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
」 黑面琵鷺 台南 東方白鸛 守護黑面琵鷺 吳念真全球不到500隻琵嘴鷸睽違7年現蹤香山溼地 百餘位鳥友蹲點捕捉倩影
新竹市政府委託新竹市野鳥學會調查香山溼地鳥類調查已邁入第13年,2023年共紀錄到133種鳥類,其中有24種保育類鳥類,包含黑面琵鷺、彩鷸、黑嘴鷗、小燕鷗等,更有睽違7年全球僅剩不到500隻的極度稀有候鳥琵嘴鷸現蹤,吸引百餘位鳥友扛大砲相機到賞蟹步道蹲點補捉候鳥倩影。市長高虹安表示,香山溼地是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是國家級重要溼地,市府持續推動棲地保護,整治紅樹林及移除外來種,還原生態棲地,這些努力也讓香山溼地再次迎來極度瀕危的琵嘴鷸,這也是對於默默在溼地保育、復育工作的人員們最大的鼓勵。產發處長許智堡表示,香山溼地除了是國家級重要溼地及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外,更被國際鳥盟列為台灣重要鳥類棲地(IBA)範圍,市府積極經營棲地管理,整治紅樹林後恢復原有棲地生態,豐富的底棲生物吸引大量鳥類棲息覓食,是重要的冬候鳥棲地,也是保育類夏候鳥小燕鷗的重要繁殖地,顯然香山溼地已成過境候鳥選擇停棲覓食,甚至是繁殖的重要自然棲地。產發處表示,近期出現在賞蟹步道的琵嘴鷸是非常稀有的候鳥,全球隻數量持續減少,2014年的1項科學研究估計,全球約400到500隻,比2005年少近半,因此被國際紅皮書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已經受到全球關注。睽違7年全球僅剩不到500隻的極度稀有候鳥琵嘴鷸現蹤,吸引百餘位鳥友扛大砲相機到賞蟹步道蹲點補捉候鳥倩影。(圖/新竹市政府提供)台灣本島除了新竹之外,僅在台南及彰化有觀察記錄,琵嘴鷸體長約14公分至16公分,有如黑面琵鷺的扁平匙狀嘴,同樣的左右掃食覓食模式,好像模仿黑琵的小隻仔,主要在河口與海岸溼地等淺水泥灘地覓食,賞蟹步道剛好符合琵嘴鷸的喜好,市府團隊積極建設的友善設施也成為鳥友聚集觀察的好場所。產發處說明,入冬後候鳥相繼南遷,現在正是賞鳥的好時機,近期竹市金城湖及周圍稻田迎來大型雁類群,有豆雁、白額雁、灰雁、小白額雁,今年數量最多,除了金城湖是賞鳥熱點外,也歡迎民眾至香山溼地賞蟹步道,退潮時段可以觀察底棲生物如招潮蟹、彈塗魚,隨著滿潮,水鳥也會退至賞蟹步道上及堤岸旁,民眾可近距離捕捉候鳥停棲身影。
雲林慢慢走2/透過8大主題玩味雲林的眉眉角角 逛完展別忘了品嘗人氣美食
正在北港老糖廠熱鬧開展中的「TheMEGA Yunlin 雲林厚工學」,探究展名其實很有意思,不只「厚工」來自台語的「費工夫」,「MEGA」也是台語諧音的「眉角」,表示正因為職人們講究每一個小眉角,才有如今各領域的厚工學。展覽除了以數位互動讓大家貼近傳統文化,還有像「共享學」這個展間,根據職人及品牌特性分為「享風土」、「享技藝」、「享生活」3大區,並結合小賣店與講座分享會,以觸覺、視覺、嗅覺、味覺等,讓大家了解雲林在地產業及技藝發展,以及青年返鄉或外地移居者的創業故事。共享學展間的3大主題之一「享風土」,以白米、醬油等生產原物產的品牌,刻劃雲林的物產豐饒。(圖/雲林縣政府提供)觀光學入口處可見波光粼粼的海洋意象,圖中便是近年以藝術鐵花窗掀起話題的雲林口湖鄉梧北社區。(圖/魏妤靜攝)接著來到「觀光學」展區,這裡主要可分為3大主題:「與海」、「與人」、「與山」,分別介紹西部靠海、中部平原、東部倚山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致。而且透過沉浸式體驗技術及空中造景垂吊各鄉鎮物種元素,如烏魚、黑面琵鷺、八色鳥等,表現雲林生態;展場中間則設置3座環形展示牆,介紹雲林的宗教、糖鐵與特色建築等人文面向,希望勾起民眾想探索雲林的興趣;最後的「未來學」展區,以樹為意象帶出「生產」、「生態」、「生活」3大主題,讓大家了解雲林怎麼從農業大縣轉型為智慧城市,並邀請民眾將想像中的雲林透過QRcode掃描輸入,一起運用AI生成式圖像呈現100個對雲林未來的想像。未來學展區中的「生態樹」主要介紹政府綠能永續政策,設計為傾聽的樹,讓民眾聽聽居民訴說生活上因政策帶來的種種改變。(圖/魏妤靜攝)布袋戲館其中一區設計成「漂浮戲偶宇宙」,並營造漸層、光影變化,表達不同時期的戲偶發展。(圖/魏妤靜攝)展覽除了重點展示雲林「5大學」之外,另有3大特色主題館,包括台灣布袋戲傳習中心主題館「微物銀河」,雲林被稱為「布袋戲故鄉」,雲林虎尾也正在建置「台灣布袋戲傳習中心」,在此館除了展示各式戲偶、呈現布袋戲偶從業工作者的人文深度,也希望帶出「布袋戲的未來式」;另有融合竹編、絲瓜布及客家花布等多元媒材,加上多達10組傳統花燈元素的燈會主題館「燈藝風華」;娃娃展主題館「童趣綻放」則展示以收藏芭比娃娃聞名的服裝設計師林國基的藏品,戶外展區還以《粉紅Barbie芭比》包裝盒作為設計;而北港朝天宮、北港武德宮、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北港大復戲院、北港文化中心、北港舊登記所、義民廟及集雅軒等8大衛星場館,也會配合展覽推出各項精彩活動,民眾不妨善用接駁車串連成北港小旅行。「芋頭中卷米粉湯」使用澎湖空運過來的中卷,搭配鮮蚵、文蛤與鬆綿芋頭,相當過癮。(680元,圖/魏妤靜攝)「鮮蝦捲、芋頭丸、三絲捲」拼盤的鮮蝦捲有新鮮彈牙的蝦仁,芋頭丸加了鹹蛋黃香氣十足,三絲捲則是傳統北港小吃。(1,150元,圖/魏妤靜攝)看完展後若想就近填飽肚子,還可到離「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車程只要5分鐘左右的「吉輝婚宴餐廳」用餐。雖名為婚宴餐廳,但這裡也是在地人或外地家庭客群會選擇的聚餐場地,特色菜餚有料多實在、湯頭鮮甜的「芋頭中卷米粉湯」,還有手工製作、炸得香酥的「鮮蝦捲、芋頭丸、三絲捲」拼盤,其中三絲捲據說是北港特色小吃,還加了豆薯增添口感;另外還有以在地苦茶油搭配土雞的家常好味,及以乾冰搭配氣派大船上桌的三色冷盤。老闆也提到有不少海鮮會特地從澎湖空運或附近的東石漁港進貨,就是要讓客人吃到「尚青」的食材。從舊池塘變為親水公園的「憨吉秘塘」,不時會吸引遊客前來打卡。(圖/魏妤靜攝)以地瓜做出紮實內餡的「地瓜瑞士捲」共有3種不同外皮口味,圖為「黑糖地瓜瑞士捲」。(280元/捲,圖/魏妤靜攝)飯後再來點特色下午茶,隨記者前往全台最大的地瓜產地水林鄉吧!在這裡有一間「阿德的家」以使用在地台農57號地瓜做甜點而出名,招牌的「地瓜瑞士捲」有滿滿香甜地瓜餡,外皮則有原味、黑糖與巧克力等口味;除了瑞士捲,以水林地瓜餡搭配自製卡士達醬的「地瓜泡芙」亦用料紮實、很受歡迎。有趣的是,老闆王慈德其實一直在經營原子筆工廠,還取得迪士尼等知名品牌授權代工製筆,但因為懷抱烘焙夢意外做出人氣點心。他在工廠旁闢設空間賣甜點,而為了推廣社區營造還捐出一甲多土地,由水保局協助打造「憨吉秘塘」親水公園,不僅環境清幽,每年5月左右還有阿勃勒盛開,可見宛如黃金雨的美景。在「阿德的家」享用下午茶,還遇到不怕生的鵝自在漫步。(圖/魏妤靜攝)「The MEGA Yunlin 雲林厚工學」展覽展期:2023/11/18~2023/12/3地址:雲林縣北港鎮光復路2號(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網址:https://themegayunlin.ylccb.gov.tw/備註:活動期間在斗六火車站、雲林高鐵站、嘉義高鐵站提供接駁、方便民眾抵達主展區,每日從上午08:30發車,平日60分鐘一班、假日30分鐘一班,另有「展館環狀線」、「停車場專線」,可前往北港各大衛星展區吉輝婚宴餐廳電話:(05)782-2255地址:雲林縣北港鎮太平路22號阿德的家(憨吉秘塘)電話:0928-151-805、0978-577-157地址:雲林縣水林鄉山腳村尖山腳45-18號營業時間:週一~週五10:00~12:00、14:00~18:00,週六、日10:00~18:00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adewang.bakery
「牠」回來了!國際瀕危「諾氏鷸」連8年來台度冬
台南將軍濕地再度成為全球不到1500隻,國際瀕危野鳥「諾氏鷸」的安全度冬地,消息一出便引起了保育學界和鳥友的熱烈關注。對此,台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岱瑢表示,7日有鳥友目擊諾氏鷸在台南將軍濕地覓食,並成功捕捉到身影。自2016年起,每年的候鳥度冬季節中,將軍濕地都有「諾氏鷸」的紀錄,且大多數只會出現一隻,這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他們認為極有可能是同一隻,凸顯了候鳥對於棲息地的極高忠誠度。台南鳥會指出,將軍濕地的轉變是成為此現象的關鍵。這片濕地曾為七股鹽場的一部分,自2002年停止曬鹽後,逐漸演變成生態豐富的濕地,成為多種國際瀕危鳥類的重要冬季棲息地,包括紅腹濱鷸、大濱鷸、黑嘴鷗、斑尾鷸和黑面琵鷺,也會來此尋找食物和過冬。然而,這寶貴的生態環境卻曾一度面臨太陽能光電進駐的危機。經過環保團體和保育單位的不懈努力,2022年成立了「七股通用鹽場濕地復育聯盟」,由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南市野鳥學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和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等六個團體向國有財產署認養約1230公頃的七股鹽場鹽灘地,盼能透過此舉動守護更多候鳥的「家」。今年起台南鳥會和中華鳥會更獲得了上海銀行的贊助,從而支持廣大濕地的鳥類調查、國際推廣以及水鳥救傷等工作。希望此次合作能為國際瀕危的「諾氏鷸」提供一個有安全保障的冬季棲息地,同時也保護這片寶貴的濕地生態環境。
濁水溪出海口成鳥類樂園 瀕危珍鳥「東方白鸛」築巢繁殖
水利署第4河川局在雲林縣麥寮鄉濁水溪出海口營造生態園區,去年啟用後成為鳥類樂園,麥仔簝文化協會17日表示,今年發現6隻東方白鸛常駐濁水溪出海口,有繁殖紀錄,幾乎可視為留鳥。鑑於東方白鸛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將加強觀察,營造更適合東方白鸛的棲息地。雲林縣麥寮鄉濁水溪出海口今年發現6隻東方白鸛,還有琵嘴鴨、旱頭鴨等各種鳥類,麥仔簝文化協會17日表示歡迎大家來賞鳥。(圖/吳明宜提供)第4河川局為降低雲林揚塵空汙,除進行濁水溪沿岸揚塵防制計畫,也進行環境改善工程,規畫「濁水溪出海口生態園區」,吸引200多種鳥類棲息,包括黑面琵鷺、東方白鸛、花嘴鴨等珍貴鳥種,並針對東方白鸛設置3個棲息平台,以利築巢繁衍,希望將候鳥變成留鳥。麥仔簝文化協會負責人吳明宜表示,今年觀察到6隻東方白鸛常駐濁水溪出海口,經常在溪中浮地活動,因喜愛高飛,偶爾也會飛到六輕工業區的氣流區,目前已發現東方白鸛築巢繁殖,可惜未成功孵育,應是還在適應環境中,將持續觀察並設法營造最適合的棲地。吳明宜說,目前全世界的東方白鸛僅剩不到2000隻,相當珍貴,濁水溪出海口最多曾發現13隻,其中6隻已把出海口當成家,吸引許多鳥友前來拍照。台灣現今針對草鴞、石虎成立保育條例,希望相關單位也能把東方白鸛列入,甚至比照日本,設法進行人工繁殖。鳥友指出,東方白鸛被稱為「送子鳥」,代表祥和與喜氣,飛行姿態優雅,是大家最喜愛拍攝的大型水鳥之一;大陸還把東方白鸛視為國鳥,開闢專區供其棲息,目前全台只有濁水溪有東方白鸛的蹤跡,希望大家欣賞拍照時能保持距離,盡量不要干擾牠們的生態。
疑受颱風影響 台南黑面琵鷺數量仍稀少
國際保育候鳥黑面琵鷺每逢秋冬從北方飛抵台灣度冬,台南是黑琵主要度冬棲地之一,今年疑因氣候影響,出現在七股、學甲等棲息地的黑琵族群數量仍然稀少,保育團體預估要等到10月下旬時,數量才會明顯增加。每年9月中、下旬開始,黑面琵鷺就會陸續抵台度冬,去年台南停棲黑琵數量達2158隻,主要分布於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頂山賞鳥亭及北門區雙春溼地等區域停棲。台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郭東輝表示,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巡守員9月17日發現今年首批「先頭部隊」飛抵七股曾文溪口,至目前飛抵的數量較以往偏少,他推測跟今年颱風侵台時間有關,從大陸沿海南下的黑面琵鷺可能因為颱風打擾而延遲,等到天氣好的時候再南下度冬。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也指出,黑面琵鷺目前來的數量確實不多,預估10月下旬之後,族群數量會明顯增加。根據香港觀鳥會2023年1月黑面琵鷺全球同步的普查成果,全球度冬族群數量達6603隻、創下新高,而且在台灣過冬也突破4000隻,同樣創下歷史紀錄。因應候鳥季到來,且每年都會發生數起黑琵因食用死亡魚貝類導致肉毒桿菌毒素中毒事件,台南市政府農業局日前舉辦傷鳥救護醫療等演練,強化各相關單位配合聯繫默契,發現傷鳥時能第一時間做好緊急處理,把傷害降到最低。
必比登推介名單今公布 首次有2家西式甜點獲肯定 台南新入選店家數10家最多
在迎接8/31《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米其林指南2023》摘星名單公布前,米其林今日(23)率先公布必比登推介名單。所謂的必比登推介店家意即提供「物有所值」的美食,意味著在評選城市中,消費者能以新台幣1千元以下的價位,吃到有水準的三道菜(不含飲料)。今年總入選必比登推介的店家數共有139 家,包括台北45家、台中31家、台南36家,以及高雄27家。台北3家新入選店家中,分別為西式甜點、素食與台菜類型。在這些店家中,共有26家是在今年新獲得必比登推介肯定,有不少是料理及在地小吃,還首次有西式甜點店家入選《台灣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一家在台北,另一家在台中;而在台北新入選的必比登推介店家中,有一家提供素食料理,這也讓《台灣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名單的素食料理店家總數來到了4家。新入選必比登店家中,台北有3家獲得肯定,包括素食餐廳「季風」,主廚以家鄉食材製作純素料理,重新闡述客家飲食文化;另外還有首間西式甜點餐廳「HUGH dessert dining」,提供6~7道甜點的套餐,食材依四季變更,各道甜點皆宛如藝術品;另一間新入選必比登店家則是「小酌之家」,選用新鮮海釣漁獲還有滋味出色的台式佳餚,其中「鮑魚燉烏骨雞湯」以中藥材慢火燉煮2小時,是必點菜色。台中共有31家入選,其中有4家是在今年新獲得必比登推介肯定。台中則有4家新入選必比登推介,其中「沙卡」是一間屹立40餘年的台菜餐廳,「招牌燒酒雞」熱湯鮮甜、雞胸肉軟嫩,蘸上店家特製的辣椒醬油與胡椒粉,別有一番風味;「MINIMAL」則是另一家以西式甜點新入選今年必比登推介名單的店家,店內把冰淇淋視作料理主素材,透過7道冰品一一闡述,透過多層次堆疊變化,大大提升味覺、視覺與用餐感受;另外還有「老士官擀麵」,老闆父親曾擔任士官長,並於眷村習得擀麵手藝,在老闆自立門戶後,沿用該手法至今,其麵條帶嚼勁,搭配秘製麻醬與肉燥滋味鹹香;最後一間台中店家則是「夜間部爌肉飯」,招牌爌肉飯的彈嫩五花肉呈現誘人琥珀色,適合搭配酸菜或辣菜脯入口,滋味肥而不膩。台南共有36個店家入選必比登推介名單,其中10家是新入選。台南則有10家新入選必比登推介,也是擁有最多新入選必比登推介的城市。其中有7家以小吃入選,像「阿文米粿」會挑選兩年的舊在來米製作米漿,加入3種不同比例的地瓜粉,最後混以肉燥,先蒸再煎至金黃酥脆,推薦搭配筍絲肉醬汁的招牌米粿,還可以添加店家特製的辣椒醬;「七股養蚵園家」家族經營養蚵事業,能入手品質最好的鮮蚵,店裡以現剖的鮮蚵入饌,招牌菜包括酥炸的蚵酥、以高麗菜、韭菜和鮮蚵製成的蚵嗲,及用魚湯為底的蛤蜊湯等;「好農家米糕」則以充滿彈性與濕潤度的米糕配上肉燥、魚鬆與小黃瓜與花生,深受在地人喜愛。名店「西羅殿牛肉湯」的牛肉湯則以牛大骨、牛腩、牛油、洋蔥等食材熬煮,搭配薄切牛肉,還可淋上少許米酒提鮮,嗜辣者亦不妨蘸取店家自製的辣椒醬;創立超過一甲子的「黃家蝦捲」,蝦捲內餡包含火燒蝦和高麗菜,店家使用以特殊比例調配的太白粉漿,現點現炸,外皮輕薄酥脆;「三好一公道當歸鴨」是家族事業,現交由第二代經營,以當歸製成的當歸鴨麵線,吸引一群忠實粉絲;「謝掌櫃」以現點現做的新鮮海鮮聞名,像是「虱目魚海鮮總匯粥」便是招牌,加入虱目魚魚皮、魚肉、魚丸、鮮蝦、蛤蜊和花枝等,鮮味無窮。台南是四座指南評選城市中擁有最多新入選必比登推介的地方。另一家以海鮮為特色新入選台南必比登推介的是「黑琵食堂」,餐廳以此命名是因店址擁有絕佳觀鳥位置,能在每年9月到隔年5月看到瀕危的黑面琵鷺,店內提供海鮮經典菜色,包括使用如永續養殖的虱目魚及自家魚塭的文蛤等;台南另外兩家獲得必比登推介的店家都以「麵食」入選,其中「誠實鍋燒意麵」以昆布熬湯,顏色清澈、口味清爽,蛤蜊鍋燒用料十足;「吃麵吧」以台式麵攤概念,融合歐陸料理技法,提供如「炙燒牛舌松露醬拌麵」等美味。今年高雄共有9家新入選必比登推介,讓高雄必比登推介整體店家數量來到27間。新入選家數僅次於台南的高雄,共有9家新入選必比登推介,其中「昭明海產家庭料理」以道地家常菜聞名,招牌菜包括蒜仔肉與蛤蜊銀芽;「貳哥食堂」提供口味健康的台式家常菜,招牌菜為「化骨醬燒秋刀魚」,將魚骨燉煮至軟綿可食;還有提供原民美食的「阿香的廚房」,布農族主廚選用家鄉藤枝山的食材入菜。阿香的廚房也是《台灣米其林指南》中第二家提供原住民料理的餐廳,另一家是台中必比登推介料理餐廳「咕嚕咕嚕原住民音樂餐廳」。還有5家高雄店家則以其小吃入選,包括「前金肉燥飯」的招牌肉燥飯、「侯記鴨肉飯」香氣濃郁的當歸鴨肉湯及招牌鴨肉飯、「老爺美食館」(鳳山)的焦糖燻鴨與香茅煎肉,還有佐以肉燥醬汁、肉鬆與醬黃瓜的「廖記米糕」,以及「米院子油飯」的鴨肉油飯;最後一家新入選高雄必比登推介的是「Apis Grill」,店內從蔬食、海鮮乃至肉品,均以炭火烹調。完整《台灣米其林指南 2023》餐廳入選名單將於8月31日的實體發布會公布,入選名單這次將以數位形式同日發布於米其林指南的官方網站以及米其林指南App(iOS 及 Android)上。
一包鹽巴要價一千! 浩子不識貨驚喊:詐騙集團
《HiHi導覽先生》最新一集的主題是介紹濕地風光。在兩隊的導覽及品嘗美食後,為爭取加分的安苡愛端拿出一包鹽,遭大霈虧:「一包鹽才三十元。」安苡愛解釋這小小一包鹽花價格不斐,要價一千元,讓浩子不可置信的問:「是不是來當詐騙集團的?」導覽先生洪有志趕緊補充「這是鹽之花,曬鹽時它會浮在鹽上面,像冰一層薄薄的,每一個鹽埕撈起來只有一點點,非常珍貴。」節目一開場,浩子緊張的替主持過潛水旅遊節目、熟諳水性的李霈瑜(大霈)穿戴泳鏡、泳圈跟吸管,任由浩子擺布的大霈一臉困惑地問:「要去潛水嗎?我化妝化那麼美,你一定要這樣嗎?」浩子解釋:「今天要去的地方很危險,水會淹過來,所以我們要做準備。」浩子慌張的模樣讓大霈直呼:「太神經質!」第一隊藝人領隊安苡愛出場也被迫戴蛙鏡和泳圈,但濕地的漲潮並沒有浩子想像得那麼誇張,安苡愛只好配合演出,她帶來的導覽先生洪有志,介紹以鹽田為特色的台南北門濕地,其中觀光的推廣方式之一是文學創作,洪有志秀出一首描寫鹽田風光的台語詩,浩子立刻舉手推薦大霈,說她最喜歡唸詩,大霈也勇敢接受挑戰,順利唸完整首詩,浩子忍不住起身鼓掌:「妳這兩季成長好多,妳可以做台語老師了!」被眾人誇獎台語進步許多,大霈(右)開心比出愛心。(圖/公視台語台提供)另一邊藝人領隊李明川介紹的是雲林成龍溼地,導覽先生林珮甄帶來一首描寫成龍溼地夕陽風光的台語詩,大霈又再次被浩子推薦,她也馬上朗讀,再次輕鬆過關,但浩子不死心的再次突襲問「烏面抐桮」是什麼,大霈毫不猶豫回答:「黑面琵鷺」,眾人也直誇大霈主持了兩季節目,台語進步神速。除了好詩,美食也不可少,安苡愛端出台南北門美食「鹽焗蛋」,大霈吃下第一口後當場飆高音,頻頻稱讚,連全台吃透透的浩子也第一次吃,直呼:「好吃、很香!」另一邊藝人領隊李明川拿出結合在地食材的歐式甜點「烏魚子司康」來PK,讓浩子驚呼「太誇張了啦!包烏魚子。」身為在地雲林人的李明川也沒吃過,特殊口感讓眾人留下深刻印象。《HiHi導覽先生》最新一集於8月11日晚上八點在第14頻道公視台語台播出。好吃的鹽焗蛋讓大霈忍不住飆高音。(圖/公視台語台提供)
光電土地鬆綁急喊卡 營建署:不排除退回草案
經濟部去年啟動「綠能發展區」政策,選定低地力農地、非養殖生產區魚塭等條件,以免經審查增加誘因,提高光電設置比例,內政部營建署日前配合鬆綁土地管制法規,引發學界反彈;內政部營建署綜合計畫組長蘇崇哲表示,修法程序已緊急喊停,不排除可能退回草案,會持續與社會溝通。內政部配合政策預告鬆綁「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專區內農牧用地、林業用地等設置再生能源設施免審查、不受660平方公尺面積限制,引發反彈聲浪不斷。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教授趙子元指出,綠能永續發展是不得不做的事,但不該是著急的做,而是如何好好發展;他說,聚落被光電板包圍,光電板發電會到60度左右,會影響微氣候,人居環境已經夠熱,加上氣候變遷,光電又會衍伸出鄉村老人家,面對熱不可抗力的容受力臨界值問題,以及對農業會產生什麼改變。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梁聖岳舉例,台南是光電設置密度最高,但爭議也最多的縣市,光電已對當地養殖漁業帶來租金上漲、養殖模式改變的挑戰,對黑面琵鷺等過境鳥類與棲地切割的影響,也需長期的研究調查,這些挑戰對於台灣社會推動光電管理機制的改革,極具參考價值。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黃子芸表示,綠能發展區內的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使用,不受任何面積限制使用,但在政策尚未完備情況下,就放寬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讓綠能發展區內的光電設施布設不須經過審查,將有可能會成為國土計畫的破口。蘇崇哲表示,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7月6日預告完畢,程序還沒完成,還要提到法規會討論,再到部務會議討論才會公告實施,未來會加強社會溝通後,才會決定要不要繼續修正。
染血山豬財2/不只貓狗!台灣黑熊、石虎都受害 黑面琵鷺還帶獸鋏回家
台灣山區違法獵具氾濫,山豬吊和捕獸夾遍布山野,導致林間多種動物都遭受傷害,除貓狗損傷慘重外,台灣多種珍稀生物同受其害,包括台灣黑熊和石虎都曾是「吊下亡魂」,更有來台過冬的黑面琵鷺遭捕獸鋏攻擊,最終腳帶獸鋏飛回北方的家鄉,畫面曝光後引發社會譁然,動保人士則期望相關單位強勢執法,讓此類殘忍刑具在台灣絕跡。據了解,山豬吊是由金屬材質繩索和續壓式彈簧裝置束綁而成的陷阱,現在已規定不得使用,但仍氾濫於台灣山林之間,該陷阱往往以落葉樹枝或雜草為掩護,動物一旦誤入便會被高高掛起,想要掙脫反被越纏越緊,倘若沒有人為鬆綁,往往得等患處發黑長蛆、潰爛壞死,最終成為白骨後才能「自然脫落」。也因此類獵具在山區「俯拾即是」,導致三腳狗、袋鼠犬(僅剩2條後腿的狗)在野外早已「見怪不怪」,連石虎、黃喉貂和台灣黑熊等珍貴保育類動物都損傷慘重,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近日在臉書表示,花蓮縣卓溪鄉1日又有台灣黑熊誤入陷阱,而這已是從2019年6月至今的第6隻遭吊黑熊,當中還有2隻黑熊不幸喪命。山豬吊威力強大,動物一旦落網便非死即傷,往往要等到患處成為白骨才能脫落,在獵捕山豬時也造成其他生物損傷。(圖/翻攝臉書)根據統計,2019年6月20日台灣黑熊第一次誤中山豬吊而遭通報,在不到4年間已有6隻黑熊落入陷阱,落入陷阱的黑熊往往非死即傷、損傷慘重,當中又以編號「711/568」台灣黑熊經歷最為悲慘。該隻黑熊2020年10月在東卯山下田柿園首度誤入陷阱,被發現時其情緒激動、滿身是傷,嘴巴更因想咬鐵鍊掙脫而滿嘴是血,場面怵目驚心,最終被救回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照護,並在同年底野放於雪山坑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牠的噩夢並未就此結束。 重返大自然後,該隻黑熊便往桃山部落移動,甚至進入工寮、開冰箱覓食,並在2021年1月再次於竹林中中陷阱受傷,又回到特生中心接受照護,直到2022年4月,「711」換上新編號「568」,為了避免野放再次發生滋擾,專家會議評估後決定「異地野放」,選擇了林相完整、食物充足、遠離農地聚落的南投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這卻沒有改變牠的悲慘命運。回到森林不到一個月,「568」的訊號於武界山區消失,林務局動員尋找,於9日發現其被槍殺掩埋的遺體,2名當地獵人則坦承「568」誤入陷阱後遭殺害,他們為了避免山豬吊被發現才「殺熊滅口」,2人現已遭依法偵辦,但「568」的悲劇僅是無數受害動物中的滄海一粟。獵具的濫用不僅讓森林間的動物受害,連天上飛的鳥兒都難以倖免,有鳥友今年3月在嘉義縣布袋鎮新塭地區賞鳥時,發現一隻黑面琵鷺右腳被捕獸鋏夾住忍痛飛行,殘忍畫面一度引發譁然,動保人士試圖救援最終無果,只能看著牠將捕獸鋏帶回北方家鄉,動保人士則直呼誤傷事件已多到「忍無可忍」,期望相關單位強勢執法,讓此類殘忍刑具在台灣絕跡。山豬吊和捕獸鋏在台灣山區氾濫設置,連來台過冬的黑面琵鷺都「中招」,愛鳥人士試圖救援無果,只能看著黑面琵鷺帶著刑具「回家」。(圖/詹惠娟提供)南投縣府縣家畜疾病防治所表示,2、3年前便已接獲台21線道的情資,所內人員前後也去調查過十多次,並與當地林務局巡山員共同調查,但獵具多放在人煙稀少的獸徑,目前未發現山豬吊和捕獸鋏陷阱,而防治所也會持續找當地里長溝通,向居民宣導動保觀念。防治所強調,違法設置獵具會有1萬5000元到7萬5000元的罰鍰,倘若造成動物重傷或死亡,還要面對2年以下徒刑和200萬元以下罰金,若農民有保護農產品需求,農業主管機關有針對電網的補助,期望能在動物保護和農民生計之間取得平衡。
電影頻道/「黑琵先生」喪妻罹癌也要拍 《守護黑面琵鷺》導演梁皆得熱愛山林:心很平靜
資深生態攝影師梁皆得花費30年拍攝生態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除了拍下黑面琵鷺生態,也紀錄「黑琵先生」王徵吉對鳥的熱愛與執著。梁皆得表示,他跟王徵吉是認識30年的老友,一路看著王徵吉歷經喪妻、罹癌、家中破產,去澳洲拍攝掉了40多萬的昂貴器材,也絲毫不減對黑面琵鷺的熱愛。梁皆得熱愛大自然,一有空就往戶外跑,繼《老鷹想飛》、《尋找神話之鳥》之後又推出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他笑說野外拍攝最常花時間在等待,有時候更像是心靈上的修行,「在大自然裡心會很平靜,等鳥的時候有些畫面可能等上幾年才會等到,但如果拍到想像中的畫面,那就是最快樂的時候了。」梁皆得跟王徵吉同樣都是熱愛動物的鳥友,片中提到「黑琵先生」王徵吉當初跟老婆一同前往南非拍攝黑面琵鷺,途中卻遇上死亡車禍,老婆因而過世。為此王徵吉長達一年都沒拿起相機,直到隔年才在各方親友鼓勵下,繼續投入拍鳥行列。「黑琵先生」王徵吉即使罹癌也仍堅持不懈拍攝黑面琵鷺。(圖/采昌提供)不僅如此,王徵吉去澳洲也曾掉過40多萬的攝影器材,相機放在車上,所有器材全部被偷走,就連底片也不見,損失相當慘重,之後照樣買了新器材繼續拍,10年前王徵吉為了拍攝黑面琵鷺,甚至還將大腸癌手術延期,不過他對攝影的熱愛也幫助他熬過抗癌艱辛,就連主治醫生都直呼:「這是他抗癌成功的一個重要關鍵。」梁皆得表示,王徵吉一開始喪妻的確陷入低潮,但時隔多年早已看開了,「你看他就算生病(罹癌),也還是想去拍鳥。」而這些點滴全都收錄在電影裡。同樣熱愛大自然的梁皆得,對於野外攝影相當熱衷,一拍就是好幾十年,這份熱情感動許多人,他找來曾以歌曲《黑面鴨要報仇》替黑面琵鷺請命的陳昇入鏡,幫忙拍攝番外篇影片推廣。先前無償幫忙《老鷹想飛》配音的吳念真,這次再幫《守護黑面琵鷺》錄旁白,照樣不收錢。談起當初拜託吳念真的過程,梁皆得表示,當初其實很不好意思再跟吳念真開口,沒想到吳念真相當阿莎力地表示:「不用跟我談錢的事啦!」充滿情感的配音為電影加分許多。梁皆得為了《守護黑面琵鷺》拍攝30多年,笑說家裡就是硬碟山,先前每部紀錄片都有將近60個4T硬碟,還有備份的檔案硬碟跟數不清的底片,他接下來預計將投入八色鳥、灰面鷲紀錄片,希望能在10年內完成「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他笑說等到四部曲完成以後,可能也扛不動攝影機了,打算將多年珍藏的底片資料捐給電影資料館,之後就搬到金門退休或是隱居山林。話雖如此,他還是十分喜愛生態攝影,笑說:「但我之後還是想要拍熊鷹的紀錄片。」大自然在他心中是永無止盡,永遠都值得紀錄。梁皆得表示生態攝影很花時間,很多畫面要等數年才會拍到,更像是心靈修行。(圖/采昌提供)
夾傷遊客怎麼辦!動團要求全面禁用捕獸鋏與山豬吊
「還好我是志工,我會解開(陷阱),要是夾到一般人,後果不堪設想!」愛狗人士陳小姐心有餘悸地說。今年4月,就在汐止五指山,陳小姐的腳被金屬套索陷阱(俗稱山豬吊)纏住!今天她跟來自全台的動保團體一起到行政院門口,高呼口號要求行政院將擱置近兩年的「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正條文,儘速送交立法院審議,終結殘忍金屬陷阱對動物造成的巨大痛苦與傷亡。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姜怡如執行長指出:現行「動物保護法」雖然已禁止獸鋏之使用、製造、販賣、陳列或輸出入多年,但問題在於現行「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例外條款,以致獸鋏、山豬吊仍未在台灣山林絕跡。動保團體表示,捕獸鋏、金屬套索陷阱(俗稱山豬吊)等無差別性、帶有強大殺傷力的獵具,傷害野生動物及犬、貓等,甚至是保育類動物的案件層出不窮,多起黑熊斷掌、獼猴斷手、犬隻斷腿、黑面琵鷺與石虎傷亡等案例,在在都顯示台灣捕獸鋏、山豬吊的氾濫與失控。愛狗人士陳小姐今年4月在汐止五指山,腳被陷阱纏住!她呼籲政府要重視問題的嚴重性。(圖/黃鵬杰攝)更殘忍的是,設置陷阱者並不會固定時間查看是否有動物被捕,導致動物被活活餓死、渴死的狀況時有所聞,有些案例是動物基於求生本能,會嘗試掙脫陷阱,導致自行扯斷或啃斷自己肢體的情況屢見不鮮。動保團體抗議活動結束前,行政院由經濟能源農業處副處長林煌喬出面接受陳情,並承諾法案最慢兩個禮拜送出到立院審議。
黑面琵鷺倒臥布袋溼地 初判疑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高雄市野鳥學會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4月7日於布袋溼地進行鳥類調查時,發現1隻黑面琵鷺倒臥在灘地上,出現軟頸、翅膀下垂、無法站立、虛弱等症狀,立即通報嘉義縣政府救助,經初步調查疑似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縣府農業處表示,7日中午獲報1隻黑面琵鷺因不明原因倒臥灘地上,立刻啟動救傷緊急應變機制,由高雄市野鳥學會、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及布袋分局聯合協助救援,送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進行急救,經獸醫師初步診斷為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現以注射抗肉毒桿菌毒素血清。農業處說明,肉毒桿菌在一般的土壤中是常見菌種,會在腐爛的魚類中大量增殖並產生毒素,黑面琵鷺往往會因誤食到帶毒魚類而中毒,日後將加強環境清查與巡護,減少黑面琵鷺接觸肉毒桿菌毒素的機會。農業處補充,黑面琵鷺屬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今年在布袋棲地的數量創新高,普查數量最高峰有到1429隻,是黑面琵鷺相當重要的棲息地,也呼籲民眾,如有發現鳥類異常傷亡或大量魚貝類死亡情形,請立即通報縣府農業處。
花30年拍《黑面琵鷺》吳念真也力挺 導演感慨生態紀錄片非主流
台灣資深生態攝影梁皆得執導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耗時30年拍攝,捕捉黑面琵鷺的處境,以及守護黑面琵鷺人們的心血,片中找來吳念真擔任配音、林強配樂,吳念真甚至是「零酬勞」力挺,從電影初剪就提供諸多建議。被問到如何找到兩位合作?梁皆得表示:「我們跟吳念真導演跟林強老師是從上部片《老鷹想飛》就認識,我第一次去找吳念真導演,他一口就答應了!這部片也是沒跟我們收費,就很阿莎力!林強老師很喜歡這樣的影片,加上熱心公益,因此也是非常爽快答應!」梁皆得開心收下粉絲親畫黑面琵鷺塗鴉版。(圖/LiTV、采昌國際提供)梁皆得為了拍攝畫面日以繼夜等候,也曾夜宿野外好幾天,不過對他來說,難搞的不是動物,也不是等待而是暈船,笑說暈船最讓人難受,他1999年去馬祖拍攝燕鷗紀錄片,還有之前去拍黑面琵鷺專題,「那天海上風浪非常大,我躺在甲板上沒辦法動,就拍一下吐一下。」《守護黑面琵鷺》描述1992年底,黑面琵鷺過境台南七股慘遭惡意人士射殺,全球數量僅剩不到300隻,動保人士為了黑面琵鷺奔走宣導,大家一步一腳印,終於讓目前數量達到6000隻,但仍是相當珍貴的保育鳥類之一。電影上映後口碑相當不錯,被看好有望角逐金馬獎紀錄長片。聽到稱讚,梁皆得倒是平常心,「我知道現在紀錄片的競爭力,我們生態片其實在紀錄片裡面來講是最弱勢的。」《守護黑面琵鷺》捕捉黑面琵鷺的處境,以及守護黑面琵鷺人們的心血。(圖/采昌國際提供)相當熟悉黑面琵鷺生態的梁皆得,被問到黑面琵鷺是不是一夫一妻制,還是會劈腿?他莞爾表示即使學者探索這麼長時間,但對黑面琵鷺的認識仍然有限,答案還需用更多時間觀察,也很開心收到粉絲親畫黑面琵鷺塗鴉版,對於越來越多人重視保育議題感到欣慰,接下來他也將致力於拍攝八色鳥、灰面鷲的生態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現正上映中。
《守護黑面琵鷺》未上映先破百萬票房 陳昇驚喜現身漏網彩蛋
台灣資深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執導的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耗時30年拍攝,捕捉黑面琵鷺的處境,以及守護黑面琵鷺人們的心血,上映前光包場票房就突破百萬。而同樣關注社會議題的陳昇,26年前也曾推出《黑面鴨要報仇》生態歌曲,導演梁皆得除了申請使用歌曲,也邀請陳昇一同拍攝番外篇影片,喊話粉絲進戲院支持。《守護黑面琵鷺 》捕捉黑面琵鷺的處境,以及守護黑面琵鷺人們的心血。(圖/采昌提供)電影耗時30年拍攝,但因片長關係,有許多素材未能剪進正片,導演梁皆得特別剪輯出漏網彩蛋的番外篇,陳昇也在影像中現身說法。原來1997年七股出現反濱南工業區運動,因為該地為石化重工業開發地區,與黑面琵鷺的棲息地有高度重疊,受到各界的反彈聲浪,也促使「國際黑面琵鷺救援聯盟S.A.V.E」的成立,陳昇關注社會議題的形象眾所皆知,因此受到邀請,加入聲援黑面琵鷺搶救行動的一員,催生《黑面鴨要報仇》這首推動環境保育的經典歌曲。電影在製作過程中蒐集到這首歌曲,導演也因此邀請陳昇一同為《守護黑面琵鷺》做推廣。《守護黑面琵鷺》導演梁皆得(右二)為了本片,特別採訪陳昇(中)。(圖/采昌提供)談到合作過程,梁皆得導演回憶:「陳昇大哥是個很隨和的人,我們詢問能否使用他的音樂,他說『如果唱片公司可以就可以,我沒有問題』,讓我們很有效率地完成了這次的訪談。」而陳昇也特別在這支番外篇透露創作緣起:「當時整個政治體比較重經濟、重商,農的跟藝文的事件都比較疏離。當時黑面琵鷺事件有點要起來的時候,我們的領導者就說『大概是十幾隻鳥有什麼關係啊?』我就覺得這當然有關係啊,因為所有的物種都是有連動的,所以我們來寫一個黑面琵鷺的歌吧。」他並進一步補充:「我們比較懂流行的通路,台灣會比較多人知道,所以到最後衍伸的就是有一、兩個演唱會,可以告訴全台灣說有這回事。」《守護黑面琵鷺》將於24日全台上映。
籲「減少光電板保護黑面琵鷺」被嗆為挺核 藍智庫舉學會調查數據駁斥
國民黨智庫、永續發展基金會昨日質疑,光電板入侵台南魚塭,對黑面琵鷺主要棲地七股造成的生態破壞,台南市政府則發出新聞稿駁斥智庫,堅持「黑面琵鷺棲地沒被破壞,反而吸引更多候鳥。」綠營側翼也跟進批評智庫說謊「為的就是要發展核電」。對此,國民黨智庫今天回應,台南市政府未主動揭露七股主棲地遭破壞,導致黑面琵鷺數量驟減之事實,智庫要提出嚴正抗議,同時也以更詳細具體數據,說明該指控有所本。國民黨智庫指出,質疑光電板影響黑面琵鷺棲息的數據,是來自「黑面琵鷺保育學會(BFSA)」在今年一月所做的「2023黑面琵鷺全球普查」資料。該調查指出,以今年一月黑面琵鷺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黑面琵鷺來台總量減少了184隻,台南七股主棲地總量竟從241隻減少至141隻,大幅減少四成,顯示黑面琵鷺在主棲地數量的確正在大幅減少。台南市政府雖宣稱黑面琵鷺在台南「總體數量增加」的數據,並不能掩蓋七股主棲地數量減少的事實。國民黨智庫今天再提數據,說明台南七股因光電板入侵,確實對黑面琵鷺的棲息地造成影響,各項研究數據也足以佐證,值得國人重視。(圖/國民黨智庫提供)智庫另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公布的「2020臺灣鳥類國家報告」指出,雖然近年來黑面琵鷺族群量明顯增加,但威脅並未消失。文中提及,「由於道路開發及太陽能光電場的設立」,造成黑面琵鷺在臺灣西南部的棲地逐漸喪失。智庫說明,該報告是臺灣第一份由政府部門、大專院校及民間組織共同完成的鳥類生存狀態評估報告,農委會林務局、特生中心、臺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等23個單位共同進行調查。換句話說,太陽能光電場對黑面琵鷺棲地造成的影響與損害,早在2020年的報告就已被提出,既然政府單位都參與調查研究,而且白紙黑字寫在報告中,換言之,南市府指「黑面琵鷺並無減少」有待商榷與討論。智庫同時表示,文藻外語大學助理教授李昱宏表示,台南七股區的頂山是觀賞黑面琵鷺的重要地點,在2019年曾出現過 600多隻黑面琵鷺大群聚的盛況。但是,這兩年來的數量卻是大幅減少,根據現場觀測跟鳥友統計發現,今年以來的最大群聚數量也僅有100多隻,也顯示出七股主棲地可能遭到破壞,才導致黑面琵鷺移往他處覓食。智庫說,目前台南黑面琵鷺已經逐漸北返,但其主棲地仍持續地受到破壞,光電板在台南七股以及臺灣西南海沿岸的鋪設面積將繼續蔓延,幾乎可預見今年冬天黑面琵鷺的棲地將更為破碎。光電板對於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主棲地的影響,無論是從全球普查結果、具有政府公信力的調查報告,或者現地觀察的實況等三方面來看,光電板的確已經影響到黑面琵鷺主棲地,這是不爭的事實,站在國際保育合作及守護臺灣生物多樣性立場,也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持續關注並珍惜黑面琵鷺在台灣的友善棲地,還給全球瀕危物種應有的生態環境與生存空間。
綠能也會引發生態浩劫 陳宜民指台灣光電板回收是影響生態系大隱憂
國民黨智庫、國政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今天警告,民進黨提「潔淨能源」原本是為強化台灣再生能源發展,各種「綠能」齊頭並進,但在執政後,卻是「光電」比例不斷攀升,風電相較下少很多,不僅地方屢傳「有弊端」,光電板汙染動物棲息地,學者也擔心光電板恐導致在地生態浩劫。他提醒政府,使用中的光電板距離大限雖仍有20年,但國內目前回收、技術都已遠不如國外,這是潛在隱憂,台南七股也也已成為漁電共生重災區,政府應予正視。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5日召開「綠能你不能的生態浩劫座談會」。陳宜民說,核二廠二號機已在昨日(14日)停機,核三廠兩部機組也將在明後年陸續除役,台灣在2050想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恐很難。他說,從經濟部公布的2025的能源轉型發電結構看來,民進黨政府主張讓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20%,燃煤降至30%,低碳天然氣發電占比達到50%,但再生能源增加比例卻非常少。最明顯例子的就是黑面琵鷺遷徙數量的大幅減少,主棲地的數量竟然銳減至141隻。台南七股以往成功復育的經驗,帶領全球黑面琵鷺數量持續增加,但現在這些鳥類棲地都種滿了光電板,又導致黑面琵鷺數量急速減少的。他說,根據台大生態系林如森教授提供的資料顯示,「今日鳥類,明日人類」,因只要有一個物種滅絕,就是全世界的問題,1992年在巴西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議,就把「物種保護」列為主要議題。林如森還說,最近法國導演Patrick Rouxel拍攝紅毛猩猩「Green」的故事,凸顯人類因大量使用棕櫚油,造成印尼熱帶雨林被大肆砍伐,連紅毛猩猩的棲息地都毀了,這正是地球加速暖化的元凶,這幾天報載ㄍ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城市都被「霾害」籠罩,讓都市生活及觀光旅遊都受影響,可見棲地被破壞受害的不僅是野生動物,連人類生存都受影響。陳宜民總結,歐洲國家對於能源政策,並未像台灣般強烈排斥核能,除非歐盟有穩定的能源來源,否則各國都不會這麼輕易放棄核能。國政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則用影片呈現「滄海桑田變廢墟」的人為浩劫。影片中可見大量水田已放乾,成為「錯誤選擇」,他說,早年台北關渡的開發也曾有爭議,結果是生態派贏了,成為台北的肺,但在台南,「發展綠能」卻正成為歷史的關口,因人為粗暴的方式「種電」,台南已反映台灣發展光電衍生出的傷害正蔓延。明道大學講座教授王鎮東則在分析台電公司資料後指出,台灣發電依靠進口的煤與天然氣,近一年來燃煤價格平均漲幅162%,燃氣價格平均漲幅100%,在此之下,台電公司如果不調高電價,恐有鉅額虧損甚至破產!王鎮東說,近三年來綠電爆發的問題就是官商勾結。綠能是國家重大的政策,但背後牽扯的政治糾葛,政治力大舉介入,於是錢權色糾結在一起,做出荒腔走板行徑。風電七年來投入資金已超過兩兆,但其發電量僅佔全部發電量的0.207%,而光電等綠電造成台灣大量農地、魚塭、埤塘及濕地,都被用來「種電」,嚴重影響地方和農漁作。為吸引綠電業者,台電更被迫以極不合理的高價格向業者購買,造成購電成本大增,最後代價還是要由全民承擔。
回不了家!來台過冬鸕鶿慘遭塑膠繩勒脖身亡 張嘴求救畫面曝光惹淚
嘉義縣東石鄉的鰲鼓濕地擁有豐富生態資源,每年超過200種鳥類在此棲息。不過鳥友8日發現,有一隻鸕鶿被困在樹枝上,嘉義縣政府農業處、嘉義縣野鳥學會人員接獲通報後立即前往救援,雖然已協助脫困,但鸕鶿最後仍身體僵硬死亡。生態觀察者蘇家弘今日上午在鰲鼓濕地第7觀鳥亭附近的紅樹林樹枝上,發現一隻鸕鶿被魚網纏住,不斷掙扎發出哀嚎聲。蘇家弘立即通報救援,嘉義縣鰲鼓溼地生態保護協會總幹事蔡恭和也前來協助鸕鶿脫困,但仍無法挽救生命。台灣野鳥保育協會理事黃蜀婷表示,近日發生黑面琵鷺被非法捕獸夾夾住、鸕鶿遭惡意困在魚網事件,令人氣憤與痛心,因此她呼籲民眾善待生命。據台灣國家公園公開資訊,鸕鶿每年10月下旬,由高緯度的北方飛到長江以南的湖泊、金門等處越冬,次年3月底,才又陸續飛返長江以北地區繁殖。嘉義縣政府農業處指出,鸕鶿屬一般類野生動物,民眾若擅自獵捕,將面臨6到30萬元的罰鍰。
鳥友心碎發文!黑面琵鷺帶捕獸鋏負傷飛行 嘉縣農業處:持續搜索救援
嘉義縣布袋鹽田溼地是黑面琵鷺過冬棲息地,鳥友詹惠娟昨在布袋新塭魚塭發現一隻黑面琵鷺腳被捕獸鋏夾住,雖還是可以飛行,但行動已不太方便,詹惠娟在臉書發文表示心痛,盼有人可以救這隻黑琵,嘉義縣政府農業處畜產保育科人員今與鳥會人員在鹽田溼地一帶全力搜尋,目前仍未發現受傷黑琵的蹤跡,強調會持續搜索,希望能把牠帶回救治。最近正是黑面琵鷺北返季節,詹惠娟說,她因為很想拍到有繁殖羽的黑琵,昨特地到新塭一帶魚塭觀察、尋找,當時她和友人看到這隻黑琵時,發現牠始終維持三七步站姿,腳一動也不動,只有頭左右擺動,當下還跟友人說「牠好酷」,直到黑琵飛起來,才發現牠根本不是站在鐵片上,而是活生生被獸鋏夾住。被捕獸鋏夾住的黑面琵鷺站在水中始終維持三七步。(詹惠娟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詹惠娟說,看到這樣的畫面讓人感到很難過,所以選擇把照片分享到臉書動態,「希望有人能救到牠」,幸好有其他鳥友和鳥會成員通報縣府等單位,今也展開協尋,不過布袋一帶的候鳥棲息地實在太大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畜產保育科長石蕙菱說,今同仁和保育人士找了快一天,未發現被夾傷的黑琵,會加強巡查,如有發現盡可能救護,也呼籲民眾勿擅自使用獸鋏,使用獸鋏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可能涉及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規定,將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
吳念真無酬力挺黑面琵鷺 守護環境「談錢天理不容」
吳念真繼《老鷹想飛》之後,二度攜手資深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為即將在3月24日上映的新片《守護黑面琵鷺》「獻聲」旁白演出,吳念真對生態環境相當重視,以及跟梁皆得的好交情,讓他這回不收費用「零酬勞」力挺,他受訪時表示:「如果能有幫助環境的地方一定要幫,我能做的不多,而這是我唯一能幫忙的事情,所以如果再跟他們收酬勞,談錢的事簡直天理不容。」雖然本次是無酬勞協助配音,吳念真還是開心地分享:「不過梁導有送我兩瓶黑面琵鷺特別版紀念威士忌,但被我兒子拿去喝了,然後還傳訊息跟我說『好喝』。」此外,在提及本片主角「黑面琵鷺」時,吳念真其實早就跟黑面琵鷺有著深刻淵源,表示當初在拍《台灣念真情》時,就已經拍攝過黑面琵鷺,他說:「我很喜歡黑面琵鷺,牠們在南部又被稱為『喇杯』,嘴巴像湯匙一樣在水裡尋找、覓食,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到處在找機會與可能性,所以這個名字和我們很接近,我很喜歡。」吳念真與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有深厚交情。(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守護黑面琵鷺》描述1992年歲末,一群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遭到不明人士惡意槍殺,引發全台民眾高度矚目。當時奉派採訪的攝影家王徵吉,自此也走上長達三十年的守護黑面琵鷺之路。在當年,全世界黑面琵鷺的總數只有不到300隻,這個瀕危物種獲得來自許多國家的關注。不同領域的愛鳥人,以跨國合作的用心,為開拓黑面琵鷺的生存空間披荊斬棘,而專情黑面琵鷺三十年的王徵吉,即使經歷喪妻、罹癌等生命逆境,也仍不改其志。
耗時30年紀錄! 《守護黑面琵鷺》吳念真獻聲力挺
生態保育紀錄片正夯!繼《山椒魚來了》開創首週末票房佳績之後,以「黑面琵鷺」為主角的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也將接力於3月上映。這是資深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繼《老鷹想飛》、《尋找神話之鳥》後再推新作,該片耗時30年打造,是台灣影史首部的黑面琵鷺紀錄片,透過黑面琵鷺處境反思棲地保護、人鳥和平共存等諸多議題,更細膩捕捉多位愛鳥人士,跨越不同國度、鍥而不捨守護黑面琵鷺的真情故事。《守護黑面琵鷺》是由《老鷹想飛》導演梁皆得(左)耗時30年打造的動人新作。(圖/采昌提供)《守護黑面琵鷺》透過人稱「黑琵先生」的攝影家王徵吉,探索黑面琵鷺生態的生涯歷程為影片核心,描述1992年歲末,一群黑面琵鷺在台南七股遭到不明人士惡意槍殺,引發全台民眾高度矚目,當時奉派採訪的攝影家王徵吉,自此也走上長達三十年的守護黑面琵鷺之路。對於耗時30年打造的作品即將上映,導演梁皆得首先提出哉問:「一個人的興趣能持續多久?」他進一步表示:「從1992年黑面琵鷺開始吸引大眾目光以來,至今這30年關於黑面琵鷺,有很多的故事,有學者持續不斷進行研究,有喜歡拍照的人花了大筆金錢,跨國全心投入拍攝牠們的動人姿態。我們沒有辦法在影片中,把所有跟黑面琵鷺相關的事全部納入,只能挑選這30年來持續關心黑面琵鷺的人來作紀錄。」《守護黑面琵鷺》透過黑面琵鷺處境,反思棲地保護、人鳥和平共存等議題。(圖/采昌提供)片中隨著導演暨資深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的鏡頭捕捉,足跡遍佈日本、南韓、越南、香港、澳門、中國等地,從人跡罕至的祕境,再到緊繃的南北韓交界停戰區,一窺黑面琵鷺繁殖地的神祕樣貌。《守護黑面琵鷺》台灣版正式海報。(圖/采昌提供)該片也邀請到吳念真獻聲,由他一手包辦全片旁白,配樂則由音樂大師林強操刀,堪稱年度最高水準的紀錄片。透過預告,吳念真以舒緩的語調,娓娓道來鳥友們在1980年代中期發現黑面琵鷺蹤跡,從當時瀕臨滅絕的鳥類,再提及生態保育是場漫長的超級馬拉松。《守護黑面琵鷺》將於3月24日全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