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
」 糖尿病 登革熱 癌症愛吃「超加工食品」大腿會變粗! 研究示警:增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現代飲食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超加工食品」,吃多不僅會變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失智症風險。對此,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也在粉專發文分享研究結果顯示,常吃超加工食品,大腿肌肉上會有更多脂肪堆積,會加重膝關節的負擔,因而增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臉書粉專《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近日分享北美放射學會(RSNA)年會發表的一項研究,這項研究共找來666位測試者,平均年齡為60歲,來觀察他們的飲食習慣與大腿肌肉骨骼間的變化。研究指出,吃超加工食品會使更多脂肪囤積在大腿肌肉上,而脂肪增加會加重膝蓋關節的負擔,因而增加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發現這樣的脂肪堆積,與卡路里的攝取或運動量無關,食用超加工食品越多,大腿肌肉的脂肪就會越多。粉專續稱,不僅如此,從研究結果得知,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影響肌肉脂肪的堆積,因此建議民眾日常飲食中應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才能養成健康體質,更能為我們帶來健康的生活。據悉,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添加了更多成分,除了糖、鹽、油之外,還會添加多種化學成分(防腐劑、甜味劑、色素等食品添加物),試圖讓食物外表變得更吸引人、把味道變得更濃郁等,如含糖飲料、玉米脆片、餅乾、蛋糕、超商販售的包裝麵包、香腸、薯條、微波即時食品等都是屬於這類食品至於吃超加工食品對健康有什麼影響?超加工食品吃多了會誘發胰島素反應增加,使吃下去的營養轉變為脂肪儲存起來,在相同份量下,高熱量食物容易造成熱量攝取過量,導致體重增加。2019年權威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的前瞻性世代研究也指出,攝取超加工食品與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有正相關。此外,研究指出,飲食中超加工食品的比例增加10%,就會增加12%整體癌症、10%乳腺癌風險,就連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會增加25%。
腦麻夫妻備孕遭質疑 她崩潰痛哭: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安徽一名擁有22萬粉絲的直播主近日正在備孕,不過卻被眾人質疑。她認為,已經跟醫生討論過了,是可以生出健康寶寶的,「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根據陸媒《新浪新聞》報導,安徽一名擁有22萬粉絲的直播主近日分享備孕一事,不過被網友質疑,因為其和丈夫都是腦性麻痺患者。對此,直播主表示,檢查基因沒有問題,可以生健康的寶寶,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因為小時候缺氧導致的。面對質疑,直播主痛哭,「我和我老公檢查過了,基因方面沒有問題。醫院說我是可以生出一個健康寶寶的,為什麼大家都這麼說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她強調,丈夫沒有唐氏症,也沒有不良嗜好,「大家不要再去議論我們,生活誰都不想生病,我們會保持勇敢的心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報導指出,腦性麻痺即腦性癱瘓,指在胎兒或嬰幼兒時期,由於發育中的腦的非進行性損傷所致的一組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發育障礙和姿勢發育異常、活動受限綜合症,其運動障礙常伴隨感覺、知覺、認知、交流、行為的異常,以及癲癇和繼發性骨骼肌肉問題。專家提醒,夫妻雙方需要重視優生優育,在備孕期間應做好全面的準備與檢查,孕婦在妊娠期間應定期產檢,補充營養,保持健康生活,預防損害因素的發生,此外,有腦癱家族史的人群,也應做好產前諮詢,評估下一代是否有患病風險。
糖尿病患者足部泡完熱水後潰瘍 緊急截肢保住一命
53歲的阿全在泡熱水浴後,腳部出現燙傷水泡,便自行擦藥包紮,過幾天傷口越來越痛,且發黑流膿,緊急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發現阿全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但長期忽視血糖控管,導致足部神經周邊的小血管破壞嚴重,已出現神經、腎臟及視網膜病變,這次被熱水燙傷的小傷口形成嚴重潰瘍,情況危急,醫師立刻將阿全收治住院,清創並採取抗生素治療,後續阿全因足部壞疽造成四根腳趾壞死,進行截肢手術保住一命。導致足部潰瘍 常見這些危險因子台灣約有150萬名第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每年約2%的患者因糖尿病足相關病變接受治療,住院率高達6成,更是國人非創傷性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臺中榮總灣橋分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育睿醫師表示,形成足部潰瘍的風險因子包括周邊血管疾病、神經病變、皮膚保護喪失或視力不佳增加跌倒碰撞機會,而糖尿病的高血糖容易損傷血管,引發神經及視網膜病變,大幅提高足部潰瘍及惡化風險,因此要十分重視血糖控制及皮膚保護,定期檢查以早期治療。足部潰瘍大於2公分 需手術介入避免致命張育睿說到,醫院通常會安排初診斷為糖尿病足部感染的病人做患部X光,檢查鑑定骨骼是否有變形或被破壞等異常情形,經評估傷口有感染會以抗生素治療。當足部潰瘍大於2公分之蜂窩性組織炎,或發生腫脹疼痛、惡臭、分泌物等跡象,屬於中度以上足部感染,臨床上通常需儘早會診外科醫師評估是否有手術介入治療的必要,避免併發症或傷口感染導致重症,危及生命。 每年一次末端神經病變篩檢 日常這樣做有助預防張育睿表示,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末端神經病變篩檢,透過足踝與手臂收縮壓比值(ABI)檢測及節段性血壓檢查,評估是否有周邊血管疾病,以早期接受治療。另外,體重、血壓管理及血糖控制相當重要,保持糖化血色素不超過8.5%,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也能增進生活品質。張育睿補充,許多糖尿病患者因神經功能病變,對疼痛感受度不足,不易察覺足部受傷,患者應避免赤腳或穿著薄底拖鞋,建議使用包覆性鞋具,必要時選用治療鞋、客製化鞋墊或足趾輔具,預防足部潰瘍或復發。
不只老人!兒童也會得關節炎 醫警示「4大徵兆」提醒家長
不只是老人,兒童也會得關節炎!關節炎指的是發生在身體上各關節的發炎疾病,關節疼痛、僵直、腫脹等,都是關節炎的症狀。在台灣,不少老人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折磨之外,肥胖者、更年期後女性、關節有舊傷、以及過度使用關節者也都是關節炎的好發族群。然而,知名復健診所復健科王竣平醫師就指出,兒童也有罹患關節炎的可能,且因為症狀不容易被察覺,籲請家長要多留意孩子的情況。王竣平醫師在fb粉絲團《復健科 王竣平 醫師 板橋 骨科復健 疼痛控制》發文指出,發生在兒童身上的關節炎通常被稱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影響16歲以下的孩子,會導致關節發炎、腫脹、疼痛,甚至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成長。這種疾病會讓免疫系統誤攻擊身體的健康細胞,進而引發關節發炎。另外,這是一種「特發性」疾病,也意味著目前仍未能了解明確的病因。小孩難表達身體狀況 4大常見徵兆要多留意王竣平醫師指出,小孩子可能無法明確表達身體哪些部位出現不舒服的狀況,因此家長們要特別留意孩子的行為和身體變化,醫師也列出一些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常見的徵兆:1. 關節疼痛:孩子可能會抱怨關節疼痛,這些疼痛可能隨著白天的活動而有所緩解,但若有反覆發作的情況,就需要重視。2. 關節腫脹和僵硬:某些關節(如膝蓋、手指、腳踝等),可能會有腫脹、僵硬的症狀,在長時間靜止或休息後會特別明顯。3. 運動能力下降:由於關節疼痛和僵硬,孩子可能變得不願意運動,甚至不再參加原本喜歡的體育活動或遊戲。4. 發燒與疲勞 :有些孩子會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疲勞,這些症狀有時會與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需進行進一步檢查。藥物治療、伸展運動、心理支持 攜手小小病童對抗病情儘管兒童特發性關節炎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王竣平醫師表示,適當的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減少關節損傷,讓孩子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如使用抗炎藥、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等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輕發炎反應、控制疼痛,並防止關節進一步損傷。王醫師也指出,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可幫助孩子透過伸展運動,保持關節的靈活性,並強化肌肉、減少僵硬和疼痛。此外,健康均衡的飲食也對增強免疫系統有所幫助,因此家長要確保孩子攝取足夠的營養,尤其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還有,面對長期的疼痛和治療,孩子可能會感到焦慮、沮喪,心理輔導和家人的支持能幫助孩子應對病情帶來的心理壓力,讓孩子建立積極的心態。
與夫吵架越罵越大聲 ! 就醫檢查竟罹「耳硬化症」
46歲婦人近年來因講話越來越大聲,跟丈夫吵架時,更是屢屢罵到「燒聲」,家人帶她就醫,檢查發現耳膜完整、無化膿流湯,但左耳聽力竟衰退到中度聽損,醫師安排斷層掃描後,確認中耳沒有感染或腫瘤,診斷是「耳硬化症」惹禍。鐙骨底板破壞聽骨鏈 造成傳導性聽力損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厚匡表示,耳硬化症典型特徵是鐙骨周圍緻密骨頭結構改變,病變骨頭被吸收後,由海綿狀血管性骨骼取代,最後形成硬化骨質取代海綿狀骨骼,此異常骨骼生長可能會導致鐙骨底板發生機械性固定,並破壞聽骨鏈傳遞聲音,使得聲音無法有效傳遞至內耳,從而造成傳導性聽力損失。「耳硬化症」聽力衰退、伴隨耳鳴 常見女性 經統計,耳硬化症常見於白種人,並以女性患者較多(臨床上女性比男性約為二比一),常見症狀是聽力變差及耳鳴,聽力變化是漸進性聽力受損且通常兩耳為不對稱的聽力表現,發生年紀多為三十至四十多歲,初期多以40-60分貝的傳導性聽力受損,但仍有10%病人會進展至混和性或感音性聽損;第二個常見症狀為耳鳴,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會發生耳鳴,可能為嗡嗡聲、嘶嘶聲、蟬叫聲等,另其它較少見的症狀包括頭暈、平衡感變差。聽小骨重建手術協助改善 聽損輕微可選擇助聽器陳厚匡提醒,若患者聽損屬於輕微程度或不適合接受手術,可根據需求選擇助聽器協助,以調整其音量和音質達到最佳效果,並定期追蹤聽力檢查監測病程進展;至於「鐙骨手術」(又稱耳硬化症手術)需將病變的鐙骨部分截除,並替換為人工聽小骨來改善聲音的傳導,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時,成功率可以高達80%以上,此患者術後左耳聽力大幅改善,也避免依賴助聽器。這些情況恐是聽損前兆 應盡快就醫檢查陳厚匡呼籲,耳硬化症有可能會進展至耳蝸內耳,造成更嚴重的聽力受損,加上另一耳也有發病風險,建議術後務必長期追蹤和監測,才能及時掌握病情變化,否則聽力可能會持續加劇,影響到日常生活。若發現常聽不清楚對方講話或自己越來越大聲,都可能是聽損前兆,可就醫檢查,預防病情惡化。
愛美女性必讀!想做醫美如何挑選合適的醫師? 整形外科醫師來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為了追求美麗有些女性會尋求醫學美容協助。除了臉部以外,隆乳、私密處整形等也是現代女性討論度相當高的整形項目,不過這些手術不只涉及技術、專業、安全,也牽涉到美感。愛美的女性該如何選擇適合的醫師進行適當的療程,才能讓自己的女性之美更上一層樓呢?醫美診所整形外科醫師何于甄一一解答!如何選擇適合的醫師?具專科醫師背景是基本條件民眾如果想要進行醫美療程,在挑選醫師時,何于甄醫師建議,應選擇一位專科醫師來做治療,專科醫師的訓練具有規範較為嚴謹,能提供專業、技術,為安全及風險把關,以女性私密處整形手術為例,建議執刀的醫師至少要是一位婦產科或泌尿科醫師,不過以整形外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在醫美這部分,最好的選擇還是整形外科醫師。何于甄醫師分享,以前擔任整形外科住院醫師時,光是縫皮這件事就花了許多的時間訓練,如何將皮膚縫好、讓疤痕的產生降到最低並符合骨骼、神經、血管的走向等,整形外科醫師都會經過大量的學習與練習,而且離開醫院後,也會參與年會及課程的交流,持續進修了解最新的技術及治療。像國內整形外科年會、美容外科年會,幾乎是整形外科醫師必去的兩大年會,而何于甄醫師也曾在COVID-19疫情前、後參加韓國美容外科年會,了解疫情前後醫美趨勢的改變,另外今年也參與了世界美容外科年會。何于甄醫師表示,有很多手術、治療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現它其實是有害的,因此持續進修對整形外科醫師來說相當重要,需要很負責任地承擔起患者的安全。醫美應兼具安全與美麗 醫師「審美」也是考量點之一此外,「審美」也是民眾在選擇醫師時需要考量的重點之一,何于甄醫師認為,相較於其他醫師,在審美這部分整形外科醫師其實也有更好的訓練,因為整形外科主要就是負責顏面及身體的重建,在訓練及經驗累積之下,醫師能了解到皮膚的狀態、神經血管的自然分布,以及臉部與身形的黃金比例,幫助患者呈現出「自然和諧的美」。何于甄醫師分享,長庚整形外科在整形外科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己在長庚整形外科訓練期間從中慢慢淬鍊出不同層次的美感。她強調, 在醫美這部分,不一定每個人都要鼻子很挺、下巴很尖才是最好的,而是應該搭配整體的美感,讓臉部的美及和諧感達到一致性,但這事實上是需要很多經驗的累積,並經過許多的思考、規劃才能達到。進行療程前一定要與醫師實際諮詢 貨比三家再做決定而在選擇醫師時,能不能實際與醫師面對面諮詢更是重要。何于甄醫師表示,現在很多人都是由諮詢師或其他人員進行諮詢,提醒民眾應與負責治療的醫師面對面溝通討論、評估自己的需求及適合的療程,並了解後續的風險再進行治療。在諮詢的過程中,也能看看醫師是不是有實際的臨床案例,了解醫師有多少治療經驗再來進行療程會更安心。何于甄醫師提到,尤其私密處整形相對來說屬於新的領域,資訊比較不充足,也比較看不到後續風險及問題,更應透過與醫師諮詢的過程多加了解會比較好。而且何于甄醫師提醒,選擇醫師最好「貨比三家」,至少找3位醫師諮詢找出共同的建議、更了解自己的狀態後,再來決定要進行什麼療程,不要看到親友或網路上評論某個療程很好就去做,畢竟每個人的狀態不同,需要的療程也不盡相同。以私密處整形為例,醫師建議可以諮詢整形外科、泌尿科、婦產科醫師多方了解再做決定。另外何于甄醫師認為,身為女性整形外科醫師在諮詢、治療上其實也會更了解女性的需求,同為女性會更有耐心地聆聽、討論,並更有同理心,以女性的角度來給予衷心的建議,提供較細節性、客製化的治療選擇。 審慎評估選擇專業醫師 勿被網路行銷手法蒙騙現在網路相當發達,醫美相關資訊相當多元,也有許多醫師會透過社群媒體、廣告等宣傳。何于甄醫師提醒,民眾在進行醫美療程前,一定要慎重選擇,就像買車、買房都會審慎評估再購買一樣,對於自己的身體更要慎重看待,不要輕信網路廣告宣傳,具有專業經驗的醫師其實會花更多時間在治療上,再次提醒民眾一定要實際走訪醫療院所,與專科醫師諮詢討論,為自己的安全與美麗把關。
每30分鐘增加1失智家庭 年增53萬支出成經濟重擔
小貞(化名)的爸爸確診失智症4年多以來,她幾乎24小時不間斷地處理吃飯、洗澡、大小便失禁的照護工作,爸爸患病後無法控制的情緒、幻覺就像是不定時炸彈,這些在其他親戚長輩眼中基本的「盡孝道」,卻是小貞用辭去穩定工作、全心投入生活和積蓄換來的,而「看不見盡頭、越走越艱辛」的這條照護之路,正在慢慢吞噬小貞的人生……。衛福部推估今年全台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將達到35萬人,平均台灣每30分鐘即增加一個「失智長照家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醫師說明,像小貞一樣身陷失智長輩情緒急遽變化、失能等,是每個照護者痛苦卻真實的生活寫照,研究也顯示失智照護者的憂鬱及焦慮風險最高提升85%、心血管問題及慢性病風險更是高於一般人。劉建良醫師表示,失智患者回到家後真正的考驗才開始,因為照護者必須從日常生活起居、家中安全措施一項項摸索如何照護失智家人,且要日以繼夜地擔心、防範突發狀況,其心力交瘁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在平均存活餘命10年期間,研究顯示其急診、住院機率皆比一般長者高。而照服員工作難度高、壓力大、年輕新血投入意願低,使得人力持續存在嚴重缺口,讓家庭不得不獨自面對三大照護困境。1. 憂鬱困境:照護者每4位就有1位患憂鬱症失智患者普遍會出現不尋常生氣或激動反應、疑心病重、甚至言語或行為攻擊,加上照護者必須全天候在家照顧長輩,形同阻斷社交生活、承受諸多的無力與孤獨感,長期累積下來恐落入抑鬱的迴圈。美國研究顯示23%配偶照護者曾達憂鬱症診斷標準、16%照護者曾確診焦慮症,其比例遠高於一般慢病或臥床老年人的照護者。2. 健康困境:照護者失智親人離世後4年仍飽受疾病威脅國外研究提到,失智照護者的心血管問題、慢性病盛行率、肌肉骨骼損傷機率皆高,甚至出現照顧者在失智親人離世後4年仍出現免疫功能受損的現象,顯示健康問題威脅極大。「日夜作息顛倒、長期處在高壓及疲累狀態、睡眠不足,讓很多照護者成為了隱形病人。」劉建良醫師提醒,診間經常觀察到照護長輩多年的家屬出現健康紅燈,呼籲照護者務必更加注意身心理狀態,避免成為第二個病人。3. 經濟困境:每年醫療支出高達53萬壓垮家庭從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資料,顯示失智患者平均每年產生53.30萬元醫療費用,而根據美國調查,有高達 31% 家屬放棄工作、近60%被迫暫停或請假以承擔失智家人的照護責任,導致家庭失去收入來源,成為巨大的經濟壓力,令失智家庭苦不堪言。然而,根據衛福部資料,目前台籍照服員缺口高達8,000人以上,相當於全台有近萬個家庭長年籠罩於龐大照護壓力之下。為緩解長照壓力,全台平均每5位失智長者就有1位由外籍看護照顧,使得推動相關配套措施更刻不容緩。深耕東南亞移工教育的非營利組織One-Forty與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合作,即日起上線「外籍看護失智照護與心理健康教材」,提供中文、印尼、菲律賓、越南共四國語言課程,開放民眾及外籍看護免費下載,盼提升失智照護教育資源、助台灣邁向更健全的長照網絡。
下背痛可能是骨質疏鬆所致!「這些」症狀都是警訊應及早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下背痛可能是「骨質疏鬆」的警訊!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科主任何春生表示,臨床上患者常會因為下背痛,前來就醫後發現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另外也有許多人是出現脆弱性骨折(如:輕微跌倒就手腕骨折、踢到東西就腳趾骨折等)、身高減少、駝背越來越嚴重等情形。何春生主任提醒,民眾如果出現上述臨床症狀,又合併體重過輕或是多重內科疾病患者,就要懷疑可能是「骨質疏鬆症」,應及早就醫與評估,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了解骨密度、確定診斷,經專業評估後如果是屬於骨鬆高風險族群或是嚴重骨鬆的患者可以遵照醫囑,考慮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治療。骨質疏鬆有地域差異 偏鄉地區骨鬆較嚴重骨質疏鬆的發生率主要受到生活習慣的影響。何春生主任指出,不同地區的居民面臨不同的骨質健康挑戰。都市地區因飲食西化及運動量不足,骨質疏鬆問題較為普遍;然而,研究顯示,雲嘉南地區的骨質疏鬆情況也相當嚴重。醫師呼籲,除了調整飲食外,日照充足與否也會影響骨質健康,建議民眾適當接受日照,促進維生素D生成,以減少骨質流失的風險。女性50歲後每3人就1人骨鬆 「這些」都是高危險群不過,這並不代表其他地區的民眾就不需要重視骨質疏鬆的問題。何春生主任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50歲以上的停經後婦女大概三分之一都有骨鬆的風險,年紀是危險因子之一,以下族群其實都是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年紀(女性50歲以上、男性70歲以上)早期停經家族有骨質疏鬆病史體重過輕合併有慢性病共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等)長期使用類固醇(如:風濕免疫科自體免疫患者、胸腔科慢性肺阻塞肺病患者等)用DXA檢測骨密、診斷骨鬆 及早發現、治療避免骨折目前臨床上會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進行骨密度檢測來診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症。何春生主任表示,檢測時會測量兩邊髖關節、腰椎等三個位置,並取其中最差的T值作為身體的骨密度,如果T值≦-2.5就屬於骨質疏鬆,建議要介入治療,不過如果T值≦-3.0則為嚴重骨鬆,這時就要採取積極的介入措施。何春生主任建議,女性45-50歲接近停經前後,或是因婦科問題提早停經者穩定治療後都應考慮進行一次DXA檢測,另外男性65-70歲左右,或是被診斷出有慢性腎臟或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等民眾,也建議應追蹤DXA檢測。若未及時發現、治療骨質疏鬆而不幸發生骨鬆性骨折,不只會影響生活、行動,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何春生主任指出,臨床上至少有2-3成的脆弱性骨折患者合併有骨鬆的問題,若為髖關節骨折,國人髖部骨折一年死亡率為14%,五年死亡率高達42%,非常驚人,不過慶幸的是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實證研究發表指出透過骨鬆藥物治療後可以明顯降低國人的全因死亡率。治療藥物分為抗骨流失藥物、促骨生成藥物 嚴重骨鬆應遵照醫囑考慮先用促骨生成藥增加骨密骨質疏鬆治療藥物簡單分為兩類藥物,治療概念就有如替骨本銀行「開源節流」,一類為抗骨流失藥物,能幫助骨本銀行「節流」;第二類為促骨生成藥物,可以「開源」增加骨密度。在健保給付上,目前都需要先有骨折發生並符合相關條件才會予以給付,不過骨鬆專科醫師臨床執行時多會希望骨質疏鬆的患者在骨折發生前就進行治療,並建議採「先行增加骨密度,鞏固骨骼」的治療策略,依患者情況考慮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再續接抗骨流失藥物。何春生主任表示,如果是T值≦-3.0的嚴重骨鬆患者,或是T值在-2.5--3.0之間,但有2處以上的骨折或合併其他內科問題的極高風險患者,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治療,因為促骨生成藥物可以很快地將骨密度補上,臨床相關研究指出,骨鬆藥物使用順序,先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幫助提升骨密度。何春生主任提出治療個案分享中就有位50多歲的婦女,雖有規律運動與日曬活動,感覺該婦女生活型態似乎不錯,但檢查骨密度T值卻是-3.5,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症。回朔患者病史後發現原來患者在40歲時,因為婦科疾病接受子宮全切除術而提早停經。針對這名患者,醫師評估後建議可直接選擇自費促骨生成藥物,目的是讓骨密度先行增加。搭配復健與肌力訓練可提升生活品質 持續治療、追蹤也很重要而除了藥物治療外,何春生主任表示,搭配復健治療,適度的進行負重、肌力與平衡訓練等,提升肌力與協調性,有助於減少跌倒風險,進而降低骨折的機率,直接有效地提升骨質疏鬆患者的生活品質。另外,持續維持性治療也很重要,何春生主任指出,如果停止治療,骨質疏鬆的再發率會超過一半以上,民眾應將骨鬆視為慢性病持續追蹤、治療,除了「三高」以外,也要注意骨密度「一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主動諮詢相關專科意見,由專業醫療人員提供適當的治療方式,若在用藥期間有不良反應或副作用建議應第一時間與臨床專業人員做進一步地討論,避免自行停藥或中斷治療。Ref:https://www.ylh.gov.tw/?aid=102&pid=0&page_name=detail&iid=72TWN-162-1124-80005
人類演化史恐改寫! 中國發現古人類「巨顱人」化石
科學家們在中國發現了一種新的古人類物種,該物種在20萬年前滅絕。考古學家表示,這群體型壯碩的古人類具備低平寬廣的顱骨與寬大的顎骨,適應嚴酷環境的生活方式,使其成為東亞古人類演化研究的焦點。許家窯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其他骨骼,為巨顱人可能為獨立物種提供重要線索。(圖/翻攝自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根據《每日星報》報導,這份發布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在中國北方,發現生活於20萬年前,被歸為獨立、已滅絕古人類物種「巨顱人」(Homo juluensis),而學名中的「julu」在中文意思為「巨顱」或「巨頭」。根據報導,這個由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學教授貝爾(Christopher J. Bae)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指出,巨顱人顱腔容量約1700至1800立方公分,明顯超越現代智人,約1350立方公分及尼安德塔人的1450立方公分。研究人員透過許家窯遺址與許昌遺址出土的化石獲取更多線索,透過樣本顯示,現代智人和巨顱人有相似的內耳結構與牙齒特徵。據了解,現代智人在12萬年前遷徙至東亞,巨顱人或許逐漸與新來的族群融合,吳秀傑指出,現今亞洲人基因中,丹尼索瓦人DNA的比例變異不一,不過丹尼索瓦人牙齒形態和巨顱人高度一致,研究認為,丹尼索瓦人或許屬於巨顱人物種,這也驗證智人和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史極為複雜。貝爾也呼籲學界應該重新審視東亞古人類的演化歷史,並認為以西方為中心的就有研究模式,似乎忽略了東亞化石的多樣性和重要性,像是丹尼索瓦人目前更應該被視為族群的稱謂,而非正式物種學名,儘管巨顱人的假說仍需要更多化石和基因證據來支持,但這項研究已在學界引發廣泛討論。許家窯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其他骨骼,為巨顱人可能為獨立物種提供重要線索。(圖/翻攝自X)
劉家昌肺腺癌離世!吸菸者容易忽視「1症狀」 蘇一峰:定期篩檢很重要
84歲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昨(3日)驚傳因為肺腺癌離世,而罹癌的主因則是長期吸菸。對此,知名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今(4日)也發文解釋,劉家昌是很典型的肺癌晚期,發現時肺癌已經轉移出去,肺癌常常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腦部,腎上腺,肝臟等等,因此呼籲要定期肺癌篩檢。曾提攜鳳飛飛、林青霞、費玉清、鄧麗君等名歌手的劉家昌,生病後鮮少在螢光幕出現,由於發現罹癌時已是後期,劉家昌起初不願住院醫治,最終在眾人鼓勵下才接受治療,雖然治療後癌症所引發的疼痛一度好轉,但劉家昌還是不願待在醫院,最終決定返家休養。對此,蘇一峰今在臉書發文解釋,劉家昌摸到脖子腫塊,進一步檢查後來才發現是肺癌轉移到脖子,後來又轉移到腦部,「這就是很典型的肺癌晚發現,發現時候肺癌已經轉移出去,肺癌常常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腦部,腎上腺,肝臟等等。」他也強調,沒有定期肺癌篩檢,等到有症狀才來,十之八九都是肺癌末期,因此呼籲要定期篩檢。尤其肺腺癌若在早期治療,仍有治癒的可能,部分患者除了化療外,也可使用標靶藥物。蘇一峰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也表示,肺癌中有8成為肺腺癌,常見的危險因子除了空污和基因外,還有抽菸的習慣。由於劉家昌經常抽菸,因此也是高危族群,而且抽菸者常伴隨咳嗽現象,所以容易忽視肺癌的咳嗽症狀,延誤醫療黃金期。尤其肺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蘇一峰解釋,患者通常都是等到癌細胞轉移頸部、鎖骨淋巴、腦部、骨骼等其它地方,導致這些部位出現不適和異狀後,才會就醫,甚至有患者曾經因為骨折做檢查,才發現肺腺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骼。
25歲膠原蛋白開始流失?男生也加入抗老?電波、音波差別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黃嫊雰報導】醫美不再是女生的專利!現代人生活腳步加快,保養意識也逐漸提高,希望追求一年比一年更亮麗。尤其韓劇熱潮席捲亞洲,劇中男女主角的凍齡外貌更是讓人十分嚮往。醫美診所黃依倫醫師就表示,現在有越來越多男性重視肌膚的保養及維持,也開始加入醫美施作的行列。面對琳瑯滿目的儀器和療程,黃依倫醫師指出,電音波拉提屬於非侵入式療程,恢復期又短,因而成為對抗衰老的熱門項目。25歲膠原蛋白就會開始流失!醫美呈年輕化趨勢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的臉上也慢慢開始浮現歲月的痕跡。黃依倫醫師就指出,人在25歲之後臉上的肌肉和骨骼脂肪,尤其是膠原蛋白流失速度加快,造成皮膚失去彈性、鬆弛下垂,紋路也跟著越來越明顯,最常遇到就是蘋果肌下移、嘴邊肉下垂、法令紋變深、魚尾紋和抬頭紋明顯等老化問題。受到戲劇的影響,人們也希望能像韓劇演員一樣永保凍齡美貌,想要改善上述老化問題,詢問的年齡層也有越來越低的趨勢。要達到緊緻細膩的肌膚和自然的輪廓線條,黃依倫醫師表示,關鍵在於維持肌膚的彈性和膠原蛋白,電波與音波就能夠幫助膠原蛋白增生,改善鬆弛與下垂,讓肌膚恢復緊緻。電波、音波差別在哪?雙管齊下對抗衰老電波及音波皆為非侵入式的醫美療程,因此大多數人較能接受,那麼電波和音波究竟有什麼差別呢?黃依倫醫師說明,電波跟音波的治療原理都是透過熱能刺激膠原蛋白的增生,至於怎麼選擇,還是要看個人的肌膚狀況來決定。黃醫師進一步說明,臉部下垂較為嚴重的人較適合音波療程,因為音波是聚焦式的加熱,可深入筋膜層達到拉提的效果;若皮膚較為鬆弛,則會以電波療程為主,雖然與音波相比,電波是作用於較淺層的皮膚,但由於是整層式的加熱,能量傳導範圍更廣,可以改善表層細紋,促進膠原蛋白增生的效果也更為全面。黃依倫醫師也強調,皮膚的老化不可能只有鬆弛或下垂,往往兩者會同時發生,醫師建議以海芙音波搭配鳳凰電波,做到全面層次的拉提改善。黃醫師表示,電音雙波施打順序也沒有固定的先後之分,要看肌膚的鬆弛或下垂嚴重程度、對疼痛度的反應、在意的膚況問題等來決定,醫師也會根據施作狀況隨時調整。每年一次大保養、半年一次小保養 維持緊緻拉提效果另外,黃依倫醫師指出,視個人老化程度的不同,所需要的電音波條數跟能量也會有所不同,若期待改善的幅度較大,自然需要的條數跟發數就更多。由於施作電音波後大約要三個月效果才會漸漸出現,因此醫師建議每年可以安排一次條數足夠的大保養,中間半年穿插一次條數相對較少的小保養,以「少量多餐」的保養方式,維持緊緻拉提的效果。黃醫師也提到,年輕人下垂鬆弛程度如果沒有很嚴重,一年做一次大保養其實已經足夠;至於較年長,若鬆弛程度明顯,則建議可以提高保養的頻率。此外,考量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因此施作的次數和頻率,也要看個人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配合,醫師會根據每位諮詢者的條件,調整每一次施作的間隔時間。男女需求大不同!女生愛小臉 男生求自然隨著社會對外在形象的重視不斷提升,加上人們對醫美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不只女性,男性也開始對醫美產生興趣。黃依倫醫師觀察到,近期有越來越多的男性前來接受電音波的療程,而男性與女性的訴求大有不同。有別於女生多著重於緊實肌膚,期待打造小臉效果,男生則不希望肌膚過度緊緻,而是偏好清晰俐落的輪廓線條,追求自然的外貌。坊間仿冒品多 醫提2指標判斷儀器真偽現在市面上出現許多電音波儀器的仿冒品,黃依倫醫師提醒,原廠的儀器跟探頭都會附有鐳射標籤,也有QRcode可以掃描,民眾一定要認明這些判定的指標。黃醫師也指出,正規儀器所使用的探頭都會是現場拆封或有防偽機制,若是使用回收再用的探頭,放熱過程不穩定,容易有灼傷的風險,請民眾務必要注意使用的儀器是不是合法合規。
67歲男走路吃力「竟是攝護腺癌」 初期無症狀難警覺
一名67歲的患者,平日作息正常,喜歡早起去公園散步,和老朋友下棋聊天,生活看似平靜安逸,但從幾個月前開始,他發現自己走路越來越吃力,腰酸背痛的情況時常發生。起初認為是年紀到了、骨頭老化所致,然而疼痛逐漸變得劇烈,走路的時候雙腿彷彿被千斤重石壓住,常常得停下來休息,才能勉強挪動步伐。直到某天他疼得幾乎站不起來,家人硬是扶他到醫院,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才診斷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及多處骨骼。攝護腺癌是台灣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50歲以上的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飲食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的影響,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時,癌細胞已經開始向其他部位擴散。針對晚期或有轉移風險的患者,早期發現與積極的治療介入至關重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指出,睪固酮濃度是攝護腺癌控制的關鍵,它可說是助長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因子,濃度越高,癌細胞的增長速度往往越快。透過荷爾蒙治療降低睪固酮濃度,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並延緩疾病進展。臨床證實,藉由長效型荷爾蒙針劑每三個月注射一次,能降低攝護腺癌死亡風險,為患者帶來穩定的病情控制和提升生活品質。此外,穩定的睪固酮濃度管理不僅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更能顯著減少癌症轉移的機率,讓患者在面對病情時更有信心。台灣目前對於攝護腺癌的篩檢方式主要是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來進行早期篩檢,同時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切片,以及多種治療選項,包含手術、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然而,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楊明昕醫師指出,PSA指數僅能作為一項指標,並無法全面反映攝護腺癌的進展狀況,從治療面來看,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與睪固酮濃度息息相關,如睪固酮濃度控制在<20ng/dL內,能延緩腫瘤病程進入去勢抗性的時間。許多研究證明,透過抑制睪固酮濃度的荷爾蒙治療,能有效減緩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其中,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荷爾蒙治療更是治療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臨床統計顯示其對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顯著,約有9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睪固酮濃度降低,穩定病情、延緩癌細胞的進展。楊明昕醫師建議攝護腺癌患者每3~6個月定期檢測PSA與睪固酮濃度,以確保癌症控制,醫師也會依據病況調整治療策略。針對攝護腺癌的荷爾蒙療法,長效荷爾蒙針劑被視為一項重大突破。臨床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長期穩定地抑制睪固酮濃度,減少了攝護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研究亦指出,荷爾蒙療法在不良反應的控制上有顯著優勢,讓病人在治療上能有更好的耐受性。雖然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睪固酮濃度降低而出現情緒波動、睡眠困難甚至擔心有骨質流失等症狀,但透過專業醫師的介入,這些副作用大多可控制,對於生活品質影響不大,建議患者仍應把癌症治療作為第一優先考量。長效荷爾蒙針劑的注射方式有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兩種,肌肉注射與一般疫苗注射方式相同,能為患者減少肉芽腫或膿瘍等風險,在第一個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睪固酮濃度,且相較皮下注射所造成的睪固酮濃度波動較低,對於病情控制和整體存活都有幫助。不少晚期攝護腺癌的患者因控制不佳而導致疾病惡化,透過荷爾蒙治療打前鋒,及早使用,搶下治療關鍵更顯重要!楊明昕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患者大多早期沒症狀,但癌症早在體內肆虐並轉移至身體各處,直到晚期才發現。上述67歲患者在即時使用長效肌肉注射荷爾蒙針劑治療兩三個月後,患者的疼痛便大幅改善,癌症病灶也都控制良好,PSA指數也從原本的200多ng/dl,降到了2ng/dl以下。查岱龍醫師強調,攝護腺癌的治療目前非常多元,若穩定控制的情況下,平均存活率可達五年以上。採取適當的治療且定期追蹤,不僅癌症病況能得到良好改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也可被控制,患者無需過度擔心。長效荷爾蒙治療的優點遠遠超過可能出現不適,並且對於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果,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運動痠痛不是乳酸惹的禍 乳酸不是廢物!專家曝它對大腦有「這些」幫助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運動後覺得肌肉痠痛,許多人認為這是「乳酸」堆積造成的,並將乳酸視為運動代謝後產生的廢物,對身體沒有幫助,需要讓它排出體外才不會感到疲勞、痠痛。但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表示,研究指出乳酸並不是一種廢物,也不是造成痠痛的原因,而且乳酸很有用,它其實是運動促進大腦健康的重要媒介。乳酸是代謝過程的過渡產物 可增加大腦重要蛋白產生對身體來說,乳酸其實不是一種廢物。運動營養師楊承樺提到,1985年學者提出的「細胞間乳酸穿梭理論」及1998年的「細胞內乳酸穿梭假說」,改寫了乳酸的認識,它其實不是疲勞的直接原因,而且它也不是代謝最終廢物,而是代謝過程中的過渡產物。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表示,近期有研究指出,乳酸可以增加腦神經元、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產生,其中BDNF可以促進神經元的生長、大腦神經細胞突觸的成形,對大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營養蛋白質。乳酸可作為重要能量燃料 幫助神經元維持運作另外,乳酸其實也是維持神經元運作的重要能量燃料之一。運動營養師楊承樺指出,當神經元能量需求增加或能量燃料不足時(如:身體有低血糖、腦缺血、睡眠不足等狀況),星狀膠細胞儲存的肝醣可以提供補充能量儲備,並迅速代謝為乳酸,送到神經元作為能量使用。乳酸提供大腦能量 對認知、記憶也有所影響而且乳酸對於人的記憶、認知也有所影響,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表示,中樞神經系統在記憶形成的過程中需要高能量水平來維持,如果腦能量代謝紊亂可能會影響突觸訊息的傳遞,造成神經元喪失、變性,損害認知功能,假如抑制星狀膠細胞肝醣分解產生乳酸、抑制乳酸從星狀膠細胞送往神經元,則會損害記憶形成。若透過運動增加乳酸量,則能改善認知功能。運動營養師楊承樺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中等至中高強度的體能活動,與認知障礙、失智症風險之降低呈正相關,運動時增加的乳酸量可以提供大腦能量,改善認知功能。乳酸也可作為訊號分子 可能藉特定受體調控認知除了作為能量提供外,乳酸可能也可作為一個訊號分子,透過特定受體來調控認知。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表示,目前已鑑定出體內有一種特定的乳酸接受器,名為羥基羧酸受體1(HCAR1),廣泛分布於大腦、骨骼肌、骨骼、心臟等處,就連血腦屏障的內皮細胞、星狀膠細胞也有,這也暗示著可能藉此調控乳酸對突觸的功能、能量代謝和腦血流的調節,最終影響學習記憶能力。不過,運動營養師楊承樺提到,乳酸作為訊號分子影響運動引起的認知改善,其潛在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這有可能會是後續研究的未來方向。資料來源:運動營養師楊承樺-重要科學新知:乳酸其實很有用!
金氏世界紀錄「最高與最矮」女性同框 相差152公分同框喝茶
《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機構日前舉行慶祝活動,邀請全世界最高和最矮的兩位女性前往英國倫敦相聚喝茶,其中,31歲的印度演員阿姆奇(Jyoti Amge)身高僅62.8公分,而來自土耳其的研究員基雅吉(Rumeysa Gelgi)則高達215公分,兩人相差152公分,但這並不影響她們討論共同興趣,同框畫面也令人驚奇。世界最高女「同框」最矮女。(圖/翻攝自X)從社群平台上的畫面可見,身高僅62.8公分的阿姆奇開心揮手向高達215公分的基雅吉打招呼,兩人20日在英國倫敦薩佛伊飯店(Savoy Hotel)共進下午茶,慶祝金氏世界紀錄日(Guinness World Record Day)。世界最高女「同框」最矮女。(圖/翻攝自X)根據金氏世界機構表示,儘管兩人身高懸殊,很難進行眼神交流,但並不影響她們聊天,因為她有許多共通興趣,像是喜歡化妝、珠寶、護理和美甲。據基雅吉在聲明中指出,「我們確實有一些共同點。我們都喜歡化妝、保養、珠寶以及做指甲。由於身高差距,我們有時很難進行眼神交流,但這次見面非常愉快」,而阿姆奇也表示,她對能與另一位紀錄保持人見面感到「非常開心」。基雅吉因先天罹患遺傳疾病「韋弗綜合症」(Weaver Syndrome),造成骨骼過度生長和脊椎側彎,因此她也是全球「手掌最大」(24.93公分)、「背部最長」(59.90公分)、「耳朵最長」(9.58公分)的女性。不過她大部分的時間必須依靠輪椅,就算使用助行器,也只能進行短距離移動。另外,31歲的阿姆奇則是罹患軟骨發育不全的「侏儒症」,剛出生時體型正常,但到了1歲就停止生長,由於她的骨頭相當脆弱,終生都需要照護,她目前是一名印度演員和媒體名人,還曾演出美劇《美國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世界最高女「同框」最矮女。(圖/翻攝自X)
祖雄抱10月大女兒亮相攝影棚 自招婚後放縱6塊腹肌全消失
馬來西亞男星祖雄去年與烏克蘭女星佳娜結婚,今年1月迎來愛女「內內」誕生,近日祖雄抱著剛滿10月大的女兒錄影《聚焦2.0》,內內呆萌可愛表情讓主持人高文音直呼:「超可愛!」祖雄更表示因夫妻兩人國籍不同,會讓女兒從小就接觸中文、英文、俄文三種語言。祖雄秀出重新鍛鍊找回的腹肌,透露去年剛結婚時飲食部分相當放縱,腹肌線條全消失。(圖/年代提供)祖雄說去年剛結婚時飲食部分相當放縱,美食美酒毫不忌口,2個月沒健身就胖了7公斤、腹肌線條全消失,身為健身達人的他自創「腹肌黃金公式」,靠地中海飲食及間歇運動成功擺脫贅肉,不僅瘦回78公斤的結實身材、還找回6塊腹肌和人魚線,在大家的鼓舞下祖雄掀開上衣大方「炫腹」,令在場男性來賓都羨慕不已。祖雄為成為健康管理專家考取近20張證照,他提及近期許多人拍影片挑戰16蹲,但蹲站動作錯誤恐傷膝蓋關節,祖雄提醒蹲下時膝蓋不可超腳指,且蹲下動作越慢越能訓練穩定度,也現場示範如何正確操作捲腹運動、保護頸椎安全。骨科花世源醫師則提醒年長者,骨質流失情況下,再用錯誤姿勢出力就容易骨折受傷,其中髖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成,相當於中風或乳癌末期的死亡率,所以平時就該鍛練肌力保護骨骼健康,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本周6晚間8點,於年代新聞50頻道播出《聚焦2.0》。
恆春梅花鹿慘遭獵殺煮熟 「頭、腳被餵狗」驚悚畫面嚇壞路人
屏東恆春半島驚傳梅花鹿遭獵殺案,有民眾發現狗兒正啃食熟肉,仔細一看驚覺牠在吃的竟是隻梅花鹿,嚇得立刻報警,墾管處則坦承有收到相關情資,已交由保七總隊第八隊調查,全案依違法國家公園法、動保法和槍砲法,可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700萬元以下罰金。據了解,恆春半島近年復育梅花鹿有成,野外數量超過2000隻,梅花鹿如今已保育類動物,但在國家公園內狩獵和捕捉魚類仍然違法,梅花鹿遭獵殺案件卻屢屢傳出。近日有民眾目擊梅花鹿遭獵殺,不肖人士還將其遺體煮熟,餵給狗兒食用,頭骨和腳蹄形狀都還清晰可見,狗兒啃食遺體畫面也嚇壞目擊民眾,立刻通知墾管處展開調查。墾管處則表示,10多天前有收到相關情資,已交由保七總隊第八大隊查處,若是梅花鹿死後,其頭顱骨骼被民眾取下,行為人沒有違法,但還是希望不要任意取走。墾管處提到,若是刻意殺害梅花鹿後餵狗,將涉及動物保護法與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前者最高可處200萬元以下罰金,後者可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700萬元以下罰金。墾管處強調,相關盜獵預防,墾管處與保七總隊第八大隊從2024年5月起即加強聯合夜間巡查,進行布線及情蒐作業,目前相關作為持續辦理中。
扁平足「穿這1種鞋」恐釀反效果! 醫曝挑選注意事項
43歲陳男近一個月來因為腳底疼痛,走路越來越不舒服,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到醫院骨科看診,經醫師問診並檢查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扁平足足弓向下塌陷 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童綜合醫院骨科部王叔昂醫師表示,扁平足是因為足弓向下塌陷,失去一般人足弓原有的弧度,而無法吸收身體重量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導致出現平衡差、易跌倒、腳部容易疼痛、無法久站與容易扭傷等多種狀況。發生原因分為遺傳、先天性韌帶鬆弛、先天性附骨黏合等先天因素,以及肥胖、姿勢不良、骨骼病變等後天因素。向上硬撐足弓 反使集中壓力引疼痛有些民眾對足弓鞋有迷思,認為長期向上硬撐足弓能改變扁平足,但是反而對足部造成傷害。王叔昂醫師說,正常人體足弓的結構跟作用是為了讓足底有伸展作用,而能增加足底接觸地面的表面積,從而降低腳底單位承受壓力。但如個案患者穿著足弓鞋卻妨礙了腳掌的伸展功能,還導致當腳接觸地面時,壓力的接觸點在一個最高點(足弓鞋的頂點)、而非擴散至腳底的面積,因而疼痛、無法正常走路。成人扁平足已定型 鞋子應選有避震作用王叔昂醫師呼籲,其實成人的扁平足已定型了,不建議自行矯正。基本原理應該是要減少足底面積的壓力,因此就應選用氣墊鞋或乳膠墊的避震作用來減輕足底壓力。也可經由專業骨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診療,並提供做適切的建議與治療。
人類滅絕後世界大亂?科學家揭露1生物「接管地球」
未來某一天人類恐怕因為戰爭或氣候變遷滅絕,國外科學家指出,世界不會因此大亂,極大可能會由「章魚」接替人類主宰地球。有研究發現,章魚的智慧、靈巧性和適應力,在動物中脫穎而出,還有成為文明創建者的潛力;科學家們目前只是推測,但章魚的能力的確有科學依據。根據外媒《太陽報》報導,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庫爾森(Tim Coulson)表示,在地球上章魚是聰明、適應力佳和資源性豐富的生物之一,他說明章魚的高等神經結構、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都是構建文明的關鍵特徵;加上章魚天生的靈巧性,及早被發現會使用石塊建造棲息地,由此可見在未來演化下,章魚很有可能進化如人類。不過庫爾森也點出章魚的最大缺點,牠們的壽命和其他動物比起來較短,平均壽命約1.5年至5年,此外牠們的身體還缺乏骨骼結構,都是限制其社會發展的因素。然而庫爾森補充,章魚雖然壽命短但相對成長速度快,身體與心理成熟後繁殖率高,多少能彌補進化的劣勢。許多人會質疑章魚只能在水中生活,但庫爾森推測章魚在環境影響下,可能演化出類似水肺的器官,延長沒有水的生存時間,適應陸地生活,甚至進一步發展出捕獵陸上動物的方法。庫爾森也解釋為何不是靈長類動物、鳥類或昆蟲接替人類掌管地球,他認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面臨的威脅類似,在氣候變遷和捕食者壓力下都可能走上滅絕之路;鳥類和昆蟲缺乏靈活性,難以製造工具或進行大規模環境建造。針對章魚最有可能接替人類主宰地球的假設,庫爾森強調目前只是推測,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因為演化過程受到隨機突變和環境變化影響,未來是否還會出現別的物種具備像人類的智慧或強大的適應能力,都是未知數。而這項假設也令許多人們反思,自身與地球的關係,是否對地球生態負責避免發生遭滅絕的那一天。
加國男子接受右腿截肢手術 麻醉醒來傻眼:他們鋸錯腿了
近日,加拿大發生一起嚴重的烏龍醫療事故,一名男子到醫院接受右腿截肢手術,然而當他從麻醉中醒來,卻發現自己被鋸掉的卻是左腿。目前,執行這項手術的醫院與當地有關部門已經對此展開調查。據《鏡報》報導,48歲的甘迺迪(Jason Kennedy)是一名漁民,他因為右腳疼痛和出血,在2024年10月23日前往加拿大曼尼托巴省(Manitoba)溫尼伯市(Winnipeg)的一間社區醫院「七橡樹綜合醫院」(Seven Oaks General Hospital)求診。在那裡,醫師判斷他的右腿感染了嚴重的骨髓炎,告訴他必須去大醫院為右腿進行截肢手術。骨髓炎(Osteomyelitis)是一種難纏的骨骼及骨髓組織受感染、發炎疾病,是骨折後常見之併發症,尤其是開放性、複雜的骨折。此類骨折常伴隨嚴重的軟組織破壞、血管破壞和組織腫脤,當骨頭內部血液循環遭阻斷時,便成為細菌滋長的溫床。早期骨髓炎可使用抗生素治療,晚期必須手術治療,而且極難根治,嚴重甚至可能截肢。由於醫師向甘迺迪解釋,如果對此置之不理,他有可能會失去雙腿,因此他接受安排,在10月31日前往同樣位於溫尼伯市的另一間地區醫院「恩典醫院」(Grace Hospital)進行右腿截肢手術。然而,當他從麻醉中醒來,難以置信地發現,執行截肢手術的外科醫師竟然截錯了腿,他的右腿還好好留在身上,而他比較健康的左腿卻消失了,「我真希望這只是一場惡夢,我的右腿現在還在痛,就在我們說話的時候,它還在發痛。」溫尼伯市健康管理局(Winnipeg Regional Health Authority)的發言人通過電子郵件發表聲明,表示由於患者的隱私,他們無法對事件透露太多消息,但醫療團隊已經與患者會面、表達歉意,並且對後續的處理展開對談。發言人還補充說明,當局的醫療安全部門正在對這起事件進行審查,以尋找潛在的系統改進機會,審查結果將在調查完成後與患者分享。甘迺迪則表示,他收到了施行手術的外科醫生以及「另外2名同事」的當面道歉。他雖然對失去一條健康的腿感到難以接受,但最終仍選擇寬恕了對方。但他仍選擇公開此事,是為了喚起其他民眾的警惕,避免發生在他身上的悲劇重演。甘迺迪的母親伊馮娜‧楊(Yvonne Young)則告訴媒體,她為兒子展現的寬恕美德感到驕傲,但她還是認為醫院應對此負責,並且對兒子提供賠償,「他理當得到賠償,這是對他的傷害,而且『這太不應該發生了』。」她主張醫院應該為兒子提供義肢並承擔相關費用,以幫助兒子繼續生活。甘迺迪則表示,自己過去也曾在無家可歸的狀況下度過幾年,直到2023年才穩定下來找到住處,然而現在平白失去一條腿,而另一條腿也狀況不佳有待截肢,讓他對未來感到非常擔憂。
Cybertruck終於登台「這13處看得到」 台特:尚無上市交車計畫
等了好久!美國電動車巨頭Tesla今(15)日宣布,純電皮卡Cybertruck硬派巡展正式開展,台灣巡展首站位於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A11體驗店,目前僅提供靜態展示,尚無在台上市計劃。Cybertruck車長5682.9mm、車寬2413.3mm、車高1790.8mm,車身採高強度不銹鋼材外骨骼,搭配一體式壓鑄技術與創新Air Bending工藝,標準配備雙層裝甲玻璃,不僅可抵禦112公里/時的棒球衝擊,更提供絕佳隔音與防彈效果。在軟硬體科技部分,同步應用於Tesla暢銷車款Model Y與Model 3,目前所有車款皆具備最新HW4.0自動輔助駕駛硬體,大幅提升解析度、探測距離與運算能力,搭配OTA遠端軟體更新持續升級。根據Tesla 官方資料顯示,在北美Cybertruck三種車型售價為後驅版60,990美元(約新台幣198.1萬元)、四驅版79,990美元(約新台幣259.9萬元)、最高階版Cyberbeast為99,990美元(約新台幣324.9萬元)。不過目前在台並無上市計劃。此外,根據台灣自小客車法規規定,特斯拉Cybertruck車長超過規定小客車5.5公尺,而2.4公尺的車寬,對台灣停車格寬約2.3至2.5公尺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目前全球市場僅在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交車,其他市場均以靜態展示。台灣特斯拉表示,即日起至明(2025 )年4月將巡迴全台靜態展示超過13站,現場也同步展出Model Y與Model 3車款。Cybertruck除了在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交車以外,其他市場均以靜態展示。(圖/方萬民攝)【Cybertruck 硬派巡展時程一覽】11/15 – 11/24 新光三越 台北信義新天地A1111/25 – 12/08 Miramar 美麗華百樂園12/09 – 12/13 Tesla 台北內湖服務體驗中心12/14 – 12/22 遠東百貨 竹北店12/23 – 01/02 Big City 遠東巨城購物中心01/05 – 01/18 Top City 台中大遠百01/19 – 01/21 Tesla 台中青海服務體驗中心01/22 – 02/02 遠東 SOGO 台北復興館02/03 – 02/16 Mega City 板橋大遠百02/22 – 03/14 新光三越 台南西門新天地03/15 – 03/30 漢神巨蛋購物廣場03/31 – 04/13 夢時代購物中心04/14 – 04/18 Tesla 高雄鼓山服務體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