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建方
」剴剴之死/新舊傷同時出現、行為異常 「9狀況」恐是兒虐警訊
北市一名1歲半男童被兒盟認證的保母虐死,而社工面訪3次都沒發現異常,此事震驚外界。對此,開業小兒科醫師麥建方跟媒體指出,有9大狀況是兒虐警訊。據《NOWnews今日新聞》報導,麥建方說,出現這9點可能有兒虐風險:1.新舊傷同時出現:孩子身上新舊傷同時出現,傷痕顏色不一致,或是照X光出現新舊的骨折,代表傷害反覆發生。2.傷痕形狀特殊:傷痕形狀特殊,可能是被繩子、鏈子綁,或是被吊起來所致。3.奇怪位置有傷痕:常見的虐待部位為屁股、下背部、大腿內側等,而意外瘀傷常出現身體膝蓋、前脛骨等。4.奇怪燙傷:小孩還不會翻身或爬,出現燙傷或是煙蒂傷等,要多注意。5.發育或發展不符年齡:如兩週歲但體重只有5公斤,或是語言0發展,但家長卻不關心。6.照顧者描述難解釋的嚴重傷害:如腦出血昏迷說因為撞到頭,脾臟破裂卻稱是被姐姐踩肚子。7.兒童發生不應該發生的疾病:生殖器撕裂傷、梅毒等,或是異常的肛門撕裂傷。8.行為舉止異常:小孩出現突發或長期的尿床、餵食困難、退縮等現象,開始不相信他人,出現威脅傷害性語言等。9.畫奇怪的圖:在學校的畫或日記,畫下難解釋的圖或生活經驗。《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嚴苛管教術引兩極評價…虎媽曾後悔沒好好稱讚女兒 醫師談親子教育這些更重要
北市一家美語補習班在臉書貼文秀出一對兄妹的學習課表,凌晨5時50分就開始第一堂「公文課」,一路到晚上11點半學完英文才上床睡覺。醫師認為,不斷強調「要優秀」會導致孩子失去失敗韌性,未來一旦脫離「優秀」,無法接受挫折,會因失去安全感而引發焦慮。而這對兄妹的母親的「虎媽」角色,令人想起美國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12年前以《虎媽的戰歌》一書聲名大噪,其嚴苛管教術引來兩極評價,兩名女兒均在耶魯法學院畢業後,一名擔任軍方律師,一名從事法律工作。蔡美兒後來受訪坦承後悔,自己當年對兩個女兒過於嚴酷,曾在病榻上痛悔自己沒能好好稱讚女兒,她的小女兒也透露,自己成長期間飽受壓力,情緒大受影響,失去童年應有的純真歡樂。新竹縣醫師公會理事,小兒科醫師麥建方表示,一個孩子成就不是只靠成績來堆疊,孩子均衡成長須有睡眠、營養、安全、運動以及愛等要素,兄妹在車上吃飯,顯示吃得匆忙無法太豐盛,且僅一堂游泳課也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親子互動累積的「親子存款」看起來不足,青春期後若出現對立反抗,可能不足以應對衝突。部立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近期心理學、精神醫學界倡議「心理韌性」,即個人面對困難、挑戰是否有足夠韌性能夠因應,將其轉化為正向意念,若孩子還在培養學習興趣,心理韌性又還未發展完全,面對高強度學習的壓力,會導致壓力系統失調,研究指出,恐會進一步導致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
加強防疫 新竹縣完成首座大型疫苗接種站
竹竹苗防疫作戰聯盟加強防疫力道!縣府在新竹體立體育館戶外迴廊,建置完成首座大型疫苗接種站,縣長楊文科7日視察時指目前徵募近80位熱血醫護排班支援疫苗接種,待疫苗到貨後可立即依序為民眾免費施打疫苗,預估體育館接種站一天可接種1000劑,全縣各接種站的目標接種量是日拚1萬劑。楊文科強調,疫情嚴峻民眾施打的意願愈來愈高,雖然中央疫苗還沒到位,但一定要事先部署、加快接種的效率,一旦疫苗大量到貨後就可即刻啟動大型接種站接種作業。衛生局長殷東成表示,體育場的戶外大型接種站場地通風又寬敞,動線接近200公尺,在工務處協助相關照明及電力設備、環保廁所、指引看板、保持社交距離的地貼、分隔紅龍等都已準備就緒。新竹縣醫師公會理長古有韾、麥建方、羅世績醫師表示,新竹縣體育場接種站場地布置和施打流程,在醫師公會協助下已建置妥當,毗鄰的體育場有500個汽車位,民眾也可方便的停車,可是目前竹竹苗最大的疫苗接種站。殷東成表示,目前新竹縣疫苗接種的合約醫療院所有8家醫院,預計未來每天接種4000劑疫疫苗,13家衛生所每天接種1300人次,8家診所每天接種400人次、社區接種站10站每天800劑,體育館大型接種站為1000劑。另外,竹東鎮、湖口鄉也正規畫高規格防疫的大型接種站,並接洽竹北地區更多診所加入施打新冠疫苗的行列。
75%新生兒消化有狀況 別除光光!乳醣助益菌生長
國外研究發現,超過90%的亞洲成年人口出現乳醣酶缺乏問題,且每五名五歲以下亞洲孩童中就有一人會提早開始減少乳醣酶合成,進而導致乳醣不耐的問題。新竹縣診所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麥建方表示,新生兒容易對牛奶蛋白不耐受,導致腸內氣體產氣量過多、引起不舒服,但家長往往不容易察覺孩子內在的身體不舒服,一般檢查嬰兒的莫名哭鬧,兒科醫師會考慮至少九大系統問題,但通常最常見的問題仍多是嬰兒消化不適應,就這個問題而言,建議家長可與小兒科醫師討論哺育姿勢正確性,或是否需調整媽媽及寶寶的飲食。麥建方醫師表示,如果是全母乳寶寶出現消化不適症狀,媽媽可以調整哺乳姿勢,以確保寶寶能比較順利吸收母乳。排除外顯因素後若情況仍未改善,則可以考慮進行飲食管理,國外研究發現,媽媽若排除牛奶、雞蛋、花生、堅果、小麥、大豆、魚類等過敏原,也可能減緩嬰兒消化不適問題,建議家長和小兒科醫師討論制定哺乳計畫與餵奶技巧,並確保母嬰皆攝取足夠營養量。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報告顯示,在台灣有高達75%以配方奶哺餵的新生兒曾經出現過消化不適狀況。麥建方醫師建議家長至診間諮詢小兒科醫師,調整配方奶成分。國外臨床實驗發現,大分子蛋白質經過部分水解後,可以保留原有營養價值,也幫助新生兒消化順暢;麥建方醫師進一步說明,如果在替換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後,新生兒的情況還是沒有改善,也可能是乳糖不耐受問題。由於嬰兒腸道尚未發育成熟,可能乳醣酶活性較差,無法完整吸收牛奶中的乳糖,且在斷奶後,人體內的乳醣酶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減少合成。麥建方醫師提醒,乳糖能促進有益菌生長、加強鈣質吸收,不一定要完全去除,可以改選乳糖含量較少的配方奶,國外臨床實驗也顯示,比一般配方少70%乳糖含量的低適乳醣配方,或可有效減緩新生兒消化不適問題。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