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齡
」 性早熟 骨齡 李翊誠女童7歲胸部發育「提早轉大人」! 中醫介入幫助逆轉性早熟
10歲陳小妹,於7歲多時胸部發育,起先於他院兒童內分泌科追蹤,近期骨齡檢查發現已達12歲,至醫院中醫部門診就醫,醫師以中藥抑制骨齡,同時追蹤生長,經過近一年治療,陳小妹的骨齡仍保持在12歲,初經也未提早來,身高逐步增加,目前仍持續於門診追蹤。小心坊間轉骨方 亂補恐成反效果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醫師指出,近年孩子生得少,而家長往往希望小孩不要矮人一截。當孩子身高不理想,蠻多家長帶孩子尋求中醫協助並希望轉骨。受到飲食西化及環境荷爾蒙影響,我國兒童性早熟的比例逐漸增加,且女孩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男孩,尤其這群小朋友體質也不適宜傳統轉骨方。現代中醫兒科醫師的角色在於為孩子的生長把關,針對體重過重或對身高不滿意的小朋友,除了生長曲線變化、第二性徵發育,也會視病況安排骨齡的X光或抽血檢查,綜合評估孩子的生長階段,提供適當衛教,並開立量身訂做之中藥處方。兒童性早熟比例增 傳統轉骨方不適宜莊照宇醫師說明,性早熟的診斷標準為:女生八歲前胸部發育或是十歲前來月經;男生在九歲前睪丸變大。以中醫角度與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特質有關,明確病因不明,但可能與肥胖、環境荷爾蒙接觸、或誤服滋補藥物有關。坊間轉骨方常含促進荷爾蒙分泌的補腎藥物,較適用發育遲緩及骨齡落後孩童;若誤服反而骨齡加速,生長板過早閉合。不同性早熟型態 中醫治療處發大不同莊照宇醫師提及,性早熟可區分為不完全性與完全性兩種,前者指只有第二性徵開始發育(例如乳房發育、睪丸變大),但骨齡尚無超前,這時中醫會開立大劑量麥芽,搭配夏枯花、黃柏等中藥協助延緩骨齡成熟;後者則指骨齡明顯超前,下視丘-腦下垂體-性線軸開始啟動,中醫配合清瀉相火藥物,如知柏地黃丸等。若治療過程,生長速度不理想、體重過輕或過重,可配合中藥健運脾胃,搭配四肢引經藥物,如四神藥帖、柴胡桂枝湯、九層塔頭等。影響兒童成長 健康生活型態莊照宇醫師建議,針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仍需以飲食、睡眠、運動為核心,減少熬夜、三餐定時,避免攝取含糖飲料或高熱量加工食品,以穩定血糖,控制體重;同時,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如牛奶、豆漿、蛋,等、加強跳繩、投籃等縱向運動,每次至少15至30分鐘,不只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幫助身高發展,也能改善心肺功能,更能有助學業表現。
孩童性早熟恐還會長不高! 醫曝6食物少碰降低誘發情況
在醫學定義上,性早熟為男生9歲前睪丸變大、陰莖變長、變聲;女生則是8歲前胸部發育、陰毛與腋毛發育、初經來潮。對此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誘發性早熟的成因包括高油糖飲食、環境荷爾蒙等,當然遺傳也是重要因素,雖然遺傳不易改變,但可靠飲食和生活習慣降低性早熟,並列出6大類食物提醒家長。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中發文指出,生活中常見性早熟的原因有三種,遺傳、飲食和環境荷爾蒙。其中環境荷爾蒙指的是塑化劑、殺蟲劑、雙酚A、重金屬等內分泌干擾物。巫漢盟醫師還透露,性早熟不僅會出現第二性徵提早出現與發育,更會提早骨齡,讓生長板提早閉合,有性早熟的孩子大多長不高,因此避免性早熟相當重要。巫漢盟醫師也列出6大「毋湯」食物,呼籲家長這些食物必須讓孩童少碰。首先是「高油脂食物」包括巧克力、蛋糕、油炸物等,這些食物偶爾吃就好,第2樣是「高糖食物」包括糖果、蛋糕、含糖飲等,還有可能造成肥胖,第3樣是「塑膠容器食物」,容器遇熱會產生釋放塑化劑影響內分泌。第4樣及第5樣是「高荷爾蒙食物」和「高蛋白食物」最後一樣則是「包括蜂王乳、胎盤萃取物等,會產生類雌激素的不飽和脂肪酸,誘發性早熟」。最後巫漢盟醫師叮嚀,除了應避免這6大類食物,攝取過多紅肉及加工製品(如牛豬羊肉、火腿、香腸、熱狗)也可能引起性早熟「因此平時應均衡飲食,避免集中攝取某類食物,才能健康發育喔!」
7歲身高108公分「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 醫推解方助改善
七歲的黃小弟,因身材矮小由媽媽帶至醫院就診,黃媽媽表示黃小弟過去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門診測量身高為108.1公分(小於第三百分位),體重18.4公斤(小於第三百分位),進一步骨齡檢查,發現七歲的他骨齡僅兩歲,明顯落後,讓媽媽擔心不已。正常變異、病理性生長遲緩 皆可能致身材矮小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毓劭說明,造成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很多,藉由問診、身體評估、骨齡、抽血等檢查,區分為「正常的變異」及「病理性的生長遲緩」二項;其中「正常的變異」係指家族遺傳性生長發育遲緩,以及體質性生長遲緩。而病理性的生長遲緩則包括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生長激素缺乏症等)、遺傳性疾病(如: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等)、慢性疾病(如:腎臟、腸胃道疾病等)、營養不良、低出生體重兒之生長障礙以及特發性身材矮小。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均衡飲食、運動為成長關鍵找出造成身材矮小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舉例來說,若為營養不良或體重過輕的孩童,需要的是營養評估,改善其營養攝取;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兒童,則可給予甲狀腺素補充;而符合生長激素適應症的小朋友(如: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等),則提供適合的生長激素治療。除了醫療用藥,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早睡不熬夜、均衡的飲食以及維持運動的好習慣,都是影響兒童成長的關鍵因素。生長方面疑慮 就醫檢查把握成長期陳毓劭提醒家長,如果孩子身高不足(身高小於第三百分位)或是身高增加的速度不足(兩三歲後每年長不到四公分)或是其他關於生長方面的疑慮,都可以帶孩子來門診與醫師討論,及早治療把握成長關鍵期。
醫界揭密1/維生素D無助孩童長高 醫嘆「只是排出昂貴尿液罷了」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指出,疫情帶動保健品商機創新高,109年產值已達195億元,連續6年呈現正成長,而市面上的保健品種類也愈來愈多,其中不少針對孩童,但多位醫師都認為保健品只是「吃心安」,甚至維生素D還被證實無助於長高,還有醫師認為補充維他命只是「排出昂貴尿液罷了」。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日前在臉書上驚爆「業界秘密」,轉述許多業內人士的私下爆料,呼籲家長別亂買「生技營養食品」給小孩吃,直指「吃到性早熟骨齡超前的不計其數」,尤其是某個以水果為名的牌子,不管哪種訴求無一例外皆影響骨齡,我們(小兒內分泌科)的小圈圈都說該品牌超毒的!」此文一出,立即引發醫界與家長族群的熱烈討論,尤其是被指名的水果牌子,更有許多支持者都湧入留言開戰。王介立強調,其實無論是哪個牌子的保健品,一律都反推薦就對了。針對「導致兒童性早熟」,其實不少醫師都認為與濫吃保健品有關,但難以直接證明關聯性,因此大多說得保守,而王介立則是少數勇敢發言的例子。王介立則認為向他透露的人沒有主動詐騙他的理由。大家當然可以懷疑其判斷有問題,但他更相信凡存在其即合理,尤其是當一小群專業人士都這麼認定時,就算沒有因果性,也應該有著不小的相關性。不只如此,王介立認為相較於保健品,孩童更需要的是天然的原形食物,許多營養補充品其實不必要,而研究也證實,補充之後的效果並不大。以維生素D為例,王介立指出,維生素D濃度較低者較易罹癌,但補充維生素D卻無法防癌;維生素D濃度較低者較易失智,但補充維它命D卻無法預防失智。王介立認為,維生素最大的問題,不是它擁有的成份,而是它「沒有」的成份,例如曬太陽就可以幫助長高,但吃維生素D3卻無用?這可能和內分泌有關,而維生素根本無法複製這樣的好處。因為,維生素是將食物化為最簡單的型式,你不知道當你吃下維生素時,你會錯失了什麼?醫師認為,只是簡單曬太陽就能讓皮膚合成維生素D,所以何必去吃相關保健品,更何況研究顯示效果並不大。(示意圖/黃鵬杰攝)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也針對維生素D撰文,他指出根據最新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能對長高沒有幫助。「根據今年11月在《JAMA Pediatr.》上發表的研究,就算是維他命D缺乏的孩子,在每周補充12000IU的維生素D,且持續3年之後,身高和使用安慰劑的孩子身高並沒有差別。」想要長高,一定要早點睡覺,建議在晚上10點前就寢,因為晚上生長激素分泌較多,同時多到戶外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生成,增加鈣質吸收率,再進行打籃球、拉單槓等多元化的運動,都能具有刺激骨頭生長的效果。陳奕成表示, 雖然補充維生素D對身高的幫助有限,但台灣兒科醫學會還是建議「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建議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以避免維生素D缺乏與佝僂症的發生。陳奕成說,每天在門診都會被問許多關於保健食品的問題,他只有一個小小的心得:「不要問該給孩子補充什麼營養補充品,應該問什麼食物是該吃但孩子還沒有吃。」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更PO文直言,「綜合維他命對於促進健康的成效早有許多研究做出結論,就像我說的:沒什麼用,頂多只是排出昂貴的尿液!」王介立則則認為還是可吃維生素買心安,但千萬別砸太多錢了。
因為沒通過骨齡測試 喀麥隆U17國家隊30人中21人遭除名
在FIFA的要求下,喀麥隆足協近日隊國內U17代表隊的成員進行了骨齡測試,結果30名成員中有21人因為沒有通過測試,結果遭到喀麥隆足協剃除國家代表的身分。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由於國際足總U-17世界盃(FIFA U-17 World Cup,又稱為世少盃)要求只有17歲以下成員可以參賽。而其實這也並非是首次抓到球員假冒年齡,在2022年夏天時,喀麥隆足協就召集了來自8個足球俱樂部、共計44名涉嫌年齡詐欺的球員進行聽證會。雖然喀麥隆足協主席埃托奧(Samuel Eto'o)一直希望能解決這個詐欺年齡的問題。但各家足球俱樂部似乎不打算理會,所以才透過骨齡測試來實際驗證球員的真實年齡。而這次的骨齡測試方式主要是透過核磁共振,掃描球員手腕與骨骼的伸掌情況來判斷球員的年齡。在一口氣抓出21為假冒年齡的球員後,喀麥隆足協也對外表示將會招募新的國家代表隊成員,而伊度奧也在聲明中表示「修改年齡是一種竄改公民身份的行為,這種行為已經損害了喀麥隆足球隊的形象」。
兒童長時間玩3C缺乏運動 恐引發育危機
久坐、少動、愛玩3C,不只是文明社會的成人病,也是干擾兒童發育的罪魁禍首。世界衛生組織 (WHO)早在2019年就提出,「5歲以下兒童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和睡眠指南」示警,若兒童缺乏運動、長時間使用3C、習於久坐等,對健康、認知發展、骨骼發育、代謝、心臟發育、心理健康等都可能造成疾病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遺傳及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蕭惠彬說,孩童發育成長從出生開始,每個時期都重要,不良的生活習慣,恐引來發育危機!生活習慣影響內分泌 3大指標評估兒童發育蕭惠彬表示,成長發育與內分泌系統息息相關,包含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素、胰島素等,彼此環環相扣;正常的生理下,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是午夜11時至凌晨2時,若孩子太晚睡,或睡眠品質不佳,則會造成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倘若甲狀腺亢進,導致過瘦、甲狀腺功能低下,則會過胖,同時亦會影響骨骼生長板發育。此外,根據2018年台灣兒童及青少年身體報告顯示,多數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不足,飲食營養過剩,導致體重過重,連帶也誘發性早熟,增加提早結束成長發育的風險。評估兒童生長發育是否走在常軌上,有三大指標供觀察。蕭惠彬說,兒童期每年應至少成長4至6公分,女生在8至10歲、男生在9至11歲後開始進入青春期,青春期每年至少要長7到15公分,可以每半年評估成長發育的速率是否太快或遲緩。同時觀察孩子跟同齡者的生長差異,衛福部有提供不同年齡的成長曲線對照表,若孩子生長曲線持續低於3%,意即每100名孩子中是倒數第一、第二名,就是明顯警訊。此外,若孩子的生長曲線在一年內跨區發展,如本來是85%,突然掉到50%、25%,也要注意。有警訊速就醫 生長激素缺乏可治療蕭惠彬說,如果孩子生長狀況出現上述警訊,應及早到兒童內分泌科就醫評估,以免等到生長板癒合,要追趕就來不及。臨床觀察發現,多數來看診的孩子發育不如預期,有可能與爸媽遺傳的身高有關;也可能是體質性的生長遲緩,如在國中時身型落後同儕,但高中期可快速成長發育,往往家長之前的發育階段也是比較「晚熟」的體質遺傳。這些孩子的生長激素、內分泌一般都屬正常,靠後天維持健康的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仍可以讓孩子維持正常生長曲線。但家長可別一味認定「大雞晚啼」,就錯過治療黃金期,蕭惠彬說,有一部份孩子是因為生長激素不足而生長遲緩,若孩子的生長評估是停滯的,就應就醫、照骨齡確認生長板狀況,並透過內分泌誘發檢查確定生長激素及甲狀腺功能正常與否。目前針對生長激素缺乏的孩童,可給予生長激素注射治療,臨床經驗發現,這些生長激素缺乏的孩童,給予生長激素治療後,生長速度會快速趕上;但關鍵就是必須盡早就醫,可別等到第二性徵成熟才要治療。早睡多動吃營養 兒童健檢別輕忽蕭惠彬表示,孩童的生長發育從在媽媽肚子裡就奠定基礎,每一個時期都很關鍵,還是要提醒家長們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健康生活習慣,擁有良好睡眠習慣,保持每晚10點上床睡覺、充足運動量,每天抽空跳繩、打籃球等都會幫助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也別忘了曬太陽讓身體自然生成維他命D,維持營養均衡、補充優質蛋白質和堅果類,減少油炸、含糖和加工食物。蕭惠彬也再次呼籲,國小學童定期都會有校園健康檢查,若孩子發育狀況異常,校護都會通知家長、協助轉診,家長不要輕忽學校的提醒,應盡快到小兒遺傳內分泌科就診。
性早熟世代1/疫情另類現象!女孩光速「登大人」 6歲長胸8歲初經報到
疫情不僅徹底改變全球民眾的生活,甚至也改變了女孩的發育節奏?!國外許多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因性早熟求診的孩子竟然倍速成長,一名台北市的醫師發現國內似乎也有同樣情況,一位6歲女童的骨齡原本只是稍微超前、胸部微微隆起,但8歲時遇到疫情竟「光速發育」,1年後骨齡暴增為12.5歲,初經也來潮!2020年3月,當時正值疫情險峻時刻,當時義大利實行嚴格的封城措施,佛羅倫斯梅耶爾兒童醫院觀察到「性早熟的孩子突然變多」,於是成立研究團隊,統計2015~2019年3月的性早熟孩童人數為16人,但2020年同期竟然是37位,創下史無前例的新高紀錄,人數也比之前增加1倍。另一家位於羅馬的耶穌聖嬰兒童醫院也發現相同情況。疫情前,2019年3月到9月這段期間,有87位女孩被診斷為性早熟;2020年疫情開始後,同一段時間,竟然有高達215位女孩因為性早熟來求診,性早熟的發生率甚至增加近1.5倍。「不只國外醫院觀察到這種現象,國內也出現許多這樣的案例!」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李翊誠醫師說,疫情期間許多8~9歲女孩因初經報到而求診,人數比以往多出許多,其中一位女童尤其令他印象深刻。「這位女童6歲時就因單側胸部微微隆起而求診,檢查後發現骨齡僅略微超前,所以安排定期回診,大約7歲時遇到疫情爆發,所以便沒有持續追蹤,結果1年後小女孩再到醫院時竟然已來初經!」李翊誠坦言,當時他真是嚇了一大跳,因為女童僅有8歲,但當時骨齡竟然已是12.5歲,在短短一年內光速成長。「原本女孩預測身高為160公分,但因為初經來潮,現在縮水到150公分而已。」疫情險峻時,外送、外帶機率大幅增加,過於頻繁接觸塑膠餐具,也可能是導致性早熟孩童增加的原因之一。(示意圖/林士傑攝)疫情到底如何影響女孩的發育?李翊誠說,目前沒有明確的相關研究,只能推測原因,而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長時間待在家中躲病毒,減少許多運動、活動,又攝取過多脂肪,很容易讓體重上升而引發性早熟。」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黃世綱則在粉絲頁發文表示,接觸3C螢幕時間變長、心理壓力也可能是性早熟的原因。「義大利研究顯示,在區域封鎖的這段期間,孩子每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增加了2.5個小時,而3C螢幕散發出的藍光會導致人體分泌的褪黑激素減少,因而影響生理時鐘。在動物身上,已經有研究人員觀察到褪黑激素減少會加速青春期的發育。」此外,黃世綱認為封城、疫情所帶來的劇變,也會帶給孩子無形的心理壓力。「孩子無法上學、無法跟朋友直接互動、家長的焦慮、整個社會與生活狀態的劇變,都會讓孩子心底的安全感一點一滴消失,而心理壓力也是造成性早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疫情期間或是在家居隔的時間,很多家庭都選擇外帶或是外送食物,經常接觸塑膠容器,也增加了塑化劑的暴露,都可能是造成孩童性早熟的原因。
性早熟世代3/父母心慌!暑假求診暴增3倍 「17歲要求照骨齡」醫師當場傻了
隨著性早熟的孩子愈來愈多,家長的焦慮指數也逐漸飆高,以今年暑假為例,因為性早熟而求診的患者人數就暴增2~3倍,甚至還有父母要求醫師幫17歲的孩子照骨齡,希望藉此了解是否還能長高,讓醫師相當傻眼,而結論當然是「不可能再長高了」。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的最新公布資料,台灣兒童性早熟的人數從2009年的1萬1千多人,到2018年的人數已多達2萬6千多人,短短10年人數增加2倍,其中,女孩人數比男生多了20倍。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李翊誠醫師表示,女孩的性早熟90%是找不到原因的,只能推測與遺傳、環境荷爾蒙、飲食等多種因素相關,一般來說,女孩單側胸部會先出現跑來跑去的硬塊,接著擴展到雙側胸部,大約半年後會長出陰毛,再2年多後就會初經來潮。李翊誠說,性早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身高,初經報到前1年會迅速長高8~10公分,初經報到後,最多就只能再長高5~10公分。「換句話說,生理期如果太早來,之後長高的高度就會受限!」李翊誠坦言,近年來門診出現許多6歲胸部發育的小女生,以及更多8~9歲就初經報到的例子,而且顛覆過去肥胖容易提早發育的印象,許多性早熟的女童都相當瘦小,讓人意想不到。「或許是因為恐懼,所以就算孩子沒有任何異狀,父母也會帶來要求照骨齡,希望觀察生長板密合狀況,尤其到了暑假更是人滿為患,人數是平常的2~3倍,不僅有家長帶17歲孩子要求檢查,也有生理期已經報到3年的小女生,父母也希望能照一下骨齡,期盼生長板尚未完全密合,還能有長高機會。」李翊誠表示,5歲後到青春期前,如果一年長高低於4公分、或多於6公分,或是已經出現發育徵召如胸部隆起,才比較建議照骨齡,就此了解生長板閉合的狀況,藉此規畫之後的治療方式。性早熟的原因相當多,包括遺傳、飲食、環境荷爾蒙等等,醫師建議少吃油炸、高熱量的食物,多吃天然原形食物,才有助於孩子成長發育。(圖/CTWANT資料照)「例如有一位8歲女童初經來潮,由於她的骨齡是一下子快速進展到12歲,再加上年紀過小,若在校園使用衛生用品恐怕會有霸凌問題,所以便幫女童施打針劑藥物,讓發育的腳步暫緩下來,直到骨齡與實際年齡接近之後,再考慮停打藥物。」相反來說,如果骨齡進展速度慢,身高也夠高,那就只需追蹤觀察就好,不需要藥物介入。李翊誠表示,若想預防性早熟,就要少吃加工、高油脂食物,也不要以為一昧的補鈣、鋅就能幫助長高,更不要濫吃保健品或補品,就曾有阿嬤擔心孫女過於瘦小,因此長期讓孩子服用「開脾中藥」,結果孫女竟提早胸部發育,才發現中藥配方中含有山藥,因為含有大量的植物雌激素,容易刺激身體的內分泌失調,長期食用會引發性早熟。「如果透過檢查,顯示孩子的確缺乏某些營養素,才需要補充保健品、營養補充品,否則不建議自行服用,否則恐怕會有反效果,那就得不償失。」李翊誠說。
10歲男童身高只有110 醫嘆「這睡覺習慣」害他發育晚4年!
中國大陸一名10歲男童因身高遠比同年齡孩子矮小,只有110公分左右而被父母帶去就醫,醫師檢查發現男童骨骼年齡最多只有6歲,比實際年齡少了足足4歲。經過更進一步檢查與問診後確認,男童發育遲緩並非先天因素導致,而是被自己的「睡覺習慣」所害。據《星視頻》報導,醫師起初收治男童時,一度誤以為對方是年僅5、6歲的小孩,經男童父母說明後,才驚覺男童已經10歲但身高只有110公分左右。之後透過X光檢查,發現男童骨骼情況相比實際年齡「異常稀疏」,最多只有相當於6歲小孩的骨骼發育。醫師進一步問診後,發現男童有晚睡以及「開燈睡」的習慣,研判男童因開燈睡覺導致褪黑激素不足以進入深度睡眠,造成男童睡眠品質低落,以及因不易入睡陷入越睡越晚的惡性循環,最終讓男童骨齡發育遲緩。醫師進一步指出,短期的開燈睡覺會導致孩童骨齡發育遲緩,而長期的開燈睡眠,則會讓骨齡「提前閉合」出現骨齡較實際年齡偏大的情形發生。醫師也呼籲父母要糾正孩子的睡眠習慣,以及要以身作則,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小四女童長不高 醫檢查揭密「這2大錯誤是關鍵」
國小四年級的小瑜在學校例行的健康檢查中發現,她的身高和同班同學差了一大截,小瑜的媽媽很擔心她長不高,聽說中醫有轉骨的方法,經轉介紹後,至衛福部台中醫院中醫科門診進一步諮詢。媽媽詢問:「聽說中藥可以幫助小朋友轉骨,不知道療效如何?外面有很多在賣轉骨方的廠商,我可以直接購買來給小瑜服用嗎?」衛福部台中醫院鄭惟仁醫師指出,在確認小瑜的第二性徵出現的時間後,並沒有發現特別的異常,於是開了X光檢驗單,發現小瑜的骨齡是9歲,骨骼發育比實際年齡慢了一年,所以難免會比同學矮上一截,經過詳細的問診後發現小瑜的胃口很小,每餐只吃半碗左右,也有明顯的挑食習慣,下課後也因為需要補習,常常要拖到10~11點才能上床睡覺。鄭惟仁醫師表示,影響兒童的身高有「先天」與「後天」兩大因素,先天的因素就是父母親的身高,如果爸媽的身高都很高,小朋友自然容易長的高些,反之若爸媽的身高都比較矮小,孩子身高也會受影響。鄭惟仁說,「營養的攝取」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不僅食量需要足夠,營養素也要均衡不能偏廢,建議家長可以參考國健署「我的餐盤」為原則,如「每天早晚一杯奶、豆魚蛋肉一掌心」都是很簡單容易記誦的口訣,每種營養素都提供長高必不可少的協助,除了大家熟知的鈣質以外,蛋白質的補充也很重要,因為肌肉與骨骼的原料正是蛋白質。有些家長認為要給小朋友健康的飲食習慣,把所有的料理都煮的的少鹽、少油、很清淡,結果小朋友一點胃口也沒有,從經驗來說,一般兒童喜歡口味較重的飲食,如咖哩飯、肉燥飯等,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在料理中加入適量的辛香料或酸味不僅能增添料理的風味,也能達到促進食慾的效果。另外「睡眠」是影響身高重要的後天因素,鄭惟仁說,深度睡眠能夠讓大腦分泌較多的生長激素來幫助骨骼成長,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應盡量讓兒童在這個時段處於熟睡的狀態,一般來說上國小的兒童每日應睡眠9~11小時,國中則為8~10小時,所以越晚睡,分泌的生長激素就越少,對孩子的身高影響越大。 鄭惟仁說,根據近期國際隨機雙盲研究報導,身材矮小的兒童在規律服用特定的中藥24周後,結果發現能夠使骨骼生長速率增加,且不會使骨齡超前,雖然實際的機轉仍不明確,但可能與血中生長激素的代謝物(IGF-1)增加有關;坊間的轉骨方多含有「補腎養血」等藥物來促進成長,這類藥物有一定的使用時機與規範,並非所有的情況都適合使用,鄭惟仁呼籲,應避免盲目購買,建議應諮詢合格中醫師的意見並作詳細的檢查較為妥當。鄭惟仁醫師請小瑜嘗試改善的飲食習慣與增加睡眠時間,並開立一些促進食慾與幫助生長的藥物,每個月定期回診追蹤身高與評估療效。在規律服用幾周中藥後,小瑜的食慾慢慢增加,身高也緩緩的增長,半年後再追蹤一次骨齡,看看是否有逐漸追上同齡兒童的身高。
骨齡只能照左手? 馬偕醫揭背後殘酷真相:再無法冷靜回答
許多家長為了掌握孩子的發育狀況,常會帶小孩去「照骨齡」,但也往往都有著相同的疑問,為什麼照骨齡都是照左手?對此,淡水馬偕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黃世綱則提出解答,原來竟是因為歐美地區過往有許多童工頻繁出入高風險場所工作,使得許多孩童無法擁有完整的右手,當時的科學家才會以左手當作骨齡判讀標準,背後原因曝光後,讓不少網友感到鼻酸。黃世綱去年底(2021年)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經常被家長問及照骨齡為什麼是照左手的問題,「是右手使用頻率高,所以會影響判讀的結果嗎?」隨著提問的次數增加,也讓他產生了疑惑,在查閱文獻後才得知背後的驚人真相,竟是與歐美的童工工作性質有關。黃世綱在臉書說明,骨齡判讀的標準,建立於20世紀的初期到中期;當時歐美有大量童工,每天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煤礦與高溫的玻璃工廠工作,雖然孩子無法負擔粗重的作業,但因其嬌小的身軀可以進到大人無法深入的區域,因此特別受到雇主青睞,「在那樣隨時會發生工傷意外的環境下,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完整的右手。黃世綱沉痛說道,「雙手健在,是孩子每日工作時,最微不足道的盼望⋯當時的科學家,因此選擇了左手X光當作骨齡判讀的標準。」他直言,在了解這段歷史故事後,日後每當有人問起這個問題,他再也無法冷靜回答,「畢竟,這背後的故事,是這麼樣的讓人鼻酸。」黃世綱在文末表示,依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統計,直到2020年,全球仍有1億6000萬名童工;其中更有超過一半是5至11歲的孩子,「世界上,某個不知名的角落,仍有許多我們不認識的孩子,失學、飢餓、持續的、日復一日的,工作著。而他,不一定和我們一樣,擁有完整的慣用手⋯。」許多網友看過文章後,也紛紛不捨留言,「一段有洋蔥的故事」、「沒想到真相讓人鼻酸淚奔」、「原來背後有這樣的故事。」
轉骨迷思3/性早熟打針卻沒有效果 原因出在「一開始就錯了」
當孩子就讀小學,但身高卻遲遲沒有抽高,此時大多數家長都會相當擔心。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李翊誠說,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會長高25公分,第二年趨緩為12.5公分,之後一直到青春期前,每年至少要長高4~6公分。李翊誠說,「如果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身高又低於3%百分位以下,會先檢查孩子的甲狀腺、血液等生理狀況,如果異常就進一步治療。」而目前最常見的就是性早熟。女孩在8歲前、男孩在9歲前若出現第二性徵,家長可帶孩子檢查骨齡,藉由左手掌骨骼的生長板(紅圈處),推估發育狀況。(圖/報系資料庫)如果女孩在8歲前出現胸部發育、男孩在9歲前「蛋蛋」變得沉重下垂,建議家長帶孩子就醫,此時會拍攝左手掌的X光,藉由生長板的縫隙來推估孩子的骨齡,若是骨齡超過實際年齡2歲,就懷疑是性早熟。「如果預估的身高非常不理想,此時可考慮施打抑制性荷爾蒙發育的針劑藥物。」李翊誠說,許多家長誤以為這是「長高針」,施打後就一定會長高,但實際並非如此,這只是幫孩子多爭取一些長高時間而已。李翊誠解釋,這類針劑藥物雖有健保給付,但由於條件頗為嚴格,許多家長為了心肝寶貝長高不惜自費施打,一針大約3000~4000元,每隔1~3個月就需要施打一次,當家長發現孩子長高速度不佳時,甚至曾因此衍生訴訟案件。若確診為性早熟,在醫師建議下可考慮讓孩子施打抑制性荷爾蒙的針劑藥物,延緩青春期到來,爭取更多長高的時間。(圖/123RF)「這代表孩子長不高的原因並非荷爾蒙,可能是其他生理問題,或根本不是性早熟!」李翊誠說,最常見的就是因為肥胖而誤認女童胸部發育,事實上只要減重就好,根本不需要打針。
少婦扭傷腳踝揭發真相!結婚1年「生不出來」 竟是患沒子宮、卵巢遺傳病
過去曾有新聞報導說一對夫妻因不孕8年求診,經過一系列不孕檢查,發現老公不僅無精症,陰莖短的像腳小姆趾,僅約1公分,睪丸也小的像花生米,但胸部卻有D罩杯,連陰毛都呈現女人的倒三角形狀,最後確診老公是「貨真價實」的女兒身。近日在大陸浙江,有一名25歲已婚少婦,因為腳踝扭傷到醫院照X光檢查時,意外發現,她的骨齡仍處於青春發育期,加上她從沒有過月經,經進一步檢查,發現她患上「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實際上是一名男性!據《彭湃新聞》的報導,這位少婦個子高挑,成長過程與大部分同年齡女性無差異,她大學畢業後在老家找到一份工作,24歲與相親對象結婚。據這名少婦表示,她與丈夫為「孕事」做了一年準備,卻都無法懷孕。骨科醫生事後發現,少婦的腳踝並無大礙,但骨骺沒有閉合,意味著她還處在青春發育期。(圖/Pixabay)這次她就診的原因是上樓梯時不小心扭傷腳踝,未料在醫院照X光,骨科醫生竟發現,雖然少婦的腳踝並無大礙,但骨骺沒有閉合,意味著她還處在青春發育期,一般來說,女性會在14歲至16周歲時骨骺就閉合。這位少婦也透露,她從沒有來過月經,在醫生的轉介下赴內分泌科進一步檢查,醫師發現,她的腎上腺激素檢查顯示皮質醇下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升高,並且腎上腺電腦掃瞄檢查結果為腎上腺皮質增生。另外,包括她的性激素,像是睪酮及雌激素都檢測不出,透過超音波檢查更發現,少婦盆腔內沒有子宮及卵巢,不過,這名患者的身體檢查是顯示她擁有女性的外陰,並且無陰毛、腋毛。少婦是患上「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在染色體生物學上是一名男性。(圖/Pixabay)醫生認為,這名少婦是患上「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CAH)),這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由於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過程中所需 21-羥化酶的基因先天缺陷所致,因基因缺陷引起,「有1萬分之一到2萬分之一的發病率,大約每60個人就有攜帶這個致病基因」。果然,她的染色體檢查結果為「46XY」,一般人的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這樣的患者通常會是因月經從來沒有來過的臨床表現,而被診斷為原發性無月經症。所以這名少婦在染色體生物學上是一名男性,可能原因是父母的家族中有近親結婚導致。目前,這位女患者通過藥物治療後,症狀已完全改善,但是在性別認知上,將交由精神科專家諮詢,以選擇接下來的人生方向。
青少女失眠脾氣變壞 竟是甲狀腺作亂
小美最近剛升國三,晚上時常失眠,有時候會覺得心跳很快。家人起初認為可能只是課業壓力大,沒有太過在意。直到一、二個月過去,小美的脖子愈腫愈大,家人才帶小美前往小兒內分泌科就醫。經醫師診斷後,發現小美近三個月來食慾提升,但體重卻不增反減,且總是覺得家裡太熱、月經不順,連脾氣也變得暴躁。經抽血檢查後,確診是「葛瑞夫茲病」所引起的甲狀腺亢進。葛瑞夫茲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兒童較為少見,不過仍然是兒童時期甲狀腺亢進最常見的病因,較常發生在國中年紀左右的女孩子。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產生攻擊甲狀腺的抗體,部分抗體連接到甲促素(TSH)的感受器,刺激了甲狀腺,使得甲狀腺過度活化,產生過多的甲狀腺素。亞東醫院小兒遺傳內分泌科醫師李如浩表示,甲狀腺素對人體各器官的正常運作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當甲狀腺素過多時,可能會造成心跳快、手抖、怕熱、失眠、眼凸、食慾增加、體重減輕、脾氣暴躁或女性經期不規律。在兒童時期,特有的症狀也可能包括骨齡進展、注意力不集中而影響到課業表現等等。此種甲狀腺素分泌過多的情形,又稱為甲狀腺亢進。李如浩醫師提到,若甲狀腺素狂飆到一個極致,可能會產生「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雖然此狀況在兒童間極為少見,但若發生了,病人可能會因此意識不清、高燒、心律不整,嚴重者甚至會致命。李如浩醫師表示,目前臨床上尚未發現能有效預防葛瑞夫茲病的方法,僅知道此疾病與特定的「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HLA)有關,也就是某些先天體質的人較容易發病。李如浩指出,葛瑞夫茲病所造成的甲狀腺亢進,一般可分為三大類治療方式:分別為「藥物治療」、「原子碘治療」及「手術治療」。1. 藥物治療大部分病人透過口服藥的使用,就能初步控制葛瑞夫茲病。服用者偶爾會有輕微的皮膚發癢情況,但多數病童不會產生明顯副作用,僅極少數病人服藥後會導致嚴重過敏、顆粒性白血球缺乏或是肝毒性等。李如浩醫師表示,根據不同的臨床情境,建議使用的藥物不盡相同。因此不論是藥物的選擇或副作用,都需要和相關專業醫師諮詢。2. 原子碘治療碘是甲狀腺素製造的原料,甲狀腺會吸收大量的碘來合成甲狀腺素。因此透過口服放射碘(如:碘-131)來破壞機能亢進的甲狀腺組織,也能達到治療效果。3. 手術治療對於口服藥物治療產生嚴重副作用、藥物無法控制疾病,或是藥物治療數年後,停藥仍然復發的病人,可透過原子碘或手術直接切除甲狀腺組織,來達到治療效果。對於有經驗的外科醫師來說,手術治療是相當安全的治療方法,很少會發生聲帶麻痺或是永久性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併發症。另外,無論原子碘或手術治療,由於絕大多數的甲狀腺已被破壞,許多病人需要終生補充甲狀腺素。李如浩醫師指出這三類治療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建議家長可多和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病童的治療方式。
怕黑開燈睡 7歲女童性早熟身高恐低於150公分
許多父母對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照顧得無微不至,大陸一名媽媽不讓女兒吃垃圾食物及含糖飲料,嚴格控管飲食,才短短一年就迅速竄長10多公分,令女童媽媽相當滿意。但某日這名媽媽在女童身上發現異狀,趕緊帶她就醫,才發現女童迅速長高的原因竟是「性早熟」。根據陸媒報導,浙江一名7歲女童受到媽媽嚴格控管,不讓她吃垃圾食物及含糖飲料,目前已長至120公分的她,相較其他通年齡孩童高上許多,令媽媽非常得意。不過,媽媽最近在替女兒洗澡時,赫然發現女童胸部隆起,且長有硬塊,趕緊將她帶往醫院檢查。經醫生檢查後發現,女童的骨齡竟已超齡3歲,且卵泡也明顯增大,若繼續發展下去,醫生表示女童的身高難以超過150公分。母親向醫生表示自己非常注重女兒的飲食,不知道為甚麼女童會提早發育。經過醫生仔細詢問,才發現原來母親為了訓練女兒獨立,從4歲開始就和父母分房睡,但因女童怕黑,晚上睡覺時都是開著燈,就這樣持續了3年。醫生表示,晚上是褪黑色素分泌的高峰,光照卻會抑制分泌,褪黑色素減少會造成性腺加速發育,造成性早熟,但女童的異狀發現太晚,即使是藥物治療效果也有限。醫師特別提醒家長,若女孩9歲、男孩11歲之前突然迅速長高或出現第二性徵,都要多加留意,很有可能是性早熟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