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 經濟 台股 台灣老趙辯論出招宣布辭中廣董座 批賴清德不拆違建涉貪瀆
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今天在電視辯論會中指出,台灣最大風險來源就是民進黨,執政八年以來讓台灣兵兇戰危,蔡總統說她讓世界看到台灣沒有錯,但關注台灣什麼?就是關注台海是否會發生戰爭,誰引來台海戰爭,不就是民進黨的政策嗎?馬英九前總統執政時代,台海有這麼緊張嗎?趙少康並且在辯論會申論時宣布辭去中廣董事長,並且當場簽下辭職書,他說,自己其實一直在等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拆除老家違建),但是等來等去,望穿秋水也等不到,賴清德的違建是一回事,賴違建旁邊的房子被國安局租用,還有20幾位特勤負責修繕打掃,付租金,非法的幽靈房屋,房屋還是賴的兒子,四年可能要由國庫支付4800萬,加上零零總總其他開銷,例如膳食,賴的違建四年下午至少花掉7000萬,請問賴清德這是不是貪瀆?這筆帳該怎麼算?他說,賴清德的違建可以處理成這個樣子,連余天都看不下去,為何賴清德就是不准拆呢,如果未來遇到國家有難,他這樣處理政事,大家不會擔心嗎?難道到時候用哭就能解決嗎,哭五次有用嗎,哭五十遍恐怕也沒有用。他批評賴清德現在還想要搞正名制憲,難道正名制憲不會給台灣製造危機嗎?賴清德要怎樣應付呢?他不是在替賴清德擔心,而是替全民擔心。副總統候選人唯一一場辯論會在今天下午2時登場,民眾黨候選人吳欣盈、民進黨候選人蕭美琴、國民黨候選人趙少康除發表申論,也將相互詰問,接受媒體提問。趙少康申論時就以對手指稱「台灣成為世界焦點」破題,火力全開表示,台灣的風險來源就是民進黨,蕭美琴還批評國民黨的總統政見是過去的老思維,但他只要以一件事說明就好。趙少康說,侯友宜主張他上任後將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回顧馬英九時代,陸客來台曾高達400萬人,請問民進黨執政後有多少人?觀光是全球公認的無煙囪工業,佔全球GDP的11%,可以促進兩岸瞭解,又能增加台灣外匯,不瞭解民進黨為何也要阻擋?趙少康說他最近常跑基層,很多民眾都反應嗷嗷待哺,生活很辛苦,遊覽車司機、民宿老闆、旅館、餐廳、伴手禮店生意都很不好,難道這不是執政的民進黨造成的?民進黨說了半天,指他們執政八年,政績有多好多好,如真是那麼好,為何民調顯示有六成五民眾想要下架民進黨呢?如果選民真的覺得,這八年來生活過得很好,就請您繼續投給民進黨,如果覺得不好,擔心未來可能過得更不好,就請投給侯康配。
侯友宜批民進黨拼經濟一籌莫展 宣示任內完成CPTPP啟動RCEP談判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今天在電視政見會中,全力抨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強調的「從政政績」,並強打國民黨最擅長的「拼經濟牌」。他先是以「替柯文哲提詞」為由,指賴清德在擔任台南市長期間,台南市民因為登革熱走掉的112人,接著又質疑賴任內台南市社會住宅間數是「零」,也沒有公托。侯友宜強調自己是警察出身,只知道「對好人好,對壞人壞」「對事不對人」,沒有藍綠白之別,警察就是行政中立,他也最希望團結台灣。侯友宜說,台灣絕對不能只用抹黑、抹紅、惡意栽贓,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事。如果是侯友宜做的,就請針對侯友宜批評,不要對無辜者及家屬,三位候選人彼此可以競爭,但是請記得對事別對人。侯友宜說,賴清德與柯文哲都是醫生,他哥哥也是醫生,他很尊重醫生,但每個人工作都不同,醫生救人是本份,侯友宜做警察,每天在槍林彈雨中,沒穿防彈衣,眼睜睜的看同仁死在他面前,隔天送行的時候,見到往生同事的寡母太太小孩在靈前哭,只有一面中華民國國旗蓋在靈柩上,他都不禁想,會不會哪天走的是他,在那裡哭是太太與女兒,但也都勇敢向前走,他辦那麼多案,也從不寄望別人給他說一聲謝謝,因為這就是他的本份。侯友宜接著以感性語調說明他的經濟政策主張。他說,這些年來,看到台灣經濟變化,70與80年代國民黨執政時,台灣錢淹腳目,也是高科技之島,得力於李國鼎、孫運璿、張忠謀等人拼經濟拼科技,把經濟做好原本就是領導人該做的事。但如今,台灣經濟成長率到了14年來新低1.42%,過幾天要發年終獎金,人力銀行調查,各行各業平均1.08個月,是10年新低紀錄,國發會景氣燈號,今年10個月中有9個月是藍燈,GDP就算數字再好,低薪高通膨,人民也享受不到經濟成長果實,貧富差距屢創新高,當民調問民眾對民進黨經濟施政滿意度高不高?一半以上都不滿意,不滿意高過滿意度,人民對民進黨拼經濟成績打不及格,而民進黨有這些缺點,國民黨就要有接受挑戰的心理準備。侯友宜表示,台灣是一個出口貿易導向依賴度很高的國家,佔GDP大概有六成,但對外的雙邊和多邊的貿易協定停滯不前、走不下去,國民黨政府起碼在兩岸還有簽ECFA,與新加坡紐西蘭簽FTA。兩岸關係如果不好,一定會影響到國際經貿組織,因此民進黨這幾年也無能為力,別說CPTPP無法加入,連兩岸ECFA都岌岌可危,民進黨就是沒有辦法。侯友宜接著提國內問題,現在缺水、缺電、缺工、缺人才、缺土地,這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連他去美國商會跟歐洲商會演講的時候,他們都斷言台灣一定缺電,能源政策一定有問題,如果能源政策有問題,他們不投資了,而且又面對碳關稅勢在必行,尤其臺灣在轉型的過程當中,數位轉型跟低碳經濟,是現在所有最重要的議題,因為地球暖化速度必須緩和下來。侯友宜因提出改變臺灣經濟的三大關鍵「三箭」,第一個,區域的經濟要趕快融入;第2改善投資環境;第3企業要創新轉型。侯友宜說,他任內會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的整合,而且會跟美國跟兩岸穩定地協商溝通,在他任內完成CPTPP;同時要啟動RCEP,然後在主要貿易國的FTA覆蓋率要提升,也要推動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全部公開透明並與企業界好好溝通,如果兩岸要談,也會以中華民國主權為先,呼應產業需求,兩岸更要有貿易協商機制,確保台商在大陸投資權益。他強調,自己沒在大陸做生意,也沒貪污,請別又抹紅他「要與中國大陸統一」。侯友宜並重申能源政策,以綠永續、以核減煤、節能優先、有序轉型。再生水能夠多提供回來,多提供,然後獎勵他們、補助他們,水資源的調度做好。企業的創新,最重要產業研發、智慧製造、節能減碳做好。侯友宜也舉商業周刊有一個針對515間的企業家,市值7兆的產業作的問卷調查,在處理產業跟經濟項目,侯康配做得最好、最被看好。所以他未來一定做總統後,一定會創造兩岸和平,創造一個經濟內閣,讓臺灣的護國神山遍及全球,臺灣經濟再起飛。
泰公開講/劉泰英:勞工幸福感無關GDP
東京奧運延期一年後,七月二十三日終於正式開幕,這場被外媒形容「與過往完全不同」的體育賽事,在日本當地新冠疫情仍嚴峻下,比過往奧運少了些歡樂氣氛,能否像當初日本宣稱要「向世界報告東日本復興成果」,外界拭目以待。另方面,台灣代表隊奪牌不斷,讓國人替他們的絕佳表現喝采。奧運在東京舉行,日本再度成為世界焦點,其中,日本的經濟發展何時才能走出「失落的二十年」成為話題。回顧一九八五年在紐約登場的五大工業國組織(G5)會議,包括美、英、法、西德和日本共同決議「讓美元貶值」,藉以拉抬美國經濟,日圓和德國馬克隨之升值,卻造成日本房地產、股票泡沫化,使日本陷入「失落的十年」,長期不景氣更讓日本國債赤字不斷擴大,進而演變成「失落的二十年」,迄今還未走出陰霾。日本經濟數字雖不夠亮麗,但也成功舉行東京奧運,再次展現綜合國力。平心而論,日本的家電、汽車在全球具領先地位,日本車也是許多台灣民眾的首選,畢竟日本人強調「技術本位」,堅持技術優先、注重細節,自然在市場上占盡優勢。只是,國際現在探討GDP,常強調高科技業掛帥。台灣高科技是由「護國神山」台積電領軍,疫情讓全球晶片、電腦軟硬體需求更大,不少單位紛紛調高對台灣全年GDP預測。反觀日本,總體科技實力雖絕對不會比台灣差,但在半導體領域就被台灣超前。外電報導,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在今年五月二十一日成立「日本半導體戰略推進議員聯盟」,成員包括前首相安倍晉三、現任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等,首次會議即聚焦希望利用日本稅制、預算等政策工具,促進半導體研發,且希望透過日美合作,建立一條安全的半導體供應鏈,確保分散風險及強健供應網絡,尤其要「將台灣、大陸排除在外」。事實上,台灣半導體能夠領先日本,除了起步較早,部分原因也與台日企業管理模式大不同有關。台灣科技業對市場變化「嗅覺靈敏」,能立即應變,然而日本大企業文化講求倫理,等到層峰敲定應變,變化都已經結束了,當然緩不濟急。台灣半導體發展固然成績斐然,但仍應居安思危,畢竟各國都要開始追趕,主政者更應了解,半導體業雖貢獻台灣不少GDP,但GDP並非「可分配所得」,勞工的幸福感與「可分配所得」息息相關。畢竟GDP數字就算再好看、半導體業績再亮麗,如果只是少數大老闆、股東賺飽飽,薪水階級勞工無感,就很難提振消費,長此以往,仍不利台灣長期經濟發展。
泰公開講/劉泰英:股市過熱 當心被痛宰
美國總統拜登走馬上任後,近期可能通過一.九兆美元刺激方案,也讓美國近一年來刺激財政規模高達五兆美元,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二五%,令經濟學家憂慮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美國聯準會只能因而被迫提高利率因應。為避免市場恐慌,日前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重申,當前美國通膨與就業仍遠低於預期目標,將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鮑爾的承諾能否安撫投資人,仍有待觀察,但為何新冠肺炎還方興未艾,經濟學家卻已經忙著示警?我認為應與美股、台股之前的驚人漲幅有關。畢竟台美股市「螞蟻雄兵」盛況又開始出現了,但很多人似乎忘了,或者沒有過去「散戶」螞蟻被宰的經驗。最近大家都在討論「護國神山」台積電,台積電能有今天的確很不簡單,但護國神山畢竟是少數,雖然電子業近年占台灣GDP比重又上升了一點,但護國神山能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帶動的「內需」也不夠大,而台灣目前內需不振,總體經濟其實仍有隱憂。有位朋友問我,「你又在示警內需不振,為何大家沒什麼危機感呢?」那是因為股票行情屢創新高,讓不少人心花怒放。但對照我昔日擔任中華開發董事長的那段時間,台股漲勢曾與現在差不多,當年內需市場因為台股大漲,生意好到不得了,餐廳、特種營業場所人滿為患,現在很多好地段的知名餐飲店都一一收攤,「店面出租」看板高高掛,背後代表現在的人對未來沒有信心,包括已經失業、正在放無薪假或即將被減薪,再加上疫情未解,敢大手筆消費的人就少了,相關行業自然會受到衝擊。表面上,台灣看起來沒什麼大變動,其實這可能是「風雨前的寧靜」。台灣物價已經蠢蠢欲動,現在資金還「囤積」在股票及房地產,但如果投資人居高思危,資金流向其他物資,物價就會上漲,窮人將更窮,勢必成為引爆新一波政策改變的「導火線」,屆時,學界輿論甚至政治人物為搶選票,都將給政壓力,政府為了穩定物價,恐面臨「是否收縮銀根」的難題。同理,只要美國為首的各國政府開始狠心縮銀根,台股承受的壓力就會變大,看看台幣一直升值,就知道外資之前不斷搶進台股,未來資金撤守情況不是不會發生,而是何時發生的差別而已。政治人物愛用股市行情做為台灣經濟很好的「佐證」,與一般民眾感受有落差,政府宣揚政績無可厚非,但如果只報喜不報憂,就不正常。當台股不斷漲,基本面卻無法支撐,漲幅勢必會愈來愈少,等到大戶賺飽閃人、散戶見風吹草動也跟著跑,股市就更可能面臨泡沫危機。這也是經濟學者總是在股市、經濟指數看來明明大好之際,愛把「居安思危」掛在嘴邊的原因。
泰公開講/劉泰英:台股暗藏崩盤危機
二○二一年,又是新挑戰的開端,全球經濟受制於新冠疫情持續肆虐,局勢發展仍不甚明朗。不過,到今年三月後,疫苗研發將進入成熟期,預計到七、八月左右,這波疫情可望稍微退燒經濟活動也極有希望回歸正軌。台灣今年的經濟發展,還是以科技業為領頭羊;回顧過去幾年,台灣產業結構變化飛快,原本經濟型態以中小企業為主,現在重心變成高科技、大型企業。台灣的高科技產業研發能力強、品質好,競爭力也高,顯然是產業中的亮點。然而,從就業市場來看,科技大廠屬於資本密集產業,資本用得多,勞工用得少,同時也因為就業門檻高於其他行業,工作機會可說是少之又少。根據平均數據來看,高科技產業平均投入新台幣四千億到五千億元,才能產生一千個工作機會。雖然台灣非常仰賴高科技產業,但其有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就是「折舊率很高,無法分配到民間」,正是源於產業結構轉變的困境。雖然GDP數字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國民所得沒有增加,最後資金還是被資本家拿走,老百姓口袋一樣空空如也。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八十%股東都是外國人,就算分配股利,到最後也不會留在國內,後續是否會導致台灣內需不振,非常值得留意。回頭來看國內熱錢的未來流向,今年和去年一樣,應該還是聚焦在股市與房市。以股市來說,目前指數站上一萬五千點,老實說是相當危險的位置;過去經濟成長率更高時,台股指數比現在還低,頂多一萬二、一萬三點就到頂,因此不難看出這波上漲是「資金行情」在主導,大家說的「崩盤危機」並非危言聳聽。股市有一個盲點是「樂觀時過分樂觀、悲觀時過分悲觀」,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居高思危」。因為資金是流動的,一旦股市崩跌,另一波「恐慌拋售潮」將接踵而來,房市也是一樣;現在投資要很小心,短期投資或許沒有太大影響,但長期持有則相對危險,只要政府在利率上有些風吹草動,房地產的投資風險絕對風聲鶴唳,不可不慎。另一點需要特別留意的是,第三季惡性通貨膨脹,美國、日本與歐盟到現在都還在大量印製鈔票,經濟沒成長,這些熱錢勢必得找到出口,否則輕則讓民眾對貨幣喪失信心,重則足以令國家貨幣政策失衡,陷入「滿地鈔票沒人要撿」的窘境。台灣雖然比較不會發生類似狀況,但也不可能置身事外。隨著拜登即將接任美國總統大位,美國貨幣政策必然偏向緊縮,這個趨勢不難想像。相較於共和黨,拜登所屬的民主黨政策比較偏向老百姓,而不是大企業,屆時利息也會提高,過熱的股市可能瞬間冷卻,現在泡沫已在成形中,沒人能預料何時被吹破,但今年下半年相當關鍵,市場終究會回歸到原本的基期,投資人應設法趨吉避凶。
央行利率連三凍 GDP上升至2.58%
中央銀行今日舉行年終理監事會,調高今年GDP經濟成長率估值至2.58%,高於先前主計總處上修至2.54%。利率方面,考量當前國內通膨率逐漸回穩,明年產出缺口略呈負值,決議「連三凍」維持不變,重貼現率維持年息1.125%,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盼能有助物價穩定與金融穩定,並支持經濟成長。上周一央行舉行常務理事會,直接瞄準日益高漲的房價,暌違10年再度端出加強版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新增全國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限制、全國自然人第3戶(含)以上購置住宅貸款限制、借款人購買都市計畫劃定之住宅區及商業區土地貸款限制及餘屋貸款限制,今日理監事會未再就房市管控加碼。除出其不意打炒房,對於新台幣匯率盤中高點升抵28.5元的「彭淮南障礙」,外界也關注央行是否會採取「打炒匯」相關措施,以抑制新台幣匯率升值,將是會後記者會提問焦點。
【泰公開講】劉泰英:美國印鈔票 台灣挫咧等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聯準會)主席鮑爾日前表示,為了讓美國經濟擺脫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聯準會必須採取更多刺激措施,甚至繼續購買更多國債及資產抵押證券。聯準會的說法,凸顯美國的低利率政策,在現階段不會改變,直到聯準會有足夠信心,達成全民就業及物價穩定的目標。事實上,鮑爾的說法也與外界預測一致,美國短期內為防疫祭出無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QE),持續進行「印鈔票救市」。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央行四月二十七日也宣布取消購買日本公債上限,跟進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擴大收購公司債,理由也是救經濟。然而,量化寬鬆政策真是拯救全球經濟的萬靈丹嗎?恐怕未必,如果仰賴央行無限制印鈔票,就能解決經濟困境,那麼台灣近年GDP總是面臨「保二或保一」的挑戰,央行為何不祭出同樣措施應對呢?原因就在無限制印鈔票,短期內看來有效,但長期經濟泡沫化風險也愈高。除了美國並非首度祭出量化寬鬆政策,最先採用該措施的國家正是日本。二○○一年,日本央行在零利率基礎上,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解決國內通貨緊縮窘境,大量超額資金隨即注入銀行體系,造成長短期利率都處於低水平,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對抗通貨緊縮。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趨近於零,已難以利用傳統貨幣政策改善經濟問題,美國聯準會也力推量化寬鬆政策,印鈔票購買長期債券,提升美國長期公債價格並壓低利率,透過低利率房貸支撐房市景氣。然而,由於全球主要商品都以美元為基準訂價,聯準會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後,在超低利率下,美元大幅貶值,資金流向商品市場,引發全球性通膨危機,同時刺激人民幣升值壓力,最後結果就是美國經濟復甦,但許多國家經濟都承受負面影響。因此,當美國再度祭出量化寬鬆政策,而且還無上限,令人相當憂慮。雖然有量化寬鬆政策護航,借資金應更容易,但商品生產力卻跟不上,資金雖多,籌碼卻變少,氾濫的游資為追求更高利潤,常搶進股市和房市等投機市場。以美國為例,前三個月GDP換算年率已經萎縮四.八%。對此,經濟學家紛紛警告,這代表著衰退期已經開始,但美股和台股近期卻大漲,這不是很奇怪嗎?萬一市場氛圍又變得「生產不如投機」時,就可能導引更多資金投入投機市場,泡沫就會愈來愈大,萬一突然破滅,後果不堪設想,台灣也難以避免受到牽連,政府當然有必要提前規劃應變。
【紓困歪樓4】補助一把抓 綠營選戰「超前部署」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台灣經濟發展蒙上陰影,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無薪假總人數飆破1.4萬。雖然行政院3月開始以特別預算600億元,執行首波紓困振興方案,卻被外界抨擊是緩不濟急,國民黨於是主打「發現金」,強調如此才能及時化解企業和民眾的資金缺口。全國商業總會副理事長許舒博分析,各行各業面對疫情衝擊「出入很大」,例如因為大家不敢搭大眾交通工具,汽機車近來業績不錯;燈具業者卻生意慘淡,外銷歐美的訂單全面延期,導致生產線停擺。因此,許舒博建議政府不要再用GDP為由推阻發放現金,「畢竟現階段的產業需要的是『救命』,『延壽』的方向大錯特錯。」由於中央政府錢、權一把抓,高雄市政府只能自力救濟,首波紓困措施包括調降娛樂稅30%、展延購屋貸款,以及公有市場、市府委外經營案租金減半等,下波紓困計畫包括商業貸款延繳、減收產業園區特定產業維護費、商圈市集振興計畫等。另外,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祭出「紓困九箭」,包括公有市場攤商租金對折等;新北市長侯友宜推出「安心即時上工」等紓困措施;屏東縣政府則表示,地方政府做為中央銜接民眾的窗口,只要中央核撥款項順利,紓困不成問題。一名政壇人士分析,民進黨執政縣市只有6個,國民黨則有15個,台北市則由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當家,如今紓困振興大餅卻由中央直接分配,預算都綁在執政黨手上,國民黨、民眾黨等在野黨勢必被邊緣化,「民進黨這種『一把抓』的政治邏輯,說穿了,就是預算分配採取『集錢集權』,根本是著眼2022年的地方縣市首長選舉。」該人士也感嘆,若紓困振興預算真是執政黨選舉攻防的一步棋,不僅無法挽救經濟頹圯,也將損及台灣社會,紓困救急應以人民為本。
【泰公開講】劉泰英:產業抗疫 借力財經智庫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聯準會)上周緊急降息二碼,以防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似乎無法緩解投資人憂慮。對此,分析師認為,七大工業國集團(G7)財政部長及央行總裁,雖聯袂宣示將運用「一切適當政策工具」,防範全球經濟下滑的風險,但實際行動緩慢,再加上美中貿易大戰在疫情威脅中是否繼續駁火,都令人十分擔心,短期內全球經濟恐持續震盪。近來台股表現有漲有跌,相較於全球恐慌下的國際股市,似乎還不太差,但外界憂心這是政府退休基金護盤下的表象。「護盤」與全球股市的變局對做,恐淪為替外資解套,近期外資與台股的互動還需進一步觀察。美股近日表現則成為未來疫情發展下,全球經濟走向的重要觀察指標。其實,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大打貿易戰,但經濟表現數字還不賴,連帶美股也氣勢如虹,川普更頻頻以此自豪。然而包括我在內,不少經濟學者都擔心,美股當前的表現是否只是「虛胖」,畢竟經濟實務強調比較利益原則,全球化的國際分工環境,哪裡成本低就去那裡生產,但是打貿易戰,原則丕變。美國對大陸祭出貿易戰,確實讓大陸經濟受傷慘重,但美國也不可能毫髮無傷,只是適逢選舉年,短期內美國民眾不會有太明顯的感覺;若長期來看,美國物價勢必上漲,一般民眾就會很有感。美國短期經濟會好,長期則充滿變數,現在疫情又在全球蔓延開來,美、中兩個經濟大國都被新冠肺炎所困,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當然更大。儘管台灣因應新冠肺炎得宜,沒有像日、韓大規模爆發,再加上有些工廠也陸續從大陸撤回台灣,對台灣的GDP會有貢獻,但台灣在全球經濟產業鏈中扮演一定角色,當比較利益原則被打破,疫情所及不論是消費或生產都大受衝擊,台灣很難置身事外。過去我在前總統李登輝主政時,都會定期編訂全球、區域產業關聯表,就是要隨時掌握台灣在國際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協助產業應變,但現在政府似乎不太重視這方面的幕僚作業,所幸企業也多半心中有底,不至於亂了手腳。短期應變或許還可以,但若疫情持續下去,會不會出現骨牌效應?就說不準了。新冠肺炎已造成旅遊、製造和零售業等不同產業的衝擊,我建議政府,如果「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法明確掌握各產業受衝擊的實際狀況,不妨結合「台灣綜合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或者其他學術單位的力量,提前規畫應變。畢竟疫情何時結束還很難說,事前先做好準備,絕對比出事後再檢討來得好。
【泰公開講】劉泰英:防疫救經濟 紓困不能等
武漢肺炎來勢洶洶,專家推估疫情要到夏季才能緩和下來。國民黨立院黨團日前參考二○○三年SARS期間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防治及紓困暫行條例》,提出新台幣五百億元防疫紓困草案,沒想到卻引發行政院及部分媒體撻伐「刷存在感」。國民黨團書記長蔣萬安強調,立法院開議後將提出特別預算案,也呼籲行政院提出版本,交由立法院黨團協商,以解燃眉之急。不僅武漢肺炎疫情令人心慌,防疫特別預算又引爆政治口水戰,不少人心更涼了半截。距今十七年的SARS肆虐,疫情也是從大陸向全球擴散,當時朝野政黨曾為「該不該公開譴責世界衛生組織(WHO)排斥台灣」,在立法院內對峙。二○○二年十一月中旬,SARS首位患者出現,直到當年五月底至六月初疫情才放緩。以SARS爆發後的大陸為例,GDP季增率從二○○三年第一季逾十二%,大幅跌落到第二季的三.五%,年增率則下降二%至九.一%;當時台灣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據中研院報告指出,SARS讓台灣社會消費減少二百三十三億元、財務損失一百六十二億元,估算總損失約三百九十五億元,這還不包括當時房價大跌、外銷損失等。雖然在SARS危機逐漸緩和後,全球經濟成長迅速反彈,大陸在二○○三年第三季回升到十%,但全球經濟已因SARS蒸發高達四百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一.二兆元)。十七年後,武漢肺炎捲土重來,目前看來致死率沒有SARS那麼高,但專家認為傳染率較SARS強,同樣會致人於死,尤其旅遊、餐飲及運輸業首當其衝,相繼傳出無薪假和裁員訊息。值得注意的是,SARS緩和後,大陸經濟起飛、勢不可擋,但近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已逐年放緩,又遭受中美貿易戰、武漢肺炎等內外局勢嚴峻考驗,大陸經濟能否再度脫困,備受全球矚目。事實上,若大陸經濟再度重創,台灣很難置身事外,絕不能因此沾沾自喜。我向來主張擴大公共投資,也支持蔡英文政府推行八年八千億元的「前瞻計畫」。如今,國民黨主張比照SARS期間訂定防疫特別預算,我同樣支持,因為面對全球經濟前景再度出現「黑天鵝」,只有政府才有力量,協助受衝擊的產業度過難關,尤其許多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未必能像大企業般容易取得金融行庫紓困。相較於SARS期間,陳水扁政府立即提出防疫特別預算,這次蔡政府卻顯得相對遲疑、猶豫。問題是時間不等人,先前的「口罩之亂」、「家長照顧假有薪無薪之爭」,甚至「包機風波」都已給出不少教訓,也凸顯「防疫視同作戰」及「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絕不能只是口號。
【泰公開講】劉泰英:借鏡日本 拚觀光別靠撒錢
上周日本來台旅客首度突破二百萬人大關,顯示近年台灣從擬定政策到民間觀光從業人員品質,都有長足進步,但距離「觀光大國」仍有漫漫長路要走。近五年,日人來台人數約增加五成,反觀赴日台人卻大增五倍,雙方逆差二百八十六萬人,可見現階段台灣撒錢補助國際旅客的手法,終非長久之計。如何吸引更多觀光客來台消費,政府必須努力動腦筋。根據行政院交通部統計,二○一五年到二○一八年日人來台人數,分別是一百六十二萬人、一百八十九萬人、一百八十九萬人到一百九十六萬人;台人赴日則分別是三百七十九萬人、四百二十九萬人、四百六十一萬人到四百八十二萬人。兩國觀光逆差嚴重,而且台灣旅客到日本觀光的人數,每年還以三十萬到四十萬人穩定成長。日前我到日本北海道旅遊,造訪十幾年前去過的洞爺湖,赫然發現周邊景觀已完全改變。二○○八年,八大工業國家高峰會(G8)舉行地點的洞爺湖溫莎酒店,以及一座G8紀念館,更已成為熱門觀光景點。北海道雖已享有觀光盛名,但每年建設還是不斷推陳出新,不難看出當地政府拚觀光的企圖心。台灣阿里山及日月潭的天然美景,絕對不輸洞爺湖,但台、日投資觀光的預算也不成比例。此行我還參觀了札幌Outlet,除了占地廣闊、環境幽雅,甚至還有會講中文、韓文的店員,凸顯這些商場瞄準的就是國際旅客,「全室內」的設計保證旅客消費不受天氣影響,Outlet周邊有不少旅遊景觀,很值得台灣參考。放眼亞洲國家中,與日本有「觀光逆差」者不只台灣,大陸及韓國都有類似狀況,也都在努力扭轉鉅額觀光逆差。事實上,去年到日本旅遊的外國旅客人數有三千一百一十九萬人,創下歷史新高,總消費額則約四兆五千二百億日元(約新台幣一兆二千八百一十八億元),相當於日本GDP近○.八%,雖已稱霸亞洲,但距離歐美「觀光大國」還有段距離。二○一二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第二次執政時喊出「觀光立國」口號,放話在二○二○年以前,讓訪日旅客人數突破四千萬人,消費額達八兆日元(約新台幣二兆二千六百八十八億元)。安倍不僅喊口號,也有具體作為,包括陸續放寬對大陸及東南亞等各國旅客的核發簽證標準、開放部分國家免簽;各地的交通、公共設施、政府觀光宣傳網站和文宣品,也都有中文、英文及韓文指示,再加上日本寬鬆貨幣政策,讓日元長期貶值,許多外國旅客感受到日本旅遊比在本國消費還划算。 反觀台灣一直喊拚觀光,但是否也有相同企圖心與具體方針、行動,可能很多民眾心中都有問號。(劉泰英口述、薛孟杰記錄)
【王之道】台灣拚錢途 別再給小英四年
總統大選攻防戰進入關鍵時刻,蔡英文政府果然強打反中牌,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催化下,更是拚命散播「亡國感」,且對香港問題指指點點,因而被對岸認定為與美國同等級的「境外勢力」,致使兩岸關係急遽惡化,影響所及,台灣經濟必將更加沉淪。自總統蔡英文上任以來,就以緊縮兩岸投資搭配新南向政策,宣稱要減輕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但執行將近四年,成效卻為零,原因有二:一是經濟力量大於政治力量,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反而增加到四一%;二是兩岸官方依然節制,蔡政府想「遠離大陸」,但手段卻不敢太激烈,而大陸除了緊縮陸客來台外,其他領域並未特別著力。縱使部分理想主義者認為,中美貿易戰將把大陸經濟打垮,台灣經濟從此與大陸脫鉤,但大陸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上路的正面影響,即使貿易戰難以停止,未來幾年大陸經濟成長率估計還是在五%上下,每年增加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就超過台灣經濟規模。大陸經濟規模排行全球第二,高達一三.六兆美元,每年進口量二.一兆美元,亦為全球第二,台灣與大陸僅一海之隔,台灣經濟當然對大陸依賴高。其他亞洲國家,從南韓到東協十國,幾無例外以大陸為最大出口地,南韓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三成左右、日本約二成、澳洲超過三成,至於蒙古更是達八五%。這就是經濟貿易上必然的結果,跨國企業乃至於經濟體,將理性的選擇,以出口到鄰近的大型經濟體為主。事實上,民進黨拚經濟依賴大陸的程度,甚至高於馬英九執政後期,尤其在陳水扁政府任內,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從二五%一路飆高到四○%,證明民進黨想用政治力量降低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絕無成功的可能,務實之道就是好好處理對陸關係,切勿讓負面的兩岸關係衝擊經濟。兩岸經濟規模大小相差二十倍,大陸市場占台灣出口的四成,讓台灣享有超過八百億美元的順差,若兩岸間發生貿易戰,不必懷疑,台灣經濟將立即陷入衰退,大陸所受影響則微乎其微。蔡英文政府為了選舉,一直宣傳台灣經濟表現有多好,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今年台灣出口成長率為負值,民間投資仍低迷,實質薪資也不如十七年前,今年倒閉的工廠數甚至較去年增加三成。民進黨為了勝選,拿兩岸關係當祭品,正是拉台灣經濟陪葬,選民不該再給蔡英文四年。
【泰公開講】劉泰英:香港給台灣的經濟啟示
香港最近經濟數字並不好看,雖然目前港府預測,全年GDP還是有機會正成長,但由於香港第二季GDP已經收縮○.四%,第三季也呈現負成長,被認定是技術性衰退。距離香港上一次的技術性衰退,已經是十一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可見反送中事件掀起的波瀾,對香港經濟影響有多大。香港經濟衰退會維持多久,現在沒有人說得準,但是香港人心惶惶,許多人開始思考,是否有不依賴港府的自救可能,例如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基金會就宣布捐款十億港元,舒緩餐飲業的困境,讓港人在板蕩亂世中看到一絲希望。然而,台灣目前看待香港反送中事件,大多聚焦在政治層面,例如在野的國民黨強烈質疑是為了選舉操作「芒果乾」(亡國感諧音),執政的民進黨則反批藍營是「與魔鬼交易」,看了頗令人感慨,台灣可以關切的層面應該還有很多。香港地狹人稠、寸土寸金,新大樓比比皆是,但要成為金融中心的關鍵,絕非只有外觀亮麗的高樓,而是在於擁有人才。因為有了人才,才會帶來信用,客戶便願意把錢及生意交給你操作,經濟才會活絡。香港反送中事件給台灣另一個啟示,司法獨立真的很重要,政治人物絕不該只是喊喊口號就了事,香港長期被英國殖民,其實是一段屈辱的歷史糾葛;但說起來悲哀,香港或許也因為被英國長期殖民的關係,司法獨立一直都被國際認為「可靠」,經歷反送中事件衝擊後,司法可信度卻遭受質疑。當然相較於台灣,不論藍綠執政都說司法獨立重要,但反問一般民眾的感受,就不難瞭解司法有沒有獨立。台灣與香港的法系不同,若想成為境外金融中心,司法體系被外商信任格外重要,但司法改革無法一蹴可幾,商機更不會等人。所以我主張,台灣若真想衝刺全球金融中心,不妨先落實境外金融中心,在境外金融中心延聘法界有地位的國際大法官、成立境外金融中心法庭,專門處理國際貿易商務仲裁之類的案件。這樣的建議或許有人會質疑是「一國兩制」,但我要說明這個想法絕非政治上的一國兩制,而是經濟層面的問題,台灣早年的加工出口區,就是經濟上的一國兩制。或許還有人質疑,如此難道不是承認台灣司法不夠好,其實未必。本地法官未必有處理全球金融貿易事件的經驗,不妨「先向外國取經」,畢竟全球金融中心必須有懂金融法律、國際經濟趨勢的人才,先從國外延聘人才,也不失為一種過渡方案。
【王之道】小英拚選舉 戕害台灣經濟
大陸無預警祭出兩項對台措施,暫停四十七個城市居民赴台個人遊試點及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金馬獎,顯示兩岸對抗升級態勢下,大陸開始收回「九二共識」試卷,不再等待蔡政府「補答」,並依據自己的判斷與需要調整對台政策。暫停自由行試點,估計陸客半年內將減少七十萬人次,GDP約降低○.二個百分點,大陸「窮台論」聲音再起。有大陸學者警告,兩岸的對抗若繼續升級,大陸反制措施不排除向經貿領域蔓延,但也有人認為經貿制裁是雙面刃,大陸未必會輕易採納。大陸是否真的會將對蔡政府的反制措施擴展到兩岸經貿領域?關鍵在兩個方向:一是兩岸交融和解的大勢;二是挑動兩岸對立的風險。至於何者放到決策優先位置,端看決策者對情勢的了解與判斷。從大勢上看,兩岸經貿往來經過幾十年發展,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關係。大陸不僅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地,更是台商最重要的對外投資市場與企業營利來源地,大陸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過往促成兩岸正常經貿交流的共同政治基礎,如今漸漸鬆動,著實令人憂心。總統蔡英文自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上任以來,雖有維繫兩岸關係之心,卻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數度變換說詞,希望大陸能夠接受她的論述,反而造成兩岸關係日趨惡化。陸美貿易戰爆發後,蔡政府配合美國遏制中國大陸,推動「新南向」政策、管制陸企出口高科技產品、建立所謂「非陸供應鏈」等,不斷挑動對岸敏感神經;近期更因香港「反送中事件」見獵心喜,藉機「撿槍」升高民眾對「一國兩制」的負面情緒。一系列基於選舉考量的動作,引發大陸民眾反感,迫使北京祭出預防性反制措施。長期以來台灣始終有「從大陸走向世界」和「從世界走向大陸」兩種主張,前者代表拚經濟,後者代表拚政治,民進黨政府寧優先拚政治,不惜犧牲經濟。大陸經濟不會崩潰,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漸漸成為美國之外的另一個全球化中心。川普推動「美國優先」,可能讓大陸成為未來二十年最有力的全球化推動者,面對陸、美優勢消長變化,台灣無須選邊,應放手讓企業自行尋找最佳利益。但蔡政府為選舉短利,不斷挑動對岸情緒,若招致大陸經貿反制,將成為台灣經濟的罪人。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80期《周刊王》和2166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8/21起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