齧齒類動物
」 老鼠 高雄 衛生局 漢他病毒他徒手抓老鼠成高雄首例漢他個案 衛生局已抓到3隻錢鼠
高雄市出現今年首例漢他病毒個案,為60多歲男性,從事冷凍廠工作,1月16日起出現發燒、頭痛、畏冷盜汗、疲倦全身無力、腹瀉、食慾不振、茶色小便等病狀,至診所就醫症狀未緩解,1月18日至醫院就醫採檢通報,經二次採檢,於今(2)日經中央綜合檢驗結果研判確診,為今(113)年高雄市首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個案目前已康復出院。根據個案表示,曾於去年年底在工作地以鼠籠捕鼠時,未戴手套徒手抓鼠及且未戴口罩,研判個案可能於工作地點遭感染,同職場接觸者2人目前無症狀,已採檢送驗。衛生局接獲通報後,立即啟動緊急防治工作,針對個案居住地、工作地進行鼠跡調查、鼠籠監測、環境消毒及滅鼠工作,截至昨(1)日,居住地及工作地各捕獲3隻錢鼠。衛生局說明,漢他病毒症候群為感染漢他病毒引起,主要透過帶有病毒的鼠類等囓齒類動物傳染給人類,人類一旦吸入或接觸遭病毒污染的空氣微粒、污染物,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潛伏期約5至42天(平均約2周),主要感染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伴隨臉潮紅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衛生局呼籲,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三不措施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應隨時做好環境清理,尤其是倉庫、儲藏室等老鼠容易窩藏的空間,清理環境時,應注意個人防護措施之使用,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應戴口罩、防水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市售漂白水1:10稀釋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以降低感染風險。此外,衛生局也提醒市集商場等營業場域所有人、管理人及使用人應落實漂白水環境消毒並務必將食物密封加蓋收妥。相關資訊請逕上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全球資訊網/漢他病毒出血熱專區查詢。
避免汙名化!世衛組織將猴痘改名 疾管署跟進改名「M痘」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底宣布Mpox(M痘)為Monkeypox(猴痘)代名詞後,疾管署19日公告修正「傳染病分類」,將「猴痘」改稱為「M痘」,避免污名化疑慮。新名稱預計2月1日上路,接下來1年內,2種名稱同步使用,但1年後將淘汰使用「猴痘」名稱。疾管署表示,1958年,猴痘病毒(M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1名9個月男孩。猴痘疫情自2022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截至2023年2月,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及歐洲。為避免污名化,WHO在2022年11月28日宣布使用Mpox作為Monkeypox 的同義詞,並以1年時間逐漸淘汰使用Monkeypox。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鑒於Mpox病毒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為宿主及傳播來源,為避免對造成對疾病傳染源的誤解和污名化,疾管署於2023年9月22日Mpox防治應變會議決議通過更名,於11月3日至今年1月2日進行預告程序、未收到不同意見。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M痘疫情趨緩,各項防治措施、疫苗接種也到位,現階段修改對醫界、民眾端整體影響最小。有鑑於此,疾管署1月19日公告修正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猴痘」中文名稱為「M痘」,新名稱2月1日上路。目前醫界、民眾仍習慣使用「猴痘」,但希望在這1年中各界能跟進國際,逐漸將猴痘改為M痘,1年後將淘汰使用「猴痘」名稱。根據疾管署統計,M痘疫苗至今共累計7萬3275人接種,其中4萬5606人是完整接種,仍有2萬7669人未接種第2劑。目前國內M痘疫苗庫存有6773瓶,約2.5萬人份。
女性哭泣可降低男人攻擊性? 研究表明「淚水」含有特殊化學物質
「哭」其實很有用!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一項新研究表明,人類的眼淚含有減少其他人攻擊性的化學物質,而聞到女性眼淚時,就能夠降低男性與攻擊性相關的大腦活動。根據該研究院於21日的報導,這項新研究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期刊」(PLOS Biology),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哺乳類動物的眼淚中,含有可以根據需要發出社交信號的化學物質,而這些眼淚最常見的目的之一是減少攻擊性,其中雌鼠的淚液就能減低雄鼠之間的爭鬥,公鼴鼠也會在身上塗抹自己的眼淚,讓其他公鼴鼠不要攻擊自己。魏茲曼腦科學系的教授諾姆(Noam Sobel),於2011年就曾帶領團隊於《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類似研究,表明嗅聞女性眼淚會降低男性睪固酮水平,導致性興奮水準下降。而在後續研究裡,博士生阿格隆(Shani Agron)也著手領導實驗,想了解人類眼淚是否與齧齒類動物一樣具有降低攻擊性的作用。報導指出,研究團隊讓25名男性受試者聞了眼淚或生理食鹽水,兩者同樣透明無味,所以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聞到的是哪一種;接著,受試者參與了得以引發攻擊、報復行為的電玩遊戲,在遊戲中,可以讓對方輸錢,但不能藉此贏得其他好處。研究最後顯示,嗅聞過女性眼淚的受試者,在遊戲中選擇報復的侵略性行為降低了44%。研究人員用MRI(磁振造影)掃描儀檢視受試者的大腦,發現當男性嗅到眼淚時,其前額葉皮質和前腦島的活躍程度會降低,也就是2個與攻擊行為相關的大腦區域。針對研究結果,阿格隆表示,當無法進行語言交流時,這種效應就會變得更加重要,例如當嬰兒還不會說話時,就得依靠化學信號來保護自己免受攻擊。
南投身價48萬「水豚夫婦」逃家 飼主發通緝令:尪還在逃
南投縣有飼主花了48萬買了一對水豚夫婦,沒想到,牠們竟然逃家,飼主焦急在網路上發協尋令,透過熱心民眾幫忙,發現了其中一隻母水豚並且成功捕捉回家,另一隻公水豚則持續流浪,飼主提醒民眾,看到水豚,千萬不要動手觸摸,避免被咬傷。從飼主在草屯臉書社團PO文可見,上面寫著一公一母、共兩隻水豚君不見了,飼主還釋出當天水豚君逃跑的監視器,一隻先快速跑出去,接著另一隻緊跟在後,這讓飼主相當頭痛,因為牠們是花了48萬買的,兩隻水豚君2日下午1點多在飼主出門,一看到門開就趁機闖出去,死主追出去時早已不見蹤影,深怕牠們在外流浪發生危險,趕緊PO文請網友幫忙協尋。水豚因個性溫馴、模樣呆萌,近年來成為新寵;水豚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齧齒類動物,原產地在南美洲,不過只要發現危機就會快速逃跑,跑的速度每小時可以達到50公里,飼主緊急發出協尋令,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當晚有民眾發現母水豚在碧山路附近的小溪,透過多人合力順利將母水豚帶回家,但公水豚仍不見蹤影。其實水豚逃家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在新竹也曾有過,當時還出動8名壯漢,費了好大的功夫才捕捉到,對此,飼主也呼籲民眾如果有發現,請勿觸摸,避免被咬傷。飼主表示,水豚喜歡棲息在濕地或溪流的環境,生性較膽小,看到人會怕,貿然靠近會受驚逃跑,若發現可通報抓捕,避免靠近或上前觸摸,以免被水豚君的利齒咬傷。飼主呼籲發現水豚蹤跡請通報消防隊協助,千萬別動手觸摸,避免被咬傷。(圖/翻攝自臉書草屯人)
平時愛吃燒烤竟感染「E型肝炎」 醫師提醒孕婦與老人要特別小心
愛吃燒烤的人要注意了!南京一名男子平時喜歡吃串燒,尤其是烤腰子(豬腎臟),但在日前,他突然感到身體無力、噁心想吐,甚至出現了低燒反應,緊急到醫院就診後,才發現自己感染了「戊型肝炎」,俗稱「E型肝炎」。根據陸媒《937江蘇新聞廣播》的報導,「戊型肝炎」是由一種「戊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臟疾病,算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若食用受感染動物並未被煮熟的肉類,亦可能不小心感染。此種病症好發於春夏,潛伏期一般為2至8周,主要病症表現為食慾下降、疲乏,甚至出現黃疸。報導指出,感染戊型肝炎者亦可能出現急性肝衰竭或致死,尤其是孕婦,更將導致流產風險提高,死亡率更會高達20至25%。另外,對於抵抗力差的族群,特別是老人,更要注意食品的衛生狀況,包括不要食用不乾淨、未煮熟的貝類或肉品,加強清洗蔬菜水果等等。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相關資料顯示,對於戊型肝炎來說,預防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患者不需要住院,但若是孕婦、猛爆性肝炎則要住院治療;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在處理食物或進食前應徹底清洗雙手,盡量使用公筷母匙,也應妥善儲存食物,並確定肉類、內臟、海鮮等有確實煮熟才開始食用。此外,也應特別注意齧齒類動物的衛生環境,避免直接赤手接觸,或選擇在接觸過後盡速清洗消毒。
為拯救境內野生鳥類 紐西蘭打算「完全殲滅」這生物
為了保護境內的野生鳥類,尤其是保護國鳥奇異鳥(Kiwi),日前紐西蘭宣布啟動「全境滅鼠計畫」,計畫在2050年之前,會全面殲滅境內老鼠。根據《BBC》報導指出,紐西蘭原本境內有豐富的原生物種,但由於歐洲齧齒類動物隨著移民人口的進入後,當地有三分之一的原生物種遭到消滅,而為了保護這些原生物種,尤其是原生鳥類,紐西蘭就發起了大規模的滅鼠活動。報導中也指出,紐西蘭從大陸分離之後,是全球人類「最後定居」的土地,一直到13世紀,老鼠跟著波利尼西亞人的腳步抵達紐西蘭,19世紀時,以貂為主的更大齧齒類動物也來到紐西蘭。紐西蘭當地的野生鳥類就遭遇了浩劫。奧克蘭大學生物學家拉塞爾 (James Russell) 表示,一名生物學家估算過,紐西蘭每年會因為齧齒類動物,而有2600萬隻鳥類不幸喪命。也因為野生鳥類的死亡實在太過誇張,紐西蘭政府後來於2016年介入,誓言要在2050年之前,滅絕境內的3種齧齒類生物,分別是老鼠(太平洋鼠、船鼠、挪威鼠)、鼬科動物(白鼬、黃鼠狼、雪貂)和負鼠。保育團體也會透過紅外線攝影機來觀察這些齧齒類生物的出沒跡象,在適當的地點投放毒餌,報導中也提到,自從紅外線攝影機問世後,滅鼠的行動快速多了,但很多時候還是需要犬類動物的協助。
超鬼!德國客戶來看廠 員工「把乖乖全收了」竟秒出事
是巧合還是真有神秘力量?一名網友發文透露,之前有德國客戶來觀察廠區,但大家擔心解釋「在機台上放乖乖的原因」太麻煩,於是先把所有的乖乖收起來,怎知當天就有機器故障,讓他驚呼真的很鬼。原Po在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表示,原本工廠裡每部機台,甚至鐵捲門控制器上都有放乖乖,但之前為了避免跟德國客戶解釋乖乖的功用,乾脆先把所有乖乖收起來,等客戶看完廠再放回去,結果「當天空壓機就掛了,雖然很快就替換了備用的上去,但就很鬼」。不過,德國客戶後來還是透過樣品紀錄照,發現了「一包一包綠色」東西的存在,而他同學一時很難想到適當詞彙解釋,只好用「culture、religion、traditional、乖乖=be good、green=No trouble」來形容乖乖的用途。客戶對這解釋雖不接受,但也不在意,卻又馬上拋出非常德國的問題:「這樣不會有齧齒類動物(老鼠)出現嗎?」這讓眾人先直呼「對耶」後,又想到另個關鍵問題:「好像從來沒聽說過有乖乖遭到老鼠毒手。」對此,網友們笑說,「因為乖乖包裝上的兩齒人就是齧齒類之神,老鼠不敢咬」、「相比乖乖,老鼠更愛電線」。還有網友指出,「還是會啦,我家以前雜貨店,最常遭老鼠毒手的就是乖乖」、「除非在探路,不然老鼠不會去咬沒有食物味道的東西」、「如果乖乖被咬了,代表工廠要滅鼠了,放到自然過期沒被咬,那就代表防蟲防鼠有一定成效」。
新冠未歇…大陸再爆「黑死病」 寧夏冒鼠疫「45歲牧民染病」
過去曾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出現過三次世界大流行,最近這個惱人的疾病,竟在大陸寧夏現蹤!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昨天(19日)發布通報,提及銀川市確診1例輸入性鼠疫病例,患者是一名45歲的男性牧民。據大陸《第一財經》報導,昨天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確診一起鼠疫(腺鼠疫)病例,患者為一45歲男性,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廟牧場,職業為牧民。據了解,本月12日上午,患者先是自覺發熱、乏力、意識不清、拉水便腹瀉,自內蒙古返回銀川,於銀川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一直到昨天才被確診為鼠疫病例。專家表示,鼠疫潛伏期一般為1至6天,感染鼠疫菌以後,臨床表現又可分為腺鼠疫、肺鼠疫及敗血型鼠疫等幾種類型,其中以腺鼠疫最常見,症狀表現通常為發熱和局部淋巴結腫大;肺鼠疫症狀表現則為發燒、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咳血,由於病情進展快,若得不到及時治療,病死率較高。敗血型鼠疫症狀則是預後較差。鼠疫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攜帶鼠疫菌的宿主動物主要是老鼠、旱獺等齧齒類動物,主要是藉由病媒生物傳播、接觸傳播和飛沫傳播。而大陸自2019年以來,全國發現的鼠疫病例累計已有11例,死亡病例累計4例,而這些鼠疫病例,多半集中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蒙古自治區這兩個省份。
病毒之戰1/猴痘12倍速突變超詭譎 兒童首例讓專家緊張「代誌大條」
台灣於6月24日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成為新加坡、韓國後,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目前猴痘疫情蔓延全球達47國、出現近4000例確診個案,法國更出現首例兒童個案,法國衛生當局在當地25日晚間宣布,巴黎出現一名小學生感染猴痘病毒。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1958年首次猴子身上發現,因此命名,但並非只有猴子才會感染猴痘,包括松鼠等齧齒類動物也是常見的宿主。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疾病,世界第一例人類病例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之後非洲平均每年都會發現幾千例病例。張凱音說,但非洲的病例都屬於偶發、且小範圍的群聚感染,且應該都是由動物傳給人。相較之下,今年5月中旬於歐美國家爆發的這一波疫情,範圍愈拉愈大,已經蔓延至少47國,98%都是經由人與人的性接觸傳染。過去認為猴痘是經由極為親密的接觸才造成傳染,但隨著猴痘病毒不斷突變,到底現在的傳播能力如何?傳播途徑?都充滿變數。葡萄牙研究團隊5月底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成果,發現今年這一波的猴痘病毒突變速率是先前的6至12倍之多。葡萄牙科學家挑選出 15 份猴痘病毒樣本,發現這次的病毒總共攜帶 50 種新突變,將這些突變 與2018~2019 年檢測到的病毒株相比,發現是過去從未見過的,以往猴痘病毒每年突變頂多1~2個,現在一口氣出現 50 種,突變速率相當驚人。科學家認為這顯示猴痘病毒已經「加速進化」,也懷疑因此造成傳播力急遽上升。世界第一例猴痘案例出現在1970年出現,當時大多是動物傳染給人類,但如今已經演變成人傳人,而且傳播力似乎有加快的趨勢。(圖/取自WHO)不只如此,法國甚至出現首例兒童案例,當地衛生局已展開疫調,追蹤該名小學生的接觸鏈。法國兒科傳染病專家柯恩教授(Professor Robert Cohen)表示,這名兒童案例的出現,顯示猴痘並不是一種只會透過性來傳播的疾病,其他形式的密切接觸也可能導致感染,例如衣物、床單,因此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影響,包括兒童。柯恩教授指出,必須釐清孩童傳染的途徑和傳播鏈,「如果是家庭內部的,那就不足為奇,但如果我們無法弄清楚它來自哪裡,那麼問題就更大了。」目前傳出該名法國孩童的同住手足也出現疑似症狀,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由於猴痘屬於接觸傳染,所以推測這位法國兒童猴痘患者由同住家人傳染的機率較高,不過,由於孩童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一旦感染,可能嚴重度會高於成人,雖然該名孩童目前病況穩定,但後續仍要持續觀察。
避免猴痘成「人畜共患病」防疫單位報告 撲殺寵物倉鼠成「最終手段」
近期猴痘疫情引起世界關注,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先前曾表示,猴痘具有可控性,因此不具威脅,但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則指出,如果猴痘出現「人傳動物」情況,就可能在歐洲造成可怕的大流行,該中心還稱齧齒類動物「理論上有可能」被人類感染猴痘,再將該並傳染給人類,因此該中心制定「最終手段」,在沒有檢測或隔離能力下,將會撲殺染疫者飼養的倉鼠、水豚等齧齒類寵物。綜合《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等外媒報導,猴痘疫情持續在歐洲國家蔓延,英國截至26日已經回報90例猴痘個案,全球20多個國家回報疑似或確定病例,則累積至344例。在本週發布的疾病防控指南中,ECDC敦促感染猴痘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避免接觸寵物,並指出如果猴痘病毒傳染給動物,即可能會在歐洲大陸造成大規模流行;其中齧齒類動物,包括倉鼠、殺鼠和豚鼠等被認為是最危險的,因為「理論上」這些動物可能是病毒的合適宿主,因此從病毒從人類傳播到動物身上的情況可能存在,「這樣的外溢事件可能會導致病毒在歐洲野生動物中傳播,並使病毒成為地方性人畜共患病」。ECDC發布報告,建議在沒有檢測和隔離能力下,將撲殺猴痘染疫者飼養的齧齒類動物。(示意圖/Unsplash)雖然ECDC指出,這種外溢情況可能性非常非常低,但為確保不會發生最糟情況,「理想情況下,囓齒動物類寵物應該在受監控的設施中隔離,遵守呼吸道隔離,和動物福利條件,並在隔離結束前進行檢測」。報告也指出,在沒有檢測或隔離能力的情況下,才會將「殺死寵物」當作最後手段。另外如果染疫者飼養的是貓狗等哺乳類寵物,因為染疫風險比較低,如果有合適的戶外空間,可以在家中進行隔離,並由獸醫對其進行檢查。根據報導,雖然猴痘的天然宿主上不清楚,但有專家認為該病源自於西非、中非的齧齒類動物,而英國政府將會在未來幾天內,發布類似內容的防疫建議,敦促感染猴痘者與動物保持距離。
慎入!老婦人睡夢中遭「老鼠啃食」 丈夫隔天見妻滿臉血崩潰
英國諾丁漢郡日前發生一起駭人的「老鼠啃食活人」事件。罹患腦損傷而動彈不得的76歲婦人黛安娜(Diana Kirk),5月9日清晨被丈夫發現滿臉鮮血躺在床上,黛安娜緊急送醫後雖脫離險境,但臉和脖子全布滿恐怖的爪痕和咬痕,深可見骨的傷勢更讓她丈夫驚呼:「老鼠似乎想咬穿她的骨頭。」據《太陽報》報導,居住在賓厄姆(Bingham)的柯克夫婦最近飽受鼠害騷擾,與妻子分房睡的85歲丈夫約翰表示,事發當晚他就感覺到有東西在他腳邊「搔癢」,但當時房內太暗、「東西」又動得太快,他只勉強認出那東西是一隻巨大的齧齒類動物,而在疑似老鼠的動物不再騷擾他後,約翰很快就進入夢鄉。約翰透露妻子黛安娜因為腦傷而失去痛覺。(圖/翻攝自推特)但約翰隔天早上下樓,去看照罹患腦損傷而動彈不得的妻子時,卻發現對方臉上滿是血跡,嚇得他趕緊叫救護車急救,並請求對面鄰居協助他幫老婆送醫。救護人員清洗血漬後,約翰就看到黛安娜的臉、脖子甚至手上都有明顯的爪痕和齒痕,一想到「因腦傷而沒有痛覺」的妻子遭老鼠啃咬,就讓約翰相當難過與自責。所幸黛安娜治療後並無生命危險,而疑似啃咬她的老鼠,也在隔天被約翰的鄰居槍殺在自家院子裡,這起事件除令約翰感受到老鼠的殘暴外,也呼籲各界別輕忽鼠患的危害,否則「像我太太一樣無法動彈的人或嬰兒」仍會續繼受害。事實上,英國目前的鼠患可算是新冠肺炎的「副作用」之一,光是去年,英國老鼠已因封城暴增25%,來到1.5億隻左右,去年底還發生民眾在公園散步被鼠群攻擊的事件。
Omicron變異株哪裡來的? 學者:可能源自動物體內突變
日前在南非爆發的新冠肺炎Omicron變異株,許多專家都在追查他的來源,一開始有專家認為Omicron變異株應該是從愛滋病患者體內突變而成,但目前有另外一派學者認為,Omicron變異株很有可能是在老鼠之類的齧齒類動物突變而來的。根據《statnews》報導指出,由於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位點是50處,一開始有學者推論應該是病毒長期在愛滋病患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體內突變而成。但目前有學者認為,應該是病毒長期待在動物體內,比如像是罹患新冠肺炎的齧齒類動物,病毒逐漸進化、演變出50種突變後,病毒才又回傳到人類身上。報導中指出,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的免疫學家安德森 (Kristian Andersen) 是這項理論的支持者,他認為Omicron變異株是一種反向人畜共通事件中所產生的病毒,是病毒先從動物傳播到人類,接著再從人類傳播到動物身上的案例。安德森認為,病毒來自於免疫力低下患者體內,的確有道理,但考量Omicron變異株的突變十分不尋常,所以他比較相信是病毒在動物體內進化的理論。持續追蹤新冠病毒突變的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病毒學家蓋瑞(Robert F. Garry)表示,他目前已經發現病毒中有7種突變與齧齒類動物的適應性有關,而這7種突變,在Omicron變異株上都可以找到。目前他自己也無法確定Omicron變異株到底是源自於人類還是動物,但他表示「如果是動物的話,那我打賭一定是源自於齧齒類動物」。即便目前有兩種推論,愛丁堡進化生物學研究所(molecular evolution at the Institute )分子進化教授蘭博特(Andrew Rambaut)表示,Omicron變異株源自於動物的理論,自然也是一種合理的假設,但有鑑於目前研究資料不足,相信要等到明確的答案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桃園傳漢他病毒案例 51歲男被鼠咬確診
桃園市27日公布1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確診個案,該51歲男性日前在家被老鼠咬,肌肉痠痛、噁心腹瀉等症狀,就醫後於26日確診,是桃園市近年來首例個案。衛生局指出,居住在桃園區的51歲男子,10月底曾在住處被鼠類咬傷,11月5日起出現肌肉痠痛,陸續有噁心、嘔吐、頭痛、發燒、後眼窩痛、腹瀉等症狀,由於症狀未改善,7日住院治療經二次採檢,26日由疾管署研判確診,個案目前已出院返家休養,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衛生局指出,該男子住處房屋較為老舊,加上室內物品堆放雜亂,現場有吃食未即時妥善處置,研判是環境未保持乾淨才引來老鼠,針對男子住處已放置捕鼠籠、老鼠餌,另也提醒民眾,若有用老鼠餌的需求,可洽里辦公室領取。漢他病毒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不過人傳人機率極低,主要經由吸入或接觸環境中受汙染的空氣或物體,或經由帶有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而受到感染,目前全國有9例漢他病毒確診個案,多數出現在南部。潛伏期為數天至2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頭痛、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噁心等,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提醒民眾若有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衛生局呼籲,年關將近,民眾大掃除、清理家園時須留意家中環境是否有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廚餘、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此外,餐廳、飯店、小吃攤、市場、食品工廠等業者則應留意環境衛生,驅除建築物中的鼠類,遵守漢他病毒3不措施,「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並使用5000ppm漂白水(100cc漂白水原液+1公升冷水稀釋)消毒。
北市30多歲男性確診漢他病毒 全國累計9例
漢他病毒出血熱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未料台北市29日公布1起確診病例,個案為30多歲男性,這也是北市今年第2例,截至29日,累計確診已9例。台北市29日公布1起確診病例,個案為30多歲男性,這也是北市今年第2例,截至29日,累計確診已9例。(圖/Pixabay)根據北市衛生局指出,這起個案近期曾發現有老鼠出沒,13日時因發燒、腹瀉等症狀就醫確診,目前仍在治療中,另外已確認同住接觸者2人以及職場接觸者30人無疑似症狀。目前衛生局已進行疫情調查和衛教等防治措施,並針對相關地點,從29日至31日共三日佈放鼠籠,如有抓獲將進行檢驗,並預計於11月1日進行周邊環境清消。衛生局提醒,居家防鼠3絕招「不讓鼠來、不讓鼠吃、不讓鼠住」。(圖/Pixabay)漢他病毒出血熱的早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出血等,後期症狀可能出現急性腎衰竭、呼吸窘迫等。若民眾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動物接觸史及旅遊史等訊息,以及早獲得妥適治療。若有防疫相關問題,也可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傳染病介紹/漢他病毒症候群查詢,或撥打臺北市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將有專人服務。 衛生局提醒,居家防鼠3絕招「不讓鼠來、不讓鼠吃、不讓鼠住」,公共衛生需要社區民眾共同維護,尤其是用過的餐盒、廚餘、食物等不可隨意丟棄,以免招致鼠患,社區公共區域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並採取防鼠措施,包括紗窗門破洞修補、封住鼠洞和縫隙,避免鼠類進入屋內,還有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再來就是經常清理老鼠容易窩藏得倉庫或儲藏室。
研究5萬年前動物屍體 俄羅斯科學家試圖從中提取「史前病毒」
近期傳出,俄羅斯的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永凍土中的古代動物屍體,試圖透過提煉的方式,還原這些古代動物體內的史前病毒。目前傳出他們的研究對象有猛瑪象、多毛犀牛、史前麋鹿、狗、馬、齧齒類動物與野兔,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5萬年前的旅鼠屍體。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這項研究工作是由俄羅斯矢量國家病毒學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所進行,該中心是蘇聯於冷戰時期,由時任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所創立的生物研究中心。該中心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希望能透過DNA的採取,最終來復活猛瑪象、長毛犀牛早已絕種的生物。研究團隊成員奧赫洛普科娃(Olesya Okhlopkova)表示,他們希望能從中找到古代病毒,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推進俄羅斯在古代病毒上的研究進度。雖然研究團隊強調,這是一項對於病毒進化的高級研究,但也有其他專家表示,這些古代病毒有可能可以輕易打破現代人類的免疫系統,甚至變成類似殭屍病毒一樣的存在。研究團隊提取樣本的古代動物遺體,都是近十年內從北極永凍土中挖掘出來的,報導中指出,其中最早發現的動物遺體是2009年於揚斯克所挖掘到的遠古馬,透過DNA序列的比對,發現牠是現代馬的祖先,而且擁有生活在零下60度以下的寒冬中的能力。
搜奇/黑死病14世紀橫掃歐洲 所向披靡蒙古鐵騎也難抵抗
黑死病在14世紀橫掃整個歐洲,當時的英格蘭蒙受慘痛疫情,甚至一度被稱為「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在1348年至1349年間的18個月間,奪走英格蘭近半數人命,當時在全世界造成約7500萬人喪命,而歐洲中世紀更有30%至60%的人死於黑死病。黑死病的源頭主要為鼠類疾病,推測帶有跳蚤且受感染的齧齒類,這種傳染病由鼠疫病菌導致,病菌通過老鼠身上的蝨子傳播,人類感染後經由呼吸道產生的飛沫通過空氣在人群中傳播。1346至1353年的黑死病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鼠疫大爆發。(圖/翻攝自NBC Learn)鼠疫殺傷力極大,1346至1353年的黑死病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鼠疫大爆發,若以時間推算,加上黑死病認為是透過亞洲沙鼠,經由絲綢之路,才傳到歐洲的話,正好是蒙古帝國元朝時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他的蒙古鐵騎威震八方,開創版圖橫跨歐亞大陸,在蒙古帝國統一草原後,曾先後發動了3次大規模的西征,滅國無數,不過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也有吃鱉的時候。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也有吃鱉的時候,慘被黑死病困擾。(圖/達志/美聯社)成吉思汗死後,他一手建立的大蒙古國因為兒子們的勢力紛爭,劃分成了4大汗國,分別為元朝(又稱大汗汗國)、察合台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根據人類學家魏澤福在著作,《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中提到,1332年,此時的元朝突然陷入混亂、驚恐、痛苦。夏季已過了好一段時間,蒙古皇族還待在那裡,雖極力封鎖這危機不讓外界知道,但顯然的,元朝朝廷裡情勢極混亂,王朝存續岌岌可危。到底發生什麼事,史料的說法莫衷一是,但似乎大汗之位在短時間內頻頻易手,不是由兄弟接另一個兄弟的位,就是由兒子接父親的位,而暗殺、失蹤、離奇死亡之事時有所聞。14世紀的歐亞世界連成一體的蒙古道路和商隊,所運送的不只是絲綢和香料;也在不經意間成為黑死病的轉運站。(圖/達志/美聯社)整個元朝上下情勢混亂、動盪,但並非有外敵入侵,也不是有人造反,危及社稷。恐懼的根源是更為兇惡、更為莫測,原因竟是當時傳染度極高的瘟疫,人早上還健健康康,突然間發起高燒,不久又打起寒顫,且嘔吐、腹瀉;不久之前還體壯精力充沛的人,突然間就離奇病倒,在驚駭不已的家人面前,一步步走向死亡。黑死病(又稱為鼠疫桿菌)以跳蚤為宿主,跳蚤寄居在老鼠身上 。(圖/達志/美聯社)據說病源來自華南,而被蒙古戰士帶到北方,鼠疫桿菌以跳蚤為宿主,跳蚤寄居在老鼠身上,隨老鼠從南方所運出的食物或其他貢品,傳播出去。帶病原的跳蚤一抵達戈壁,很快就在旱獺地洞和為數眾多的齧齒類動物群落,找到舒適的新家,並自此留了下來,此病就以黑死病之名傳開。14世紀的歐亞世界連成一體的蒙古道路和商隊,所運送的不只是絲綢和香料;蒙古人為商人所開闢的道路、中途休息站,也在不經意間成為跳蚤的轉運站,進而成為鼠疫的傳播站。鼠疫藉著跳蚤從一個營地傳到另一個營地,從一村傳到另一村,從一城傳到另一城,由此大陸傳到彼大陸,未料這種原以為該消失的「現代黑死病」,就又在近代再次出現傳染!
動物森友會真實版!入住福豚主題房、夜宿海生館鯊魚區 近距離觀察牠們的日常
春天出遊,除了好玩,你可以有更知性的選擇!styletc記者推薦兩個可以親近動物、觀察生活習性的提案,用不同的視角看自然環境。關西六福莊與六福村主題遊樂園每年都會共同舉辦「動物派對」主題活動,今年即將於4月1日熱鬧登場,並歡迎超人氣巨星「水豚」激萌亮相。水豚是地球現存最大的齧齒類動物,體型圓滾滾,吃飯、泡澡、發呆都自帶萌感,之後會安排入住在六福莊全新規劃的馬達加斯加島場域內,與羊駝、狐猴、狐獴、侏儒山羊、紅腿陸龜等動物當鄰居。福豚與侏儒山羊們。(圖/六福旅遊集團提供)六福旅遊集團為牠們取名為「福豚」,象徵著福氣、勇氣和運氣,還打造福豚主題房,遊客可以隔著玻璃觀察水豚與動物朋友們自由放養的日常生活,若是訂不到主題房的人也可以選擇動物明星見面會住房專案,就可參加精選動物體驗三選一(福豚互動體驗、狐獴觀察體驗、狐猴+羊駝互動雙體驗)。夜宿海生館鯊魚區。(圖/屏東海生館提供)而屏東海生館自從舉辦夜宿海生館體驗活動,不僅圓了許多民眾在海生館與喜愛的海洋生物共度一宿的夢想,也讓更多人認識海洋生態的不同面貌。今年4月1日到8月31日,更推出期間限定的加值體驗活動「鹽語船情」,除了可以夜宿世界水域館的鯊魚區、海藻森林區,再乘著無動力獨木舟,划進恆春半島的解憂秘境,優美的弧形沙灘、令人心醉的後灣夕照、夜晚豐富多樣的潮間帶生態,都很值得探訪。海生館海洋明星「大白」體驗鹽語船情活動。(圖/屏東海生館提供)
祕魯人超愛食用烤天竺鼠!網力勸:車車絕對不能去
近期人氣動畫《天竺鼠車車》因為療癒的角色和簡短劇情迅速爆紅,觀眾都被羊毛氈天竺鼠的可愛模樣萌翻,更有人認為「小孩才看鬼滅之刃,大人都看天竺鼠車車」。有網友科普關於天竺鼠的黑暗知識,位於南美洲的「秘魯」超愛吃天竺鼠,笑稱「車車絕對不能去祕魯」。有網友在PTT論壇上「科普」知識,表示天竺鼠絕對不能去的國家,就是熱愛「烤天竺鼠」料理的秘魯。因為天竺鼠脂肪含量低,而且「味道鮮美、肉質嫩滑」,讓人吃了讚不絕口,因此也讓當地的烤天竺鼠餐廳比肯德基速食店還多。人氣動畫《天竺鼠車車》因為療癒的角色和簡短劇情迅速爆紅。(圖/翻攝自Muse木棉花YouTube頻道)天竺鼠又名豚鼠、葵鼠、荷蘭豬,在動物學的分類是哺乳綱齧齒目豚鼠科豚鼠屬。儘管英文名字叫「幾內亞豬」(Guinea Pig),但是這種動物既不是豬,也並非來自幾內亞,其祖先來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原先就是南美洲的傳統美食。網友提到,齧齒類動物的換肉率較佳,飼養成本低,也容易繁衍,歐洲等地也流行食用兔子,因此吃天竺鼠並非特例。雖然可愛的天竺鼠是食材,讓網友感到相當黑暗,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雞、豬、牛一樣也是動物,不應該有差別待遇」、「人家南美洲本來就是養來吃的,不會太黑暗啦!」
高屏爆日本腦炎及漢他出血熱 衛生局急消毒
高雄、屏東分別爆發本土日本腦炎、漢他病毒出血熱確診病例。家住鳳山60多歲男子,6月中旬開始發燒、頭痛等症狀,經就醫採檢後,23日疾管署判定確診日本腦炎,這也是全國第4例;屏東縣40多歲男子在高雄市從事肉品業,6月1日開始出現發燒、畏冷、腹瀉及全身痠痛等症狀,經醫通報採檢確診,目前個案已出院健康狀況良好,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高市衛生局指出,鳳山男子近期沒有國外旅遊史、動物接觸史、無疫苗接種史,但從13日起有發燒、頭痛等症狀,一度到診所看診,但症狀未緩解,最後因意識狀態改變,緊急就醫並收治住院,19日通報疑似日本腦炎,最後結果確診。衛生局事後展開疫情調查發現,個案意識昏迷、家屬對個案平日行蹤也不清楚,防疫團隊透過個案居住地鳳山警分局協助訪查,才重建確認個案活動史,主要活動地點以住家為主,潛伏期間幾乎每日會至小港區鳳鼻頭海釣,並曾至林園區、小港區的親屬住家。屏東縣衛生局長施丞貴表示,漢他病毒出血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汙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衛生局接獲通報後立即進行相關疫情調查,發現該個案近期活動地以屏東住家及高雄工作地為主,已針對個案居住地周圍進行捕鼠滅鼠及環境消毒等防治工作。
漢他病毒第7例創20年新高!屏東男住家、工廠捕獲11隻老鼠
23日疾管署公布,國內出現今年第7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創下近20年紀錄新高。這名案例為住在屏東的40多歲男性,平常到高雄的肉品工廠工作,住家跟工作地點都曾經有老鼠出沒,衛生單位也在這2個地點捕獲11隻老鼠採檢送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於6月1日出現發燒、畏寒、腹瀉及全身痠痛症狀,2日至診所就醫,因症狀未改善,4日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後確診感染漢他病毒,目前人已康復出院,同住的家人也沒有出現疑似症狀。林詠青表示,衛生單位前往男子住家及工作地周邊進行捕鼠、滅鼠及環境消毒等防治作業,截至22日,2地共捕獲老鼠11隻,將採檢送驗。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今年目前為止共有7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高於近年同期,目前國內皆是散發病例,亦無法確認是否為氣候變化,導致鼠類出沒較多。疾管署呼籲「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做好環境清理,尤其是倉庫、儲藏室等老鼠容易窩藏的空間。根據《中央社》報導,今年國內截至6月22日共累計7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確診病例,個案居住地為高雄市4例,屏東縣、新北市及基隆市各1例。自2010年以來累計21例,性別以男性13例(61.9%)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17例(81%)為多。而漢他病毒出血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吸入或接觸遭污染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感染漢他病毒後,潛伏期為數天到2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