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奕修
」 黃奕修 黃斑部 糖尿病年紀增長視力變差正常? 醫:每10位長輩約有1位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威脅國人眼睛健康、甚至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其中又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nAMD )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有關。為了提升國人對黃斑部病變的重視,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特別於112年10月12日世界視覺日前,喊出「擊退Eye的威脅,就靠愛的力量」口號,提醒國人關心另一半或家中長輩的視力健康,並鼓勵穩定回診、治療,確保治療不中斷,助其擺脫疾病的威脅,奪回美麗新「視」界。輕視黃斑部病變症狀、日常生活危機四伏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此外,每10位長輩中約有1位的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黃奕修部長說明,黃斑部病變可依據其致病原因分為許多種,常見的類型包含: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前者的發病機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後者則是好發於糖尿病患者。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患者因脈絡膜中的血管異常增生且結構不緊密,所以水分、血液容易從細胞間的縫隙漏出,造成水腫、出血。隨著病程發展,我們的視野將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也提醒民眾,千萬別以為視線變差一點點沒關係,若視野受到限制,不僅駕駛交通工具時容易有危險,可能連走樓梯都會踩空,閱讀、工作等也都會受到衝擊,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與安全。64歲的病友劉先生,4年前發現右眼視野扭曲,不僅拜拜插香插不準,連倒茶都會倒到杯子外面。因為知道疾病容易導致失明,因此積極接受治療,定時回診追蹤,至今非常穩定,也對生活沒有造成其他影響。黃奕修部長指出,儘管黃斑部病變的健康衝擊劇烈,但患者卻很容易放棄治療,為了揭開關鍵原因,特別與羅氏大藥廠共同進行收案研究。此研究中,收案患者年齡坐落在56至88歲,以接受眼內注射治療的患者為主,諮詢15位長期且穩定治療的患者,以及14位中斷治療超過四個月的患者,藉由比較兩族群,對於黃斑部病變的治療認知與態度,從中統整出「2大常見迷思」與「3大改變契機」。迷思1—黃斑部病變健康衝擊不大?! 專家憂:不治療的患者視力有受損風險研究指出,對於消極治療的患者而言,56%患者不認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且儘管超過4個月沒有回診追蹤、治療,仍有71%患者並不擔心視力受損,甚至認為病況會自然好轉。黃奕修部長說,事實上,中斷治療可能導致療程功虧一簣,有一定的視力受損風險。迷思2—有治療視力就會快速變好?! 專家:眼內注射為長期治療過程、患者等不到成果就放棄消極治療的患者57%不確定其治療成效好壞與否。黃奕修部長進一步說明,這樣的結果呼應了眾多醫師的臨床經驗,治療成效是否讓患者有感,是影響其後續治療穩定度的關鍵點。然而,眼內注射為長期治療過程,有高機率幫助患者避免視力受損,部分患者也可提升視力。但治療成果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見效,在對治療有高度期待之下,患者容易主觀判定治療無效而放棄治療。關鍵1:患者抗病之路孤立無援 伴侶、家人以愛相伴、鼓勵回診治療黃奕修部長指出,觀察研究中的兩類患者,可發現雖然86%患者與家人同住,但卻有高達31%患者無人可照顧,無論是回診或是日常自我照護,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僅如此,每五位約有一位患者認為無法從親友間獲得足夠的支持。關鍵2:年長者慢性病齊發 交通與候診就要花掉7小時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只是黃斑部病變,許多患者也陸續確診慢性病,黃奕修部長依研究分析,高達62%患者罹患其他慢性病。然而,為了維持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患者不僅在交通往返上需要花費1.8個小時,候診的平均時間更是耗時4.7小時,也就是說,每一次的回診治療,需要花掉6.5個小時的時間,幾乎等於上班族工作一日的時間。不難想像為何研究也指出,有36%消極治療的患者認為回診很麻煩與不方便,也因此,降低回診治療次數,也是減輕治療障礙的一大重點。關鍵3:9成患者期待治療新選擇 醫師: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可依治療反應減少注射次數研究也顯示,高達90%患者期盼能夠了解最新的治療選擇。黃奕修部長鼓勵,除了眼內注射藥物,今日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已有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有機會可幫助減少不正常血管增生並讓血管更穩定。透過藥物新選擇,患者可依據醫囑及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療程。待治療穩定後,更可依據治療反應,有望將治療頻率延長至每4個月一次,減少眼內注射次數,還有機會改善病況。黃奕修部長說,及時治療黃斑部病變很重要,當「視」界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時,就要尋求眼科醫師的協助。也提醒家中有長輩的國人,在世界視覺日前夕,與長輩一起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測,用30秒快速檢測自己是否有黃斑部病變風險。
視力變差勿輕忽!黃斑部病變不治療恐失明 本土研究揭「患者中斷回診原因」
根據110年健保數據,我國約有678萬人次因眼科疾病就診,約佔全國就醫人口3成。視力受損與失明的衝擊,不只會衝擊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對於社會與家庭也是不容忽視的經濟負擔。舉例而言,光是110年健保用於眼科治療的開銷就上看181億元。威脅國人眼睛健康、甚至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其中又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有關。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此外,每10位長輩中約有1位的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林口長庚眼科部黃奕修部長強調,千萬別把黃斑部病變當成正常的老化結果,及時且穩定的治療格外重要。然而,逾半數患者在治療2年後停止療程,若無持續回診可能暴露於視力受損與失明的危機中。為了探究其中斷回診的原因,愛盲協會與羅氏大藥廠因此進行黃斑部病變醫囑遵從性的收案研究。此研究中,收案患者年齡坐落在56至88歲,以接受眼內注射治療的患者為主,諮詢15位長期且穩定治療的患者,以及14位中斷治療超過4個月的患者,藉由比較兩族群,顯示台灣患者「2大常見迷思」:認為黃斑部病變健康衝擊不大、有治療視力就會快速變好,且對眼內注射治療存有過高的期待,導致容易受挫而放棄治療。黃奕修說,研究顯示,對於消極治療的患者而言,56%患者不認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且儘管超過4個月沒有回診追蹤、治療,仍有71%患者對自身的病況保持著正面態度,並不擔心視力受損,甚至認為病況會自然好轉。黃奕修部長說,積極治療的患者,80%患者重視黃斑部病變的衝擊,且儘管穩定治療,仍有33%患者感到擔心。研究也顯示,雖然86%患者與家人同住,但卻有高達31%患者無人可照顧,無論是回診或是日常自我照護,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僅如此,每5位約有1位患者認為無法從親友間獲得足夠的支持,獨自治療黃斑部病變也為他們的內心帶來孤獨。此外,高達62%患者罹患其他慢性病。然而,為了維持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患者不僅在交通往返上需要花費1.8個小時,候診的平均時間更是耗時4.7小時,也就是說,每一次的回診治療,需要花掉6.5個小時的時間,幾乎等於上班族工作一日的時間。不難想像為何研究也指出,有36%消極治療的患者認為回診很麻煩與不方便,黃奕修表示,除了眼內注射藥物,今日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已有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有機會可幫助減少不正常血管增生並讓血管更穩定。透過藥物新選擇,患者可依據醫囑及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療程。待治療穩定後,更可依據治療反應,有望將治療頻率延長至每4個月一次,減少眼內注射次數,幫助患者在治療前期就建立信心,促使其未來治療更穩定,同時也減輕了照護者的負擔,需要上班的其他家庭成員也可以輕鬆陪伴患者抗病。
失明年輕化1/新陳代謝旺盛是缺點? 竟比銀髮族瞎得更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調查發現,全球有3900萬名視障者,其中超過315萬人是因為黃斑部病變而失明,「現在30~40歲就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案例非常多,人數增加3~4成左右。」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副部長黃奕修醫師說,其中糖尿病扮演關鍵因素。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的「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糖尿病發生率超過11%,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其中9成屬於後天的第二型糖尿病。黃奕修醫師說,身體的修復機制反而容易造成眼睛結痂,形成不斷出血的惡性循環。(圖/黃奕修提供)不只如此,2000年至2014年間,台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增加2.6倍,其中20歲以下的糖尿病患者更一口氣暴增44%。「每年都有2%的糖尿病患罹患黃斑部病變,其中年輕糖友愈來愈多,我們也發現惡化速度更快!更難控制!」黃奕修說,臨床上觀察,許多洗腎的銀髮族糖友雖然身體虛弱,眼睛卻沒有大問題,相較之下,30~40歲年輕糖友的黃斑部反而殘弱不堪,不是水腫嚴重、就是經常出血,失明的風險也更高。現代人習慣使用3C產品,但3C產品釋放的藍光容易引發黃斑部病變。(圖/黃鵬杰攝)「雖然沒有相關研究,但推測原因跟身體修復機制有關。」黃奕修說,手被刀子割傷、大腿骨折,身體都會有自我修復機能,對大部分的器官來說,這個修復機制都是好的,卻唯獨對眼睛例外。「因為眼睛血管病變、受傷之後的修復,就是結疤,而眼睛一旦結疤,就更容易造成出血、也會產生更多的血管病變與視網膜剝離,甚至治療難度也更高。」5大原因傷害黃斑部黃斑部位於眼球正後方的視網膜中心處,患者會逐漸發生中央黃斑部的退化現象,視野出現扭曲、變形,若沒有妥善治療,最終可能導致失明。台大醫院眼科教授楊長豪醫師說,糖尿病患易引起血管病變,使得視網膜血管滲漏。因此產生不正常的發炎因子或新生血管因子生成,使血管中漏出的水分、夾帶蛋白質與脂肪積累在黃斑部,因此形成黃斑部水腫。除了糖尿病等三高疾病之外,用眼過度、長時間暴露藍光和紫外線、高度近視等,都容易導致黃斑部提早發生血管病變,年輕族群不可掉以輕心。
失明年輕化2/眼前飛蚊愈來愈多 30歲攝影師罹患「眼睛癌症」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視障人士已超過五萬五千名,近年增加的視障者多是18歲以上的中途失明者,主要病因是綽號「眼睛癌症」的黃斑部病變,醫師表示罪魁禍首是糖尿病,且年輕人旺盛的新陳代謝竟是「原罪」,每一次眼睛血管病變修復後的疤痕,就讓年輕糖友更接近黑暗。30歲的阿偉正是如此,因為有家族史,再加上體重破百、飲食西化,所以阿偉年紀輕輕就已經確診糖尿病,但他並不以為意。「因為家人都有糖尿病,所以我不會怕,但眼前的飛蚊卻愈來愈多,看東西也相當吃力。」黃斑部病變的症狀包括影像扭曲、模糊、視野出現黑影,提醒糖尿病患應有所警覺,發現異常就要趕緊就醫。(圖/醫師提供)阿偉是個攝影師,因為靠眼睛吃飯,所以很快就去醫院檢查,「沒想到血糖控制不佳引發黃斑部病變,眼睛已經出血,視力竟然只剩下0.1、0.2!」阿偉真是嚇到了,於是趕緊接受治療,也積極控制血糖,目前視力已經恢復至0.9左右。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副部長黃奕修醫師說,有更多例子是直到眼睛出問題,才發現自己竟然有糖尿病。由於糖尿病初期毫無症狀,許多患者一開始就已經出現黃斑部病變,卻可能推延至視力受損才有警覺。「我建議確診糖尿病時,就要同步進行眼底檢查。」黃奕修認為及早發現與治療,就能降低失明機率。
失明年輕化3/互補作用超驚人 一隻眼瞎竟渾然不知
「糖尿病對於眼睛的傷害非常明確,如果治療時機相差1~2年,視力惡化的速度就會倍數成長!」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副部長黃奕修醫師提醒,黃斑部初期病變時,就會造成影像扭曲。「別以為這輕易就會發現,臨床上許多患者其中一隻眼睛已經完全壞了,都還沒有發現!」黃奕修說,原因就出在我們是同時使用一雙眼睛,當其中一隻眼睛有狀況時,另一隻眼睛自然就會互補,所以很難發現異常。「建議糖尿病患應該偶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測試,如果發現影像、視野異常,就要趕緊就醫。」綠色蔬菜富含葉黃素,多食有益保養眼睛,也可選擇蝦紅素、花青素等保健品。(圖/王永泰攝)一旦眼睛不幸出現狀況,也不必灰心喪志。「我有一位40多歲的病人,發生黃斑部病變時,視力惡化到0.5以下,血糖也亂七八糟,經過治療及時搶救住視力,後來每年固定一次回診,每次狀況都很好。」黃奕修說,這位患者持續10年血糖、眼睛數值都維持得不錯,讓他忍不住詢問「是不是有甚麼秘方?」這位患者笑說:「秘方就是運動!」原來罹患黃斑部病變之後,他就跟朋友立誓每早一起晨泳,持之以恆竟然就找回健康。紫外線是傷害人眼黃斑部的元凶之一,因此外出遊玩時,最好避免長時間曝曬於太陽底下。(圖/鄭清元攝)「這個例子非常振奮人心!」黃奕修說,控制血糖才能保護靈魂之窗,就算有再多的新藥物、新治療方式,都比不上固定的運動習慣,更能有效穩住血糖,避免眼睛再受傷害。
失明年輕化4/眼內注射可挽救視力 轉換治療方式同享健保
對許多人來說,眼睛除了能看清楚事物之外,更是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對年輕人而言,假若病況惡化速度加快,意味著失明的時間將會更長。幸好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治療方式也日新月異。「過去只能採取雷射治療,雖然能阻止病況惡化,卻無法恢復受損的視力。現在的『眼內注射藥物』,則能夠有效挽救視力。」台大醫院眼科教授楊長豪醫師說,眼內注射藥物分為兩種,一種是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透過減少微血管滲漏而阻斷新生血管;另一種是新型長效型類固醇,該藥除了能減少新生血管外,還能降低發炎因子。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也容易出現黃斑部病變患,為顧及胎兒安全,較適合選擇無副作用的雷射治療。(圖/業者提供)臨床上約有3成患者施打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後,因為發炎反應依舊持續,導致治療效果不彰。雖然眼內注射藥物目前皆有健保給付,但過去若想從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改為長效類固醇藥劑,就必須自費。眼內注射藥物大約一針2~3萬元,換算下來一年一眼大約需花費七萬元,所幸,自今年3月起,政府放寬兩種治療轉換的有條件給付,現在皆可繼續享有健保給府。視網膜血管滲漏易造成黃斑部水腫,在注射「新型長效類固醇」藥劑之後,黃斑部水腫才消失,恢復正常凹洞狀。(圖/醫師提供)黃奕修說,其實治療方式各有優缺點,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的視力進步較為明顯,但若曾有心肌梗塞、中風病史會有復發風險;而新型長效型類固醇則多了消炎效果,有助減退黃斑部水腫狀況,但還是有一些類固醇的副作用。「至於最古老的雷射治療,你也別認為它毫無優點,對於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來說,因為雷射最不影響胎兒發育,所以是最合適的選擇。」黃奕修說,沒有最好的治療方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應該與醫師討論加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