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度
」臭氧層逐步康復? 2066年南極破洞有望恢復
在9月16日「保護臭氧層國際日」當天,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一期《臭氧和紫外線公報》,文中指出,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表明,臭氧層有望在數十年內逐漸恢復至1980年代的水準。報告預測,如果目前的政策措施維持不變,2066年南極地區的臭氧層就可恢復至1980年臭氧洞出現前的水準;北極地區預計為2045年、世界其他地區預計在2040年恢復至相同水準。報告特別提到了2023年南極臭氧空洞的變化,指出氣象事件和火山大爆發對臭氧洞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儘管自2000年以來,南極臭氧洞的面積和深度有所波動,但整體趨勢顯示其恢復步伐穩步推進。聯合國於1994年將每年9月16日設立為「保護臭氧層國際日」,以紀念《蒙特婁議定書》簽署。 2024年的主題為「推動氣候行動」,強調國際合作在保護臭氧層和應對氣候變遷中的重要角色。臭氧層是地球的關鍵屏障,可以吸收大部分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命。自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簽署以來,全球透過一系列條約和政策,逐步淘汰許多對臭氧層有破壞性的化學物質,如氟氯碳化物(CFCs)。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議定書》則是保護臭氧層的另一里程碑,管控近100種化學物質,並以科學發展徹底淘汰有害物質。該協議的全球實施不僅有效遏制了臭氧層的破壞,也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了氣候變遷。在此基礎上,2016年通過的《基加利修正案》進一步要求各國逐步淘汰氫氟烴(HFCs)。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國際日當天表示,如果《基加利修正案》徹底落實,本世紀末全球可以減緩升溫幅度高達攝氏0.5度,但依然需要提高能源效率,才能避免世紀中葉面臨氣候危機。古特雷斯呼籲,全球必須延續《蒙特婁議定書》所帶來的成功,進一步採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他表示:「曾經危在旦夕的臭氧層正在逐步康復。現在是時候加倍努力,守護地球與人類的未來」。
天氣冷別穿錯了! 實測羽絨衣「薄內搭」其實比厚毛衣更保暖
前幾天還是豔陽高照的暖冬,今(17)日氣溫就驟降至12度,下周還會有第2波冷氣團來襲,讓不少民眾火速拿出羽絨外套禦寒。對此,就有日本節目實驗發現,在穿著羽絨外套時,裡面僅穿薄襯衫,其實會比穿著厚內搭還要保暖。日本TBS電視台節目《這樣有什麼差別?》(この差って何ですか?)此前就做過實驗,針對不同衣物的禦寒效果進行實測,並讓幾位女性穿上羽絨外套,再分別在內裡穿著薄襯衫和厚毛衣,在室溫10度的房間裡待30分鐘,最後脫掉外衣以紅外線熱像儀觀察體表溫度變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據測驗結果,在不同的實驗組中,穿著薄襯衫者的體溫都比穿著毛衣者高出0.5度左右。對此,專家也解釋,羽絨外套裡的羽毛會形成空氣層,幫助人體將自身體溫儲存,而由於厚衣服的體溫傳導效果差,因此在羽絨外套裡穿薄衣服,其實才是更能禦寒的方式。另外,不少人在寒冷的天氣裡,會選擇攜帶暖暖包加強保暖效果,節目組也針對暖暖包使用的位置進行了實驗,發現最能讓溫暖傳至全身的部位並不是手部,而是腳底和胃,因為腳底的皮下脂肪更薄、血管更多,因此將暖暖包貼在腳底時,便能有效地加熱該處的血液,讓溫暖的血液流到身體各處,進而溫暖整個身體。
「武嶺的芙莉蓮」本尊找到了! 正妹Coser頂0.5度低溫拍攝
知名日本作品《葬送的芙莉蓮》被不少網友喻為是「治癒系人生作品」,其中主角芙莉蓮人氣超高,不少人被主角、劇情感動。日前有網友晚間收看「合歡山武嶺亭即時影像」時,意外發現武嶺上竟出現一隻「芙莉蓮」,當時武嶺溫度僅有0.5度,不少網友擔心Coser怎麼撐得住,笑稱是「武嶺的芙莉蓮」。這名專業的「武嶺的芙莉蓮」在12月7日晚間6時上武嶺,當天氣溫只有0.5度,風速每小時10公里,她頂著低溫,穿著短裙與攝影師一起拍照。不少網友讚賞Coser很敬業,調侃「辛美爾死後n年,芙莉蓮來到了台灣」、「阿嬤不是很怕冷的嗎」、「芙莉蓮德文就是凍結的意思,所以不怕冷也很正常」。照片爆紅後Coser本人也被網友找出來,是一名在X上有12.2萬粉絲的「銀璃 Silverluri」,她經常在社群分享個人拍攝作品,這次她上武嶺拍攝還特別在臉書發文,表示「我成功到武嶺了,快冷鼠」,面對不少網友的關心,她也回覆留言,表示真的太冷了,「手指凍到會痛」。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她還特別挑清晨去拍日出的芙莉蓮,不少網友大讚她的勇氣,「辛苦你惹,照片一定很棒」、「好像靈異照片」、「她好像只套靴子欸,超勇的」、「太苦了吧,這天氣路旁有結霜都有可能」、「超敬業,這季節這時間上去拍,不過感覺會紅」。
9月異常高溫!極端氣候加劇 2023恐成最熱一年
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3S)表示,2023年9月的氣溫比2020創下的紀錄高溫要再高出攝氏0.5度。科學家警告,繼人類經歷史上最熱的夏季後,又再次出現異常高溫,今年恐怕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根據《CNN》報導,哥白尼表示今年1至9月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年~1900年工業化時期前高出攝氏1.4度,將可能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9月全球平均氣溫為攝氏16.38度,比1991年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93度,比2020年9月平均氣溫又高攝氏1.75度。9月異常的高溫遠高於《巴黎氣候協定》中縣至全球暖化的攝氏1.5度門檻。雖然協議重點是長期平均氣溫,但這也已經顯示極端氣候正因為氣溫飆升而加劇。另外,據報導指出,9月的海洋溫度也打破紀錄,海平面平均溫度達到攝氏20.92度,是9月有史以來最高溫度,更是繼8月紀錄以來的第二高溫度;南極海冰也達到一年中這時候的歷史最低點。即使已進入10月,炎熱的天氣也沒有減弱的現象,氣候學家兼天氣歷史學家馬克西米利亞諾(Maximiliano Herrera)指出,包括西班牙、波蘭、奧地利和法國皆已打破10月份的歷史氣溫紀錄。促使全球暖化危機的主因仍是化石燃料,根據聯合國9月發布的報告證實,目前全球距離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長期目標仍相當遙遠,這項協定盼能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1.5度內。
限溫令惹議 民進黨市議員:台北市之前規範更嚴
經濟部推動淨零轉型,試辦冷氣適溫運動,推廣室內用餐溫度23度,遭外界批評是為了缺電而限制冷氣,經濟部長王美花昨(18)日澄清,是自願參加的建議溫度,也沒有罰責。民進黨台北市議員何孟樺痛批,國民黨抹黑中央冷氣適溫政策為「限溫令」,但其實,早在國民黨郝龍斌時期的台北市府,就祭出過比中央檢測更嚴格的適溫規範。台北市議員何孟樺說,早在國民黨郝龍斌時期的台北市府,就祭出過比中央檢測更嚴格的適溫規範。(圖/何孟樺提供)經濟部日前針對餐廳等營業場所祭出規範,用餐期間室溫不得低於攝氏22度,外界認為是為了省電,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夏季用電高峰。此辦法遭在野黨民代指為「限溫令」,國民黨北市議員鍾沛君在中天節目《大新聞大爆卦》中表示,民進黨的馬腳已經露出來,如果如經濟部長王美花所說,限溫令是類似隨手關燈的公民素養,又何必祭出最重新台幣10萬元的罰鍰,政府的各種手段已經暴露出,因為電力不足,想方設法的限制民眾的用電量。何孟樺說,她收到民眾對這個議題的關心,進一步瞭解之下,發現台北市早在2010年郝龍斌擔任市長期間,就率全國之先訂定《臺北市工商業節能減碳輔導管理自治條例》規定工商業冷氣溫度應限制在26度以上,並容許0.5度寬限值。「根據相關規定,台北市跟中央一樣有設定用餐時間寬限」,何孟樺說,只是中央這次明確定義出寬限值為22度以上並試辦,目前不會開罰。而北市的《室內冷氣均溫稽查檢測方式》,現場檢測標準、比例範圍比中央更緊、更嚴格,也跟中央原規定一樣有勸導後未改善的罰則。何孟樺說,郝龍斌當時祭出這種規範,國民黨完全沒有問題,結果現在中央只是明訂出用餐時段寬限值,國民黨就一直牽拖缺電。她反問,難道郝龍斌當初訂定北市適溫規範、馬英九訂定中央適溫規範,都是因為當時國民黨執政無能、油電雙漲嗎?她批評,國民黨不做功課、講話不經大腦,結果打到自己人,相關論述與世界節能減碳的潮流背道而馳。
COP27峰會最終宣言曝光 新基金補償貧困國對抗氣候變遷「細節還沒釐清」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峰會日前順利在埃及落幕。這次COP27峰會最主要的主題就是應對氣候變遷,在峰會之前,聯合國也釋出許多報告,指稱目前地球距離「無法逆轉」的氣候崩潰十分的近,這也讓這次的COP27峰會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根據《CNBC》報導指出,在COP27的峰會上各國代表主要通過了兩項文本,一個是「最終宣言」,一個是「損害損失協議」。概要內容分別如下:最終宣言1.削減溫室氣體排放COP27峰會主訴為「立即、大幅度、快速且持續的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但實際上,多數成員國並沒有計畫配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聞訊後也對此表示遺憾。2.控制暖化目標COP27峰會重申了巴黎氣候協議,該協議中要求各國共同努力,平均氣候溫度升幅不得超過工業革命前平均溫度2度為目標,並且要努力將升幅控制在1.5度內。COP27峰會也表示,雖然只有差0.5度,但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卻是天差地遠,各國應該努力追求將氣溫升高的幅度限制在1.5度內。3.減少使用石化能源COP27峰會呼籲各國應加速廢除燃煤發電,同時應減少石油、天然氣等石化能源的補助。有部分會員國提出不應該只是減少補助,而是連石化能源都要減少使用。而宣言中也呼籲,世界各國應加速再生能源的轉型與使用。損害損失協議COP27峰會最大的新增項目,就是「損害損失協議」,在該協議中將會成立一個基金,用此基金來協助開發中國家來減少損失與損害,同時協助開發中國家動用更多新資源。目前有消息指出,COP27會成立一個臨時性的委員會,該委員會日後將提出資金來源、融資規劃,並且預期在2023年在杜拜舉辦的COP28中提出建議,供大會討論與採用。但除此之外,報導中也指出,目前有關於認定「損失損害」的標準尚未明確,那些國家屬於「開發中國家」也沒有明確規範,有太多細節仍等待討論。
大雨一直下快發霉 日照數70年來最少
北部民眾感覺今年以來很少看到陽光,總在陰雨中度過。根據氣象局統計指出,由於接連受到鋒面、華南雲雨區東移的影響,今年初迄今,13平地站平均累積雨量達341.6mm,僅次於1983年,且超越過去同期平均的2倍,此外,基隆、宜蘭、淡水及台北等北部地區測站,自年初以來累積日照數平均為70年以來最少、不及平均4成,所幸專家指出,預估3月少雨,見到太陽的機率應會增加。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回顧本季冬天的情況,各測站氣溫正常,多為正負攝氏0.5度左右,僅有玉山高於正常值1度;降雨部分則特別偏多,全台測站從年初迄今約達同期1.5倍,其中恆春雨量達氣候值2.6倍,為設站以來同期第二多雨,蘇澳則為同期第一多雨。呂國臣指出,就基隆、宜蘭、淡水及台北等測站累積日照數觀察,竟為70年來同期日照量最少的一年,僅有45.1小時,遠低於氣候平均值的127.2小時。氣象專家賈新興表示,原本預估受到反聖嬰影響,北方冷空氣會稍強,一般冬季是乾冷,但今年又受到印度洋、孟加拉地區出現高空槽線影響,導致印度洋、華南的水氣影響台灣,也因此成為近年來最溼的冬天,但預估3月不會如2月來得潮溼,以正常偏暖、少雨的機率較高。賈新興進一步指出,從長期趨勢來看,過去的冬天較溼冷,但近年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冬天的趨勢偏暖且少雨,今年的狀況與1980年代前的冬天其實差不多,較為溼冷。針對春季氣溫,呂國臣說,3月至4月仍受冷空氣影響,但5月將趨於正常;至於降雨部分,3月至4月受到偏東風影響,水氣傳送少,但南海的海溫偏高,受鋒面及華南水氣影響時,仍有較大雨勢發生可能,5月進入梅雨期,降雨變動性大,預估整體以正常至偏少機率大。呂國臣提醒,進入春季後,台灣的天氣系統移動快速,且常會有鋒面系統在台灣附近形成,由於受對流增強的影響,可能會帶來較大的雨勢,並有伴隨雷雨發生的機會,台灣西部地區、金門及馬祖,在春季期間常會有局部性濃霧出現,民眾也要特別留意行車與航行安全。
全球升溫低於1.5°C 環境研究人員:仍有5億人將被淹沒
環境氣候研究人員13日警告,即便人類克服難關,把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比工業革命前的水平高出攝氏1.5度以內,未來幾個世紀海平面還是會繼續上升,至少有5億人所在的城市將被淹沒。另外,根據研究人員在學術期刊「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Research Letters)的說法指出,如果氣溫升幅比上述標準再多0.5度,就會再多2億都市居民時常泡在海水裡,並且會更容易遭受毀滅性暴潮侵害。目前大多數有關海平面上升及其對濱海城市威脅的預測,都是估算到本世紀末就結束,上升程度則介於50公分至1公尺之間,端看碳污染減少速度可以多快。最新研究則顯示,冰層融化、海洋中散不去的熱,以及海水變暖後的動力,將助長海平面在2100年過後的數百年繼續上升,即便人類現在如何積極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也沒用。美國研究機構「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首席科學家暨執行長史特勞斯(Ben Strauss)指出,「用人類活動已經釋入大氣裡的二氧化碳量來計算,當今全球約5%人口居住的土地,比預期高潮線會上升到的地方還要低。」二氧化碳可留在大氣裡數百年之久,目前的二氧化碳濃度比1800年高50%,且地表均溫已上升1.1度。史特勞斯表示,這些情況不論是2世紀或10世紀,都足以讓海平面最終上升近2公尺。即使達成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的攝氏1.5度內氣溫升幅目標,海平面最終仍會上升近3公尺。而且根據研究,除非工程師找到方法快速去除大氣裡大量的二氧化碳,否則海平面遲早依然註定會上升近3公尺。下個月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登場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 26),仍將試圖守住升幅1.5度的目標。史特勞斯表示,一個大幅減少污染後氣溫升幅1.5度的世界,跟上升攝氏3度或4度後的世界相比,還是天差地遠,「在格拉斯哥和這個十年內,我們有機會幫助未來百代子孫,或是背叛他們。」
保持安全社交 台日廠商聯手推智慧眼鏡體溫監控
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進出許多場所都必需量測體溫,落實體溫監控,日商愛普生(EPSON)攜手台灣智慧眼鏡整合研發製造商佐臻公司共組「台日防疫國際隊」,發展可以即時探測體溫的智慧眼鏡,成為防疫的新利器。業者表示,以智慧眼鏡設備搭配熱成像應用,可以提供防疫安檢人員更即時、機動性更高的體溫監控方式。台灣愛普生視覺科技營業部資深協理黃少白表示,Epson Moverio BT-300雙眼穿透式智慧眼鏡的AR機動體溫偵測應用,採用專門針對人體測溫的熱成像相機,精確度達0.5度,可有效幫助第一線的防疫人員,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同時,得到更準確的測溫結果。在機動性的優勢上,可讓防疫人員隨身配戴,並保持1-1.5公尺的安全社交距離,輕鬆的透過眼前大畫面,進行巡邏式的體溫監控與即時情報分享,加強疫情防備。佐臻的人臉辨識功能與客製化記錄員工體溫,用在捷運、高鐵等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車站內的龐大人流,以及百貨商場、夜市等人潮聚集場所,防疫安檢人員可定時或隨機的進行溫度偵測巡邏,更進一步做好防疫維護與控管。
美國內陸測到-43度 成百年來最低溫
美國10月下旬受到北極寒流的影響,使得10月尚未結束,洛磯山脈至美國中部平原就降過2場初雪,還在中西部與南部測到攝氏零下43度的低溫,這是10月近102年來測到的最低溫度,但同樣位於南部的佛羅里達州,氣溫仍可飆高到攝氏30度以上,氣溫十分極端。據《今日美國》報導,美國最冷地方之一的猶他州彼得.辛克斯(Peter Sinks)在30日有人測到華氏零下45度(攝氏零下43度),打破1917年10月29日在懷俄明州蘇打孤峰(Soda Butte)測到的最地溫度華氏零下33度(攝氏零下36度),成為百年來最低溫度。據《新華社》報導,鹽城湖國家氣象局的首席預報員西曼(Mike Seaman)說明,海拔2438公尺的彼得.辛克斯,其地勢屬於高海拔山谷,形狀類似盆地,容易將冷空氣導入,在乾燥無雲的天氣,會將剩餘的熱能散出,不過在其他海拔約76公尺高的鄰近地區,卻未測到低於華氏0度(攝氏零下17度)的氣溫。西曼補充,在彼得.辛克斯測到的低溫並非官方氣象站測到的數據,故不會打破官方的任何紀錄。美國國家氣象局近期針對中西部與南部地區發布「凍結警告」,根據溫度分布圖,除了靠近還海洋的美國東西沿岸,剩餘地區都因被極寒流影響。國家氣象局預估,影響將持續到11月30日,並且白天氣溫將達到華氏31度(攝氏零下0.5度)。
0.5度定生死! 全球暖化關鍵18個月
【編輯/張羽緹】2018年一份來自聯合國的報告預估,我們有12年可以拯救地球,現在這項說法似乎即將被推翻。越來越多人認同,我們能不能扭轉全球暖化的趨勢、停下對地球的各種傷害,接下來的18個月至關重要。自從2015年,世界各國簽訂《巴黎協議》後,作為協議的一部分,聯合國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便開始了歷時3年的分析,要來看看當全球平均攝氏溫度比前工業化時期的平均溫度高出攝氏 1.5度時,會帶來什麼影響。全球暖化問題迫在眉睫,全世界需要在 2030年前減少 45%的碳排量。(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2030年前需減碳45%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提出一項研究報告,如果我們希望能在本世紀結束前,將全球暖化的升溫程度控制在1.5℃以下,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在 2030年前減少45%。不過,如果我們希望在2030年前成功減少4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那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在明年年底前就推動完畢並正式上路。也就是,我們可能只剩下18個月可以拯救地球了。差攝氏0.5度 結果大不同在暖化控制在攝氏1.5度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北極圈融冰在夏天都可以保持原樣,但一旦到攝氏2度,北極圈的夏天就很可能完全無冰,替北極熊、鯨豚類動物、海豹、海鳥的生存環境帶來莫大衝擊。同樣也對栽培作物、花粉傳授、海水酸度與含氧量、森林大火頻率、海平面上升幅度帶來影響。避免碳排放小建議為了達成「控制在攝氏1.5度」的目標,報告也給予了幾個建議:1.直到2050年,全球要有85%供電系統是來自可再生能源。2.將煤礦的使用降至近乎零。3.將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來栽種能源作物。4.直到2050年,讓全球達到「碳中和」,意指大氣中的碳含量排放量和減少的量達平衡,沒有淨增加。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越來越在乎。(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2020年底成為底線2017年時,全世界最權威的氣候科學家就已提出過,2020年將會是改善全球暖化的關鍵底線。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otsdam Climate Institute)創辦人兼所長宣胡博(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博士表示氣候科學非常清楚地顯示,世界不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完全恢復,相反地,在2020年底將受到不可改變的傷害。查爾斯王子:18個月至關重要近日,在一場對大英國協外交官員的演講中,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英國查爾斯王子說:「我相信接下來的18個月將會決定我們是否能控制氣候變遷的程度,並讓自然環境恢復到我們所需的平衡。」英國查爾斯王子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與其他專家一樣,他認為接下來的 18個月在針對氣候變遷的政治決策上會十分關鍵。(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社會大眾意識大幅提升無論是最近的歐洲熱浪,或是瑞典氣候變遷環保鬥士桑柏格(Greta Thunberg)帶起的氣候運動關注,或是出現在英國的「滅絕反叛」運動,都顯示各地的民眾開始意識到氣候變遷的問題,也急於尋求社會大眾可以幫助改變現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