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膽固醇
」 膽固醇 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 心肌梗塞 腹痛防膽固醇超標! 專家曝10招飲食建議:避免高鹽高糖
冠心病患者通常伴隨膽固醇超標,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升高,此為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對此,營養專家洪泰雄,也針對冠心病患者的高膽固醇問題,提出飲食控制方面的建議,例如減少飽和及反式脂肪攝取、增加不飽和脂肪及膳食纖維攝取等等。洪泰雄在臉書粉專發文列出以下10點專門針對膽固醇超標的飲食建議: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來源:肥肉、奶油、全脂乳製品、椰子油、棕櫚油。建議選擇低脂或脫脂乳製品、瘦肉(如雞胸肉、去皮魚肉),避免油炸食物。避免反式脂肪攝取,來源:人造奶油、酥皮糕點、加工餅乾、速食。建議選擇天然油脂(如橄欖油、亞麻籽油),閱讀食品標籤,避免標註有「氫化油」的產品。增加不飽和脂肪攝取,來源:深海魚(如鮭魚、鯖魚)、堅果(如核桃、杏仁)、植物油(如橄欖油、亞麻籽油)。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LDL),提升好膽固醇(HDL)。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來源包括可溶性纖維:燕麥、藜麥、大麥、豆類、蘋果、柑橘類水果,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不溶性纖維:糙米、全麥麵包、深綠色蔬菜,促進腸道健康。建議每日攝取25至30克膳食纖維,其中包括可溶性纖維。多攝取植物固醇來源:豆製品(豆腐、毛豆、豆漿)、堅果、植物油、強化食品(如植物奶)。植物固醇能阻斷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幫助降低血清膽固醇。控制膽固醇攝取量,植物固醇能阻斷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幫助降低血清膽固醇。來源:動物內臟(如肝臟、腎臟)、蛋黃、海鮮(如蝦、蟹)。建議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少於300毫克,對於已確診冠心病者則建議不超過200毫克。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能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心臟發炎風險。來源:鮭魚、鯖魚、沙丁魚、亞麻籽、奇亞籽、核桃。避免高糖食物,因為高糖攝取會增加三酸甘油酯水平,加重血脂異常。來源:甜點、含糖飲料、精製糖。適量飲用綠茶,綠茶中的兒茶素(catechins)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但不要空腹喝,以免刺激胃部。保持低鹽飲食,高鹽攝取的主要來源包括:加工食品、罐頭、醃製食品等。這些食品通常含有過多的隱藏鹽分,例如速食麵、罐頭湯或醃製泡菜,容易讓我們不知不覺攝取過量的鹽。洪泰雄還建議,每日鹽分攝取量應少於6克(約1茶匙)。烹飪時,用天然香料(如迷迭香、胡椒粉、檸檬汁)替代鹽調味,並多選擇新鮮食材以減少隱藏的鹽分。此外,注意事項還包括定期檢查血脂,冠心病患者應每3至6個月進行一次血脂檢查,評估LDL、HDL和三酸甘油酯水平。再來就是配合藥物治療:飲食調整是基礎,但有時需要配合醫生開的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類藥物),效果更佳。透過這些調整,患者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進一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王月健檢亮紅字「3周就逆轉」 還瘦3公斤!親授3招1飲食法
59歲資深演員王月日前出席記者會時瘦了一大圈,引發眾人好奇,原來她在今年4月健康檢查發現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嚴重超標,緊急進行運動、飲食控制。王月說,自己多年來體重雖然維持在49公斤,但今年4月進行健康檢查,發現有2項指數超標,其中膽固醇高達232mg/dL、三酸甘油酯則有234 mg/dL,嚇得她立即啟動「新生活模式」,每天走山1小時,如果天氣不好就在家裡做超慢跑。除此之外,王月每周也會做1次重訓肌力課,也不吃澱粉,但會攝取魚油,也會常常吃鮭魚,靠著以上3招、飲食調整,果然3周後體重減了3公斤,來到46公斤,膽固醇也降到158mg/dL,而且血脂也變正常,只有70mg/dL。王月也透露,這波「新生活運動」也帶來了副作用,原先4年來都維持49公斤左右,但如今卻瘦到46公斤,年紀大了其實也害怕太瘦,所以開始吃了點澱粉,但還是少吃精緻澱粉,目前胖回1公斤到47公斤,上周檢查血液指數也都維持的很好,繼續促進健康中。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受訪表示,只要減少精緻糖、澱粉類食物的攝取,不喝含糖飲料,少吃水果、餅乾等,三酸甘油酯就能快速下降。但若要降低膽固醇,除非非常嚴格執行飲食控制,否則一般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楊智雯指出,如果高膽固醇是因為家族史所致,單純透過飲食控制的效果可能有限。基本上,膽固醇可分為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和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門診若遇到膽固醇過高的患者,醫師會進一步檢驗各項數值,確認好膽固醇是否失能、壞膽固醇是否有氧化風險,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才能精準幫助患者改善膽固醇問題。
減肥狂吃牛排「沒用還差點腎衰竭」 專業醫分享9大甩肉食材
許多人都相信,減重時除了要少吃外,也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結果有人因此極端行事,大量食用牛排等紅肉。這看在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眼裡是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因為這樣不僅無法有效甩肉,甚至有可能因此出現高膽固醇與高三酸甘油酯的情況。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過量攝取紅肉,如牛排或豬排,確實會導致腎臟健康問題,甚至可能引發腎衰竭。蕭捷健提到先前一個學員的案例,該名學員原先為了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過度依賴牛排等紅肉。結果不但沒能達到減重效果,自己的身體反而出現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問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後經蕭捷健醫師協助進行調整飲食,減少紅肉攝取、改為豆腐等植物性蛋白後,該名學員的腎功能和尿酸指數都獲得改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也降回正常值。蕭捷健醫師也引用2016年《美國腎臟病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的一項超過6萬名參與者的研究《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ESRD》(紅肉攝取與末期腎病風險),該項研究結果顯示,紅肉攝取量高的人,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比低攝取紅肉者高出40%。蕭捷健醫師建議,以植物性蛋白取代紅肉,不僅能夠稍微減重,還可顯著改善心血管風險和腎功能,提醒人們蛋白質固然重要,但選擇合適的蛋白質來源更加關鍵,以免紅肉對腎臟健康造成傷害。至於植物性蛋白要如何攝取,蕭捷健醫師提到,除了日常的豆漿外,也可以選用以下9種食材:南瓜籽:每100克含有33克蛋白質。黑豆:每100克含有28克蛋白質。花生:每100克含有20.5克蛋白質。豆腐:每100克含有17克蛋白質。毛豆:每100克含有8.5克蛋白質。豌豆:每100克含有4克蛋白質。綠花椰菜:每100克含有4克蛋白質。蘑菇:每100克含有3克蛋白質。菠菜:每100克含有3克蛋白質。
五旬婦吃鍋後嚴重腹痛!還蔓延到後背 檢查竟是「膽結石阻塞」作祟!
56歲黃阿姨嗜吃麻辣鍋及炸物,日前她與友人嗑完火鍋返家後,突然感覺右上腹隱隱疼痛,原本以為休息就會好轉,不料疼痛從右上腹脹痛、抽痛,甚至已傳達到胃部及後背部,逐漸延伸到右邊肩膀,也出現發燒、白血球異常升高症狀,只好趕緊掛急診,檢查結果竟是膽結石阻塞膽囊,引發急性膽囊發炎。她只好聽從醫師建議先採取禁食、抗生素治療,待急性期過後擇期安排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降低日後再發生機率。膽結石好發年紀大、女性、肥胖者 平時症狀無法察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毛士豪表示,膽結石是一種常見消化系統疾病,指的是膽囊或膽道內形成固體物質的結石。根據統計,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以年紀大、女性、肥胖、高膽固醇飲食、快速減重者等居多,但有結石的人不一定產生症狀,端看結石大小及位置是否足以造成併發症,因此許多民眾平時可能根本無法察覺。反覆收縮性疼痛 嚴重恐誘發急性膽囊發炎毛士豪解釋,因膽囊收縮時,若膽結石會堵住膽囊出口,導致膽汁沒辦法順利排出,引起典型的右上腹痛,這種疼痛經常在進食後出現,尤其是攝取高脂肪食物後,患者會感覺反覆性且收縮性疼痛,甚至是劇烈的膽絞痛,有時也會伴隨噁心及嘔吐,萬一時間拉長,造成膽汁滯留,就可能會引發急性膽囊發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如有症狀切勿拖延毛士豪強調,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僅需在腹部切開三至四個1~2公分的小傷口,然後以特殊器械在放大電視畫面下摘除膽囊,術後傷口疼痛輕微、傷口小、感染機會低,且有住院天數短、恢復快等優點,對患者負擔較小。毛士豪提醒,膽結石手術有多種治療方案,術前務必與醫師溝通,多數病患會在術後半年恢復正常,未來需避免吃高油脂的食物,以免引起腹瀉、腸胃不適,平常也建議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減少膽囊負擔。
小心!這種「蛋白質」吃多會出事 醫師警告:腎功能惡化風險高40%
想要減重增肌,蛋白質必須要吃夠。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提醒,別吃太多牛排、豬排等紅肉,可能會給腎臟帶來額外的負擔,還強調「真的不是危言聳聽」。蕭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紅肉吃多的人,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比少吃紅肉的人高出40%」。他建議可選擇植物性蛋白、白肉、乳製品等其他蛋白質來源替代。減重醫師蕭捷健近日在臉書上分享案例,表示有一名學員之前為了「吃夠蛋白質」,狂吃紅肉,特別是牛排,結果不僅體重沒降,還出現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等狀況,讓他提醒「這些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蕭捷健指出,根據國外科學期刊2016年發表的研究報告,經過追蹤了超過60000名參與者,發現吃紅肉多的人,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比少吃紅肉的人「高出40%」。對此,蕭捷健給出建議,可以將紅肉換成豆腐等植物性蛋白,雖然體重只減一點點,但整體的心血管風險、腎功能都能大幅改善。蕭捷健還透露,後續該名學員減重6公斤,回診時抽血檢測,結果腎功能、高尿酸的問題都已改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降回了正常值。此外,蕭醫師還在另外一則發文中指出,又想要吃蛋白質,又想要保護腎臟,可以選擇白肉、乳製品來補充蛋白質,對腎臟的負擔比較小,甚至蔬菜與水果的蛋白質還可能有保護腎臟的功用。 蕭捷健表示,「當我們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特別是紅肉,會產生較多的酸性代謝物質,這些代謝物質需要由腎臟過濾和排出體外,過量攝入紅肉,會增加腎臟的工作負擔,進而導致腎功能逐漸下降,進而導致慢性腎臟病的發生。還有,紅肉可能會讓尿酸變多,導致痛風和腎結石的問題, 會進一步影響腎功能。至於水果、豆類、蔬菜等,則是相對偏鹼性食物。」蕭醫師還提醒:「怕有些人不知道,還是介紹一下。『紅肉』指的不是紅色的肉,而是『四隻腳動物的肉』,『白肉』指的是雞,鴨,魚和海鮮。雖然豬肉煮熟呈白色,還是算紅肉。而鮭魚雖然是紅色,卻算是白肉。堅果、干豆和扁豆,含有高蛋白質。肉類、魚類、牛奶和雞蛋含有大量優質蛋白質。」圖說
白髮恐是健康警訊!40歲前長白髮 罹患心臟病增5倍
隨著年齡增長,白髮逐漸增多,但除了年齡因素,白髮的增加也可能與健康問題有關。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指出,研究顯示,白髮數量增多的人,其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且40歲前出現白髮的人,未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能高出5倍。陳欣湄醫師在《健康2.0》指出,白髮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是健康問題的信號。她引用一項埃及研究,將受測者根據髮色程度從1到5分,1分為黑髮,5分為非常嚴重的白髮。結果顯示,髮色達到3分以上的受測者,心血管問題的發生率普遍較高,包括動脈損傷、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陳欣湄補充,研究還發現,40歲之前出現白髮的人,未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尤其是白髮的異常增長,可能暗示潛在的心血管疾病。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則指出,白髮可以分為少年白和老化性白髮。據統計,50歲以後出現白髮幾乎是必然,但數量因人而異。另外,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問題、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貧血和營養不良等,也可能促使白髮生成。如果在短期內白髮突然增多,則應警惕可能的疾病徵兆。對於40歲前出現白髮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趙昭明解釋,血液循環不良會影響毛囊的營養供應,導致頭髮變白。當心臟功能不佳時,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也會受到基因及營養不足的影響,進而加速白髮的生成。趙昭明表示,若白髮是暫時性問題,早期預防或治療、找出原因後,可能有機會恢復黑髮;但若白髮由慢性健康問題引起,則較難逆轉。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指出,中老年人頭髮斑白或全部變白,是生理上的正常衰老現象;青壯年頭髮稀疏或容易掉落,大都屬於腎虛或血熱;而青少年出現頭髮變白,並伴隨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等,可能為腎氣虧損或勞神傷血。但有時青少年白髮,或老年人髮色郁黑,可能是因為先天遺傳條件不同所導致,並不將之視為病態。
死亡人數超過癌症 心血管疾病成台灣第一隱藏殺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每年有超過2050萬人因為心血管相關的疾病而死亡,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健康殺手。依照民國112年衛福部的數據,台灣去年約有23,000人死於心臟病,在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但若是連同十大死因第四名的中風、第五名的糖尿病以及第七名的高血壓一起計算的話,光是去年全台灣死於心血管相關疾病(CVD)的人數就高達56,350人,超過十大死因第一名的癌症。心血管疾病與癌症不同的地方在於,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案例是可以事前預防的。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說,根據國健署每年的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逐年升高,這些孩子在成年後有八成仍會過重,若能在兒童時期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就能提前避免罹患三高,最終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狀況發生。心血管疾病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抽菸、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體重、BMI及壓力等,都會影響到心血管的健康,如果不好好控制,最後就會慢慢演變成疾病,危及性命。陳文鍾執行長說,在眾多的危險因子中,高血壓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但數據顯示只有不到六成的高血壓病患,有成功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的達標數字。沒有達標的主要原因,往往在於沒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導致病患並不清楚自己的疾病狀況,因而延誤就醫與治療的黃金時間。除了高血壓的達標率不樂觀之外,另外兩項三高達標率也同樣不理想;糖尿病在台灣的達標率也只有六成左右,而膽固醇更是只有不到四成病患有達標。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王宗道副執行長表示,針對三高達標率低的問題,其實政府與各方一直在推動各項改善措施。像是衛生福利部計畫以5年的時間積極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擬將80%三高病患加入照護網,加入照護網的三高病患80%接受生活習慣諮商,讓三高控制率可達到80%。目前台灣三高病患約有534萬人,加入照護網的病患約有301萬人,估計還有四成六的病患尚未收案追蹤。今年八月份首先起跑的「社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就是想替地區醫院就醫的三高病患導入個人健康評估,讓個管師可以持續追蹤病患的三高數值。王宗道副執行長說,以政府的力量結合醫療院所、專業團體的支持,期待在三高達標率慢慢變高的同時,也能看到台灣民眾的心血管健康變得更好。除了加強納入照護網的比例之外,王宗道副執行長也呼籲政府在健保用藥上,能引進國際的數值來作為衡量標準。王宗道副執行長舉例,以低密度膽固醇LDL來說,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於2022年聯合公布了最新版的《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希望將LDL用藥的治療目標與國際接軌,設定為一般風險100mg/dL以下、高風險病患70mg/dL以下,取代現有健保用藥規定的130/100mg/dL,用更嚴格的標準來降低國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帶來更好的預後。若在健保方面,能將藥物給付的數值標準下修,對於高風險族群來說,醫師便能用更積極的治療態度來降低他們的心血管死亡風險。
男星公開破百公斤肥胖黑歷史 瘦身成功自嘲「減掉一個蔡依林」
男歌手盧學叡過去從歌唱選秀節目出道,溫柔嗓音深受粉絲喜愛,近期公佈肥胖黑歷史,坦言疫情前常聚餐吃美食、胃口變大日漸發福,體重一度飆破127公斤,直至健康拉警報才開始積極減肥,近日盧學叡登上《聚焦2.0》分享甩肉心路歷程。盧學叡透露當時檢驗出高血壓及高膽固醇,被醫師警告「若不減肥恐一輩子吃慢性病藥物」才讓他有所警覺。他花1年半時間減下42公斤恢復正常體態,瘦身成功讓他開玩笑直呼:「我減掉一個蔡依林。」盧學叡花1年半時間減下42公斤恢復正常體態。(圖/年代提供)盧學叡過去為吃美食完全不忌口,自曝每天需要吃7餐,且每餐至少要吃2碗飯才有飽足感,體重一度標到127公斤,當時完全沒自覺過度肥胖,反而自嘲很像吉祥物相當可愛,直到蹲下綁鞋帶都開始喘,才驚覺健康已經亮紅燈,檢測發現血壓破200、膽固醇破230,醫師警告再不減肥恐一輩子吃降血壓藥。他靠多吃蔬菜及肉類、減少白飯份量,健康方式瘦身後,血壓也回歸到正常指數。
連中2次新冠肺炎狂瘦18公斤「脖子暴青筋」 錢小豪親曝身體近況
香港資深藝人錢小豪近期接受媒體訪問時,自爆自己過去數個月內連中兩次新冠肺炎,導致胃口變差,只能每天吃一餐。他現在的體重比最高峰時減少了40磅(18公斤),並且有腰痛復發的問題。這些身體的變化讓錢小豪看起來十分瘦削,脖子甚至暴青筋,引發了外界的擔憂。根據《頭條日報》報導指出,對於健康問題,錢小豪坦言曾做過多次檢查,尤其在60歲前,當時為了購買醫療保險,曾做過全面檢查,結果意外發現大腸有兩粒瘜肉、胃有幽門螺旋菌、眼睛也有輕微青光眼。最近錢小豪還對肝膽胰腎、心臟、甲狀腺做全面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至於先前外界傳聞錢小豪被誤認罹癌一事,錢小豪解釋,是因為幾個月前剃光頭抽取組織化驗,結果引發外界誤會。錢小豪也提到,他現在的飲食非常清淡,不吃油炸食物,以湯為主。目前雖然沒有糖尿病,但有輕微高膽固醇和高血壓,需要吃藥控制,但現年61歲的他經常忘記吃藥。錢小豪也強調,現在的生活狀態讓他感到輕鬆自在,即使網友對他的身材和健康狀況有各種猜測,但是他本人並不在意。目前從影多年的錢小豪已將重心轉向家庭,現在計劃減少拍戲的工作。錢小豪透露,與妻子丘倩鳴結婚多年,目前已經分房睡,現在生活重心放在兒子身上,希望以更健康的方式生活。
端午吃粽熱量高、腹痛找上門 「粽」合考量3點注意
粽子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美食,來一顆粽子香噴噴,後面好幾天都出現在飯桌上,厭倦了就放入冷凍庫裡封印到過年。食藥署提醒,包粽食材選購要注意,原料要完整包裝且標示清楚,若是購買散裝的南北貨,要進一步檢查外觀、顏色、氣味;料理前,雙手及乾貨食材都要清洗乾淨。另外,粽子包好後應充分加熱,並趁新鮮食用;若需儲存超過1天以上,建議以冷凍保存,但也仍應儘速食用完畢,不要放置冷凍庫太久。提醒您粽子熱量高、不易消化,切勿食用過多,仍應均衡飲食!然而粽子到底怎麼吃?該吃多少剛剛好?其實除了傳統注意事項外,近年也有許多人發表食材的替代方案,不丟失南北各自傳統味的前提下,可以解決以往高熱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等問題,好吃又健康。1顆傳統肉粽熱量約500大卡,1顆豆沙粽也有380大卡,因此食用上要留意不要過量食用、減少沾醬、以全穀雜糧替代糯米、搭配蔬果纖維一起食用,促進腸胃道消化。一、健康食材替代方案糯米替代品:紫米、五穀米、糙米代替糯米,增加纖維攝取,幫助消化。低脂肉類:用雞胸肉、魚肉等低脂肉類取代傳統的肥豬肉,減少脂肪攝取。少糖餡料:甜粽中可以用低糖紅豆沙、無糖綠豆蓉等低糖餡料代替高糖食材。天然調味料:用天然香料和香草代替過多的鹽和醬油,減少鹽分攝取。加入蔬菜:在粽子中加入香菇、胡蘿蔔等蔬菜,增加營養均衡,提升纖維攝取。二、傳統粽子常見問題熱量過高:通常使用糯米、豬肉、鹹蛋黃等高熱量食材,容易導致攝取過多熱量。脂肪含量高:粽子中的肥肉和油脂含量高,增加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糖分過多:甜粽子常加入大量紅豆沙、蜜棗等高糖分食材,對血糖控制不利。鹽分超標:鹹味粽子使用大量鹽醃製食材,過多的鹽分攝取對腎臟和血壓有負面影響。難以消化:糯米難消化,可能引起腸胃不適,尤其是腸胃功能較弱的人群。高血壓、高膽固醇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建議避免食用鹹蛋黃、五花肉等飽含脂肪與膽固醇都很高的食材,並減少使用鈉含量較高的沾醬。三、吃粽過量常見症狀消化不良:過量食用粽子常引起腹脹、胃酸逆流等消化不良症狀,如果腹痛嚴重,建議前往就近醫療院所腸胃科就診。血糖波動:糖尿病患者食用過多甜粽可能導致血糖波動,加重病情。高血壓風險:鹽分高的粽子增加高血壓風險,對心血管健康不利。體重增加:高熱量粽子容易導致體重增加,過量攝取可能引發肥胖相關疾病。膽固醇升高:高脂肪粽子增加血液膽固醇含量,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風險,心血管疾病患者或年長者建議少吃。如果出現持續性的腹脹、胃痛或胃酸逆流,應該到附近醫院就診腸胃科提供醫療建議,不要立即躺下,保持站姿或坐姿,避免再飲食或喝水增加腹壓,每次食用粽子的份量不宜過多,建議控制份量,一餐只食用一個粽子,避免過量,搭配均衡飲食,搭配清淡蔬菜湯或沙拉,減少油脂和熱量攝取。注意「粽」觀全局,連假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健康康,讓美食點綴佳節,選擇合適的食材和烹調方法,適量食用,才能既享受美食,又維持健康。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來源: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4&id=t622890
壞膽固醇太可怕!破壞全身血管、加速腎老化 醫曝7招改善
許多人都會說膽固醇太高不好,但事實上,膽固醇也有好壞之分,其中壞的膽固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諸如運動不足、高壓、肥胖、吸菸等都可能是壞膽固醇升高的危險因子。對此,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指出,壞膽固醇不僅會破壞全身血管、加速血管老化,還會大幅提高中風、心血管疾病與腎衰竭、間接性跛足的風險。洪永祥日前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分享道,壞的膽固醇會聚集在血管壁,使血管彈性變差,造成粥狀硬化,也意味著將破壞全身血管,加速血管老化速度,大幅提高中風、心血管疾病與腎衰竭、間接性跛足的風險。「血管年輕你的全身器官就年輕。」洪永祥進一步建議,無論有沒有慢性病,40歲以前一定要控制到100mg/dL以下才是及格,若能控制到70mg/dL才是理想的抗老化逆轉血管健康目標值;若身體已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腎衰竭等慢性病及格標準要控制到70mg/dL,若能控制到55mg/dL才是理想標準。對此,洪永祥也提供7個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壞的膽固醇:1.飲食: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2015-2020飲食指南」,需要減少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的攝取,而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油與植物油,則有助降低血膽固醇值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並建議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如全穀根莖類與五顏六色蔬果,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添加糖的攝取。2.運動:研究顯示,運動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並增加好膽固醇,建議每週5天、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3.維持健康體重:過重或肥胖的高膽固醇患者,可藉由控制體重改善健康。研究顯示,肥胖、過重的成年人在減掉3至5%的體重之後,壞膽固醇有所下降,同時好膽固醇也上升,建議的減重幅度為6個月減少5至10%的體重。4.管理壓力:研究指出,慢性壓力也可能增加壞膽固醇並減少好膽固醇,而包括瑜珈、靜坐、冥想、唱歌、泡澡、按摩、接近大自然等,都是抒壓的好選擇。5.戒菸:抽菸不僅使脂肪代謝惡化,更會加速血管內皮細胞發炎與粥狀動脈硬化進行。6.降血脂藥物:很多人都會拒絕服用降血脂藥物,但據研究顯示,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能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而這類藥物還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能減少腎臟炎症和氧化壓力,進一步保護腎功能 。7.雙重過濾血漿離析術(血液淨化):是一種比較侵入性的降膽固醇治療,用於部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類似血液透析的過程,藉由機器像是大掃除般濾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1次進行2至3小時,可清除掉約70%的低密度膽固醇。
離奇飛行事故!機師空中「摔出機艙」 機體垂直撞地乘客身亡
2022年10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生一起實驗性自製小型飛機墜毀事件,造成76歲機師史奈德(Ronald Snyder)和59歲的乘客鮑文(Michael Bowen)共2人死亡。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近日發布最終調查結果,表示機師竟然是先「摔出機外」撞上機尾,隨即造成飛機墜毀。根據NTSB調查報告,這架實驗性質的熊鷹巡邏機(Bearhawk Patrol)自賓州的威爾克斯-巴里懷俄明州谷機場(Wilkes-Barre Wyoming Valley Airport)起飛,墜毀在漢諾威郡(Hanover County)一座農場。報告指出,飛機起飛前,機師曾和另一名友人提及「飛機的控制鋼纜有問題,在轉彎時會造成偏移」,友人測試飛行10分鐘後,確實注意到飛機有「奇怪的偏航」問題。於是史奈德載著同樣有機師資格的鮑文起飛進行測試,隨即發生意外。據目擊者描述,當天小飛機起飛後,起初飛行還算平穩,但只在空中停留了幾分鐘便開始翻滾,機頭一度向下,後續又突然快速朝上傾斜。此時多名目擊者目擊機師掉出機外,還有一名目擊者聲稱看到機師撞上機尾,接著機師及小飛機便墜落地面。根據調查報告,目擊者稱飛機起飛前有看到史奈德繫好安全帶,但調查時確認安全帶並未繫上,顯然機師在飛行途中已解開安全帶。報告推測,有可能是飛行員在試圖觀察尾翼時,不慎從飛機上掉了下來,或者飛行員在試圖觀察尾翼時不慎觸碰到控制裝置,然後導致了突然的俯仰力矩將他從飛機上彈出,最終釀成這起不幸的事故。根據調查報告,飛機墜落在離起飛機場西南方約5英里(約8公里)處,殘骸顯示這架飛機很可能是機頭朝下垂直撞擊地面的。飛機墜落後留下了一條1900英尺(約580公尺)長的殘骸痕跡,而尾翼和飛行員距離主殘骸地點500英尺(約150公尺)以上。此外,根據據NTSB調查,史奈德正在服用藥物來控制高膽固醇和高血壓,但據信他的心血管健康狀況並不是導致墜機的原因。
高雄婦疑吃「小林紅麴膠囊」害洗腎 夫心疼哽咽嘆:妻像每天都在等死
高雄一名70歲婦人與陳姓丈夫習慣服用大醫生技紅麴保健食品養身,去年3月婦人被診斷出急性腎衰竭,5月開始洗腎,最近先生看到小林紅麴問題食品沸沸揚揚,加上收到大醫生技傳來停止服用簡訊,懷疑與太太的遭遇有關。陳男28日出面陳述時,心疼妻子哽咽說,「人生不再是彩色,好像每天都在等死」。大醫生技則表示,不排除與其他廠商集體向小林製藥求償。陳男表示,妻子有高膽固醇問題,服用大醫生技的紅麴膠囊維持血管健康,不料去年3月寒流來襲突然出現畏寒、腹瀉、肚子痛等症狀,隨即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就診,診斷出急性腎衰竭,且腎臟萎縮。他說,之後妻子病情急轉直下,去年5月初開始洗腎,每周二、四、六都要血液透析,日子相當難過,體重從49公斤掉到39公斤,看她飽受折磨的樣子相當心疼,近期爆出小林製藥紅麴出問題,又接到大醫生技停止使用簡訊,這才驚覺有異。陳男哽咽說,雖然懷疑是紅麴膠囊導致妻子腎出問題,但未有確切證據,他投書到日本那邊要求負責,但駐日代表謝長廷的回信相當官方,令他束手無策,希望政府能積極調查,讓事情水落石出。高雄市衛生局則表示,將調閱相關就醫紀錄及病歷,會進一步協助當事人釐清疑義。大醫生技品牌經理林雅涵表示,26日接到陳姓男子反映,已請對方提供相關資料,會轉給日本小林製藥,大醫生技會盡最大努力,協助消費者跟日方聯繫。林雅涵說,公司紅麴膠囊2018年開始販售,2020年拿到健字號認證,有國家級檢驗認可,一開始生產原料就來自小林製藥,之前檢驗都沒問題,這次看到日本新聞時,公司馬上預防性下架、並告知客戶,除接受退貨,廠內既有產品已封存,生產線也暫停,目前只有陳先生主動致電反映太太健康出狀況,會持續了解、追蹤。林雅涵透露,日本小林製藥的後續處理慢好幾拍,至今連問題批次都沒有完整提供給台灣廠商,台灣廠商只能自行因應,處於半自救狀態,不排除與其他廠商集體向小林製藥求償。
營養師點名「6大超毒加工食品」少碰 早餐常見品項也中標
近年來食安風暴不斷,尤其某些加工食品內涵各種化學添加物。對此,營養師李婉萍特別點名6大超毒加工食品,包括香腸、培根、油條、人造奶油、熱狗及汽水,長期或過量的食用,絕對會對健康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不但會增加心血管、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化學添加物還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李婉萍昨(15日)在臉書粉專「李婉萍營養師」發文列出「你必須知道的超毒加工食品」,她表示近年來食安風暴不斷,我們無法用肉眼就確定吃下去的食物到底有什麼危害身體的物質,尤其是某些加工食品添加了各種你聽都沒聽過的化學添加物,「林林總總長期吃下來也是會造成很多身體的影響,除此之外高鹽、高糖、不好的脂肪也是加工食品很不健康的原因!快來看看哪6大加工食品超級碰不得的吧」:香腸:除了高脂肪、高熱量外,其為了抑制肉毒桿菌生長,會添加亞硝酸鹽,當高溫烹煮時,就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培根:油脂含量比例高達90%,也因為是醃漬品,鈉含量也很高,同時為了保存及增加顏色鮮艷,還會加入各種化學添加物,吃多恐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油條:為了口感更好,會加入化學膨鬆劑,若再經過不好的油來高溫油炸,就會產生許多不好的物質,也會攝入大量油脂。人造奶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很高,人體對其難以代謝,大量食用會引起高膽固醇、肥胖,從而對肝臟及心血管造成負擔。熱狗:由碎肉、澱粉、香料、黏著劑等所混合,其中必定加入調色劑、磷酸鹽,吃多前者會影響腎臟功能,後者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注意力。汽水:可說是一杯含有大量糖、各種化學添加物的混合飲料,也因為pH值較酸,會刺激腸胃道,使本身腸胃不好的人更容易慢性發炎。
九旬翁突腹痛!醫竟取出「一坨綠豆」 醫嚇:膽囊全是結石
春節將至,許多人都等不及大啖美食,但有位九旬老翁過年期間吃太油膩,年後開始出現腹痛,且數周後並沒好轉,疼痛不減反增,經檢查發現膽囊腫脹且內有大量的膽固醇結石。對此,恩主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吳東琰指出,膽結石無症狀不需治療,有症狀則需手術,而膽結石高風險族群包括高膽固醇、高油脂飲食者等,應小心復發,增加罹患膽囊癌的風險。吳東琰指出,有名九旬老翁平時除了吃藥控制高血壓外,並無其他疾病或異常,但年後右上腹及上腹卻突然疼痛,原以為是過年期間吃壞肚子,便不以為意。豈料數周後並沒好轉,疼痛不減反增,才至急診檢查,經血液檢查、腹部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膽囊腫脹且有結石,經評估需手術治療。吳東琰表示,患者膽囊內有大量的膽固醇結石,因此安排手術切除膽囊,降低產生併發症的可能。醫師說明,膽囊負責儲存及排除膽汁,膽汁主要以膽固醇、膽鹽及膽紅素組成,只要成分比例改變,就可能形成結晶,生成膽結石,如果膽囊收縮功能不佳,無法順暢排除膽汁,也可能造成膽汁過濃而形成結石。而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除了高膽固醇高油脂飲食者、年紀大於40歲、女性、孕婦、肥胖者、迅速減重者外,基因也可能是影響因素。膽結石的併發症可大可小,最常見為右上腹痛(膽絞痛),常併發急、慢性膽囊炎,嚴重可能造成膽道阻塞、膽囊蓄膿、胰臟炎、膽囊腸道廔管、膽石性腸阻塞,甚至進展為膽囊癌。目前全球醫學認為無症狀的膽結石不需要治療,觀察及調整生活型態即可,而有症狀的膽結石則建議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最後吳東琰說,適逢年節,餐桌上少不了高油高鹽的美味佳餚。呼籲民眾,除了多喝水、調整飲食,盡量避免吃精緻食物外,多運動、少久坐也是預防膽結石的方法之一,也建議有膽結石病史的民眾應更加注意,切勿暴飲暴食或三餐不定時,以免膽結石反覆復發,增加罹患膽囊癌的風險。
嘉義7旬翁悄悄離世 中度精神障礙女兒:爸爸不起床吃飯
新港鄉一起讓人傷感的事件於前(26日)下午發生,林姓老翁疑似在夢鄉中突然辭世,而患有中度精神障礙女兒誤以為父親正在享受寧靜休息,直到鄰居發現異常,報警員警趕抵現場,才發現老翁已經離世2、3天,情況相當淒慘,法醫初步推斷為心血管疾病發作,導致心因性休克而亡,為自然死亡。據悉,林女患有精神障礙,與父親同住在月眉派出所附近的透天宅中,由於林父長期患有慢性病,生活需求大多由女兒照料;然而,林女曾向鄰居提到父親「都不起床吃飯,肚子都不餓」的情況,但因林女說話總是語無倫次,鄰居起初未予理會,直到林女再次提及此事,鄰居感到不尋常,立即報警。警方獲報後立即抵達現場,映入眼簾卻是林翁已死亡多時躺在房間床上,臉部已呈現發黑腫脹,整個房間飄散出難聞的臭味,警方表示初步調查未發現外力介入的跡象,排除他殺嫌疑。經法醫相驗,發現林老翁生前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病史,推測為心血管疾病發作,導致心因性休克,最終自然死亡,警方透露,林女在員警抵達時表示「爸爸身體不舒服在休息」,並堅稱「休息久了就會好」令人相當鼻酸,經過員警耐心解釋,林女才漸漸理解父親已經離世,其餘家屬接獲通知也紛紛前來。嘉義縣衛生局表示,林女長期列管中度精神障礙個案,最近一次訪視是在10月2日,當時未發現異常,且林家經濟狀況穩定,並非社會福利救助對象,未來將持續追蹤林女的狀況。
ICU心血管患者暴增!42歲業務「輕忽1事」 手腳突癱講不出話
近來氣溫下降、溫差變化大,容易引起血管收縮及血壓上升,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人需要特別注意。一名護理師日前就在臉書分享,自己近期接了3個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3人都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其中一名42歲患者自身有高血壓,卻輕忽沒有定期量血壓,直到這次進入ICU才發現已相當嚴重,不僅左手左腳都已癱瘓,甚至連話都無法說。對此,護理師不禁呼籲「最不痛的治療就是預防」。護理師林婷在臉書「林婷一下吧 icu護理師」發文表示,自己日前在加護病房值班短短幾個小時,就接了3床相當棘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出血性中風、梗塞性中風及心肌梗塞,「年紀都在40至50歲之間,皆是男性,全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林婷指出,其中一名42歲的腦梗塞患者,平時跑業務且知道自己有高血壓,1年前曾就醫檢查,當時醫師表示還不用吃血壓藥,隨後因工作繁忙加上並無不適,便沒有繼續追蹤,平時也沒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沒想到這次發病緊急送醫,狀況變得相當嚴重,醫師立即替男子做了血栓溶解術,並在ICU緊密監測意識狀態,醫師也表示男子「隨時都有意識變差的危機」。林婷進一步表示,因為該名男子梗塞的地方,有影響到腦部的語言區,導致他無法說話、左手左腳也癱瘓不能動,目前需要用降血壓的針劑藥物控制,仍處於危險期,男子的妻子得知後相當堅強,在病床旁安慰男子「別怕沒事家裡還有我扛著,你現在安心養病就好」,但一轉頭走到床外就開始痛哭,林婷也發現男子露出「早知道」、「為什麼是我」的神情,讓人相當不捨。林婷提醒,秋季轉冬季是心血管、腦血管病變的好發季節,氣溫下降時血壓會升高,因此有高血壓高、高膽固醇的民眾,一定要經常量血壓,若指數異常,就要到醫院再做詳細抽血檢查,林婷呼籲,定期抽血、每天量血壓都相當重要,「最不痛的治療就是預防」。
台灣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約8%! 遵守10招可降低失智症風險
失智症會漸進性地損害智力和記憶功能,並影響生活的質量。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8%,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林品辰職能治療師表示,可以採取健康生活方式和積極預防措施來降低患失智症風險,以下十點建議,有助於保護長者的智慧和記憶。預防失智關鍵 學十招好生活林品辰職能治療師表示,預防失智症的關鍵在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大腦活躍。這些建議不僅有助於降低失智症風險,還能提高生活的質量,使長者長壽之路更加美滿,保持清晰和敏捷。1.保持身體活躍:運動是保護大腦健康的重要一環。規律的運動可以提高血液流動,促進新神經元的生成,並減少患失智症的風險。輕度的散步、游泳、瑜伽和舞蹈等體育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2.保持心智活躍:持續學習和挑戰您的大腦非常重要。閱讀、解謎、學習新技能、參加社區課程等都有助於保持大腦的活力。3.健康飲食:飲食對大腦功能有直接影響。選擇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多攝取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和堅果,以維持腦部組織的健康。4.控制心理壓力: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對大腦產生不良影響。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放鬆運動,可以幫助緩解這種風險。5.維護健康的社交生活:與家人和朋友保持緊密的聯繫,參加社交活動,這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和減少孤獨感;與他人的交流也有助於大腦的活力。6.規律睡眠:良好的睡眠對大腦功能至關重要。確保每晚有充足的休息,以促進記憶的鞏固和大腦細胞的修復。7.控制基本疾病:某些基本健康問題,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與失智症風險有關;定期追蹤這些疾病,按醫師的建議管理。8.戒菸和限制飲酒:吸菸和過度飲酒都與失智症風險增加相關。9.規律的醫學檢查:定期的醫學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任何潛在的健康問題,以及及早採取適當的措施。10.開展興趣和嗜好:培養新的興趣和嗜好,將提供樂趣並保持大腦的活力。參加社團、學新語言或者嘗試藝術和手工藝活動。
美國心臟協會研究發現 吸食大麻恐提高中風、心臟衰竭等風險
就當國內因為知名網紅吸食大麻遭逮之際,美國心臟協會恰好推出一份研究報告,內容中指稱,每日吸食大麻的人,其未來爆發心臟衰竭的風險將會提高34%。根據《CNN》報導指出,美國費城日前舉辦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會議中,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應該避免抽煙或蒸汽任何物質,包括大麻產品,因為可能對心臟、肺部和血管造成損害。科羅拉多大學斯卡格斯藥學和藥學科學學院的臨床藥學和物理醫學/康復部門教授佩吉(Page)表示,研究中發現,吸煙和吸入大麻,均會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紅蛋白(一氧化碳,一種有毒氣體)和焦油(部分燃燒的可燃物質)的濃度,類似於吸入煙草香煙的效果,這些都與心肌病、胸痛、心律不齊、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嚴重狀況有關。佩吉也表示「人們需要像對待任何其他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一樣,誠實的面對這個問題,並且詳細的了解所承擔的風險」。美國長者濫用大麻情況報導中也提到,美國老年人使用大麻的問題也日益普遍,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65歲以上的老年人吸煙大麻或使用食品的數量增加了一倍。2023年的一項研究也發現,2015年至2019年間,65歲以上人群的上個月酗酒和大麻使用比例增加了450%。而雖然大麻不具備藥物成癮性,但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大麻使用者,最終會因為心理因素而演變成對使用大麻的心理依賴症。根據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資料顯示,當人們在戒除大麻後,如果感到食欲不振、缺乏食慾、易怒、不安以、睡眠困難時,就屬於對大麻產生了依賴。大麻與慢性病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大麻的使用也被發現與許多慢性疾病惡化有直接關聯。一項研究專門追蹤長期使用大麻(不與菸草混合使用)、對大麻有心理依賴的65歲長者的就醫紀錄。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費城拿撒勒醫院的住院醫師蒙達爾(Avilash Mondal)博士發現,這些均被診斷出高血壓、2型糖尿病或高膽固醇的患者中,與1000萬名不吸食大麻的住院老年人相比,8355名濫用大麻的住院老人,在住院期間發生心臟、大腦重大疾病事件的風險,要高出20%之多。研究中也發現,高血壓(超過130/80毫米汞柱)與高膽固醇兩者,其實是預測大麻使用者是否會發生重大心腦不良事件的關鍵預測因素。佩吉也表示,許多人都知道,短時間內大量地使用大麻,其實是能降低血壓的「但十分有趣的是,如果長期觀察這些每日使用大麻的人們,就可以明顯知道,大麻的使用其實是與血壓上升有關聯的,這也是導致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大麻與心臟衰竭之間的關係另外還有一份研究,該研究花費4年時間追蹤了16萬名平均年紀為54歲成年人的健康狀況,以此來觀察大麻是否會造成其成為心臟衰竭的風險。而研究人員發現,每天使用大麻的人,心臟爆發心臟衰竭的風險,較完全不使用大麻的人增加34%。美國心臟協會資料表示,所謂的心臟衰竭,並不意味著心臟已經停止工作,而是心臟泵送富氧血液的能力不如應有的好,只要有如此情況就屬於心臟衰竭。研究人員也表示,在追蹤人員提及的「使用大麻」一事上,研究人員並未將大麻的「使用方式」做區分研究(大麻除了用抽的,也能製作成糕點餅乾食用)。先前也有另外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每日使用大麻的人,其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提高三分之一。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顯示,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因為供應心臟的動脈內壁受損,形成脂肪斑塊於動脈的受損部位,長期下來造成血管壁失去彈性、變厚、管道變窄,甚至是堵住血管,讓血液無法流通。而冠狀動脈心臟病也是最常見的心臟病。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巴爾的摩Medstar Health的住院醫師阿爾哈桑(Yakubu Bene-Alhasan)表示,大麻的使用與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房顫動等心血管疾病存在著關係。他也認為,目前的研究結果,其實是鼓勵更多研究人員應該要做更多大麻使用的相關研究,這樣才能更加了解大麻對健康的影響。
這「古早味拌飯」讓6旬婦膽固醇飆升2倍! 營養師:可能血栓中風
烹調時錯誤用油恐讓膽固醇飆升!一名6旬阿嬤有長期糖尿病的症狀,雖然血糖狀況控制良好,卻在一次回診時發現膽固醇過高2倍,甚至超過了400 mg/dL(一般人正常值為200以下)。經營養師詢問後才知,患者平常會自己煉豬油拌飯,而由於豬油在常溫下呈固態、會卡住血管,將可能導致血壓上升、血栓、中風等病症出現。營養師方慈聲於談話性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該患者在確診糖尿病後,便減少了澱粉水果的攝取量,而這位阿嬤認為老人家不能太瘦,會沒有福氣,又聽信鄰居稱「外面那種調和的植物油不健康」,是用化學藥劑去煉的,就決定自己煉豬油來吃。聽聞過後,方慈聲立即向對方解釋,豬油是飽和的油,在常溫下是固體狀,所以會卡在血管壁裡面,久了還會發炎,並引起血壓上升、中風、血栓等症狀,才讓阿嬤驚覺「所以我的血管現在是這樣硬硬的嗎」。營養師建議使用「好油」來預防高膽固醇。(圖/翻攝自YouTube/醫師好辣)對此,方慈聲也建議,如果有膽固醇的問題,可以換成橄欖油、酪梨油、苦茶油和芥花油這種「好的植物油」來烹調,但像是椰子油、棕櫚油就屬於飽和度很高的油;若是想吃動物油,因為「有腳」的動物油基本上都不太好,則可選擇魚油這種「沒腳」的動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