亡人數的76.2%,其中7項是慢性疾病所致,占比60.9%。與2022年相較,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死因前2位,新冠肺炎則由第3位降至第5。肺炎回復至第3位(同2016年至2021年),事故傷害回到十大死因(2022年退出十大死因)。死亡率的顯著變化反映在多個疾病上。與2022年相比,2023年的新冠死亡率大幅下降35.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下降13%,心臟疾病下降5.8%,糖尿病下降8.3%。然而,肺炎的死亡率上升了20.5%,事故傷害上升了17%,高血壓性疾病上升了8.7%。在事故傷害中,跌倒是主要原因,占事故死亡的30.8%,其次是運輸事故,占27.7%。台北市衛生局還指出,依年齡觀察,死亡率在65歲後快速上升,死亡總人數中有82.2%為65歲以上長者。十大死因中死亡人數65歲以上占比超過90%者,有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95.4%)、肺炎(占93.9%)、新冠肺炎(占93.0%)、高血壓性疾病(占91.2%)。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1歲,十大死因以事故傷害死亡年齡中位數70歲最低,癌症73歲次低。深入探究各年齡組前3位死因,分別為15至24歲組:自殺、事故傷害、癌症。25至44歲組:癌症、自殺、心臟疾病。45至64歲組: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65歲以上組:癌症、心臟疾病、肺炎。此外,北市衛生局還指出,在2023年,男性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新冠和肺炎方面。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中有951.1人死亡,女性僅為708.5人。男性的十大死因中,除了腎病一項,其他原因的死亡率全都高於女性。癌症依然是台北市主要的死亡原因,占總死亡人數的25.9%。在各類癌症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居首,其次是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三位為女性乳癌。與去年相比,癌症死亡率有所上升,主要因為人口老化。然而,女性乳癌、口腔癌和卵巢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台北市衛生局呼籲,癌症已超過50年居台北市首位死因,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更占了7項。市民朋友應更加注重自己和家人健康,落實良好生活型態,並定期健康篩檢及接受預防接種。衛生局亦會積極推動各種健康促進及預防保健服務。
錢少事多、離監獄近!「胸腔科」新進醫師雪崩式萎縮 專家:恐成國安問題
新冠疫情導致台灣醫護人才大出走,其中「胸腔科」新進醫師數量更是嚴重銳減。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昨(23日)就在臉書發文感嘆,胸腔醫師錢少、事多、責任重,離病近,離監獄更近,難怪最近7、8年胸腔科新血,每年只剩20幾個,堪稱是「雪崩式的斷頭」。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昨在臉書發文感嘆,自己當年考胸腔專科醫師時,全國有100個考生,光北榮就有7位胸腔專科考試,沒想到今年北榮這1屆只剩1位,「胸腔重症病人越來越多,醫師卻是雪崩式萎縮啊!」尤其最近7、8年胸腔科新血每年只剩20幾個,堪稱「雪崩式的斷頭」。蘇一峰也點出關鍵,「健保給付就是爛到爆…開一堆檢查一堆藥品,面對傳染疾病承擔許多責任,卻是薪水的底層後段班」,尤其重症醫師責任又大,10大死因有4個跟胸腔有關!「胸腔醫師錢少、事多、責任重,離病近、離監獄更近」,讓他感嘆「難怪後進不想加入胸腔科。」對此,台灣胸腔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也示警,「10年以後假如再發生一個重大的傳染病的時候,那我們國內胸腔科醫生就會很少,這樣幾乎就是一個國安的問題了。」
男大生5數值不正常「驚罹糖尿病」 醫師一問飲食習慣懂了
糖尿病在台灣位居10大死因之一,每年有近萬人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有約200多萬名病友,且每年以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不可輕忽。北部有一名身材肥胖的男大生,原本是為了瘦身到減重診所求診,沒想到檢查發現數值不正常,驚覺確診糖尿病。周建安醫師收治這起個案,這名19歲男大生身高173公分、體重110公斤,從小到大都是胖胖的身材,本來是為了減重來診所,卻發現血糖超標,糖化血色素(HbA1c)達到9,血脂、尿酸和肝功能也都不正常。進一步了解發現,男大生每天吃速食,份量是一般人的2倍,還喝全糖飲料、不喝水,加上課業壓力繁重,幾乎不運動,結果導致糖尿病。男大生每天吃速食,還喝全糖飲料。(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據了解,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判斷標準有4種,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3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1、糖化血色素(HbA1c)≧6.5%2、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3、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4、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對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族群,維持血糖穩定及控制體重是預防關鍵,飲食習慣更是占重要的一環,建議養成定時進食,以少糖、少油、少鹽為原則,維持身體狀態。
八旬嬤肩頸痠痛、疲倦以為感冒 就醫一查竟中風!「血壓飆破200」
80歲李奶奶,平時身體還算硬朗,然最近因為氣溫巨幅變化,開始感到容易頭暈、胸悶、肩頸僵硬痠痛、容易疲倦等症狀,起初以為是感冒,於是就近到家裡附近的診所就診,然而在服藥後依舊未見改善,某天甚至在家中昏倒,家人驚覺事態不對,緊急送醫治療。就醫時發現李奶奶血壓飆破200/120毫米汞柱,且檢查發現高血壓同時誘發中風及心肌梗塞發作,所幸在經過各科醫師專業治療及家人細心照料下,逐漸恢復健康。高血壓不是年長者專利 與這些因素有關家人回想起來,李奶奶平時在家裡偶爾量測血壓時,往往血壓數值常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上,因聽信網路謠言,認為老人家血壓要求不用太嚴格,所以不以為意,甚至以為血壓高是正常老化現象,直到這次事態嚴重,才驚覺調控血壓的重要性。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很多人聽到「高血壓」這三個字,以為只是醫學專有名詞,認為它與自身毫無相干,殊不知它卻距離我們相當近,在過往,高血壓常被認為跟年長者畫上等號,但近年因國人飲食逐漸西化,再加上年輕族群喜愛重油、重鹹、重口味、高熱量甜食等食物的關係,高血壓已走向年輕化。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密不可分 血壓升高無明顯症狀根據2022年衛福部死因統計顯示,國人與高血壓密不可分之心血管疾病而死亡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在前10大死因中佔第2位、第5位及第7位,合計一年就有超過4.4萬人死亡,總和年增率高達20.8%。陳玠宇提及,當血管壁愈硬化、狹窄或愈緊繃時,血壓也會愈高,當初期血壓升高時,大部分的人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居家量測血壓 牢記「7-2-2」準則法「130/80」是當前多數國際準則認定的高血壓數值。陳玠宇說明,居家量測血壓的方式採用「7-2-2」準則法,「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1次、「2」每次量兩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維持血壓穩定 避免不可逆憾事陳玠宇強調,平日若無養成量血壓的習慣,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點察覺高血壓的存在,但傷害卻往往累積於無形,一旦當持續累積一段時間後,便會開始產生明顯的症狀與併發症,甚至導致無可挽回的結局,因此,維持血壓標準穩定,遠離高血壓隱形殺手是當今身體保健與養生的重要課題。原文出處:國泰醫院【護心專欄】2024/5醫訊
長輩私密處發癢「檢驗竟是糖尿病」 專家示警6症狀:快就醫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位居10大死因之一,每年有近萬人因而死亡。有一名中年男性,因為私密處發癢就診,沒想到檢驗發現,早上空腹血糖超標,確診罹患糖尿病。「有人問得到糖尿病會有感覺嗎?」李婉萍營養師在臉書專頁透露,最近有一名長輩來門診,主述私密處一直發癢,因此泌尿科醫生給他做了檢驗,怎料早上空腹血糖高達332mg/dL。李婉萍提醒,無論男女,私密處反覆發癢若去藥局買藥和擦藥,卻遲遲沒有好轉,一定要去看醫生,不要只是去藥局買藥而已,必須到醫院診所,有經驗的泌尿科或是婦產科醫生,都會檢測血糖,因為往往後面其實可能有血糖的問題,「這些細菌病毒也愛吃甜」。血糖超標可能是糖尿病。(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事實上,李婉萍曾在部落格「李婉萍營養師-營養工具書」指出,6大症狀若是發生,就可能有血糖過高的問題,一定要盡快求助醫生進一步篩檢。●3多症狀:多吃、多喝、多尿如今有許多患者都不一定有這個症狀,不過如果有相關症狀請一定要注意。●皮膚傷口不容易好如果皮膚的小傷口長期沒有癒合就是警訊,請不要輕忽。●免疫力下降(經常感染)尤其是女性泌尿道如果長期容易反覆發作感染就要特別注意。●體重減輕沒有在減重,但體重卻持續減少,千萬不要因此竊喜,反而要提高警覺。●視力模糊持續超過1個月視線都模糊不清,請盡快就醫。●神經病變(麻木、疼痛)手腳對於溫熱與痛楚的感覺異於平常,感覺較為遲鈍,就要小心。
千萬別鐵齒!壯男不菸不酒竟罹「食道癌」 醫曝:感謝賢妻逼做檢查
食道癌為台灣男性的沉默殺手,也是2020年國健署公布的總人口台灣癌症10大死因第9名,而大腸癌則是國人發生率第2名的癌症。對此,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近日分享2名40多歲男子罹癌的案例,他們都是被太太抓來做檢查的男性,其中1位外表還相當健壯,平時也不碰菸酒,怎料做內視鏡檢查後卻發現,竟然罹患早期食道癌,令醫師驚呼,意外總是重複發生,也「感謝2位男士的賢妻逼他們來做檢查和治療。」吳宗勤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發文透露,診間2名個案,其中1位是40歲的男性,在彰化的診所因為血便,被老婆逼就診,沒想到裡頭有難以計數的大腸息肉,1顆3公分大腸癌,1顆香菇一樣4公分的息肉。吳宗勤也補充,原先收治的診所醫師是轉外科要打算開刀,後來到學長手上諮詢其他醫師第二意見後,爭取一個不開刀的機會,最後就出現在他的手術台上,原本還以為只是個痔瘡開刀前的檢查,沒想到意外就這樣發生了。另外1名被太太抓來做內視鏡的則是45歲外表看起來超健康的壯漢,平時不菸不酒,原本只是因為家族大腸癌而來做檢查,結果一照大腸裡有超過10顆息肉,但意外卻發生在胃鏡中…因為對方偶爾才出現胃食道逆流,本來還不想做胃鏡,沒想到胃和食道交界口卻出現了1個1公分不到的息肉狀病灶,「我原本以為是巴瑞特氏食道的變性而已,沒想到意外就發生了,昨天病理組織的報告出來,我收到訊息時也嚇到,竟然是早期的食道癌!」吳宗勤也感嘆道,走這行超過10年了,最不缺的就是意外,「看來明天又該去保安宮拜拜,感謝讓我能平安下莊」,也還好有切片拆了個原子彈,要不然真的愧對病人的信任。吳也強調,凡事真的不能鐵齒,也「感謝2位男士的賢妻逼他們來做檢查和治療。」
國中少女得糖尿病「3餐飲食大公開」 母淚崩自責:是我害了孩子
糖尿病在台灣位居10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死亡,速度持續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一名14歲國中少女被診斷出第2型糖尿病,原來竟與3餐的飲食有關,讓媽媽相當自責,是自己害了孩子。營養師高敏敏曾在《醫師好辣》節目分享案例,有一名14歲少女在媽媽的陪同下來看診,當時懷疑是先天型糖尿病,但診斷出來是後天第2型,過程中少女一直低著頭,媽媽則不斷哭泣。少女3餐攝取的糖分過量。(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高敏敏一問之下才知,少女的爸媽沒有糖尿病,但爺爺奶奶有,所以是家族遺傳的糖尿病,但媽媽卻自責是因為她給女兒的飲食習慣導致,平常會給個銅板,讓女兒自己去早餐店,加上女兒又喜歡吃果醬吐司配調味乳,怕孩子在學校肚子餓,會給個麵包帶去學校。直到後來,媽媽打電話給老師,要帶女兒去看醫生,才知道女兒沒有訂學校的營養午餐,而是到福利社買麵包,下課後媽媽也會買點心,像是紅豆餅、銅鑼燒等甜食,等爸爸下班,全家再一起出去用餐。高敏敏發現,少女1天3餐全是高糖份的食物,直言:「有時候給小朋友吃甜的,吃孩子喜歡的,並不代表媽媽很愛你」,也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吃清淡且低糖的點心,比如愛玉冰、仙草、優酪乳、豆花、糖炒栗子、法國麵包和堅果等。
男30歲竟罹胃癌!一查家中3人有乳癌 醫揪出原因:有關聯
癌症一直是台灣10大死因排名的首位,導致許多人聞「癌症」色變,且家族史中若有癌症的病史,其他家族成員罹患的風險也會相對增加。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也在臉書發文,分享1名30歲男子罹患胃癌的案例,表示實際上乳癌與胃癌有共病基因,有這樣基因的患者,其後代會比一般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高。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發文,指出先前有1名年約30歲的男子,經常覺得胃不舒服而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胃癌,雖然經手術治療,男子已無大礙,癌症也都切得很乾淨,但醫師仍疑惑「怎麼會這麼年輕就罹患胃癌」,結果過沒多久,該男子另1名年約40歲的親戚,也被診斷出罹患胃癌。接連2個案例,不僅同個家族、還都在很年輕時檢查出胃癌,讓醫師們察覺到不對勁,經過詢問後得知,他們的家族中有3名女性得過乳癌,進一步檢驗後更發現,他們家族中帶有BRCA1、BRCA2的基因。陳榮堅醫師解釋,乳癌和胃癌看起來沒什麼關聯,實際上乳癌與胃癌有共病基因,「有一個族群的乳癌患者帶有BRCA1或BRCA2的基因,有這樣基因的病人的後代,會比一般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還要高」。因此陳榮堅醫師也提醒,若家中出現2位以上的乳癌患者,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要特別注意胃癌相關的問題,並建議定期安排胃鏡檢查。
小S公公心肌梗塞猝逝 醫揭「有的人毫無異狀」曝最可怕情況
女星小S(徐熙娣)公公許慶祥昨(1日)早上在家猝逝,享壽84歲。據悉,許翁最近有感冒不適症狀,孰料突然心肌梗塞離世;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最可怕的是「毫無預警」,有的人1分傷害就有1分症狀,但有部分患者已經9分傷害,卻幾乎沒有異狀。衛福部統計,心臟疾病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2名,僅次惡性腫瘤。其中心肌梗塞典型症狀為:頭暈、前胸壓迫感、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心悸、喘、噁心、手臂疼痛、極度疲倦等。另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心臟外科名醫蘇上豪指出,心肌梗塞除是最常見猝死原因,心肌梗塞引發的「惡性心律不整」,更是連急救時間都沒有的危險病症。蘇上豪表示,一般心肌梗塞患者到院後90分鐘內應接受到院至灌流時間(door-to-balloon time)治療,減少心肌缺血時間,但惡性心律不整可能使患者心臟亂跳導致血液打不出去、失去心輸出量,造成患者到院前已OHCA甚至快速死亡,「這是心臟外科最害怕的疾病」。另「毫無預警」是心血管疾病最可怕之處,心血管症狀平時因人而異,有的已經9分傷害卻幾乎沒症狀,但也有1分傷就發生1分症狀的患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也提醒,40歲後因冠狀動脈逐漸硬化,患病機率會有所提升,女性發生率雖較男性低,但停經後患病率也會上升,女性患者也可能出現手麻、背痛等看似無關心臟症狀,若合併有噁心、呼吸不順症狀,應提高警覺就診,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期。
「社福界俠女」張錦麗淋巴癌病逝 初期像感冒…醫示警6症狀
新北市前社會局長張錦麗被譽為「社福界俠女」,近年一直與淋巴癌奮鬥,但本月2日仍不幸病逝享壽63歲。其實,淋巴癌是沉默的癌症,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被誤以為是感冒而延誤就醫,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6大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張錦麗在去年4月因病請假休養,並於同年8月14日請辭,這1年持續與淋巴癌奮鬥,嘗試各種治療,無奈最後仍不敵病魔,2日晚間病逝台大醫院。據了解,淋巴癌在國人癌症10大死因中排名第9,包含「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症」,國人好發的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男女比例差不多,分布各年齡層。淋巴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被誤以為是感冒。(圖/報系資料照)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血液腫瘤科醫師饒坤銘指出,淋巴癌患者因癌細胞侵犯到淋巴結,容易有發燒、感染情況,臨床上最常看到病人因發燒、咳嗽,或脖子、腋下、鼠蹊部摸到腫塊而就醫,必須做病理切片檢查才能確認。饒坤銘呼籲,民眾要注意有無「燒」、「腫」、「癢」、「汗」、「咳」、「瘦」6症狀,出現愈多症狀的淋巴癌患者,疾病的惡性程度較高,癌細胞也較為兇猛。相關症狀如下:※燒:莫名出現發燒。※腫:在脖子、腋下或鼠蹊部摸到不會痛的腫塊。※癢:全身發癢。※汗:夜間有盜汗情況。※咳:莫名的咳嗽、喘吁※瘦:因免疫力下降,體重減輕,常覺得疲倦饒坤銘說明,治療淋巴癌可用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甚至是骨髓移殖,仍有治癒的機會,但有些病人運氣比較不好,可能會有抗藥性出現。
欲擺脫「洗腎王國」!台灣洗腎發生率5年來首降 這種病是洗腎大宗原因
台灣素有「洗腎王國」稱號,據統計有9萬名透析患者,人數位居全球第一。但根據最新出版《台灣腎病年報》,2020年台灣洗腎發生率是近5年首度降低,較2019年下降0.6%,醫師預估明年還會續降,歸功於「早篩早治」策略奏效,台灣已轉變為「腎病正在消失的國家」。最新出版的台灣腎病年報顯示,國內2020年洗腎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525人,相較於2019年每百萬人口529人,下降約0.6%,40到64歲發生人數逐年下降。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尚志表示,日本洗腎發生率在6、7年前出現下降,台灣趨勢和日本類似。他分析,國內推行各項慢性病照護計畫,有助於延後病人進入洗腎的時間達1到2年;目前台灣開始洗腎年齡平均為67.5歲,預計明年數據至少會超過68歲。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過去慢性腎臟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6位,現已退居第10位,洗腎發生率也下降,可見「早篩早治」觀念已有成效。但台灣腎病人數推估高達263萬人,相當於每9名成人就有1人,腎臟病防治仍不能掉以輕心。吳麥斯指出,國內腎病照護量能持續提升,2022年共照護47.4萬名初期慢性腎病患者,末期腎病前期患者照護率也持續上升,2022年已達73.4%。糖尿病是造成洗腎的大宗原因,約4成透析患者罹患糖尿病。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透過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慢性腎臟病共同照護網,以及去年推行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幫助患者積極控制疾病,有機會讓每個器官在離開人世前都還夠用。陳宏麟提到,台灣慢性病高齡化,但病齡長期化,提醒民眾「沒有感覺不代表傷害不在」,三高者、肥胖者、吸菸族、長期服用止痛藥者,都是慢性腎病高風險族群,應提早介入治療,現在已有很多治療工具,都有助於延緩進入洗腎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