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安
」拒當老三2/四度陷入三腳督局勢 選民睜大眼緊盯北市選情曲線起伏
年底北市長選戰「三腳督」競爭激烈,這也是台北市長選舉第五度出現類似的戰況,儘管國民黨市長參選人蔣萬安的民調持續領先,但與民進黨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及無黨籍參選人黃珊珊的差距並未持續拉大,也讓外界更好奇,今年北市長選戰的「三腳督」是否會催生棄保效應、逆轉選情。翻開台北市長歷年選舉史,之前已經發生過四次「三腳督」,分別是1994年、1998年、2006年、2018年,今年則是第5次。擁有選戰實務經驗的民調專家黃世安指出,對比歷年北市長選戰「三腳督」,今年三位候選人各具優勢,從學理上看,棄保效應再度發酵可能性不低,再加上藍綠兩大黨都推出候選人,外界難免會預期小黨民眾黨力挺的黃珊珊將被棄保,但深入探究後卻發現未必如此。他舉例,今年初外界還信誓旦旦,指棄保效應發生的可能性是「藍大於綠」,也就是系出藍營的蔣萬安、黃珊珊兩人間會發生棄保效應,但現在坊間看法卻多轉向,認為棄保可能性是「綠大於藍」。主因就是無法預料,向來最會打選戰的綠營候選人陣營居然接連出大包,而陳時中身陷的「疫苗門」、「論文門」又將隨著立院新會期開議再度遭「熱炒」,外界研判這些爭議都讓綠營部份年輕基本盤票難以挺陳,甚至轉而改挺黃珊珊。但另方面,由於蔣萬安持續維持民調領先,綠營側翼狂打蔣萬安的身世,也讓藍營支持者感覺莫名其妙,票源更形凝聚下,「棄蔣保黃」可能性持續降低,反觀泛綠支持者為免國民黨「光復」台北市,「棄黃保陳」或「棄陳保黃」的可能性就可能都會升高。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陣營發言人鄭世維認為,今年北市長選戰局勢與1994年的市長選戰態勢頗相似,當年,國民黨市長黃大洲與挑戰者新黨趙少康實力伯仲之間,最後就由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漁翁得利。陳時中競辦近來替陳時中安排許多不同的人設,希望拉抬他的能見度,爭取年輕基本盤回流,但是否有效有待觀察。圖為陳時中化身為「格鬥高手」下場與格鬥教練過招(圖/陳時中競辦提供)但他綜合迄今為止的最新民調,蔣萬安現在仍持續保持領先,陳時中、黃珊珊互搶二、三,陳時中雖得到中央龐大後援挹注,但「文青式選戰手法」無法阻擋原本挺綠的年輕選票流向黃珊珊陣營、少部分流向蔣萬安陣營,而陳的「仇恨值」又居高不下,不像2018年北市長選戰的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風格相對溫和「易成棄保對象」,因此就算陳陣營在倒數關鍵喊出「棄保」,恐也難完全喚回綠營跑走的基本盤。鄭世維還說,陳時中勝選與否牽動堅持提名他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選後是否仍能繼續穩坐黨主席寶座,擘劃2024大選佈局,研判民進黨中央絕不可能坐視「棄陳保黃」、讓陳時中淪老三,藍綠白三方很可能會照目前對峙態勢一路到投票,只要蔣陣營穩紮穩打,類似1994年北市長選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狀況就不會發生。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分析,陳時中目前選戰策略,是要透過不同人設轉變,盡力再拉抬聲量,搶回年輕票,最後倒數階段再集中火力催出基本盤,將流向黃珊珊的綠營支持者全數拉回來,但外界對陳時中用「變人設」應戰看法見仁見智,即使最後關頭綠營操作棄保,也未必就能勝券在握。陳時中矢言搶回流向黃珊珊的基本盤,黃珊珊回應也很酸「不覺得靠免治馬桶與盜圖,就能拿到年輕人選票。」,針對外界關切選戰倒數是否會出現「棄黃保陳」「棄陳保黃」「棄黃保蔣」等效應,黃珊珊痛斥藍綠,這麼早就喊棄保「真沒出息」,根本就不想努力爭取選票,但既然藍綠基層都有耳語指投黃就會讓另外兩人當選,黃也向選民喊話「乾脆票都投我,一次滿足選民三種願望」。也更凸顯今年北市長選戰「三腳督」選戰的風雲詭譎,外界雖想從歷年選戰的蛛絲馬跡正確預言,但顯然還欠缺共識沒有定論。根據多家民調結果顯示,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得到的年輕族群支持度最高,其中有很大一部份原本應屬於綠營的基本盤,由於年輕選民對「棄保」相對比較無感,對於年底選戰會有何種影響,外界都很好奇。(圖/劉耿豪攝)
項莊舞劍? 藍示警綠拿總預算做文章替「竹竹合併案」強渡關山熱身
四大公投民進黨「逆轉勝」後,全黨上下完全沒鬆懈,趁勝追擊,在立院發動將兩兆總預算逕付二讀,並堅持將地制法修正排入審查。藍營指出,總預算逕付二讀雖在外界譁然下,民進黨才退讓,但分析綠營背後政治目的,不只單純讓預算過關,此事恐怕只是「起個頭」,真正目的是要徹底剝奪未來在野黨「提案權」與「杯葛戰力」,並透過一次又一次違反立院議事慣例,為明年院會強行表決地制法修正案、竹竹合併合理化「熱身」,屆時,不僅在野黨監督力道將徹底「被打殘」,立院也弱化成「民進黨立法局」,更有利綠營永續執政。民進黨立院黨團21日挾人數優勢,在立法院以突襲的方式,將11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自委員會抽出逕付二讀,國民黨立委林奕華辦公室主任黃世安今天投書中國時報,質疑此舉不但創下毀憲亂政的惡例,更意味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恐將因此事,從過去的「民主政治」走向「民選獨裁」,在野黨必須設法積極反制,不能坐視「民選獨裁」成真。黃世安說,回顧台灣民主化後的總預算審查三讀,都是在前一年度的12月底或該年度1月才通過,立院公報都有紀錄可循。甚至96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還是在當年6月才完成三讀,但就算當時總預算在立法院卡關、延宕半年之久,該年度中央政府轄下各機關也沒有發生政務推動停擺或是公務員薪資延期給付狀況。反觀民進黨,此次以「總預算未過恐影響政務推動」為由發動突襲將總預算逕付二讀,搶先帶風向,警告總預算沒過將影響政務推動,雖是強詞奪理,為毀憲亂政擦脂抹粉,但一般民眾卻未必能分辨清楚,進而被誤導,國民黨被罵「也有道理」。黃世安指出,蘇揆為報復國民黨在四大公投案立場與行政院相左,不但附和民進黨團將總預算逕付二讀「毀憲亂政」,甚至還暗示軍公教加薪與育兒津貼加碼補助兩案,恐因預算審議而受影響。但若民眾稍微對中央政府運作有瞭解,就會知道,軍公教加薪為人事費用一環,屬於法定義務支出,不受預算審議影響。但是,如果政院堅持非要相關預算完成三讀才願實施,依照前閣揆賴清德任內加薪前例,也可以用「(預算)回補方式」實施。至於育兒津貼加碼補助部分,行政院早在今年7月就先斬後奏,用先向就業保險基金周轉費用的方式上路,也同樣不受預算審議延宕影響。另外,預算法第54條也有明文規定,預算未能如期三讀時的因應辦法,難道號稱立院老兵的柯建銘總召與行政院會不清楚嗎?但為何民進黨仍執意明知故犯?黃世安推測,綠營一次又一次衝撞在野黨容忍底線,帶風向,其實是為了透過不斷挑戰人民容忍度,並替以往民進黨還在野時痛批國民黨種種「可恥的事」,找到合理化理由,當所有事都淪為「藍綠對抗」,就更能爭取支持者認同,替逐漸加劇的「民選獨裁」鋪路。黃世安也舉證,過去民進黨在野時期,不是曾為了避免絕對多數的國民黨立委,將所有議案都透過表決方式處理,特別強調委員會中心主義的重要性嗎?不是曾經為了杯葛國民黨立委在委員會表決,痛批某某藍委是「半分鐘」立委嗎?此外,為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才要求建立不以人數多寡為計算基礎的「朝野協商制度」嗎?然而,這一切國民黨執政時,為了保障立院少數黨問政空間的議事制度,當民進黨取得完全執政權力之後,就顯得格外礙眼,就想要「架空」或「廢除」,除之才能後快!他分析,民進黨趁成功抵擋四大公投之際,立即將總預算逕付二讀、交付協商,真正的目的是就是希望藉由總預算案起頭,徹底剝奪在野黨在各委員會的「提案權」及杯葛預算能力。日後,總預算不論是游錫堃是否召集協商,或是協商朝野是否有共識,只要民進黨有辦法拖過一個月的冷凍期,就能將預算案逕自表決,然後藉由指責國民黨杯葛、找出合法藉口,但此舉形同實質廢除,在立院行之有年的「朝野協商功能」與「去委員會中心主義」,預算審查品質一定大幅退步。黃世安語重心長的表示,民進黨不是最愛將「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視為選舉必勝的選舉口號嗎,但當民進黨一面口頭上聲援香港民主時,另一手卻想沒收台灣民主,是多麼諷刺?!民進黨雖然已經總預算案逕付二讀一事「收回成命」,但惡例已開,此後勢必不會是唯一特例,竹竹合併升格案也必會比照辦理,當民進黨鐵了心要用「跳過委員會審查」與「弱化朝野協商」等方式,讓所有民進黨要的法案、預算都透過院會二三讀表決,全數過關,被外界大酸「根本擋不了」的在野黨,又該如何應對,才不會讓立法院再度成為民進黨立法局呢?
碳費大戰2/環保署調查英文版說每噸應收10美元 中文版摘要卻隻字未提
究竟台灣碳定價喊出每噸10美元的價格從何而來?其實在環保署2020年委託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所做的研究顯示,對台灣高碳排大戶而言,每噸10美元的碳定價僅提高約6%的電價,反應在產品成本上約千分之一,對企業沒有嚴重威脅。立委林奕華、賴香伶日前在立院質詢中也提出質疑,為何環保署委託英國倫敦政經所做的研究建議是10美元,卻反而參考日本、新加坡的3~4美元?「碳費每噸徵收3美元,與巴黎協定的40~80美元相差甚遠,恐難接軌國際標準。」綠色和平鄭楚忻提到,環保署在碳定價制度上,關於訂定原則、徵收對象等細節全部拖延到子法討論,只會拖慢台灣企業減碳工作,無助於淨零排碳目標。(圖/綠色和平提供)立委林奕華辦公室主任黃世安也向CTWANT記者表示,「環保署當時雖有將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報告英文版,全文上網揭露,卻未將建議碳費寫入另一份中文版」,「我因為習慣先看原文版,才知道報告中有建議台灣每噸碳費徵收10美元。」也就是說,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倡議的碳定價每噸10美元,是依循環保署委託的研究報告所提出的碳費徵收金額主張,與政府站在同一陣線。然而就碳定價每噸10美元,政府官員的態度卻很模糊。環保署長張子敬在11月18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回覆立委質詢時,就很明白地說,「碳定價的重點是促成企業實質上的減碳作為,縱使徵收碳費與其他國家一樣高,也無法參與各國碳權交易,因為台灣不在聯合國體系內」。立委林奕華認為徵收碳費定價,至今還未有具體政策,質疑2050年淨零排碳恐成空話。(圖/王永泰攝、報系資料照)就連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也在10月初於立院備詢,就立委林奕華提問「如果每公噸徵收300元碳費,會不會太高?」回覆說,「若以鋼品出口到歐洲來看,確實會影響我國企業的競爭力。」並強調說經濟部會觀察南韓等主要貿易競爭國所訂的費率。依據世界銀行資料,南韓每噸徵收碳費約16美元。環保署與經濟部官員的保守回應,似納入產業企業成本大增壓力的考量。眼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年2月立法院會期將審議,「總統蔡英文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台灣將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迄今根本沒看到具體措施」,在野黨立委說,碳費議題勢將引起朝野高度關注。
【油價黑幕2】連經濟部都不知道怎麼算! 消費者只能乖乖買單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再加上產油國內部打價格戰,導致需求減少、油價大跌,國內油價也跟著下跌,但卻有民眾仍反映油價下跌幅度趕不上國際原油下跌幅度,立委更發現國內能源主管機關經濟部能源局提供的國內油價資訊,與中油網站公佈的油價資訊有落差,不知道誰說了才算。「若以經濟部能源局『油價資訊管理與分析系統』提供的原油價格、匯率參數,套入浮動油價公式,計算出的國內油價,會比中油價格低!而且中油及能源局網站中的當周台幣對美元匯率也不盡相同,自然令人懷疑何者算數。」曾經參與立院油電價格調查小組運作的林奕華辦公室主任黃世安點出問題所在。本刊進一步追查,雖然能源局網站與中油網站引用的「匯率」都是中央銀行的數字,但弔詭的是,同一段時間內的匯率數字,兩網站也不盡相同。以今年二月二十四日到二月二十八日的「國內油價資訊」為例,能源局當週平均匯率是新台幣30.383元兌1美元,中油網站匯率卻是30.397,多了0.014元。能源局數字與中油網站數字對不起來,凸顯經濟部與中油間的橫向聯繫恐怕有問題。此外,同樣以該周能源局網站公布的「杜拜」及「布蘭特」原油價格套入中油浮動油價公式,計算出的7D3B參數是52.35美元,但中油網站的7D3B數字卻是52.73美元,兩者價差到0.38美元。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今年3月2日到3月6日,兩者每桶原油價差達0.49美元。林奕華因此質疑,以中油參數計算出的國內油價都高於能源局參數計算出的油價,自然對中油收益比較有利,但從消費者角度看,可能比較吃虧。中油與能源局網站公布參數出現油品價差,引發立委及消費者「誰說了算」的質疑。(圖/立委林奕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