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
」 骨質疏鬆 骨折 骨質疏鬆症 骨科 維生素D名嘴張友驊散步跌倒過世!衛福部揭「老人常摔地點」 骨科醫:7類人注意了
資深名嘴張友驊在夜間散步時不慎跌倒,重創頭部,當場失去呼吸心跳,經送醫多日救治後,於昨(11)日上午過世,享壽70歲。事實上,衛福部過去曾指出,107年的死因統計中,跌倒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對此,骨科名醫也示警,這「7類人」容易跌倒,請務必要特別注意。衛福部表示,根據國健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自述過去1年曾跌倒者有495人,這也代表著,每6個老人就有1位在1年內有跌倒經驗。衛福部也提醒,分析長者最容易發生跌傷意外的地點,於室內分別是臥室、客廳、浴室;室外則是街道、公園、農地。而從長者跌傷的原因來看,第1位是滑倒或絆倒,其次是失去平衡或頭昏,第3位則是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衛福部強調,嚴重跌倒可能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呼籲長者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切勿輕忽跌倒的傷害,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另外,台大醫院骨科部教授、主治醫師楊榮森曾經在《健康2.0-名醫觀點》頻道中說到,「俗話說衰老從腳開始,死亡從跌倒開始」,跌倒後可能引起骨折,骨折後很容易造成死亡。楊榮森提到,調查統計發現,若因跌倒後造成髖部骨折,會引起很高的死亡率,其中男性在跌倒後1年內死亡率達22%、女性則15%,雖經過幾年來大家的努力,女性已降至11~13%,「假如說跌倒造成的是腦出血,或是其他傷害的時候,死亡率會更高」。對此,楊榮森警告,臨床上有7種人容易跌倒,包括中風、帕金森氏症、失智症、視力不良、肌少症、平衡感不好以及骨質疏鬆症患者。若想要好好預防、強健骨骼,楊榮森建議,首先要好好休息保存充分的體力,再者要有適當的保護,除了運動使肌肉、骨骼更加強壯外,也要注意環境的安全保護,必要時可安裝扶手;最後,要適當運動,不僅對肌肉、骨骼、腦部組織、腸胃蠕動等等有益處,也會改善整體的力量及平衡功能,身體更強壯、健康後,也比較不容易跌倒,降低死亡風險。
藥劑師警告12種「絕不能與咖啡同服」藥物 部分感冒、過敏藥也中標
對不少人來說,每天早上一杯咖啡,是開啟忙碌一天的鑰匙。不過有藥劑師警告,某些藥物不應與咖啡一起服用,否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副作用」。英國《每日郵報》訪問了任職於網路藥房「SingleCare」的藥劑師珍妮佛布爾喬亞(Jennifer Bourgeois)博士,以及明尼蘇達大學醫學中心的藥劑師哈維恩格漢彌爾頓(HaVy Ngo-Hamilton),點名了12種藥物,警告不應與咖啡同時服用。一、抗抑鬱藥布爾喬亞指出,咖啡因可能會與抗抑鬱藥發生互動,導致血壓危險性上升。特別是老一類的抗抑鬱藥,如三環類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會阻止身體正常代謝咖啡因,導致其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引起持續的高心率和高血壓。藥物例子:氟伏沙明(Fluvoxamine)、苯乙肼(Nardil)、反苯環丙胺(Parnate)。二、非處方感冒和過敏藥部分非處方感冒藥含有偽麻黃碱(pseudoephedrine),會刺激大腦反應。與咖啡一起服用可能會加劇這些症狀,使人感到焦慮和緊張。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這些藥物。藥物例子:偽麻黃鹼(Sudafed)、呱芬那辛(Mucinex)。三、糖尿病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任何含咖啡因的飲料都會增加血糖水平,咖啡內有糖或奶更是如此,因此又喝咖啡又服糖尿藥,會降低藥物效果;建議先密切監測血糖水平,再決定應與咖啡同服這類藥物。藥物例子:胰島素(insulin)、二甲雙胍(metformin)。四、抗生素布爾喬亞指出,某些抗生素會抑制咖啡因的代謝,導致血液中咖啡因水平上升,使人感到心跳加速和緊張。藥物例子:環丙沙星(Cipro)。五、薄血藥(抗凝血藥)咖啡因會抑制薄血藥的分解,使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一旦身體有輕微損傷,可能導致過量出血。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服用薄血藥後至少等待6至8小時再喝咖啡。藥物例子:華法林(warfarin)。六、降壓藥咖啡因會增加心率和血壓,與降壓藥的效果相抵。恩格漢彌爾頓建議,在喝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降壓藥。藥物例子:β受體阻滯劑(beta blockers)。七、甲狀腺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任何食物或水(包括咖啡)都會減少身體對這些藥物的吸收率。建議空腹用水服用這些藥物,並等待30至60分鐘後才再攝取咖啡因。藥物例子: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八、阿茲海默症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使血腦屏障變緊,減少阿茲海默症藥物進入大腦的效果。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才再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藥物例子:多奈哌齊(Donepezil)、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ivastigmine)。九、骨質疏鬆症藥物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減少身體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吸收,使其效果減弱。建議在喝咖啡2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骨質疏鬆症藥物。藥物例子:利塞膦酸(Risedronate)、伊班膦酸(Ibandronate)。十、哮喘藥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加劇哮喘藥的副作用,包括易怒和不安等。建議在喝咖啡4小時前,或4小時後,再服用哮喘藥。藥物例子:氨茶鹼(aminophylline)、茶鹼(theophylline)。十一、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藥物布爾喬亞指出,咖啡和ADHD藥物均屬興奮劑,合併使用會導致過度刺激。藥物例子:阿得拉(Adderall)、哌甲酯(Ritalin)。12 抗精神病藥恩格漢彌爾頓指出,咖啡會減少身體對抗精神病藥的吸收,使其效果減弱。建議躁狂症發作時完全避免咖啡。藥物例子:氯氮平(clozapine)、利培酮(risperidone)、奧氮平(olanzapine)。
8旬嬤摔倒腰椎壓迫性骨折 用「骨水泥」灌漿醫治!順利減輕疼痛感
83歲蘇阿嬤最近因嚴重下背疼痛無法正常走路,家屬不得不陪同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腰椎第二節有明顯壓迫性骨折,詢問後得知原來阿嬤前幾天從沙發跌坐到地上不敢講,以為吃止痛藥可以改善,沒想到反倒加劇,所幸採用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灌注骨水泥後,疼痛大幅減輕,隔天開心走出醫院,讓家人鬆一口氣。胸椎或腰椎壓迫性骨折 年長、骨質疏鬆屬於高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醫師鐘本聿表示,患者所幸經由X光檢查找出病因後,建議阿嬤接受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後隔天下背痛的情況便緩解許多,疼痛指數從9降到1-2,住院兩天後就穿著背架順利走路出院。鐘本聿表示,類似上述蘇阿嬤胸椎或腰椎壓迫性骨折症狀,是許多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年長病人常見案例,通常是在跌倒後、搬重物甚至咳嗽、打噴嚏所造成,一般可以先止痛、穿背架保守治療,如果病人對止痛效果反應不佳,或疼痛嚴重影響生活甚至臥床,就會建議手術治療。「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 灌注骨水泥穩固椎體鐘本聿解釋,所謂「微創經皮椎體成形術」是先在皮膚上切出約0.5公分的傷口,再藉由特殊套針將「骨水泥」灌入椎體塌陷處,就是俗稱的「灌漿」,達到重新穩固椎體的效果,多數患者術後多半可以從無法自己翻身到能夠下床活動,常見的併發症是骨水泥外漏,但是幾乎不會造成嚴重後遺症,以現階段的醫療技術和材料而言可說是十分安全。身高變矮、駝背、下背疼 骨質疏鬆嚴重應就醫鐘本聿也強調,胸腰椎壓迫性骨折跟骨質疏鬆兩者幾乎是同時存在的疾病,往往是發生壓迫性骨折或髖關節骨折之後,才被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症,如果能先透過治療減緩骨質流失,就能預防因為輕微意外所造成的骨折,例如停經後的女性病患就是高風險族群,此外,若出現身高變矮、駝背或者出現下背疼痛等問題,也可能是骨質疏鬆徵兆。鐘本聿提醒,民眾務必趁早存骨本,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蛋白質、適度曬太陽以及負荷運動,必要時可與醫師諮詢透過骨鬆藥物治療,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
陸女打完蚊子「手超痛」!蚊子沒打到 手指骨折了
中國湖南省長沙市一名35歲女子日前打完蚊子之後,左手食指腫脹、疼痛不已。到醫院一檢查,發現食指中指節的指骨,竟然「撕脫性脆性骨折」,讓醫生都感到吃驚不已。中國湖南「長沙第三醫院」在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表示約一個月前,一名李姓女子因為左手食指腫脹疼痛就醫,醫師替女子檢查後發現,女子食指中節指骨撕脫性脆性骨折,於是詢問女子最近有沒有受傷。醫師替女子檢查後發現,女子食指中節指骨撕脫性脆性骨折。(圖/翻攝「長沙第三醫院」微信公眾號)面對醫師的醫詢,女子想了老半天才想起來,自己日前因為晚上不堪蚊蟲叮咬,曾用力拍打過蚊子,不過一個撲空,蚊子沒打到,事後想起來左手就是那之後開始不適。醫生進一步詢問後發現,女子曾經做過甲狀腺癌根治手術,術後長期服用優甲樂,以至於骨量減少,骨質脆性增加,即使是打蚊子這種日常動作,也可能導致骨折。甲狀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因為甲狀旁腺是調節鈣、磷平衡的重要激素,甲癌患者進行甲狀腺全切手術時,可能會傷及到甲狀旁腺,破壞甲狀旁腺功能,從而引起體內鈣、磷代謝失調,使骨質大量丟失,骨密度下降,進而出現骨質疏鬆。術後為了防止甲癌復發,患者往往需要通過服用超生理劑量的左甲狀腺素片(優甲樂),以滿足代謝的需要。而甲狀腺激素濃度升高,會導致骨代謝活躍,加速骨量丟失,造成骨質疏鬆,骨折的風險自然大大增加。最後,醫生對李女的食指中節進行了夾板外固定處理,並建議女子可以透過服用鈣片、增加日曬等進行補鈣治療。醫生表示,骨質疏鬆症多見於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絕經後女性。而對於合併有內分泌疾病、結締組織疾病或者血液系統疾病者,即使是年輕人,也會有患上骨質疏鬆的可能。因此這類患者應定期複查,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鈣質;如果發現自己日漸駝背、脊柱伸展受限,或出現腰背或全身骨骼疼痛甚至發生過脊柱、腕部、髖部骨折等,建議儘早就醫。
乳癌患者骨質疏鬆機率高! 醫曝「這樣做」有效減緩症狀
45歲陳小姐因乳癌化學治療造成提早停經,後來到在浴室滑倒造成手臂骨折,才發現自己竟已經「骨質疏鬆」。飲食運動齊手 掌握骨密狀況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呼籲,乳癌康復者應持續掌握骨密度狀況,除了從飲食、運動著手減少骨質流失;一但有骨質疏鬆,必要時應積極治療。如此一來,除了可以減少背痛等骨鬆症狀,避免與骨轉移症狀混淆,同時也能積極預防骨折。乳癌患者注意 骨質疏鬆機率是同齡女性2倍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與羅東博愛醫院合作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38%)患者因乳癌治療提早停經,約五成(54.4%)有治療中檢測骨密度!16.7%有骨質疏鬆、17.7%有骨質流失;其中,五十歲以上康復者有近兩成(19)%骨質疏鬆、21%骨質流失。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50歲以上國人骨質疏鬆的比例為8.1%,其中女性約每10位就有1位有骨質疏鬆。相較之下,乳癌康復者骨質疏鬆症比例幾乎是同齡女性的兩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黃兆山醫師指出,近年乳癌治療常見化學治療以及芳香環酶抑制劑等治療方式,研究指出,自然停經婦女每年骨質流失只有1%,而化學治療導致提早停經的第一年內,骨質密度可減少8%。此外,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的第一年,骨密度減少約2.5%,可見乳癌治療對骨質流失有很大的影響。定期評估骨質 適時介入治療透過飲食、運動、預防跌倒及生活調整等方式多管齊下,提早預防骨質疏鬆,避免因為骨質流失造成骨折及其併發症,以及後續問題造成的身心困擾。營養師舒宜芳建議飲食部分除了必補合成骨質所需的原料像是鈣、維生素D與鎂。還要增加促進合成骨質的食物例如:大豆異黃酮、蛋白質與維生素C等。同時還要減少會促進骨質流失的食物,像是高磷食物、高鹽分食物以及酒精與咖啡因等。除此之外,建議搭配適當的運動,促進骨質吸收合成,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患異位性皮膚炎竟易「骨質疏鬆」 醫院提供1族群免費檢測!精準預測高風險群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會造成皮膚紅疹、搔癢。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譚國棟表示,許多研究指出,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容易合併有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而且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對銀髮族患者還有全球第2大重要流行疾病風險「骨質疏鬆」。異膚患者脊椎骨折風險多8.5倍 需留意骨質疏鬆預防中榮過敏免疫風濕科回溯分析院內的骨質密度資料庫,找出50名高齡異位性皮膚炎病人與386名對照組。醫療團隊發現,經過2年追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脊椎骨折發生風險竟然是對照組的8.5倍。因此,高齡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不僅要控制病情,也要更加留意骨質疏鬆的預防。此外譚國棟醫師提到,如何精準預測哪位病人需要接受骨質疏鬆治療,避免骨鬆性骨折、危及生命安全更是當務之急。智骨篩30秒預測骨鬆風險 有助早期發現、治療不過,目前運用標準骨質密度檢測儀,需耗時15分鐘才能完成,無法滿足民眾的迫切需求,部分民眾還需自費檢測。因此,中榮骨科部與人工智慧醫學診斷軟體供應商攜手研發智慧醫材軟體「智骨篩」。譚國棟醫師表示,只要有一張胸部X光影像,透過智骨篩就可在30秒內快速檢測民眾是否為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群,準確率可達約九成,有利於大量、快速有效篩選出疑似骨質疏鬆的民眾,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榮提供1族群免費檢測 守護民眾健康遠離骨折為了守護民眾健康,台中榮總醫院也宣布,即日起針對銀髮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將會提供免費「智骨篩」骨質精準預測,只需加照一張胸部X光,就可精準預測是否有骨質疏鬆風險。譚國棟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兒童的專利,成人、高齡族群都有可能發生,而免疫風濕科的病人由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及用藥的關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因此都應早期偵測骨質疏鬆風險並及早治療。
不是長輩才缺!9成國人鈣攝取不足 牛奶隨身瓶輕鬆補足營養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國人日常鈣質攝取量不足,為讓民眾隨時隨地都能方便補鈣,有廠商推出不需冷藏的全脂牛奶隨身瓶,每瓶250毫升相當於一份足量乳品,可補充313毫克高鈣、8.8公克的蛋白質,輕鬆補足營養,讓上班族、學生族早上匆忙之餘也能攝取鈣質。根據衛福部民國95年至98年期間針對成人,以及民國99年至101年期間,針對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近100%兒童及青少年、8成以上成人鈣質攝取不足。建議不論是兒童、青少年或是成人,從飲食中補充鈣質之餘,也應該適度進行戶外運動,曬點太陽以補充維生素D。人體骨骼強度約在30歲達到頂峰,之後骨量逐年減少,流失速度加快,如果營養不足又缺少運動,長期下來就要當心「骨鬆危機」。營養師鄭秀卿提醒這上班族、輕熟女最要注意鈣質流失問題,因為上班族待在室內久坐不動,每天日照少於10分鐘,加上餐餐外食,鈣質攝取不足。根據骨質疏鬆症學會研究指出,人體骨質30歲後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流失,40歲骨質流失率增加2倍,50歲則為3倍甚至更多;相較男性而言,女性歷經懷孕、生產、哺乳等過程,賀爾蒙發生變化更容易導致骨質如溜滑梯般的快速流失。除了多喝牛奶,深綠色及深黑色的蔬菜,鈣含量也不輸牛奶,菠菜、地瓜葉、紫菜、木耳、黑芝麻等,都是含鈣量榜上有名的食物。另外,也建議日照搭配適量負重運動,每天15分鐘日照可以促進人體維他命D合成,提升腸胃道對鈣的吸收率;適量的負重如重訓、啞鈴、慢跑等運動可以刺激骨質生成,同時預防肌肉流失,一舉兩得。
背部突然「啪」一聲 看護幫患者翻身竟致腰椎骨折
63歲的李太太是一位居家看護,平常的工作是照顧長期臥床需要翻身的患者。某次幫患者翻身時,突然聽到自己背部發出「啪」的一聲,感覺身體突然震了一下,這個背部的疼痛越來越嚴重,甚至痛到有點挺不直腰,至診所求診,服用止痛藥後雖有改善仍隱隱作痛。李太太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顏秉辰醫師,X光檢查發現第一節腰椎壓迫性骨折:並安排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發現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與李太太討論治療計畫,決定壓迫性骨折採保守治療,並進行藥物治療來避免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持續追蹤三年,李太太的骨密度從原本的-3.1(T-Score)進步到-2.4(T-Score)。顏秉辰醫師表示,大多數人以為骨折是要承受很大的力道才會發生,但壓迫性骨折大部份並非承受大力道,有時甚至只是輕微的傷害就出現。而這其實跟骨頭強度跟品質變差有關,也就是「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是骨頭變得比較脆弱易斷,造成的主要原因為年齡、性別、體重過輕、髖部、脊椎骨、腕部骨折、身高減少 (超過4公分)、父母髖部骨折史、抽菸、飲酒過量、長期臥床、衰弱症或少動;而其中年齡則為一個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建議,以下主要族群,建議應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65歲以前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脆弱性骨折者。 顏秉辰醫師表示,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而骨質密度與年齡具有高度關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醫療照護,建議符合應檢族群都該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此外,也要補充足夠的維他命D及鈣質,並視自己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40歲男養生愛運動卻缺鈣? 醫揭2原因導致
缺鈣並非長者特有!一名40歲的男子近期突然出現代謝及抽筋問題,甚至只要咬到硬物,就容易造成牙齒碎一角,嚇得他趕緊就醫,醫師經檢查後發現,男子因為飲食偏頗,加上很少曬太陽,長期缺乏維生素D才導致缺鈣。對此,他也列出缺鈣易出現的「5大症狀」。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PO文分享一缺鈣病例,一名40歲的男子發現自己最近開車很容易抽筋,甚至在吃飯時,只要稍微咬到像是甲殼類的硬物,牙齒就很容易崩掉一小塊,結果經檢測後,鈣離子果然低於正常值。雖然患者才正值壯年,平時也有運動習慣,經分析後發現,由於飲食偏頗,導致鈣質攝取不足,再加上很少曬太陽,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造成缺鈣的問題。至於該如何自我檢測是否缺鈣,陳榮堅也列出缺鈣容易出現的「5大症狀」:1. 抽筋:鈣離子和許多神經活性與代謝有關,抽筋就是神經不自主放電,引發肌肉出現不正常的收縮。2. 心悸:由於心臟跳動須由神經傳導,缺乏鈣離子時,就會導致心臟亂跳,產生心悸的狀況。3. 牙齒易裂:牙齒組成成分中有高達99%都是鈣質,若長期鈣攝取不足,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4. 情緒不穩定:缺鈣對於腦神經而言,容易產生情緒不穩定的情形。5. 皮膚變差:鈣在皮膚細胞中發揮著調節保濕的關鍵角色,因此缺鈣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或代謝問題,容易出現一些皮膚症狀。
85歲老太太多處骨折不知已骨鬆 女兒駝背變矮竟然也同病
85歲苗栗獨居老太太,一年前在浴室滑倒引發髖部骨折,家人考慮老太太行動不便需要照顧,接至台北就醫治療,醫生診察時發現,老太太不但脊椎曾經因壓迫性骨折使用骨水泥,手腕與肩關節也都曾因骨折接受手術治療過,醫師特別檢查骨密度,確認罹患骨質疏鬆症,就連陪同女兒竟然也是骨鬆患者。遺傳也是骨鬆高風險因子 家人患病最好也確認自己骨質狀況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王廷明醫師表示,高骨鬆風險包括高齡、停經後、茹素、運動量少、長期吸菸喝酒等,在各界努力下,很多民眾都已經開始注意自己是否具有骨鬆危險因子,其實遺傳也是骨鬆常見成因,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親友罹患骨鬆,就要小心自己骨質是否健康,盡快主動接受檢查。王廷明醫師說明,85歲個案在髖部骨折前數年,就曾因骨折就醫,檢查確認骨密度T值僅有-2.9,但當時並未積極治療,導致後續骨折。此次陪同就醫的60多歲女兒,在診間時也被察覺到駝背,測量身高竟比年輕時矮了6公分,骨密度檢查T值只有-2.6,雙雙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因此母女都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1年後母女骨密度都大幅提昇,減少未來發生骨折危險。骨密度小於-2.5就應規律治療 減少流失與加速生成對抗骨鬆威脅王廷明醫師提醒,單純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大部分患者常在脊椎壓迫性骨折後,或輕微跌倒讓撞擊部位骨折,才知道骨質不佳,想要在危害發生前治療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先利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質,一旦骨密度T值小於-2.5,最好要長期且規律接受治療,同時保持良好營養攝取與規律運動習慣。王廷明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鬆藥物可分成兩大類,分別為減少骨密度流失藥物,與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台灣健保將前者訂為第一線用藥,可避免骨質惡化太快,後者則是第二線用藥,能快速提高骨密度,但假使骨鬆狀況非常嚴重,想要趕快拉高骨質或骨折手術成功率,可以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不佳做手術增加失敗風險 可先加快骨質生長提高成功率王廷明醫師強調,臨床面對嚴重骨鬆病患要做手術,經常發現骨釘較難鎖在骨頭上,或更換人工關節時,容易發生鬆脫或下沉,導致手術失敗率上升,因此如果病人手術急迫性不高,經濟考量許可下,會建議先用藥物快速增加骨質,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併發症機率也會降低,未來再骨折發生率也會減少。簡單化用藥提高長期規律治療意願 適當營養與預防跌倒也很重要王廷明醫師也說,治療骨鬆如同高血壓,只要中斷用藥,病情很快會打回原點,但獨居長輩常有多種慢性病,用藥方式容易很複雜,常會影響規律治療骨鬆意願,甚至忘記回診檢查與用藥,因此在診間會不斷提醒老人家,一定要規律回診外,也會根據病人狀況,簡單化藥物使用方式,增加疾病治療意願。王廷明醫師補充,骨鬆患者除了規律穩定接受治療,也要保持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並且預防跌倒也是重要關鍵,居家環境要保持明亮,浴室最好能安裝扶手,如果年紀較長行動不便,外出活動務必攜帶助行器或柺杖,但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意外就不出門,適當運動對保護骨質與維持肌力有很大好處。台大醫院致力改善骨鬆醫護治療品質 臨床研究不斷獲國際肯定王廷明醫師提到,隨著人口高齡化骨鬆威脅日益增長,台大醫院對骨鬆醫護投入相當多資源,骨科部所有醫師都接受過相關訓練,也累積很多經驗,能根據每一位病患狀況,給予最妥善的治療處置。另外在學術研究上,台大體系醫院也不斷有臨床研究,甚至在世界骨鬆協會發表,並拿到很好的評價,希望能不斷提高骨鬆醫療品質。
壓迫性脊椎骨折新選擇 研究證實「高黏稠骨水泥降低滲漏率」
骨質疏鬆症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令患者痛苦不已。幸賴骨水泥椎體成形術的發展,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長庚醫院發表一項相關研究,證實使用高黏稠度骨水泥,相較於傳統液體狀的骨水泥,其滲漏率降低了一半以上,不但手術效果更好,更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提供病患更好的治療選擇。這項研究是由台灣的長庚醫院骨科醫療團隊,包括林口骨科部傅再生部長、基隆長庚骨脊椎科林東儀主任、蔡松航醫師、陳韋誠醫師,與美國知名梅約醫學中心團隊共同完成。針對1,280位接受脊椎骨水泥椎體成形術的病患進行滲漏率研究,獲致此重要成果。已刊登在2021年9月「歐洲脊椎醫學會官方期刊(European Spine Journal)」。基隆長庚骨科部脊椎科主任林東儀醫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骨質疏鬆症已被認定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在台灣有高達160萬人患有骨質疏鬆,其中包括95萬名女性。骨質疏鬆症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會讓患者感到劇烈的背痛及駝背,嚴重困擾日常生活。骨水泥椎體成形術就是在影像導引下,將骨水泥注射灌入損壞的椎體,填充穩固椎體,提供人體支撐,達到快速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基隆長庚醫院骨科部蔡松航醫師表示,骨水泥的成份為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可塑性高,將其與粉劑和溶劑混合,硬化固定後形狀無法再改變,相當堅固。但傳統的低黏稠骨水泥,呈液體狀,出現滲漏的機率可能高達50%,不過大部份情況下少量滲漏不致造成影響;滲漏嚴重時則有可能壓迫脊髓或其他重要組織器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蔡松航醫師解釋,新式骨水泥黏稠度高,質地類似黏土,由於凝固時間較慢,可更均勻推入,不致因壓力而竄流,減少滲漏與併發症的機率。此外,骨水泥在攪拌硬化過程中會釋放熱能,高黏稠度骨水泥所產生的溫度相對較低,較不易傷害組織,安全性高。蔡松航醫師表示,一位65歲的退休女教師,不久前突然感到嚴重的背部疼痛,幾乎無法行動,來醫院接受詳細檢查,被診斷是壓迫性脊椎骨折,原因就是骨質疏鬆所造成。經和醫師討論後,接受了高黏稠度骨水泥椎體成形術。術後不久即感到疼痛明顯減輕,重拾正常的生活品質。
5旬女擔心副作用堅持不用藥 骨質疏鬆一跌倒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
在台灣民間流傳許多偏方,訛傳以形補形的療效,目前依然有民眾深信不疑!在骨質疏鬆症已成為文明病的今日,部分病患因為擔心長期使用西藥所帶來副作用,依賴這些民間偏方,最後反而陷入反覆骨折危機。一名居住在鹿港的50多歲女性,因經常腰酸背痛到醫院求助,發現罹患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多處壓迫性骨折,願意接受手術但不願治療骨質疏鬆,堅持使用民間偏方。幾個月後,在一次不小心的跌倒,導致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患者才終於點頭同意用藥治療。擔心用藥副作用反而招來更大傷害 骨質疏鬆後骨折易誘發併發症致命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志鎧表示,骨質疏鬆平常幾乎沒有徵兆,通常都是就醫後發現骨折,也意外發現骨質疏鬆。一旦醫師建議用藥治療,多數病人會提出質疑,骨折治療好就好,為什麼要一直吃藥?更多的是擔心副作用傷害身體!但事實是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不只手術較困難,也容易有併發症的產生,例如髖部骨折後,有將近一半的人不良於行,嚴重者甚至需要一段時間臥床,併發肺炎,褥瘡,蜂窩性組織炎,或是敗血症等致命問題。陳志鎧醫師進一步說明,正常骨質密度T值為-1以上,-1到-2.5之間為骨量缺少,小於-2.5為骨質疏鬆,-3以下則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為骨折的高危險性患者!此50多歲個案即便接連發生多處骨折,仍不願意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最後因生活照護十分不便,在家屬勸說下勉強接受骨密度檢查,果不其然T值僅-3.8!不外乎年年骨折!高風險族群應及早關心骨質健康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陳志鎧醫師再次強調,人體骨質從35歲之後開始走下坡,如果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民眾就該及早接受檢查:包含早發性停經,65歲以上的女性,70歲以上的男性,就要小心骨質受荷爾蒙與年紀影響,造成的大量流失;此外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靠大量咖啡或者是含糖飲料提神的夜貓子,或是患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也都是高風險族群。陳志鎧醫師也說,骨質疏鬆診斷目前標準檢查為DXA雙能量骨質密度檢測儀,當檢測T值小於或等於-2.5,就是骨質疏鬆,就應該接受治療;如果是-1到-2.5之間,骨量缺少的患者,也可以考慮預防性用藥;如果骨質正常的患者,平常也應規律生活和運動,適切的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以減緩骨質的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已成骨鬆治療趨勢 長期用藥才能穩定骨質健康目前健保給付兩類藥物,分別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傳統藥物為減少骨質流失,可以擋住骨頭流失,但因為新生骨頭較緩慢,導致新舊骨頭交陳,骨質相對硬脆不健康。促進骨質生成是新一代的藥物,不只能加快骨質的生成,還能加速老舊骨頭的移除,所以新生的骨頭相對傳統藥物所產生的骨頭較為穩固。目前世界骨質疏鬆治療的趨勢已是超前佈署的概念:當T值小於-3.0或是不小心跌倒就有骨折產生的患者,就建議直接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但台灣健保給付規定仍較嚴苛,須曾經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但效用不佳,T值小於-3.0外,還要加上合併兩處骨折才核可給付。陳志鎧醫師提醒,不管是哪一種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使用藥物就是比沒有使用來的有保護骨質的效果!而且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樣,都是慢性病的一種,需要持續的治療,最忌中斷!一旦停藥,不只骨質會流失打回原點,還有可能引發更厲害的骨折,造成手術的複雜與困難。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最新研究指出,在美國大型醫療保險資料庫(Medicare),分析近50萬名接受治療骨鬆病患,骨質疏鬆的長期治療不只有助降低骨折發生機率,還有延續壽命與生活品質的邊際效益。治療骨質疏鬆需多科合併照護 有助減少共病危害生命陳志鎧醫師提到,治療骨質疏鬆不只侷限在骨科,許多內分泌疾病,腎臟病也會導致骨質流失,導致許多共病且惡化。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整合多個科別,且有中西醫共同照護,委由個管師協助病患,除了提醒回診用藥外,也會協助瞭解是否有相關併發症的產生,聯繫多個科別一同治療,提倡全人醫療照護,讓病人能整體性維持健康,盡快遠離骨質疏鬆造成的不便與危害。
骨質流失就像海砂屋 恐導致骨鬆性骨折不自知
輕忽骨質流失恐怕會像海砂屋,外觀看起來沒問題,但隨時可能造成骨質疏鬆性骨折!尤其對需要執行手術的骨折病患而言,骨鬆會讓骨頭的強度跟品質都下降,最終會導致手術計畫失敗。在彰化秀傳紀念醫院,每個月大約會遇到60至70名因骨鬆性骨折而就醫的病患,該院關節重建中心主任蔡沅欣指出,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在發生骨折後入院,檢查後才發現是骨質疏鬆症所引起,「骨質流失是沒有感覺的,高危險族群必須及早顧好骨本,並及早檢測骨密度,以防因骨折而失能。」50歲熟女人工髖關節鬆脫,原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致骨鬆蔡沅欣主任提及曾收治一名年約50歲熟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長期使用類固醇埋下骨鬆高風險因子,卻忽略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的重要性,只單純控制風濕性疾病。後來不幸出現髖關節壞死,當時接手治療的骨科醫師幫其置換人工髖關節,患者術後行走狀況雖不錯,卻在手術完8個月後,因為關節疼痛而求診。經過X光檢查後發現,原來是人工髖關節鬆脫了,「之後的治療只能重新換一組新的人工髖關節。」蔡沅欣主任說,幫病患手術後,立即以DXA檢測患者骨密度,發現T-Score小於負3;建議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病患在手術完一個月內就能行走,恢復狀況良好。他感嘆,通常傷筋斷骨要100天恢復,而以50歲女性來看,倘若沒有骨鬆現象,一般三個月就能恢復到原本的生活狀況,但該病患8個月卻仍沒恢復,「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族群,骨質流失速度快,更應留意骨鬆性骨折的風險。」骨鬆會造成手術難度增高,術後應持續服用骨鬆治療藥物執行過許多高難度手術的蔡沅欣主任,對骨鬆所造成的手術難度非常有感,他指出,骨鬆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關節及手腕、肩膀等部位,「為這些病患開刀時會發現,只要稍微用力或輕敲他們的骨頭就會碎掉。」連放入骨髓鋼釘或要做人工髖關節的固定都有問題,抓不牢,相當棘手,因此建議極高風險骨鬆患者更要積極面對病治療骨鬆。目前國內全民健保可給付的骨鬆治療藥物有兩大類,包括「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各有其給付標準。從國際文獻發現,若骨密度嚴重不足(T-Score小於負3),或者有多處骨折情形時,會建議病患把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放在第一線用藥,這對於病患術後預後較好。蔡沅欣主任提出數據指出,臨床確實有病患因發生人工髖關節骨折,在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治療後,在很短的時間便能恢復良好的生活功能,是患者及家屬的一大福音。他也提醒,有長期使用類固醇的風濕免疫性疾病患者,務必每2年做一次DXA檢測,以了解自己的骨頭健康程度,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30多歲竟然罹患骨質疏鬆症 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悄悄消失
骨質疏鬆症絕非年長者專利,30多歲也會骨鬆找上身!1名32歲紅斑性狼瘡女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功能,某天在家彎腰撿毛巾,突感到背部疼痛,隔天希望藉著按摩改善,但痛感反而更加劇烈,痛了4周就醫檢查才發現脊椎因骨質疏鬆發生骨折,立刻使用骨水泥治療後,緊接控制骨密度。罹患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 最好規律檢查骨質小心骨密度流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脊椎外科陳德誠主任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男性則在70歲以上,就會被歸類在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僅年長者要小心,年輕族群如果有免疫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容易因藥物副作用導致骨質流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也就陷入高風險骨折危機中。陳德誠主任說明,30多歲個案約在20多歲時,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服用類固醇10多年沒想到已經骨鬆,等到骨折發生才得知,幸好脊椎骨折並未太嚴重,利用骨水泥解除疼痛後,立刻使用治療骨鬆藥物,配合飲食與運動,骨質漸漸恢復,例行檢查已經恢復到骨密度T值-2.0至-2.5,個案也很開始小心骨折危險。骨鬆治療由減少流失與促進生成著手 不要誤信偏方讓自己藥物中斷陳德誠主任指出,治療骨鬆由兩個方面著手,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分別有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破壞舊細胞同時也長出新細胞,因此骨鬆治療藥物就有「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就像水庫節約用水,讓骨質流失變慢,促進造骨細胞活性,就像如同增加水庫進水量。陳德誠主任提醒,骨鬆就是慢性病,治療藥物不能停,臨床會有病人治療幾年後,自認可能痊癒就疏於治療,等到骨質再次變差發生骨折,才體認到使用藥物不能中斷,也有病患看到民間偏方,宣稱能改善骨質,或是誤認改善軟骨營養補充劑,能夠幫助骨質疏鬆症,恐怕都讓自己重陷骨鬆危機。骨鬆未用藥增加未來骨折修復手術難度 高風險族群最好維持規律檢查陳德誠主任補充,骨鬆病人一旦發生骨折,手術難度恐怕隨著增加,如果需要使用骨釘或鋼板,就會像在沙地打地基,非常不穩固手術失敗風險提升,因此在臨床上,假使手術不是很迫切,會建議病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兩到三個月,讓骨密度恢復到一定程度,再執行手術提高手術成功率。陳德誠主任強調,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保持規律檢查,可用DXA骨密度檢測確認骨密度數值,發現骨密度T值在-1.0至-2.5就屬於骨質缺乏,平日生活就要特別小心,要充分攝取鈣質與日曬運動,一旦發現T值小於-2.5,就罹患骨質疏鬆,一定要按照醫囑規律用藥,才能穩定或增加骨質,降低骨折發生危險。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很重要 環境裝設無障礙設施減少跌倒危險陳德誠主任也說,骨鬆病患除了規律接受治療外,充分鈣質與維生素D也非常重要,每天最好維持鈣質攝取至少1200毫克,維生素D則要在800至1000 IU,喝咖啡適量就好,不要超出建議量,但菸酒一定要避免,生活環境預防摔倒措施也要做好,尤其年長者常因浴室濕滑摔倒骨折,做好防護能減少危險。利用微創方式治療骨質疏鬆所引起的骨折近年來由於醫材設計及材質之進步,對於骨鬆性骨折的病人也發展出許多微創方式進行的手術,像是門診中常見的微創骨水泥灌注或嚴重者加上微創骨鬆釘融合手術可以有效解決病患疼痛問題,在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經由特殊設計的骨釘及植入物,再搭配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加上病患本身能夠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患者均能有良好的治療結果,有別於以往的錯誤觀念認為骨質疏鬆的病人是無法手術且失敗率是非常高的。對於因為脊椎退化引起神經病變需要手術處理解決問題的骨鬆患者,可以主動諮詢有經驗的脊椎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治療方法。
八旬嬤背痛又變矮 及早發現免於骨折捱刀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及早發現骨質疏鬆症並接受治療,可以避免後續因發生骨鬆性骨折而必須開刀治療!臨床有一名年近80歲的阿嬤,經常有下背痛情況,且發現自己變矮、亦有駝背而求診骨科。醫師安排阿嬤接受DXA骨質密度檢測後,發現阿嬤的T值(T-score)竟然為-3.5,是屬於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於是以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為主、並輔以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在連續使用12個月後,醫師再追蹤她的骨質密度時,T值已經回到正常值-2.3。萬芳醫院骨科部主任郭宜潔指出,該名病患的配合度高,在服用骨鬆治療藥物時,也同時補充鈣質、維生素D並嘗試規律運動,且在獲得成效後,至今仍持續使用骨鬆藥物以保骨本。也幸虧發現得早,得以免除因不小心跌倒而造成骨折的危險。骨鬆性骨折會造成高齡髖部骨折,死亡風險高一旦因骨鬆而發生骨折,最典型的情況就是高齡髖部骨折。根據萬芳醫院過去5年來的追蹤,平均一年約有200例高齡骨鬆髖部骨折患者,等於幾乎2天就有一名病患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在全世界的文獻資料,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超過10%,其他將近有6成患者是喪失自理能力,無法恢復原本的生活,在萬芳醫院五年追蹤資料中,也發生相近的結果。」郭宜潔強調,因骨鬆而導致的高齡髖關節骨折,對於醫師手術、術後照護、病患及家人都是很大的挑戰。骨鬆的高危險族群以停經後婦女、年齡逾80歲,或有體重過輕、營養不良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居多,他提醒若是發現身高矮了兩、三公分,有駝背、莫名背痛時,有可能是骨鬆症狀,要提高警覺定期測量骨密度。骨鬆治療要儘早,可討論最適合的治療藥物臨床治療骨鬆的藥物種類很多,光是使用方式就有口服藥物、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等,郭宜潔提及,如果以治療的作用機轉來分,也有「減少骨質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醫師會依照病患的狀況與需求來選擇或合併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對於輕度的骨鬆患者比較合適,也適合長期使用;倘若是骨質密度不夠、且嚴重的骨鬆患者,一般會建議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這兩類藥物就像開源節流概念,前者為節流、後者為開源。」郭宜潔表示,即使是需要開刀的病患,在使用骨鬆治療藥物後,也能增加術後骨頭的癒合,提高骨質密度、減少再次骨折的風險。根據臨床研究證實,對於嚴重的骨鬆患者,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再接續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能帶來較好的骨密度提升效果,達到降低骨折風險的目的。近幾年萬芳醫院已成立骨鬆肌少症治療特別門診,每周有不同科別專科醫師針對骨鬆狀況進行評估治療,他提醒,如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在預防三高下,也要預防骨鬆性骨折,提早治療才能讓高齡生活更有行動力,也能活得健康無拘束。
為何海帶上有結?料理專家曝真實原因 網驚呼:長知識!
海帶是生活中常見食物之一,到自助餐夾菜時經常會看到它的身影,海帶擁有豐富的鐵與鈣,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加速腸道的運動,不過就有人好奇,海帶為什麼要打結?這些結是人工綁的嗎?對此,專家也在臉書發文,解釋海帶打結其中的真實原因。臉書粉專「蔡老師蔬食專業午餐便當外送」發文指出,海帶要打結其實是因為海帶很難夾起,烹煮過程中容易黏在鍋底,導致燒焦,因此人們才想出「海帶打結」這個方法,不只比較美觀、方便夾取,食用起來也會有更好的口感。至於海帶結怎麼出來的?其實都是由人工綁的,師傅會用雙手抓住整條海帶的前端,接著快速打結、用刀片割斷,專業的師傅約1秒就能完成一個海帶結。不過專家也分享,長得像電話線的海龍(海茸),就不是人工製作而成的,海茸是另一種海藻,而海茸芯都是海綿組織,因此遇水後會自然捲曲,形成獨特的「電話線」形狀,據了解,海茸主要由智利進口,會經過切絲、乾燥等各種加工手續。這篇文章曝光後,立刻引起網友討論,紛紛直呼長知識,留言「我最喜歡吃海帶結那個部分」、「好有趣的小知識」、「打結的部分對牙齒不好的人是一種障礙」、「我去菜市場還問老闆說:它是自己打結的嗎?」、「但是媽媽在洗海帶的時候都把結打開,因為裡面會有一些沙」。
骨質疏鬆症躍全球第2大流行疾病 有氧或肌力運動可有效預防
每5人就有1人身陷骨質疏鬆症危機。根據統計,骨質疏鬆症於全球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流行疾病,由於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症狀易被忽視,直到跌倒骨折才驚覺事態嚴重。骨質疏鬆問題 鈣質流失過多北醫附醫骨科部吳孟晃主任解釋,骨質疏鬆主要是骨骼中的鈣質流失過多,骨骼變得脆弱且容易斷裂。由於骨質疏鬆症幾乎是零症狀,往往是發現身高變矮才有所察覺,值得注意的是,當骨質疏鬆達到一定程度,只要稍一不慎跌倒,就會出現嚴重骨折,骨折正是隱藏在骨質疏鬆症的最大危機。常見髖部骨折 小心復發風險骨科部王柏堯醫師指出,骨折好發於髖部、脊椎與手腕處等3個部位,其中以髖部骨折最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骨鬆骨折後除了急性疼痛外,部分病人需面臨長期住院、臥床且長時間復健、行動受限、生活無法自理,以髖骨骨折的病人為例,約有40%無法獨立行走,不僅影響病人及家庭的生活品質,更可能是壓倒老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王柏堯醫師提醒,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群包括停經婦女、有骨折史、營養不良或體重過輕的民眾,曾有慢性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風濕性疾病等,臨床上也會有跨科別照護,包含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家醫科及新陳代謝科等。足夠原料建骨本 預防骨質疏鬆症營養室蘇秀悅主任建議,民眾應攝取足量的鈣質,建議每日有1-2杯牛奶、1-2片起司、豆腐半盒、豆乾2片,搭配高鈣食物如小魚乾、黑芝麻等,必要時補充鈣片。預防骨質疏鬆症應配合有氧或肌力運動,且需適當日曬。至於坊間流傳喝大骨湯補鈣,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聯想,以為「吃骨頭,補骨頭」。大骨湯的鈣質只有牛奶的10分之1,喝湯得不到足夠的鈣。
30年來「每天灌3杯咖啡」!上班族輕輕一摔完蛋了…醫示警:死亡率相當高
不少上班族每天都要仰賴咖啡提神,部份人甚至一天需要喝上好幾杯,近日大陸浙江省一名鄭姓女子不慎滑倒,結果竟痛到無法行走,原來該名患者每天都要喝3杯咖啡,數十年下來導致骨質疏鬆,才會輕輕一摔就嚴重骨折。據陸媒報導,56歲的鄭女由於工作所需經常要開會、熬夜,為了提振精神及保持專注力,她平均每天都要喝上3杯咖啡,不知不覺就這樣喝了30年,近日她在洗澡時不小心滑倒,整個人痛到無法走路,前往醫院看診才發現是「髖骨骨折」中的左側股骨頸骨折,而導致她骨折的根本原因竟是骨質疏鬆。醫師表示,該病患的案例十分罕見,僅占臨床個案1%左右,在骨質正常的情況下跌倒並不會造成骨折,但鄭女的骨密度低於-2.5,顯示患有骨質疏鬆症,一般來說「髖骨骨折」通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且致殘率與死亡風險相當高。醫師提醒,咖啡中的咖啡因和草酸等成分會阻礙鈣吸收、增加鈣流失,每天不宜攝取超過2杯的咖啡,另外長期喝碳酸飲料、高鈉及高蛋白飲食等,同樣容易誘發或加速骨質流失的速度。
地中海型貧血辯證治療三主軸 中醫師保養推薦1茶飲、3穴道
地中海型貧血是先天性遺傳血液疾病,會造成血紅蛋白合成障礙,產生典型貧血症狀的攜氧功能不足及嚴重續發併發症,中醫師吳宛容說明,輕度病人會出現輕微貧血、疲勞倦怠、虛弱、面色膚色蒼白,中度病人會伴隨骨頭畸型、肝脾腫大,重度病人會出現生長遲緩、骨頭畸型、肝脾腫大、黃疸、性腺功能低下,甚至有生命危險。輕症只需要追蹤觀察並做症狀治療,嚴重的需要定期輸血、進行鐵螯合治療以及補充葉酸,更嚴重甚至會進行骨髓移植,若脾臟腫大過於嚴重,需要進行脾切除。併發症包括輸血造成的血色沉著病以及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感染或是骨質疏鬆症。先天不足從腎論治 中醫辨證三主軸吳宛容中醫師表示,地中海型貧血屬於先天性疾病,中醫在治療先天性疾病思維中,會以先天稟賦不足為治療核心從腎論治,腎藏精,腎主先天,主骨生髓,搭配健脾養腎及氣血雙補方式來填補先天不足的腎氣精髓物質,藉以降低地中海型貧血的溶血副作用持續惡化。中醫證型上分成三個主軸:脾腎兩虛型:精神倦怠、面色晄白、頭暈耳鳴、失眠多夢、食慾不振、大便溏洩、小便清長、喜暖畏寒、腰膝酸軟、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常用藥物方劑有左右歸丸、八味地黃丸等。氣血兩虛型:神疲乏力,呼吸氣短,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無華,手足麻木,指甲色淡,或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血崩漏下,舌淡而嫩,脈細弱無力等症,常用藥物方劑有人參養榮湯、歸脾湯、歸耆建中湯等。氣滯血瘀型:無論是脾腎兩虛或是氣血兩虛,都會造成氣行不暢的氣滯現象,進一步造成血瘀症,治療方針會先以脾腎兩虛及氣血兩虛作為主要方劑,加入行氣化瘀藥物,如香附、鬱金、烏藥、青皮、丹參等。吳宛容中醫師說明,地中海型貧血與缺鐵型貧血不同,需要補充葉酸及B12,避免過度攝取鐵質,也需避免鐵質吸收加乘效應,因此傳統治療貧血的補血藥物方劑使用上需謹慎小心,也因為若誤食鐵劑或是造成鐵劑加乘效應會造成嚴重副作用,若身體狀態不明情況下,建議尋找合格中醫師開處處方,勿自行購買補血中成藥方藥物,並諮詢哪些食物類型適合。日常保養1茶飲、3穴道 避免過度攝取鐵質補氣養血茶飲:黨參6g,黃耆10g,枸杞6g,雞血藤6g,旱蓮草6g,陳皮3g,甘草6g,放入500cc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以上為一日份量,平日養生茶飲以補氣養血為主軸,氣行則血行,補氣藥量會多於補血藥量,黨參、黃耆、甘草具有補脾胃氣、健脾和中以達養血效果,搭配枸杞、雞血藤、旱蓮草能養肝血滋肝陰。補氣養血穴位: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具補脾胃助運化而養血,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胞宮之效,每日深按5~10分鐘早晚一輪,可達養血活血功效。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具調血養血活血,宣通下焦之效,搭配三陰交穴每日深按5~10分鐘早晚一輪,可加成三陰交穴功效。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蹻脈,具開通腎氣通達血脈之效,對於肝腎不足較嚴重者,以照海穴搭配血海穴及三陰交穴能透過腎氣輸佈至血脈達到養血功效。除了透過中醫調理外,飲食方面應避免補充過量含鐵質的營養品或食物,如豬血、鴨血、菠菜、蘋果、芭樂、葡萄乾等含鐵量高的食物,否則容易增加身體的負擔和傷害。吳宛容中醫師解釋,攝取均衡的營養,攝取充足的蛋白質,攝食含有維生素較多及富含葉酸的各類食物,如綠色蔬菜、蛋黃、黃豆製品等。地中海型貧血輕症可以依照身體負荷程度適度運動,中重度患者則不宜從事劇烈運動,建議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型態與運動量。
喝鮮奶茶、拿鐵補鈣? 營養師驚曝「這種湯」鈣含量0
許多人喜歡喝咖啡、鮮奶茶,因為裡面有加鮮奶,多少能補鈣。不過營養師珊珊表示,這些不是補鈣的好食物,許多長輩熬的「豬大骨湯」鈣含量更是0。珊珊在臉書發文,咖啡、鮮奶茶有使用鮮奶,理論上能補鈣,但其實依照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數據,「鮮奶茶的鈣質含量約33mg/100ml,再加上茶類、咖啡本身會影響鈣質吸收其實不是補鈣的好食物!」她每天都會喝拿鐵,如果要補鈣,她會喝一杯牛奶(約300mg鈣),睡前再吃2顆海藻鈣(約350mg鈣),「這樣吃其實還不足每日鈣建議攝取量1000mg,所以只能用不會太缺乏,而不是攝取達標,之後預計要多讓板豆腐,出現在三餐或改買營養強化牛乳,可能才有辦法每天達標。」豬大骨湯鈣含量0。(圖/翻攝臉書《愛健康營養師 珊珊》)從珊珊貼出的照片可見,無糖鮮奶茶的鈣最高,第二是無糖豆漿,第三是燕麥乃,最後一名豬大骨湯鈣為0,這些都是常誤會的食材;高鈣食材第一名是小魚乾,依序是板豆腐跟起司片和鮮奶。國建署表示,調查結果顯示,19至64歲國人每日鈣攝取量不足,19至44歲平均為505毫克、45至64歲平均為566毫克,僅達到建議攝取量的一半左右。若長期鈣攝取不足、久坐辦公室、少曬太陽或缺乏運動者,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為了減緩中年以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每日應攝取足夠的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等營養素。國建署呼籲,除了飲食計畫補充「鈣」之外,還要有適當的曬太陽,有助於活化體內的維生素D,幫助體內鈣質的吸收,並適當從事荷重運動(如:慢跑、健走)也可以強化骨骼。