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
」 疾管署 登革熱 寶林茶室 食物中毒 台南上周新增4例類鼻疽個案 颱風後恐陷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今(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個案,3例居住於高雄市,1例居住於臺南市,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4日至29日,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高雄市其中1例住家附近於山陀兒颱風期間有淹水的情形,其餘個案均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多數個案在室內外皆無佩戴口罩。上述個案因發燒、呼吸喘或頭痛等症狀就醫,目前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其中1例曾入住加護病房,目前已轉至一般病房;同住者共計8人均無疑似症狀。疾管署指出,今年國內已累計105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62例)和50-64歲(3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80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提醒,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有增加趨勢,且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易有較強陣風出現。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新增3例類鼻疽!死亡數歷年同期新高 康芮颱風來襲再拉警報
疾管署今(29)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40餘歲至70餘歲,3例均具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10月11至22日,其中2例無汙水淤泥接觸史,因發燒、呼吸喘等症狀就醫,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接觸史不明,10月22日因呼吸喘就醫,當日因敗血性休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不幸死亡。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01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0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9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7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6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依中央氣象署發布資料,預測近期康芮颱風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通過臺灣或鄰近海域,且不排除中心登陸臺灣的可能,受外圍環流影響可能帶來大量降雨,疾管署呼籲高風險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死亡個案!高雄男染類鼻疽 發病住院1週亡
疾病管制署今(22)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其中1例7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及汙水/淤泥接觸史,目前仍醫院住院治療中;另一例80多歲男性因有多重慢性病史,常因呼吸困難、肺炎頻繁住院,10月7日再次出現發燒、呼吸喘,就醫住院並採檢,10月13日因肺炎及自身慢性疾病不幸死亡。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8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8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7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4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3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指出,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1個月內仍有機會出現個案,且近期持續有颱風生成,外圍環流可能帶來大量降雨,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其他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類鼻疽!高雄男接觸汙水 呼吸困難、四肢無力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為高雄市6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汙水、汙泥暴露史,因發燒、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等症狀就醫,目前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6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7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6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5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2例)、臺南市(10例)、臺中市(4例)和屏東縣(4例)為多,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民眾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 柬埔寨15歲女孩證實死於H5N1禽流感
近年來,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消息日益增加,世界衛生組織(WHO)9月2日發布警告,近日接獲一起來自柬埔寨的通報,該國一名15歲女孩被證實死於H5N1禽流感病毒,這名女孩死前疑似接觸了因H5N1禽流感而死的雞隻。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9月2日發布消息,WHO在8月20日接獲柬埔寨衛生當局通報,柬埔寨南部波羅勉省一名15歲女孩因為感染H5N1病毒株而被送往醫院,並且在到院3天後死亡。該起病例是柬埔寨2024年報告的10例人類感染A型H5N1禽流感病毒的病例之一。通報中指出,該名女孩沒有任何潛在疾病,她在8月11日開始發燒,6天後被緊急送往醫院,到院時出現包含發燒、咳嗽、喉嚨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同日開始進行奧司他韋(Oseltamivir)治療。17日院方對患者進行了採集鼻咽和口咽拭子標本,患者於8月20日死亡。WHO聲稱,根據柬埔寨衛生部門的調查,在女孩首次出現症狀的5天前,她居住的村莊就出現雞隻死去的狀況,女孩的家人也被分到了一些雞肉來食用,女孩就是在準備料理的過程中接觸到了雞肉。柬埔寨衛生部門目前以確定了6名密切接觸者,並對他們進行監測,不過所有接觸者都沒有相關症狀。WHO官員表示:「2003年至2024年8月20日,全球共有24個國家向世衛組織報告了903例感染A型H5N1流感病例,其中包括本例。幾乎所有人類感染 A型H5N1禽流感的病例都與密切接觸感染該病毒的活禽、死禽、哺乳動物或受污染的環境有關。」
高雄強對流襲城!大雨掀樹、落雷傷人 溪水暴漲險困4童奇蹟脫險
高雄市9日上午上班時段,突遭對流雲系猛烈襲擊,短時間內下起豪雨,導致多起意外事故。28歲的曾姓男子和42歲的劉姓女子正沿中華一路由北往南行駛時,突然被折斷的路樹樹枝砸中,幸運的是2人僅受輕傷。與此同時,69歲的陳姓婦人在鳳山區南京路騎車外出購物時,不幸遇到一棵榕樹突然傾倒,由於煞車不及,陳婦撞上樹幹受傷,所幸工務局設置的鋼構護欄擋住樹幹,防止更嚴重的傷害,3名傷者經送醫治療後均無生命危險。同樣在9日,新北市永和區也出現驚險一幕。中午12時50分許,民生路上一棟大樓屋頂突然遭到落雷擊中,雷擊力道強大,導致屋頂水泥塊被擊碎,飛落至下方的麵線攤,砸中44歲的陳姓員工的後背。陳男隨後被送往醫院治療,所幸無生命危險。此外,新北市烏來區4名年約11歲的小學生,在參加大羅蘭溪溯溪活動時,下午4時許突然遭遇溪水暴漲,湍急的溪水將他們困在距岸邊約3公尺的礁石上,險象環生,警消在接獲報案後迅速出動救生艇,成功將4名受困少年救上岸,所幸均平安無恙,僅有一名男童因左大腿瘀青被送往新店慈濟醫院治療,無大礙。高雄市衛生局也發布9日新增6例類鼻疽確診個案,累計共14例確診,個案主要集中在永安、梓官、楠梓、林園及鳳山地區,其中以梓官的確診病例數最多,達7例,根據疫調結果,14例中有13例患者有慢性病或特殊疾病史,其中一例患者在颱風期間家中淹水,曾接觸汙水,另有10例患者住家鄰近積水區域,其餘3例雖未住在淹水區,但在發病前曾涉水行走,目前13例患者正在住院治療中,其中1例重症患者已被收治在加護病房。
疫情再起…10病患發燒「8個流感陽性」 醫嚇傻急勸1件事
最近疫情再起,感冒、生病的人增加,急診室和各大醫療院所的人數也暴增,醫師也分享光是早診看了49人,就有10人發燒,而且還有流感和新冠陽性,比例高到嚇人,因此他奉勸民眾做一件事,保護他人也保護自己。耳鼻喉科黃昭勳醫師在臉書透露,23日早上的看診人數有49人,量了發現有10人是發燒狀態,且8人流感陽性(7A1B),另外有5人在家快篩,驗出新冠陽性。黃昭勳醫師坦言,流感和新冠的比例相當高,讓他不敢相信,為了身體健康,建議民眾最近還是戴上口罩,挺過這一波疫情。黃昭勳醫師一個上午看了49人,其中就有10人發燒。(圖/翻攝自黃昭勳醫生廚廚臉書)據了解,新冠和流感發威,且持續升溫,疾管署原本評估9月邁入高峰,卻提早7月報到,上周重症病例較前一周增幅3成,另增加40例死亡個案。重症則出現2名1歲男嬰,其中較嚴重者,因併發腦炎,發病5天就插管住進加護病房,至今仍搶救中。至於流感,上周新增77例重症、10例死亡個案。原本今年4月才脫離流行期,但疾管署統計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占比,發現又超過流行閾值,重回流行期,而國內上次出現「夏季流感」,是在2016年至2017年期間。另一方面,疾管署也公布1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個案,是高雄8歲男童,6月14日經流感快篩為確診A流陽性,醫師立即開立流感抗病毒藥物,但15日因意識改變、急診就醫,同日轉診至加護病房,仍在17日不幸死亡。經衛生局疫調,男童去年未接種流感疫苗。
新冠、流感齊發威 疾管署:7月迎雙高峰
新冠、流感雙雙再發威。本土新冠連續5周上升,上周暴增817例中重症新冠病例;流感則是時隔7年,再度出現「夏季流感」,上周新增10例死亡個案,重回流行期。疾管署預估,7月中旬時,新冠、流感兩疫情將進入雙高峰。新冠疫情升溫太快,疾管署原評估9月邁入高峰,卻提早7月報到。上周重症病例,較前一周增幅3成,另新增40例死亡病例。重症則出現2名1歲男嬰,其中較嚴重者,因併發腦炎,發病5天就插管住進加護病房迄今搶救中。流感上周新增77例重症、10例死亡個案。流感今年4月時才脫離流行期,疾管署統計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占比,發現又超過流行閾值,重回流行期,國內上一次出現這樣「夏季流感」,是在2016年至2017年期間。疾管署昨日公布一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個案,8歲高雄男童於6月14日經流感快篩為確診A流陽性,醫師立即開立流感抗病毒藥物,但15日因意識改變、急診就醫,同日轉診至加護病房,仍在17日不幸死亡。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進入暑假後,因校園群聚減少,研判新冠疫情會趨緩或是持平,不過仍有國旅等人流,預估7月中會進入高峰,流行趨勢會上下震盪維持高原期,直到9月才會下降,兩疫情高峰可能都會落在7月,屆時可能出現雙高峰。由於呼吸道疾病大爆發,病人幾乎擠爆各醫療院所,昨天衛福部健保署「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急診即時訊息」顯示,台大醫院急診室上午候床人數一度接近百人。由於病患擠爆急診室,台大重啟「控床」機制,恢復在疫情期間的統一調度各科別負壓隔離病房的做法,「該住院的住院、該隔離的隔離」。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表示,由於台大病房本來就很擠,為了讓病房更有效運用,上周二醫院決定,因應感染新冠病毒住院患者增加,將單人病房、負壓病房回歸感染管制中心改由院級統一調度管理,不再交由各科控制彈性使用,恢復疫情期間的感控機制,病人確診,就送到單人房或負壓病房隔離。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今年夏天真的很忙」,流感、新冠病人都很多,上周一個早上,光是流感病患,可說是「篩5個,5個都中」,有診所一天就看了300多名病患,建議民眾盡速接種XBB疫苗,仍可有效預防目前的主流病毒株。
時隔7年再爆夏季流感!3病毒同時流行 疾管署:上周增77重症、10死
國內時隔7年再爆夏季流感,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顯示,這4周流感再次進入流行期,光是上周就通報77起流感重症、另有10起流感死亡個案,加上尚未脫離流行期的腸病毒,國內等於有3種病毒正在流行中。醫院、診所近期病號不斷,讓臨床醫師直呼「病患多到不像夏季」,據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上周流感新增77起重症、10例死亡;類流感就醫達到9萬5千多人次,比前一周上升6%,而流感從5月底到6月初再次進入流行期,也是自2016到2017流感季後,時隔7年再次出現夏季流感流行。曾淑慧也表示,夏季流感偶爾會發生,所引發的疫情都不會太高,流感流行閾值是以類流感急診就診人次是否超過11%為門檻,雖然已經連續4周超過流行閾值,但都介於11%到12%之間,預期不會像年初流感疫情來得高。另據疾管署的統計,截至24日,本流感季(2023-2024)累計1144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14例死亡,與2018-2019流感季同期累計1224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213例死亡相當。除了夏季流感,新冠疫情也進入第六波Omicron流行,目前流行期已經3周,仍處於上升趨勢,疾管署原先預估,這波疫情在8、9月會到高峰,9月後才會下降,曾淑慧表示,按照目前疫情趨勢分析,上周病例增加幅度稍微趨緩,高峰應該會提前在7月中旬發生,並且進入高原期,而9月開學後可能又有一波高峰。另外,還有腸病毒的肆虐,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從6月16日至6月22日門急診就診計1萬8931人次,較前一周約1萬7917人次上升5.7%,疫情傳播風險持續。根據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指出,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容易引發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今(2024)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及克沙奇A10型各2例,其中3例為未滿1歲幼童。
M痘潛伏期可達21天 疾管署籲「打滿2劑疫苗」:最有效預防方式
國際上M痘疫情持續,國際旅遊頻繁,端午連假及暑假假期將至,社交活動機會大增,疾管署提醒,民眾注意個人防護,除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符合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也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提升自我防護力,也保護他人。疾管署指出,M痘的潛伏期可長達21天,部分個案在症狀出現前1至4天即可傳播M痘予他人,所以接種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疾管署表示,依WHO及各國監測資料,全球M痘疫情仍持續流行,每月平均新增近8百餘例,其中美洲區約4百餘例,歐洲、西太平洋及非洲區平均1百餘例、東南亞區30餘例;鄰近國家中,中國、泰國及越南等疫情持續,澳洲及香港近期疫情有上升趨勢,日本、新加坡及印尼亦有零星病例。另近期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疫情較去年同期上升,且多屬I型病毒,與全球流行型別(IIb型)不同,需多加留意。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2日累計確診369例病例(34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新增10例(7例本土及3例境外),於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仍有M痘傳播風險。疾管署呼籲,符合M痘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2日已有7萬8520人接種M痘疫苗,其中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5萬1280人,仍有約2萬7240人僅接種第一劑疫苗,目前全國共167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疾管署提醒,如有前往國內外之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不只腸病毒!這4疾病也正流行 小兒科醫:恐變「病毒大亂鬥」
腸病毒來勢洶洶,疫情更創10年新高,全台至今(6日)已有5縣市被列為高風險區,引發許多家長憂心。旭恩小兒科診所醫師羅士軒除提醒家長們注意腸病毒外,也指出還有4種病毒正蠢蠢欲動,可能出現「病毒大亂鬥」。羅士軒在臉書粉專「旭恩小兒科診所」表示,近2週腸病毒病童「明顯增加很多很多」,所幸當前主流病毒還是以克沙奇A型為主,被稱為重症大魔王的71型只有少少個案。羅士軒指出,雖然腸病毒疫苗無法預防所有腸病毒,只能預防71型造成的重症,但還是建議家長替孩子施打疫苗,因為「什麼時候會流行不知道。真正大流行的時候,還不見得搶得到疫苗打」。另外,羅士軒也發現近幾天有特別多的肚痛、嘔吐案例,「A型流感、B型流感、腺病毒、RSV(呼吸道融合病毒),通通都有快篩到,感覺又是一堆病毒大亂鬥」。羅士軒強調,雖然要發生年初時一堆人生病的機率不高,許多人也已經有抗體,但「老話一句,預防傳染性疾病就是勤洗手、做好衛生習慣」。疾管署數據指出,截至5月3日共有10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但只要有病童罹患71型,居住縣市就會被列入高風險區,目前新北、桃園、台中、雲林及屏東5縣巿已被列入高風險區。
阿根廷首都爆「神秘呼吸道疾病」 60名患者年輕人佔多數疑似染鸚鵡熱
阿根廷近日出現了一種神秘的呼吸道疾病,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多達60名患者感染「嚴重非典型肺炎」,原因尚未查明,不過傳出疑似和鸚鵡熱(Psittacosis)有關,另據報導稱,這一波病例激增與2019年底新冠肺炎爆發有著類似特徵。阿根廷首都出現可疑的嚴重肺炎爆發。(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每日郵報》引述國際公共衛生監測系統ProMed的數據庫在18日所發布的報告,表示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過去30天內,重症照護的嚴重非典型肺炎病例似乎增加,患者大多是無重大健康風險的年輕人,60例患者中有20例表現出鸚鵡熱的症狀,其中10例PCR呈現陽性,但許多人沒有明顯的鳥類接觸史。所謂的鸚鵡熱(Psittacosis),是由鸚鵡熱披衣菌(Chlamydia psittaci)所引起的,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感染會出現像是頭痛、發燒、肌肉酸痛和乾咳等症狀,透過胸部X光可見,肺炎表現常會較臨床症狀嚴重,有時會伴隨胸痛;併發呼吸衰竭、腦炎、心內膜炎及肝炎。另外,報告指出有3分之1病例的病因是出於鸚鵡熱,但有可能涉及不只一種病原體。報導稱,ProMed數據庫曾在2019年底就中國官方所稱武漢出現「未診斷的病毒性肺炎」向全球發出警示,後續疫情爆發也證實武漢是新冠肺炎(Covid-19)開始流行的地方。針對阿根廷的狀況,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知名傳染病專家亨特(Paul Hunter)教授認為,鸚鵡熱為唯一病因說法仍過早,他認為「由兩種不同的病原體同時引起嚴重呼吸道疾病的爆發雖然罕見,但並非前所未聞」,專家們也普遍認為不可掉以輕心。其類似狀況也曾在2022年於當地發生過,據《NBC》報導,阿根廷西北部圖庫曼省(Tucuman)的一家私人診所曾爆發不明肺炎,包含5名醫護人員和1名患者,是最早被通報的6名案例。目前,「神秘肺炎」已造成11人感染、其中4人病歿,該診所也停止接收新病患。阿根廷衛生部長比索蒂(Carla Vizzotti)表示,經採檢結果顯示,4名死者的檢體樣本均發現軍團菌(Legionella),推測不明原因肺炎可能是由「退伍軍人症」(Legionnaires' disease)所導致。阿根廷首都出現可疑的嚴重肺炎爆發。(圖/翻攝自X)
危險!澳洲「食腦蟲」再現 當局關閉游泳湖區
澳洲西部一處受歡迎的游泳湖區德拉克斯布魯克堰(Drakesbrook Weir),今年已經是第3次因「食腦阿米巴原蟲」風險而關閉,澳洲當局正在進行檢測。去年台灣也發生感染案例,一名30多歲女性到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出現頭痛、肩頸僵硬等腦炎症狀,病程發展快速,發病1周後死亡。根據當地報導,位於西澳伯斯(Perth)市以南100公里的德拉克斯布魯克堰,今年已經是第3次因阿米巴原蟲風險而關閉。當局正在進一步測試,直至排除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amoeba)存在之前,這個受歡迎的游泳湖不會重開。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會導致致命的阿米巴腦膜炎。原蟲能透過鼻子進入大腦,在腦中大量繁殖並吞食腦部。阿米巴原蟲入腦的個案雖然相當少見,但死亡率高達99%。西澳已知自1980年代以來有3起相關病例。專家表示,即使只有極少數人感染,一旦感染,大多數人都無法存活,阿米巴腦膜炎患者會在3周內致命。政府建議,任何在湖中將頭浸入水中並感到不適的人,都應立即就醫。澳洲衛生部專家表示,阿米巴原蟲可以在兒童嬉水池和氯化不良的游泳池中發現,如果泳池裡的水溫熱、不含氯,但有一點汙垢,就會面臨阿米巴原蟲感染的風險,因此應該定期更換池水。美國衛生部門則在一份報告中稱,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從嘴食入肚中不會導致疾病,但若是從鼻子進入,則可能會致命,例如潛水、滑水或其他水上活動時可能發生的情況。台灣去年也發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死亡案例,為我國史上第2例。一名30多歲女性兩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來出現頭痛、發燒、畏寒、頸部疼痛、抽搐症狀,經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後續病程進展快速,發病1周後死亡。醫院採集檢體並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當時共追蹤642名曾前往該室內親水設施的民眾,均無出現疑似症狀。根據我國疾管署監測資料,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近5年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美國每年約5例,以7到8月為多;2022泰國、印度亦曾有零星案例。
寶林茶室累計10案 名醫揭關鍵毒素:恐有更多受害者
「寶林茶室」餐廳爆發食物中毒事件,風暴愈演愈烈,目前累計10例個案,其中2人死亡、3人重症命危,情況相當嚴重。專家認為,致命原因可能有2種,一種是米酵菌酸,另一種是黃麴毒素,更不諱言可能會有更多受害者。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接受《三立新聞》訪問,提到黃麴毒素生存於含有油脂的玉米、花生,米酵菌酸則不需要油脂,這次事件中,受害者食用的炒粿條屬於油脂少的米製品,推測毒素可能是由椰毒假單胞菌引發米酵菌酸。江守山指出,米酵菌酸會阻斷細胞的呼吸電子傳遞鏈,危害肝腎等器官,首先會重創肝功能,造成肝昏迷,造成患者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等症狀,嚴重可能有死亡風險。江守山認為,這次食物中毒嚴重,毒素來源可能是料理中的馬來西亞椰子等食材污染米製品所致,過去可能未曾發生料理遭受污染,這次會爆發可能在生產環節中出現問題,災情才會如此慘重,更表示還有未爆彈,「應該還會有更多受害者」。據了解,寶林茶室創始人黎仿軒日前表示,當天自己也有用餐,應該只是個案,而素粿條配料都是蔬菜,強調「素食很安全」。不過,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打臉,說明素食不代表就不會造成食物中毒,只是中毒型態可能和肉蛋類的中毒型態不同,沒有素食就比較安全的說法。
遠離腸胃炎、食物中毒! 醫提醒:熱食別等退熱、變涼才冰
台北市素食餐廳「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疑食物中毒案持續擴大,截至目前為止,累計通報案例至少10例,2人死亡、3人命危。對此,吳欣岱醫師表示,剛剛才查到原來食物中毒如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中毒,是真的可能導致死亡。另外,歐淑娟醫師也提醒民眾,為遠離腸胃炎、食物中毒,熱食切勿等退熱、變涼才冰。歐淑娟於27日在臉書專頁「兒科女醫艾蜜莉-歐淑娟醫師」發文指出,近日食物中毒的新聞事件引起大眾注意,但很多人會把「腸胃炎」誤以為是「食物中毒」,其實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她解釋腸胃炎通常是病毒(冬天多)或細菌造成(俗稱「吃壞肚子」),造成腸胃道一系列的症狀。「寶林茶室」事件的報導中提到「食物中毒」三要件則有,群聚、食物交集、類似症狀。食品中毒有明確的定義:「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1件食品中毒案件。」歐淑娟提醒,天氣漸漸變熱了,食品容易酸敗腐壞,為了避免腸胃炎或食物中毒的可能,除了料理前、用餐前要徹底洗手之外,食材、食品的保存條件也很重要,且為了確保食物的安全,買菜回家後儘快冷藏需要冷藏的、煮熟後的食物在室溫下不要放超過2小時,因細菌在4℃至60℃的溫度範圍內生長最快,煮熟後的食物若有需要冷藏也應該盡快放到冰箱裡,而不是放在室溫下等它退熱再放進冰箱。醫師說,另外,冰箱門的溫度通常比較高或不穩定,像是乳製品、豆漿這類飲品,則建議不要放在冰箱門,而是放在中間層,因為這層的溫度相對是最穩定的,東西比較不容易壞。最後,歐淑娟也幫民眾整理2個重點,首先料理前、進食前確實洗手,再來該冷藏的盡速冰起來,洗手7字訣則是「內、外、夾、弓、大、立、腕」。
寶林茶室中毒風暴2死!醫揭3關鍵 何美鄉:健康年輕人往生「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
「寶林茶室信義A13」疑食物中毒案件擴大,累計通報案例至少10例,其中2人死亡、2人命危。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推測,食物下毒或者誤用有毒的食材比較有可能。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直言,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蘇一峰分析,食物中毒死掉兩個人,這真的很不可思議,就算是仙人掌桿菌也沒有這麼毒,絕大部分是吐一下就沒事了,細菌也不太像,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等的敗血症,一般也沒這麼快速,「食物下毒或者誤用有毒的食材比較有可能。」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則表示,從用餐時間,到發病的時間僅數小時,最有可能是食物中毒,可以確定非感染性腸胃炎,通常需48小時才會發病,而死亡案例是一位39歲男性,若無共病,則是相當罕見,因為通常高風險族群是老人、兒童、及懷孕女性,當然或許沒有此類高風險族群用餐,但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何美鄉指出,若肝衰竭是一指標症狀,則需朝仙人掌桿菌毒素(有氧或無氧都可繁殖)、肉毒桿菌毒素(雖為神經毒素,仍可早成肝臟病變,屬厭氧菌)、及菇類中毒探索,考慮這些病菌的屬性,事關培養的效率,以上兩種毒素只要產生,其毒性就很難被中和,就是高溫雖可殺菌但無法中和已產生的毒素,在炎熱的夏天確保食安,就是要預防毒素的產生,而最關鍵的是,確保食物的保存在適當的溫度,通常在25度以上的室溫,這些病菌就繁殖得很好,繁殖過程必會產生毒素。何美鄉說,若媒體資訊屬正確,病例中有食用粿條或河粉者,這就更趨向於仙人掌桿菌,澱粉被發酵之後的結果,所以此時,衛生局最需要釐清的事情為,食物保存的SOP,也就是粿條或河粉在被烹調前,置放於室溫多久?還有冰箱溫度的管理、冰箱容量的管理,太滿則無法保證每樣食物都是在適當的低溫下保存。何美鄉也提到,據悉,北市府衛生局稽查發現三缺失,含餐具疑似有蟑螂排泄物、刀具夾放於流理台、未提員工健撿資料,卻沒看到最至關重要的資訊,食物在被至烹調之前保存溫度的SOP,還有這些粿條及河粉的來源為何?她盼此食安事件儘速落幕,並能藉此機會讓食物保存SOP的細節,列入餐飲業重要管理項目,還有衛生單位在調查食安事件時,隨時都要保留有可能是「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不慎發生的食安意外是食安問題,人為的蓄意破壞則是國安問題,兩者處理的方式不盡相同。
寶林茶室2死3重症…早公告「3月底租約到期」 網爆陰謀論:被下毒?
「寶林茶室」食安風暴擴大,已累計10例中毒個案,其中2人死亡、3人重症病危,由於信義遠百A13店預計在3月底歇業,引來大批網友議論,質疑是否為了清存貨才釀禍,甚至爆發陰謀論。回顧整起事件,新北市2名民眾22日中午到寶林茶室用餐,後來出現不適就醫,其中1人搶救不治,之後台北市衛生局也陸續接獲通報,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0人用餐後身體不舒服,其中8人就醫。食物中毒的源頭還在調查。(圖/報系資料照)食物中毒真相尚未明朗,PTT網友也各種猜測和討論,「吃的日期還都不一樣,有點詭異」、「員工都沒事?」、「目前都是A13啊,但不同天很奇怪」、「不同天也不奇怪啊,原料不一定一天用完」、「這都快一周前的日期…未爆彈可能還有」、「19號就有人中毒了,到23號還有人中?」有不少網友懷疑是清庫存,甚至是人為,「太扯,這要查有沒有下毒吧」、「該不會是有員工報復社會吧?」、「這太詭異了,會是被下毒嗎」、「庫存清一清,順便把客人的命也清了」、「結束營業前把剩下的食物清一清?」更引人注意的是,北市信義遠百A13的寶林茶室,只營業到3月31日,官網也早就宣布信義A13店「3月31日租約到期」,沒想到卻爆出食物中毒,認為事有蹊蹺,「怎麼剛好在結束營業前出包」、「不是剛好租約到順便停業了嗎」、「案情不單純」。
「寶林茶室」中毒案第2死時間軸曝!66歲長者吃炒粿條8天後喪命 裝葉克膜救不回
台北市素食餐廳「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疑食物中毒案持續擴大,其中1人在事發之初就傳出送醫搶救不治的消息,27日上午1名66歲的重症病患楊姓男子也傳出急性腎衰竭不治身亡的消息,經初步了解,楊男於本月19日前往用餐,21日出現腹瀉等症狀,未料在23日病況急轉直下,裝葉克膜搶救,仍因急性腎衰竭宣告不治。截至目前為止,累計通報案例至少10例,2人死亡、3人命危。事件起源於2名民眾22日中午到寶林茶室信義A13餐廳用餐,食用的餐點是素食「炒粿條」,當天晚上8時及10時陸續出現身體不適。其中40歲的呂姓男子23日前往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就醫,之後轉送台北馬偕醫院,最後仍不治身亡。而後台北市衛生局也陸續收到多起通報,27日上午更傳出1名66歲的楊姓男子不治身亡的消息,經初步調查,楊男在3月19日獨自前往用餐,點了1份炒粿條,而後在21日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等症狀,自行撥打119後,被送到新光醫院救治,未料在22日凌晨4時突無法行走,23日病況急轉直下被轉進加護病房,裝葉克膜搶救,最終還是不幸於27日上午11時35分,因急性腎衰竭宣告不治。截至目前,此案已累計10例疑似個案,死亡個案分別是40歲男性和66歲男性,3重症有1位在馬偕、2位在北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