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酥鬆
」唐玲抗癌成功胃卻剩不到一半 被要求增重她喊:有女星包袱!
48歲的女星唐玲2019年罹患胃癌第四期,之後因癌細胞轉移,也必須摘除子宮和卵巢,目前胃僅剩下原本的3分之1,唐玲勇敢抗癌成功,新年就受「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及「關懷心臟病童協會」的防癌、健康大使雙代言。唐玲坦言,因為割除子宮和卵巢提早進入更年期狀態,骨質酥鬆問題和心血管問題也找上,運動部分會加強超慢跑以及伸展拉筋,以及加強重訓,目前身高166公分、52公斤的自己,還是被醫生提醒要繼續增重到55公斤,但她笑說:「還是有女明星包袱,希望漂亮!」罹患胃癌第四期的唐玲,2年多前被醫師評估可能只剩下3到6個月的壽命,最終抗癌成功,被視為健康典範,現在她首要是以健康和保持心情愉快,對於網上酸民,連煎荷包蛋都會被酸民說鍋子很爛等,雖然還是會生氣,但會自己控制情緒不被他們影響,而先前提到因為用藥影響視神經病變,而被眼科醫生懷疑疑似青光眼,目前換藥後雖不會紅眼,但反而會開始頭痛,也因如此有主持或是通告就會先暫時停藥,目前就是繼續觀察。她獲邀出席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及關懷心臟病童協會共同主辦的「跨越30SDGs健康講座」活動,成為2單位的年度共同代言人,唐玲透露因為胃切除後,也開始改變飲食,從暴飲暴食到現在三餐正常且更注重飲食順序,先吃蛋白質,之後蔬菜和水果等,這樣不會因為有忽然嗜睡狀態,但她直言現在每天工作僅能維持五小時電量,儘管有經濟壓力,但現在因還在復健中,走一步算一步,比起經濟壓力,會更注意自己的健康,但也樂於和大家分成功抗癌心得。醫界權威呂鴻基(左起)、陳光耀、黄碧桃及曾文毅和唐玲共同簽署聯合國健康宣言。(圖/關懷心臟病童協會提供)從小就愛漂亮的唐玲說,自己現在最堅持過「美麗人生」,即使是癌症患者,也要隨時把自打扮得漂亮美麗,去年擔任心協代言人的張如君雖然因故未能出席活動,仍然派出2位城市小姐李昱欣、吳若湄參加活動以表支持。活動上,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長陳光耀表示,未來將在全台推動建設防癌城市,唐玲將一起和防癌列車開駛。關懷心臟病童協會前理事長許錫松指出,創立屆滿30週年的心協和防癌基金會選在國父紀念館休館整休前共同辦講座,別具跨越里程碑再出發的意義,同時也期盼唐玲勇敢抗癌的故事,能鼓舞病童的信心。講座活動除獲百威生醫、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元祖實業、傑凱國際實業以及寶家健康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支持贊助活動外,有心臟病學之父稱號的教授呂鴻基、兒童心臟病學醫生黄碧桃、台大腦神經醫生曾文毅等人,還發起共同簽署聯合國SDGs健康宣言,要在全台加強傳播心血管、防失智和防癌的健康觀念,唐玲也獲邀一同簽署。
體寬但四肢纖細要注意了! 醫警告:「肌少又胖」死更快
白白胖胖其實會短命?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提到,「你肌肉少,又胖胖的,死更快」,肌少性肥胖與正常、肌少症群體相比,其冠狀動脈疾病事件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總死亡都更高;而如果有些長者或病弱朋友臉胖、身寬體胖、大腹便便,四肢卻纖細無肉,就應該要及早注意,建議多加鍛鍊並改以低熱量飲食,增加蛋白質攝入。姜冠宇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大家都知道防衰弱、維持肌力很重要,「不然人家風吹草動見牛羊,你是見閻王」,但有時想像中衰弱患者的圖像都是枯乾的,這樣的迷思其實只對了一半,便是因為外型瘦弱者容易警覺,也比較容易預防,而所謂「肌少性肥胖」群體,則更加不易察覺,且較有可能出現意外。姜冠宇進一步說明,「肌少性肥胖」是一種同時存在肌少症(肌肉量和力量的損失)和肥胖(過度脂肪積累)的狀態,可能增加併發症和死亡風險。若將正常狀態下因冠狀動脈疾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比設定為1,肌少症則略高於1,肥胖者也為1.2至1.4倍,而「肌少性肥胖」還可能接近1.5至1.8倍。對此,姜冠宇表示,想要治療「肌少性肥胖」,可以透過鍛鍊(特別是抗阻訓練),低熱量飲食、正常至高蛋白質攝入(每天0.8至1.2克/公斤),以及可能的藥物,如維生素D(如果驗血有缺乏現象),還有荷爾蒙替代療法等,也有針對抑制肌肉素降解作用的研究在進行。另外,姜冠宇提醒,肌少症本身容易存在衰弱、骨頭不好,骨質酥鬆症也容易發生,而外型肥胖者因為承載重量較大,一般人不容易警覺,更最容易出現意外;若想要早期發現問題,主要能觀察四肢力量及步行能力,像是臉胖身寬、大腹便便卻四肢纖細的人,就該加強注意,因此未來監測體脂比例,可能會比BMI還更重要。
40歲後肌肉量流失 四大關鍵營養報你知
許多民眾會將腰酸背痛視為正常老化、更年期結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方姿蓉主任指出,事實上很可能與肌肉流失有關。家庭醫學科李純瑩主任根據調查進一步指出,每五位女性約有一位有肌肉流失的困擾,隨著肌肉流失加劇,骨質疏鬆問題還可能提早發生或加劇;亦會導致「行動力下降→食慾降低而營養不良與肌肉刺激不足→肌肉流失加劇」的惡性循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鍾飲文院長表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持續針對院內與社區長輩進行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COPE),並攜手亞培台灣,在院內舉辦為期兩周的衛教策展,並邀請任賢齊現「聲」邀請民眾,用一分鐘的時間快速掌握自身的初步肌肉狀態,幫助各年齡層的民眾建議聰明養肌的關鍵。40歲後快存退休「肌」金 掌握人生主導權、避免增加家庭負擔方姿蓉主任提及,國人普遍關注骨質流失議題,但卻忽略肌肉流失風險。一旦進入40歲後,肌肉量就會快速流失,而這樣的情況在女性國人身上可能會更為嚴重。因女性的雌性激素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分泌減少,進而減少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降低身體肌肉組織的比例;同時降低神經肌肉系統的效率,導致肌肉量、肌力及肌耐力下降。者因為骨質疏鬆導致活動量減少,肌肉量也會直直落。已有多則研究指出,骨質疏鬆與肌少症有高度關聯,部分學者甚至提出「肌肉量可預測骨質」的觀點,亦有日本學者發現「肌肉分泌的蛋白質可以調控骨細胞分化」,更可以發現肌肉流失情況會因為多方原因加劇。提及肌肉流失的衝擊,方姿蓉主任舉例分享,如果肌肉質量持續減少,體力衰退、容易疲倦、手腳無力等情況就可能發生,跌倒、骨折、臥床等情況也可能接踵而來,一旦民眾失去獨立生活能力,需要在床上度過,不只影響本人生活品質,對於照護者而言,也無形增加經濟及心力上的負擔,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衝擊全家人的人生規劃與經濟分配。四大關鍵營養報你知! 「食」在好困難?上班族、長輩建議用均衡營養品顧營養改善肌肉流失,運動固然重要,但透過日常飲食或均衡營養品攝取足夠的熱量、好吸收蛋白質、多元維生素礦物質同樣重要,李純瑩主任指出四大關鍵營養,幫助民眾檢視自身營養攝取。• 關鍵營養一、每日每公斤30大卡的熱量,確保體內有充足熱量:熱量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一旦熱量攝取不足,那許多人體的運作都會受到限制,若缺乏可以推動製造肌肉的熱量,增肌之路可能會困難重重,甚至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蛋白質還會被分解、以作為能量來源,加劇肌肉流失。• 關鍵營養二、每日每公斤至少1.1公克的優質蛋白:蛋白質是維持肌肉量及延緩肌肉流失的重要營養素。以女性來說,研究指出,若攝取充分的蛋白質,有助於維持其未來20年的正常生理機能。建議以原形食物優先,如:雞胸肉、魚肉等,避免加工食品,日常可透過均衡營養補充品作為營養來源,其中的「好吸收蛋白質」,可幫助強化增肌成果。• 關鍵營養三、多元攝取維生素、礦物質:有了生成肌肉的充足能量與原料後,透過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來保護肌肉或提升增肌效果。維生素C、維生素E、砷可保護肌肉細胞,維生素B6可提升蛋白質利用率,維生素D更是可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並提升鈣質吸收、改善骨鬆。• 關鍵營養四、每日善用均衡營養品 補齊營養缺口:對於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與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且咀嚼能力比較差的長輩而言,要烹調、購買多元食物本就有困難,要吃下這麼多的食物,更是難上加難。李純瑩主任提醒,均衡營養品攜帶便利,補充營養快速輕鬆。建議養成每日飲用一至兩瓶均衡營養品的習慣,這樣才能確保體內穩定維持充足的熱量、優質蛋白、多元維生素礦物質。市面上有許多均衡營養品可挑選,為了確保均衡營養品的品質、成分、成效,也建議優先挑選進行過多項臨床試驗、甚至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會較有保障。鍾飲文院長提醒,肌肉流失是國人重要的健康問題,因為肌肉是儲存生成免疫細胞原料與刺激其生成的重要組織,只要肌肉量減少10%,免疫力就會下降、病菌感染機率也會提高增加,若肌肉劇烈流失了40%,死亡風險提升更會大大提升。
臺灣髖部骨折亞太第1 人口老化骨折率居高不下
老年人骨質疏鬆髖部骨折的人數因人口老化而逐年上升,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亞洲骨折率為全球第一,而臺灣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為0.45%,亞太國家排名第一,堪稱為「骨折王國」。「老人殺手」髖部骨折 一年內死亡率高達36%髖部骨折對老年人來說是相當嚴重的危害,骨折後除引發急性疼痛症狀外,也可能導致長期臥床、住院等活動受限及生活功能喪失等情況,不但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增加死亡率。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14%-36%,甚至比罹癌死亡率還高,被稱為「老人殺手」的髖部骨折嚴重程度絕對不容小覷。手術加復健時間冗長 經濟壓力與併發症風險高過去髖部骨折術後短期內無法獨立生活,搭配後續的復健治療,整體療程約需耗時3個月以上,不但造成病人與家屬時間上負擔,更有經濟上的壓力,且多數患者預後也難以恢復到原本的狀態。術後儘早負重與活動目前已被證實能減少肺炎、深部靜脈血栓、意識混亂、肌肉萎縮等併發症、降低死亡率,並減少日後失能風險,過去傳統術後限制負重則會影響功能恢復。精準骨折復位 術後立即負重降低併發症 亞東醫院一般骨科陳江山主任分享,有位左近端股骨轉子間骨折的76歲長者,在精準骨折復位後,隔天持助行器下床,術後第二週即可自行步行返診拆線。陳江山主任表示,老年髖部骨折術後立即負重為符合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術後加速康復療程)的新復健策略,藉由評估患者術前功能狀態、骨折型態,結合微創骨折手術之精準骨折復位,透過跌倒風險評估篩檢出適合立即負重的病患,可以讓髖部骨折患者術後48小時內負重行走,不但大幅縮短患者臥床時間、減少因限制負重及不活動造成的併發症,也能儘早讓病患恢復肢體功能與自主生活能力。
不喝牛奶也能防骨鬆 營養師教吃4大類水果
現代人長期久坐缺乏運動,骨質在不知不覺中流失,而中高齡患者骨鬆症狀不明顯,出現身高變矮、駝背,或是走路摔倒等,才會知道原來自己有骨鬆,營養師朱瑞君和大家分享4大類水果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多吃可以預防骨鬆。根據衛福部2016年統計,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20歲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逐漸下降,女性停經後因荷爾蒙減少,骨量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量流失過多,骨骼會呈現中空疏鬆變得又脆又弱,成為「骨質疏鬆症」。平常中高齡骨鬆患者不會發現自己有骨鬆,但只要跌倒或是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嚴重會引發疼痛、無法行動,可能長期殘疾,影響健康生活品質。營養師朱瑞君教大家如何預防骨鬆。(圖/翻攝朱瑞君臉書)朱瑞君近日在臉書分享,「其實吃水果也可以達到強化骨的功能,特別是對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來說。」她也列出了4大水果,第一類是檸檬、柳橙、橘子,此水果富含檸檬酸,「鈣質在酸性環境下吸收率較高」,第二類是柑橘類、鳳梨、奇異果含有維生素C,「提高鈣質的吸收率,還可以促進膠原蛋白的生成,有助骨骼強化。」朱瑞君說,第三類是木瓜、芒果、番茄,該類水果有類胡蘿蔔素,「可抑制成熟破骨細胞的生存和骨吸收功能,並促進骨合成作用」,最後一類是香蕉、鳳梨、榴槤有鉀元素,「有助維持骨骼礦物質密度,降低骨質酥鬆危險。」
人妻被丈夫「愛到骨子裡」 身體痛爆一周…檢查驚覺肋骨斷了2根
不少夫妻或情侶都有相互擁抱就寢的習慣,但中國大陸上海1名人妻卻疑似因為丈夫表達愛意的方式太神奇,竟把她的2根肋骨壓斷,害得人妻因此痛爆長達1周以上,還被網友揶揄「是骨質酥鬆嗎?怎麼那麼脆弱」,更有不少網友分享肋骨斷裂的經驗,讓人妻的討拍文瞬間變成骨科的研討大會。綜合陸媒報導,這名人妻某天睡醒時發現「丈夫的腿壓在她身上」,起初她並沒有感到不適,直到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感到腰痛,且疼痛的感覺越來越劇烈,直到撐了1個禮拜終於受不了前往醫院檢查,才發現胸部下方的2根肋骨居然裂開了,不過好消息是胸膜沒有因此增厚或是在胸腔內發現積水,引發更多問題。人妻自嘲可能得了骨質酥鬆,才會被1腿壓斷肋骨。。(組合圖/翻攝自微博)人妻事後高度懷疑,是丈夫的腿把肋骨壓斷,甚至猜測自己是不是肉吃太少、不常曬太陽而得了骨質酥鬆,否則很難想像52公斤的自己, 居然會被72公斤丈夫的「1條腿」給壓骨折。人妻將經歷分享到微博後,立刻引起大陸網友熱議,有網友笑說:「妳確定是1條腿嗎?」「這是妳老公厲害還是妳厲害,派他去打仗吧,能壓一個是一個。」也有網友也分享肋骨骨折的案例,表示「親戚伸手拿床頭櫃的水喝,另一隻手不小心按到妻子的肋骨,結果對方躺了3個月」、「我老公被兒子一坐就肋骨骨折」、「我兒子啥都沒幹,一個咳嗽就把肋骨咳折了。」讓人妻笑回:「突然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