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研究院
」 鴻海 劉揚偉鴻海股價21日站穩140元 與輝達合作有望?劉揚偉鋪梗:Computex由黃仁勳來講
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親自出席輝達GTC大會,也接待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參觀鴻海攤位,外界關心鴻海跟輝達是否會有更進一步合作發展,劉揚偉則是語帶保留的說,「我想還是由他來講比較好,所以Computex你們就會知道。這是一個梗,先告訴你們。」鴻海近期被市場稱為新AI三雄之一,今(21日)股價也強勢站穩在140元之上,漲幅接近3%。對於股價,劉揚偉也說,「其實股價是一個我非常不了解的東西,我相信很多在經營的人,他身在其中,他都覺得股價跟他想像不一樣,什麼時候該起來什麼時候不該起來,這個我覺得是另外一門學問。」劉揚偉說,相信鴻海過去這些努力,包括3+3、包括鴻海研究院,這些相關的努力,最終都會顯現在公司的價值上面,有一天就會反映出來,但那一天是哪一天,不知道。談到AI,劉揚偉也說,鴻海過去一直都是提供硬體,在生成式AI這個機會上,鴻海一定要提供Solution(解決方案),這也是我們一直跟大家提到的,鴻海要從一個製造服務公司(manufacturing service company),變成一個解決方案平台提供者(Platform solution providing company)。外資也預估,AI伺服器對鴻海的獲利貢獻將大幅提升,預估今年將達15%,明年更將來到25%。
鴻海佈局加拿大 攜手Mitacs啟動量子技術研究
鴻海(2317)旗下鴻海研究院與致力於促進加拿大創新的非營利組織Mitacs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攜手於加拿大進行量子前瞻技術研究。Mitacs將運用其在加拿大龐大且重要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網路,提供資金及人才發展方面的建議,鴻海研究院專注於推動量子領域研究。鴻海也宣布在加拿大成立軟體研發中心(Software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SRDC)。成立初期,SRDC 將專注於軟體開發,特別是在電動車的駕駛體驗、人機介面設計、可用度工程,以及其他內部或客戶需求的設計專案。SRDC 將在第一階段聘用超過百名的設計與工程人才。此次與Mitacs的協議也是鴻海擴大在加拿大的研發及創新能力,關鍵佈局的第一步。除了量子研究外,鴻海亦尋求在加拿大建立研究及設計機構,進一步創造就業機會並推動在地經濟成長。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表示:「藉由與 Mitacs 的合作夥伴關係,希望研究院能鏈結加拿大的專業人才,共同投入前瞻技術研究,初期將以量子技術領域為研究主軸。透過 Mitacs,我們希望在加拿大建立量子計算研究專案,並在第一年網羅約五到十名研究型實習生。」Mitacs 執行長 John Hepburn 表示 :「加拿大建立的國際研究網路越成功,帶來的創新經濟潛力也就越大。透過今天的協議,Mitacs 將與世界首屈一指的電子企業合作,建立人才聯繫管道,進一步推動關鍵的量子研究。」
台灣「第一顆」低軌通訊衛星明升空 中央大學貢獻最大
中央大學與科技界合作發展的台灣業界第一顆實驗低軌通訊衛星,預計明年發射升空,也讓台灣自主研發的太空產業更受到矚目。這項合作計畫是中央大學與鴻海科技集團鴻海研究院等單位合作;中央大學自行研製的先進電離層探測儀,領先國內其他學術單位,獲得最高飛行履歷,可以確保任務執行的安全係數,也展現了國際影響力。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趙吉光表示,低軌通訊衛星與過去地球同步衛星相比,具有對地通訊延遲低、太空環境輻射低、發射成本低等特性,目前全球正積極發展。而低成本的立方衛星也提供學界一個很好的入門管道,配合業界追求效率的特性,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目標。加上政府「五加二」產業創新旗艦計畫中的國防與衛星產業,國家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的加持,讓衛星科技與太空產業發展炙手可熱。2021年1月,中央大學自行研製的「飛鼠號」立方衛星升空,確立已完備執行太空系統工程的基礎設施與能力。2022年2月發射的INSPIRESat-1立方衛星,更凸顯中央大學的國際影響力。今年8月自行研製的先進電離層探測儀已運作滿5周年,遠超過當時設定的任務壽命,並獲得國際第一筆科學酬載的研製合約。隨著太空產業的興起,中央大學太空系的招生也日漸熱門。趙吉光說,大學部要培養產業所需的實務人才,碩博士班則希望培養具前瞻性的領導人才。希望的人才是「膽大心細」,具一定好奇心,但又能專注在執行的細節,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確保執行太空任務萬無一失。
接軌全球可信任AI生態系 工研院首屆研討會8月2日登場
工研院將在8月2日線上舉辦首屆「2022可信任AI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重量級貴賓,分享可信任AI發展趨勢,探討國內外經驗,共同研議臺灣接軌全球可信任AI生態系的發展藍圖。 面對AI人工智慧技術逐漸成熟與應用廣泛擴散,如何確保AI的可信任性,或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等,已成為全球民主國家、國際組織等高度重視的議題,各國也逐漸重視AI的治理。全球AI領域專家為達成可信任AI的長遠目標,開始制定AI相關規範、以系統性方式評測AI的效能與風險,要打破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所帶來的AI演算法黑箱。工研院指出,為了讓臺灣科技產業接軌國際,「2022 可信任AI 國際研討會」是最新AI治理資訊分享平台,將有5場大師級演講,包含AI風險管理、打造辨識/判讀皆可信任的AI系統、打破資料壁壘並兼顧隱私的聯合學習技術、用於AI倫理的特徵解析、臺灣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等議題。工研院表示,講者涵蓋國內外政府單位、軟體新創、科技製造、晶片設計、學研機構的關鍵領域專家,包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副校長Jeannette M. Wing將探討AI如何在幫助人類的同時又能避免所帶來的風險。國內也邀請到行政院政委唐鳳、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秘李育杰、臺灣大學教授許永真、臺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神盾AI專家周尚緯、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主任暨工研院量測中心執行長林增耀,以及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花凱龍等專家,共同分享可信任AI的發展趨勢,並探討國內外經驗,共同研議臺灣接軌全球可信任AI生態系的發展藍圖。
新型態通訊聚焦低軌衛星及車聯網 鴻海研究院論壇6日登場
鴻海研究院「NExT Forum」主題論壇今(6日)於線上舉辦,探討「B5G/6G新世代之新型態通訊」。本次論壇以π為概念構想,探討B5G/6G技術發展與趨勢,聚焦智慧車聯網技術以及探討低軌衛星通訊技術及垂直應用。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則日前在股東會上表示,「明年可能看到鴻海製造的衛星飛在天空上」。鴻海研究院指出,低軌衛星(low-earth-orbit satellite)在俄烏戰爭中備受矚目,因為當烏克蘭在通訊與網路服務皆中斷的情況下,透過星鏈(Starlink)低軌衛星將戰區實況上傳至社群媒體,其應用潛力因而成為關注焦點。另一方面,台灣立法院也在去年三讀通過「太空發展法」,並於今年初正式施行,後續產業發展值得期待。國家太空中心主任的「火箭阿伯」吳宗信,以「Taiwanese Dream to Space」為題,分享台灣在太空領域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包括基礎設施、技術發展和法律制度,如何逐步實現台灣的太空夢。吳宗信表示,太空科技是一種科技、經濟、工業以及國際政治現實的體現,過去受限於戰略考量,在技術的移轉與擴散相較於消費性電子產品來得慢,台灣的衛星產業鏈較廣較深,已具備自行設計並打造小衛星系統、次系統的能力,儘管目前部分元件及感測器需要外購,未來可望逐步邁向自製。鴻海研究院新世代通訊研究所所長吳仁銘指出,未來在B5G/6G世代,無線通訊將全方位地滿足人類及機器等無所不在的智慧聯網,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醫療等新興產業領域,對整個通訊產業都會有新的發展,同時也帶給台灣資通訊產業帶來新的轉型升級契機。吳仁銘指出,未來各式形形色色的應用也將藉由高覆蓋率、高可靠度、高連結,以及低延遲等「三高一低」的通訊能力支援而有新的發展機會。
鴻海現金股利5.2元創新高 劉揚偉:拚2025年電動車全球市占5%
電子代工大廠鴻海(2317)鴻海今(31日)舉行股東會,會中通過配發現金股利5.2元,創下鴻海上市31年來新高。展望未來,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集團「3+3」產業將專注於電動車、半導體以及新世代通訊領域。對於外界戲稱鴻海是不動產股(指股價都不會動),劉揚偉也說,團隊一直不斷推動旗下各種事業的進展,股價應該會在適合的時機,出現合適的反應,請股東不用擔心。另外鴻海也將推動員工持股,目前已在進行規劃。劉揚偉也公布3大領域的目標,首先是電動車,劉揚偉表示,將逐步落實全球整車製造產能,關鍵零組件以及軟體的布局,同時也會搭配整車進度,逐步落實,目標在2025年全球市占達到5%、電動車產業營收規模達1兆元,以及每年電動車出貨50到75萬台。半導體部分,劉揚偉表示,集團各個半導體專案也將陸續開花結果,包括MCU、OPA LiDAR、1200V/800A功率模組將在2024年量產,以及1200V SiC元件將陸續用於集團車載充電器、充電樁與直流變壓器等。劉揚偉表示,目標在2025年,車上所使用的小IC,都可以有鴻海自有的方案提供客戶選擇,成為首家提供不缺料供應能力的EMS廠、與車用次系統廠。新世代通訊領域部分,劉揚偉表示,鴻海已經開始佈局B5G相關衛星通訊,由鴻海研究院新世代通訊研究所進行設計、統籌,內容包括衛星酬載(Payload)的軟硬體設計與自行架設的地面衛星接收站,目標是打造未來電動車上即時聯網環境的實驗場域。
網路遭駭「就像打不死的蟑螂」 李維斌:台灣打AI國際戰首重資安
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今天(4日)表示,人工智慧(AI)所賦能的系統是否能獲得信任,將是未來AI應用關鍵,而資安技術相對單純,但若放在既有IT系統中的各種應用情境中,複雜度會大幅提高。李維斌應邀出席由DIGITIMES、科技報橘、IC之音、人工智慧基金會舉辦的2022 Taiwan AI EXPO,以「駭進AI:重新思考AI賦能的未來世界」為題進行演說。李維斌指出,今天大家所講的AI,其實很像30年前的網際網路,讓大家充滿想像,因為AI提供無限的契機,具有太多的潛力。不過李維斌也強調,網路安全(Cyber Security)遭攻擊就像打不死的蟑螂一樣,到處可見,在發展AI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應用在各種應用情境當中,換言之,AI要產業化、產業要AI化,也因此資安議題在AI應用發展過程中,就非常重要了。李維斌表示,從網際網路過去的發展經驗來看,現在在發展AI的初期階段,就要把資安加入考量,若不重視,付出的代價將會比之前網際網路發展還要大。李維斌也指出,現在包括歐盟、美國、澳洲等,皆投入研發人工智慧(AI),發展AI應用解決方案,台灣要打AI國際戰,就要掌握各國的驗證機制,才能讓AI產品應用方案銷售出去。
SEMI聯手鴻海 9日線上共推化合物半導體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宣布與鴻海集團合作,將在SEMICON Taiwan 2021國際半導體展-功率暨光電半導體週線上論壇中,與鴻海研究院共同舉辦「NExT Forum」活動,此舉是鴻海研究院成立以來首次公開大規模發聲,更可以視為是鴻海集團布局半導體事業的指標之一,全力鎖定化合物半導體項目。為期3天議程的功率暨光電半導體週活動,由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及鴻海集團董事長暨鴻海研究院院長劉揚偉兩大產協巨擘聯手,將第一天以領袖對談方式揭開序幕,成為整個活動的高潮,並規劃在第3天9月9日登場的NExT Forum,鎖定了剖析化合物、車用半導體的創新應用與技術發展的主軸,並邀請到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台積公司、穩懋半導體等半導體大廠參加,並擔任演講貴賓。曹世綸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以現有的矽基半導體生態系與研究能量作為良好基礎,透過協會力量整合國內、外主要廠商與官、學、研界,共同打造跨國、跨領域協作整合平台,藉由建構完整的化合物半導體供應鏈,協助台灣擴大成為更大的全球半導體生態圈。因此,對於保持台灣在化合物半導體的優勢上,具有必要性與即時性。今年1月4日成立的鴻海研究院,無疑是鴻海集團半導體研究能量最無足輕重的單位,劉揚偉則認為,台灣過去憑藉著矽半導體支撐整個ICT產業鏈,在全球科技產業扮演著關鍵角色,如果在寬能隙半導體領域上,我們能夠逐步發展成矽半導體的高度,不僅延續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也將為全球科技產業與經濟發展持續做出貢獻。SEMI指出,全球皆已將化合物半導體列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對台灣而言,化合物半導體人才的培育,成為為穩固台灣半導體產業地位的關鍵。目前台灣政府推展的「化合物半導體計畫」,應整合產、官、學各界資源,推動人才培育規劃,從人才培育著手建立技職人力人才庫。以穩固台灣在化合物半導體全球產業鏈的領先與關鍵地位。我國政府在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有兩大計畫,分別是今年啟動的「Å世代半導體-先端技術與產業鏈自主發展計畫」及明年將啟動「化合物半導體先進製造技術研發與關鍵應用發展計畫」。
鴻海研究所掛牌 讓鴻海看到台積電的方向盤、毛利率10%
去年6月宣布成立的鴻海研究院今(4日)正式掛牌成立,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表示,台灣不能只有一個台積電,透過研發能量的提升,雖然不敢說趕上台積電,至少看到台積電的方向盤,鴻海扮演台灣的護國神山群之一。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則直言,未來鴻海的毛利潤要站上10%,就是得靠研發價值提升。郭台銘出席鴻海研究院致辭時以他今天一早看到的新聞內容為例表示,台灣不能只有一座台積電,護國神山要多幾座;台灣的生育率創下新底,這已經是一個趨勢,並對入口老化憂心忡忡,並認為科技的未來要靠年輕人及國家政策。認為劉揚偉在接下鴻海董事長一職,他做的不是只有製造的鴻海,他在產、科、研及創新方面都相當有經歷,未來不要說趕上台積電,是可以看到台積電的方向盤。劉揚偉則表示,未來這個研究院編制約200人,下屬分為5個研究所,研究院的成立象徵鴻海在產業轉型升級上發揮積極作用,關鍵的一點是研究院的價值在於開發出來的技術可以應用在產品上,看到過往技術不一定能用在產品上的問題,強調研究院未來的研發技術可以「落地」的重要性,是具備了解技術,了解產品設計問題。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表示投資研發的重要性,鴻海不敢說趕上台積電,但要看到台積電的方向盤。(圖/馬景平攝影)對於鴻海研究院的定位,劉揚偉認為它的存在是創造價值,未來鴻海在毛利率要提升到10%,並不是靠減少人工、行政管理就可以達成,而是要有「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就像台積電一樣。在人才的部分,規劃50%~75%由外部網羅人才,25%由鴻海內部尋找。鴻海研究院院長一職找來了曾任台北市政府資訊局長、富邦銀行數位長的李維斌,他表示研究院不僅是一個技術交流平台,更有定義市場、定義未來的能力,開啟新一波智慧化產業技術的應用創新能力,把過去勞力密集的鴻海,升級至腦力密集的鴻海,肩負F3.0轉型升級的策略使命,帶動整個產業的升級。李維斌強調鴻海打得當然是全球佈局的戰,鴻海的3+3策略,鎖定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3大新興產業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3項新技術,每年的3月3日、6月6日、 9月9日、 12月12日會定期向外界宣布展示研發內容、方向及成果。
打造代工品牌新高度 劉揚偉一手推動鴻海科技日
今年第1次舉辦的鴻海科技日(HHTD),有別以往僅在股東會及少數場合才能一窺鴻海最新發展策略及產品的機會,這次由董事長劉揚偉主導提議下規劃這場可以大秀鴻海鍛鍊許多的肌肉成果給大眾。鴻海員工表示,由於是代工廠的角色,沒有自己的品牌,因為能介紹自己的機會不多,過去鴻海僅在股東會後會介紹鴻海的願景、最新的技術、產品及應用等,僅在少數場合有機會把鴻海的發展介紹給大家認識,因為時間比較趕,議程內容又多,比較難完整說明。因此在今年初,劉揚偉在內部提出「鴻海科技日」的想法,希望藉這個機會完整的說明鴻海的願景、技術及下一步發展等,未來每年都會舉辦這場年度科技大會。劉揚偉表示,今年6月17 日宣布成立鴻海研究院,研究院主要的任務會專注未來5年的技術研發,在研發能具體商業化後,再交由負責商業化的單位接手,研究院再繼續研究下個5年的技術。
爆滿10倍! 鴻海量子科技營學生驚呼超威
鴻海暑期量子營正式開跑,免費邀請了國內60位高中生接觸認識目前最夯、最神祕的科技;原本為期3天的免費營隊只規劃開放50名學生參加,不到1週有約500位學名報名,報名踴躍直接爆棚。由鴻海教育基金會與台灣大學IBM量子電腦中心聯手主辦、台灣師範大學及中原大學協辦,為期3天的量子營課程吸引原訂10倍人數報名,最後篩選出60位具備一些線性代數與量子物理或量子力學背景的高中生,每天接受6小時量子科學的基礎教育。今(25)日開始的量子營,同學使用IBM量子電腦感受量子電腦的強大運算能力,擔任講師的中原大學資工系黃琮暐老師特別提到IBM在超導型量子電腦最為領先與開放,願意提供學生進入平台學習,學生可以透過高運算位元規格學習量子態,並了解量子計算的原則,預測量子新世代的潛在可能,對於學生以實做來理解量子科技十分有幫助。鴻海高度看好量子科技對未來世界的影響力,在今年中成立的鴻海研究院,旗下就設立了量子計算研究所。去年英國宣布總值斥資1.53億英鎊成立產業策略挑戰基金(Industrial Strategy Challenge Funding, ISCF),並加上業界的2.5億英鎊的資金,用於協助量子科技商業化。量子科技應用從網路安全、國防到健康照護等,都被視為未來的產業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