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過輕
」 懷孕 胎兒 體重 減肥 孕婦林襄「這症」又發作躺床數日 網見蒼白照嚇壞:素顏看不出
味全龍啦啦隊員林襄有著高人氣,受許多粉絲喜愛,而她近年來行程滿滿,去年她在節目中說,她很常尿道感染,近日她又表示,「膀胱炎發作」,而她最近也戴起來牙套,但都沒人發現。有網友回,「素顏完全看不出來」。林襄尿道炎發作,躺床比YA。(圖/翻攝95_mizuki Threads)林襄去年在節目《11點熱炒店》自爆,她因為很常憋尿,每隔3個月就尿道炎,她是泌尿科常客,有次發現尿液細菌高達95%,感染非常嚴重,甚至是普通人的20倍,醫師驚呼,「怎麼有辦法忍成這樣?」林襄近日又在Threads發文,「膀胱炎發作,這幾天當床上馬鈴薯。」此文曝光後,從照片中可見,全素顏的林襄頭戴髮箍,一臉蒼白,雙眼略顯無神,左手比了個YA,讓粉絲看了心疼。此文一出,網友紛紛留言「我有一個偏方,是媽媽從小就那樣教我做,洗米的水喝兩大杯就會慢慢變好」、「注意身體、好好休息」、「襄,好好休息一下吧,你都忙碌那麼久了,是該好好讓身體休息一下了」、「快來看有人素顏還那麼美」。除了尿道炎復發,林襄也發了另篇文,她表示自己是牙套妹,「戴了一個禮拜了都沒人發現,額頭被電棒燙到燒焦。」粉絲留言「燒焦好好笑」、「素顏完全看不出來」。此外,之前林襄體重過輕的問題也受到討論,她解釋,去年10月因為要參加為時裝周走秀,體重42公斤的她被嫌不敬業,才讓她想減重。
「胎兒腸道閉鎖又穿孔」緊急剖腹 跨科醫療團隊搶救成功
37歲吳小姐於懷孕30週時,因產前超音波發現嬰兒腹部有一個巨大的多囊性囊腫,經轉介至中醫大母嬰醫學中心的醫療團隊,超音波顯示腹腔內和肝臟表面有高密度回聲,疑似腸穿孔合併胎便性腹膜炎,狀況緊急,與家屬討論後,今年二月初,約於懷孕32週提前以剖腹產出寶寶(正常懷孕週期37-40週)。花花(化名)出生時因肺部發育不全合併嚴重腹脹影響呼吸問題,緊急處置後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並啟動母嬰醫學中心跨科團隊加強照護,經新生兒科沈上博主治醫師與兒童外科李建興副院長討論,由於花花出現腹膜炎合併嚴重感染與凝血功能異常情形,決定讓花花在出生第二天立即接受手術治療。術中發現,迴腸有腸道閉鎖合併腸扭轉與破腸穿孔,切除部分壞死腸道,並執行腸造口手術,術後給予適當之營養支持治療,讓花花身體更強壯體重更好。花花於出生三個月後再接受腸吻合手術,並順利出院,目前術後狀況良好。另一例32歲媽媽懷孕30週產檢時,經由中醫大附醫婦產部產科蘇俊維醫師執行超音波,發現胎兒有非免疫性水腫合併嚴重腹水。經安胎與使用肺部成熟藥物,嬰兒小亮(化名)於32週以剖腹產出生,小亮體重過輕僅有1700公克,立即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發現大量腹水,立即進行腹膜穿刺引流,影像顯示有腸道阻塞現象。經新生兒科蔡明倫醫師與兒童外科曾采藝醫師討論,小亮於出生第三天接受手術,解決腹水,而術中發現有迴腸阻塞合併胎便腹膜炎,切除患部結構異常的25公分腸道,術後給予足夠營養支持。小亮於出生後31天健康出院,體重已達到2300公克。中醫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教授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有五千分之一的新生兒患有腸道閉鎖或狹窄,有時可能合併腹水的產生;嬰兒腹水問題若無獲得及時處置,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肺部發育不全等狀況。在孕產期中,產婦應接受完整的產前檢查,定期追蹤胎兒器官發育狀況。若發現胎兒疑似有先天性異常時,不要輕言放棄,應至適當的醫療院所尋求協助。中醫大附醫與中醫大兒醫成立「母嬰醫學中心」,結合跨科別的醫療專業,並邀請國內外知名醫學權威擔任顧問,包含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佐藤義朗教授、澳洲國立墨爾本大學鄭珍妮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李建南教授等專家,與全球先進醫療同步。
「不要鼓勵女性體重過輕」 專業醫曝光過瘦「5危害」…死亡風險翻倍增高
在如今「白幼瘦」審美觀念當道的情況下,不少人都會追求極致的纖瘦,但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近期就發文示警,表示體重過低其實非常不健康,除了容易受傷、免疫力下降外,小小疾病也可能會演變成重症,死亡風險大大增高。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表示,不少女星追求極低的體重,其實體重過低非常不健康,身體缺乏脂肪內臟下垂容易撞擊受傷,也容易骨質疏鬆骨折。除此之外,體重過低、營養不良等情況,會讓免疫力下降與貧血和憂鬱症,常常小小的呼吸道感染就變成肺炎重症,死亡率增加三四倍。蘇一峰也呼籲「為了健康請不要鼓勵女性體重過輕」。後續蘇一峰也在FB粉絲專頁發表另一篇貼文,表示英國三百多萬人的研究結果發現,人體重在BMI25的時候,死亡風險最低。許多亞洲人的研究也有一樣的結果,當體重BMI在24-26時死亡率最低。蘇一峰引用台灣衛生機關的資料,表示衛生單位建議的正常體重BMI是18.5-24,BMI25則算是微胖,如以此來推論的話「微胖可能是最長壽的體重」。
不孕女懷「2同1異」3胞胎 醫師也第一次見到…喊:這可別怪我
中國大陸山東一名女子過去飽受不孕症所苦,沒想到她最近不只奇蹟般懷孕,還一次懷上3胞胎,孩子更是極罕見的2同卵1異卵,連醫師也直呼第一次看到。據《瀟湘晨報》報導,該名來自荷澤單縣的女子得知自己懷上3胞胎時又驚又喜,但她沒想到的是,醫師驚訝的程度竟不亞於自己,甚至說出「這可不能怨我」。醫師解釋,雙胞胎或多胞胎絕大部分不是同卵就是異卵,要發生「求同存異」情況非常罕見,就連她自己也是第一次見到同時懷上2同卵1異卵3胞胎的案例,醫師還對女子笑說「妳這(嬰兒車)以後推出去可拉風了」。不過,有別於醫師的狂賀,網友紛紛直呼「媽媽得多辛苦」、「好危險,情願一胎一胎的生」、「高興一陣子,辛苦一輩子」、「這應該是不孕治療促排卵弄的」。另據《封面新聞》報導,大陸四川2018年也出現類似案例,該名24歲孕婦當時產下2同卵1異卵的早產龍鳳3胞胎,機率僅為1.4億分之一。此外,多胞胎的早產、體重過輕、腦性麻痺、死胎的機率都較高,其中3胞胎腦性麻痺機率約每1千人45人,分娩前3到5週更是死胎危險期,因此除了更積極護理外,醫師也可能建議透過手術「選擇性減胎」保障孕婦及胎兒。
背部突然「啪」一聲 看護幫患者翻身竟致腰椎骨折
63歲的李太太是一位居家看護,平常的工作是照顧長期臥床需要翻身的患者。某次幫患者翻身時,突然聽到自己背部發出「啪」的一聲,感覺身體突然震了一下,這個背部的疼痛越來越嚴重,甚至痛到有點挺不直腰,至診所求診,服用止痛藥後雖有改善仍隱隱作痛。李太太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顏秉辰醫師,X光檢查發現第一節腰椎壓迫性骨折:並安排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發現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與李太太討論治療計畫,決定壓迫性骨折採保守治療,並進行藥物治療來避免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持續追蹤三年,李太太的骨密度從原本的-3.1(T-Score)進步到-2.4(T-Score)。顏秉辰醫師表示,大多數人以為骨折是要承受很大的力道才會發生,但壓迫性骨折大部份並非承受大力道,有時甚至只是輕微的傷害就出現。而這其實跟骨頭強度跟品質變差有關,也就是「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是骨頭變得比較脆弱易斷,造成的主要原因為年齡、性別、體重過輕、髖部、脊椎骨、腕部骨折、身高減少 (超過4公分)、父母髖部骨折史、抽菸、飲酒過量、長期臥床、衰弱症或少動;而其中年齡則為一個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建議,以下主要族群,建議應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65歲以前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脆弱性骨折者。 顏秉辰醫師表示,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而骨質密度與年齡具有高度關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醫療照護,建議符合應檢族群都該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此外,也要補充足夠的維他命D及鈣質,並視自己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全台逾4成女性缺少1維生素! 孕期恐導致寶寶早產、佝僂症
維生素D是懷孕期間重要的關鍵營養素之一,不過根據國健署107-111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20-49歲育齡婦女維生素D缺乏(血清維生素D濃度小於20ng/mL即視為維生素D缺乏)的比率為44.6%。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維生素D有助於胎兒骨骼及牙齒健康的發育,因此,鼓勵準備懷孕或已懷孕的準媽咪們應適度日曬,並在日常飲食中,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促進媽媽與寶寶的健康。孕期維生素D攝取要注意 缺乏可能有「這些」影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維生素D是人體骨骼代謝的重要因子,可以經由食物(如:魚類、雞蛋等)、額外添加維生素D的食品來攝取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或是由皮膚接受戶外陽光的紫外線照射,讓人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若是懷孕期間缺乏維生素D,不只孕媽咪會受到影響,可能也會導致胎兒成長出現許多問題,國健署提到,懷孕時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引發成人骨軟化症及嬰幼兒佝僂症,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胎兒體重過輕、早產等風險也會因此增加。如何預防維生素D缺乏? 國健署授2招助維持健康孕媽咪的營養狀態與胎兒健康成長息息相關,因此,國健署提醒,孕媽咪們可以透過以下2招預防維生素D缺乏:適度日曬:建議孕媽咪於每天上午10點以前或下午2點以後,陽光充足但不是最強烈的時段,不塗抹防曬產品,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適度日曬,每週3-4次,每次約曬太陽10-20分鐘,使身體生成足量的維生素D。攝取富含維生素D食物:「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孕媽咪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需達10微克相當於400IU(國際單位),日常飲食中可經由富含維生素D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蛋黃、日曬過的乾香菇及額外添加維生素D的乳製品等來補充。此外,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維生素,飲食中若含有油脂可以增加32%人體維生素D吸收率,因此建議烹調食物時,可以添加油脂或與油拌炒,將有助於維生素D的攝取,若再加上鈣質的補充,不僅能擁有健康的骨骼,同時也能讓胎兒維持健康的發育。另外,必要時也可以諮詢營養師進行飲食評估,改善個人的飲食習慣,或在醫師處方指導下,補充孕婦專用的營養補充品。若有孕期營養或孕期照護問題,國健署表示也可至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媽咪好孕館(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5),或孕產婦關懷網站查詢相關資訊(https://mammy.hpa.gov.tw/)。
60旬婦人常喊累醫一查竟「心臟衰竭」 醫列「10原因」造成疲倦
一位60歲婦人近半年體力不佳,出遊行程時常跟不上大家,就連在家煮飯就感覺累,兒女擔心母親得憂鬱症攜母前醫院就診,經醫師安排心臟超音波發現有心臟衰竭的跡象,醫師洪暐傑則表示,疲倦感從生活習慣到免疫疾病,甚至心肺疾病等10原因都有可能發生,若是疲倦持續一週以上,無特別原因且影響日常活,或是出現胸痛、心悸、心律不整等盡速就醫檢查。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臉書分享個案,疲倦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問診發現婦人的疲倦是一整天,容易因活動量大累得更快,甚至爬樓梯會喘於是往心肺疾病去安排檢查,檢查發現婦人有心臟衰竭的狀況,每當心臟收縮時,心室裡的血至少打出40%才夠,但婦人僅有36%,因此心臟打血量不夠,造成運動、爬樓梯等需更多血時,容易覺得喘。他經進一步檢查發現,婦人是貧血,血紅素標準才9g/dl,正常標準為12g/dl,長期貧血的情況下,心臟需要提共身體足夠的血量,因此只能更用力打血,於是心臟過勞導致心臟衰竭;也列出身體疲勞容易累的10項原因。1.生活習慣:飲食沒有均衡、飲酒過多、沾染毒品成癮、壓力生活、過勞、久坐、時差。2.睡眠疾病:輪班工作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猝睡症、失眠。3.藥物:安眠藥、抗焦慮藥物、抗精神疾病藥物、類嗎啡類藥物、抗痙攣藥物、肌肉鬆弛劑、乙型阻斷劑、抗組織胺(過敏藥物)。4.感染性疾病:流感、新冠肺炎(COVID19)、肺炎、感染性單核球症、萊姆病、HIV感染。5.心臟與肺部疾病:心衰竭、心血管疾病、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7.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乾燥症、紅斑性狼瘡、重症肌無力。8.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低下、腎上腺皮質素低下。9.其他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慢性疲勞症候群、癌症、化療、骨髓移植、肝臟疾病、纖維肌痛症、貧血、維生素D、B12缺乏、脫水。10.飲食與體重問題:與厭食症、暴食症、肥胖、體重過輕有關。他建議,每天睡足夠7到8小時,睡前不要喝咖啡及滑手機等,養成睡眠規律,固定睡覺及起床的時間點改善睡眠;避免喝酒、健康飲食、調整壓力等,可做瑜珈、冥想等規律運動,維持體重在正常範圍。
家長狂問「小孩能喝純果汁?」 醫揭3後果示警:1歲內不宜飲用
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所有爸媽關注的重點,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近日就發文表示,他發現各個年齡層的家長都會一個共同的疑惑,那就是「小朋友究竟能不能喝果汁呢?」對此,陳奕成醫師特別提醒,雖然純果汁 算是健康的飲食選擇之一,但若攝取過量,孩子可能會出現「3大問題」,建議年紀較小的孩子,多以開水或是鮮奶滿足孩子的水分需求。陳奕成醫師在臉書粉專「兒童內分泌 陳奕成醫師的樂高園地」發文指出,對於剛開始嘗試副食品的嬰兒來說,有些家長會想了解能否用果汁作為一種引介;而對於那些「只喝開水覺得無聊」的大小孩,有些家長也好奇能否用果汁當成替代品,同時補充水分和營養,因此會詢問醫師「小朋友究竟能不能喝果汁呢?」對此,陳奕成醫師說明,此處提到的果汁指的是100%純果汁,不包括市面上號稱「果汁」的含糖飲料,而果汁的主要營養成分為水分、碳水化合物,以及少量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其中碳水化合物所佔的濃度,大約為每毫升0.44千卡到0.64千卡不等,是母奶或配方奶的1倍半到2倍。陳奕成醫師提醒,愛喝果汁的小朋友常會出現3大問題,第1個是「體重增長異常」,因為果汁攝取過量,不僅可能導致孩子體重過重,也有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讓孩子體重過輕;第2個是「腸胃道症狀」,陳奕成醫師表示,若孩子有慢性腹瀉、過度排氣或是常腹痛腹脹,要注意是否有果汁攝取過量的狀況;最後第3個問題為「蛀牙」,若是一整天頻繁喝果汁,或是睡前喝果汁,都是容易造成蛀牙的危險因子。陳奕成醫師指出,雖然純果汁還算健康的飲食選擇之一,但最新版的《美國人飲食指南》中,也提出與兒童飲用果汁相關的具體建議,包括1歲以內嬰幼兒不應飲用果汁,因為在這個階段,母乳或配方奶足以滿足營養需求,喝果汁無任何營養益處,此外,1歲以上兒童建議可適量飲用果汁,1至3歲每天不超過120毫升、4至6歲每天120~180毫升、7至18歲每天以240毫升為上限。最後陳奕成醫師也提醒家長們,提供孩子果汁時,要避免用「易攜帶的有蓋容器」,以防孩子整天持續地飲用,陳奕成醫師強調,雖然純果汁可以作為均衡飲食的選項之一,但《美國人飲食指南》同時也建議,「還是以開水或是鮮奶來滿足孩子的水分需求,並且多多鼓勵孩子吃水果而非喝果汁,以獲得更多的纖維並促進健康飲食習慣」。
逾4成女性缺維生素D!懷孕早產風險增 國健署「2建議」補鈣又護嬰
維生素D對人體非常重要,更是女性懷孕時最需要的營養素之一,但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發現,我國20-49歲育齡婦女之維生素D缺乏的比率為44.6%,懷孕期間若缺乏維生素D將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醫生及國民健康署建議孕媽咪每天可以多曬曬太陽,一次約10-20分鐘,還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食物。根據國健署107-111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我國20-49歲育齡婦女維生素D缺乏的比率為44.6%,比例佔了近半數育齡婦女,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維生素D有助於胎兒骨骼及牙齒健康的發育,懷孕期間若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引發成人骨軟化症及嬰幼兒佝僂症,同時還會增加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胎兒體重過輕、早產等風險。因此,吳昭軍更鼓勵準備懷孕或已懷孕的準媽咪們應適度日曬,並在日常飲食中,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促進媽媽、寶寶健康。為了有效預防維生素D缺乏,國民健康署提供了2個重要的建議:1. 適度日曬:建議孕媽咪每週3-4次,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曬太陽10-20分鐘,並且漏出臉部、手臂等部位以促進維生素D生成。2. 攝取富含維生素D食物:例如魚類、蛋黃、乾香菇、黑木耳等。孕媽咪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需達10微克(相當於400 IU(國際單位)),並搭配充足的鈣質補充,有助於胎兒發展。國健署提出預防缺乏維生素D「2建議」。(圖/取自國民健康署)馬偕醫院婦產科資深主治醫師暨一般婦產科主任黃建霈醫師則指出,對於準備懷孕或已懷孕的女性來說,維生素D的補充相當重要,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鯖魚、秋刀魚、蛋黃、日曬過的乾香菇等來補充每日孕媽咪應攝取的10微克(相當於400IU)的維生素D。黃建霈也建議,烹調食物時加入油脂或進行油拌炒的方式,這有助於滿足孕婦每日維生素D的建議攝取量。此外,與充足的鈣質補充搭配,有助於保持健康的骨骼,並促進胎兒骨骼的正常發育。
168斷食並非人人適用!營養師點名「9種人」:別輕易嘗試
168斷食法正夯,除了能幫助減肥外,還有抗氧化、改善胰島素阻抗等多項優點,受到不少人推崇,雖然斷食法好處多多,不過營養師提醒,有「9種人」千萬別輕易嘗試,包括體重過輕、有腸胃或腎臟問題、糖尿病患者、需哺乳的孕婦及正在發育的青少年等,皆不適合實施斷食法,否則反而有害身體。 近年大受歡迎的「168間歇性斷食法」,顧名思義就是一天只有8小時可以進食,其餘的16小時都要禁食,但究竟168斷食在夯什麼?營養師程涵宇說明,在這斷食的16小時裡,能幫助身體促進燃脂,並限制進食的時間,達到攝取較低卡路里的效果,藉由荷爾蒙穩定,減少飢餓感,是一種較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的減重方式。除此之外,168斷食法的好處還有抗氧化、增加DNA修復、改善胰島素阻抗、幫助血壓穩定、改善認知功能、不影響運動表現等,也因此風靡全球。營養師程涵宇指出,有「9種人」不適合實施168斷食法。(圖/翻攝自「程涵宇營養師」臉書粉專) 即使168斷食法能為身體帶來不少益處,但並非人人都適合,程涵宇指出,以下「9種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斷食法: 1. BMI <18的人:先以健康體重為優先,調整成營養充足的飲食型態,如果想追求外型更纖細,可以透過健身來訓練肌肉。 2.沒刻意減重,半年內體重卻下降超過體重的10%:體重在短時間內大量下降的狀態,可能代表罹患了某些疾病,最好先找到體重減少原因才安全。 3.消化道急性疾病/胃潰瘍的患者:長時間空腹會對腸胃造成刺激,可能會加重消化道潰瘍或胃炎的症狀,應先將疾病完全治療好,再與醫生討論。 4.腎臟疾病患者:斷食對腎臟疾病患者來說,可能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的危險。 5.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由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會定時施打胰島素,進行168斷食可能造成低血糖,非常危險,如果有減重需求應該找醫生討論。 6.半年內進行過大型手術的人:手術後身體會需要更多營養修復身體組織及適應生理運作,因此較不適合進行斷食。 7.懷孕和哺乳:懷孕及哺乳期需要充足的營養供給胎兒,不適合刻意長時間的空腹。 8.青少年、兒童:正處於發育階段,需要均衡充足的營養。 9.暴食症/厭食症:飲食失調者應該要以恢復健康的飲食狀態為主,同時進行斷食減肥會影響暴食厭食症狀的治療。
手腳冷到癢又痛!恐凍瘡上門 醫曝:「7種人」要小心
近期氣溫下降,寒流及冷氣團接力報到,如果感覺手指、腳趾有微微的痛癢感,要小心這可能是「凍瘡」!皮膚科醫師沈孟暵表示,潮濕寒冷但是氣溫還沒有到結冰的溫度時,容易皮膚小血管發炎進而導致凍瘡,位置通常發生在手指、腳趾及耳朵等末梢部位,若民眾有感覺癢或灼熱疼痛、局部腫脹及紫紅色的顏色變化,除了要特別注意保暖,也可以進一步諮詢皮膚科醫師。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沈孟暵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提醒民眾不是只有冬天才會有凍瘡,冬末春初是凍瘡最容易發作的時節,好發族群落在年輕人及中年人,尤其是女性更需要注意,沈孟暵指出,在外接受冷風吹的工作者、吸煙、體重過輕或營養不良的人,也需要特別小心。沈孟暵說明,凍瘡症狀會持續24小時以上,嚴重甚至會產生水泡及潰瘍,不過他也提醒,「凍傷」和「凍瘡」屬於不同的皮膚問題,凍傷發生於長時間處在極寒冷的溫度中,導致細胞結構凍結和受損,通常伴隨著冰冷、麻木和劇烈疼痛,恐導致皮膚和組織嚴重損傷,甚至壞死;至於凍瘡則是在潮濕、寒冷但非結冰的條件下,使暴露於冷空氣的皮膚發生血管炎症和組織損傷,主要症狀為癢或灼熱感,以及局部腫脹和會消退的紫紅色皮膚變化。至於如何預防凍瘡呢?沈孟暵分享,首先記得別待在濕冷的環境太久、注意保暖,另外,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例如多運動、戒煙等也可以防範凍瘡,而一些藥膏和藥物也能有效緩解症狀。最後沈孟暵提醒,多數凍瘡1至3週就能痊癒,但是有些患者可能會重複發生,因此注意保暖相當重要,若遇到手指、腳趾和耳朵變色發紅、傷口不癒,建議可以進一步諮詢專業的皮膚科醫師。
10歲弟攤家計「撿蝸牛」籌阿公開刀費 老人心疼:孫子的手要打棒球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放假原是件開心的事,不過卻有孩子因為沒有學校的營養午餐,每天只能挨餓度日,據調查,臺灣偏鄉不少孩童仍面臨吃不飽、穿不暖的基本生活問題。一名10歲男童阿超(化名),課餘就上山撿蝸牛,轉賣之後賺取微薄收入,只為存錢幫阿公治病,生活相當辛苦。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透露,自父母離婚後,阿超就由阿公、阿嬤撫養。兩老為了養家,想盡辦法省錢、賺錢,孫子的衣服、鞋子跟家具都是阿嬤撿回來的。一家子儘管住在簡陋的房子裡,小小年紀的阿超仍貼心地說「東西能穿、能用就好…」。課餘時間,阿超會上山去「撿蝸牛」,撿回家後,再由阿公蹲在地上「處理」,然後把蝸牛肉一包一包賣到海產店,賺取一點微薄收入。不過,長年累月下來,阿公罹患「脊椎滑脫症」,必須忍著背痛工作,幾次阿超想幫忙都被拒絕。阿公說,「孫子的手是要打棒球的,不能受傷」,加上擔心孩子沒人照顧,背部開刀手術一拖再拖。由於平常一家人吃得簡單,學校師長則擔心成長中的孩子,飲食缺乏足夠的營養。根據2023年「點燃生命之火」調查,臺灣偏鄉弱勢孩童中,有10.1%因為餐食的營養攝取不足,因此體重過輕;32.2%沒有新衣服,只能穿著不合身的二手衣,即使已經破損,也只能將就繼續穿,甚至有57.2%必須在課餘時間,幫忙家裡分擔日常家務,儼然成為「小大人」。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表示,第39屆「點燃生命之火」全民愛心募款運動邀請各界以實際行動,幫助更多像阿超一樣的孩子,讓他們下課後有志工陪伴、營養餐食和學校社團學習的機會,一份愛心就能改變孩子的未來。民眾可至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全臺154家分行臨櫃捐款、郵局郵政劃撥,以及全臺逾7,000臺ATM「愛心捐款」鍵捐款。更多訊息請上網搜尋「點燃生命之火」,或上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官網https://www.ctbcfoundation.org/donate/index.aspx查詢。
卡關40年《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今立院三讀! 傳播不實健康訊息最重罰30萬
在研擬近40年後,立法院於15日終於三讀通過制定「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三讀條文明定,擬訂人民營養及飲食建議攝取基準,至少每5年檢討修正一次;另規定有傳播不實營養及健康飲食消息,影響人民健康之虞者,最重可處新台幣30萬元罰鍰。台灣自民國70年代推動《國民營養專法》,在營養界推動近40年後,行政院於11月將《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送國會審議,並由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展開逐條審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於12月6日初審通過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行政院版共計25條,分4大重點,後於15日終於三讀通過制定「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審查會經過討論後,增訂1條條文,無保留條文。三讀條文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應邀集民間團體、專家學者、食品業者及農產業者代表召開營養諮詢會,諮詢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政策、調查、研究及其他相關事項;其中任一性別委員人數,不得少於總數1/3。三讀條文也明定,主管機關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逐年編列預算,辦理有關營養及健康飲食之促進及衛教宣導工作。這項條文於審查會時,由民進黨立委吳玉琴等人提出,並經審查會通過同意增訂。此外,三讀條文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定期辦理及發布營養調查、研究及建置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並得委託有關機關(構)、學校或營養健康相關專業團體為之。三讀條文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分別依性別、年齡、懷孕及生產等,擬定人民營養及飲食建議攝取基準,經諮詢營養諮詢會後公告之;人民營養及飲食建議攝取基準,至少每5年檢討修正一次。中央主管機關應依前項基準,並考量人民宗教信仰、區域及文化差異,提出飲食建議。而針對經濟弱勢族群較易有營養不良情形,三讀條文也規定,政府機關(構)於訂定社會救助相關計畫及辦理補助時,應將計畫及補助對象之營養問題納入考量,改善營養不良所致之體重過輕、過重、肥胖、慢性病或其他問題及提升健康飲食獲取可近性。三讀條文也規定,幼兒園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供售飲品及點心,應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學校衛生法及相關法令之供售原則或範圍辦理。另外條文也明訂,任何人不得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傳播不實營養及健康飲食消息,有影響人民健康之虞者,直轄縣市主管機關應令其限期改正,屆期未改正者,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最重可處新台幣30萬元罰鍰,並得按次處罰至改正為止。
女童7歲胸部發育「提早轉大人」! 中醫介入幫助逆轉性早熟
10歲陳小妹,於7歲多時胸部發育,起先於他院兒童內分泌科追蹤,近期骨齡檢查發現已達12歲,至醫院中醫部門診就醫,醫師以中藥抑制骨齡,同時追蹤生長,經過近一年治療,陳小妹的骨齡仍保持在12歲,初經也未提早來,身高逐步增加,目前仍持續於門診追蹤。小心坊間轉骨方 亂補恐成反效果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醫師指出,近年孩子生得少,而家長往往希望小孩不要矮人一截。當孩子身高不理想,蠻多家長帶孩子尋求中醫協助並希望轉骨。受到飲食西化及環境荷爾蒙影響,我國兒童性早熟的比例逐漸增加,且女孩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男孩,尤其這群小朋友體質也不適宜傳統轉骨方。現代中醫兒科醫師的角色在於為孩子的生長把關,針對體重過重或對身高不滿意的小朋友,除了生長曲線變化、第二性徵發育,也會視病況安排骨齡的X光或抽血檢查,綜合評估孩子的生長階段,提供適當衛教,並開立量身訂做之中藥處方。兒童性早熟比例增 傳統轉骨方不適宜莊照宇醫師說明,性早熟的診斷標準為:女生八歲前胸部發育或是十歲前來月經;男生在九歲前睪丸變大。以中醫角度與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特質有關,明確病因不明,但可能與肥胖、環境荷爾蒙接觸、或誤服滋補藥物有關。坊間轉骨方常含促進荷爾蒙分泌的補腎藥物,較適用發育遲緩及骨齡落後孩童;若誤服反而骨齡加速,生長板過早閉合。不同性早熟型態 中醫治療處發大不同莊照宇醫師提及,性早熟可區分為不完全性與完全性兩種,前者指只有第二性徵開始發育(例如乳房發育、睪丸變大),但骨齡尚無超前,這時中醫會開立大劑量麥芽,搭配夏枯花、黃柏等中藥協助延緩骨齡成熟;後者則指骨齡明顯超前,下視丘-腦下垂體-性線軸開始啟動,中醫配合清瀉相火藥物,如知柏地黃丸等。若治療過程,生長速度不理想、體重過輕或過重,可配合中藥健運脾胃,搭配四肢引經藥物,如四神藥帖、柴胡桂枝湯、九層塔頭等。影響兒童成長 健康生活型態莊照宇醫師建議,針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仍需以飲食、睡眠、運動為核心,減少熬夜、三餐定時,避免攝取含糖飲料或高熱量加工食品,以穩定血糖,控制體重;同時,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如牛奶、豆漿、蛋,等、加強跳繩、投籃等縱向運動,每次至少15至30分鐘,不只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幫助身高發展,也能改善心肺功能,更能有助學業表現。
八旬嬤背痛又變矮 及早發現免於骨折捱刀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及早發現骨質疏鬆症並接受治療,可以避免後續因發生骨鬆性骨折而必須開刀治療!臨床有一名年近80歲的阿嬤,經常有下背痛情況,且發現自己變矮、亦有駝背而求診骨科。醫師安排阿嬤接受DXA骨質密度檢測後,發現阿嬤的T值(T-score)竟然為-3.5,是屬於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於是以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為主、並輔以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在連續使用12個月後,醫師再追蹤她的骨質密度時,T值已經回到正常值-2.3。萬芳醫院骨科部主任郭宜潔指出,該名病患的配合度高,在服用骨鬆治療藥物時,也同時補充鈣質、維生素D並嘗試規律運動,且在獲得成效後,至今仍持續使用骨鬆藥物以保骨本。也幸虧發現得早,得以免除因不小心跌倒而造成骨折的危險。骨鬆性骨折會造成高齡髖部骨折,死亡風險高一旦因骨鬆而發生骨折,最典型的情況就是高齡髖部骨折。根據萬芳醫院過去5年來的追蹤,平均一年約有200例高齡骨鬆髖部骨折患者,等於幾乎2天就有一名病患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在全世界的文獻資料,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超過10%,其他將近有6成患者是喪失自理能力,無法恢復原本的生活,在萬芳醫院五年追蹤資料中,也發生相近的結果。」郭宜潔強調,因骨鬆而導致的高齡髖關節骨折,對於醫師手術、術後照護、病患及家人都是很大的挑戰。骨鬆的高危險族群以停經後婦女、年齡逾80歲,或有體重過輕、營養不良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居多,他提醒若是發現身高矮了兩、三公分,有駝背、莫名背痛時,有可能是骨鬆症狀,要提高警覺定期測量骨密度。骨鬆治療要儘早,可討論最適合的治療藥物臨床治療骨鬆的藥物種類很多,光是使用方式就有口服藥物、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等,郭宜潔提及,如果以治療的作用機轉來分,也有「減少骨質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醫師會依照病患的狀況與需求來選擇或合併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對於輕度的骨鬆患者比較合適,也適合長期使用;倘若是骨質密度不夠、且嚴重的骨鬆患者,一般會建議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這兩類藥物就像開源節流概念,前者為節流、後者為開源。」郭宜潔表示,即使是需要開刀的病患,在使用骨鬆治療藥物後,也能增加術後骨頭的癒合,提高骨質密度、減少再次骨折的風險。根據臨床研究證實,對於嚴重的骨鬆患者,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再接續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能帶來較好的骨密度提升效果,達到降低骨折風險的目的。近幾年萬芳醫院已成立骨鬆肌少症治療特別門診,每周有不同科別專科醫師針對骨鬆狀況進行評估治療,他提醒,如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在預防三高下,也要預防骨鬆性骨折,提早治療才能讓高齡生活更有行動力,也能活得健康無拘束。
骨質疏鬆症躍全球第2大流行疾病 有氧或肌力運動可有效預防
每5人就有1人身陷骨質疏鬆症危機。根據統計,骨質疏鬆症於全球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流行疾病,由於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症狀易被忽視,直到跌倒骨折才驚覺事態嚴重。骨質疏鬆問題 鈣質流失過多北醫附醫骨科部吳孟晃主任解釋,骨質疏鬆主要是骨骼中的鈣質流失過多,骨骼變得脆弱且容易斷裂。由於骨質疏鬆症幾乎是零症狀,往往是發現身高變矮才有所察覺,值得注意的是,當骨質疏鬆達到一定程度,只要稍一不慎跌倒,就會出現嚴重骨折,骨折正是隱藏在骨質疏鬆症的最大危機。常見髖部骨折 小心復發風險骨科部王柏堯醫師指出,骨折好發於髖部、脊椎與手腕處等3個部位,其中以髖部骨折最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骨鬆骨折後除了急性疼痛外,部分病人需面臨長期住院、臥床且長時間復健、行動受限、生活無法自理,以髖骨骨折的病人為例,約有40%無法獨立行走,不僅影響病人及家庭的生活品質,更可能是壓倒老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王柏堯醫師提醒,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群包括停經婦女、有骨折史、營養不良或體重過輕的民眾,曾有慢性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風濕性疾病等,臨床上也會有跨科別照護,包含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家醫科及新陳代謝科等。足夠原料建骨本 預防骨質疏鬆症營養室蘇秀悅主任建議,民眾應攝取足量的鈣質,建議每日有1-2杯牛奶、1-2片起司、豆腐半盒、豆乾2片,搭配高鈣食物如小魚乾、黑芝麻等,必要時補充鈣片。預防骨質疏鬆症應配合有氧或肌力運動,且需適當日曬。至於坊間流傳喝大骨湯補鈣,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聯想,以為「吃骨頭,補骨頭」。大骨湯的鈣質只有牛奶的10分之1,喝湯得不到足夠的鈣。
嬰兒房常見3類物品易造成環境汙染 恐影響嬰幼兒健康
天氣轉變當東北季風南下時,易挾帶境外污染物,PM2.5濃度增加可能會對胎兒健康產生影響。不過除了戶外空污問題外,室內空污也是需關注的部分,尤其近年來許多準爸媽會購買DIY家具、嬰兒玩具等來布置嬰兒房,這些家具、玩具材質有可能會中釋放甲醛、塑化劑等有害物質,影響胎兒健康。像新竹1名33歲新手媽媽,經過試管嬰兒療程好不容易懷上第一胎,購買精美又便宜的家具跟風打造夢幻嬰兒房,但布置完成後,每當進到嬰兒房,聞到刺鼻氣味便頭暈、反胃不適。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張瑜芹主治醫師呼籲,準父母應從孕期開始注重空氣品質,未來寶寶出生也要持續留意。PM2.5增加影響胎兒健康 網購家具易致室內空污根據2022年「全球空氣品質報告」顯示,台灣年度平均PM2.5濃度為13.4 µg/m³,是WHO標準值5 µg/m³的2倍之多,當PM2.5每增加10μg/m3,新生兒出生體重過輕風險高出11%、早產風險高出12%,若於懷孕晚期接觸高濃度PM2.5(>16-17 µg/m³),死胎的風險將增加42%。不過,除了戶外空污問題外,室內空污也要留意,常見主要來源包含新裝潢房屋、新購入家居擺設。尤其看似CP值高的網購DIY家具,其來源難以追蹤,不一定有嚴謹的規格審核,可能會成為孕期不適、影響胎兒健康的罪魁禍首。嬰兒房3類常見物品 易室內空氣充滿甲醛、塑化劑張瑜芹醫師指出,以下物品會導致嬰兒房充滿甲醛、塑化劑等應特別留意,包含:木製家具(如:尿布台、嬰兒床):木製家具為防腐、防霉,多使用甲醛塗料處理。研究指出,甲醛會經由母親胎盤循環至胎兒身上,因此可能造成流產、早產、胎兒體重過輕或是先天異常。遮光窗簾、防護地墊:部分窗簾在染色製程會使用甲醛塗料,而市面常見的巧拼、防護墊中的黏合劑也有甲醛的蹤跡。吊飾、玩具:大部分玩具多為塑膠材質,塑化劑能透過吸入的方式進入人體。塑化劑為常見的內分泌干擾物質(亦稱環境荷爾蒙),在懷孕與嬰兒時期容易影響健康與生長。一項台灣12年追蹤研究指出,懷孕期間若暴露於高濃度塑化劑環境,會影響未來女嬰子宮和卵巢生長;另篇研究也發現,母親懷孕時塑化劑的暴露量越高,其男嬰生殖器到肛門的距離將越短,而此段短距離與男性的生育能力呈正相關。孕期就應注意空氣品質 如何避免空污影響健康?張瑜芹醫師建議,新手父母應從孕期就開始注重空氣品質,而未來寶寶出生到可以自由活動的階段也要持續留意,新手父母應養成出門配戴口罩、勤洗手的衛生習慣,回到家立刻更換乾淨衣物能避免將空污帶進門。此外,許多人也會使用空氣清淨機來過濾室內空氣,張瑜芹醫師提醒,空氣清淨機要選購能完整吸附、穩定分解甲醛轉化成水、二氧化碳的,以避免污染再次發散,另外進風口應接近地面,因為嬰幼童經常在地面爬行,落塵、PM2.5等細懸浮微粒都會影響寶貝的呼吸健康。
大胃王女星驟逝…生前厭食症纏身 醫揭「6大前兆」:有1項快就醫
日本大胃王女星高橋知成(高橋ちなり)21日驟逝,享年30歲。據悉,高橋知成生前罹患厭食症、疑似自體免疫疾病等4種病症,去年底又因脊椎壓迫性骨折住院,健康似乎早已亮紅燈。雙和醫院精神科指出,厭食症患者在體重變輕過程中,容易感到虛弱和體力衰竭,只要出現1項警示症狀,即需立刻住院治療。雙和醫院精神科表示,厭食症的患者非常在意自己的身材、體重,對身體形象有知覺錯誤,一直認為自己過胖而僅進食非常少量食物,過度運動,並因此造成體重過輕。厭食症分成2型,一是節制型厭食症,另一則是暴食或清除型厭食症。雙和醫院精神科說明,厭食症大部分見於年輕女性,因為體重過輕常合併許多身體問題,厭食症也合併許多情緒和行為問題。當患者合併嚴重營養不良徵狀,或行為問題如自傷、瀉藥濫用和催吐時,應接受住院治療。雙和醫院精神科補充,厭食症者體重變輕的過程中,容易感到虛弱和體力衰竭。厭食症的住院治療,有2個重要方向,最主要是恢復健康體重和建立正確地飲食習慣;再者是針對怕胖心態給予認知行為治療。當患者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時,即需立刻住院治療:1、體重低於標準體重80%。2、電解質(血鉀、鈉、氯等)不平衡,口服藥物無法矯治。3、身體檢查和心電圖顯示心臟功能不正常、嚴重心律不整。4、每天暴食、催吐或無節制使用瀉劑。5、體溫過低或失水嚴重。6、有自殺行為、嚴重憂鬱、精神失常。
水上遊樂園驚魂!美5歲男童「噴出滑水道」墜6公尺地面 一度失去意識急送醫
每到夏日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到泳池、海邊玩水,不過相關意外事故也隨之攀升,美國一名5歲男童近日與家人前往遊樂園遊玩,搭乘滑水道設施時不慎從滑水道噴出墜地,一度失去意識,緊急送往醫院治療。據《每日郵報》報導,事發於喬治亞州的「溫尼佩索卡湖」遊樂園(Lake Winnepesaukah),5歲男童疑似體重過輕,在搭乘滑水道遊樂設施時竟意外噴飛,直接從5至6公尺高處墜落地面,不過關於男童的傷勢還未有進一步消息。「我永遠忘不了這一幕!」一名目擊遊客透露,當時他看見男童從黃綠相間的滑水道飛出,接著聽到數名工作人員開始吹口哨,且男童看起來非常痛苦,甚至一度昏迷了好幾分鐘。報導指出,發生意外的滑水道設施在經過安全檢查後已重新開放,至於詳細事發經過仍待警方進一步調查釐清。
變胖增加20%腸胃癌風險! 美國研究:這2個年齡層最危險
因為飲食過剩,幾乎每個人都有想要減肥的時候。統計顯示,約有20%的癌症和體重增加有關,不過,什麼年齡層發胖跟胃腸癌症有極度相關呢?研究顯示,年輕發胖和老年發胖和胃腸癌症關聯性最高,想要預防胃腸癌症,趕快控制體重!20%的癌症可歸因於體重增加過多過去曾有研究顯示,脂肪細胞會向免疫細胞發出信號,讓免疫細胞遷移到身體含有較高的脂肪細胞的區域,而肥胖產生的發炎作用會導致細胞分裂得更快,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患癌症的風險。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估計,大約有20%的癌症可歸因於體重增加過多。因為過去曾有研究發現,青春期變胖和癌症相關性特別高。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的新研究,特別針對生命不同階段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與患胃腸道癌症的風險之間的關聯。參與者依年齡被分為不同的人生階段,成年早期為20歲,成年中期是50歲,55歲或以上則是成年晚期。年輕發胖和晚年變胖最危險研究人員收集了131,161名參加攝護腺癌、肺癌、結直腸癌和卵巢癌篩檢的患者的數據,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對參與者進行分類:BMI小於18.5為體重過輕,18.5 至 24.9為正常,25至 29.9為超重,30以上為肥胖。此外,因為之前的研究認為服用阿斯匹靈可降低胃腸癌的風險,因此,這個研究也同時報告參與者在過去12個月內,服用阿斯匹靈相關藥物的頻率與反應。在追蹤參與者13年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在20歲成年早期和55歲後的成年晚期BMI超標或肥胖的參與者,以及在成年早期從體重不足或正常BMI者,到成年晚期BMI超重或肥胖的參與者,都會增加胃腸道癌症,甚至也會升高結腸直腸癌的風險。而且這些人服用阿斯匹靈後並未改變罹癌風險,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意味著高BMI會抵消掉藥物的防癌作用,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阿斯匹靈對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影響。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