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基期
」 台灣 通膨台灣每1.3萬人擁1家超市贏日本 今年營業額上看2,500億將創新高
經濟部統計處今(5)日公布台、日超市發展報告,發現台灣平均每1萬332人就擁有1家超市,日本則平均2萬763人才擁有1家超市;以土地面積計算,台灣平均15.97平方公里即有1間超市,日本平均63.34平方公里才有1間超市,顯示我國超市密集度明顯高於日本。同時也預估,今年台灣超市營業額有望超越新台幣2,500億元,再創新高,續寫連22年正成長紀錄。經濟部統計處指出,台灣超市早期多為小型生鮮雜貨店,屬生活支援型零售業態,現多以現代化方式經營,強化生鮮蔬果與販售品項,致營業額逐步攀升,2015年至2019年平均年增5.2%;疫情期間受惠消費者民生物資囤購需求,加上業者拓展線上購物及送貨服務,2020年至2022年營業額平均年增幅上升至6.4%;2023年解封後民眾外食消費回升,以及高基期影響,因此營收增幅明顯回落,僅年增1.0%;今年受惠業者持續擴展大型店鋪,推出多樣化商品及促銷活動吸客,並有外商插旗國內市場,累計1月至7月營業額年增5.3%,預期隨下半年採購旺季到來,全年營業額可望超越2,500億元再創新高。相較之下,日本超市因市場發展相對成熟,營收走勢比起台灣更平穩,2015年至2019年營業額平均年增2.9%,2020年至2022年同樣受covid-19疫情影響,加上實施嚴格邊境管制,觀光客銳減,平均年增幅降至1.3%;隨國境解封,觀光客回流挹注消費需求,因此2023年營業額年增3.3%,今年前7月續增2.8%,全年營業額可望續呈成長。不過在商品結構上,台灣比日本更多元我,根據台灣售業經營實況調查及日本商業動態統計調查結果,2022年台灣與日本超市銷售商品皆以食品類商品占比最高,分別占69.1%及79.6%。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家庭器具用品類與藥品及化妝清潔用品類占比均達1成以上。另外,觀察兩國超市平均單店營業額,2023年台灣平均單店營業額1.08億元,近5年(2019至2023年)平均單店營業額年增4.2%;日本2023年平均單店營業額為26.2億日圓(約新台幣5.82億元),5年間營業額平均年減0.1%。
央行率先放鷹!理事會通過「升息半碼」 楊金龍:要走自己的路
央行自去年第2季以來首次升息!21日召開理監事會議,為有助促進物價穩定,決議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各調升0.125個百分點,分別由年息1.875%、2.25%及4.125%調整為2%、2.375%及4.25%,自3月22日起實施。央行指出,今年1至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均年增率為2.43%,主因水果、外食等食物類與娛樂服務價格上漲,以及房租調高;不含蔬果及能源之核心CPI年增率則為2.27%,持續緩降趨勢。綜合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預期本年國內通膨率將逐季緩步回降;惟考量2021年以來物價漲幅較高,以及本年4月國內電價擬議調漲,恐形成較高的通膨預期。在今年經濟成長可望增溫下,為抑制國內通膨預期心理,本行理事會認為調升本行政策利率,有助促進物價穩定,並協助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展望本年,國際機構預測本年油價略高於上年,國內商品類價格將溫和上漲,且國內服務類價格受高基期影響,漲幅可望縮小,台灣通膨率將較上年趨緩。考量4月國內電價擬議調漲,本行上修本年CPI及核心CPI年增率預測值分別至2.16%、2.03% (主要機構預測值詳附表2),分別低於上年之2.49%、2.58%。由於因應4月電價調漲帶動的物價波動,央行採升息措施因應,估計銀行的房貸利率也會跟著調升。央行表示,2020年12月以來,央行五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有助銀行控管不動產授信風險,避免信用資源過度流向不動產市場。自2022年3月起,採行漸進的緊縮貨幣政策,亦有助強化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成效。自管制措施實施以來,全體銀行建築貸款成長持續走緩,且不動產貸款之逾放比率仍維持低檔,信用品質尚屬良好。惟上年下半年起,購置住宅貸款及不動產貸款成長隨房市交易成長回升而增加,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仍高;因此,仍將持續檢視不動產貸款情形與本行管制措施之執行成效,並密切關注房地產相關政策對房市的可能影響,適時調整相關措施內容,以促進金融穩定及健全銀行業務。國內市場流動性充裕,近月長短期市場利率小幅波動,本年1至2月銀行體系超額準備為549億元;日平均貨幣總計數M2及全體銀行放款與投資平均年增率分別為5.51%、7.19%。
兩岸六都房價大比拚 高雄因台積電漲幅12%超車北京、上海
近期台灣房市屢創新高,相較之下中國表現相對弱勢,住商機構統計兩岸六大都會二手房房價,發現高雄受惠於台積電等重大利多,加上本身房價基期低,以12.8%漲幅傲視各區域,北市與台中在高基期影響下,漲幅有限;兩岸六大都會唯一下跌的僅有廣州,跌幅達0.6%,比起北京與上海,表現相對弱勢。住商機構董事長陳錫琮指出,住商機構今年邁入45周年,台灣住商已達784家,旗下2014年成立的大家房屋也達到252家,中國住商店數已達2500家,全機構分店數超過3536家,穩居台灣兩岸最大品牌。住商中國總經理伍世豪分析大陸房市,近年中國在「房住不炒」的原則下有一系列的管控措施,加上近期中國內部經濟震盪劇烈,的確引起不動產市場相當的不安,在這波修正中,因大型房企負面消息連連,憂心無法交屋的恐慌影響民眾信心,重災區主要在一手房,加上之前不少投資者降價出售,許多買方因而轉向二手房,連帶讓二手房暫時脫離泥淖。伍世豪說,在北京、上海與廣州3大都會表現上,北京與上海因需求基本面強,市區內供給不多,相較於最慘的2022年,2023年確實觸底反彈。至於廣州房價持續下探,推估與廣州買盤外來客多,不如北京上海穩定有關。相較於中國,台灣因低利與熱錢挹注,房市表現強勁。住商台灣兩岸營運中心副總經理李杰峰指出,近年來由於台積電話題帶動,中南部房市非常熱絡,一方面是買盤具有經濟實力,二方面是市場熱錢氾濫,在低基期區反應更為明顯,同時各地除招商外,不少重大建設陸續到位,短期內在交易價量上,南強於北趨勢不變,首購與換屋亦將持續擔綱房市主角。綜觀2024年房市表現,伍世豪認為,中國GDP進入緩速發展後,未來市場將著重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同時財政政策也會隨同跟進,從房地產上下游表現觀察,民企投資保守,開發速度趨緩,整體熱度仍低,值得注意的是縱然市況表現平淡,但重點城市供給端表現若於需求端,一線城市壓力相較小,日後進入上升軌道時將會具有較強的反彈力道。至於台灣房市表現,李杰峰認為,2024年許多區域房價已到高點,買方態度更為躊躇,賣方卻無讓價空間,不容易出現全面性降價,但卻有機會找到願意獲利了結的個案。在新青安貸款的助攻下,中低總價首購型產品仍有一波好光景,因為總價上限影響,業者為促進買氣,某些區域將有機會寫下單價新高,連帶拉抬平均單價。
集邦:2024年全球新能源車估賣1687萬台 「比亞迪純電車有望奪冠」
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品牌來勢洶洶,各國傳統車廠嚴陣以待。調研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20日表示,全球新能源車,包含純電動車、插電混合式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等,2023年共銷售1303萬輛,在基期較高的狀態下,今年銷售會減緩成長,預測2024年新能源車銷量為1687萬輛,年成長率29.5%;在中國市場穩定、海外擴點順利下,比亞迪有機會挑戰Tesla純電車龍頭位置。集邦表示,中國是最大的新能源車銷售地,在全球新能源車市場擁有約60%的市占率,但在高基期的情況下成長趨緩,加上其他區域的銷量成長有限,彌補不了中國市場的缺口,導致新能源車銷量年成長率減緩。2023年純電動車排名仍由Tesla奪冠,市占率19.9%,比亞迪位居第二,只少了24.8萬輛。此歸功於比亞迪在中國市場銷量穩定,海外銷量也持續提高,加上海外基地啟用,集邦表示,比亞迪今年有機會挑戰Tesla純電車龍頭位置。廣汽埃安2023年首次取得第三名,上汽通用五菱和Volkswagen則分別退居第四、第五名。兩大豪華車品牌BMW、Mercedes-Benz電動化轉型腳步加快,分別位居第六和第八名,Hyundai集團旗下的Hyundai和KIA銷量雙雙增加,維持與2022年相同名次。插電式的油電混合車(PHEV)方面,比亞迪和理想分別拿下第一及第二名,其中,理想在2023年成長率高達182%,以中至大型SUV為主,主打家庭客層的定位清晰,市占率快速攀升。第三至第五名分別為BMW、Mercedes-Benz和Volvo Cars,但BMW、Mercedes-Benz的銷量受到歐洲PHEV的銷售不佳衝擊而出現衰退。Jeep年成長率33%,提升至第六名。中國品牌長安、騰勢、深藍都是第一次進入全年的前十大排行榜,凸顯中國市場帶來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國內需成長趨緩,2024年各家車廠除了從中國出口車輛外,也積極布局海外基地。集邦表示,中系品牌在車款多樣性、定價和智慧化功能有較大優勢,擺脫單一生產地問題後,市占率有望快速提升,但同時不排除會出現更多的貿易屏障,阻擋中國新能源車加速拓張全球版圖的速度。美國方面,2024年起開始禁止使用中國製的電池零組件,此將導致許多電動車款失去補助資格,卻也提高電動車的降價難度。
物價漲不停 實質性總薪資年減0.97%「7年首度負成長」
物價不斷上漲,只有薪水停在原地不動。主計總處今(11日)公布去年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前11月全體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5457元,年增2.45%,是歷年同期新高,加計獎金後的總薪資為58598元,年曾1.47%。然而,扣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1336元,年減0.02%,實質總薪資為53285元,年減0.97%,是7年來首度負成長。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解釋,2021年出口暢旺,全球經濟成長衝破6%,廠商獲利創佳績,導致2022年實質經常性薪資累計年增率高,但2022年下半年全球經濟疲軟、我國出口衰退,加上去年前11個月同期物價為2.48%,經過平減之後,影響薪資成長。2023年在2022年的高基期下,前11月經常性薪資年增率還有2.45%,表現不差,但同期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達2.48%,又碰上景氣逆風,影響獎金發放,實質經常性薪資、總薪資變成負成長。以11月來看,全體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5610元,月增 0.08%,年增 2.11%,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為6301元,合計總薪資平均為51911元,年增0.84%。金融及保險業、出版影音製作傳播以及資通訊服務業經常性薪資為66226元、65567元相對較高;製造業為43308元,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為53783元;而其他服務業為35068元、住宿及餐飲業為35295元,相對較低。值得注意的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及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的加班工時,連續5個月出現年增,前者加班工時11月年增1.9小時、後者11月年增2.4小時。陳惠欣強調,雖然製造業加班工時年增率逐月增加,是受到前一年基期偏低影響,況且去年11月的加班工時為14.8小時,以往的加班時數則至少要16時以上,而製造業受雇人數增加,才算是穩定不受景氣影響,目前的狀況是漸露曙光,但仍需持續觀察。
通膨仍處高點 台灣出口連11黑
通膨仍處高點,加上貨幣緊縮壓力,財政部昨日公布7月出口值為387.3億美元,年減10.4%,連11個月負成長,財政部預估至第4季出口才有機會轉正。但是日媒報導,全球商品需求下降,標普國際日前發布7月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連續11個月低於中位數50,意謂產業萎縮,時間長度僅次於2008年雷曼危機後的經濟衰退期,對經濟成長投下陰影。7月出口受惠於AI新興應用需求及科技產品旺季來臨,跌勢減緩,同時,7月出超首度破80億美元,達到84.8億美元,創單月新高水準。但財政部預期,8月出口也可能是連12黑,但年減幅度有縮小趨勢。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解析,7月仍有1成跌幅,表現不算理想,主要是全球通膨仍處高點,貨幣緊縮壓力持續打擊投資信心,中國大陸內外需求偏弱,復甦力道仍嫌不足,供應鏈庫存調整壓力未完全解除,影響到國內廠商接單動能。根據《日本經濟新聞》8日報導,全球29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7成企業活動出現「萎縮」,且亞洲對美國的海上貨櫃運輸量進入2023年後,與去年同比減少2至3成。日本海事中心數據顯示,亞洲開往美國的海上貨櫃運輸量進入2023年後,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至3成。業界表示,「雖仍存在銷售需求,但無法解決零售的過剩庫存,製造業並未強勁到需要新增生產和運輸」。展望未來,蔡美娜表示,主要國家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都是在景氣榮枯點50之下;國內半導體大廠台積電與聯電兩度下修營收展望,全球景氣復甦路途是緩慢,即使有AI需求湧現還無法彌補出口衰退缺口,使得前7月出口年減16.9%。蔡美娜預期,8月份高基期作用逐漸遞減,年減幅度約5到10%,規模在363到383億美元間。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擔心,雖然美國升息已近尾聲,不過美國的家庭債務卻是攀升,信用卡債務規模已經破1兆美元,這也會對美國家庭消費能力極大威脅。吳大任認為,美國維持高利率的時間愈久,對台灣出口愈不利,他預期,第4季甚至可能零成長或者低度成長。
台灣7月出口恐連11黑 財政部預估最快11月好轉
財政部將於周二(8日)公布台灣7月海關進出口統計。今年由於終端需求疲弱,加上去年同月基期偏高等因素,預估7月出口規模將落在348至363億美元間、年減幅約16至19.5%。預期出口連11黑可能成定局,財政部估最快要到11月出口才有機會轉正。財政部表示,通膨壓力持續,景氣不佳影響電子、傳產等主要產品終端需求,且企業仍持續調整庫存、訂單能見度未改善,加上中國疫後經濟消費復甦有點後繼無力,以及去年的高基期效應,使得今年上半年出口持續衰退,已是連續10個月負成長。台灣今年6月出口值323.2億美元、年減23.4%,進口則為263.6億美元、年減29.9%,出口及進口皆創近14年來單月最大跌幅;今年前6月出口值2021億美元,年減18%,創下金融海嘯以來近14年來同期出口最大跌幅。據統計,6月有11項主要出口貨類的出口值同步向下,就連前6月出口年減 18%。財政部指出,原本推估出口最快9月可以轉為正成長,目前看來,該機率明顯下降,11月轉正的機率較高。財政部指出,從季節性因素推估,預期7月出口值約348至363億美元之間,年減幅約在16至19.5%區間。第一季出口年減幅19.2%,且出口規模低於1000億元,第二季年減幅則縮小至16.9%,規模回到1000億美元之上。目前看來減幅有縮小趨勢,判斷首季應是市場最壞的情況,現已度過且開始回升,惟速度較為緩慢。
連10黑!6月出口年減23.4% 創14年最慘
財政部公布6月出口金額為323.2億美元,年減達23.4%,不但是連續10個月負成長,更創近14年來最大跌勢。累計上半年出口金額2021.1億美元,年衰退18%,為金融海嘯以來最黯淡表現,也是亞洲四小龍之末。亞洲四小龍2023年上半年出口表現(圖/吳靜君製表)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分析,6月表現不佳共有4大因素,國際間的通膨壓力尚未完全冷卻下來,各國升息累積壓力抑制中端需求,經濟復甦不是這麼平順;而疫後消費應該驅動中國大陸的經濟復甦,但是目前有點後繼無力。產業鏈庫存持續調整,國內廠商訂單能見度未明顯改善;另外,外銷價格下跌、基期偏高等都是影響因素。國內11大貨類表現全黑,傳產貨類跌幅更深,減2成之內的只有資通訊視聽產品和光學與精密儀器。不過資通訊視聽產品也終止連2個月上升,部分資通產品買氣下降。跌幅在2成的有電子零組件和機械,電子零組件因積體電路需求尚未好轉、機械則是海外投資態度觀望所影響。跌超過3成都是傳產貨類,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塑橡膠及其製品、化學品,主因市場需求清淡、海外有同業新產能開出,甚至可能面臨低價競爭壓力;礦產品則是腰斬,主因油價大跌。亞洲國家上半年出口,香港年減12.7%、韓國降12.3%、新加坡降8.9%,日本只跌7.1%、中國大陸甚至成長0.3%,台灣表現敬陪末座、居四小龍之末。蔡美娜表示,廠商訂單穩定度不高,接到多為急單、短單,所以起伏就比較大;其次,出口貨類電子零組件比重,甚至比日本、韓國還要高,而日、韓依靠汽車出口高速成長,有效抵銷了晶片短缺舒緩而造成的出口跌勢。2022年7月出口仍是高基期,財政部對於7月的出口看法偏保守,出口值僅348到363億美元之間,年減幅度19.5%到16%。而原本財政部預估,衰退期是12個月到14個月,最快9月有機會轉正,現在「明顯」達不到,最大機率會延至11月。
通膨降溫?6月CPI年漲1.75% 23個月來首見跌破2%
我國通膨降溫了?主計總處昨公布的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1.75%,漲幅有收斂趨勢,也是近23個月以來,首度跌破2%通膨警戒線;主計總處專門委員曹志弘指出,從數據上來看,通膨情勢確實有改善,但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感受依舊很深,因為民眾經常購買的豬肉、雞蛋、麵包、外食費與中西式早點等,漲幅仍顯著。根據統計,6月CPI年增1.75%,是110年4月以來的最低漲幅。曹志弘分析,6月CPI漲幅跌破2%有兩大關鍵,第一,6月天氣非常好,蔬菜、水果價格下跌,影響CPI總指數下滑0.59個百分點,倘若蔬果價格持平,坦言CPI漲幅還是會超過2%通膨警戒線;其次,去年6月CPI大漲3.59%,高基期因素,讓今年6月漲幅收斂。行政院關注的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漲幅收斂,不過,6月年增率仍有4.47%,其中,豬肉漲幅最大、達9.78%,好消息是,雞蛋總算揮別雙位數漲幅、年增7.17%。6月食物類漲幅趨緩,但值得留意的是,進入旅遊旺季,旅館住宿和國外旅遊團費漲最多,兩者均超過22%,而出門在外的上班族最在乎外食費,年增率也高達4.57%。曹志弘表示,外食費、房租因疫後需求升溫,加上端午連續假期,機票、旅館住宿、旅遊團費等價格上漲,使服務類價格居高,簡單來說,「有花就有感受」,這也說明6月CPI漲幅收斂,但民眾對通膨很有感的主因。時序進入7月暑假,對於後續物價波動,曹志弘認為,暑假娛樂服務需求升溫,仍會持續推升相關價格上漲,只要天候不要有太大變化,如颱風帶來大量雨水或破壞,7月CPI漲幅可能略高於6月,但仍會低於2%的水準。
疫後旅遊商機助力 富邦媒首季營收251億EPS達4.07元
電商業者momo富邦媒(8454)上周五(28日)公布第一季財報,第一季合併營收約251.2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受惠於農曆春節置辦年貨與疫後旅遊商機、塑身及保健採買等需求,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新台幣8.9億元、年增7.7%,每股盈餘4.07元。即便在面臨去年同期高基期、消費信心轉趨保守,且首季總體環境不確定性高影響下,仍較去年同期成長9.5%,營運表現優於台灣整體線上零售業,首季合併營收約251.2億元,年增9.5%,續創歷年同期新高;營業淨利10.9億元,稅後純益8.9億元,每股EPS為4.07元,年增7.7%,獲利穩健。富邦媒發布新聞稿說明,momo網路購物第一季營運亦再創單季歷史同期最佳表現,年增11.3%。會員黏著度持續提升,第一季總交易訂單數量、平均訂單金額、每位消費者平均購買頻率皆較去年同期成長。富邦媒表示,第1季除了受惠於農曆春節的置辦年貨商機,在解封議題發酵下,無論疫後旅遊商機或美妝、塑身及保健採買需求,都有不錯的銷售表現。展望第二季,瞄準「母親節商機」,momo造節活動也展現實力,包括《寵愛女神節》霸氣寵媽,預期將成為挹注第二季營收獲利的重要成長動能。
房市低迷 10月6都房市交易量年減28.2%
房市持續低迷,交易量再緊縮,六都10月建物買賣移轉為1.7萬棟,月減6.9%、年減28.2%,單月移轉量創下五年來同期新低,累計前十月六都移轉量20.4萬棟、年減幅擴大至4.4%,年底旺季難旺,全年全台交易量預估將跌破32萬棟。根據六都地政局最新公布資料,六都10月買賣移轉全數較上月衰退,衰退幅度在0.7~16.3%間,與去年同期房市正值景氣熱絡相較,新北市衰退逾4成最高,桃園、高雄市亦年減逾3成,僅台中市因烏日、北屯等地大量交屋,年衰退幅度在1成以內。其中,新北市10月移轉量跌破4,000棟大關,為20個月以來單月新低,並創下六年同期新低,台北、台南、高雄則創下五年同期新低量,顯示主要都會區房市交易動能,已漸回到這波資金潮所帶動房市多頭前的水位。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房市價量都出現居高思危的現象,去年10月疫情後買氣快速回籠,不過今年卻是利空一波接著一波,疫情、通膨導致美國升息、台股大跌近6,000點,房貸利率連三升等,預售市場交易件數已較去年旺季近腰斬,中古屋市場也開始出現年增率衰退擴大的跡象。以今年前十月買賣移轉棟數來看,六都合計20.4萬棟、年減4.4%,其中除了台中市尚有5%成長外,其餘五都均衰退,近年房市火熱的南台灣二都台南、高雄衰退幅度均達1成以上。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今年前八月交易量受惠新屋交屋潮挹注,年增率仍維持正成長,不過9月、10月衰退幅度持續擴大至14%、28%,尤其在去年第四季交量熱絡的高基期下,預估全年交易量年減幅達6~10%。
意外!經部公布外銷訂單 7月再度翻黑
意外!經濟部22日公布7月外銷訂單,由於全球受通膨壓力、終端需求走弱、大陸經濟放緩,導致下游廠商進行庫存調整緩慢,加上去年同期屬高基期,7月外銷訂單表現低於預期,金額降至542.6億美元,雖歷年同期次高,但年減1.9%,終結連紅,再度翻黑。展望8月,統計處長黃于玲解釋,5G、高效能運算以及車用電子等新興應用及數位轉型雖然需求續強,又遇到下半年起消費性電子新品陸續推出,備貨旺季即將到,可望支撐外銷接單動能。但全球通膨壓力居高不下,終端市場需求持續疲弱,加上俄烏戰爭、台海情勢等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新冠變種病毒反覆不定,將抑低外銷接單成長動能,預估8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15億至530億美元、年減3.7%至年減0.9%,提前預告將2連黑。黃于玲表示,全球經濟情勢影響國際終端消費,包括美國升息帶動全球央行跟進升息,通膨壓力居高不下導致終端需求疲弱,產業鏈目前優先進行庫存調整,導致訂單成長較保守;另不確定因素仍多,包括疫情反覆、各國因應措施不一,近期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東西方角力持續,例如俄烏戰爭未解,台海緊張情勢等,再加上大陸限電政策延長,增加更多不確定因素。從地區別來看,美國訂單金額175.7億美元,來到歷年同月新高,年增6.9%,其中以電子產品增加14.5億美元、年增30.5%最多;中國大陸及香港訂單111.4億美元,為歷年同期第三,年減22.6%,已連續4個月負成長,在貨品中,以電子產品減少10.8億美元、年減16.8%最多,光學器材減少8.4億美元、年減42.5%次之。中國大陸接單則出現2009年4月以來最大減幅。黃于玲指出,大陸8月限電狀況勢必會影響生產活動,短期內要有明顯成長挑戰較大。且外需終端產品需求趨緩、要大幅增加生產相對較難,內需在解封後雖有回復,但恢復力道沒出現「放大性回復」,短期來看大陸經濟放緩走勢不變。另歐洲訂單96.6億美元,為歷年同月第二,年減5.1%,以基本金屬減少2.9億美元、年減36.2%較多;東協訂單65.8億美元,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22.9%,為連續26個月正成長,其中以電子產品增加11.2億美元或增79.7%較多。
全年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值 中研院下修至3.52%
2022年上半年美國經濟過熱、俄烏戰爭、大陸封控、供應鏈紊亂及全球通膨居高衝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認為,近期國內疫情升溫,加上國內外政經情勢變數,對經濟成長形成壓力,因此將全年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從2021年底的3.85%下修至3.52%,是目前國內主要機構預估成長率最低的一家。目前國內主要經濟預測機構對於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除中研院最新發布的估值外,台綜院6月發布預測值是3.8%,央行在6月第二季理事會發布的預測值是3.75%,主計總處5月底發布的估值是3.91%,台經院和中經院均在4月發布預測值各為4.1%和3.96%。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周雨田表示,美國系統性通膨難解,全球疫情反覆、俄烏戰爭等,牽動能源與原物料供需失衡,供應鏈瓶頸仍在,主要經濟體緊縮政策、美國加速升息,使金融市場震盪,國際貨幣基金(IMF)調降美國及全球經濟預測,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難免受到連動而景氣復甦放緩,因此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其中,國內疫情爆發,民眾外出消費意願大減,抑制餐飲、觀光旅遊等需求,上半年消費者信心逐月下降。目前疫情漸緩且趨於輕症化,下半年預計將出現消費反彈,民間消費動能復甦,考量物價及低基期因素,預估全年實質民間消費成長率為2.93%。民間投資方面,周雨田指出,半導體廠商擴增製程設備、航空航運業擴增運能等,廠商擴大資本支出,上半年資本設備進口年增14.33%,延續疫情帶動供應鏈移轉回台投資趨勢,考量物價及高基期因素,預估全年民間投資年成長率將達4.39%,全年實質固定資本形成年增率4.45%。周雨田說明,全球高階晶片需求不減,加上原物料價格走高,進口因出口衍生需求及廠商採購資本設備帶動,前六個月名目出口與進口年成長率分別達19.24%與24.76%。但全球通膨壓力及大陸封控措施,牽動外貿動能,及高基期影響,預期全年實質商品及服務的輸出與輸入成長率分別為5.64%與4.75%。
工研院IEK:2021年製造業年增率21.26%歷史次高 明年產值估24.12兆元
工研院今(28)日發布2021年與2022年台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2021年製造業產值為23.06兆元新台幣,年增率達21.26%,為歷史次高成長。展望2022年,各國經濟重啟、國際需求強勁,加以內需可望回溫,2022年經濟可望將持續成長。工研院預估,製造業四大業別均維持正向展望,整體製造業產值達24.12兆元新台幣,年增率4.61%。惟數位轉型加速、淨零碳排壓力、全球供應鏈重組國際三大趨勢來襲,台灣業者須及早布局數位科技解決方案朝向智慧化運營、融入環境、社會與企業治理(ESG)意識與低碳技術實現綠色轉型、並強化國際鏈結,以因應全球產業變局。(圖表來源/工研院IEK)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分析,雖近期有多重不確定因素(新冠肺炎疫情、供應鏈斷鏈、原物料價格飆漲、通膨隱憂升溫、國際港口壅塞未緩、中國大陸能耗雙控政策素)引發市場擔憂,但全球景氣持續復甦,製造業成長動能仍保持強勁。此外,國際需求帶動傳產貨品外銷成長,以及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拓展、科技類產品續旺,台灣外貿迎來空前榮景,累計前9月出口成長30.7%,第三季即達1,172億美元。(圖表來源/工研院IEK)隨著國內疫情趨緩,管制陸續放寬,經濟活動回歸常態,民間消費支出可望逐步改善,輔以政府振興措施,有利內需市場景氣回溫,樂觀預估台灣2022年製造業產值仍維持正向展望。至於製造業四大業別預測結果分別如下:※金屬機電:中國大陸市場需求不振限縮全球鋼鐵需求成長,但中國大陸之外的全球鋼鐵需求預料將在2021年底前恢復疫前水平。各國政府振興方案推動、產業資本支出擴大、汽車與消費電子商品需求回升,可望推動設備、汽車零組件、工具機產值成長。預估2022年金屬機電業產值達6.64兆元新台幣,年成長5.10%。※資訊電子:在全球網通業者持續增加5G網路基礎設施和各國政府擴大網路基礎建設投資以振興經濟的需求帶動下,可望支撐網路通訊設備產值成長。受5G手機、AIoT、AR/VR等成長因素,使高效能運算與手機應用處理器晶片對於高階製程需求大增,台灣在5奈米半導體製程技術領先全球,加上載板廠擴廠新產能陸續開出。預估2022年資訊電子業產值將達9.69兆元新台幣,年成長6.76%。※化學工業:受石原油庫存下降、油輸出國組織及俄羅斯聯盟(OPEC+)維持原訂生產計劃,供需失衡狀態加劇,造成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高,美國能源資訊局(EIA)上調2021年Q4原油價格,預計供需吃緊狀況到2022年才會逐漸緩解。而全球經濟活動重啟、宅經濟、防疫需求仍在、加以全球淨零碳排議題持續發酵,台灣化學工業可維持成長。惟在高基期因素下,預估2022年化學工業產值將達5兆元新台幣,年成長1.22%。※民生工業:因東南亞疫情逐步解封,各廠稼動率回升,有利紡織業業者出貨能量釋放。此外,肺炎疫苗施打逐漸普及,民眾外出需求帶動紡織與服飾業成長。加以國內管制進一步放寬,零售、餐飲、旅遊業營運逐漸回歸常態;輔以政府振興措施實施,民間消費可望回暖。而疫情帶動宅食新商機及生醫產品需求,亦可為民生工業成長帶來挹注。預估2022年民生工業產值將達2.80兆元新台幣,年成長2.49%。
買方庫存水位已偏高 2022年DRAM恐供過於求
市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分析2022年DRAM市場趨勢,受到買方庫存水位已偏高,加上2022年需求成長率低於供給端的成長速度,2022年DRAM產業將由供不應求將轉至供過於求。TrendForce分析,就DRAM供給面來看,2021年上半年採購方皆在供應鏈混亂的情勢下擴大採買力道,也帶動原廠的出貨狀況皆優於預期,DRAM庫存水位也因此明顯降低。隨著伺服器業者的動能回溫,供應商也因此樂觀看待其帶來的DRAM需求成長。其中,三星、SK海力士皆有小幅增加投片,加上原廠製程持續朝向1Z nm及1alpha nm轉進的帶動下,預估2022年整體DRAM產業的供給端位元成長率將達17.9%。隨著後續買方對DRAM的採購動能收斂,加上現貨價格領跌所帶動,第四季合約價反轉機會大,預估將下跌3%~8%,結束僅三個季度的上漲週期。而在買賣雙方心理博弈之際,後續供給方的擴產策略,與需求端的成長力道將成為影響2022年DRAM產業走勢最關鍵的因素。台廠方面,由於南亞科(Nanya Tech)新廠完工將落在2024年;華邦(Winbond)的新廠估計明年下半年僅以試產為主,兩者對於供給市場的影響有限。因此,預計2022年台廠對於DRAM供給的增幅貢獻都將十分有限。多數產品坐擁高基期,2022年DRAM需求成長預估僅16.3%。整體而言,2021年在採購端積極拉貨的情況下,對於DRAM原廠是出貨表現相當亮眼的一年;量增價漲使今年全年的DRAM產值有望突破900億美元。不過隨著第四季DRAM價格的反轉向下,延續至2022年上半年的跌幅仍有擴大可能,2022年全年的DRAM平均銷售單價(ASP)恐較今年衰退約15%~20%,而原廠的出貨成長幅度預估也將落在相似區間,意味著整體DRAM產業出貨的成長將受到報價下滑所抵銷,故2022年DRAM產值約略持平今年。TrendForce也提醒,由於2022年下半年的價格變化仍存變數,若有機會止跌翻揚,DRAM產值則可望再創佳績。
台2021年經濟成長率可望突破6% 專家點隱憂:內外需嚴重失衡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29日宣布,上修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至6%,為該院歷年來預測的最高值、亦是各機構間最高估值。但元大寶華綜經院董事長梁國源同時表示,台灣經濟在本土疫情干擾下,內需為主的非製造業表現不穩、產業復甦態樣分歧,2021年經濟最大問題是「內外需嚴重失衡」。國內主要研究機構對今、明年台灣經濟預測梁國源指出,台灣整體經濟被出口榮景所掩蓋,尤其是半導體榮景帶來輸出、民間投資表現可望持穩,但就民間消費而言,疫情再重創受雇人數眾多的零售、餐飲等服務業,且因疫情反覆,政府不斷推出激勵措施,幫助提振消費,以致警戒措施難大幅放寬,零售銷售依舊低迷。由於政府不斷推出激勵措施,提振消費,綜合考量下,元大寶華綜經院將2021年民間消費成長率預測,從3月的3.73%下修至1.09%。至於今年經濟成長估值為6%,考量2021年GDP年增的基期很高,元大寶華綜經院估測,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3.2%,並預測各季成長率分別為1.81%、3.62%、3.6%、3.7%,原則上呈逐季走高。元大寶華綜經院指出,國際經濟機構大多看好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並預測在高基期下,2022年有望延續佳績,惟當前全球景氣榮景僅是復甦,且各國總體經濟與產業復甦,均呈現明顯的分歧現象,加以國際間的疫苗覆蓋率落差、疫情受控程度有別等問題,「全球經濟看似良好,卻是處於失衡式的擴張狀態」。此外,近月進口物價明顯走升,助長國產內銷物價,加以極端氣候問題將牽動國際農產品價格走勢,6月後,國際油價多處於每桶70美元以上,近期LNG天然氣價格也劇升,且預期冬季取暖用油需求將大增,料將使消費者物價有走揚壓力。元大寶華也上修2021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預測至1.77%,預測2022年為1%。通膨議題2021年來在全球發燒,梁國源認為,全球性供不應求推升通膨的隱憂不散,若通膨走高現象持續過久,導致美國聯準會(Fed)現行政策失當甚或緊急轉向,將衝擊美國與全球經濟,是2022年經濟預測的兩大風險之一;另一項風險是大陸大力整治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模式弊病,可能加劇大陸經濟趨緩。
美中貿易協定有望 激勵道瓊創新高 台股短期修正長多未變
美股昨(5)日受惠於財報數據強勁,就業、服務業活動穩定成長,聯準會持續淡化通膨與升息疑慮,以及美中將評估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帶動下,美股道瓊指數創下歷史新高,不過科技股那斯達克指數仍是下跌。道瓊指數上漲97.31點、0.29%,收34230.34點;標普500指數上漲2.93點、0.07%,收4167.59點;那斯達克指數下跌51.08點、0.37%,收13582.43點。台股ADR部分,台積電ADR上漲0.026%;日月光ADR下跌2.39%;聯電ADR下跌3.84%;中華電信ADR上漲0.45%。至於昨日台股以紅盤開出後,在鋼鐵、航運、金融股支撐下,一路震盪走高,一度重回萬七關卡,不過尾盤賣壓出籠、指數隨之翻黑下殺,終場加權指數收在最低點16843.44點,下跌90.34點、0.53%,成交量為4551.29億元。雖然台股近3日下跌了近千點,凱基投顧指出,未來台股短期應屬長多後的修正,而非空頭市場來臨;台股將維持多頭格局不變,主因各國政府積極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歐美經濟解封帶動被壓抑需求的釋放,以及數位經濟提升對各項科技商品的需求等均將支撐本波經濟復甦的力道。凱基投顧認為,此波復甦才剛要步入中期階段,尤其是衡量經濟週期循環的庫存指標目前僅來到中段位置,接下來的半年至一年將延續補庫存效應,這也將支撐台股與美股企業獲利延續上修週期不變。儘管台股長多架構不變,凱基投顧提醒,需要提防從現階段至第3季的這段期間,股市波動將會持續加大的風險,主因5月上旬過後財報利多行情接近尾聲,恐暫時缺乏催化劑以刺激市場上修獲利;高基期因素將使台股獲利動能將自今年第2季開始顯著減緩,恐不利評價表現。整體而言,當前的資金寬鬆與經濟復甦環境均有利於大盤長期向上發展,多方觀盤可留意公司財報、營運展望,以及產品漲價、原物料行情等利多消息發酵之相關族群及個股。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左)與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右)簽約成立國瀚半導體。(圖/鴻海提供) 另,昨日鴻海(2317)與國巨(2327)合資成立國瀚半導體,持續強化電動車以及半導體佈局。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目前半導體產業正經歷三十年來最大變局,產業秩序將會面臨重組,鴻海在半導體的佈局已依中長期藍圖展開,作為集團佈局的三大核心技術之一。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表示,這次藉由此小IC合資公司的成立,可進一步將產品線從被動元件擴及至半導體主動元件,提供現有客戶更完整的元件供應。國瀚初期將鎖定平均單價低於2塊美金的功率、類比半導體產品,簡稱小IC,進行多樣的整合與發展。
阿水講股/股市阿水: 台股高基期 跌破月線先入袋
台積電助攻,台股衝上一六○○○後,頻頻開低走高,投資人怎麼應對?前期專欄阿水提到「這個市場不要預設高點」,當時台股還不到一五五○○點;另外還提到,目前短線與月線的正乖離值愈來愈大,短線上一定要注意若大盤拉回月線附近,就要觀察加權指數是否跌破月線,或月線開始下彎,若屬實,那麼此一多頭格局可能要暫時休息。上周五台股開低走高,高低點相差將近四○○點,相信許多投資人最想知道的是,短線上該怎麼應對?首先要有幾個觀念:第一:現在市場的股票普遍已進入所謂的「高基期」, 也就是「屢創新高」的情況,而高基期的股票最怕的就是談:「便宜」兩個字。投資人常會被當下台股一路向上衝的市場氣氛打動,如果股票跌破了月線,以前幾周的行情來看,就覺得相對便宜,想要逢低再攤平或再多買幾張。請各位朋友攤開台股歷史,本文截稿前,加權指數與月均線的正乖離值已有六%至七%,此時再買高基期的股票,等於押寶「台股一路向上衝不回頭」,這樣風險很高。阿水提醒,可先把跌破10日線或月線的股票入袋,現金拿到手,靜待大盤回檔或盤整後再衝,此時再進場步調更有彈性,股價也不會相差太多,就算股價已有些反彈,但讓自己投資更穩一些是絕對有利的。第二:台股指數現在往上衝,大部分靠的是台積電,市場話題也大都圍繞在台積電與其相關供應鏈,包括資本支出大增及相關受惠公司,如漢唐、帆宣、家登、弘塑、辛耘等。但此時一樣要考慮大盤衝上一六○○○點後,這些股票均處於高基期,若個股跌破10日線甚至20日線(也就是月線),可不可以逢低買入?阿水不太會撿這樣的股票,除非投資人想持有超過半年,用中長期眼光選股,才不會選在相對高點。上周三大法人在上市類股中,一共賣超六十一.一三億元,其中外資賣超五十四.三七億元,自營賣超十七億元,投信在上市類股則買超了十.二四億元。附表為上周五個交易日,三大法人合計買超排行榜,交叉比對有兩大法人以上合買的資料。讀者朋友可以看到,三大法人在上周由買超轉賣超,與去年二月大盤下殺前的法人動作相比,上周買盤還是相對強勢,以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的前提下,現在要說「大盤不行了」則相對武斷。此時,投資朋友可考慮,是否要將跌破10日或20日線的持股先入袋,不要陷入多空猜猜樂的陷阱,等待大盤若再帶量上攻,或加權指數回測月線後走強,此時再來進場,才會相對穩健。
美尖牙股跌一跤 台股操作慎防颱風尾
美尖牙股(FAANG)開年以來備受市場青睞,股價屢創新高,但9月首周卻驚見扭轉跡象,獲利了結賣壓大舉湧現,法人認為,台系供應鏈因基期也相對墊高,建議在調節力道趨緩後,再尋找區間操作機會。2020年來引領美股強攻的臉書、蘋果、亞馬遜、網飛及谷歌五大科技龍頭,近兩日,突然有獲利了結賣壓出籠,不僅使得美股拉回壓力大增,且產業關聯程度高的台灣相關概念股也遭逢法人調節,成為盤面重災區。萬寶投顧總經理蔡明彰表示,由於疫情影響,居家工作、宅經濟發酵,推升伺服器、雲端等需求,市場資金活水又相當充沛,帶動買盤大舉湧入相關個股。其中,美尖牙股扮演關鍵指標角色,且中國大陸去美化,也增添台灣供應鏈利多題材,包括半導體、IC設計等漲勢皆相當強勁,催生出不少千金、高價股。不過,隨著美國擴大華為禁令,可看出以聯發科為首的上下游廠商都出現拉回震盪,台股整體成交量也隨之遞減,配合美科技股無預警大幅跳水,預料相關概念股雖中長期展望仍維持正向,但因基期墊高、急漲壓力有待宣洩,短期內還有修正整理的空間。由於高價電子股短線壓力漸增,且盤面資金主流轉向低基期的航運、面板、鋼鐵等族群,群益投顧建議,高基期股需等待回測月線至附近,或是經過一段整理之後,再留意區間操作空間。此外,群益投顧認為,蘋果和特斯拉股票分拆之後,股價陸續出現明顯回跌,就技術面觀察,已達適當修正幅度,且分拆後的蘋果和特斯拉股價變得更易推升,可望推動美股持續走揚,將有利支撐台股行情,相關概念股拉回整理還有上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