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成
」 疫苗 新冠肺炎 輕症 Omicron疫情拉警報!醫師憂腸病毒今夏大流行 估6月高峰提早報到
國內過去平均3至5年就會有一波腸病毒大流行,小兒科醫師憂心,台灣已經5年不見腸病毒蹤跡,加上新冠疫情帶來的「免疫負債」,可能會有更多小孩被感染。腸病毒疫情目前已創下10年來同期最高,醫師呼籲家長留心,預估最快6月到達高峰。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4月7日至13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9256人次,創下近10年同期最高紀錄,且持續呈現上升趨勢。社區累計出現6例腸病毒71型及1例D68型輕症個案,並有1例重症病例,是感染克沙奇A10型。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只要天氣開始變熱,腸病毒爆發的機會就增加。過去每3至5年就會有一波大流行,上一次爆發是2019年,今年正好滿5年,中間歷經新冠肺炎,因全民防疫,腸病毒並未現跡,小朋友因沒有感染,體內幾無抗體,形成「免疫負債」,也就是說「今年準備被感染的小孩累積了非常多」,他憂心今年夏天會出現腸病毒大流行。至於最高峰會落在何時?邱南昌表示,按照過去經驗,大約7月到達高峰,但今年疫情提早拉警報,4月已經比去年同期高,恐怕6月高峰就會提前報到。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腸病毒71型是最容易併發腦炎、心肺衰竭、肢體麻痺等神經重症,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台灣在1998年發生腸病毒71型大爆發,奪走78名孩童性命,之後每隔3到4年會有或大或小的流行。邱南昌說,腸病毒藉由口鼻的傳染力可達2周、藉由糞便可達2個月,只要一有腸病毒,學校就要停課,家長根本受不了;若能透過接種疫苗消滅腸病毒71型,至少可以先減少重症疑慮,其他型別相對就不那麼擔心,當疫苗覆蓋率達到一定狀況後,下一個要擔心的可能是D68型。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提醒,未滿2歲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及死亡的高風險族群,為低齡嬰幼兒施打疫苗,是積極保護孩童健康的方式之一。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核准上市的腸病毒71型疫苗廠牌有2種,皆屬全病毒型不活化疫苗,適用滿2個月至未滿6歲幼兒,均為自費接種。
病毒大亂鬥3/夏季流感連3周升溫! 孩童慎防併發腦炎「死亡率極高」
「夏天流感居然這麼多!已經連續3週都升溫。」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今年夏季流感疫情未如往年一樣消退,反而6月至8月病例數仍一路增加。根據疾管署資料,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10萬2,087人次,顯示流感疫情升溫,且通告以校園居多。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預期未來4周疫情都屬上升趨勢,預估要等到今年流感公費疫苗10/2開打後,疫情才可能逐漸下降。近來許多家長紛紛上網哀號「開學至今,小孩不知生了幾次病,幾乎天天跑診所」,一位住在汐止的家長更寫道,「已經把家附近6~7診所全部看過一輪,小孩終於今天比較好了!」更可怕的是,往往是一人中獎、全家中鏢,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在臉書分享兩個孩子接連發燒、咳嗽,然後又換成他自己也開始不舒服。其實不少孩童每次感染的都是不同病毒,可能一開始是腸病毒,接著換呼吸道融合病毒,又或者同時得了流感。疫情解封,除了讓登革熱從境外延燒至國內,由於民眾脫掉口罩的比例愈來愈高,再加上適逢開學,所以許多病毒紛紛蠢蠢欲動,包括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腸病毒、肺炎鏈球菌等等。尤其流感疫情,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上周新增35併發重症中,包含3例未滿10歲個案,接疑似併發腦炎,提醒家長若家中孩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下肢無力、癲癇抽搐等症狀,可能是併發腦炎前兆,務必儘速就醫治療,若出現急性壞死性腦炎,病程會發展很快,且死亡率極高。醫師提醒,若發現孩子活動力不佳、發燒,建議要趕緊就醫,若確定罹患流感可及時治療,以免產生嚴重併發症。示意圖 報系資料照(圖/報系資料照)不只要留意孩童健康,長輩、慢性病患者與重大傷病患者等,也是流感重症死亡的高危險族群,就連一般青壯年也不可輕忽。黃玉成曾收治過一名30多歲年輕男性,BMI值(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5,得到流感後才過2天就變成重症送急診,住院超過一個多月,全因A型流感惹禍。此外,黃玉成提醒,目前還有其他6~7種呼吸道疾病的案例也在增加中,像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鏈球菌等,臨床甚至有不少患者一整個月都在生病。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其實病毒一直都在,只是過去3年的防疫,大家都戴著口罩、勤洗手,所以病毒無從接觸,現在只是接觸機會增加了,所以感染機率變高,這種現象同樣也出現在美國、歐洲這些國家,流感疫情同樣都升溫了。」張凱音認為,今年接種流感疫苗有其必要性,「我們無法知道今年冬天流感會不會嚴重,但夏天流感都上升了,難道冬天不該緊張嗎?」黃玉成特別建議,「危險族群一定要接種疫苗。」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24小時內恐惡化死亡! 「這族群」發生率最高如何預防?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起的腦膜炎,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雖然發生率低,但卻有高致死率、高後遺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教授表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早期症狀與類流感類似,症狀非特定性不易診斷。許多患者可能會在就醫返家後,疾病突然惡化,才被發現是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而若未即時治療24小時內有可能會因此而死亡。所以民眾應了解疾病傳染方法、風險因素等,藉此預防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發生。腦膜炎雙球菌24小時內病程發展曝 嬰幼兒風險最高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感染多侷限於鼻咽。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表示,較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而多數地區包含台灣,主要都以B型為主,台灣約有81%屬於此類型。黃玉成教授提到,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若快速發展,可能會在24小時內從非特定症狀惡化至死亡,症狀發展如下:0-8小時:不易診斷,因為早期徵象和症狀通常是非特定和類流感相似,包含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發燒、噁心/嘔吐、咽喉痛、鼻炎、全身或肢體疼痛、嗜睡、肌肉張力低下9-15小時:出現典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症狀,不過症狀無法預測且並非總是發生,包括出血性皮疹、頸部僵硬或疼痛、畏光、假性腦膜炎、囟門突出、敗血症早期徵象(如:手腳冰冷)16-24小時: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譫妄、意識不清、癲癇等,甚至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死亡黃玉成教授表示,若未治療有高達50%的致死率,而經過治療後倖存者仍有20%可能會出現後遺症,包括聽力損失、癲癇、神經障礙、智能障礙、截肢等,而且都是永久性的。李秉穎教授指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在嬰兒、幼兒族群發生率最高,而且嬰兒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屬於高風險族群。黃玉成教授也提到,約3成患者是4歲以下嬰幼兒,應特別注意。易飛沫、直接接觸群聚感染 該如何預防疾病?腦膜炎雙球菌會透過飛沫、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傳染,因此發生親密接觸或長期生活、環境擁擠等有較高的感染風險,像過去軍營就曾爆出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群聚疫情,而家庭接觸傳染也是常見的傳播原因。若要預防感染,應避免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群聚、家庭環境暴露等,黃玉成教授表示,基本的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是預防方式之一,但是像在家中很難24小時都戴著口罩,所以打疫苗可以算是一種「保險」。許多先進國家都有將各血清型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建議,以預防腦膜炎雙球菌疾病,不過許多民眾仍不知道,更不了解腦膜炎雙球菌預防的重要性。為了提升國人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認知與疫苗施打積極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特別邀請林志玲擔任腦膜炎預防與關懷大使,於今(2023)年推出《The End. 阿拉丁》與《The End. 睡美人》衛教手冊,藉此提醒民眾,面對發病症狀不典型、不明顯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積極應對。
社區藏無症狀帶菌者!嬰幼兒感染恐傷智力 黃金治療期僅48小時內
為了解新冠肺炎對於全球疫苗接種率的衝擊,國際市調組織針對美國、英國、澳洲等8個國家,進行一項將近5000人的疫苗接種態度調查。調查結果指出,高達81%的家長高度重視施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重要性,相較於僅有56%的新冠肺炎疫苗,前者的施打重視度遠高於後者25%。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教授與台大兒醫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指出,諸多先進國家已將各血清型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建議,但國人對腦膜炎雙球菌預防的重視度仍有待加強,甚至有部分家長從來不曾聽過此疾病。提醒各位家長,我國近20年每年皆有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診案例,可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從未消失,且持續威脅嬰幼兒的健康。李秉穎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然而,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出現臨床症狀,全球統計,健康的無症狀帶菌者約5至10%,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2001年調查,20-24歲之男性之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 2.3%。且無症狀帶菌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不難想像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個案數可能遠遠被低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發生在嬰幼兒,約三分之一的個案發生在小於4歲。黃玉成理事長提醒,發病後8小時以內,患者症狀極為不明顯,與感冒症狀相似,如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直到第9至15小時,才可能出現相對典型的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症狀,但仍然容易被輕視且並非總是發生。倘若仍未即時就醫,在16至24小時之間,可能就會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整體而言,黃金救援時間僅有短短的24至48小時,即使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仍有10%至15%。黃玉成理事長進一步說明,因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細菌感染,臨床上以抗生素為治療主力,但治療成效仍有加強空間,患者也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少數個案甚至須透過洗腎維持身體功能。就算即刻展開療程,但致死率仍然高達10%至15%,每7位患者就有1人具死亡風險。黃玉成理事長呼籲,有鑑於嬰幼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險較大,若要守護孩子的健康,為他們的人生旅途,減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威脅,務必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以外,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方式之一。
「抹片篩檢」與「疫苗施打率」雙降 疫情恐致超額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延燒全球三年的COVID-19疫情大流行結束在望,不過,因為疫情造成的額外公共衛生衝擊,恐怕是接下來的重要議題!資料顯示,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甚至在2年間下滑近2成;我國自107年啟動的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政策,109年接種率也較前一年低。抹片檢查與疫苗接種都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方法,日前國健署宣布自9月起,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從原本的2價轉換為9價,然而,不同價數的HPV疫苗對於子宮頸癌的保護有何差異?可以滿足台灣婦女的需求嗎?後疫情時代,HPV疫苗與COVID-19疫苗可以一起接種嗎?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婦癌醫學會和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共同主辦媒體工作坊,分享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的正確觀念。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根據民國108年癌症登記資料,子宮頸癌排名我國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九名,一年新增1393人罹患子宮頸癌症。統計顯示,110年有608人死於子宮頸癌,平均每天有1.6人死於子宮頸癌。「但其實,子宮頸癌是可以有效預防的!」透過提高HPV疫苗接種涵蓋率,增加子宮頸抹片等檢查篩檢率,及早發現、確實治療,就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對此,WHO發佈了一項《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全球戰略》,目標於2030年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去幾年也持續投入協助相關政策推動。不過,這兩項能有效防杜子宮頸癌發生的利器,卻意外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張志隆表示,雖然台灣未像其他國家有長時間的居家隔離措施,但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甚至下滑近2成(18.4%);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率也往下掉。國外研究根據美國COVID-19疫情期間HPV施打率下滑情況推估,未來百年至少有超過13萬名菜花(生殖器疣)、七萬名子宮頸癌前病變,以及逾2880名子宮頸癌患者,原因可能就是疫情造成的疫苗漏打、晚打!該如何面對這「疫」外衝擊呢?張志隆理事長表示:「趕快依醫囑接種HPV疫苗!」雖然短期內未必會馬上看到施打率下滑造成的效應,但是長久來看,確實有研究推算可能影響未來包括子宮頸癌、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為預防我國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國健署自107年即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往年以2價疫苗為主,但今年9月起改為9價HPV疫苗,提供更多型別的預防!張志隆指出,大部分的HPV感染會自行清除,長期持續感染HPV且無法自行清除則是造成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先前的公費2價疫苗涵蓋常見致癌型別HPV16、18。不過,有鑒於在台灣和東南亞地區,HPV52、58也是常見致癌型別,部分研究更顯示在這些地區,HPV52、58影響甚至不亞於HPV18,因此,如果疫苗能夠協助給予保護,當然更好。HPV疫苗可否與COVID-19、流感等疫苗一起接種呢?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HPV疫苗屬於非活性疫苗,可以與其他非活性疫苗如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疫苗同時於不同部位接種。至於先前若因為疫情未到校等因素,而有漏打HPV疫苗的情況,如果已經在15歲前打過第一劑,只要間隔超過五個月,可以於建議接種時程內依醫囑施打第二劑。若是沒來得及在滿15歲前打第一劑,接下來就必須依醫囑施打三劑,同樣的,應按照建議施打時間完成接種!有些人誤以為HPV跟新冠病毒一樣,就算不小心自然感染也可以獲得充足的保護抗體。對此,黃玉成理事長指出,即使感染過HPV也不一定能產生抗體;即便產生抗體,抗體濃度也非常低,跟施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相差甚多。黃玉成指出,HPV疫苗全世界自2006年起開打至今超過上億劑,在有性行為前接種HPV疫苗效益是最高的。雖有人憂心施打疫苗後可能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或特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問題,不過,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疫苗安全委員會(GACVS) 評估HPV疫苗的安全性數據後,認為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嚴重不良事件與接種HPV疫苗有關。截至2020年6月,已經有107個國家將HPV疫苗納入女性的公費疫苗接種計畫,其中有33個國家將男性也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日本政府於2010年推動青少年女性公費施打HPV疫苗政策,但因為民眾對HPV疫苗的安全疑慮,2013年6月起宣布暫停積極鼓勵接種HPV疫苗後,疫苗覆蓋率由91%下降到28%,且這群女性到了20歲篩檢時,發現HPV 16/18感染率從0.3%上升到2.1%,引發該國政府討論,並且在審視相關安全性後,於今年恢復對於青少年女性依醫囑施打HPV疫苗的建議。
新版莫德納「二價疫苗」要來了 最快年底前就能打
過去大眾為了預防感染新冠肺炎及染疫後重症,紛紛忍受著副作用的不舒服,前後打了3劑新冠疫苗。但想要防範新冠肺炎,只能靠短時間內頻繁打疫苗抗疫嗎?美國莫德納(Moderna)公司最近率先對外公開,已研發了能預防Alpha、Omicron變異株的新款「二價疫苗」。針對這項防疫突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9日)宣布,美國要到本月底才會審查相關文件,台灣也會請藥廠儘快提供資料。專家推估,如果作業流程順利,有可能在年底前,就能打到這款新的「二價疫苗」了。據美國NPR等外媒報導,莫德納公司對外表示,他們所研發的新型二價疫苗,能夠同時對抗原始的新冠病毒及目前主流的Omicron變異株,對比原本的莫德納疫苗,受試者在施打新疫苗後體內的抗體反應更高,「對Omicron的中和抗體,約提升了8倍」。由於這款新的「二價疫苗」對於預防Omicron等新冠病毒的入侵,能提供更強大且持久的保護,備受各界期待,莫德納公司表示,他們已經向監管機構提交初步數據和分析結果,「希望這款含有Omicron的二價疫苗,能在今年夏末上市」。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說,這類二價的次世代疫苗研發,本來是針對Beta病毒株來設計,但Beta株後來被其他像是Omicron變異株等病毒取代,且現在流行的Omicron株,後續也變異出多種不同亞型,比如台灣就有BA.1、BA.2,現在已研發成功的這款二價疫苗,初步評估,還是能對Omicron家族發揮效果,但如果病毒持續發生變異,新款疫苗的效益,可能就有待重新商榷了。不過面對二代疫苗的問世,黃玉成醫師分析,對已經有打過疫苗的人來說,未來這款二代疫苗一旦進來台灣,就可以像打流感疫苗一樣,每年打一劑就好,不要再像過去一樣,短時間內頻繁的打第3、4針了。至於台灣要何時打得到莫德納新的二價疫苗?《蘋果新聞網》就先前莫德納疫苗輸入流程推測,若莫德納的這個新款疫苗,相關資料能在今年8月送到食藥署,那麼最晚11月就可通過EUA,12月國內民眾就可以開打了。
雙北試辦「輕症在家隔離」 相關懶人包看這裡
由於本土疫情持續升溫,近2日確診人數接連破千。目前傳出新北市、台北市將會開始試辦「輕症在家隔離」,目前基隆、宜蘭、花蓮、高雄、台中等縣市也傳出正在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詢問相關細節。《CTWANT》就整理相關資訊,方便讀者一次理解。根據目前資料顯示,輕症在家照護的適用對象除了輕症確診者外,確診者的同住者年齡須在64歲以下,同時必須未懷孕、不需洗腎等條件。如果不符合此條件者,還是會依分流收治原則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醫院。而在居住條件部分,基本是1人1室1浴為原則,但如果均為確診者,可以多人1室。而如果同屋簷下有其他未確診者,最多以4人為上限。如有共用衛浴、空間等需求,每次使用後本人需進行清消,或是用稀釋漂白水、酒精來進行消毒。在於解隔離條件方面,確診者須符合「有症狀者須退燒至少1天且症狀緩解」與「距發病日或採檢日第10天以上,使用家用快篩陰性,或是PCR為陰性或Ct≥30」,如此情況可以解除隔離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也呼籲,如果民眾在居家隔離期間有出現頭痛、發燒等症狀,可以服用普拿疼等藥物。如果出現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可以服用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類藥物。如果還有其他症狀,可以預約視訊診療。而如果輕症患者在居家照護期間出現症狀,例如成人出現抽搐、意識不清、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急性胸口悶痛、冒冷汗、嘴唇發青等症狀,應即刻撥打119前往就醫。對於目前坊間提到的抗病毒口服藥,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藥物主要是給65歲以上、或具風險因子的確診者,避免其變成中度或重度症狀,該藥物會在醫院或集檢所直接投藥,符合居家照護的輕症患者很少需要。
Omicron輕症在家隔離「常見5症狀」 靠吃這款「家庭常備藥」不用怕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又起,昨天國內光是本土病例,就一口氣增加1209例,單日破千的病例數,創下疫情以來的新高點。新北市已經開始進行「輕症在家」隔離照護;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表示,北市下周起,也會先在信義區試辦。據《蘋果新聞網》報導, 感染Omicron病毒常見的5大感染症狀,主要為頭痛、喉嚨痛、流鼻涕、打噴嚏、身體疼痛等,其實症狀跟感冒很像。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表示,出現頭痛、發燒的輕症確診者,其實吃普拿疼就夠了;若還有流鼻水、打噴嚏者,可再準備一些抗組織胺類藥物,若還有其他不適症狀,都可預約視訊診療。針對台北市的「輕症在家照護」計畫,柯文哲表示,萬一有感染,他認為還是放防疫專責旅館,因為大部分病患的症狀,吃普拿疼就可解決,有更嚴重狀況者才需要送醫院。他也強調,醫院也要做適當分配,畢竟老百姓生病,不會只有新冠肺炎,還有其他病要處理。而台北市預計下周要先在信義區試辦的「輕症在家」隔離照護計畫,即是可讓輕症、無症狀的年輕確診者,留在有獨立衛浴的家中,有狀況的去防疫專責旅館,嚴重的患者送醫院。如果接下來疫情持續升溫,北市12個行政區都會這樣做。 對於靠吃普拿疼對抗Omicron病毒,莊人祥表示,符合輕症居家照護條件者,的確可以準備普拿疼等家庭常備藥,來舒緩症狀。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指揮中心不反對準備一般家庭常備用藥,但若是處方用藥,還是需要醫師開立處方,才能使用。
輕症在家隔離「Ct值非給藥標準」 同住家人未打疫苗「6成會染疫」
隨著確診數不斷攀升,輕症在家隔離已經是勢在必行,但根據瑞典一項研究,如果同住家人沒打疫苗,就算遵守一人一室、戴口罩和保持距離的情況下,病毒量高的確診者,6成同住家人3天內就染疫,而病毒量低者,2成同住家人也會在5天內被感染。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表示,這代表未來推動輕症居家隔離治療的時候,還是要有一個指引,讓同住家人可以遵循,第二個就是盡量還是都要打疫苗,如果都打過三劑,一定有預防的效果。北市聯醫整合醫學科醫師姜冠宇則認為,未來若有大量的輕症居家隔離,民眾必須要學習如何照顧輕症居家隔離的病人,卻又不讓自己被感染。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居家清消,尤其是廁所清潔,最容易藉由接觸而感染病毒。至於未來輕症隔離病人如何取得、使用口服藥,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居家照護會有一套送藥機制,將開會討論,包括如何送藥、由誰來送,相關法規仍待釐清。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表示,並非所有在家隔離者都須用口服藥,而是針對有風險因子的病人,若確診者還不多,凡有風險因子就給藥,但當個案太多且口服藥數量有限時,就要排序風險高低,高風險因子優先,不是看Ct值高低給藥。另外,部分民眾擔心口服藥會跟原本已在服用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降血脂藥、抗凝血藥等,這時可先暫停原本藥物,待口服藥5天療程結束再恢復,而急性肝炎病人不適合口服藥,可改用瑞德西韋等其他新冠藥物;愛滋感染者同時使用口服藥治療,可能導致某些愛滋藥物無法正常發揮、影響治療功效,建議要追蹤觀察。
全面鬆綁!第二、三劑開放混打 「間隔8周」最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22)下午召開疫情記者會,發言人莊人祥宣布全面開放混打,第二劑、第三劑都可挑選與第一劑不同廠牌的疫苗,不過還是建議第二劑與第一劑同廠牌,專家表示,因為一、二劑同廠牌有較完整的安全性數據,混打的副作用則會較強。依指揮中心資料顯示,國內疫苗昨天接種5萬6476人次,第一劑涵蓋率已達79.64%、第二劑覆蓋率已達66.10%、第三劑覆蓋率為0.29%。ACIP委員黃玉成表示,不論國際或台灣的臨床疫苗研究,在免疫生成性或第三期臨床試驗都建議優先接種同廠牌疫苗,但由於一開始疫苗供應不及,所以國外有許多小規模臨床試驗混打,有些報告也顯示效果不錯。現在疫苗供應充足,但目前指揮中心也開放第二劑混打,民眾可根據接種第一劑後是否有不良反應來選擇。黃玉成說,目前看到第一劑AZ、第二劑接種mRNA或高端疫苗,抗體生成都比「AZ+AZ」高好幾倍,至於混打週數,各國混打臨床試驗都是用4到12周,但大多是隔8週,所以ACIP建議隔8週。而第一劑接種mRNA者,如果很不舒服可以考慮換其他疫苗,不論換AZ或高端效果都不錯,就算換成AZ疫苗,效果也比「AZ+AZ」好。至於第一劑高端者,如果打完抗體效價不夠或有出國需求,目前台灣臨床試驗沒有「高端+AZ」,僅有「AZ+高端」因此ACIP建議第二劑可混打mRNA,但並非不能混打AZ,只是沒有數據做為參考。
莊人祥曝這組疫苗混打副作用高 最容易發生常見4症狀
我國新冠疫苗接種將於本周五起全面開放第二劑、追加劑混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說明第二劑接種各廠牌的副作用分析,建議民眾若第一劑接種AZ,第二劑可選mRNA或高端疫苗,以取得更佳的抗體保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以疾管家的V-Watch新冠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資料為例,指出AZ+莫德納產生的副作用比例較高,第二劑會出現疲倦、肌肉痠痛、頭痛、發燒等,AZ+BNT的組合則雖然也容易出現上述副作用,但整體比例都已降低很多。莊人祥以高端的回報資料為例,第一劑接種後的發燒比例為0.9%,第二劑接種後的發燒比例則為0.8%,兩項資料都遠低於莫德納、BNT、AZ的接種後發燒比例,ACIP委員黃玉成則建議,民眾若想取得較高的保護力,但擔心發燒產生的副作用,可選擇混打高端疫苗。黃玉成表示,根據本土研究資料,AZ+高端整體的抗體效價為AZ+AZ的2到3倍,而AZ+莫德納則能提高10多倍的抗體效價,都能帶來更佳的保護力,民眾可依自身過去接種疫苗的情形來衡量第二劑的疫苗選擇。
新冠病毒變異不斷 醫籲接種流感疫苗:感染新冠機率較低
新冠肺炎病毒不斷變異,又逢秋冬流感季,疾管署今年度採購632萬劑公費流感疫苗,提供50歲以上民眾、高風險慢性病人等11類對象接種,一開始打氣不如去年,但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目前尚餘90多萬劑。根據多國研究顯示,接種流感疫苗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和未接種者相比有明顯差異,感染科醫師認為「可以說是打流感疫苗的附帶好處」,民眾要把握趕快去打流感疫苗,一舉二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接種流感疫苗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為重要,因為流感的臨床症狀和新冠肺炎相似,就醫時可能被當成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一連串採檢、隔離等流程,不僅增加自己的麻煩,醫療資源分配也受影響。黃玉成說,美國、義大利、巴西研究皆顯示,接種流感疫苗的人,不僅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比未接種者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也明顯較低,雖然是回溯性研究,但統計上確實有顯著差異,可以說是接種流感疫苗的附帶好處。去年受疫情影響,流感疫苗打氣踴躍,而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已於10月1日開打,由於和新冠疫苗撞期,一開始打氣不如去年,但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疾管署統計,截至12月16日累計接種540.8萬劑,和去年同期的580.6萬劑差距不大。疾管署今年共採購632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包括國光、賽諾菲及東洋三種廠牌,其中國光和賽諾菲是以雞蛋胚胎培養製作,而東洋是以細胞培養方式製成,病毒變異性較低,保護力比雞蛋培養疫苗增加約1成。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都是四價疫苗,臨床效果抗體反應相差不大,符合公費接種條件者,不限廠牌皆可施打,有打就有保護力;如果對雞蛋過敏的人,應選擇以細胞培養的流感疫苗。
新冠疫情變異是好事? 專家揭關鍵指標:未來走向「感冒化」
春節腳步逼近,近期國際間卻出現南非新變異株Omicron,導致各國邊境緊縮。專家表示,Omicron突破性感染比例較高但症狀較輕,民眾面對病毒變異不必太恐慌,預估未來的疫情會走向「感冒化」,而非「流感化」,病毒的毒性將逐漸減弱,待重症死亡風險低於流感,就可以和平共存。台灣疫苗推動協會今日召開記者會,包括榮譽理事長李秉穎、理事長黃玉成都受邀到場,公布「職場防疫安全調查」。黃玉成表示,此次的調查發現,上班族最有感的防疫措施是辦公室總量管制(26.7%),另有近8成受訪者贊成未來以疫苗護照作為進入辦公室的條件。對於政府的防疫政策,最滿意的是公共廣場所強制戴口罩措施(25.3%),另有逾3成受訪者認為邊境管控仍有改善空間。近期Omicron的出現導致各國邊境緊縮,外界也好奇專家如何解讀Omicron的風險。李秉穎會後受訪時表示,Omicron比較會突破性感染,但是症狀可能較輕,初步的資料看來是這樣,以前Delta的經驗也是這樣。根據英國對Delta的檢測,Delta的症狀是流鼻水,但不太會咳嗽,代表病毒無法侵犯下呼吸道系統,留在上呼吸道,所以只會流鼻水、鼻塞。他表示,病毒久了會慢慢和人類和平共存,變異就是一個過程,我們對變異不必太恐慌,應以平常心面對,戴口罩、勤洗手、不摸眼口鼻。對於未來新冠肺炎的走向,李秉穎認為,未來新冠肺炎不會流感化,而是感冒化,像流感每年都需要打疫苗,雖然不停突變,但突變後的流感病毒還是蠻強的。至於新冠病毒,他預期仍會突變,毒性卻會逐漸減弱。流感的死亡率大約是千分之一或少一點,且不需封鎖邊境,以他個人的看法,未來待新冠病毒重症死亡小於等於流感,就可以和平共存,這個過程要耗時多久還不知道,不過目前時機未到。
Omicron病毒株來勢洶洶…疫苗效益恐掉逾4倍 專家憂「可能還有這問題」
南非新變種病毒株Omicron的出現讓原本漸趨穩定的疫情再度出現危機,世界衛生組織(WHO)更點出該變種病毒易於「重複感染」的特性,讓人們恐將再度重回全民高度備戰的生活。對此,國內專家則表示,Omicron發生的32個變異位點是Alpha株與Delta株集大成,之前的Delta病毒研究中曾發現,其會使疫苗抗體效價降低3到4倍,Omicron將可能超越這個紀錄。而更糟的情況則是,檢驗準確恐也會受到影響。根據《蘋果日報新聞網》報導,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新冠病毒感染者超過十億人,出現多次變異並不意外,但被WHO列為高度關注變異株的Omicron,卻可能在傳染力、嚴重度、疫苗、檢驗、抗病毒藥物等項目造成全面影響。黃玉成分析,目前已知Omicron有32個位點變異,主要皆在病毒S棘蛋白上,這些變異位點過去也曾在Alpha、Delta中發現,可說是2種型別混和後的加強版。另外,由於過去研究中,只要感染Alpha,疫苗產生抗體效價的表現便會與其對付原始的武漢株接近,但在應變Delta部分則會下降3至4倍;面對更強大的Omicron變異,恐將對疫苗效力產生更大影響。此外,黃玉成還提出另外一個嚴重問題,他解釋道,Omicron在S棘蛋白會發生較高比例變異,而這也會影響PCR判讀,若只讀S棘蛋白,可能會有偽陰性的風險;不過,若是反向思考,只要其他區段都為陽性,S棘蛋白卻是陰性,那也能快速確認為已感染Omicron。
高端獲美國技術支援卻被拒之門外 名醫呼籲接種者「前面當沒打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2日對外宣布,曾接種過高端疫苗的民眾,如果有緊急出國的需求,可以持相關證明文件接種AZ、BNT或莫德納疫苗。這也形同高端疫苗爭取國際認可失敗,也有不少民眾認為自己白打了高端疫苗。就有醫師對外呼籲,民眾可以當作前面沒有打過疫苗重新來過。也有專家表示,如果高端可以趕快做完第三期臨床實驗,還是有爭取國際認可的機會。根據指揮中心資料指出,截至11日為止,國內有77萬612人接種第一劑高端疫苗,而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民眾人數有64萬1630人。而其中因出國需求要求接種其他疫苗者,有210人曾接種一劑高端疫苗,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有100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接種高端可入境的國家有6國,分別為紐西蘭、帛琉、印尼、阿根廷、以色列及貝里斯。為因應接種高端者的需求,指揮中心今宣布已接種1劑或2劑高端疫苗者,可在最後1劑打完滿28天後接種AZ、BNT或莫德納。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指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高彬表示,高端視次單位蛋白疫苗,與BNT、AZ或莫德納等疫苗的機轉作用不同,民眾如果有需求要混打其他疫苗、但卻擔憂安全性時「就把高端忽略,等於沒打就好」。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指出,黃高彬表示,高端疫苗有美國技術授權,理應獲得美國認可,但目前不被認可的原因主要是第三期人體實驗尚未完成,所以被質疑。屆時如果完成第三期人體實驗,狀況應會有所好轉。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也表示,民眾應該多給高端疫苗多點信心,高端疫苗被其他國家認可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不是急著需要出國的話,其實不需要擔心。
青少年BNT第二劑接種時程曝光 指揮中心回應:最快12月開打
國內12~17歲青少年,九月底時已經完成接種第一劑的BNT疫苗,目前剛滿4週,但第13輪接種BNT改成人先上,是否青少年接種BNT第二劑喊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將針對第二劑接種再發意願書調查,由於到貨量也是原因之一,最快將於一個月後開打,目前仍是傾向要完成兩劑接種。莊人祥表示,國內12~17歲族群日前接種率達到88.7%,校園總接種數超過108萬劑。而根據過去流感疫苗接種流程,無論第一或是第二劑,都會事先做接種意願調查後才會開打。莊人祥表示,雖然現在打完第一劑的青少年已經滿四周但國外研究報告指出,只要不短於21天,保護力會降低,時間拉長,反而效果越好。目前要不要繼續接種第二劑,莊人祥說,ACIP專家會議討論中,屆時也需視到貨量後提供給地方衛生局安排接種計畫,還需要一個多月整備。據他了解,傾向完成兩劑接種。ACIP委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指出,將衡量青少年染疫後的重症風險、不良反應及未來病毒的高傳染力,作為第二劑開打依據。
BNT入體1/國外研究!心肌炎患者共同症狀是「胸痛」 4大警訊要注意
12至17歲青少年本周於校園開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資料,總計有129萬8861位學生同意施打疫苗,比例高達93.10%,各縣市當中,以桃園市96.95%同意比率最高,最低則是則是台東縣的77.62%。雖然同意施打疫苗的比例相當高,但其實多數家長仍然忐忑不安,抱著「看狀況隨時喊停」的心態,教育部提醒,即使家長與學生已經將同意書送出來,在接種前最後一刻仍可反悔,會充分尊重家長與學生的評估及意願。疾管署日前舉行「兒少新冠病毒感染與疫苗接種的臨床處置建議」線上研討會,邀請多名兒科醫師討論。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瑽寧在會中提到,臨床研究數據顯示,12至15歲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抗體濃度高,且經過4個月後,仍能維持9成疫苗保護力,比成人更佳。疫苗副作用方面,黃瑽寧說,數據顯示以注射部位疼痛最多,第1劑或第2劑都達8成以上,但全身性副作用如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疲倦、需服用止痛藥等,則以第2劑接種後比例較高。而最令家長擔心的心肌炎,黃瑽寧表示,依照美國監測資料,發生率為百萬分之40,且大多在5天內可出院返家。馬偕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瑽寧在疾管署舉辦的線上研討會表示,BNT疫苗的相關副作用在第2劑之後較為明顯,就算罹患心肌炎也不嚴重。(圖/翻攝自疾管署線上研討會畫面)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邱舜南表示,根據美國報告,mRNA疫苗引起的心肌炎有4種主要特徵,包括年齡小於30歲、男性,有肥胖、心臟病或氣喘等共病,以及最近有接受心肌炎相關治療者,症狀大多發生在接種疫苗後一周;發生的時間點大多落在接種第2劑疫苗後,以接種後5天內發生最多,少數於接種一到兩周後才出現症狀。美國心臟學會期刊《循環》(Circulation)今年8月發表一篇研究,蒐集61名mRNA疫苗相關的心肌炎個案,其中98%為男性,年齡層落在14歲至70歲,89%接種第2劑疫苗後出現,平均發生在接種後2.4天。邱舜南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個案都出現胸痛症狀,其中又有63%合併有發燒、肌肉痛、疲倦等症狀,個案住院中位數為4.6天,全數存活出院且89%症狀完全緩解。邱舜南也指出,本身有心臟病的青少年,建議在病情穩定的狀況下才施打疫苗,避免感染後症狀更加嚴重,但接種後如果出現新的症狀或原有症狀惡化,必須立即就醫。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玉成表示,接種BNT疫苗後,注射部位紅腫熱痛、痠痛都屬正常,部分人也會發燒,但如果高燒超過48小時便要就醫。接種疫苗後28天內都要注意是否有胸痛、呼吸急促、心跳不規則等症狀,尤其接種第二劑、年輕男性更要提高警覺。BNT接種後4大警訊。
民眾自費檢驗抗體 疫苗協會理事長「不知意義何在?」
近日由於網紅四叉貓(劉宇)前往北市禾馨診所自費檢測施打高端疫苗後體內血清抗體數值,之後還引起一陣仿效的風潮。為此,就有專家學者強調,就算是數據高,也不代表保護力高,檢驗非中和抗體的話,也與疫苗保護力無關,「實在不知道檢驗抗體的意義何在」。在四叉貓自費檢驗的消息傳出後,北市衛生局認為禾馨診所有違法之虞,目前正在調查中。而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表示,22日會開會擬定相關指引,規範那些情形需做檢驗,檢驗後數據該如何判讀,對於民眾自行檢測,陳時中表示,不會反對合格的檢驗,但必須要遵守醫師法。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對於民眾自費檢驗一事,他認為「實在不知道檢驗抗體的意義何在」。黃玉成解釋,民眾過去在接種各種疫苗時,也沒有檢驗就認定疫苗有保護力,為何新冠肺炎疫苗就需要檢驗?第二則是,即便真的有檢驗,也要有明確的比對標準才能研判高低,但是現在根本沒有一致的標準,但如今卻沒有相同的標準,檢驗結果無法解讀。第三則是,人體內的中和抗體只有3級實驗室才能釐清,但每個實驗室因為標準不一的關係,出來的結果落差十分的大,根本沒有辦法足以判讀檢驗結果。黃玉成表示,現階段做的檢查,除了拿來做自我解讀跟朋友間比較外,剩下都沒有任何意義。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他同樣不建議民眾自費做檢驗,因為隨ˊ著接種個體、身體狀況、疫苗品牌與實驗室檢驗方式的不同,其實無法用抗體IgG數字進行保護力高低的辨識,他認為,檢驗資料的判讀涉及專業,如果就數據高低來進行判斷的話,有誤導他人的嫌疑。
疫苗可以混打了?專家建議「AZ+mRNA」 陳時中曝「2大討論關鍵」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5日達成AZ與mRNA疫苗「混打」共識,針對何時正式展開混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6日表示,在有限度範圍內,會先考量需要快來施打與不能打其他疫苗的人為主。陳時中。(圖/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混打時間還沒訂好,希望能盡快,針對混打實施的時程,他解釋,目前經專家討論方向是可行的,但應該是有限度來做,針對需要施打的人或是不能打其他疫苗的人先做考量,同時要評估到貨數量、不同廠牌的衡平性等問題,當一切更穩定就會執行。至於到底是AZ混莫德納,或是AZ混輝瑞BNT疫苗,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回應,專家只有提到AZ與mRNA疫苗混打,但還沒有提到廠牌,後續規劃要看貨量才可以安排。陳時中也提到,現在並沒有宣布第一類至第三類可以混打,是專家建議以第一類至第三類優先,但未來還是要看疫苗數量分配,還有這些族群接觸病毒的頻率跟可能性高低,讓他們及早有兩劑完整保護力。另外,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同時也是ACIP委員黃玉成則表示,ACIP只是通過「建議案」,是「建議」行政單位可以考慮,但最終還是要看施打政策,且主要還要回到疫苗量的考量上,當然說不定指揮中心已經正在討論。
國產疫苗刻意迴避WHO血清基準比較?學者急建議食藥署亡羊補牢
衛福部食藥署日前提出國產疫苗緊急授權條件(EUA),以免疫橋接審核國產疫苗保護力,但食藥署標榜會以「同一實驗室、同一標準品」做比較的說明,卻遭到國內醫學界挑戰,甚至有學者質問,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十二月推出血清標準品,可作為與國際疫苗的比較基準,食藥署卻未要求兩支國產疫苗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血清標準做比較,質疑有刻意放水之嫌。輔大醫學院教授、預防醫學會理事長陳宜民則表示,他曾經分別受聯亞、高端兩支國疫苗廠之邀,聽取兩支疫苗廠對疫苗研發規劃說明,並實際到工廠參觀研發設備,當時兩家藥廠的人員都說明,為確保疫苗研發品質,疫苗製作後一定會與WHO世界衛生組織的血清標準品做比對,畢竟這是世界各大藥廠研發新冠疫苗、爭取緊急授權前,必定要採取的動作。陳宜民說,兩家國產疫苗廠既然承諾要做比對,那麼就應會說到做到,照理說也進行比對了,至於兩家公司為何沒公佈比對結果?他推測,可能與食藥署未強制性要求國內疫苗廠「非比對、並公佈結果」不可。陳宜民說,世界衛生組織如此重要的建議,食藥署在考慮給於EUA緊急授權時,並沒有國內疫苗廠照辦「讓他很訝異」,但現在或許還來得及補救。他建議食藥署應亡羊補牢,立即要求兩家國產疫苗廠,在EUA討論前,立即公佈疫苗與WHO血清標準比對的數據、並補送食藥署審查, 即使兩家疫苗廠確實還沒做比對實驗,現在向WHO緊急索取比對血清也還來得及,如此才能符合食藥署所謂的「同一標準」EUA標準,畢竟WHO提供的比對血清,就是國際最被承認的標準。食藥署六月十日公布國產疫苗緊急受權審查方式,針對疫苗療效評估,以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方式進行,「聯合報」今天報導,免疫橋接首要面臨的問題為「標準不一致」,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舉例,高端疫苗第一期於長庚實驗室做出的中和抗體效價與第二期中研院進行實驗,中和抗體效價超過六倍以上,凸顯不同實驗室標準確實不一致。聯合報指出,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WHO去年十二月已推出第一代血清標準品,NIBSC編號20/136;今年一月也推出第二代NIBSC編號20/130的標準品。該標準品可用於中和抗體效價的校正,開發出的疫苗要與其他家疫苗相比,必須使用此標準品,才能發表國際期刊。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玫甄說明,當初討論EUA時並未討論使用WHO血清標準品,主要還是採取同一實驗室當作統一標準。但既然WHO已經有血清標準供各國研發、爭取疫苗緊急授權的比對標準,為何台灣卻疏漏不比較、卻堅持採用台灣自訂的標準,「難道不擔心無法走向國際嗎?」再度引發國內醫學界議論紛紛,甚至還有陰謀論懷疑食藥署刻意忽略「是為了護航國產疫苗」。陳宜民認為,既然醫界已對此有質疑,現在與其追究「遺漏」是否故意,不如由食藥署緊急要求國際兩家疫苗廠亡羊補牢,要求國產疫苗比對WHO血清,對國內疫苗廠而言應非難事,如果儘速進行比對,也有助於化解外界對國產疫苗EUA效力的質疑,對全民也多一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