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烹煮
」 火鍋 程涵宇 蟹肉棒 塑膠套 營養師火鍋煮太久吃了傷腎 營養師教你如何吃得健康又安心
隨著天氣明顯轉涼,不少人都會選擇吃火鍋暖暖身子,然而部分火鍋食材和火鍋湯頭對腎臟病患者來說卻是很大的負擔。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日前辦理「慢性腎臟病保健講座」,提供腎臟病的保健及外食的原則,讓腎友了解如何在滿足食慾的同時保護腎臟健康。火鍋越煮越毒?海鮮、蔬菜、加工食品久煮都NG!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莊宗芳提醒民眾,火鍋料理常見的食材經過高溫烹煮後,會在湯裡釋放出大量物質,例如海鮮、肉品以及動物內臟等,會釋放出大量的鉀離子及普林;地瓜葉、青花菜、芽菜類、菇類等看似健康的蔬菜,在滾煮後也會將鉀離子釋放到湯中。另外火鍋常見的加工食品,如貢丸、蟹肉棒、魚餃等則大多含有磷酸鹽的添加物,以上物質如果攝取過量,都可能會造成腎友的腎臟功能持續惡化。多吃原型食材、吃料不喝湯 營養師教你吃鍋又護腎黃淑敏營養師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要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及營養素,限制蛋白質與磷的攝取,以及避免鈉和鉀含量高的食物。在吃火鍋時,配料應盡量以原型食材為主,切記吃料不喝湯,會吸附湯汁的食材,如冬粉、凍豆腐、豆皮等也要少吃。至於沾醬的部分,由於沙茶醬、豆腐乳等也屬於高鈉食物,黃淑敏營養師建議可改吃蔥、薑、蒜,再沾點檸檬汁提味即可。黃營養師也特別提醒,生菜含有較高濃度的鉀離子,對腎友的身體容易造成負擔,因此應避免食用生菜沙拉等生食。定期追蹤、規律運動、控制飲食 醫籲生活好習慣要維持莊宗芳主任強調,腎臟病患者需控制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惡化的疾病或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莊主任也提醒患者要謹慎用藥,勿隨意服用止痛藥或來路不明的藥物,並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憋尿、不抽菸及酗酒。高危險族群也要定期接受腎臟專科醫師的門診追蹤檢查,積極控制飲食,同時維持規律運動,保護腎臟的健康。
台東蝸牛小米粽釀3死!驗出農藥「托福松」煮過也除不掉 醫曝搶命7步驟:切勿催吐
台東「蝸牛小米粽」中毒案,導致3人死亡、6人入住加護病房,衛福部將食材檢體送驗後發現,小米粽裡竟含有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且此毒物無法透過烹煮被破壞。對此,醫師也教戰,若不慎發生疑似農藥中毒事件時,可用「7步驟」救命,切記不可催吐。台東食物中毒案被驗出劇毒型農藥「有機磷劑托福松」(terbufos),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部主任楊振昌表示,毒性極強的托福松若附著在食材表面可透過清洗去除,但若殘留在食材內部,即使透過高溫烹煮毒性也無法被破壞。楊振昌指出,巴姆(PAM)、阿托品(Atropine)均為托福松的解毒劑,不過「巴姆」需在2天內使用,否則解毒效果將大打折扣,而「阿托品」則不受時間影響,不過需視症狀決定是否適用,病患情況若較嚴重則可2種併用。至於如何在農藥中毒的第一時間搶命呢?東元綜合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謝政勳教戰「急救7步驟」:第1、首要應立刻確認現場環境的安全通風,並通報救護車;第2、確認病人生命徵象,如果沒有呼吸及心跳請盡速開始CPR壓胸,但請不要做口對口人工呼吸;第3、如果自己或病人的衣物有沾到農藥液體,之後請務必將衣物脫下及刷洗身體;第4、不可催吐,通常嚴重的有機磷中毒時,患者都已陷入意識狀態改變,催吐反而可能產生吸入性肺炎風險;第5、在治療方面,抵達醫院後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保護患者的呼吸道及循環,必要時進行洗胃及給予及插管治療;第6、有機磷農藥是少數有解毒劑的農藥,解毒劑有阿托品及巴姆,如使用得宜,可大幅降低患者重症及死亡的機率;第7、其他輔助療法包含活性碳給予,血液透析,血液灌注等等。對此,謝政勳也提醒,如果家中有人出現疑似農藥中毒症狀時,務必將可以找到的農藥瓶罐包裝於密封袋中一起帶到醫院提供醫療人員鑑識,以利醫師快速診斷出毒物、及早對症下藥。
普渡教戰2/專家推薦「罐頭必買清單」 4水果別碰!好兄弟恐跟回家
普渡祭拜供品要怎麼準備?專家提醒,家家戶戶必備的水果有禁忌,香蕉、李子、梨子、鳳梨不適合出現在普渡,因為「蕉李梨」諧音像台語「招你來」,鳳梨「旺來」,恐怕會把鬼魂招回家;祭拜用品不如買有益健康的食物,例如必拜的罐頭,可選玉米粒、魚、番茄等品項,營養價值不輸天然食材。農曆7月鬼門開,大家都會準備澎湃供品給「好兄弟」品嘗,常見的供品有三牲、水果、餅乾零食、泡麵、罐頭。營養師程涵宇認為「不要買過量」是最重要的首要原則,以免節日過後攝取過多熱量、脂肪。「如果一定要買,那就買比較健康的品項,例如罐頭耐放方便保存,就是不錯的選擇。」程涵宇表示,許多人認為罐頭能夠久放,一定含有防腐劑,事實上罐頭食品是採用加熱、殺菌等方法,除去有害活性微生物及其孢子,然後再利用密閉容器包裝,阻絕內外微生物之後,就能拉長保存期,而非使用防腐劑。如果是以天然食材製成的罐頭,幾乎不含添加物,營養甚至不會輸給天然食物。程涵宇稱它們為「單純罐頭」,包括番茄、玉米、魚等都是可以天天吃的罐頭。其中玉米罐頭是最廣泛被使用的品項,「玉米黃素屬於脂溶性維生素,高溫烹煮過更好吸收,建議選擇無鹽、非基改的玉米罐頭,更加健康。」番茄罐頭經過高溫加熱與攪打,可以破壞番茄的細胞壁,釋放更多的茄紅素,相較於天然番茄,讓人體更好吸收。鮪魚、鰻魚、沙丁魚、鯖魚等含骨頭的魚罐頭,不只吃得到豐富的蛋白質及Omega-3脂肪酸,還能同時吃進魚骨補充鈣質,都更勝天然食物。程涵宇則不推薦「午餐肉罐頭」。「它的成分通常是豬肉、澱粉、鹽和香料、亞硝酸鹽混合製成,這代表高脂、高鈉、高熱量,尤其亞硝酸鹽經過加工後具有致癌風險,所以最好不要常吃這類罐頭。」葡萄、龍眼、香蕉、李子、梨子、鳳梨都有不好的象徵意義,不適合在中元普渡祭拜。(圖/報系資料照)天然蔬果當然也是供品的好選擇,但挑選時要注意普渡的相關禁忌。命理專家雨揚老師提醒,不要準備鳳梨與香蕉、李子、梨子,因為鳳梨代表「旺來」,香蕉、李子、梨子合拜則有「招你來」的意思。另外,也不適合拜成串的水果,如葡萄、龍眼,會有「死一整串」的穢氣;釋迦因為與釋迦摩尼佛諧音,所以也不適合上桌祭拜。適合祭拜的水果有蘋果、蓮霧、奇異果、櫻桃、哈密瓜等,而水果祭拜數目須為「奇數」,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普渡當天不可拜陰。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挑選當季盛產水果,尤其是有祈福之意的更好,例如蘋果象徵平安;程涵宇認為紅色火龍果、奇異果不錯,除了顏色討喜,熱量也都適中另外,她表示祭拜時氣溫較高、再加上焚香時會散發許多碳氫化合物,若碰到水果就會刺激乙烯產生,會有催熟水果的效果,所以提醒不要準備過熟的水果祭拜。
吃生魚片隔天上吐下瀉「險釀敗血症」 專業醫解釋「1細菌」致命危險
初日診所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近日分享一起病例,指稱先前曾遇過一名65歲罹患慢性肝炎的患者意識模糊的到醫院求診,詢問後才知道前一天該名患者食用生魚片,隔天就開始上吐下瀉,甚至出現意識模糊、陷入敗血性休克的情況。後續醫師檢查後才發現,竟然是海洋弧菌搞鬼。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陳威龍醫師表示,根據家屬透露,這位65歲的慢性肝炎患者在旅遊時,曾於海鮮餐廳享用了大量生魚片,但隔日開始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起初,患者還認為只是單純的腸胃不適,選擇自行服用成藥。但病情迅速惡化,到當日晚間,患者已經四肢無力,整個人癱軟在沙發上,家人不得不緊急將其送醫。而當患者抵達急診室時,情況已經相當危急。陳威龍醫師回憶道,患者已陷入意識模糊和敗血性休克的狀態。後續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近期的飲食史,陳威龍醫師迅速判斷,推測患者可能是感染到海洋弧菌,好在檢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判斷,在經過治療後,患者順利撿回一命。陳威龍醫師表示,海洋弧菌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常見細菌。它們在20度至27度的環境下生存,因此夏季是最有利於其生長的季節。這種細菌通常附著在海洋生物體上,隨著海鮮一同被捕撈上岸。雖然高溫烹煮可以有效殺死這種細菌,但食用生食時就可能不慎攝入。而對於多數健康人群來說,即使不小心攝入了被海洋弧菌污染的食物,通常也只會出現輕微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但對於免疫功能較差的人,如癌症、糖尿病或肝病患者,感染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陳威龍醫師強調,感染海洋弧菌的重症患者如果未能及時得到救治,病情會迅速惡化。過去就有多名重症患者在住院48小時內,因多重器官衰竭或猛爆性敗血症而死亡,死亡率高達50%以上。也因為這起案例,陳威龍醫師特別提醒民眾,日常要注意保護肝臟健康。他建議民眾在生活中應遵循四大原則:首先是戒菸戒酒,減少對肝臟的直接傷害;其次是注意飲食,多攝取富含鎂、葉綠素、維生素A和C的新鮮蔬果,以及含有Omega-3等優質油脂的食物,這些營養素對維護肝臟健康至關重要;第三是確保充足的睡眠,給予肝臟足夠的休息和修復時間;最後是保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導致酒精性脂肪肝等問題。
婦女疑感染全台首例「鐵氟龍流感」 疾管署回應了
近日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分享一個個案,一名50歲女子有氣喘,平常症狀穩定,近日突然發病,還檢查出輕微浸潤肺炎,而女子疑感染「鐵氟龍流感」,可能是台灣首例。對此,疾管署做出回應。蘇一峰發文,「50歲的女性氣喘患者,本來都很穩定,突然氣喘發作很不舒服,胸悶咳嗽X光有輕微浸潤肺炎,流感新冠黴漿菌等等所有微生物的檢查,全部都是陰性!」詳細一問病患病史,蘇一峰指出,「發現病人只要用了家裡的不沾鍋後,就會很不舒服胸悶,而且越來越嚴重,出院之後換了一個新的鍋子,說也奇怪換了一個新的鍋子,病人的不舒服就消失了,是不是台灣第一例的鐵氟龍流感?」蘇一峰表示,「目前不知道要去哪裡通報?政府沒有通報的窗口。其實鐵氟龍流感這個名稱不太對,精確地名稱應該叫鐵氟龍所引起的間質肺炎 比較適合!」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回應,「鐵氟龍流感」雖稱流感,是過敏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不會傳染給人。至於傳聞說不沾鍋有毒?食藥署曾在闢謠專區說,不沾鍋鍋內塗有一層聚四氟乙烯(PTFE)的塗料,俗稱「鐵氟龍(Teflon)」,具有耐高低溫(-190~260℃)、耐蝕性(抗酸抗鹼)等性能。此不沾塗料之特點為烹調時使用油量較少且食物不易沾黏附著,鍋具較易清洗。惟塗料中含有全氟辛酸(PFOA),此物質加熱至327℃時,溶出機率增加。全氟辛酸(PFOA) 可能造成肝臟損傷、影響內分泌系統,目前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列為第2B 類可能致癌物質,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且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有限。購買食品容器具或包裝時,應注意產品標示內容,依所標示材質之特性正確使用。如果不沾鍋表面出現刮傷、受損、甚至裂痕等情形,應更換新品。使用不沾鍋時,建議避免過度用力使用鍋具剷刮表面及烹調帶硬殼海鮮或帶堅硬骨頭的食材,也須避免長時間高溫烹煮、甚至在無油無水狀態下空燒鍋具,使用後亦建議避免過度用力以鋼刷刷洗,減少因刮傷、磨損、異常高溫而增加食品容器具之溶出風險。一旦發現鍋面刮傷或損傷,就應避免使用並更換。
10種國民美食超傷腎 醫揭恐怖後果:不要輕易吃
台灣是美食王國,各種小吃五花八門,讓人食指大動。不過有些吃太多對健康有害,不能吃太多。醫生就提醒,生活中有10種食物會緩慢傷害腎臟,必須少吃為妙。洪永祥醫師在臉書指出,人類出生約有200萬顆腎絲球,要使用一輩子,腎絲球不會再生,死掉1顆就少1顆,由於壽命不斷延長,腎臟的「存款」一訂要省著點用,才能避開洗腎危機。洪永祥醫師點名10個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食物,在不知不覺中緩慢傷害腎臟,應該要少吃。10.早餐穀物包含玉米片、小麥片等,主要成分是裹糖的碳水化合物,主打健康的穀片,宣稱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纖,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跟天然的糙米、燕麥、五穀米等富含高纖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是一樣健康的穀物,但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曾發現,半數市售早餐榖片,每100公克含鈉量達500毫克以上,高糖、高鹽、高飽和脂肪。9.蔥花肉鬆捲與奶酥麵包台式蔥花肉鬆捲麵包鬆軟的口感,是因為含有豐富油脂,並且抹上了美乃滋讓質地更加柔軟,加入了美味肉鬆,整體扎實的重量直接奪得麵包界熱量冠軍。蔥花肉鬆捲麵包熱量高達565大卡,約2碗飯的熱量,另外日式麵包無論奶酥、紅豆、芋頭、克林姆都是超高油鹽糖的食物,一個麵包下肚,不但吃進去高熱量,其內餡更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飽和脂肪酸,吃多也是會讓身體造成腎臟極大負擔。8.燒餅油條製作過程會加入油脂,它是將麵粉先揉成麵糰,再丟入油鍋中炸。油溫越高,風險也就越高,除了一份燒餅油條的卡路里為500到600大卡,吃掉一份熱量大約是3分之2杯珍珠奶茶的熱量。高溫油炸更產生了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的傷腎致癌風險。另外,很多業者為了增加酥脆口感,多會使用含有重金屬「鋁」的膨脹劑,人體若攝取過多,可能會影響腦部腎臟,誘發失智與腎衰竭。7.鍋貼包餡食物像是鍋貼、水餃、小籠包,都是澱粉包著五花肉,澱粉高熱量,五花肉含飽和脂肪酸與高熱量,當澱粉緊緊包著五花肉,一點油脂都不漏掉,完全吃進肚會超級傷腎,吃著就吃出肥胖、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腎功能就一日一日流失。6.肉鬆肉乾與香腸肉鬆事實上有很多營養加工食品,會用大量的油、醬油、糖與鹽調味,加工過程中幾乎胺基酸、維生素營養耗盡,只剩下高油鹽糖調味,尤其糖尿病人及腎臟病人,就不宜吃肉鬆。肉乾與香腸也是高油鹽糖,加上高溫加工的紅肉,除了會有致癌風險,也會引發身體慢性發炎。珍珠奶茶榮登冠軍。(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5.鐵板麵高油鹽糖全包了,除了高熱量每100公克的油麵熱量就有361卡,鈉含量更是高達712毫克,調味包通常是預先做好的,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調味成分跟勾芡,不僅很油也很鹹,熱量驚人,且經過鐵板上高溫烹煮的鐵板麵,容易卡上陳年焦炭,異環胺、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增加罹癌風險。4.三寶飯一份三寶飯960大卡,加上配菜後熱量大約在1330大卡,比炸雞腿便當熱量還高,一餐就吃掉了一天2餐的熱量。烤鴨、烤雞的脆皮是因為醃料中含糖,經過烘烤後雖然香氣十足,但熱量也是驚人。叉燒是由五花肉製成,本身為高脂肉類,還有高鹽高糖的醬汁,超級傷腎,吃的時候要避開肥肉、雞皮、鴨皮。3.炸雞排裹著澱粉經過油炸的雞排,一片熱量平均可達630大卡,比吃2碗白飯還要多。可怕的不單是熱量,雞排的獨家調味都是有甜又鹹的高鹽糖,油品若不按時更換,回鍋油更是很多的致癌物與重金屬,經常吃不單單是發胖,更是傷肝傷腎身心傷血管提升致癌率。2.日式拉麵一碗拉麵含鈉量高達2000~4000毫克,有些專業吃貨一周7天,很多人吃著吃著就習慣拉麵的鹹度,導致血液中的鈉離子飆高,高血鈉除了造成腎臟負荷、超級傷血管,更造成水腫、高血壓與痛風的發作,絕對是傷腎的高危險。1.珍珠奶茶:不僅僅本身是傷腎的邪惡成分,更是台灣人攝取頻率最高的傷腎食物。一杯的熱量高達783.2大卡,奶茶當中的「奶」是以奶精製作,不論是粉狀還是液狀都屬於油脂類。高果糖也是傷腎的另一大原因,一天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增加三酸甘油酯堆積胰島素阻抗的增加,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痛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些慢性病症是傷腎的最大元兇。洪永祥醫師呼籲,為了腎臟的健康,這些超級好吃但傷腎的食物,務必放在心中,不要輕易放進口中,偶爾嘴饞吃了要多喝水運動,增加代謝,任何一種都不要變成常規飲食,那是非常恐怖的。
60歲婦人半年急瘦8公斤「確診食道癌末期」 專業醫提醒:10習慣養出一身癌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案例,內容提到一名年過60的婦人,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半年內急瘦8公斤,後來該名婦人確診食道癌末期,甚至還轉移到肺部肝臟。洪永祥醫師解釋,該名婦人日常習慣吃過鹹的醃製醬菜、喝酒,久坐,這些都是容易致癌的壞習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呼籲民眾不得不防。洪永祥醫師解釋表示,在討論致癌的壞習慣時,大家往往會想到抽煙、喝酒和嚼檳榔這三個主要因素。然而,有許多其他容易被忽視但卻有罹癌風險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能及時改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第十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黏膜,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遇到感覺會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再放涼一些再入口。第九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在講到泡麵之前先來澄清一下用紙杯塑膠蓋裝熱騰騰咖啡會不會致癌?台灣人愛喝咖啡出名,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2021年全年咖啡消費總數約28.5億杯,平均每人每年約喝122杯,一大早上班族都會人手拿著一杯用紙杯與塑膠蓋的熱咖啡,大約於 2013 年傳出熱咖啡杯蓋會致癌, 6 號PS(聚苯乙烯)杯蓋不夠耐熱,溶出致癌物苯化合物的疑慮,衛福部當時也公開澄清,6 號塑膠的標準為耐熱度攝氏 95 度、持續 30 分鐘的條件,強調正確使用就不用擔心。後來咖啡業者改用更耐高溫5號 PP聚丙烯可耐熱達100-140度。來消除大家喝熱咖啡致癌的疑慮。洪永祥醫師表示,基本上若業者守法照規定來,喝熱咖啡用紙杯裝與塑膠蓋還算安全,但這邊要特別提醒當心的反而是泡麵碗,很多6號塑膠會使用在泡麵碗,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大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如果燒開水沖泡麵、又用鋁箔蓋上再壓一本厚厚的書泡好幾分鐘,高溫悶燒,這樣就可能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而 6 號塑膠在動物實驗中確實會增加動物的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建議,外帶咖啡還是自備不銹鋼或陶瓷保溫杯、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第八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鍋巴等,肉類的脂肪和蛋白質燒焦產生危險的致癌物是多環芳香烴,這是在人類已經發現有致癌風險的一級致癌物。而鍋貼麵皮麵包是澱粉,產生的致癌物是丙烯醯胺,這個物質是歐盟食品安全局在2015年發現在動物實驗具有致癌風險,認為不管任何族群都可能造成癌症發生的增加,因此在2017年入法,歐洲要求速食店提供的產品需抽查丙烯醯胺濃度,而美國FDA要求洋芋片及餅乾廠商需提供產品丙烯醯胺的濃度於成分表。洪永祥醫師說明,當然所有致癌物都是總量的問題,澱粉食物高溫烹煮,難免會出現丙烯醯胺,所以並不是都吃不得,但千萬不要過量。洪永祥醫師建議,烤肉烤麵包烤得金黃可以吃,但是燒焦黑就建議不要吃。建議把燒焦的部位剪掉、切掉不要吃進肚子,並且同時多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降低風險。第七名:睡覺不關燈洪永祥醫師說明,開燈睡覺有機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Cancer》癌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來說,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的人,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加高危。《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長期在睡眠時暴露在人工光線之下,會增加變肥的機會,而體重增加的比例,還會跟着光的強度而有所增加,也就是光源越強,體重便增加得越多。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第六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洪永祥醫師表示,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 刊登在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罹癌風險會增加,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占了81%。電腦斷層仍是X光攝影的一種,因此會有輻射致癌風險。美國《消費者報告》曾報導一項研究發現,電腦斷層攝影(CT)釋放的輻射,每年可能導致2.9萬美國人罹患癌症,其中婦女占三分之二。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個病人一年照胸部X光最好不要超過50次,而電腦斷層則是除非必要才做。第五名:不喜歡刷牙漱口洪永祥醫師提到,頭頸部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其中以口腔鱗狀細胞癌佔多數,以前都認為與抽菸、喝酒、檳榔或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關,但是口腔裡面的細菌也是不是可能會引起口腔鱗狀細胞癌?以前的研究指出口腔的細菌也可能會引起腸胃道癌症,但是會不會也引起口腔內的癌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最近的研究已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天記得刷牙漱口做好口腔的清潔習慣第四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洪永祥醫師表示,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署把甲醛歸類為一級致癌物,根據統計,有4成的5年裝潢仍然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30%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會有甲醛氣味殘留,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 洪永祥醫師說明,長時間的甲醛曝露,除致癌外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受到影響,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洪永祥醫師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是低甲醛建材;選擇建材櫥櫃時,可先試聞氣味,若氣味刺鼻則建議不要購買。也可選甲醛多已揮發完全的中古家具,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避免毒害。第三名:喜歡吃加工紅肉洪永祥醫師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該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解釋,國人過去1天紅肉攝取量超過100公克者就高達24.3%。進一步分年齡看,有36.8%的13歲至15歲的青少年每日紅肉攝取超過100公克!洪永祥醫師建議,日常最好遠離加工肉品及少吃紅肉(豬、羊、牛),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攝取同時多吃天然蔬果。第二名:久坐洪永祥醫師解釋,所謂的久坐,是指睡覺除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及以上,「久坐不動」是非常確定致癌危險因子。許多研究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與增加罹患各種癌症風險相關。2022年,知名期刊《歐洲流行病雜誌》刊登了一篇綜述論文,研究人員納入了來自 77 項原始研究超过 200,000 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乳腺癌發病率增加8%、結腸癌增加25%、前列腺癌增加8%、直腸癌增加7%、子宮內膜癌增加29%和卵巢癌增加29%。另外,久坐行為還能導致癌症患者生存率下降,其中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的久坐行為增加其特異性死亡風險61%。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買個會升降的辦公桌儘量站著辦公腿酸再坐,減少坐沙發看電視時間且每坐三十分鐘起來伸展與活動。第一名:吃太甜太鹹洪永祥醫師提到,先前美國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含糖很高的加工食品,結果發現,小鼠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增高,且增加癌細胞存在擴散到肺部的潛在風險。另一項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每週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說癌細胞喜歡吃糖,事實是在食用過度的碳水化合物(例:高GI值的食物或精製糖)時,會使得血糖快速飆升而導致的體內的一連串作用而有促癌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最近發表報告,指出胃癌與攝取高鹽食物關係密切。英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每天吃高鹽分、醃漬類、醬菜等食物加上本身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胃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不要養壞你的味蕾,從小養成品嚐天然食物的天然美味,減少高鈉與高GI精緻糖的攝取 。
蟹肉棒下鍋煮「忘記拔套」能吃嗎?兩派吵翻天 食藥署給答案了
台灣人愛吃火鍋,其中,蟹肉棒更是許多火鍋料中不可或缺主角之一。不過,有許多人對於蟹肉棒外包著的一層塑膠套,究竟要不要剝掉再煮存有不同看法,近日就有網友討論「蟹肉棒的套子要拆嗎?......」,透露吃火鍋煮了半小時才發現蟹肉棒的塑膠套未拆,詢問該怎麼辦?而食藥署先前就曾表示,各種塑膠材質耐受溫度的範圍不同,但不建議長時間烹煮,料理前先將塑膠膜拆掉比較安全。網友分享自己煮火鍋時,不小心把蟹肉棒「沒拆塑膠套」丟入煮熟。(圖/翻攝自PTT)這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之前和朋友約好在家裡吃火鍋,趁朋友還沒到之前,他先把湯底和一些火鍋料煮好,朋友來就能直接開吃,「煮了大概30分鐘之後發現.....蟹肉棒的塑膠套完全沒有拔掉,這下該怎麼辦?朋友應該不會發現這個怪怪的地方吧?想知道蟹肉棒的塑膠套要拿掉才能煮嗎」?蟹肉棒可說是火鍋常見配料之一,不過對於其塑膠膜該不該先拆再煮,始終分成兩派說法,這篇貼文曝光,反應也是兩極,有網友就表示「拆三小,你煮餛飩水餃有在拆皮的嗎」、「本來就不用拆,這樣蟹肉棒很完整,超棒」、「根本沒差,我常這樣」。另外,也有人認為不健康,「吃下去變生化人,郎共讚欸」、「這樣會變塑化劑風味湯底,更好喝」、「塑化劑吃很多了不差這一點」、「不要拉低台灣平均長短」。對此,食藥署過去就曾解答,「肉棒外層的塑膠是種高分子聚合物,裡頭成分耐熱程度不同」,塑膠類材質於高溫下的結構相對較不安定,不建議長時間置於高溫烹煮的環境,建議料理前拆掉塑膠膜是最保險的作法。「蟹肉棒」到底要不要拆套入鍋呢?食藥署過去就曾經解答。(圖/翻攝自臉書)
疑吃到不新鮮烤鮮蚵…他「1天狂拉7次血便」 6人食物中毒相繼住院
台中市林姓男子上周和朋友到熱炒店用餐,自行烤生蚵吃海鮮,事後卻出現腹瀉、腹痛、嘔吐等症狀,甚至在1天就狂拉7次。後來,他趕緊至急診報到,疑似因食物中毒住院治療,沒想到同行友人也出現類似症狀,總共6人相繼住院,此時醫院也驚覺事態嚴重,立即通報衛生局。大甲李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醫師賴大豊表示,林姓男子在本月18日上午因為身體不適至急診就醫,身體相當虛弱,自述不斷拉肚子、腹痛、噁心,檢查後發現身體發炎指數過高,還有血便狀況。經醫師詢問飲食狀況後,林男才想起前2天和朋友去吃熱炒、烤鮮蚵吃到飽,醫師則研判是吃到不新鮮或沒烤熟的海鮮所致,疑似感染腸炎弧菌的食物中毒。林男住院隔天一早,他的2名友人也陸續至醫院就診,病情還與林男一樣,院方發現他們為朋友關係,又是在同一家餐廳吃飯,擔心食物中毒擴大,便趕緊通報衛生局。 據了解,3人當時在用餐時巧遇親戚,林男住院期間曾打電話給對方詢問狀況,不料親戚也有出現相同腹瀉問題,而雖然當天熱炒吃得菜色都不同,卻都剛好吃了烤鮮蚵。不過,由於對方是年紀較長的長輩,並不知道食物中毒,情況早已持續好幾天都沒改善,21日就醫進行抗生素治療,總共6人皆已平安出院回家賴大豊強調,天氣炎熱最怕吃到不新鮮的海鮮,更要注意小心食品衛生,而感染性常見的食物中毒,包括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其中最常見的腸炎弧菌,就是吃下未煮熟的海鮮導致,潛伏期約在4至90小時,平均約17小時,感染後常會出現腹瀉、腹痛或伴隨發燒、頭痛、噁心、嘔吐,少數有血便,比較輕微則會自行康復。(圖/大甲李綜合醫院提供)賴大豊進一步表示,腸炎弧菌不耐熱,經高溫烹煮就會被殺滅,建議在食用前充分煮熟才能預防;由於最近天氣炎熱,如果鮮蚵沒有低溫保存,尤其放在高溫30多度的環境下,就很容易就腐壞,提醒民眾在食用海鮮前,除注意食材本身的新鮮度,也要煮熟後再吃。對此,台中市食安處接獲醫院通報表示,獲報當日立即派員至該餐廳稽查,現場計有生熟食刀具及砧板混用、冰箱中的生熟食材混放及餐具籃積塵等缺失事項,當場便責令業者限期改善,若後續複查不合格,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處6萬元至2億元罰鍰;另外,當下也採集了相關食物、環境等檢體送驗,預計最快2周後就能有初步結果。
營養師點名「6大超毒加工食品」少碰 早餐常見品項也中標
近年來食安風暴不斷,尤其某些加工食品內涵各種化學添加物。對此,營養師李婉萍特別點名6大超毒加工食品,包括香腸、培根、油條、人造奶油、熱狗及汽水,長期或過量的食用,絕對會對健康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不但會增加心血管、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化學添加物還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李婉萍昨(15日)在臉書粉專「李婉萍營養師」發文列出「你必須知道的超毒加工食品」,她表示近年來食安風暴不斷,我們無法用肉眼就確定吃下去的食物到底有什麼危害身體的物質,尤其是某些加工食品添加了各種你聽都沒聽過的化學添加物,「林林總總長期吃下來也是會造成很多身體的影響,除此之外高鹽、高糖、不好的脂肪也是加工食品很不健康的原因!快來看看哪6大加工食品超級碰不得的吧」:香腸:除了高脂肪、高熱量外,其為了抑制肉毒桿菌生長,會添加亞硝酸鹽,當高溫烹煮時,就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培根:油脂含量比例高達90%,也因為是醃漬品,鈉含量也很高,同時為了保存及增加顏色鮮艷,還會加入各種化學添加物,吃多恐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油條:為了口感更好,會加入化學膨鬆劑,若再經過不好的油來高溫油炸,就會產生許多不好的物質,也會攝入大量油脂。人造奶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很高,人體對其難以代謝,大量食用會引起高膽固醇、肥胖,從而對肝臟及心血管造成負擔。熱狗:由碎肉、澱粉、香料、黏著劑等所混合,其中必定加入調色劑、磷酸鹽,吃多前者會影響腎臟功能,後者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注意力。汽水:可說是一杯含有大量糖、各種化學添加物的混合飲料,也因為pH值較酸,會刺激腸胃道,使本身腸胃不好的人更容易慢性發炎。
「無解毒劑」吃海龜肉釀9死、78傷 醫點嚴重狀況:活下來可能四肢癱瘓
日前非洲國家傳出食用海龜肉集體中毒意外,釀成8名兒童、1名成人死亡,78人送醫,醫師楊振昌表示,海龜毒素依照嚴重程度可分為3級,對人體多器官有獨性且無解毒劑可用,最嚴重情況死亡率可達65%到100%,就算活下來,也還會有四肢癱瘓等後遺症。綜合媒體報導,非洲國家坦尚尼亞的桑吉巴島(Zanzibar)近日發生食用海龜肉後中毒意外,有78人送醫院,其中8名兒童、1名成人死亡。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海龜毒素」除具有神經毒性,對人體多個器官也都有毒性,中毒狀況可分為3個等級。他指出,第1級會在食用後幾小時到4天間發作,症狀僅腸胃道不適及口腔疼痛等;第2級可能在1到2天後發作,症狀從嘴巴發炎到食道或胃可能出現潰瘍;還會出現有昏睡、腎臟衰竭、電解質異常等,患者需要約3週時間。他提醒,最嚴重者死亡率可達65%到100%,就算活下來,也還會有四肢癱瘓等後遺症,可能出現昏迷、器官衰竭等情況,甚至腎臟、肝臟、呼吸、電解質等異常,通常患者是中毒1到3天才開始出現症狀。其中海龜毒素並沒有無解毒劑可用,楊振昌表示,僅能給予症狀治療或支持性療法,其中中毒事件又常發生在醫療資源比較不充分的地方,因此病人無法及時得到好的治療,然而有些人會大意,待症狀出現再送醫時已晚。國內曾有類似的海洋毒素中毒事件,他指出,去年底河豚中毒事件引發關注,多年前國內還曾發生食用貝類西施舌中毒,另外也曾發生有民眾吃海魚中海葵毒素導致1人死亡。他解釋,此類毒素都是神經抑制毒性,會造成神經肌肉麻痺;其中河豚毒素可能導致呼吸衰竭,但若能及時插管治療,24小時後就會逐漸恢復,整體死亡率約10%左右。對於上述海洋毒素,都是熱穩定毒素,楊振昌說,即使高溫烹煮也沒用,跟海中藍綠藻有關,會有季節性變化。
10種超傷腎食物排名出爐!鐵板麵、雞排全上榜 第一名居然是「它」
腎臟是人體很重要的器官,有非常多功能,其中包括幫助身體排泄廢物、調解水分、電解質及血壓、進行造血作用等等,想要一顆健康的腎,跟日常的飲食息息相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點出十種台灣常見的食物並表示,這些食物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對腎臟造成傷害,應該減少攝取這些食物的頻率。被列舉的這十種食物當中包含早餐穀物、蔥花肉鬆捲、燒餅油條、鍋貼、肉鬆肉乾、鐵板麵、三寶飯、炸雞排、日式拉麵以及珍珠奶茶,洪永祥也特別將「傷腎第一名」頒給珍珠奶茶並提到,會將第一名頒給珍奶,不僅是因為其中有許多傷腎的成分,也因為台灣人攝取珍奶的頻率比起其他所提到的九種食物更高。洪永祥指出,一杯珍奶熱量高達789.2大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額外添加精緻糖的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熱量的5%,若以成人一天所需熱量1800大卡計算,相當於精緻糖不超過90大卡(相當於22.5公克的糖),而一杯700c.c.珍珠奶茶的含糖量就已經高達約50至60公克,珍奶當中的高果糖糖漿的果糖分子代謝時還會產生過多的磷酸三碳糖,促進肝臟內生性脂質合成,導致三酸甘油酯堆積胰島素阻抗的增加,進而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痛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另外,洪永祥也指出,位居第五名的鐵板麵是他所認爲「所有早餐中最傷腎的食物」,不少人去早餐店都會點一碗鐵板麵飽餐一頓,為一整天的打拼帶來動力,不過「高油鹽糖」的成分鐵板麵全都包了,而且每一百公克的油麵熱量就有361卡,鈉含量更是高達712毫克,除了重油重鹹外,麵條在經過鐵板上高溫烹煮,容易沾上陳年焦炭,異環胺、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增加罹癌風險。洪永祥警告,人類一生僅擁有約兩百萬顆腎絲球,無法再生,由於人類壽命不斷延長,腎臟的使用壓力增大,必須謹慎使用腎絲球,多喝水、運動增加代謝,以避免老年時面臨洗腎的危機。
便當盒淪培養皿!苦主一打開「全是活蛆」崩潰了 網瘋猜:醬油的問題
桃園有便當業者遭民眾控訴,便當買回家一打開竟「爬滿蛆」,讓她瞬間食慾全無,怒將影片PO上網爆料。畫面曝光後,網友紛紛猜測,經過高溫烹煮後蛆蟲一定活不了,懷疑是淋在荷包蛋上的「醬油」被汙染。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曬出影片,並發文直呼「噁爆,還沒吃,一打開全都是蛆」,只見便當蓋上布滿大量蛆蟲,且不停蠕動狂爬,直擊震撼視覺的一幕,讓現場所有人超崩潰。影片一出,網友紛紛喊噁,「夭壽啊,好噁心」、「好噁,看了就想吐」、「這根本就是培養皿」、「食安問題趕快重罰」、「可見平時蒼蠅有多猖獗,才能下好下滿!」不過也有人爭相討論,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應該是果蠅剛好要死噴出來的,不然高溫炒過什麼蟲都別想活」、「懷疑是醬油的問題,因為蛆在荷包蛋上(荷包蛋有淋醬油)」、「應該是醬料已經生蟲了」、「醬油膏的容器比較有可能!或者餐盒!」、「不是便當盒子有問題,不然就是外送員的包包⋯⋯長時間在用沒定期清潔。」
南投驚傳河豚中毒「1死8送醫」 專家示警1品種:連肉都有毒
河豚含有劇毒,若沒有處理好食用,嚴重可能會喪命。南投縣今(26日)傳出有小吃店吃河豚火鍋,造成1死8中毒憾事。衛生局會同警方前往現場查扣火鍋殘餘及生魚片,送往食藥署檢驗,醫師也警告河豚卵巢和肝臟有最多神經毒素,甚至有1品種連肉都有劇毒,要特別注意。南投仁愛鄉傳出河豚群聚中毒事件,開小吃店的44歲洪姓男子,昨晚邀請友人品嚐河豚火鍋,結果陸續出現中毒現象,洪男疑生吃河豚肉,今天早上被發現時已經死亡,另外8人送醫治療搶救,暫無生命危險。對此,南投縣衛生局提醒,河豚種類高達上百種,日本許可食用品種只有20多種,當地廚師需經過嚴格訓練並通過國家考試拿到日本政府頒發證照,才能為顧客料理傳說中的夢幻河豚宴。由於河豚所含毒素屬於神經毒素,毒素不會因加熱消失。食用河豚風險大,嚴重恐危及生命,呼籲民眾切勿貪圖美味冒險食用。專家提醒,一般民眾不要擅自料理河豚。(圖/民眾提供)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也表示,河豚可分為栗色河豚與黑鯖河豚2大類,栗色河豚除了卵巢、肝臟有劇毒,連肉都有很高的毒素,可以說是整隻都不能吃,常被一般人誤認成無毒的黑鯖河豚,而不小心吃下肚。假如食用河豚中毒,會出現眼睛睜不開、嘴巴麻、舌頭麻、說話不清楚,接著是手腳麻痺,最後呼吸肌肉麻痺,造成無法呼吸、缺氧死亡,最麻煩的是,河豚的神經毒素即使經高溫烹煮,都不會被破壞,且目前沒有解毒劑。根據國內統計,河豚毒素有14%的致死率,中毒2到6小時間就可能發生呼吸肌肉麻痺,若能緊急送醫治療,許多患者在24小時內症狀就會自行舒緩,甚至隔天就完全康復。楊振昌提醒,非專業民眾不要自行料理河豚,建議還是交給專業店家處理,另外若吃河豚後身體出現不適,必須立刻就醫。
感恩節吃烤火雞要注意! 維持「3多3少3去」遠離大腸癌
今(2023)年11月23日是西洋「感恩節」,在這天和親友一同享用感恩節大餐慶祝佳節是感恩節的習俗。國健署表示,由於中西文化逐漸融合,許多台灣人也會聚餐慶祝感恩節,其中少不了燒烤類食物或烤火雞等佳餚,提醒民眾應「3多、3少、3去」,吃得健康並透過定期篩檢遠離大腸癌威脅。大腸癌威脅不容小覷 應掌握「3多3少3去」原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雖然大腸癌不再是國人10大癌症第1位,但11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仍有1萬6,238人,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衛福部統計,111年超過6千人死於大腸癌,影響國人健康甚鉅。而大腸癌的發生其實與現代人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如: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或肥胖等因素,再加上沒有定期篩檢,都是造成大腸癌快速攀升的原因。為了讓民眾能「腸」保健康,感恩節安心健康享用美食,國健署提供健康「3多3少3去」原則:3多-多蔬果、多喝水、多運動: 多蔬果: 多蔬果: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且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同時也可以減少肉類或主食類的攝取量。應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的蔬果。多喝水: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以擺脫肥胖、慢性病威脅,並能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維持身體健康。建議成人每日飲用6-8杯水(240 ml/杯),分次小口慢慢喝。另外,含糖飲料不僅無法解渴,反而會攝取過多的熱量,提醒民眾應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既省錢又可減少身體的負擔。多運動: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建議親朋好友歡聚之時,茶餘飯後相揪逗陣散步,還能降低大腸癌罹患風險,一舉數得。3少–少油鹽、少紅肉、少醬料: 少油鹽: 少油鹽:減少油的用量,並建議選用植物油,因為含有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護心血管,但高溫烹煮會使油脂變性應盡量避免;而少鹽則可以降低鈉的攝取,減少身體負擔。少紅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少醬料:建議多以食物的原味鮮甜為主,避免添加過多的醬料,或是可以自製較無負擔的醬料,兼顧食物的美味,又可兼顧自身的健康。3去–去肉皮、去肥油、去焦黑: 去肉皮:肉類的皮儘可能少吃,降低熱量的攝取。去肥油:肉質偏肥的部分,儘可能以瘦肉為主,減少食用肥肉的比例。去焦黑: 去肉皮:肉類的皮儘可能少吃,降低熱量的攝取。去肥油:肉質偏肥的部分,儘可能以瘦肉為主,減少食用肥肉的比例。去焦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在高溫表面上燒烤的肉片,因烹調過程中會形成致癌物質-多環芳烴(PAHs),隨而附在食物表面,若燒烤食物表面有焦黑現象,建議切除或不食用。定期大腸癌篩檢也很重要 可降35%大腸癌死亡率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為有效預防大腸癌,除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外,定期篩檢也很重要,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50-74歲的民眾透過定期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35%死亡率。因此,國健署再次呼籲,感恩節聚餐民眾可多用當季新鮮食材,增加蔬菜的攝取及適量的水果,減少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而50-74歲民眾應多加利用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建議及早做大腸鏡檢查,以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基隆Podcasts邀營養師 解析中秋該如何抵禦熱量入侵
中秋連假將近,糕餅食物與烤肉將出沒在餐桌上,本周「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邀請營養師曾揚峻,向民眾傳授健康飲食概念。透過選擇簡易食物,達到熱量控制,針對需特殊飲食民眾提供飲食建議,讓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吃出健康。曾揚峻表示,體重控制要掌握「熱量赤字」的概念,就是消耗熱量必須大於攝取熱量。中秋節時親友常互贈蛋黃酥,月餅等甜點,建議在選購或送禮時,選擇無烘烤的糕餅甜點,如最近流行的冰皮月餅或和菓子。曾揚峻指出,烤肉時想減少攝取熱量,除了蔬菜之外,海鮮食材也是低脂美味的選擇,例如鎖管及蚵仔等。曾揚峻表示,若想要食用肉類,可以優先選擇白肉,例如雞肉,如果真的想吃牛豬等紅肉,可以選擇瘦肉較多的部位。而瘦肉口感可能較硬時,可以利用鳳梨皮貼在生肉上,利用鳳梨酵素使肉類更為軟嫩。選擇低熱量的食材的同時,也能品嘗到美味。烤肉不可或缺的醬汁也是攝取熱量的關鍵,曾營養師建議除了烤肉醬外,可以選擇和風或柚子醬替代,或用玫瑰鹽代替沾醬。余治明表示,中秋節是華人三大節日之一,除了保留吃月餅和賞月的習俗外,大家也以烤肉的方式團聚,但過於精緻的加工食品,或是高溫烹煮的食物,常會給身體造成額外負擔與過多熱量,聽從營養師的建議,適時的選擇食材與份量搭配蔬果,不僅能守護家人們的健康,也能讓自己的身體輕鬆無負擔。
澱粉類長時間高溫烹煮恐致癌 「這樣烹調」才健康
澱粉類食物是每人每日必需攝取的六大類食物之一,但用的烹調方式是否健康呢?食物高溫烹調 增有害致癌物台南市立醫院張麗娟營養師表示,澱粉食物在高溫烹調時會產生丙烯醯胺,這類產品包括薯條、馬鈴薯片。而高蛋白質含量的食物如牛、豬、魚、雞肉,在高於150°C的溫度烹煮時,蛋白質會分解或變性而產生異環胺,丙烯醯胺及異環胺都是屬於毒性物質。高溫烹調的時間越長,產生有害的致癌物質會越多,尤其是焦黑的部份毒素最多,因此建議民眾,少吃食物焦黑的部分。低溫烹煮最好 保留食物營養價值張麗娟營養師建議,以低溫烹煮方式最好,蒸煮是一種能夠保持食物營養價值並減少致癌風險的健康烹調方法,可保持食物的水分,也不會過度高溫。而以涼拌、清蒸、燉煮、清炒等方式料理,肉類如要煎、烤,可先以微波爐或蒸煮方式料理,以減少高溫烹調的時間,降低有害物質產生。維持均衡飲食 保持飲食多樣張麗娟提醒,油炸食物本身熱量及脂肪都偏高,本來就不利健康,加上高溫易致癌,所以盡量減少攝取頻率。烹調食物多用蒸、煮、滷等少油的方法,多吃天然食物,保持飲食多樣化,不要過度依賴單一種類的食物,均衡飲食與適當運動,就能降低特定食物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A肝莓果連環爆!醫示警「清水、蔬果洗劑」都沒用 最安全吃法曝光
好市多近日爆出食安危機,產地來自智利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3種綜合莓」與美國產「冷凍藍莓」,相繼驗出A型肝炎病毒陽性,引起消費者擔憂。對此,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提醒,享用莓果前務必清洗乾淨,且最好「高溫烹煮」製成果醬後再食用,另須多注意相關污染產品資訊,以免購入問題商品。好市多爆出「A肝莓果」造成民眾恐慌,究竟如何吃得安心?顏宗海表示,最關鍵的還是避免買到問題商品,注意衛生主管機關公布的資訊,了解污染產品的概況並避免購買,水果、莓果務必清洗乾淨再食用。顏宗海透露,絕大部分A型肝炎患者都可痊癒,不過仍有千分之3機率恐惡化成「猛爆型肝炎」,礙於水果大多不經烹煮以生食為主,所以隨時注意消費警訊,避免購入汙染產品尤其重要,而A型肝炎病毒無法透過清水或蔬果洗劑洗淨,只能經由高溫加熱消滅,因此建議將莓果「高溫烹煮」製成果醬,或烹調成其他料理攝取。另外,A型肝炎的潛伏期約是15到50天,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周二(2日)指出,今年已發現31例A肝本土病例,自從爆發莓果事件後,尚未接獲新的通報個案,且回溯此前本土病例,均未查出有人食用過科克蘭冷凍莓果,不過其中仍有10%的感染者回報,60天內曾食用過莓果類食品,保險起見將持續觀察至6月底。
此種常見火鍋料「不利鈣吸收」 營養師曝:和真的差很多
許多民眾愛吃火鍋,但其中的某些配料反而不利健康。營養師程涵宇指出,「蟹味棒」的成分其實完全不含蟹肉,不光營養價值和真正的蟹肉相差甚遠,吃多了也不利於身體的鈣質吸收。為何蟹味棒當中有沒有蟹肉?程涵宇在臉書發文表示,蟹味棒實際上是由魚漿、澱粉、色素香料製成,因此在顏色、風味方面可讓民眾以為吃到真正的蟹肉,「事實上蟹味棒不只沒有蟹肉,而且營養值與真蟹肉差非常多!」她比較兩者的營養成分差異,發現真蟹肉具備低脂肪、低卡路里、低碳水、高蛋白質,另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鋅與鈣鎂和維生素E及B6、B12,可分別助於強化免疫系統、維持血壓穩定、抗氧化與幫助造血。至於市售常見的蟹味棒有2種,程涵宇指出,一種是用在握壽司製作,看起來比較高級且有時標榜日本進口的「帝王蟹味棒」;另一種則是用於火鍋料,外層有塑膠套的蟹味棒,「2種蟹味棒的熱量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而且2種蟹味棒不管是高級版還是普通版,營養價值都沒有差異,總之都不含蟹肉,不要被價錢以假亂真! 」程涵宇透露,在製作蟹味棒的過程會加入結著劑,「這種磷酸鹽類的結著劑,藉由增加食物的保水性來提升口感與風味,但過量攝取可能影響人體對鈣質的吸收!」此外,她還提醒,蟹味棒的塑膠套在下鍋前要記得拆掉,由於塑膠材質於高溫環境結構相對不安定,因此不建議長期高溫烹煮。(圖/翻攝自臉書/程涵宇營養師)
男子排便困難肛門疼痛 就醫檢查後竟已是大腸癌二期!
70歲的林先生,近來排便時總覺得肛門痛痛的,合併解便解不乾淨感覺,但並未出現血便、排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等症狀,生活作息一切如常,為了避免家人過度擔心,林先生前往醫院就醫,經醫師進行肛門指診後發現,距離肛門口5公分處有直腸腫塊,且進一步做相關檢查確認為大腸癌第二期。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下腹不適、排便狀況改變等,真的要特別小心,絕對不能輕忽,因為很可能惡性腫瘤已經悄悄生成。出現血便問題 提高警覺就醫大腸癌為國內十大癌症之首,因為沒有明顯症狀,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根據統計大腸癌多好發於50-80歲之間,為了喚起民眾對自我健康的重視,門諾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楊晉瑞特地前進社區,就大腸癌的症狀、危險因子以及治療方式等進行說明,提醒長輩除了注意自身健康,更要時時檢查自己的糞便,若出現血便、大便形狀、排便習慣改變、下腹不適等症狀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楊晉瑞醫師表示,大腸癌發生的主要原因除了家族遺傳史,跟平常的飲食、運動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現代人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高油高鹽再加上纖維攝取不足、缺乏運動等造成排便不規律,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時,通常已罹患大腸癌,因此,除了注意身體所發出的警訊,50-74歲的民眾應善加利用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同時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隔3-5年應安排大腸鏡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早發現癌變 馬上治療有效楊晉瑞醫師指出,目前並沒有任何醫學統計證明,吃肉鬆與大腸癌有絕對的關係,但肉鬆畢竟是加工品,又經過高溫烹煮,所以多少讓人產生疑慮,如果只是早餐時少量配稀飯並不一定會造成很大的風險,除非是三餐都吃很大量的肉鬆,就真的必須要注意。楊晉瑞醫師說,排便形狀改變只是大腸癌症狀的其中一項,其他如腹部慢性疼痛、貧血、排便頻率減少、體重減輕等都是觀察指標,一旦身體有警訊,應盡快就醫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大腸癌的診斷以肛門指診、糞便潛血以及大腸鏡檢查最為常見,一旦高度懷疑就會做病理切片,才能知道是大腸瘜肉還是有惡性風險。其治療方式則以手術、藥物以及放射線治療三種。由於大腸癌初期的治癒率相當高,因此醫師呼籲民眾應定期篩檢,唯有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馬上治療,才能避免復發,順利完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