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以下
」 嬰兒 快篩 病毒 兒童 窒息「嬰幼兒呼吸道殺手」進流行期! 台中海線1周3例
台中1歲男童有感冒症狀,日前因呼吸急促就醫,確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緊急住院治療。大甲李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余秋霖表示,近來正值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尤其有「嬰幼兒呼吸道殺手」之稱的RSV病毒,該院1周就有3例發生。余秋霖表示,天氣逐漸轉涼,呼吸道感染的病例逐漸增多,當時男童出現感冒症狀,由母親帶到醫院就診,診療過程中發現,男童喘鳴聲音特別大,呼吸也很急促,馬上從鼻腔取出鼻涕檢驗,確認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力較流感高2倍強度」,余秋霖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傳染力特別強,透過飛沫或近距離接觸傳染,尤其以1歲以下的嬰兒更容易遭傳染,或是年長者抵抗力差也容易被感染,病毒潛伏期約2至8天左右。余秋霖說,嬰幼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下呼吸道黏膜會受到破壞,引起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常出現呼吸急促、喘鳴、發燒,也會咳到吐,若沒有及時治療,甚至可能出現肋骨下凹陷、胸骨上凹陷、發紺、呼吸困難等症況,嚴重時恐引發嚴重呼吸衰竭,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據了解,RSV病毒的流行期在秋冬季節,以台灣來說大約是11月至2月,高峰期常出現在初冬時、約12月至1月左右。即便感染過也不會有免疫力,有些民眾甚至同一年反覆感染好幾次。余秋霖說,該名患者住院6天,期間安排排痰、點滴治療,同時採用支持性療法,已逐漸恢復健康。
新竹2歲男童送醫竟發現腎結石!醫驚呼執業十幾年第一次碰到 疑因喝高蛋白粉
新竹縣一名2歲男童因為高燒、急性腹痛送醫,發現右腎竟有一顆1公分大的結石,由於結石堵塞導致細菌感染併發敗血症,原來家長每天都餵孩子食用一款低脂高蛋白粉。目前食藥署對於1歲以下嬰兒食品有嚴格把關,採「查驗登記許可制」,但若是兒童誤用適合成人的食品,僅可依《食安法》標示不實,裁處4萬到400萬元,醫界批規範太過寬鬆。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賴俊維在臉書分享,最近收治一名2歲男童因高燒、急性腹痛送醫,急診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竟發現右腎有一顆1公分大的結石。男童的白血球和發炎指數都很高,由於結石堵塞,細菌感染造成右側大葉性腎炎,併發敗血症,住院治療至少1周,之後再會診腎臟科和泌尿科醫師,討論如何處理結石。「執業十幾年,第一次看到年紀這麼小就發生腎結石。」賴俊維說,男童無論是生長發育、新生兒代謝疾病和罕病篩檢、自費腎臟超音波檢查都正常,沒有任何病史,詢問日常飲食才得知孩子每天都吃一種低脂高蛋白粉營養品,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磷酸鈣和碳酸鈣。賴俊維提到,過去高雄也有類似案例,一名4個月大男嬰,疑似被餵食母親減肥用的直銷高蛋白奶粉,長期營養失衡差點丟掉小命。他呼籲家長,兒童最需要均衡飲食,除了維他命和益生菌外,不要給小孩吃任何營養補充品。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表示,有些爸媽認為1歲過後要換奶粉,建議仍以兒童奶粉為主,不宜使用和大人一樣的品項,尤其是添加很多離子、高蛋白配方的營養品,小孩的腎臟恐怕負荷不了,使用前應先諮詢小兒科醫師。目前食藥署針對1歲以下嬰兒配方食品採加強管理措施,業者應先辦理查驗登記並取得許可文件後,始得製造、加工、調配、改裝、輸入或輸出,國內共有137項食品取得許可。至於非1歲以下嬰兒配方食品,則以一般食品管理。食藥署表示,如果業者欲自願性標示產品的食用對象,應與事實相符,且應有相關佐證資料備查。產品若標示不實或致消費者誤解,可裁處4萬至400萬元,且限期回收改正,才能繼續販賣。
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 該如何預防?食品應加熱多久才能破壞毒素?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肉毒桿菌素中毒個案,也是自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經過疫調發現,這名個案曾經有食用過期食品的情形,不過目前個案仍在插管治療中,沒辦法詳細詢問過往飲食史,也沒有食品檢體可進行檢驗,所以還無法確認真正導致中毒的可能原因。南部5旬婦人肉毒桿菌中毒 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南部50多歲女性,林詠青醫師說明,這名個案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7月13日開始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隨後出現眼皮下垂、講話/發音困難、吞嚥困難、全身無力等情形,隔日前往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排除腦中風可能性,醫師懷疑這名個案應該是肉毒桿菌中毒,因此通報採檢,於7月19日確診。不過林詠青醫師表示,由於個案症狀持續惡化,因此插管收治加護病房,目前已住院約1個多星期,意識清楚,但還有眼皮下垂、吞嚥困難、肢體無力等症狀,仍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中。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為外食族,獨居在家不開伙,根據非同住家人轉述,個案有食用過期食品的習慣,發病當天早上有吃過期包子,但事實上包子不太像是容易引起肉毒桿菌中毒的嫌疑食品,有請醫院幫忙口頭詢問是否食用罐頭、真空包裝食品等,但個案搖頭否認,所以是否跟過期包子有關,還是有吃其他東西,都有待進一步調查了解。如何預防? 勿吃異常食品、應加熱逾「這時間」肉毒桿菌所產生的毒素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性中毒症狀,林詠青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肉毒桿菌中毒類型為「食因性肉毒桿菌中毒」,也就是食用含有肉毒桿菌毒素的食物導致中毒,通常在食用後約12-72小時會出現症狀,不過也有可能短至2個小時或長達8天才有症狀出現。若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林詠青醫師提醒,除了要低溫冷藏妥善儲存食品外,若外觀異常(如:膨脹、生鏽、凹陷的罐頭)或有變質的罐頭或醃製品等一定要避免食用此外,肉毒桿菌的毒素不耐熱,因此林詠青醫師建議,民眾應將食品徹底加熱至100度,維持十分鐘以上的話就可以有效破壞毒素,避免中毒的情形發生。疾管署也提醒,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中毒的機率。
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塞爆護理人力又不足 醫師建議應及早啟動分流
護理師離職導致各醫院關床潮未歇,新冠疫情預料在8、9月進入高峰,有醫師發現,近日因「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已經被塞爆,包括新冠、黴漿菌等,兒科病人至少要等3天才有病床。胸腔科醫師建議,急診室應及早啟動分流,快篩陽性但無重症風險長者應開立抗病毒藥物後返家,以因應護理人力不足,急診室無床可用的窘況。時序入夏,呼吸道疾病卻居高不下。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顯示,上周新增623例新冠本土中重症個案,較前一周329例增幅高達近9成;死亡個案則新增38例,也較前一周20例上升,累計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新冠疫情處於流行期,且持續升溫,預估最高峰約落在8到9月。新冠疫情高峰還沒報到,但病人已經擠爆急診室。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兒科主治醫師黃士倫在臉書發文表示,最近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塞爆,小兒科病床等待床位14床,想要住院的人至少要等3天左右,而1歲以下幼童發燒採篩,篩3個全中新冠病毒。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則直言,護理師人力不足,導致原本不足的病房變得更加擁擠。新冠疫情升溫,各年齡層重症數普遍增加,近期長者住院以新冠為主、流感也有,而塞爆病房的病患以黴漿菌引發肺炎居多,因為4年沒有流行,受到免疫負債影響,2月至今,病患多得不得了,由於抗藥性高,第一線的抗生素無效,導致病人惡化到肺炎要住院,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指出,目前新冠變異株KP.2、KP.3造成重症比例尚不高,但傳染力很高,社區裡的陽性個案可能會越來越多,建議各大醫院盡早啟動分流,針對新冠快篩陽性、但胸部X光顯示正常者,開立抗病毒藥物或症狀藥物後返家休息,不要通通都住院,才能應付醫療院所關床潮之下到來的8、9月新冠高峰。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醫師田知學認為,因為醫院護理人力不足,導致急診室壅塞狀況加劇,建議國家加速解決,「否則有天我們都可能因為肺炎需要住院,卻因為沒有護理師,連住院都不可得!」
急診塞爆!醫示警「病毒大亂鬥」3幼童快篩全中 住院得等3天
近期台灣不僅新冠疫情升溫,急診兒科主治醫師黃士倫也表示,「最近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已經塞爆了」,更直言,「小兒科病床待床14床,欲住院至少等三天」,令許多家中有小朋友的家長憂心忡忡,為了預防,黃士倫也建議大家盡快打疫苗。疾管署於18日表示,國內疫情上升且處流行期,上週(6月11日至6月17日)新增62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6月4日至6月10日)新增329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38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0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急診兒科主治醫師黃士倫也在臉書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發文表示,「最近病毒大亂鬥,急診室已經塞爆了」,且小兒科病床待床還有14床,想要住院至少還要等三天,「1歲以下發燒採篩,3個新冠病毒全中」,提醒民眾務必注意家中孩童,並建議大人可以的話,趕快去打疫苗,且要打好打滿。黃士倫也指出,疾管局預測八九月新冠病毒疫情會創新高峰,因此疫苗一定要盡快接種。事實上,根據疾管署統計,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77.7萬人次,目前全國接種率11.40%,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62%、1.63%,近期國內疫情上升,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6.9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4.1萬劑,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儘速接種。疾管署也提醒,由於國內疫情持續上升,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對於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低下民眾,呼籲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民眾等高風險對象,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機會。
張學友感染RSV病毒!取消演唱會 台大醫師曝:1歲以下嬰兒「高危險族群」
62歲「歌神」張學友上週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而緊急取消三場小巨蛋演唱會。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小兒科教授黃立民提醒,除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共病族群外,1歲以下的嬰兒是最高的危險族群,他們容易感染RSV並因此而併發重症需要住院治療。感染RSV後,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缺氧等症狀,甚至會併發肺炎和支氣管炎,並可能導致長達10年的後遺症。因此家長應減少帶嬰兒出入人多擁擠的場合,並勤洗手。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讓嬰兒接種RSV單株抗體,以降低感染和重症風險。呼吸道病毒RSV不容輕視!黃立民醫師解釋道,RSV是一種可能影響各個年齡層的病毒,但最常見於嬰兒。感染症狀包括流鼻水、食慾減退、咳嗽、打噴嚏、發燒或喘鳴,多數人會在1到2週內康復,但對於1歲以下的嬰兒和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而言,併發重症風險更高。黃立民醫師進一步指出,RSV感染的嚴重程度與肺容量成反比。由於1歲以下的嬰兒肺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支氣管有如筆尖般非常狹窄,一旦感染,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等嚴重症狀,需要住院治療。此外RSV感染還可能影響嬰兒的日常生活,例如會因為呼吸不順暢而影響進食和睡眠,進而導致脫水或營養不良,增加了康復的困難。減少出入人潮密集場合 保護寶寶免受RSV威脅黃立民醫師強調,嬰兒一旦感染RSV引發肺炎或支氣管炎,通常會需要住院觀察。有超過八成的RSV住院病例是健康足月的嬰兒,對於1歲以下嬰兒來說RSV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此外RSV非常容易傳染,每位感染者可能會傳染給4位嬰兒,因此在產後護理之家、托嬰中心等地,群聚感染事件經常發生。RSV感染對嬰兒的影響不僅在於患病期間,還可能留下損害呼吸道功能,例如氣喘、反覆性喘鳴等長期後遺症持續長達10年,影響孩子的童年。因此家長應該注意減少嬰幼兒出入人群密集的場合,並在家人出現感冒症狀時進行隔離,以免傳染給嬰幼兒。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讓嬰兒接種RSV單株抗體,以預防感染和重症。黃立民醫師同時也提醒,一旦嬰幼兒出現高燒、呼吸短促、喘鳴聲或活動力變差等情況,應立即就醫,以防止肺炎、細支氣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以確保嬰兒的健康與安全。
醫嘆「好多人生病」 示警發燒「3大病毒」:有症狀就快去快篩
近期不僅腸病毒正流行,流感病毒也不遑多讓,小兒科醫師陳信宏發文表示,最近接連遇到好幾個患者高燒不退、劇烈咳嗽,提醒大家發燒一定要去快篩,才能對症下藥。小兒科醫師陳信宏在臉書發文表示,最近接連好幾個患者高燒不退、劇烈咳嗽,經過快篩檢查確認是hMPV病毒感染。根據診所統計,最近發燒第一名為流感,第二名為腺病毒,第三名為新冠病毒。陳信宏也提醒民眾,發燒一定要來快篩才能對症治療,「藉由快篩可以正確診斷、快速治療」。衛福部也曾說明,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一種RNA病毒,hMPV感染可出現一系列呼吸道症狀,從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導致住院和死亡,目前對hMPV感染尚無特定的治療方法,輕度感染建議症狀治療,至於嚴重病例,則需要提供積極的重症支持治療,可能需要氧氣治療、呼吸支持和機械通氣等。此外,衛福部也提醒大家,hMPV的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直接、間接傳染,症狀有咳嗽、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發燒(2至3天或6至7天都有可能),且過敏體質可能被誘發哮喘、氣喘發作。因此早產兒、5歲以下嬰幼兒,尤其1歲以下嬰兒、擁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慢性呼吸道疾病(包含氣喘、慢性阻塞肺疾病)、免疫疾病或癌症的孩子等五個族群,都需要特別小心。
小兒科醫示警多名小孩「高燒、猛咳」 5族群要特別小心
小孩子的免疫系統在出生時並不成熟,需要時間來發展和強化,因此他們更容易受到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感染。日前小兒科醫師林智葳就提醒,在門診遇到幾個高燒好幾天、劇烈咳嗽的孩子,在診間進行病毒快篩後都呈現了「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陽性,醫師也提醒家長們,有5種族群的孩童要特別注意。小兒科醫師林智葳近日在臉書粉專「醫心葳你Wei醫師~林智葳醫師」表示,自己最近門診遇到幾個高燒好幾天、劇烈咳嗽的孩子,在診間進行病毒快篩後都呈現了「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陽性。他也提醒家長,「雖然hMPV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也不容易引發重症,可是它容易讓孩子高燒數日,有些甚至到第7天才退燒、可能引發嚴重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的特性還是不容忽視,對於父母而言,知道孩子發燒的原因也會相對安心許多」。衛福部也曾說明,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自2001年被發現以來,已對全球造成相當的疾病負擔,尤其是在兒童、老年人和免疫不全族群的感染率和嚴重度相對其他族群高。衛福部的說明中也指出,hMPV是一種RNA病毒,hMPV感染可出現一系列呼吸道症狀,從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導致住院和死亡。目前對hMPV感染尚無特定的治療方法,輕度感染建議症狀治療,至於嚴重病例,則需要提供積極的重症支持治療,可能需要氧氣治療、呼吸支持和機械通氣等。此外,衛福部也提醒大家,hMPV的傳染方式包含飛沫、直接、間接傳染,症狀有咳嗽、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嘔吐、發燒(2至3天或6至7天都有可能),且過敏體質可能被誘發哮喘、氣喘發作。因此早產兒、5歲以下嬰幼兒,尤其1歲以下嬰兒、擁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慢性呼吸道疾病(包含氣喘、慢性阻塞肺疾病)、免疫疾病或癌症的孩子等五個族群,都需要特別小心。
今年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4歲女童冒紫斑「匡列19人」
國內出現本年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籲請民眾注意呼吸道衛生,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9)日公布今年國內首例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為北部4歲女童,無國外旅遊史,於今年3月上旬出現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狀,一週後咳嗽加劇,並陸續出現發燒、嘔吐、全身無力等症狀,多次至診所就醫未改善。13日女童因四肢出現紫斑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評估收住加護病房,住院當日並出現痙攣及意識改變情形,醫院於15日通報並經檢驗確認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目前病況尚穩定,轉入小兒科病房治療中。衛生單位並進行疫情調查,至16日已匡列同住、非同住家人及校園接觸者共19名,均無出現疑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症狀,相關接觸者已全數給予預防性投藥,並由地方衛生單位持續進行健康情形追蹤。疾管署說明,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1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與2015年至2023年同期病例數(介於0-3例)相當,2015年至2023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1-12例,個案感染年齡以25-64歲為多(占33%),並以感染腦膜炎雙球菌B型最常見。疾管署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之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方可有效傳播,健康者可能呈現無症狀鼻咽部位帶菌,其中僅少數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免疫低下者較容易致病,其潛伏期約2~10天,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直、噁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有時也會出現昏迷和譫妄等症狀,嚴重時甚至休克死亡,需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症狀較不典型而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症狀,另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等症狀,或有囪門突出的情形,但不一定會有頸部僵直等典型腦膜炎症狀。疾管署提醒,冬春之際是許多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應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過度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並注意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以降低感染機會;倘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兒童身上出現「4線索」多留意 兒科醫:只要懷疑有兒虐都可通報113
台北1歲男童剴剴由社會局與兒福聯盟轉介給劉姓保母照顧,沒想到劉姓保母竟與妹妹聯手施虐,把人虐死,震驚社會,也讓許多家長人心惶惶。兒科醫師傑登醫師示警,如果發現孩子身上有「特殊形狀」的傷痕等狀況要多留意。傑登醫師在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表示,對於還不會自我表達的孩子,如果周邊的大人能幫忙注意,提早發現這些線索,說不定就能救下他們,兒虐者面對外界質疑時,常會說是小孩自己跑跳、碰撞造成的,也確實小孩活潑亂跳偶爾受傷很常見,但出現下面狀況請多留意。1. 和年紀或描述不符合的傷勢例如,從未達150公分的低處跌落,卻造成骨折或顱內損傷,還有1歲以下幼兒發生任何的骨折或頭部外傷、小於4個月嬰兒身上出現任何瘀傷、因磨牙造成4顆牙齒脫落。2. 在有皮下脂肪保護處出現瘀傷額頭、膝蓋、小腿骨、手肘是常見跌倒碰撞,且脂肪少容易瘀傷的部位,而「臉頰、耳朵、腹部、大腿、臀部、肚子或背後」等,皮下脂肪較厚且不易被碰撞,應不常出現瘀傷,若出現則需提高警覺。3. 明顯界線或形狀的燙傷一般發生意外燒燙傷,會快速縮回,因此常呈現漸進過渡的區域,而虐待性的燒燙傷因是被強制壓入熱水中,常會有明顯的界線,例如:甜甜圈的洞、斑馬紋及手套或長襪狀態傷,此外菸疤、電熨斗或電棒捲的燙痕也要留意。4. 有「特殊形狀」的傷痕例如咬痕(兩顆上犬齒痕超過3公分,通常為大人咬傷)、繩紋、掌印、條紋等,都不是兒童能輕易自行製造的傷痕,所以有很大機率是遭到虐待。傑登醫師提醒,此外發現兒童過瘦、營養發育不良、明顯發展遲緩未就醫也要留意,任何人、時間、地點,只要懷疑有兒少虐待案件都可以撥打113通報。《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嬰兒猝死主因出爐!國健署公布「安全睡眠守則」 爸媽5大行為超NG
1歲以下嬰兒於睡夢中猝死的新聞事件時有所聞,根據衛生福利部近5年(107-111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為國內嬰兒十大死因之一,另依據臺灣兒科醫學會「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預防建議」,嬰兒猝死症候群真正原因不明,但多數與嬰兒睡眠環境有關,其中,意外窒息是導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為避免嬰兒窒息的憾事發生,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家長應該為寶寶準備安全的睡眠環境,守護寶寶平安長大。有時爸爸媽媽為了讓寶寶睡得安穩而讓寶寶趴睡,準備塑型枕頭,或者為了與寶寶互動而在嬰兒床放置填充玩具,也有家長怕寶寶著涼而幫寶寶穿過多衣服或蓋棉被,甚至為了照顧方便而和寶寶同床睡覺,這些不正確的照顧方式,都會提高寶寶猝死症候群或窒息的風險,為提升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對寶寶照護的知能,國民健康署提供5大守則,期望能共同守護寶寶睡眠安全:守則1:寶寶「不趴睡」1歲以下的寶寶每次都應該「仰睡」,其他如:趴睡、側睡都不安全!因為趴睡較容易壓迫口鼻造成窒息的危險,也不要讓寶寶側睡,有可能一個小動作就轉成趴睡。守則2:寶寶「不用枕」1歲以下的寶寶,是不需要使用任何枕頭!市面上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寶寶可能在睡夢中,不自覺的將頭部轉到側面或造成臉部朝下,被枕頭或增高墊蓋住的風險。守則3:嬰兒床「不鬆軟」嬰兒床不要放置任何的鬆軟物件,如填充玩具、防撞護墊等,因為防撞護墊若沒有穩固,可能倒塌,遮住寶寶口鼻,造成窒息風險。守則4:睡眠環境「不悶熱」應避免環境過熱或過度包裹寶寶,並同時注意環境通風。守則5:與寶寶「不同床」建議與寶寶同室不同床,給每個寶寶一個獨立的床位,就算是多胞胎也建議同室不同床。為釐清民眾觀念,國民健康署製作「嬰兒安全睡眠5守則」宣導短片,除上述5項守則外,也提醒爸媽餵寶寶喝奶時或剛喝完奶,都不要讓寶寶馬上躺平,也不要讓寶寶趴在爸爸媽媽身上睡覺,因為溢奶、吐奶也是造成窒息的原因之一,以喝完奶為例,應該輕撫寶寶背部,協助排氣,並隨時留意寶寶情況。吳昭軍署長呼籲,家中若有1歲以下寶寶,請趕快掃描QR-CODE觀看影片,或翻閱寶寶的兒童健康手冊,仔細閱讀第50頁「嬰兒猝死防治措施」及第51頁「安全睡眠環境」(手冊電子檔網址:https://reurl.cc/x93E2Z),逐一檢視家中寶寶的睡眠環境與睡眠姿勢,共同為寶寶睡眠安全把關。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初期像感冒 4歲以下嬰幼兒為好發族群
若小孩出現「劇烈頭痛、嘔吐、發高燒及頸部僵直」,千萬不要輕忽,小心很可能是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盡快送醫!「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透過飛沫傳染,初期症狀如流行感冒難以察覺,但病發速度快,有症狀後24到48小時內,若未經過治療死亡率高達50%,或恐留後遺症,最容易感染年齡為4歲以下幼兒及年長者。醫師提醒,勤洗手、戴口罩、維持良好社交距離。全球每年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患者超過250萬人,更有23萬人死亡及50萬人因後遺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台灣每年約20~30人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雖然相較歐美國家感染率較低,一旦感染卻威脅性極強。小兒科主治醫師鄭芳渝指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於每年的11月至隔年4月左右流行。完全沒有經過治療的人,可能會有40到50%的左右死亡率,1歲以下的小朋友是最常見比例,4歲以下小朋友占30~40%左右,占最大比。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潛伏期大約2~10天,初期症狀有發燒、胃寒、喉嚨痛及疲倦,與一般感冒症狀無太大差異,但後續會出現高燒、頭痛、嘔吐及頸部僵直,甚至出現「出血性紫斑、昏迷、末梢壞死」等症狀。鄭芳渝醫師建議,事先施打預防針,防範感染也預防後遺症的發生。醫師也提醒,做出良好社交距離,預防飛沫,降低感染風險、提高保護力。
俏護士冷血「殺7嬰」落網淡定畫面曝光 她吐10字喊無罪法院判決出爐
英國一名正妹護理師露西萊比(Lucy Letby)被控於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間,在英格蘭的徹斯特伯爵夫人醫院(Countess of ChesterHospital)謀殺7名嬰兒,並企圖謀殺其他10名嬰兒未遂,審判於18日結束,陪審團認定露西謀殺7名嬰兒有罪,而當初她首次落網的畫面也曝光,畫面中她面無表情,僅透露10個字,對殺嬰一事相當冷漠。陪審團裁定露西殺害7名嬰兒有罪。(圖/翻攝自推特、Cheshire Police) 每日星報報導,陪審團經過110個小時的審議,審判期間延續了10月,終於在18日做出裁決,陪審團認定露西謀殺7名嬰兒有罪,具體求刑將在21日宣判。回顧這起認為是英國最長的謀殺案審判,英國切斯特伯爵夫人醫院(Countess ofChesterHospital)在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初生兒的死亡人數異常地高,且死因都為心臟衰竭,遺體上還發現不明斑點引發警方調查。殺害7名嬰兒的英國護理師萊比在家中被捕畫面。(圖/Cheshire Police) 經警方調查發現,女護理師萊比與18條命案有關,其中包含她涉嫌殺害1歲以下的5名男嬰與3名女嬰,並且企圖殺害5名男嬰與5名女嬰。萊比2018年7月因為謀殺8嬰兒首次被捕,從當時警方到她住處進行逮捕的畫面可見,身穿藍色運動服的萊比被帶出住家,隨後被員警帶到警車後座。不過萊比雖然面無表情,但鍵入車廂時卻顯得有點吃力,她當時以單調的聲音告訴警察「我剛剛做了膝蓋手術」。自此萊比就開始被捕獲釋不停循環的情況,2019年6月,她又因為企圖謀殺另外3名嬰兒被捕,2020年11月再次被捕,並被指控8項謀殺罪與10項謀殺未遂罪,然而她每次出庭都不肯認罪,甚至在法庭上多達18次宣稱自己無罪。警方當時在露西家中發現一系列手寫字條並在法庭公開,其中包含許多密密麻麻的字條筆記,上面寫著「請幫助我」、「我不能再這樣做了」、「討厭我的人生」、「我故意殺了他們,因為我不夠好,無法照顧他們」、「我是邪惡的,是我幹的(I AM EVIL I DID THIS)」,此外還有露西向同事表達愛意的文字。露西的辯護律師在當時辯護稱,這張紙條是在她工作中面臨紀律處分之際所寫,「這些字條是一名年輕女性痛苦的傾訴」,而露西則否認所有的指控。經過多年的審議,如今這起俏護士殺嬰事件終於做出裁決,總算替這些不幸死去的嬰兒家長一個交代。
冬病夏治!減緩過敏性鼻炎、氣喘 「夏季三伏貼灸」最佳時機看這
「三伏貼」為大家耳熟能詳之中醫治療,其概念出自清代《張氏醫通》,是在三伏時節利用溫熱之藥物在特定穴位進行的貼敷療法,又稱「天灸」。三伏天是以黃曆推算,於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是一年中天氣最炎熱、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皮膚毛孔開泄,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透過經絡直達病處,且庚日又與肺金有關,是溫煦肺經陽氣,鬆解肺系寒邪的最佳時機。冬病夏治 過敏鼻炎、氣喘可靠三伏貼改善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指出,因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常於冬季發作,因此往往許多病人都會因無症狀或緩解而忽視求診及中斷治療,導致到冬季時症狀又復發且越來越嚴重。回顧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發表於中醫藥研究論叢之實證文獻發現,三伏貼之穴位貼敷,若配合特定穴位下,可誘發局部免疫反應,達到整體免疫系統功能調節的效果。在過敏性疾患的治療上,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對於病人之生活品質及疾病嚴重程度皆有明顯改善。三伏貼好處多 但非每一個人都適合莊照宇總醫師表示,由於三伏貼是以溫熱性質藥物進行敷貼,故先需至門診由醫師評估,倘若病人屬熱證體質,則不建議使用。此外,當下感冒、急性感染及皮膚過敏等病人,為避免發炎反應加重,也不建議使用,可擇日再由中醫師評估;另外,懷孕婦女與1歲以下幼童,因為體質性質易化熱上火,這兩類族群也不建議。把握3大好時機 莫輕忽敷貼後注意事項而因三伏貼是以藥物敷貼將陽氣透過皮膚進入人體,當日回家建議不要洗冷水澡,期間也不要飲食冰飲、生冷瓜果等,以避免寒邪入內,抵銷原本施予的陽氣補充;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不建議燥熱食物,避免辛辣、油膩等食物,以免出現上火症狀。莊照宇總醫師提醒,敷貼三伏貼過程,若出現皮膚搔癢、紅腫、起水泡者,可能是個人皮膚特質對於中藥敷貼藥物產生過敏反應,此時應立即移除三伏貼,並根據症狀塗抹適當的外用藥膏。今(112)年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公布今(112)年夏季三伏貼灸的日期如下,敬請有需要的民眾把握機會治療。「初伏」:112年07月21日(五)~112年07月29日(六)「中伏」:112年07月31日(一)~112年08月09日(三)「末伏」:112年08月10日(四)~112年08月21日(一)
愛女受傷就醫!女星飆罵診所「粗魯沒愛心」 兒科醫曝真相怒轟:善意換罵名
女星蔡允潔去年年底生下女兒「小福星」,升格新手媽媽,怎料日前公公幫忙照顧卻不小心弄傷孩子,她帶著女兒到診所治療順便打疫苗,但是醫護人員不僅不願幫忙清理傷口,連打針也相當粗魯,讓她氣到大罵「沒愛心幹嘛開診所」。對此,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醫師的職責並非在「販賣愛心」,而是秉持著「專業」照護兒童。謝宗學在臉書發文透露,明明孩子是被阿公弄傷,而幫忙處理傷口、打疫苗的是醫師,不解為何要背負沒同理心和沒愛心的罵名,「開小兒科診所是兒科醫師秉持『專業』照護兒童,並不是在販賣愛心。」謝宗學指出,其實一般小兒科診所屬於「內科診所」,通常不太處理外傷病人,更別說依規定接種疫苗不能同時進行其他醫療處置或開藥,「這間診所的兒科醫師已經是冒著被健保處罰的風險開藥膏幫忙處理傷口,結果多付出的善意反而換來罵名。」此外,謝宗學也解釋,為了降低1歲以下嬰幼兒施打疫苗的負面反應,最好的作法是快狠準,「減少孩子在醫療院所恐懼的時間,真正幫孩子減少接種疫苗時造成的不適」,他也呼籲大家不要單方面濫情控訴,而是多用點理性角度看待醫療行為。
猴痘疫苗「增購1萬劑」 疾管署擴大接種對象:這族群能優先打
疾病管制署1日公布,國內首度出現猴痘本土個案,分別為新竹縣40多歲男性和高雄市20多歲男性。疾管署昨天(2)下午召開猴痘專家會議,決議擴大提供「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接種1劑;目前國內已取得1100劑疫苗,可供3300到5000人接種,並將追加購1萬劑。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明,為擴大社區防疫防火牆,專家決議擴大猴痘疫苗適用對象,共有3類。首先是實驗室人員,原本僅限操作猴痘病毒的人員,本次擴大為「正痘病毒屬」的實驗室操作人員;第二是和確診者有性接觸者,如尚未接種猴痘疫苗,可於健康監測期滿後接種;第三是「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是本次重點新增對象。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明,猴痘專家會議決議擴大提供「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接種1劑疫苗。(疾管署提供)羅一鈞指出,為了將疫苗做更有效運用,針對18歲以上族群可採「皮內注射」方式,所需劑量為「皮下注射」的5分之1;目前我國已取得1100劑猴痘疫苗,估算可供3300到5000人接種。但若有嚴重免疫不全者或蟹足腫病史者,不適用皮內注射,仍應採取皮下注射。疾管署表示,考量猴痘疫苗供應情形,高風險性行為者先打1劑疫苗,提高涵蓋率為優先考量,第二劑疫苗會視供應情形提供。羅一鈞指出,另針對與指標個案有高暴露風險密切接觸者,以「皮下注射」接種作為暴露後預防,本次專家會議也決議放寬天數,從原本建議的「4天內」延長為「14天內」,但仍建議在4天內儘速接種,預防效果較好。抗病毒藥物方面,羅一鈞說明,本次專家會議決議新增使用對象,除重症患者外,增列嚴重免疫不全者(包含感染愛滋病毒且CD4<200 cells /mm3,白血病、淋巴瘤、全身性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等)、兒童族群(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兒)、懷孕及哺乳婦女,如罹患猴痘,皆可使用抗病毒藥物。
寒流來襲!小心細胞結成冰晶 恐造成眼球凍傷
世界各地入冬以來,暴風雪、寒流接連來襲,已有不少民眾凍死!據《CNN》報導,美國專家表示,當血管收縮、皮膚表面溫度下降、細胞凍結成冰晶,人體就會凍傷,甚至連眼睛都會凍傷,相當危險。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也特別提供訣竅,提醒民眾注意保暖。嚴寒對人體的危害不少人都有四肢冰冷的感覺,美國醫療專家蘇珊薩拉蒙(Suzanne Salamon)說明,「身體所有不同部位的血管都會收縮,試圖保存熱量。身體努力做的就是保護最重要的器官,包括心臟、大腦和肺。身體會試著將手指或腳趾的熱量轉移到軀幹來保暖,因此四肢末端的血管變得非常小,沒有足夠的血液流過。」寒冷的天氣恐導致心臟病發作、氣喘、凍傷和失溫。根據研究顯示,全球肇因溫度死亡的主因為寒冷,並非高溫。其中嬰兒和老年人罹患感冒或受傷的風險最高,因為嬰兒容易流失體溫,而老年人產生的身體熱能較少。凍傷恐傷及眼睛不僅如此,當血管收縮時、皮膚表面的溫度下降、細胞凍結成冰晶甚至造成損傷,人體就會凍傷。美國急診科醫師里德寇威(Reed Caldwell)表示,與寒冷相關的皮膚損傷,第一為「霜凍」,這是最外層皮膚組織的冷卻,皮膚會變紅、受到刺激、變敏感,這就是一個警訊。當皮膚嚴重到蒼白、蠟狀,甚至當組織死亡而變成紫色或黑色,就是「凍傷」,皮膚會麻木、沒有痛感。薩拉蒙表示,當人在極度冷天外出,甚至連眼睛都會凍傷,相當危險。寒冷導致眼睛裡形成小水泡,或在皮膚上形成小結晶,就會損害到皮膚甚至眼睛本身,血管非常收縮,沒有多少血液能夠流通,這會減少眼睛的血液循環。當血管收縮以防止體溫過低,就是危險情況。當身體失去的熱量多於產生的熱量時,會導致體溫降到35度以下,危及心臟、神經系統和腎臟,甚至導致死亡,尤其以老年人風險最高。因此專家呼籲民眾多關心社區的老年人,以免發生憾事。心臟病風險增加冬天猝死機率大。根據研究顯示,溫度只要降低1度,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就會增加 2%。薩拉蒙表示,寒冷的天氣會影響心臟,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寒冷的天氣會使血管變窄,增加心臟的壓力。氣喘患者怎麼辦不只心臟病風險增高,美國肺臟協會表示,乾燥的空氣可能會刺激呼吸道,因此寒冷的天氣會對肺部造成嚴重破壞,尤其是氣喘等肺病患者受到的影響較大。專家表示,冷空氣會導致支氣管痙攣,因此患有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人,會發現冬天時症狀更嚴重。呼吸道疾病患者若要外出,務必戴上圍巾,便可從嘴裡吸自己吐出的氣。保持溫暖的秘訣應對寒流,民眾能做什麼來保持溫暖?專家表示,一項重要的措施取決於「衣櫥」,建議戴上兩層手套或是連指手套,夾層之間的空氣有助於保溫;緊身衣物對於保暖較無助益,最好是多層疊穿寬鬆的毛衣和披肩;戴耳罩與口罩也有助於保護耳朵和鼻子。若碰到低溫天氣又淋濕,專家建議脫掉濕冷衣物,因為濕氣會讓體感溫度更低,同時穿上防水鞋款更好;此外,要避免飲酒過度,因為喝醉不僅會降低對冷天的警覺性,酒精也會導致血管擴張、讓熱量流失。別讓取暖變燒炭!在寒冷低溫待在室內時,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提供保暖訣竅:1、確保1歲以下嬰幼兒別睡在寒冷的臥室,而且穿的夠暖,例如附腳套睡衣、連體毛毯或睡襪。並移開枕頭或寢具用品,因為這些物品可能會導致嬰兒窒息。2、若有65歲以上的友人或鄰居,最好經常確認他們的房屋是否夠暖。3、飲食均衡以保暖。4、避免酒精和咖啡因,因為會讓身體快速散熱。5、毯子、睡袋、外套、移動式暖氣機是安全的選擇。6、CDC警示:「煙霧恐致命」,切記勿於車庫、地下室或窗邊使用發電機、瓦斯、木炭烤架、露營爐或類似設備。外出時注意保暖1、穿上暖和的衣服,戴上帽子、圍巾和手套,並多穿幾層。2、如果被受困於糟糕的天氣或戶外,待在車內較為安全。3、避免在冰上行走或弄濕,若需剷雪建議慢慢來。也避免在結冰的路上行駛。4、盡量讓寵物待在室內。 原文出處:https://edition.cnn.com/2022/12/20/health/cold-weather-safety-advice-wellness
2歲童呼吸困難到「胸肋骨凹陷」 醫曝嬰幼兒危險4徵兆:一看到馬上就醫!
比起孩子生病,父母們往往更怕「不知道小孩生什麼病」,又孩子們不擅表達感覺與症狀,讓家長更難判斷孩子的狀況。時常分享嬰幼兒童健康知識的兒科醫師王韋力,日前就呼籲家長們看到嬰幼兒有這呼吸「4徵兆」,就要趕快就醫。王韋力在臉書粉專「威力醫師的育兒週記-王韋力」分享一名有感冒症狀,且呼吸狀況出現異常的2歲幼童案例。表示男童媽媽在發現小孩不對勁、疑有呼吸困難與拍下影片後,立刻帶孩子前去就醫。男童到院後活力開始明顯變差、呼吸急促且困難,之後血氧還一度掉到80幾,嘴唇也開始發紺。王韋力分享該名媽媽當時拍下的影片表示,所謂「每一下」呼吸指的是一次的吸氣加吐氣,年紀越小呼吸速率越快,其中1歲以下每分鐘約為40至60下、3歲半約20至30下、12歲以上就與大人差不多,約10到15下,而呼吸急促指的便是呼吸速率變快。另外所謂呼吸困難,則是會常看到「胸骨上凹陷」、「肋骨下緣凹陷」、「腹部肌肉用力」乃至頸部旁肌肉很用力的狀況,而這些都是孩子出現呼吸困難的警訊。此外,小嬰兒若出現鼻孔間斷性擴張的「鼻翼搧動」,也屬於呼吸困難症狀。王韋力進一步指出,以影片中男童為例,可見他呼吸時胸骨上與肋骨下緣有凹陷,肚子和脖子肌肉都很用力,且呼吸速率達到每分鐘60下,所幸男童因媽媽警覺性高立即帶他就醫,已經平安康復出院。
彰化增1411確診 17日始將啟用基層兒科防疫門診
彰化縣基層兒科防疫門診包括彰化市、鹿港鎮、和美鎮、員林市、溪湖鎮、北斗鎮、社頭鄉、田中鎮、花壇鄉、埤頭鄉等都有兒科防疫門診,相關門診醫院位置請參考衛生局網站或官方臉書。(圖/衛生局提供)彰化縣基層兒科防疫門診包括彰化市、鹿港鎮、和美鎮、員林市、溪湖鎮、北斗鎮、社頭鄉、田中鎮、花壇鄉、埤頭鄉等都有兒科防疫門診,相關門診醫院位置請參考衛生局網站或官方臉書。(圖/衛生局提供)彰化縣基層兒科防疫門診包括彰化市、鹿港鎮、和美鎮、員林市、溪湖鎮、北斗鎮、社頭鄉、田中鎮、花壇鄉、埤頭鄉等都有兒科防疫門診,相關門診醫院位置請參考衛生局網站或官方臉書。(圖/衛生局提供)彰化16日新增1411個新贈確診個案,衛生局分析從3月至今確診的9682名確診者,其中青壯年族群佔一半以上,王惠美表示,17日開始將啟用基層兒科防疫門診,針對12歲以下兒童有症狀或曾接觸確診者之兒童,提供診斷、採檢、轉診諮詢,讓醫療分流包持醫療量能。王惠美表示,17日起將有35家68位基層兒科醫師投入,將開設基層兒科防疫門診,針對12歲以下兒童,發燒超過38度、呼吸道或腸胃症狀持續2天、活動力不佳,曾接觸過確診者的兒童,提供兒童感染鑑別診斷、治療、採檢及轉診的建議。王惠美說,彰化縣從3月2日出現第一例本土病例至今,共有9682名確診個案,經分析以青壯年族群最多,其中18歲以下佔有21.3%,而縣府啟動金色通道,開放1歲以下嬰兒快篩陽性、或出生未滿3個月有發燒、出生3個月至12個月高燒大於39度,都可以使用金色通道。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基層兒科防疫門診在孩子產生症狀時,能夠到各鄉鎮配合的小兒科診所,先進行鑑別診斷、能夠落實醫療分流,並保持醫療量能,另外許多家長面臨疫苗施打疑慮也可以在診間直接詢問,1歲以下的嬰幼兒則可以直接利用金色通道,早期治療。衛生局指出,彰化縣基層兒科防疫門診包括彰化市、鹿港鎮、和美鎮、員林市、溪湖鎮、北斗鎮、社頭鄉、田中鎮、花壇鄉、埤頭鄉等都有兒科防疫門診,相關門診醫院位置請參考衛生局網站或官方臉書。
嬰幼兒確診易有哮吼症狀 醫師教爸媽5招預防
本土疫情持升溫,基隆市婦產科22日有6名新生兒確診,搞得家長人心惶惶,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臉書上分享5點要怎麼保護嬰幼兒,因為嬰幼兒感染Omicron,患哮吼風險較高。吳昌騰25日在臉書發文,嬰幼兒感染Omicron患哮吼風險較高,因為「他們的氣道較小且相對易塌陷。一旦病情變化,容易發生呼吸道阻塞」,1歲以下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和其他年齡較大的兒童比相對不成熟,容易罹患重症。醫師吳昌騰教爸媽預防嬰幼兒確診。(圖/莊旻靜攝)吳昌騰提醒新手爸媽如何避免家中嬰幼兒受到Omicron感染,以下有5點:1.嬰幼兒的照顧者,應該要完全接種3劑疫苗。2.在照顧嬰幼兒時,建議佩戴口罩,並且要經常洗手。3.如果父母親或照顧者出現咳嗽、喉嚨痛、身體酸痛、發燒和疲倦等症狀,必須與嬰幼兒保持安全距離。4.疫情期間,請不要帶嬰幼兒去人多的地方或任何社交聚會。5.當嬰幼兒出現發燒、咳嗽和嘔吐的任何症狀,照顧者都不應忽視,請不要自行服藥,必須帶嬰幼兒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